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办教育供给与需求经济学分析

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作者:宋光辉  页数:198  

前言

  2005年秋,宋光辉同志成为我指导的博士生,当时他已在西南财经大学任教。宋光辉是我指导过的博士生中比较特别的一位,虽然他一直在高校工作,但有在偏远山区(四川省甘孜州)支教和国家教育部借调工作的经历,对中国教育界的现状比较熟悉。  在我国,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力量一般来自于两个方面:一部分是师范大学具有教育背景的教师,另一部分是其他院校从事经济学研究的教师。在研究范式上也各有侧重,总体来看,发挥不同学科的长处,进行综合研究比较合适。宋光辉本科所学专业为教育学,硕士和博士所学专业为经济学,具备了这两种教育背景,我认为他从事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应该具有比较优势。一方面,他对教育问题具有较好的洞察力,能够发现并选择有价值的教育问题;另一方面,他又能够较好地运用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去研究这些问题。

内容概要

  2005年秋,宋光辉同志成为我指导的博士生,当时他已在西南财经大学任教。宋光辉是我指导过的博士生中比较特别的一位,虽然他一直在高校工作,但有在偏远山区(四川省甘孜州)支教和国家教育部借调工作的经历,对中国教育界的现状比较熟悉。

作者简介

  宋光辉,教育学学士、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经济学,近年来在《管理世界》、《世界经济》等刊物发表多篇论文。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各一项。2005年破格晋升副教授。

书籍目录

1.导言1.1 研究背景1.1.1 国家教育经费投入不足1.1.2 家庭对教育存在超额需求和差异化需求1.1.3 竞争是提升教育体系效率的有效途径1.2 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3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结构安排1.4 研究的创新及下一步研究的问题2.中国民办教育发展的简要回顾2.1 政府对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的偏好2.2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办教育发展简史2.2.1 新中国成立初期私立教育的现状:资金和生源的双重约束2.2.2 私立教育的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一种合理选择2.2.3 改革开放以来民办教育的发展:人民群众需求推动制度变革2.3 经验与教训2.3.1 教育政策的制定要遵循教育规律2.3.2 对民办教育地位和作用的态度是决定民办教育发展规模的最为根本的因素2.3.3 民办教育法律的健全和落实是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保障3.文献述评与相关概念界定3.1 文献述评3.1.1 私立教育发展的基本动因:家庭的差异化需求和超额需求3.1.2 私立教育发展的引致动因: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公平作用的评判3.1.3 私立教育发展的绩效动因:来自私立教育的竞争效应3.1.4 启示3.2 需求、教育需求与民办教育需求——简要概念辨析3.3 教育需求:简要的模型分析3.3.1 教育需求的基本模型3.3.2 模型的扩展之一:允许借贷的模型3.3.3 模型的扩展之二:考虑投资和消费效应3.3.4 模型的扩展之三:私立教育和公办教育的选择4 政府对教育的供给不足:来自三级政府的实证分析4.1 财政分权与教育供给责任:一个理论背景4.1.1 中国财政分权体制的形成4.1.2 财政分权对政府公共品供给的影响70’4.1.3 各层次教育供给责任的演进4.2 变量选取与实证分析4.2.1 变量选取4.2.2 基于县级政府教育支出比例影响因素的分析4.2.3 基于省级政府教育支出比例影响因素的分析4.2.4 基于中央政府教育支出比例影响因素的分析gO4.3 进一步的讨论和简要建议4.3.1 各级政府的教育责任履行情况不同4.3.2 财权分权对于省级政府和中央政府教育支出比例的影响并不一致4.3.3 经济增长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在不同级政府表现并不一致4.3.4 其他相关变量的讨论4.3.5 简要政策建议5 家庭对民办教育的需求:超额需求或差异化需求5.1 引言5.2 实证研究方法5.2.1 分析技术5.2.2 中国不同层次民办教育需求的类型5.3 变量处理与实证分析结果5.3.1 变量选取的依据5.3.2 变量来源及描述5.3.3 面板数据分析5.4 结论和研究局限5.4.1 结论15.4.2 研究局限6 民办教育的竞争效应:基于中国的理论与实证6.1 引言6.2 简要文献综述6.2.1 民办学校的进入对公办学校效率的影响难以得出肯定结论6.2.2 “择校费”引起的关注和“教育券”在中国的实践6.3 一个简单的局部均衡模型6.3.1 模型基本界定6.3.2 为何民办学校主要招收高收入家庭的子女6.3.3 对就读民办学校的家庭发放“教育券”6.4 实证分析6.4.1 在允许公办学校收取择校费的前提下,民办学校无多大生存空间,且就读民办学校的学生主要来自于高收入家庭6.4.2 政府增加生均财政拨款,公办学校的办学效率将会降低6.5 结论、建议与研究局限……7 培育和促进民办教育需求的制度分析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同时,正规学校的上课时间及功课安排,不能适应农村的生产情况,私塾相对自由的教学形式更适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改造中,私塾的存在被看成是了学校发展的阻碍,塾师成为封建文化的忠实传授者,因而进行了取缔。  对私塾的取缔从执政者的角度上讲,是为了从国家层面迅速获得对教育的控制权,有效保障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意志的统一和有效的传达。  (4)教会学校  新中国成立前,教会学校在中国广泛存在,这是西方列强对旧中国灌输相应的价值观所采取的最为重要的一种措施。新中国成立以后,某些教会学校暗中进行反动宣传和活动,在此种情况下,中国政府对教会学校的接管就变得十分必要。  从1950年开始,新中国政府开始了对大批教会学校的接办工作。1950年12月2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文化教育救济机关及宗教团体的方针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央教育部根据此《决定》精神,于1951年1月11日发出了《关于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教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关的指示》,要求各地把这件事关国家主权的重大工作做好,同时要深入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主义教育,严格分清敌我界限,保障宗教信仰自由,团结教徒和非教徒共同对付敌人。1951年1月中旬,教育部召开了“处理接受外国津贴的高等学校会议”,拟订了处理方案,通过了《关于处理美国津贴的文化教育、救济机关及宗教团体的方针报告》。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民办教育供给与需求经济学分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