辽代玺印研究

出版时间:2009-8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辛蔚  页数:271  
Tag标签:无  

前言

  契丹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唐代末年,中原纷乱,藩镇割据,契丹民族也乘机雄起于长城之北,进而在我国北方地区建立了大致与五代和北宋相始终的时称契丹时称辽的王朝(907年~1 125年),形成国史上的又一次南北朝。契丹王朝建立之后,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发展的需要和民族意识的觉醒,曾参照汉字的形体结构先后创造了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两种不同类型的契丹文字,用以记录契丹语。  辽朝的首都辽上京就是现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的林东镇。巴林左旗人杰地灵,有着深厚的契丹文化底蕴。为了研究辽史和契丹文字,我曾先后十多次出差去林东。二○○四年七月下旬,我去参加在赤峰市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古代北方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会后,去有关旗县参观考察。七月二十七日抵达林东,午餐后立即去辽上京遗址、辽代石窟寺真寂寺、辽祖州、辽祖陵等地参观考察。由于活动安排得过紧,又加上那天的天气过于炎热,已过古稀之年的我无法承受而中暑,发烧、腹泻、呕吐。因而,我谢绝了当晚旗政府的晚宴和迎宾歌舞晚会而回房间休息。当天晚上,有一位青年人来访。我只好躺在床上抱病接待了他,他拿着一些辽代印章的印模向我请教一些契丹花押印的释读问题。他就是年轻有为的辛蔚同学。  后来辛蔚同学考入了广州暨南大学中文系学习。在校学习期间,他利用课余时间继续搜集有关辽代玺印的资料,最终形成了《辽代玺印研究》这部书稿。去年十月,我接到辛蔚同学的书稿。通观全书,该书介绍并总结了辽代玺印的诸多特征,结合辽代历史将辽代玺印分为“宝玺”、“契丹文官印”、“汉文官印”、“宗教印信”、“私印”、“契丹花押印”等六个门类,从而考证了一百八十二方辽代印章,并对《辽史·符印》一节进行了疏证,同时罗列了一百五十八种与辽代玺印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而加深了对辽代玺印的认识和了解。

内容概要

  《辽代玺印研究》对辽代玺印作了深入的研究。 在中国玺印发展史上,宋辽金是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和宋金的玺印一样,在丰富多姿的古玺印遗产中,辽代玺印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篆刻艺术园地里,辽代玺印以其独具的风格放射异彩。这部著作具有以下一些特色:一、从文献和实物两方面搜集了迄今为止最为完备的辽代玺印的资料。二、对辽代玺印的形制、印文、款识、质材、重量、制度以及风格等方面,作了比较全面的概括。三、对辽代玺印的分类、钤色制度、私印定义的界定以及一些官印的考证等问题,提出了作者的见解,有裨于辽代玺印研究的深入。四、书中专立“辽代玺印文献要籍解题”一章,详列有关辽代玺印研究的文献资料,并作了扼要的说明,这对于有志研究辽代玺印的读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作者简介

  辛蔚,男,蒙古族,一九八五年十一月生,内蒙古巴林左旗人。二○○四年考入暨南大学中文系,二○○八年毕业。现为暨南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书籍目录

目录序一序二前言第一章 辽代玺印通论第二章 宝玺第三章 契丹文官印第四章 汉文官印第五章 宗教印信第六章 私印第七章 契丹花押印第八章 辽代“临潢府军器库之印”考第九章 《辽史·仪卫志三·符印》笺证第十章 辽代玺印文献要籍解题后记跋一跋二

章节摘录

  惠州监支纳印。印面呈方形,横6.7厘米,纵6.7厘米,边框宽0.3厘米,阳铸汉文九叠篆书“惠州监支纳印”六字。长方形直钮。印台厚1.6厘米,通钮高4.8厘米。印背呈水平式。铜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于辽宁省喀左县北公营子镇土城子出土,现藏辽宁省喀左县博物馆。辽惠州,隶属中京道,中京大定府直辖,地望在其东北。《辽史·地理志三》:“惠州,惠和军,中,刺史。本唐归义州地。太祖俘汉民数百户免鹿山下,创城居之,置州。属中京,统县一:惠和县。”又《金史·地理志上》“北京路大定府”云:“神山县。辽泽州神山县,辽太祖俘蔚州之民置。章宗承安二年(1197年,亦即南宋宁宗庆元三年)尝置惠州,陞孩儿馆为滦阳县,以隶之。泰和四年(1204年,亦即南宋宁宗嘉泰四年)罢州及滦阳县”。是故,辽、金惠州地望不一。辽惠州在辽中京大定府东北(今辽宁省建平县建平镇北),金初废。金惠州则是章宗承安二年改辽泽州为“惠州”,泰和四年又改称“神山县”,其故址在辽中京大定府西南(今河北省平泉县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辽代玺印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