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悲哀的外國語

出版时间:2006  出版社: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村上春樹,绘者:安西水丸  译者:賴明珠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這是村上春樹一九九○年秋天開始至一九九三年之間,在普林斯頓大學任教時寫的隨筆散文。有別於旅遊歐洲時《遠方的鼓聲》的旅行書寫,這是村上實際「歸屬」於美國這個社會,在這裡生活的觀察紀錄,以照片來說,是他「從普通的距離,拍攝極其平常的東西」。他寫了當時正在發生的波灣戰爭、拜訪費滋潔羅的孫女的點滴、在美國跑步與在日本跑步有何不同、美國大學的階級制度等等。筆調有村上一貫的輕鬆幽默,比如〈禁止攜帶酸梅乾飯盒入場〉一文中,這句話要說的其實是美國的反日浪潮。然而,雖然是生活在美國,村上春樹終於是個stranger,是個外國人,因此,他總覺得有一種深深的悲哀,被一種「不是不用學就自然明白的語言」團團圍住,這種狀況就包含著悲哀的東西。這也就是書名《終於悲哀的外國語》的由來。

作者简介

一九四九年生於日本兵庫縣,日本早稻田大學戲劇系畢業。一九七九年以《聽風的歌》獲得「群像新人賞」,新穎的文風被譽為日本「八○年代文學旗手」,一九八七年暢銷七百萬冊的代表作《挪威的森林》出版,奠定村上在日本多年不墜的名聲,除了暢銷,也屢獲「野間文藝賞」、「谷崎潤一郎文學賞」等文壇肯定,三部曲《發條鳥年代記》更受到「讀賣文學賞」的高度肯定。除了暢銷,村上獨特的都市感及寫作風格也成了世界年輕人認同的標誌。作品中譯本至《終於悲哀的外國語》今已有43本。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終於悲哀的外國語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9条)

 
 

  •     其实不大喜欢村上的小说——准确地说,除了网络小说与言情小说,其他的小说,都不大喜欢读。即使是很喜欢王小波的杂文或随笔,对他爆得大名的三部曲小说也仍是喜欢不起来。
      村上的随笔却是很喜欢的。之前已经看过那本《当我在谈跑步的时候,我在谈些什么》,读来甚为喜欢,因此再入手此书。
      读罢觉得果然没有读错书。行文风格倒在其次,关键是作者的描述很有趣。说到穿衣、与人交往、爵士乐,一点一滴的小事,都能讲的这样津津有味,引人入胜——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些都是作者觉得很有趣的事情。
      关于与人交往,作者说他并不喜欢多言,也不喜欢那么热闹的交往。我觉得读书和写作,如果钟爱其中一样,必定是能够与自己的寂寞和谐共存的,因为必须要长久地独处。
      人在异乡,本来就有种强烈的孤独感吧。加上自己的性格,喜欢的东西——读书、写作、跑步,都是必须承受独处这一感受的爱好。
      总之读完,如遇同类,心情大好。
      近来总被同伴评价为“奇怪”——因不喜人多的场合,又喜欢读书。因此与周围的人交往看来,总觉得有点怪怪的。看到村上对于此种事情有类似描述,甚感安慰。
      对于他写到自己的个性就是不喜欢做“别人安排给他的且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而对于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却一定会排除万难要做下去。我想说,呜呜呜,其实我也是这样~~~~(>_<)~~~~ 可是,别人说这样不对!要喜欢自己要做的事情才对!——至少,从这类事情的看法一致上来说,我就不得不喜欢这本书了!
      总之,认同感和共鸣太多,心欢喜之。
      
  •     读到《终究悲哀的外国语》的《史蒂芬·金与郊外恶梦》,前半篇讲的希尔特娜的故事固然好笑,但后半部分由此引申出的思考让人看到他看问题的深入性(这部随笔集大概是由于前言所讲的篇幅和美国生活体验的关系特别具有思考性)。“深重的孤独感和隔绝感”, “不知邻人在干什么的恐惧感”, “潜伏在这种看上去一派田园风光的地方的恐怖”。十几年后美国人自己拍的《绝望主妇》还在讲同样的问题。我同样认为“有共鸣才有人看”。联想下前一篇《在美国跑步在日本跑步》,觉得理想的住所/生活或许只存在于回忆中的家乡和你的想象中吧。
  •     在没有读这本书前就看到了封面那Q的图案,看了介绍才知道,原来一些随笔的书,村上大多都跟安西水丸合作,画一些插画,在看了里面的插画后,确实不错。里面的好几篇文章对于现在的我来说都是很有感触的,以后也还会再品一次这本书的。
  •     以上标题诡异的语序就是看完日本人写的书之后留下的短期语序错乱后遗症。
      
      很久没读村上春树,其实也不算很久,我看过《天黑以后》和《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基本是在《天黑以后》之后开始暂时厌倦和远离这种文体了。
      我之前读村上的小说的时候觉得他应该是个很有疏离感,很自由的日本人。(日本人大多都给我疏离感,不过自由就不一定了)。知道他开过7年爵士酒吧,一直把他固定在自己设想的那个形象里。
      后来知道他有每天去跑步,参加马拉松比赛,毕业于早稻田大学,那种固有的,自由的形象又开始动摇了。(现在知道“早稻田印象”应该不用等同于那么学究的形象也真是有松了一口气的感觉)
      不过还是有很多没有想到的细节。我没想到村上君是这么一个能吐槽的人……也没想到他的开酒吧和结婚都是在毕业之前做好的事。更加没想到的是,这个看着很先锋的年轻人竟然变成了一个会“每天去跑步的中年人”。
      
      我就是不能理解每天跑步的人。
      
      自从知道了有两个友邻有“每天跑步”或者“经常有规律的跑步”的习惯,我就或多或少的给他们打上了“无法理解的人类”的标记。要知道我看完了谈跑步那本书之后也没有动过一丝一毫要去尝试一下跑步的念头。虽然曾经尝试过,可是每天出去体验一下自己身体运作起来的感觉未免也太无聊了吧?你是摩羯座吗亲?
      这种矛盾的感觉也挺有意思的,比方讲现在我可以很确定村上确实是我想象中那种很“自由”的日本人,可是他也很令我意外的很敏感。比方讲不喜欢去unisex美容院是因为不愿意看起来像个“傻瓜蛋”。认为仰着脸洗头“是对人性的莫大侮辱”,还有就是在依然用纸笔写作的时候“外出散步时也生怕房间着火,原稿化为灰烬。在饭馆吃饭听到外面消防车笛声也吓得要死要活”。实在让人忍俊不禁,不过应该也有些夸张的成分吧。
      
      很久没有读村上的作品了,随笔集很有意思。一直不能理解日本人,幸好他不是一个很“日本”的日本人(其实骨子里还是很日本,很崇尚日本的嘛~),而且一如既往的随和和诚实,可能这也是我可以坚持看了他一些作品的缘故吧~
      不过由此说来,是不是也应该试着理解一下每天出去跑步的人了呢?
      好吧~
  •     
       今天是个晴朗的日子,本应在家好好弹琴读书,可是却受父亲之命去驾校上法规培训课,理由是为了我整个人生的生命安全。去驾校学开车能否保证生命安全另当别论,我只猜到了法培课一定会非常无聊,于是随手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塞进了包里。就是这一本《终究悲哀的外国语》。
       书是去年的夏天我去美国留学之前买的。记得那时买了很多书,日本作家的作品尤其之多。可是当时只看了一小部分,就离开了家。那么多书也没法带到国外去,在国外室无时无刻不想着读这些书。那时的我对日本文学很感兴趣,现在也是。总觉得日本的作家写出的小说总是那么温柔,有种让人安心的感觉。在读这些小说的时候,细微的情感会一点一点的漫延开来,小说里情节的温度,人物说话的语速仿佛都能感觉到。这跟欧美作家写出来的小说就有很大的不同。村上的小说我是读过一些的。记得第一本读的村上的书是《1Q84》,其实在这之前一直听说过这个作家,但却没有细细研究。我迷上了他的那种神秘而细腻的写作风格,于是又接连买了好多村上的长篇小说。读了那么多他的作品,在我想象中的村上先生应该是个很温柔,对待生活很细腻,很谦逊的一位好好先生。我能想象出他对妻子的那种宠溺的眼神,还有他低头写东西的样子。于是村上在我心中成了作家中“新好男人”的代表。直到我读了这一本随笔集,我发现我的想法改变了。
       也许小说都是作家的梦境吧。在一个人的梦中,当然自己是完美的,是没有缺点的无懈可击的。作家也许有桀骜不驯的权利。但遗憾的是,在读完这本随笔集之后,我发现原来村上先生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样完美。譬如开爵士酒吧这件事情,村上在书中反复重复这一事件,不免让人感觉有些失去了新鲜感,于我来说更多了一份说不上来的感觉。总觉得看到村上重复的说这件事竟有些烦扰。也许我也没什么资格烦扰吧。因为作家写书写随笔是自己的权利,不喜欢的读者,不要读就是了。再比如我发现村上的随笔,也许是因为源于生活,所以显得由为真实。这样的真实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我竟发现他原来不象我想的那样谦逊,有些高傲。也许是与生俱来的吧。也许艺术家们(包括作家)都有这种与生俱来的唯我独尊之感。不然怎么能成为艺术家呢?
       我并不是说,当我发现村上先生不如我想象中那样毫无缺点时,我就不再喜欢他。相反我反而觉得,村上先生也不过是个普通人嘛,但他却能写出那样的小说来而别人就不行。反而觉得他更厉害了。我只是发现,真实与想象之间的差距是真的存在着的。我们总是喜欢着我们自己想像的人和事,却忽略了现实的样子。其实也没有什么对与错之分,只是看人如何选择自己的活法。我们喜欢着自己想象的世界,并不代表我们就会讨厌真实的世界。
       每个人都有写作的权利,而我也一样。我知道我还年轻,可是我不会停止阅读。村上是我了解日本文学的窗口,我感谢他,我尊敬他。希望他能保证小说的质量而不是数量。我期待着,他能一直精彩的写到最后的最后。
  •     《终究悲哀的外国语》,是我读村上春树的第一部作品,一部不那么“村上春树”的随笔集。
      
      就着书名,我以为村上君会通过写旅居海外的各种遭遇来表达身在异国他乡无奈要讲外语的心情。然而读罢此书在发现,这是一个积累着村上君在美国三年对于社会、生活各种思考的心情散文。当然,也是很有意思。译序的林少华说这是“门外的村上”,说随笔中的村上春树是“心不化妆”、“精神上不化妆”的人。由于目前我还未读过他的其他作品,这便不得而知。但是我确实感觉整本书行文流畅,感觉心情是悠悠的,那么的和风细雨,没有大起大浮,读得是踏实自然,轻松中还带些小小的调皮。我常常在读的时候就感叹:村上君现实生活中就是这个样子么?可真是可爱风趣又体察细致啊!
      
      因为我自己也很喜欢跑步,当看到作者写“在美国跑步 在日本跑步”一文时,简直为日本举办长跑比赛的累赘模式感到既荒谬又好笑。我从来都觉得美国人有一种无政府,自由散漫的状态,但是在举办长跑这样的活动中,他们的简洁明快到成为了优势。
      
      另一篇让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文章是“关于精力旺盛的女人们的考察”。日本社会不少妇女在结婚之后都选择成为家庭主妇打点家事,村上的夫人也不例外。这在日本社会稀松平常的事情面对美国人“你太太是做什么的”的询问时却变得非常麻烦,居然牵涉到了女权主义问题上面。美国女人似乎要为作者的太太辅佐丈夫事业而打抱不平。然而这其实是东亚和欧美国家妇女意识形态,心理形态(但愿我没有把词用大,哈哈)的差异。“人各有自己的情况,也大可不必全世界所有女性都活成一个模式”。
      
      还有就是书的后记。作者就标题给了一些解释。村上提出了“自明性”一说,并认为“无论置身何处,我们的某一部分都是异乡人,我们迟早都将在若明若暗的地带被无言的‘自明性’所背叛和抛弃——这是令我不无悚然的疑念”。这虽然不好解释,但是生活中却能真真实实地感受到。
  •       半年前的某天,一个人去影院看《洛杉矶之战》,在等待电影开场的时候闲逛到了书店,在打折区里看到了静静躺在一个角落里的这本书。村上春树这几个字让我下决心花七块五毛钱买了它。书买了整整半年后,终于看完了。也不是说这书有多厚,实际上,这书要比一般的书薄的多。
      
        其实看的时候一直有种复杂的心态:很想看,但又舍不得看。这种心态最近两年越发严重了,去年把觊觎多时的NDSL入手后,居然就那么放着了。最初的苗头要追溯到八、九年前,入手一RCA的MP3,仅仅128M的内存在当时就算是好东西了,于是一直放着舍不得用,等到某天从箱底翻出来时,发现满大街都是动辄容量上G的mp3、mp4、mp5、ak47了。由是总结出了一结论:当你非常想要某件物品时,对这件物品的渴望带来的吸引力远大于物品本身的吸引力。一旦获得了这个物品,追逐过程的吸引力也就结束了。用一句埃塞俄比亚名言说就是,人生充满了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了就无聊。
      
        话说这书是随笔合集,村上在九十年代初在美国游历时所做,每篇后都有一段短短的后日附记。基本上看来村上也无法摆脱时间带给思想的变化。
      
        村上的文字需要沉下心来看,细细的去体会浮于文字之下的那层感觉。看的越多,越觉得村上和自己很像,一些想法简直就是我的翻版。比如说下面这段:
      
      非我辩解,我过去就有一种糟糕的倾向:很难沉下心来对待别人所交给的任务的。从上小学到大学毕业,这种倾向好像一直妨碍我的学业。说痛快点,就是对不想干和不感兴趣的事情怎么也干不来。一句话,就是“任性”,或许。但另一方面,对于想干的事和感兴趣的事则排除万难一意孤行。
      
        不过仔细思考一下,或许村上代表的是一类人的存在,这类人,不能简单的用“内向”来形容,用“宅”似乎也不太合适。但就是这样一群说不明道不清的人,在思想上却有着极其强烈的共鸣,或许“孤立个体集合体”更适合一些。(无责任吐槽:这群人更适合人类补完计划)
      
  •     【我】
      
      补习了一年才考进早稻田大学文学院戏剧专业。考上后还是不用功,找工作面试时被人一口回绝,差点骂街。
      
      男孩的标准:穿运动鞋;一个月去一次理发店,不是美容室;不一一自我辩解。
      
      很长时间内认为自己和同代人无关,个人就是一切,但现在觉得,我们这代人有独特的生活经历,应该清算自己的这
      
      一侧面,思考眼下能做什么。
      
      就算活得短暂,也要为这短暂的一生而全神贯注地奔跑。
      
      唱片有一种无可言语的氤氲氛围,而变成CD后则消失了。
      
      听爵士乐诚然喜欢,但与自己从零开始创造什么相比,性质截然不同。一旦体会到创造的喜悦,仅仅以“听”为工作
      
      便渐渐变得难以忍受了。
      
      毕业的时候与,日本多少还残留着“如公司上班等于堕落”的全共斗氛围。毕业后,我和太太也过上了较为激进的生
      
      活。
      
      偶尔穿一次皮鞋,心里总不踏实,好像谎报身份似的。
      
      有人没有惊天动地的经历,却能以与众不同的视角,从小事中生发出妙趣或哀愁。我以为,这种人更接近于小说家。
      
      学生时代的我,更想写电影剧本。
      
      我本身在二十岁也很不安,惶惶不可终日。假如现在有人要把我送回二十岁,我会说:谢谢,这样挺好的。
      
      青春那东西,一次足矣。
      
      写小说,哪怕很多人说一无是处,但只要十个人中有一两人觉得正中下怀,也就行了。
      
      村上龙说:春树真不简单!我嘛,若不是十人有十人说好,就火窜头顶。
      
      高中时天天打麻将,还是最糟糕的那种——水平差却很喜欢。
      
      当年的早稻田大学尤其是文学院和现在不同,没那么难考。选考三门,我选的语文,英语,世界史,不怎么费力就考
      
      上了。我念到大四,去电视台找工作,对方冷冷地说:对不起,早稻田的没有办法。
      
      一上高中就找简装英文书看,所以英语阅读还不错,但是因为没有学习窍门,英语成绩就很一般,中等偏上一点点,
      
      没想到最后搞翻译去了。
      
      【文化】
      
      我不是干浪潮抢尖端的哪一类型人,只是远远望着神经兮兮地生活的男男女女而已,但光是看看也相当疲劳,说到底
      
      ,这是一种文化上的烧荒农业。烧完这块田,又去烧下一块,烧完后很长时间内寸草不生。
      
      【美国与日本】
      
      无论置身何处,我们的某一部分都是异乡人,我们迟早都将在若明若暗的地带被无言的“自明性”所背叛和抛弃。
      
      在普林斯顿,听说学生们要游行,我以为是久违的反战集会,结果竟然是支持战争的,真是今非昔比。
      
      紧接着全美国开始几年珍珠港事件50周年,反日风潮高涨,其中既有海湾战争带来的爱国激情,又有美国人对美国经
      
      济长期不景气的不满的发泄。
      
      轮流在各家院子里开家庭晚会是镇上的唯一娱乐。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标准:报纸,纽约时报,杂志,纽约客,小说,马尔克斯,啤酒,进口的,汽车,灰头土脸的,衣
      
      服,皱皱巴巴的。
      
      世上也因该在某个地方保留一两处这种游离于俗世之外的天地。
      
      日本的跑步活动充满仪式感,各种领导讲话,还要提前报名,真是讨厌。
      
      日本的房子逼仄得让人透不过去,也因此有了一种藏身于众人之中的匿名性。而美国的房子则给人空不设防的感觉,
      
      还有不知邻居在干什么的恐惧感。
      
      用英语对谈时,一不小心把anyone用成了he,必定会有人提醒。列举翻译的外国作家时,一定会有女性举手问为什么
      
      没有女作家。
      
      日本理发店和美国理发店的区别,就像做盆景和修剪草坪的区别。
      
      二十世纪初期新泽西州有一股建筑热,工人不够,就来了很多意大利人。当时新开拓地已经没有了,于是那些人后来
      
      成了受益人,现在普林斯顿周围的建筑业,园林业,面包坊的人仍多为意大利人,同样没有资本的爱尔兰人则成了能
      
      马上领钱的警察,士兵,消防队员。
      
      住在意大利的时候,街上的男女老少都精心打扮,争奇斗艳,我也相应地开始注意衣着。
      
      长期离开日本,最大的感觉是:即便没有自己,社会也不会受到丝毫影响。
      
      若是在日本生活,每天都为自己的所谓职责忙得昏天暗地,无疑就没有了就自己的无用性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时间。
      
      旅居国外的好处,在于切切实实感受到自己只不过是一个无能的外人,stranger。
  •     喜欢读随笔,就是可以随读随想,篇幅不太长,拿得起放得下,小点心,有点儿情调,这情调如果还有点儿调情的艺术那就很完美了。
      和正儿八经的文学作品不太一样,它不怎么故意摆出什么姿态,不需要炫技,或者即便炫技也可以比较不那么技巧性地炫,故意让你有点儿看出门道来,于是欣喜,觉得亲切宽厚,但不乏智慧。
      还是第一次读村上的随笔,领略了他另一面,很有点意思。
  •      总是在很辛苦的时候才看村上的书,同名文章“终究悲哀的外国语”开头讲的就是他在美国学西班牙语的事,他大学学德语,后来跟朋友学法语,在意大利住时学意大利语,之后随着旅游又学希腊语,土耳其语,在美国讲西语的人遍地都是,学起来自然方便。其他的几个短篇也不错,轻松之中自有思考的东西。
  •     美国外对于我这类从没踏出过边境的人来说,陌生不已。
      
      就算看再多的电视、新闻、电影,没有亲身经历,都是枉然。
      
      反而是村上的这本散文集,让我反复阅读多次,感觉从某种程度上了解到这个国家。
      
      主要讲述村上本人旅居美国时候的各种遭遇的这本散文集,一如既往地,语言简练,带有出人意料的观点,友善的幽默,充满琐碎生活细节的描写,以及,众所周知的,有一种淡淡的无奈感。
      
      但是散文集比起小说不同的是,作为读者的我得以窥见村上的内心想法。在小说里,这些想法通常都是有如碎屑一般散落的,但是就整体而言却相当完整系统。然而散文集对于个人思想的表达效果则更让我喜欢,分成独立的篇章的散文,每一篇都表达了村上春树对于各种事物的想法,而且这些事物不尽相同,有爵士乐、有汽车、有理发铺等等。
      
      就是从这些琐事出发,当时村上所得出的"惊奇"(往往是常人难以想到的),以及思考,对于多年后读到此书的我来说依然是新鲜的,应该认真考量的。
      
      并没有所谓的乌托邦国,我们对社会孜孜不倦的思考却能打开另一扇门,各种各样的经历和“不强加于他人”的态度,渐渐就能更好地活着。
      
      能够喝着啤酒慢悠悠地听爵士乐。
      
      读完此书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以下这一句
      
      “我们只能在力所能及的时间做力所能及的事”
      
      
  •      有一篇题为《无故遭受攻击的鸭子》。住美国期间,早习惯了各地的大众性骂法,fuck you,bastard,son of a bitch,asshole,motherfucker等等,还有像scumbag这样的新词,虽回家后得拿出最宝贵的《兰德姆英语辞典》才能查到scumbag所含的骂人意思,不过仍然能自嘲地说,“若想收集世间的污言秽语和放肆的灵魂,只有在城市里放下车窗开车才能做到。”
       看电影时,有主角对一群毛孩子吼,“Hey,kid,Fuck a duck!”又特意找了俚语辞典来查,原来是“go to hell”“get out”的意思。可仍然会想入非非,总有黑鸭子乐队成员(村上还知道这个?)惨遭雪人强暴的场面掠过脑际——“同鸭子交配这个视觉印象无论如何都荒诞不经。”而“fuck the duck”又变成“工作中适当偷懒”的意思了。他感慨,“仅仅交配一只鸭子,就有‘一只鸭子’和‘某个特定的鸭子’的区别,英语真是恐怖,一个定冠词都马虎不得。”
      
       说到“fuck the duck”,想起很早以前报社新来一个实习生,很有干劲的,为了得到某个人的一句话能从城这一头跑到城那一头,不惜花去大半天时间,都叫她“脚踩风火轮的发条橙”。其实打个电话也可以的,省时又讨巧,不失为一种“fuck the duck”,却也不忍熄灭新鲜人那可贵而稀有的热情。
      
       村上的《跑》看完之后,心里有些莫名其妙的轻微失落感,就像习惯于每天看一个有趣之人的博客,心情很sunshine,忽然某天TA停博就此别过没得看了!只好挑出上海译文那套“朝日堂”窄书系列里最后没看过的两本《旋涡猫的找法》和《终究悲哀的外国语》。
       这就是村上随笔的一种说不清的魔力。因为他好看的私人性,贴近生活,不矫柔做作也不故弄玄虚的坦率,极有趣味的幽默感,精义和妙语常常与稍嫌啰嗦又事无巨细的家常话掺杂在一起(也许另外还有日语本身就很细碎绵密的原因),无可无不可的不确定性态度(总爱说“不过如果那样也未可知,毕竟没有亲身经历过”之类),擅用比喻(跟张爱玲很像,只不过比喻的气质有所不同),想象力所能到达之地、一些比喻以及私人性的感受和触感又表达得别具一格得极为准确,可谓找到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读他的随笔总是有慌不择食的快感,读完又怅然若失不愿就此结束。
      
       举个小例子。讲渡轮这种“给人以不可思议之感的交通工具”,从飞机上下来,马上会产生“噢这已是别的地方了”那种毅然决然的感觉,而乘上渡轮这种东西,从抵达目的地到真正适应过来格外花时间,还好像“带有类似内疚的伤感”,“连车一起乘渡轮时尤其如此”。在另外一本《村上朝日堂》里也写到过坐渡轮,“从千叶去神奈川我觉得还是需要通过这一系列仪式:锦系町—东京—口川—川畸,如果统统省掉,感觉上就好像喉咙下面马上就是肚脐。”
      
       《旋涡猫的找法》里还有一些这样小而有趣的表达,所谓“村上式幽默”:在波士顿跑马拉松时有一段最艰苦的地方,被他称为“撕心裂肺坡”;说美洲狮扑上去吃掉独自在山里屁颠屁颠奔跑的人那也无非是它的“通常营业行为”;评价作家布赖特·伊斯顿·埃利斯时,送上的广告词是“不惜以粉身碎骨来刻画时代的作家”;车被偷了去开证明,觉得警察署“真是个相当卡夫卡式的忧郁场所”;通过关联反射教猫学会了表演,这只猫就是只“巴甫洛夫猫”等等。这些可爱的、带些纯真之心的小幽默,别出心裁,用现在小孩子的流行话说是“很有爱的”,让阅读的过程中心情很好。
      
       说他是黄油腔也好,还是那种幽默方式是美式的也好,总之他在少年时代开始读西方小说以及后来尝试写作之余又搞翻译这个过程里逐渐找到了自己的语言密码——所谓“心灵内部运作的秘密”。开始写作时他谨记菲茨杰拉德的话:“如想叙述与人不同的东西,就要使用与人不同的语言”。不过在我看来,能感受和捕捉到生活中在别人看来“这有什么稀奇”、“这有什么好写的”的诸种小意趣,并用自我风格强烈的词语把它们传神地表达出来,之所以形成了一种“不同的语言”,恐怕归根结底还是跟一个人的情感、心性和境界有关。(我时常能从蔡康永、彭浩翔饭饭、btr的非书评部分、cbvivi、沈大成的某些文字中感受到一些类似“村上体”的小小意味,这也许是跟这些写作者坦露出的保有纯真色彩的性情有关。这个东西往往是无法模仿或复制的。)
      
       不过在《旋涡猫的找法》里,也屡屡以自己看了什么新闻、最近又看了什么电影(不惜罗列导演主演人名甚至追溯其以前还拍过、演过什么电影)之类做为话题,显得有些没话找话。看来作家在写长篇时的生活也比较单调无聊啊(94、95时大概在写《奇鸟形状录》)。
       《终究悲哀的外国语》是跟其他所有随笔集都不同的一本,比较严肃地想问题,“尽可能地以‘第二印象’以至‘第三印象’的视角写一点东西”,态度很明显地没那么轻俏了。不过我也很喜欢看他就美日两国文化差异、政治经济种族话题发表一些形而上的见解,而不是单纯的私生活和异国游历。读这本像是从另一个很少有的角度看村上(《跑》也是,一边看他近乎苛责地严以律己地制定生活节奏和跑步,一边又过瘾地窥视到他的写作规律和创作路径,下次另写),此时距第一本随笔《村上朝日堂》的写作已经10年了,视角的变化、深度的变化,细琢磨起来也很有意思。
       只可惜林先生在翻译一些偏离日常而稍为学术化的地方似乎力有不逮。“知识性的阶级性消失了,阶级性的snobbism的存在意义也就无从立足”,何为“知识性的阶级性”?是不是“知识阶层的阶级性”更益于理解?“Post Yuppie”竟译成“后都市职业者”,sigh,不如索性不要后面多此一举的小括号注释,直接保留英语单词就好。
      
       同样可惜的是上海译文这套窄书砍掉了所有安西水丸的插图,少了画伯与村上文字相辉映的趣味,怕是出版社不愿承担多一份的付给画家的版锐吧。(某次聊天时听闻,奈良美智的书若出简体,有言在先,返点要保证在20(还是30?),之所以出了几本台版的,那也是因为美术馆出钱做的。也难怪,蔡康永收藏一个奈良美智的“sleepless night”娃娃都花了新台币20万,那还是3年前的行情。有哪家出版社有这样的胆量尼?继续sigh)。
  •     我不得不承认学习英文其实是很没用的。有人说学外文能推动人类异域文化交流,我只能说那是扯淡,现在异域文化交流有语音翻译机和文字快译软件,谁还要个活的啊。有人说凡是批判学外语的就是自己的外语学得不好,我也赞同他的观点,他的意思其实就是鲁迅批判胡适的内在动机是鲁迅觉得自己的中文没有胡好,所以心存报复。那些拼命往外语方面努力的除掉以后要干翻译或特务一类的职业以外只能说明此人无其它方面能力,不须要再去狡辩什么了,真的。
      
      我想说的是:浪费那么多时间学习一门外语,真的是一件很傻逼的行为。试想,如果你既不能像辜鸿铭钱锺书那样成为学贯中西的大师,又不能像林纾傅雷那样做个翻译机器,何苦耗费青春年华去啃那些不能让你名垂后世的东西呢。现在中国学校里英语教学的错误是把学语言变成语言学。中国教育不是在培养说话的人,而是在培养语言学学者,这是教育界“五四”以来最荒谬的现象。
      
      站在历史角度,跟世界接轨是件很有机遇的事,闭关锁国就是不好。加入WTO后德州十三局家属区二十四小时供水,就是可以和当年洋务运动使梅毒传入中国一起并列为打开国门与世界接轨的伟大成果。我觉得与世界接轨它就是好,就连咱的鸡,吃的是本国饲料,长大后却能赚到外快,你说,咱老百姓多高兴啊。我暑假从武汉北归后没急着归校,去了趟北京。
      
      一天下午我在西城区乱逛,路过三里屯时,我示意司机停车。当我看到那些吃着本国饲料长大的鸡居然能赚到吃着面包牛排长大的老外的钱时,我就知道与世界接轨真是件很能让咱老百姓乐开怀的事。你想,咱含辛茹苦辛辛苦苦拉扯大的女儿,居然每月能给家里寄那印着大鼻子人头像黄了吧唧的纸,咱老百姓真要乐死了。与世界接轨,学习外语真的很是必要,首先你要会报价。在这个历史机遇期,大家一起来学英语啊。
      
      我向来比张作霖还尊重文化,无论本位文化,抑或异域文化,我都一视同仁,十分尊重,有例为证:比如说我从来不骂那些学英语的人是傻逼,因为那是对人家不尊重,我要说:Idiot。
      
      如果这个年代还有孩子以为英文、电脑与开车这三项是踏入社会所必要掌握的三门技能的话,我只能说孩子实在太乖了,老混蛋怎么说孩子就怎么信。英文是真没必要去学,除非去从事一些类似反共的事业说不定逃往美国还有机会用上一点;而电脑更是没用,没听罗大佑唱“我们不要被你们发明变成电脑儿童”;至于开车,不要以为开个拖拉机速度能上路就算会开车了。学英文是吧,要学就学贯中西;要玩电脑,就名噪一时;至于开车,不开进方程式还开个屁啊。欧洲语言作为西方文明一种主要载体,学一点也很有意思,只是中国学校里课本上的英文太没意思。最差也得教我们点实用知识吧,比如英文成绩不错的女生除了级别证书还应该具备三个复合句就让有钱的老外跟她上床的绝技。
      
      我以前一个女朋友,圣诞节前我收到不少贺卡,都是中文写的,就她穷腚用洋文,我连看都不看就丢了。另外一些哥们也是,没事尽穷整鸟语,自己写的东西自己都嫌恶心,居然还给别人看,这不存心恶心人家嘛?还有的同学,自己基本语法还没学全活呢,人家明明写对了,他却硬说是错的,真丢死人矣。罗罡的意见是,你有这个胡闹的时间,学点别的不好吗?实在不行,你睡觉去也别装逼恶心人呀。我的原则就是,任何英文信件,一律不回。
      
      众所周知人类都是用母语思维的。在心理学角度讲,喜欢学外语的人大多很自卑,并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有敌视态度。好了,讨论学不学英语根本就是一件很罗嗦的事情,反正英文对我没有用,有用的时候我一定请得起语言翻译,我已经不再考虑这种问题了。前一阵子我同学从网络上玩一种叫做“劲舞团”的在线游戏,给我很大启发。其实到现在,我觉得没有用处的不仅仅是英语,不仅仅是外文,而是整个人类语言。以后大家想交流的话,跳舞就行了。
  •      标题只是这本随笔集中的一篇。全书基本写的是作者在美国生活的点滴感受。以作家独特的敏感与视角,剖析了日本与美国文化生活各个方面的异同,并根据自己的切身感受,比较得失优劣。
       这不是一本论文或者专著,只是本随笔集,因此没有学术性的板起面孔教训人的态度,而是宛如一个旅外归来的朋友,娓娓地说着这样那样一些看似琐屑却又令人好奇不已的故事。也正因为是随笔,作者才可以兴之所至地从不同角度描述,文中有两国精英学者的生活态度的比较,有两国马拉松跑步比赛组织的比较,有爵士乐,有啤酒,有女人,有理发店,有史蒂芬·金,也有菲茨杰拉德的孙女……总之都是些村上春树迷恋不已的东西,也都是让村上迷们为之着迷的元素,作者既是在对读者讲述美国故事,也似在喃喃自语,浅酌低唱,越是如此,越显迷人。
       语言上,仍是林少华的译作,一如既往的林少华式的村上风格,在村上随意的语言里融入中国式的古典美,清新的感觉,让人无论如何都难以相信,这样的文字,竟然能出自两个行走于文字间的中年男子。
       本书固然可以增长见闻,但作者的目的绝不在此,如果只是想了解某地的概况,去翻旅游手册可能更清楚一些,但随笔里渗透着的情感与眼光,还有作者切身经历过的种种有趣细节,莫说是翻手册,就算自己亲自去当地旅行个十次八次的都未必感受得到。
       除了个别几篇稍长外,这些随笔篇幅大都比较短小,且装帧又小巧可人,携带方便,在咖啡厅一类的地方等人时,是本消磨时间的好读物。
  •     有几个人可以真正一生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如果能说出"这件事我真的很喜欢很喜欢做"的人的心情该是多么的愉悦!
      
  •     其实我之前没听说过村上春树写过这本书。其实我看的第一本他的书就是挪威的森林,在38套和苏大的底下垫着看的,在老孔伢儿法be打的数学课上看的,大概只看了两天就看完了。当时的感觉就是真不应该看这本书啊,太不纯洁了。我只是对于他笔下那些伴随香烟啤酒长衬衣的生活有些憧憬。现在并不憧憬香烟,啤酒还是有点点儿,长衬衣我也穿了好几年了。
      
      发现终究悲哀的外国语是个意外。在奇甲家对面的打折书店里发现了这本小册子,先看到林少华三个字,觉得很面善,拿起来一看,原来是村上师傅的。买了一堆书之后,第一本读的就是它(当然还有实用人类学和贝克特肖像等想买了很久终于得手的书)。只因为它实在是太薄了。
      
      睡觉之前看了一半,第二天上午就看完了。基本上是一本Japan/America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跑马拉松那篇,其实中国也是一样,参加一个什么活动都是要先听领导讲话,每个人还必须得代表一个什么团体(“无所属”是个很丢脸的事情,夏老板你帮我翻译一下这个“无所属”到底应该怎么翻译啊?)更搞笑的是(这个中国大概没有吧)还得在马拉松之前填一个问卷大意是你跑马拉松之前一个月会不会ascetic云云(但是据说一些单位的招聘考试的性格测试部分会有这些涉及人类instinct的问题)村上师傅愤愤然地说,这在美国可是要犯法的,这是隐私啊!想参加个活动都这么官僚主义。还真是可怜。
      
      还有一篇是讲美国精力旺盛的女人的,又是一个cultural shock. 日本传统女性以相夫教子为己任,这是毫无争议的,但是在美国女人看来这就是丧失自我了。当问到你夫人是做什么工作的时候,精力旺盛的美国女人希望听到的是她在NGO工作或者它她在学习古希腊语之类,而不是她在家帮我接电话校对文稿。好像这样的工作非常不高尚,也让丈夫变得很猥琐。我记得在湖南某城市旅游的时候,几乎所有忙前忙后的店老板都是女的,她老公要么在跑腿,要么被剥夺参与生意的权利,无奈地坐在一边抠脚趾。我也记得在湖南另一城市旅游的时候,男的指示老婆干嘛干嘛,女的都欢天喜地唯恐伺候慢了。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更别谈大洋两岸的国家了。比较容易的办法就是入乡随俗,或者在双方都有共识的情况下,和而不同,见贤思齐。21世纪最宝贵的是和谐。
      
      说到终究悲哀的外国语,作为一个曾以外语为专业的学生来说,还真是不得不同意啊。总是有很多理由不去下功夫学,到头来跟寒号鸟一样空悲哀。专八要求的词汇量我真不知道有没有达到,就是那个“良好”我拿得也比较心虚。虽然说“我英语一般”在外人看来像是欠打,但是摸着良心我也不敢说我的英语不一般。有个冷笑话说,母语是mother tongue, 那外语就是step-mother tongue, 不管怎样都会犯错,唯一的办法就是消失在她眼前。可是既然干这一行,就不能让自己消失在外语面前。那么可以尝试一下把外语作为in-law tongue,绵绵不绝的爱心和持之以恒的好态度才是王道。
      
      现在想起来我很对不起我的法语老师和Herr Qin, 基本上学的都还给他们了,还对不起我爸妈给我的学费钱。有句话说一个人一天只背一个单词,10年就成专家了。那从今天开始我每天背5个单词,看十年后能不能精通英语德语法语葡萄牙语拉丁语。如果每天学个黄陂话词汇,十年后我就能操着一口倍儿溜的小吴湾方言回乡里种苕了。
      
      
      
      
      
      
  •     
      一本小书。
      
      大学三年级的时候,一个晚上一口气读完。带着对偶像私生活的好奇心,读来颇快,也有意思。但是对村上不感冒的人,大约会对这本书嗤之以鼻,觉得无聊。
      
      最近坐地铁上下班,打发时间,随身想带着一本小点的书,就揣上了它。重读一次。每次只读一点点,还是妙趣横生。几乎不记得曾经读过。
      
      “斯蒂芬金和郊外噩梦”这一篇故事,前几天刚读过,太有意思了。觉得生活平淡的人,可以去读一下,不按常理出牌的一篇故事。
      
      
      
  •     了不让自习(通常是看paper,或者算题)变得过于无聊,一般来讲,我会塞一本闲书在包里。今天带的是《终究悲哀的外国语》,出门的时候从老葛的房里摸来的。
      
      看paper这件事情有一个特点,看完了觉得,嗯,颇有收获呢;看得时候却是无聊得要命,看两页就急着数数还剩几页——看过长篇大论的人,想必都会有这经验。这次倒好,文章也没看到一半,先把小书翻完了。我发消息给须惠姐,她很配合地说,我老早就欢喜得不得了了(沪语,指喜欢村上)。
      
      终究悲哀的外国语。昨天我写读书笔记的时候想,为什么写些东西这么累呢,又找不到合适的词,又说不出想说的话。在这方面拙劣的人,比如我,大概总要有些小情绪(感情?冲动?)才能写出些稍微像样的文字。村上君好像没有特别的情绪,而且看上去孤独地要命,“很长时间里固执地认为自己与同代人无关,认为个人就是一切”,仍能信手写出那么舒服的文字,倒真令人羡慕。
      
      我跟老葛说起这事。他说,“没错啊,我们这个年纪,最要命是抑制不住地要抒情”。自然,学识不够,世面见得少,只能靠抒情表达自己的意见。
      
      隔条街的海淀公园在开张楚的演唱会,好像回到了激情燃烧的八十年代。若现在有自己喜欢的乐队来,比如X若来,如果票不太贵,我想自己多半也会去,一方面告诉别人,嘿,我还是有所爱好的,一方面告诉自己,我并不冷漠。但若贵了,say,一千块,纵然不难拿出来,估计也就割爱了。可见是有条件的爱和有条件的激情。
      
      路过隔壁的教室,看见一个颇有风度的外国老头在黑板上写下一句话:A woman that has to use words to torch a man’s heart is a sorry figure.
      
      我什么时候才能舒舒服服地讲话呢?中文对我来讲都好像是外国语了。
      终究悲哀的外国语,嘿嘿。
      
      http://ariesxyq.ycool.com/post.2009769.html
  •     看他的小说从头到晚就是一个孤独感,受了其中最爱那本《斯普特尼克恋人》书大大影响,动辄一孤单就联想到宇宙联想到那些按照各自轨道运转难得难得才可能交汇一次继而又再次各走各道的“星球孤单观”。
      
      于是就定性一般觉得村上春树大人大抵是个孤单至极的家伙,maybe 孤单到孤僻。
      
      而看过《漩涡猫》后开始对村上大人的感触又有改观。完全就是又一个村上大叔。
      
      就像当年看多了小说版的张爱玲后再去看写杂文的张氏倍因她那同写小说时完全不同的审世犀利的可爱而心动不已,直到如今个人还是觉得张氏不去办个调侃实事的报纸委实是我等读者的遗憾。
      
      再说回村上这本随笔。
      
      书名翻译里说到终究“悲哀”的外国语。其实直到最后的后记里才多少有点儿“悲哀”的同感。其他那些篇章里,就算村上大叔再怎么描述在美国旅居生活种的诸多小受歧视及小不适应,我的感觉依旧是一个个“不禁莞尔”从一开始贯穿到我看完整个更像口袋书的小册子。
      
      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穿运动鞋去理发”那篇。大叔提到的剃头理发的时候委实一副委屈的样子,并为他的委屈花了很大的篇章进行说明,什么不是他挑剔,实在是他的头发带自然卷,一般理发师很难修剪好诸如此类。然说了那么多,我还是没有被他的自我辩解给说服,总之看来,其实是这个村上大叔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有多闷骚而已。看这一句:“每次都花一小时十五分跑去纽约理发我也认为未免傻气,可不是我辩解,落到这一步,乃是长达两年的种种挫折、绝望、气馁喝失落的结果。”看到了他,他又在说不是他辩解。但我想就算我们女生的头发,也没有几个说真舍得如此时间和精力去打理来着。这个大叔其实还真是个典型的日本中产阶级男:生活看似低调,却实际很考虑品味。看看那些MUJI 啊啥的日本牌子,就是一很好的证明来着。越是看着不经意间形成的舒适随行的感觉,实质可都是花了大精力大心思进行了设计和打扮。照片中村上大叔的感觉给我就就是MUJI 男的感觉,SOHO 的,独自居家的,慵懒的。
      
      除了理发还有很多也都说明了这位大叔十足闷骚的隐藏性格。让我们来看看大叔穿的用的一些BRAND 好了。比如大叔说到没有买衣服的欲望的一篇。没记错的话他说到没有买衣服欲望的时候,多少那种感觉是看自己怪怪的。而大多男人的话,平常没有买新衣服欲望这是一件多么正常的事情呀。这样一比较就可见这位大叔平常还是很注意自己形象来着。倒不是说在乎在别人眼里自己的形象,是一种真的自己穿给自己看,自己满足自己审美的观念。而我是坚持这种自己懂得宠爱自己的生活方式才正是闷骚的极致。为什么GUCCI 那么受追捧?LOGO 没有LV 的大没有LV 的明显,可同样有那么大帮忠实粉丝?专业时尚达人就曾说过:GUCCI 就是闷骚的代表。不张扬的情况下,那股骚劲已经释放了来着。如果要把LV 比作大力道的降龙十八掌,那GUCCI 就是化骨绵掌好了。软软的照样把你攻击得趴下。
      
      村上大叔张扬吗?不张扬。村上大叔高调吗?不高调。
      
      可是村上大叔流行吗?相当的流行。喜欢村上大叔的人甚至因为村上大叔而爱屋及乌去追捧爵士啊追捧美食的人多吗?那是相当相当的多。
      
      再来看看喜欢村上大叔的人。随便拉出你身边迷恋这个老男人的几个出来综合综合看看。排除我这样是不是明骚一下的,我可敢打赌5个当中至少4个是闷骚系的来着。
  •     关于村上春树,觉得他的随笔写得很逗,趣味盎然.
      不动声色的逗人发笑.
      而在笑过之后,那种尴尬就更加明显了.
      真好
  •     今天一早起来,把村上春树的《终究悲哀的外国语》读完。书到最后,他解释了这个题目的含义:“无论置身何处,我们的某一部分都是异乡人(stranger),我们迟早都将在若明若暗的地带被无言的“自明性”所背叛和抛弃”。林少华翻译的这个“自明性”(说实话,读到这个词偶没有直接明白),我理解为identity,根源于弗洛伊德所谓的ID,指对本我自我的身份认同、个人身份等。与村上春树在文章中讲的“私小说”之“私”,有相呼应的含义。
      
      作为小说家,村上春树应该探究自身的能手。按他的话说,他并没有能写出好几本小说的现实经历。小说家应该是探索人性和心灵的职业。用文字写作,就像是先将自己身体中的“私”语言,置换为另一种普遍使用的语言。而怎样用另一种语言表达自己呢?村上说,经过一场场恶战,最终摸索出自己“折衷”的日语风格。他看别人的小说,也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果然是一场恶战。可能这只是内心充斥着表达、诉说的强烈欲望的人的说法。
      
      似乎我们赋予语言的沟通压力太大了些。两种文化的沟通,第一步是语言。越是超越语言障碍的人,越是感到沟通的障碍是语言解释不清的。村上春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不会用日语唱歌的人,即使掌握了英语,也不可能用英语唱的好听。在另一种甚至是几种文化环境下生活,村上感慨的不只是文化差异,而是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人类自身的孤独。像《德州巴黎》那部电影里,所谓“人类永恒之孤独”。
      
      今年奥斯卡热门外语片《巴别塔》。偶还没看。剧情介绍说是讲文化差异种族问题的片子,像去年的《crash》切中美国的要害。不知道是否因为美国,才让村上春树有了这等彻悟。
      
      Ps:用手机给这本书拍了个封面照,作为手机的墙纸。屏幕一亮,便能提醒我,人类多孤独,切勿生误会。——也算是对村上春树的一种有力误读了,嘿嘿。
      
      旧爱新欢 @ 2007-01-28
  •     又做了去旅游背书回来的傻事了,,,
      
      这次背的是这本终究悲哀的外国语加村上的地铁事件的采访录。两本我都是怎么也买不到国内的版本,看到三联书店有卖一下子兴奋异常,忘记原本的计划是买business的专业词典,直接抱了去付钱了,,,
      
      2本用掉200多,又是竖版加繁体,又是赖明珠(我是林少华的坚定fans),但这些都不能阻挡我抱着书一路傻笑到晚上。
      
      以前还嘲笑过安妮宝贝书或者哈里波特一出就嗷嗷叫着去买的人,,,自己原来不过一丘之貉,,,
      
      恩,书本身,不大有趣。村上有点象我外婆,,
      
      我外婆老是喜欢说过去是多么多么好,吃的好,玩的好,人好,月亮也好。在外面吃碗大肉面也要说,以前这个只要5毛钱,肉还厚多了。
      村上就喜欢说,跑步是美国好,环境是美国好,大学是美国好,连知识分子都是美国好。
      然后再假猩猩的说一句,其实我不是特别要说美国比日本好。
      
      村上以往给我几乎无限宽容的印象,就在这些抱怨中有些削弱,,而我自己那么多年来却一直在努力仿效他,,,所以不由有些伤心
      
      比较有趣的还是那篇终究悲哀的外国语。这里岔开来说句,,,
      
      如果忽略所有互相理解上的困难,你是想说一口流利的原汁原味的english,还是所谓chinglish呢。
      
      我们目前所有的高中教育,学习班的目标都是前者,仿佛这根本不是个问题。恩,当然我并不是说这有问题,但是我个人会更喜欢后者。
      
      恩,我是这样想的
      
      在理解之上刻意去追求每个发音细节的同化,就仿佛在说,我的英语和英国和美国人已经一样了,我是不是也可以算半个美国人或者英国人了呢。这几乎是种献媚的姿态了。
      
      其次,无论我的英语多好,我始终是中国人。那么,我亲爱的外国同胞,如果说忽略掉我的背景对你是一种方便的话,,,恩,我是不会给你这种方便的,和我对话的每一秒钟我都会让你知道你是在和一个中国人说话,,,
      
      哎呀,越写越得意了,,反正迟早要被揭穿,就自己先坦白了,我的发音就是超级超级烂呀
      
      
  •       当年很羡慕村上写个小说还能混到国外大学住个一年半载的,很好奇这个经常旅居国外的家伙对那样的生活有什么感想。这本《终究悲哀的外国语》比我看过的另外两本随笔集《旋涡猫的找法》以及《村上朝日堂卷土重来》更系统地介绍了旅居生活的点滴。而且,似乎更学究气一点,《旋涡猫》给我的感觉是纯粹的描述,但《终》则在描述里不知不觉地加进了许多判断性的感悟。所以我不得不觉得……这本书不如其他的几本散文集。
      
        一直以来,我觉得我喜欢村上,就是喜欢他那无所谓的态度,这样也可以,那样也未尝不可,他自得其乐的坚强和宽容在书本里处处可以体现。但《终》里则有好几篇出现了村上式的悲凉道理讲述。其实好也罢坏也罢,许多东西该留个读者判断不是么……
      
        我想要么是一个长篇写完,多多少少有点心灵的不塌实,所以体现到了随笔集上?这个也强求不得,不过就本人而言,真的是更喜欢旋涡猫里自得其乐的村上来着。
  •     题外话两则。
      
      John Lennon妻子的名字是Yoko Ono (大野阳子),Haruki Murakami (村上春树)妻子的名字是Yoko Takahashi (高桥阳子)。两人的妻子名字面都有一个阳子,称得上是一种巧合吧。
      
      上海译文出版的村上春树作品(林少华译本)的封面怎么老是千篇一律的调调,以至于一看到封面就会想“啊,那是林少华译的村上春树的作品吧。”。似乎是赖明珠译本的封面多样且好看许多。
  •   ps,发现很多人可以记住乐手的名字小说家的名字电影演员和导演的名字云云,对我来说就很难.
  •   原来是这样`~`
    跑步的人表示跑步与否不是一件很难理解的东西==~你把它复杂化了?
    觉得你想法是nJ和NP之间的区别,包括ls那句==~~(忽略这句~
    不过真的觉得多理解才会好~
  •   没有觉得每天跑步的人奇怪到哪里去……
    就是与J无法心平气和的相处……(J是写计划那个吗?)就是觉得会被J嫌弃然后心里也默默地嫌弃回去!
    觉得每天坚持XXX=J=相处障碍
    如此而已
  •   每个作家都另外一面,这一面也许是黑暗的欲望的,反正是不为人知的。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才可以写出更真实的东西。
    很多人提起村上就会说自己看过《挪威的森林》这本烂俗的书,实际上他们也没觉得这书好到了哪儿去。《1Q84》要看完整个故事才能了解。
    早上好,小湉同学。
  •   说实话,挪我一直是只看了一半,也没什么特别大的愿望想读完它。我很喜欢青豆,特别喜欢
  •   喜欢看随笔。。那随性的智慧。。
  •   可是工科的那些孩纸,比如学计算机的,如果不学英语连入门都难啊。此外,很多有语言天赋的人学外语是不用耗费多少时间的,而且目的也可能很单纯,比如仅仅是为了出国旅游的方便而已,拿来显摆的毕竟只是极少数...呃,可能不占少数也说不定,哈哈。
  •   对啊 我也觉得人生很矛盾
    有时我想,我要把功利的想法都抛弃掉,毕业后找工作就坚持找自己最喜欢的工作,直到找到为止。
  •   我现在就是这么想的,可是真不知道有啥是自己喜欢同时又能做工作的……
  •   38套和苏大...我无语了...
  •   写的很有趣!
  •   果然又是沙发..Y真狠...
  •   我操,砸场子也不兴你们这样的吧~~~~~
  •   我闷骚..
  •   用词很闷骚
  •   好多怪蜀黍
  •   2008-04-28 21:26:21 andegg  用词很闷骚
    嘿嘿,越闷是为了越不闷
  •   闷骚是摩羯座人的基本品质。。。呵呵
  •   村上就是闷骚军的表率瓦`
  •   果真我也很闷骚!!哈哈
  •   其实平心而论我有时候也很闷骚的
  •   LS 你才18岁啊? 囧
  •   "不是我挑剔" ,在美国大概换了近10家理发店, 每次剪完我都懊悔不已...剪发实在难啊
  •   hahhhhh ,ls 很有先生的风骨哈
  •   我始终对村上没有爱
  •   恩,,其实我也不觉得他是个特别优秀的作家
    但,,他教了我怎么做人,,,用最恶心的话就是这么讲,所以永远放不下
  •   一本哪都有卖,一本翻好了快出了,你真是。。。有意思啊。。。
  •   他也并没有说美国什么都好。还是有很有趣的东西的。近年的作品同以前比,更多了点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还是满值得好好读的。
  •   ,,,好的,我会去好好读的
  •   为什么你评的是林少华版。。
    然后么,关于口音问题,我情愿自己说的法语充满语法错误且词汇量贫乏然而沉醉在法国人“你只来了1个月?你法语说的太好了!”的称赞中,也不要像词汇比我丰富讲话比我完整的日本同学……
  •   在图书馆里借过终将悲哀的xx,然则 好像只记得一个马拉松的故事了...
    恩,主要是想说...跑去买有简体版的港版书的同学...果然是...粉丝啊...
  •   恩,你可以叫我村粉
  •   英文六级两次59的人飘过。。。
    莫非你们都在外国么?
  •   忍不住又想炫耀下
    英文专八良好的人飘过~~
  •   地球啊。
    爆炸吧。。。
  •   这个别太想不开,没什么面子问题拉,你看人家老外学中文还不是力求字正腔圆。他们要学中文发音更难的,但是很努力说正。
  •   终究悲哀的外国语 在北京买到的 前段时间逛书店 无意间看到的
    翻看后觉得很不错 又不贵 才15块
  •   哈哈 不喜欢啊 不喜欢。
  •   我想学英式口音!你懂吗,在美国讲英国话。
  •   他自得其乐的坚强和宽容在书本里处处可以体现。
    ========
    agree:)
  •   我觉得我喜欢村上,就是喜欢他那无所谓的态度,这样也可以,那样也未尝不可
    呵呵,或许就是这样被带坏了,,,现在家里村上的小说一本都没了,,随笔倒是瞒全的,,,漩涡猫我也超级喜欢呀
  •   忍不住说一句,是小野洋子哦。。。Orz
    最后一段同意。
  •   o.是小野不是大野:P
  •   怎么变 大野了
    - -!
  •   是小野洋子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