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

出版时间:2008-11-3  出版社:時報文化  作者:村上春樹  译者:賴明珠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寫作滿三十年前夕村上春樹透過談跑步,道出自己不為人所知的寫作觀。25年前村上春樹開始他的第一次跑步,那是1982年的秋天,三十三歲那一年,寫完《尋羊冒險記》,村上先生因為戒菸而體重增加,為了減肥,開始了他的第一步。從那以後村上接連不斷地跑,他曾經跑完雅典的全程馬拉松,也參加波士頓馬拉松比賽,平日每天幾乎都跑上十公里,可以說除了寫作,跑步已經是他最在行的事。村上在這本書《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中藉著記錄整理自己的經驗與思緒,分享他在跑步中所理解的人生以及寫作觀。至於書名是什麼意思?其實這本書的日文原名就是以外來語思維所寫的(What I Talk About When I Talk About Running),這個名稱明顯是向他喜愛的美國小說家瑞蒙?卡佛名作之一《當我們討論愛情》(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Love)致敬。村上說如果他可以選擇自己的墓誌銘,猜猜看他想寫上什麼?答案就在書裡。得獎紀錄:本書榮獲:2007年卡夫卡文學獎

作者简介

村上春樹,一九四九年生於日本兵庫縣,日本早稻田大學戲劇系畢業。
一九七九年以《聽風的歌》獲得「群像新人賞」,新穎的文風被譽為日本「八○年代文學旗手」,一九八七年暢銷七百萬冊的代表作《挪威的森林》出版,奠定村上在日本多年不墜的名聲,除了暢銷,也屢獲「野間文藝賞」、「谷崎潤一郎文學賞」等文壇肯定,三部曲《發條鳥年代記》更受到「讀賣文學賞」的高度肯定。除了暢銷,村上獨特的都市感及寫作風格也成了世界年輕人認同的標誌。
作品中譯本至《給我搖擺,其餘免談》今已有48本。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6条)

 
 

  •     坚持,最重要的是 度过了刚开始的不适应的时候,后面就会很顺利了,即使是职业的跑步的人也会有不想跑的时候,能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弯下腰,系上鞋带,出发。
      
      坚持,最重要的是 度过了刚开始的不适应的时候,后面就会很顺利了,即使是职业的跑步的人也会有不想跑的时候,能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弯下腰,系上鞋带,出发。
      
  •     办医院银川开病假条【ΩΩ:535982237】银川医院开诊断证明办医院银川开病假条【ΩΩ:535982237】银川医院开诊断证明办医院银川开病假条【ΩΩ:535982237】银川医院开诊断证明办医院银川开病假条【ΩΩ:535982237】银川医院开诊断证明办医院银川开病假条【ΩΩ:535982237】银川医院开诊断证明
  •     终于翻完了,这本书一直揣在我的电脑包里,成天带着。想起来就翻几页。
      前面一直拖拖拉拉的看,每天翻一章,有时候甚至连一章都看不完整。
      还好并没有中途放弃的念头。直到昨天,对自己忍无可忍,最后几十页冲刺,铆足了力气冲到终点。
      倒象是自己跑了一场马拉松。
      
      
      
      我不是天生的运动坯子,后天也没怎么被培养起来。
      跑步,只能慢跑,谈不上喜爱,但作为身体锻炼的客观需要,这应该是为数不多能够让我坚持下来的运动方式了。
      过程简单重复,机械冷静,且有很长的独处空间。
      人的性格特征和他的运动选择,不需要牵引,总会默契的搭上线。
      
      
      
      然而这么枯燥的一件事情,居然能有人把它写成一本书。
      
      
      
      对村上的认识,只局限于大学时代读过的几本小说。
      记得那时候还特意去寻找BEATLES那首“挪威的森林”来听。
      在大学那些不懂装懂的日子里,村上的小说无疑是完美道具。
      近些年来村上一直在当诺贝尔文学奖的陪跑,和至高荣誉屡屡擦肩而过,
      在心里还小小遗憾了一把,好歹他的书我是读过的。
      
      
      
      再接着就是看到这本关于跑步的书。
      惊讶的看到他把个人标签中的蓝调小资摘得干干净净,呈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村上。
      
      
      
      书中写他跑步的起点,是在三十三岁。
      这不正是我现在的年纪么。
      我这还正感慨着人生过半,忙着怀旧忙着唏嘘往日呢,他却刚刚开始翻开了新篇章。
      他的专职作家之路,也不过在这之前两年,为此他放下之前经营的小生意,专注的开始写作。
      重新开始,这在我的字典里应该可以被划为年轻人的专属词汇了。
      放下过往的步调开始一种全新的节奏,对于有一定年龄积蓄的人来说,实在是一件太没有安全感的事情。
      除了勇气之外,我更佩服他在这种选择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自信。
      
      人到中年,已经学会收拢年轻时代的锋芒,小心翼翼地行走,多选题面前我们往往倾心于那些更安全更舒适能够看得更长远的选项,
      象我,口口声声总喊着要“想干点什么就干什么”,一旦前方路途开始有一点点模糊,就已经在内心打起了退堂鼓。
      
      村上刚开始跑步生涯的背影,一定不甚潇洒伟岸,按他自己的话说是“气喘吁吁”“两腿颤颤巍巍”,
      可是他一路坚持,魄力加耐力,让人明白了为什么他可以在职业小说家的道路上走出如此之远。
      
      
      
      长跑这条路,漫长又孤独,要把它放入日常生活习惯里,可以想象,期间必定是磨难无数。
      村上在几十年的长跑生涯里几乎没有间断过,每天几十公里的记录,每年一次马拉松,参加100公里的超级马拉松,到后期开始挑战铁人三项。
      他把日常培养的“生活习惯”逐渐又提升到了“专家”的级别,把自己从“锻炼者”练就成了“跑者”,
      已过花甲的年纪,当他回望人生,除了那些他曾经写过的书,不知道他是否更对跑步给他带来的心理成就更为骄傲,
      
      
      小说家的成就,是可以实打实拿来给众人捧赏的,可以源远流长的,也是对社会的贡献,
      跑步这回事感觉更私人一些,在个人的精神领域会更坚固对自身的认可,会产生更多的精神力量。
      
      
      
      读村上的小说,沉溺在他搭建的文字世界里,会仰视他的才华横溢,
      然而才华这种东西,不是人人想得便可得。
      看到他的跑步,看到他一路的挑战和坚持,反而比那些文学成就更让我觉得钦佩,
      抛开小说家的帽子,他不过就是众多中年人中的普通面孔,
      而以一个普通人的起点,他,一个运动资质平平的普通人,用几十年的耐力和专注,身体力行的挑战着自己。
      
      
      
      常抱怨工作忙,家庭事情琐碎,个人的想法和行为会受到各种约束制约,
      “所以我们不能做自己想做的”。
      在各种不努力不坚持面前,借口永远可以多样,说出N种且永不重复。
      其实呵,“伟大”往往是从平凡开始的,每天十分钟,二十分钟的坚持,数年之后再看,定会是终生受益的礼物。
      
      
      
      庆幸在这个年纪好好看了这样一本书。
      
      
      
      而在这本书看过以后,
      村上春树,
      他已经不仅仅是那些小说封面被印上大名的作家而已了。
      
      
      
      
      
  •     半个月前就读完了这本书,由于去出差了,一直没来得及写书评。跑步,贵在坚持,而村上君坚持了几十年,跑出了自己的作品,跑出了自己的人生,因我没读过他的小说,读这本书,我会觉得他是个跑者,旅行家,其次才是个作家。四月份渐暖,我也要开始跑步锻炼了,大傻交代的。
  •      记得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是我到建德门这儿后第一次回玉泉路。好像是找某老师,觉得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带本书去吧,看这本比较薄就带了它。那天碰巧刚上台没多久的习主席去视察,全校封锁,所有老师都去礼堂听报告去了吧。我一个人在八月多北京炙热的天气中无所事事,就到羽毛球场旁边阴凉的地方坐下来读书。当时读了不少,觉得不错。后来回来就一直停留那儿没读了。做科研工作时,心是浮着的,总是急急忙忙从一段代码跳到另一段代码,扫过一篇paper继续下一篇,做了这次报告又该想下一次做什么。人生就像总是在冲刺,翻起书来,完全体会不到作者长跑时平稳的呼吸和缓慢的节奏。
      
       过年回家,经常半夜醒来,躺在床上,夜不能寐的情况下就不停看书。当时想,先不管怎么样,翻开总得看完,就算翻过去也比把书丢下有收获。这样下来,那十来天也看了五六本书,都是经典名著。这个过程中,说什么陶冶情操提升修养显得虚伪。最大的收获是喜欢上读书这样的爱好了。想起以前爱好虽然总写读书,但显然不如这次,来的直接强烈,好像在心里留下印痕。
      
       首先的一点是谦虚低调了很多,认识到自己写文字天赋的贫瘠,驾驭语言功底的稀松平常。于是一次次在对别人举重若轻操纵语言的能力表示叹服后,又翻开下一本书,领略下一位作家语言风采。这纯粹是内在的体验,跟人说时完全表达不出来,也就不会沾沾自喜,到处吹嘘自己阅读量有多惊人了。
      
       读书先是让人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然后我们心底会涌出不停读下去的冲动。读的越多,越是熟悉文字的律动,作者的节奏感等背后的东西。心灵变得敏感异常,经常会被文字的魅力所打动。
      
       上面的话是我想就本书标题发表的看法,不过得对主题稍加修改:当我谈读书时,我谈些什么。村上春树引用毛姆的一句话:任何一把剃刀都自有其哲学。然后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无论何等微不足道的举动,只要日日坚持,从中总会产生出某些类似观念的东西来。我深以为然。
      
       全书的最后一章最后几段写的真好。村上春树通过长跑获得的对人生的体悟,我觉得于我也大有裨益,仅摘录如下:
      
       我们结束了初秋周日的小小赛事,将回到各自的家里,回到各自的日常中去。然后,为了下一次赛事,在各自的场所一如既往地默默训练。冷艳望去或俯瞰下去,这样的人生可能无常而无益,或者效率极低。那也无可奈何。就算这是往底上漏了个小孔的旧锅子倒水般的虚妄行径,起码曾经努力过的事实会留存下来。不管有无效能,是否好看,对我们至关重要的东西,几乎都是肉眼无法看见,然而用心灵可以感受到的。而且,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往往通过效率极低的营生方才获得。即便这是虚妄的行为,也绝不是愚蠢的行为。我如此认为,作为实在感受,作为经验法则。
  •     如果我十几岁看村上,我会厌烦;当我二十三岁看村上,我心内涌起深深的敬意。    这本书还是从习惯的层面解读吧,村长每天跑一万米,一个月30万米的征程,坚持了25年,真是恐怖的意志力。想起我大学规定自己每天跑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天气不好就给了自己不去跑的理由,或者今天很累啊,还是不去了吧。跑的时候,想着要跑十圈,才8000米,跑到一半的时候又心想,肚子太疼了,跑这么远长肌肉了怎么办,每天跑一跑锻炼下身体就行了吧,干嘛自虐啊,结果往往跑到六七圈就打道回府。    再看现在规定自己要形成不吃麻辣的习惯(湖南人么,嗜辣),也是断断续续做不到全30天不沾一点。    和村上比起来,真是感觉羞耻。一个人如果不能自控,那就是自毁。村上也提到,如果你喜欢一件事情,你自然能坚持下去,如果你不喜欢,会很难长久坚持下去。    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自己发自内心热爱的事情,然后不管刮风下雨打雷下雪,死死地坚持。
  •     之前读过《当我们谈爱情时我们在谈什么》,一看这标题,原来村上是它的粉丝。书中记录了作者的运动历程,怎么接触跑步,如何在困难中战胜自己,最精彩的就是作者如何面对运动带来的"煎熬",以及从运动中所得到的领悟,还交待了村上是如何踏上写作之路的。
      阅读本书,一切源于我也开始跑步了。阅读前心里就有准备,书里不会提及更多关于跑步的实操,而我也转向于想从书里面汲取作者对跑步的热忱。果不其然,细节更多的是关于生活关于人。一如既往地写得淡淡的,却恰如其分地勾住你。开始的时候我会记录一些作者对于跑步的态度的文字,渐渐地读下去,已经不太看重“跑步”了。想深一层,“跑步”其实意味着一个时刻,一个运动的时刻,一个与自己身体相处的时刻,而在这些时刻里面,你不知不觉地与自己对上了话。
      “生存的质量并非成绩、数字、名次之类固定的东西,而是含于行为之中的流动性的东西。”作者选择了跑步并坚守下来了,行为中还显示出极强的纪律性。热时参加三项铁人、冷时参加马拉松,中间夹着规律性的训练,如季节般交替着。
      每个人选择表现生命流动性的载体都不一样,关键是如何迸溅出生命的活力。或许,每一个人都有一本关于《当我谈xx(运动)时我谈些甚么》。
  •     跑步乃是为了更好地思考,就像远离人群乃是为了走进人群。跑步可以造成身体极度地虚脱,虚脱对于思考是有益的。
      当我活着时,我在思考为什么活着。换一种说法,其实我在思考前面那个美女的裙子,或者那个美女为什么不是我的女朋友。
      现实生活纷繁复杂,哲学家企图找到某种规律,文学家企图看到某种真实,这是虚妄的无意义的做法。
      跑步,因为不得不跑。
      活着,因为不得不活。
      跑步是无意义的,思考很重要。
      思考是无意义的,活着很重要。
      
  •     大学时期,某位朋友跟我说过跑步是一种很好的减压方式,因此,每隔一段时间,或多或少都会跑上那么一些距离。
        如今,跑步于我的意义已远远不止减压了,我也越来越热衷于跑步,跑步对我最大的吸引力在于清空我的大脑,让思考变成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成功帮助我解决了一些难题。
        但是,作为一名跑步新手,我想我是不及格的,我总尝试多去培养一些好的习惯,而跑步,则偏偏是让我屡战屡败的“冤家”。
        因此,在看到村上君的《当我在跑步的时候在谈什么》的时候,我重燃了斗志,重启了征程。
        
        是的,争强好胜是很多热血青年的本性,而偏偏跑步,会让我们重新思考,真的有必要过于在乎成败吗?正如村上君所说“我并非毫无争强好胜之心,无论何事,赢了别人也罢输给别人也罢,都不太计较,倒是更为关心能否达到为自己设定的标准。”所以当我们换上跑鞋,衣服,在明媚的阳光下悠闲的跑着时,请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步调与周遭美好的风景吧!
      我以为,同样的说法也适用于很多方面,于村上君,则是小说家这一职业,于我,于你,很多事情的本质,是否达到了自己设定的基准,这,才至为重要;这,才容不得狡辩。
        
        “跑步时我大体听摇滚,偶尔也听听爵士。不过考虑到同跑步的节奏匹配,我觉得作为伴跑音乐,摇滚最让人满意,像红辣椒、街头霸王、贝克乐队,或者是克里登斯清水复兴合唱团、甲壳虫之类老音乐。节奏越简单越好。”在跑步的时候,我尝试过听ESL教材边跑边学英语,我也试过戴上ipod,边跑边听Billboard 100的流行音乐,效果均不甚理想。为什么呢?我想,这个时候,倾听自己心跳的变化会更好。我放下ipod,把手机放在腰带上,开好定位功能,聆听自己步伐的踏声,感受自己呼吸的深浅,真是神奇的时刻!
        
        “罗辑思维”中罗老师的一句话讲得很好,人说得越多,反而越容易受自己所说过的话所限制,因此,懂得沉默也是一种能力。而跑步的这几十分钟的时间,只应是属于自己的沉默的宝贵时间,不需要跟任何人交谈,不必听任何人说话,只需眺望周围的风光,凝视自己便可。
        
        我总以为每天坚持跑步的人靠的是意志坚强,我发现这个想法不大对,因为他们对待其他事情也会有不耐烦的时刻。也许兴趣才是让人坚持下去的真正秘密,人并非机器,不可能任劳任怨的完成指令,懒惰,是人的天性。因此,想把刚做的事情坚持下来,请别把最后一根稻草压在那不大可靠的意志力上,而是想办法喜欢上这件事情本身,我想这样的成功率会更高!那意志力在什么时候才显得可靠呢?当我们努力的事情初步养成了习惯后,意志力的威力才会逐渐展现,换句话说,意志力的威力的体现要建立在感兴趣、喜欢的基础上。
      
        请努力吧!请奉献出足够的汗水,我们也会找到属于你我的蓝调。
      
        这,也是我的愿望。
      
       Kyle
  •     村上春树的作品读得不多,近期连续读完了《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和《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很久没有读这类长篇小说/随笔。
      
      村上的跑步哲学,更像是一种苦行僧的修行。一本名为谈跑步的书,我竟然读出了村上心中的苦情,不是矫情,我觉得每一个写长跑的细节都是在隐喻写作之苦。看似风牛马不相及的两样事务,几乎构成了村上的全部,而这二者是相互的。写作是一种精神世界的驰骋,跑步则是一种放空自我的体力运动。
      
      很多人劝我也开始锻炼,因为流汗会排出一部分身体内的毒素。村上的小说,从《挪威的森林》到《多崎作》读起来都有点苦,相信他在构思这些线索的时候,一定也积累了很多心灵上的毒素在体内,而跑步正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心里太苦了,需要空白,而跑步时就可以做到什么都不想完全让自己思维里空白。
      
      村上给自己的定义是“跑步小说家”,在他自己看来,跑步甚至要放在小说家前。跑步给村上带上很多精神上的磨炼,每看到本书中写到马拉松挑战42km,甚至距离更远时间更长,写作是一个很苦的职业,或许村上是在用这种方式在锻炼自己的坚持吧。
      
      村上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作为标题,他在谈什么?我想,村上在谈他的写作苦情,谈为什么写作,怎样坚持下来写作,怎样写出一部部突破自己的作品吧。
      
      谢文竹(http://weibo.com/xiewenzhu)
  •     一说起村上春树,我们头脑中都是《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且听风吟》这样充满淡淡忧伤的文艺小说,而小说中那些带有忧伤颓废气质的男主人公一如他本人给我们的感觉一般。但如果你读过他这本《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相信你一定会重新在头脑中描绘这个文艺作家。其实,他外化的忧伤气质只是创作需要,而内在的他是一个极为自律、坚毅的人。他旺盛的创作力,与他坚持跑步、训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村上春树在三十三岁之前经营一个爵士酒吧,三十三岁之后,他开始尝试写小说,并且凭借《且听风吟》拿了一个小说新人奖。随后又写了《1973年的弹子球》、《寻羊冒险记》、再接着是誉满全球的《挪威的森林》,他开始成为职业作家。此时,村上春树发现,短短两年时间自己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每日伏案写作,腰腹赘肉猛长,加上作息混乱,导致体质虚弱,他不得不寻找一种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他开始跑步。坚持不懈的专业训练,让他达到了专业选手的水平。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他每年参加一次马拉松全程的比赛,2005年,他甚至完成了一次全程100公里的超级马拉松比赛。此后,除了跑步,他还开始参加铁人三项比赛,练习游泳和自行车。这样高强度的体育运动早已超越了健身需求,准确的说,运动成为他塑造自我的更高需求,更是一种修行。
      在本书中,村上春树以记录自己几次重要的马拉松比赛为线索,将跑步、创作和人生在这一过程中一一阐述。跑步就像是一种媒介,他作为一个作家的创作和人生通过这一媒介得到了梳理。
      首先,跑步是与自己的独处最好的方式,在跑步的过程中可以确保这是属于你自己的沉默时间,不需要和任何人交谈,不需要听任何人说话,不必思考什么,只需要眺望周围的景色。村上春树在跑步的过程中这样体会:我跑步,只是跑着。原则上是在空白中跑步。
      独处,留出时间和空间自己面对自己。不管你承认与否,孤独其实是人生的重要伴侣,独处的时光,才能看清自己的需要、理解自己的矛盾,和自己碰撞、对话、握手言欢。记得有位作家曾经说过:“一个人的灵魂,只有在独处中,才能洞见自身的澄澈与明亮,才能盛享到生命的葳蕤和蓬勃。”独处时即便停止思考,也能享受一种超越的存在状态。
      再来看作家这个职业,作家其实是一种不健康的营生,不知道有多少人能理解这种状态,日复一日地伏案写作,也许烟不离手,也许酒来助兴,还有可能灵感爆发一天一夜甚至几天几夜都不睡觉,这还仅仅是身体上的透支,那么精神上的呢?村上君这样写道:“当我们打算写小说,打算用文字去展现一个故事时,藏身于人性中的毒素一般的东西,便不容分说地渗出来,浮现于表面。作家或多或少都须与这毒素正面交锋,分明知道危险,却仍得手法巧妙地处理。”作为读者,我们大概很难体会作家的创作状态,一个好的作家,在创作时,通常会进入一种孤绝的状态,这虽然有利于创作,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文思泉涌的同时,也会刺伤自己的心灵。如果你对小说中所传递的那些情感能够感同身受,相信你就不难体会作家在创作时所进行的每一次对抗都是危险的,而且也极有可能是致命的。试想,为了让自己深刻投入到小说中每一位主人公的精神世界,每一次悲伤和苦难、喜悦和忧愁,主人公每一次撕心裂肺的成长和转变,作者的心也在一次次接受着折磨和凌迟,如此一来,长期让身体维持这样的运转,必然得有超乎寻常的能量,既能让创造欲望适时爆发出来,又要有强大的能力减少甚至分散负面能量对身体和精神的侵蚀。丰富的想象力需要有与之匹配的强大体力来支撑,这样,作家才能保持长久的健康创作状态,而不是过早出现“江郎才尽”的状况。
      据科学验证,慢跑可以抑制肾上腺素和皮质醇这两种造成紧张的激素的分泌,同时可以释放让人感觉轻松的“内啡呔”。内啡呔是由脑下垂体和脊椎动物的丘脑下部所分泌的氨基化合物,它能产生跟吗啡、鸦片剂一样的功效,让人产生愉悦感。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心情不愉快的时候,来一次大汗淋漓的运动,不管是跑步、打球还是游泳,运动过后,心情就会得到舒缓和放松,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村上君将跑步这种“排毒”效果发挥到了极致。不间断地进行运动,有时甚至穷尽体力,排除身体内部负荷的精神毒素。
      20多年里每年一次全程马拉松比赛,大大小小的无数次比赛,甚至长达100公里的超级马拉松挑战,听上去更像一个职业运动员的经历。作为一个作家,跑步已经不是村上春树锻炼和健身的方式了,而是成为他塑造自己、保持创作状态和圆满人生的重要修行。
      书中写到:“跑步对我来说,不独是有益的体育锻炼,还是有效的隐喻。我每日一面跑步,或者说一面积累参赛经验,一面将目标的横杆一点点地提高,通过超越这高度来提高自己。至少是立志提高自己,并为之日日付出努力。我固然不是了不起的跑步者,而是出于极为平凡的——毋宁说是凡庸的——水准。然而这个问题根本不重要。我超越了昨天的自己,哪怕只是那么一丁点儿,才更为重要。在长跑中,如果说有什么必须战胜的对手,那就是过去的自己。”
      完成每一次长距离的跑步,都需要战胜自己。当然,有时也并不能尽如人意。精神和肉体的无数次博弈和交战,精神及图指引肉体达到预设的目标,却品尝到了付出努力却得不到报偿的苦涩,由此产生的失败和无助感,村上春树称之为跑者蓝调。我们很难感同身受,村上君说的那些肌肉的痉挛和僵硬,在跑步时带给他怎样的痛苦和考验。我们也很难体会,他是如何超越肉体痛苦的终极体验,挑战着忍耐力和意志的底线。这样的过程,更像一位苦行僧的修行。村上春树在一次跑过75公里之后,曾经有过这样的体会:“疲劳感突然销声匿迹后,那段意识的空白之中,甚至存有某种哲学或宗教的妙趣,其中有强迫我内省的东西。” 剧烈的肉体痛苦刹那消失,仿佛进入冥思状态,空气清澄,意识仿佛透明的风,穿透身体而去。佛家所说的修行,是肉体需要接受痛苦的考验,从而让精神得到升华,跑者亦是如此。
      忽然又想起了阿甘,他奔跑的身影出现在脑海里。痛苦,对于一个智商极低的人,也许杀伤力更大。不停地奔跑,不知疲倦地奔跑,肉体在接受体能极限地考验,精神却得到了解脱。不管是阿甘还是村上,也许在超过某一个临界点之后,他们得到的都是无上的喜悦。笔者作为一个跑步的菜鸟级选手,不知何日才能有此体验。不管怎样,还是要跑下去。
      
      注:第二次写这本书的评论。在践行跑步这一运动一年后。
  •      计划开始跑步有一段时间了,却总是各种理由没有去实行,可能也有一种原因是心里并不是那么喜欢这项运动,至少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喜欢。无论什么事情,迈开第一步真的是最难的。
      
       读村上春树的《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这本书,算是一种机缘巧合。在犹豫如何开始跑步计划的时候,在微博上看到这本书的推荐,毫不犹豫的买下来。我不是村上迷,甚至没有读过他的任何一本书,不可否认,吸引我的只是这本书的名字。
      
       然而,用了两个晚上的时间读完这本书之后,我还是不确定如果我开始跑步了,我会在跑步过程中谈什么,想什么,但是这并不重要了。因为我坚定了一件事情,就是要开始跑步!
      
       第一,村上君在33岁关闭他的咖啡屋,开始他的跑者生涯和写作生涯。33岁的年纪,如果继续他的生意,一定是万无一失的,生意稳定,家庭稳定。但是忠于自己的内心,什么年纪都不晚。
      
       所以当天晚上,我拉上磊先生,换了跑步装备,去了洛浦公园。可是第一天的跑步进行的并不是那么顺利,可能是吃过晚饭的原因,在刚刚跑了5分钟的时候,就感到胃里翻滚,想有呕吐感,赶紧停下来,但也不能就此放弃,只好改为快走,又进行了40分钟。由于第一次这样的活动,也没有用上计步器,之后还要改进。
      
       第二,村上君说,写长篇小说和长跑类似,有需要有三点,专注、忍耐和心无杂念。在我看来,这三点不仅仅适用于写作和跑步,任何你想要坚持的事情都需要这些。
      
       比如,我现在在跟王潇小姐的“每天专注三小时”计划,最初的一周真的进行的非常顺利,有热情有计划,每晚8点到11点一定坐在书桌前进行阅读,一本书,一杯温水,安静又美好。但是从第8天开始就产生了心理变化,会自己给自己找各种理由,或者阅读到40分钟到1个小时的时候会不停的走神,效率极低。这个时候就是最需要忍耐的时候了,必须要给自己一个坚持的理由,才得以支撑自己继续去完成这个计划。在微博上看到一些朋友已经持续专注将近200天了,这可能就和村上君坚持长跑的过程一样,达到一定量的时候,这就变成了一种修行。
      
       跑步很苦,读书也不乐观,因此它们都是“苦修”,就看我们能不能专注,能不能忍耐,能不能做到心无杂念。
  •     最近读了村上春树的What I Talk about When I Talk About Running,我看的是英译版。很喜欢这本书,一口气从头看到尾。曾经听人说过要做一只骄傲的天鹅双脚就要不停的在水下摆动,很多东西并没有我们表面看起来的那么毫不费力。
      
      虽然书中的内容我不一定全然认同,比如说为何要跑步,书中的结尾说要到达某个地方,哪怕看一眼也好。但现在的我更相信那个地方就在我们的心里,人生没有刻意的目的地,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做些帮助他人的事,能够更认识这个神秘的世界,能够体会过爱就很足够了。过分执着的追求只会徒增痛苦,把追求的目标转换成为他人奉献,而不是让自己得到什么,自己才能真的快乐。
      
      但村上春树的精神却非常的激励我,做一个能说At least he never walked的人多么不容易啊。在我的人生里最让我遗憾的的确是那我本应该奔跑的时候我却选择了走路,虽然也有拼命努力过,但中间有时的懈怠还是让人遗憾,如果那时我付出全力,而不是被自己的情绪所干扰,结局会如何呢?我有时候还是会这么想。但人生不能重来,只能吸取教训,把未来走得更好吧。
  •      这是一本不错的书,可以说她新颖,也可以说她励志。
      
       或许是丢失了那种跑步的习惯,刚开始看觉得此书并没有给我多大的震撼——就像《挪威的森林》 给我的那种震撼与伤感。
      
       但是,随着文字一点一点深入,我越来越体会到了村上春树所说的“健康”。跑步,成为了他人生重要的一部分,同时,成了多少人生命的一部分。
      
       其实,跑步不光为健康,更为耐力。
      
       村上春树说,今天不想跑步,所以今天才去跑步。这和我们俗话”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有异曲同工之妙。惰性、拖延是每个人人生中不可缺少的最大的敌人,我们只有克服它们,方能跨越人生业障。坚持跑步就是为了锻炼一种这样的意志与耐力。
      
       当我看完这本书时,我做些什么,我开始每天跑步,昨天4000米,今天4400米,明天4800米……跑步给了我人生一种自由感,一个人跑步,听着歌享受一个人的时光;两个人跑步,说着话,邂逅两个人的思想。
      
       地球一直在滚动,时光一直在前进,所以我也要跑起来!
  •      每次进入书店,畅销书排行榜总有村上春树的书,而我对于他的了解,除了知道他是日本人外,就别无其他。要说真正的了解,也应从此书开始吧。
       人与人之间的相识需要缘分,那么人与书的相遇也需缘分。
       辗转于书架之间,仰着头扫视着一本本书,心想:“偌大的图书馆,如此多的书,要找寻一本合自己心、对自己味的,好难。”在决定随即抽取两本看看的情况下,突然发现了村上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并非作者引起我的注意。我感兴趣的是跑步,对于我这个断断续续坚持跑了一年的人来说,我想看看别人是怎么看跑步的,也许从此书中又能获得更多关于跑步的知识。出于好奇,我毫不犹豫的借了这本书。
       这本书,看了两遍,是我看书多年,最认真对待的。
       第一次,由于迫切想看的心里,借来就随手翻看起来。一页页基本大致浏览一遍,了解了基本大概,作者的想法、行为着实让我喜欢,让我分不清我是爱此书,还是爱作者。
       第二遍,相比第一遍认真了许多。提起笔,拿出笔记本,认真做好摘记。看完之后,喜欢程度更上一层楼。
       如果说这本书,村上写得有多好,那也不见的。只是真实的记录了他的跑步历程,写出了他的跑步感想。而我自始至终称赞此书的好,或许,我也有过一年的跑步经历,也热爱跑步,对于作者写到的有了共鸣。
       有了共同话题,才能更好沟通。而我于村上的共同话题就是跑步。因为跑步,所以让我爱此书,也由此对本书作者感兴趣。
      
  •     晚上读完了这本《跑步》
      
      平日里每天也会跑步,但每天也就10圈左右的样子,4公里
      
      我19岁,没有跑了25年,也没用试过100公里是什么感觉
      
      尽能,逼着自己跑了村上十分之一的路程
      
      真特么累!
      
      书中的文字大多是村上的个人心得体会
      
      没有做笔记,有段大体意思是,跑步的时候想什么,开心的时候开心,悲伤的时候悲伤...
      
      或许需要更多的时间,更多的历程,更多肌肉的苦痛,才能感受那些文字
      
      
      骑行的时候,1000公里,10天,最多的一天170公里,我能记得就是大脑放空了
      
      20圈之后也是这感觉...
      
      能说的就是这些
      
      
      
  •     像日记般细腻地记录自己跑步的历程。村上并不是专业运动员,却在四季更替时光流逝、身体状况也无法与年轻人相提并论的情况下都依然坚持着跑步。“At least he never walked.”
      
      跑步,不像年轻女子是为了保持身材,也不似专业运动员一样以之为生。对他而言跑步只是自己享受去做的事,也是为自己定下的目标:不要奖章,不求光环,只求为自己的目标而付出、努力。日复一日,哪怕年华老去,身体机能衰退,哪怕每日耗去大量时间,哪怕别人眼中这件事是多么的不重要,它于自己都早已是溶于血液、自然而然的生活的一部分。
      
      若是以前看这本书,我一定会因为它淡得像白水一样的内容而烦躁地扔它在一边。正因为如今大四好似突然觉醒一般要坚持运动(也奇迹般地比以往都容易坚持),才在书中找到共鸣。而每当在新发现的室内泳池里听着自己耳边咕嘟咕嘟的气泡声,在人很少的时候几乎可以一人一道的泳池里享受水流冲刷肌肤带来的凉爽触感时,总觉得那是少有的只属于自己的时间。比起跑步甚至没有音乐陪伴的这样贴近精神世界的时间是多么宝贵。于是村上的跑步回忆录让我细细在心里梳理自己的运动状况。而他细腻的文笔在英译本中也几乎没有变味——细腻,清淡,恰到好处。
      
      “What's really important is reaching the goal I set myself, under my own power.”
  •      《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大概会颠覆好多人对村上的既有印象吧。开始看村上小说的时候,觉得作者肯定是个忧郁内向的色老头,但是后来陆陆续续看了他的几篇随笔和一些传记性的文章,猛然发现,这是个有趣、节制的人。
       从《当我》不难看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惜,跑步于他来说不仅是一项运动、一项挑战更是一次与自己身体对话的机会,在每一次和身体畅谈的同时,他更加透彻的了解着自己。他说“我那个人的、顽固的、缺乏协调性的,每每任性妄为又常常怀疑自己,哪怕遇到了痛苦也想在其中发现可笑之处的性格。我拎着它,就像拎着一个古旧的旅行包,渡过了漫长的历程……我心中对它怀有某种依依不舍的情感。”他说:“跑步对我来说,不独是有益的体育锻炼,还是有效的隐喻。”
       很羡慕能坚持锻炼的人,总觉得这样的人生似乎要完整充实的多,因为没有毅力、没有目标的人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这就成了一个值得钦羡的优秀品格。村上似乎很明白大家的这种心态,于是明显而又自然的将他的炫耀资本拿到台面上来讲,从他开始长跑,到试着参加马拉松到在国外跑“真正的马拉松”到准备停跑,这一路下来他就从而立跑到了耳顺。迄今为止村上春树不仅25次跑完了马拉松全程,还曾完成4次铁人三项赛。这样好的成绩真值得炫耀自豪一把,尤其是一个深受大家喜欢的作家,就像林志颖作为演艺明星,赛车冠军为他带来的光环一样值得炫耀。
  •     最近天气差,雾霾严重,加上阴雨天气作祟,实在没有跑步的心情,重新拿起村上春树的这本书,再看一遍,重新回味,在参加完厦门国际马拉松后,感受完全变得不一样了。
      
      买书的时间大概是在9月份,花了两个早起的时间看完,那时武汉的天气还异常炎热,即使是夜晚,温度也在30摄氏度以上,酷暑难耐,要坚持每天晚上出门跑步着实是一件需要很大毅力才能完成的事情,但是居然,每周有三到四天,我换上跑步的短裤短衫带上一两块零钱坚持了下来,那些个日子,每次刚开始跑,心里就已经打了退堂鼓,另一个贪图享乐的“自己”便开始一遍遍的数落自己,为什么要出来找罪受,那时看到书里有次村上君问一位奥运长跑的冠军濑古利彦:“濑古君这样高水平的长跑选手,会不会有今天不想跑,觉得烦啦,想待在家里睡觉这类情形呢?”结果濑古君怒目对着村上君说:“那还用问!这事经常发生。”当时被这段直接逗乐了,我想村上君写这段的时候,一定是非常可爱的。确实,即使奥运冠军也有想偷懒的时候,何况普通人,坚持长跑这种事,如果没有超强的定力和决心,很容易被自己打败,可喜的是,整个9月,我跟自己死磕,每天挥汗如雨的在操场上和江滩上践行着习惯和对自己的承诺,9月酷暑过去,自己的体重达到全年最低值。
      
      作为一个文科生,有些汗颜的是自己真正看村上春树的书是还是在大一,那时经常可以听到村上君年年是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但年年无缘,可以说是无冕之王了,他的书真正有印象也就是《挪威的森林》和《1Q84》,印象里他书里的世界,一向的荒诞不经,很难找到脉络,在接触跑步之前,我从没想过村上春树这样一个作家是一个能三十年如一日坚持跑步的家伙,在我眼里,这近乎疯狂,而且村上君还参加铁人三项的运动,简直让人瞠目结舌,每天超准时的作息以及不间断的锻炼,这种动力与坚持让人敬佩。
      
      村上君说,自己想开始跑步是在关掉经营的不错的店,开始往职业小说家转变的时候,因为身体长期透支需要找回健康的方法,开始了跑步,跑步不需要伙伴或者对手,也不需要特别的器具和装备,更不必特地赶赴某个特定的场所,只有一双合适的跑步鞋,就可以兴之所至的跑步了。自己开始跑步的那段时间,是因为长期不健康的饮食和作息习惯,体重蹭蹭的往上长,曾经自诩的不胖体质被现实狠狠的嘲笑了,衣服越来越难买,爬个楼梯也会气喘吁吁,某一天,同事说,何不晚上去跑个几百米,这样一说,自己竟然真的去买了跑鞋和衣服,自那之后,虽然也有上面想偷懒的时候,但是,跑步真正的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我可以很肯定的说,跑步改变了我的生活。经常跑步的人对刚跑步的人,总是会说“跑了就懂”,当自己也成为其中一员时,你会发自内心的说确实是这样。第一次站在操场上,每跑一圈都觉得是煎熬,大口的喘气,不懂任何的跑步技巧,像一个快要溺水的人,心想,自己的身体何时已经不堪到如此地步,认定了这一让自己无言的局面,就开始抱着一定要改变这种现状的心态,开始了每天准时出现在操场上的日子,刚开始的一周,你只能不断告诉自己,只要再坚持一会,就能更进一步,在这种不断的心理暗示下,身体终于接受下来,3公里、5公里,再加上严格控制饮食,结果就是直接扔掉了两根腰带,瞬间暴瘦了十几斤,第一次跑完十公里的那天晚上,就像玩游戏副本通关的感觉,让你感觉可以拥抱全世界。顺理成章,跑步开始成为习惯,期间当然也有伤病什么的,但是不足以挡住当你穿上跑鞋出门时那种想释放的踊跃感。那时候,对于未来自己能去跑马拉松这种事,简直不敢想象,觉得马拉松这种东西应该不会出现在我的人生词典中,而现在自己已经准备开始每年至少要参加一个全马的计划。
      
      当然,跑步是孤独的,无论你是在操场上、马路上、公园里,独自一个人上路,必须与孤独为伍,听着耳边的风声,感受着双腿的频率,踩着属于自己的节凑,将一切放空,或者思考一些事情,有些时候,也可以疯狂的加速冲刺,让肌肉和心肺去感受高强度运动的撕裂感以及过后那种淋漓尽致的感觉。孤独是个好伙伴,让你能更清醒的认清自己,接受自己,再去与这个世界谈判。
      
      开春后,今年的跑步赛季马上就要登场,身体里已经跃跃欲试,要努力成为一个跑者,做一个战胜自己的人,扔掉赘肉,扔掉包袱。You see tommorrow。别给自己借口。
      
  •     当初看到这书关于跑步
      笔者又是村春
      感觉逼格高
      就入手了
      -------------------
      
      阅后发现 这是跑步者与自己的独处思考交流
      我也有同感
      
      6点懒洋洋起床
      半小时洗漱后出门
      听着歌
      按着自己的节奏随意跑跑
      
      脑袋空荡荡的
      想着歌词
      闻着公园里的桂花香
      想着TA
      想着以前 想着现在 想着未来
      。。。
      
      发现渐渐喜欢上短暂的半个小时的时光
      自己一个呆着
      好像拥有自己秘密的空间
      
      环湖跑着
      听着歌曲
      闻着花香
      看着日出
      又是一天新的开始了
      
      ---------------------
      明年搬家就没机会在石湾公园跑步了 哎~
      
      
      
      
  •     东边的太阳微微亮起,猛然从床上一跃而起,用晶莹剔透的大玻璃杯,喝上满满一杯温开水,穿上舒适的运动衣和慢跑鞋,出门后伸伸胳膊伸伸腿,戴上耳机,毫不犹豫的出门,以轻盈的脚步步伐开始,随着激情的音乐越来越快,调到自己满意的速度和呼吸,坚定不移的向前奔跑!一个小时后,湖面上映出了鲜红的阳光,步伐越来越轻盈,虽然大汗淋漓的身体却身体越来越舒适,呼吸着舒畅的空气,心情更加的畅快,似乎一天慢慢的幸福已经收入囊中!
      回到家打开家门,煮上稀饭,打开热水器痛快的洗个热水澡,胡子刮的干干净净,牙齿刷的洁白亮丽,换上舒适的家居服,煎两个荷包蛋,吃三五片烤好的面包,就着美味的咸菜,吃一碗热呼呼的稀饭,空空如也的肚子一下子充满了能量。
      换上舒适的衣服,开车出门,接下来去做激情四射的事业,用充满激情的状态,行云流水般的做好。中午小憩半小时,开始下午的激情。晚上回家路上买好菜,到家换上家居服,开启优美的音乐,做顿美味的晚餐。和老婆吃完晚饭,洗碗,携手出去散步聊聊天。
      回到家,洗漱后上床,在橘红色的台灯下各自读书,相拥入梦。
      
      这就是我所期望的生活!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清晰的再次想到这些情景!
      
      村上先生通过自己的跑步心得,让我懂得了除了跑步之外更为重要的一些事情。比如对生活的热爱和坚持,在成为作家之前的艰辛和努力,并能够为了自己的作家理想而放弃本该不错的生意。人做出选择很难,一旦做出之后的坚持,才是更加珍贵的!
      ====================================================
      
      萨摩赛特.毛姆写到:“任何一把剃须刀都有自有其哲理”。大约是说,无论何等微不足道的举动,只要日日坚持,从中总会产生出某些类似观念的东西来。我也衷心地相对毛姆的观点表示赞同。
      
      其中一位选手,自从开始跑马拉松。每次比赛都要在脑中回味哥哥(此人也是一位长袍运动员)教给他的两个句子:Pain is inevitable. Suffering is optional. 这便是他的真言。其微妙的含义难以正确地翻译,明知其不可译而硬译,不妨译成最为简单的:“痛苦难以避免,而磨难可以选择。”关键词是这个optional。假使说,跑着跑着突然觉得:“啊呀呀,好累人啊,我不行啦。”这个“好累人”是无法避免的实施,然而是不是果真“不行”,还得听凭本人裁量。我以为,这两句话简洁地归纳了马拉松此赛最为重要的部分。
      
      现在是坚忍地累积奔跑距离的时期,所以眼下还不必介意成绩如何,只消默默花上时间累积距离。想跑快点就适当地加速,不过就算加速也为时甚短,只想将身体感受到的逾越尽量维持到第二天。其要领与写作长篇小说一般无二。在似乎可以写下去的地方,果决地停下笔来,这样第二天重新着手时便易于进入状态。欧内斯特·海明威好像也说过类似的话:持之以恒,不乱节奏,对于长期作业实在至为重要。一点节奏得以设定,其余的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然而要让惯性的轮子以一定的速度准确无误地旋转起来,对持之以恒,何等小心翼翼亦不为过。
        顺着查尔斯河河滨跑上一个小时,就仿佛用水桶泼过水,身上的每一样东西都被淋漓的汗水打得透湿。因为日晒,皮肤火辣辣地同。头脑变得朦胧恍惚,无法完整地考虑任何一件事情。可是当你不顾一切地坚持跑完,便觉得仿佛所有的东西都从躯体最深处挤榨了出来,一种类似自暴自弃的快感油然而生。
        跑过两趟全程马拉松便会明白,在比赛中胜过或富裕某个特定的人,对跑着来说并不特别重要。倘使成了夺冠的热门选手,超过眼前的竞争对手便成为重要的课题;然而对于普通的市民参与者来说,个人的胜负并不是重大话题。也许不误参赛动机就是“我可不愿数个那小子”之类的人,这种动机大约足以成为练习的动力。然而,哪位竞争对手因故不能参加赛事的话,此人的参赛动机势必将告消失或者减半,那么他作为一个跑者,就不可能长期坚持下去。
        普通跑者中,许多人都事先设定个人目标——这一次我要在多少多少时间之内跑完全程——然后再去挑战赛事。假如能在这个时间内跑完全程,就算“达成了某项目标”;如果未能跑出预定的成绩,就是“未能实现某项目标”。即使未能在预想的时间内跑完全程,只要有了业已尽力的满足感,或是为下次比赛奠定了些基础,抑或有了某种类似重大发现的东西,大约也算大功告成吧。换言之,在跑完全程是,能否感到自豪或类似自豪的东西,对于长跑选手而言,可能是最重要的。
      
        同样的说法也适用于写作。小说家这一职业,至少对我来说,是无所谓胜负成败的。书的销量、得奖与否、评论的好坏,这些或许能成为成功与否的标志,却不能说是本质问题。写出来的文字是否达到了自己设定的基准,这,才至为重要;这,才容不得狡辩。别人大概怎么都可以搪塞,自己的心灵却无法蒙混过关。在这层意义上,写小说很像跑马拉松,对于创作者而言,其动机安安静静、确确实实地存在于自身内部,不应向外部去寻求形式与标准。
        跑步对我来说,不独是有益的体育锻炼,还是有效的隐喻。我每日一面跑步,或者说一面积累参赛经验,一面将目标的横杆一点点提高,通过超越这高度来提高自己。至少是立志提高自己,并为之日日付出努力。我固然不是了不起的跑步者,而是处于极其平凡的——毋宁说是凡庸的——水准。然而这个问题根本不重要。我超越了昨天的自己,哪怕只是那么一丁点儿,才更为重要。在长跑中,如果说有什么必须战胜的对手,那就是过去的自己。
      ……然而过了四十五六岁,这种自我考核体系也一点点出现了变化,简单地说:比赛成绩再也提不上去了。考虑到年龄,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不管是谁,都会在人生的某个时刻迎来体能的巅峰。自认有个人差异,不过在通常情况下,游泳选手在二十到二十五岁的年纪,拳击手则在二十五到三十的岁数,而棒球选手在三十五岁左右,会分别跨过肉眼看不见的“分水岭”,这无从回避。我询问过眼科医生:“世上难道没有不会得老花眼的人么?”他觉得颇为好笑似的回答“这种人,我至今还一个也没见过呢。”好在艺术家的巅峰状态因人而异,比如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六十年人生的最后几年间,写出了《群魔》和《卡拉马佐夫兄弟》这两部意义最为重要的长篇小说。多米尼克·斯卡拉蒂一生创作了五百五十五首羽管键琴奏鸣曲,绝大部分是在五十七岁至六十二岁写出的。
      
        就我而言,在人生四十年代的后半期,作为跑步者的巅峰时期到来了。至此为止,我是以三小时半为基准来跑马拉松全程的,节奏正好是一公里五分钟,一英里八分钟。有时突破三小时半,有时突不破——突不破的时候居多,然而总能以相差不多的成绩跑完全程。即使觉得这次跑得不好,也能跑出三小时四十多分钟来。哪怕几乎不曾联系,哪怕身体状态不佳,时间超出四小时也是很少的。这样的时期好似平稳的台地一般,延续了一段时间。然而好景不长,势头逐渐地不对了。虽然和从前一样联系,但是用三小时四十多分钟跑完全程渐渐变得颇为吃力,节奏变成了一公里五分半,终于勉勉强强接近四小时才跑完全程的界限。这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冲击。究竟是怎么了?我不愿意承认是年龄的原因。因为在日常生活中,自己还未有过躯体渐趋衰弱的感觉。然而人品如何否认它漠视它,数字却在一步又一步地后退。
      然而、马拉松的成绩却仿佛退潮的潮水,缓慢地,却是实实在在地继续后退。跑步不再像从前那样,是无限的乐事一桩。在我与跑步之间,这样一种徐缓的倦怠期前来造访了。其间有着付出的努力得不到报偿的失望,有着理应敞开着门户不知何时被关上的茫然。我称这些为“跑者蓝调”。
      与iPod相比,MD略略显得机身偏大,信息量却远远要少,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现时的我,还不想将音乐和电脑搅合到一起,就像不将友情、工作和做爱搅合到一起一样。
      ……说起来,我这个人是哪种喜爱独处的性情,表达得准确一点,是哪种不太以独处为苦的性情。每天有一两个小时跟谁都不交谈,独自一人摸摸底跑步也罢,四五个小时伏案独坐,默默地写文章也罢,我都不觉得难熬,也不感到无聊。这种倾向从年轻时便一以贯之,始终存在于我的身上。和同什么人一起做什么事相比,我更喜欢一个人默不作声地读书,或是全神贯注地听音乐。只需一个人做的事情,我可以想出许多来。
      
        虽然如此,自从年纪轻轻便结了婚(我结婚时二十二岁),我渐渐习惯了和人共同生活。大学毕业之后经营一家饮食店,认识到了与他人相处的重要性。人无法独自生存下去,这本是理所当然,我却是脚踏实地地学到的。尽管有点走样,我也渐渐掌握了类似社会性的东西。回想起来,从二十岁到三十岁的十年当中,我的世界观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在做人方面也有了一些长进。从四处碰壁之中,学会了生存的诀窍。倘若没有这也算得艰难的十年生活体验,恐怕我就不会写什么小说了,即使想写,也写不出来。但话说回来,人的本性不会极端地发生变化。希望一个人独处的念头,始终不变地存于心中。所以一天跑一个小时,来确保只属于自己的沉默的时间,对我的精神健康来说,成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功课。至少在跑步时不需要和任何人交谈,不必听任何人说话,只需眺望周围的风光,凝视自己便可。这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宝贵时刻。
        我跑步,只是跑着。原则上是在空白中跑步。也许是为了获得空白而跑步。即使在这样的空白当中,也有片时片刻的思绪潜入。这是理所当然的,人的心灵中不可能存在真正的空白。认得精神还没有强大到足以坐拥真空的程度,即使有,也不是一以贯之的。话虽如此,潜入奔跑着的我精神内部的这些思绪,或说念头,无非空白的从属物。他们不是内容,只是以空白为基轴,渐起渐涨的思绪。
      
        跑步时浮上脑际的思绪,很像天际的云朵,形状各异,大小不同。它们飘然而来,又飘然而去。然而天空犹是天空,一成不变。云朵不过是匆匆过客,它穿过天空,来了去了。唯有天空留存下来。所谓天空,是既在又不在的东西,既是实体又不是实体。对于天空这种广漠容器般的存在状态,我们唯有照单收下,全盘接受。
      
        年过半百的我已处于人生的后半期。二十世纪之类果真来了,我不折不扣地迎来了五十多岁,这种事情在年轻时无从想象。从理论上说,总有一天二十一世纪会到来,不出意外,届时我将迎来人生的五十年代,这不言自明。然而年轻时的我,要在内心描绘出自己五十多岁的形象,就好比“具体地想象死后的世界”一样困难。米克·贾格尔年轻时曾经口吐豪言壮语:“我如果到了四十五岁还在唱《满足》,还不如死了的好。”然而,如今他已过六十了,还是继续唱《满足》。有些人为了此事笑话他。可我自己笑不出来。年轻时的米克·贾格尔无从想象四十五岁的自己。年轻时的我也无法想象这样的事情。我能消化米克·贾格尔么?不能。我碰巧不是著名的年轻摇滚乐手,当时说过何等的蠢话,都没有人记住,也不会被别人引用。难道不仅此而已?
      
        现在,我于是置身于那个“无从想象”的世界。如此一想,便觉得有点好笑。置身于此的我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连我自己都揣摩不透。不过,这似乎无需虚张声势地视为重大问题。对于我来说——对其他人恐怕也一样——这是首次体验到年龄的增长。在此体味的情感,也是首次体味到。倘若从前历练过,哪怕仅仅一次,也多少能明了地体察各种各样的事情。而首次经历,就不那么简单了。我唯有将细微的判断暂且留待后日,先将眼前的东西照单全收,姑且与它一同生存下去,就好比对待天空、云朵和河流的态度。我还觉得,这些东西中无疑存在某种滑稽可笑之物,而根据心境的变化,它们未必一文不值。
      ……别人自有价值观和与之相配的活法,我也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与之相配的活法。这样的差异产生了细微的分歧,数个分歧组合起来,就可能发展成大的误会,让人收到无缘无故的非难。遭到无解、受到非难,绝非令人愉快的事件,还可能使心灵受到深刻的创伤。这也是痛苦的体验。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逐渐认识到,这样的痛苦和创伤对于人生而言,其实是很必要。想起来,正是跟别人多少有所不同,人才能得以确立自我,一直作为独立的存在。就我而言,便是能够坚持写小说。能在同一道风景中看到不同于他人的景致、感到不同于他人的东西、选择不同于他人的景致、感到不同于他人的东西、选择不同于他人的语句,才能不断写出属于自己的故事来。甚至产生了一种罕见的状况:为数绝不算少数的人把它拿在手中阅读。我就是我,不是别人,这于我乃是一份重要的资产。心灵所受的伤,便是人为这种自立性而不得不支付给世界的代价。
      
        我基本是如此思考的,并依循着这样的思考度过人生。就结果而言,在某种程度上,我也许是主动地追求孤独。对于操我这种职业的人来说,尽管有着程度上的差异,这却是无法绕道回避的必经之路。这种孤独之感,会像不时从瓶中溢出的酸一般,在不知不觉中腐蚀人的心灵,将之融化。这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回护人的心灵,也细微却不间歇地损失心灵的内壁。这种危险,我们大概有所体味,心知肚明。惟其如此,我才必须不间断地、物理性地运动身体,有时甚至穷尽体力,来排除身体内部负荷的孤独感。说是着意如此,毋宁说凭着直觉行事。
  •      二月末的最后一天我把《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看完,上个学期跑过一段时间步,当初是和小伙伴们约好的一起,然而后来因为天气和意志薄弱就断了,想过去跑步,无奈石家庄的PM2.5几乎很少低于200以下,这个学期跑步的念头也全然被雾霾天给打消了,当初用NIKE+陪自己跑步,觉得跑步趣味性很高,重要的是跑步的时候自己会更加专注,接下来的时间想问题做计划也大多会有清晰脉络,一天的精神游离状态得到很大改善。
       以前有时候早上到南京时, 总得以见玄武湖边上的清晨跑步者,有些人还带上爱犬一起迎接太阳。读过书后,对于更多的跑步地点也很有期待,海边的沿海公路或是书中所说的家周围的环形坡道。
       没看村上这本书之前以为村上就是天天席坐于桌前的那种感觉的小说家,读过方才知道他在跑步方面也是很专业的,无论是其参加的马拉松,超级马拉松,铁人三项还是每月300公里的不间断练习都是望尘莫及的。真正接触到跑步的村上已经是33岁的时候了,看来一项习惯和爱好并不一定是需要与生俱来的,无论何时沉下心去坚持并真心喜欢接受这种爱好,什么时候都是可以的。看来一个人成为名人的条件,大概除了某些天赋秉异,就是肯下得去决心为之坚持。虽然“坚持”一词未免太陈词滥调未免太过于心灵鸡汤,但这却是实际存在于每一位成功者的精神中的。
       真心希望:1、雾霾快消失,2、能狠下心去一直做一件事。
      
  •     
      
      我常在深夜跑步,可能你会认为这是一个怪僻,其实不然。我只不过是早上起不了早床而已,想着如其在晚上瞎上网瞎发呆的时间,不如用来跑步,这一跑就跑了几十天。
      
      当我在最近的这些个晚上跑步时,终于想清楚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能一直的天天的干这事,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我是一个喜欢独处的人,在众多的运动项目中,操作起来简便的、只要一个人去完成的,也就非跑步莫属了。不需要与人对抗,也无需有人陪伴,找一个条宽广的马路就可以开始了。想清楚这个问题后,也就极容易解释了我为什么可以十来年一直在写日记,将近20年一直爱听收音机了。
      
      一个人沉静而又专注地做一件事,有着无与伦比的美妙感觉。
      
      这大概也就是村上春树先生所说的:有些人,不以独处为苦的。我同样认为如此。也十分认同周国平先生在《把心安顿好》的书中所说:不会与人相处是一种缺陷,而不会独处,则是一种灾难。非常庆幸的是,我用各种方法避免了这样的灾难。
      
      从前的写日记、听收音机都是绝好的独处方式。而现在的跑步,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
      
      在没有开始跑步的时候,已经就读过村上先生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这本书,当时认为,村上先生这部作品相对与其它作品来说,并非算是上乘之作,也许这和翻译本有很大的关系,但不得不说散文的深度与张力以我对他的期待是相差甚远的。最真实的感受也就是这些文字倒是真接地气。他曾经的忧郁、悲伤的风格荡然无存。仿佛在这之前,我对他的印象总是停留在《且听风吟》里面,我的QQ名一直是用这个书名,也许就是一个说明印象深刻的不二原因。
      
      村上先生作品风格的不断转换,也许这本身就一个作家需具体的一项技能,守着一手活过日子自然是不行的。而这样的转变,无实质的标准评判是好是坏,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绝望”。
      
      一个才华横溢的作家有各种写作风格并不稀奇,但一个才华横溢的作家坚持跑步三十年实在是新鲜。这两件事看起来是不沾边的,村上先生却把它们放到了一起,还写成了一本书。
      
      当我开始跑步时,再来看这本书,竟然就抛开了以文学的标准来衡量所谓文章的好坏,所关注的就是跟随他的脚步去感受世界各地的长长短短的跑道。早起的天空的样子,下雨跑步的感受,美国的马拉松与德国的马拉松有什么不同。。。。。。而越是深读,便越是觉得跑步与写作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同时需要耐力、自律、以及长久的体力。
      
      放下跑步可以锻炼身体这一最直接的好处不说,更为神奇的是,跑步一样可以让人有愉悦的成就感。他写到一次跑完马拉松后的情景:“我终于坐在了地面上,用毛巾擦汗,尽兴地喝水。解开跑鞋的鞋带,在周遭一片苍忙暮色中,精心地做脚腕舒展运动……这是一个人的喜悦。体内那仿佛牢固的结扣的东西,正在一点点解开。”那种喜悦和类似于成就感的内心情致,也如同写完长篇,搁笔,轻吐一口气。呼。
      
      
      我也常有这样的感受,从最初的每晚沿着小区跑一圈都累的要人倒,直到现在从三圈到五圈直到更多圈。这样的长进是一种质的提升。而在这过程中,竟有更多的收获,在晚上九点去跑的时候,可以遇到还有刚下班的邻居,在十点去跑步的时候,听到各个家里传来的电视的声音、训小孩的声音、吵架的声音,在十一点去跑步的时候,便可以听到水沟偶尔的青蛙的叫声。。。。。。从未像现在这样的体会到,我生活的这小块地方,竟是如此的有生活气息,。曾经那么多天的把时光浪费在上网看电视上,是件多么不可原谅的事。而这一切的感知,全是因为跑步而获得的。
      
      
      当我昨晚第一次跑了十圈后,竟一个人开心地蹦了回家,这样的“成就感”就像是做了某件大事一样自豪。
      我准备把跑步这个事一直进行下去,直到163天,263天,一年或是没有终止。这样的计划,并非是要求自己去坚持什么,或是达到一些所谓的目标,也不想挑战任何人。只是瞬间觉得,这是一种因热爱而迸发的力量。
      
      我们看起来总有那么多的事要做,每天都在无数事无数人中淹没了,活生生的扼杀了想做的事,回过头来,依旧重复昨日哼哼哈哈,握手微笑,劳顿苍忙,空虚热闹。
      
      所以,独自去做点什么吧。
  •      终于忙里偷闲,读了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尽管这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又通篇围绕着为他所深爱而为我所恐惧的长跑运动,我却依然颇有收获。
       先谈谈阅读此书之前,我对村上君的观感。他的作品虽然优秀,但我却始终求不得甚解,甚至读完之后仅留一个“优秀”的印象,除此之外空无一物。但无论如何他对我的影响很大。自他起,我接触到日本文学的和式语言,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尽管没有到博览群书的地步,却也为此而涉猎了不少日本作家的作品,更萌生了将日语作为第二外语好好学习一番的念头。
       此前拜读过村上的许多作品,对他本人却并不了解。一来是由于他本人的低调。记得他曾在书中说,为了不希望在长跑时,陌生的路人向他问候而招致困扰,他很少在公共场合露面。并不是个太向往热闹与繁华的人,稍稍有些社交恐惧,与我相同。二来则是我自身的缘故。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比以前少了几分对他人私生活的好奇,尽管这样八卦的细胞在我身上并未被完全抹杀。收听电台,接触到几位新晋歌手时,我并不如以往一样急于知道他们的长相,一睹风采,至少要了解外形是否俊美。近几年来的歌手,在我了解范围内的,我通常只辨其声而不见其人。村上的作品进入我的生活,正是在这一段好奇心衰退的时光。
      
       将话题转回这本小书。
      
       一、健康与否,与行业无关
      看过村上的叙述,我惊觉原来作家——这个在我看来日夜颠倒,灵感一来就可以自由自在地抛开生物钟的职业,竟然也有这样追求健康生活的从事者。他本人如是说,应对不健康的东西就更需要健康的身体。
       复习备考,于我看来与写作有许多相似之处。其一,无形之中有压力存在。写手赶稿,我等苦学生要赶复习进度。其二,为求好状态,有时需要日夜颠倒。其三,灵感涌现时,即便熬夜至天明,悬梁刺股也在所不惜。
       我一步也未迈出国门,作息却总按照附近几个时区的人们而行,不断颠来倒去。而我最近终于得以战胜自我调整作息,即使只是每晚在12点前就寝,迎接7点的阳光,也让我欣喜不已,到处对人宣称“我终于成功倒完时差”。复习备考而已,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业。我却以此为借口,过了很长一段对生物钟不负责任的生活。记得曾有友人好心奉劝:今后还有许多不得不熬之夜,当下若有机会进行充足睡眠,请务必珍惜这段美好时光。当时心浮气躁,总是将文字工作与日夜颠倒草率地联系在一起。并且狂妄地将复习这一工作也列入“文字工作”之中。而如今看来,友人所言甚是。但也许是我本身年龄增长的缘故,觉得做一个健康的晨型人也未尝不可。清晨的阳光在我看来倒是多了几分亲切。尤其是入秋后,伴随着朝阳而显得微冷的空气,也是相当干净而清爽的。
       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应与当下所进行的事业无关。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动物,是因为有自律这一理性的存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个极为广阔的话题,但眼下我们力所能及的便是顺应自己的生物钟。这是一种态度,若要往大了说,还关乎信念、意志甚至价值观。生活方式是日后所有生活线索的基础。
      
       二、做自己,与年龄无关
       村上原本经营着自己的小店,突然心血来潮而改行成为作家。而当时已经并不年轻了,并且由于开店还有债务在身。但他却毅然地这样选择了。与此相同,他本来经常为了自己一旦不加注意便会上涨的体重而烦恼,却在某一天突然穿上跑鞋,就这样跑开去,并以此为契机成为了马拉松赛场上的常客。一跑几十年,直到开始有人劝他收手:村上君,毕竟上了年纪了。
       今天我正式迈入20岁,开始人生第3个十年。在慨叹光阴易逝的同时,我又感性兼有理性地开始思考我究竟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自大学伊始,我一直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教书育人,加之相夫教子,平平淡淡了此一生。但时间过去,收获了许多经历,我竟开始对我究竟是否想要投身基础教育产生怀疑。我爱与文字打交道,从小如此。记得很小的时候,我与人玩牌,并不按照传统的玩法,而是以识字卡片为牌,抽牌念字,以此来竞赛,比较大家识字量的不同。可长大一些,我减少了阅读时间,随之而来的是一个愈发言语无味、面目可憎的自己。许是我内心深处太过渴望平淡天伦,到了过头的地步,却给自己带来了不良的心理暗示。“我是个再普通不过的人,我的精神与思想大可不必如此丰富”。怀着这样的心情,我有时得过且过,甚至自暴自弃。
       我不愿意在此否认我是个敏感的人。虽然希望在这个世界与社会中获得更优质的生活,钝感力不可或缺。通常情况下,我的感受力都相当纤细。当我身处窗明几净的环境,午后的阳光和幽蓝的天空总让我想起往事、笑容、歌声、诗。许多歌曲与旋律进入我的耳朵,我的大脑自然而然会构建画面,身临其境。因而我总会在一些陌生的歌曲中发掘到意料之外的泪点。今天也是同样。当我在国庆日里,手捧着政治课本,为更好集中注意力而大声朗读时,我心中真的产生了一种微妙而又神圣的感觉。也许在当下的环境中,一些热烈的表达看起来青涩、单纯,甚至显得有些愚蠢。但在某一个特定的瞬间,我也能意外地感受到我心中也有一丝热烈的情绪涌动。我渴望表达,用很多方式,在很多方面。眼下的我甚至希望能够突破,能够将曾有的愿景付诸行动。过去我之力不能及,但在19岁的尾巴上,我发现自己驾驭文字的能力已有所不同。文字,我的老朋友,选择了一种截然不同的相处方式重新回到我身边。
       以往,当我有所怀疑,心怀冲动的时候,我总以固定的模式轻易地否定自己。而这一次,当新的可能再一次出现在我面前,我打算抛开过去的桎梏,让我真正的能力与心愿为我再做一次选择。即便打破以往所设想的格局,使生活再次动荡,甚至完全超乎想象,那我毕竟也获得了不同的自己,也许还将是真正的自己。
      在任何年龄都可以重新选择,重新开始,最终有所突破。我尚且年轻,希望这次能摸索出一条真正的最佳线路。
      
       三、毕竟我是跑着到了最后
       马拉松向来是艰苦卓绝的代名词。我一向不认为此生在长跑上将会有任何建树,也从不曾打算参与其中。但人生,却一直被人们比作一场长时的马拉松赛跑。
       若这一次我选择突破,我将像村上君一样,打破原有的模式。正如他本来经营着店铺,却意料之外怀着坚定的心成为职业作家。
       我也像一名既定的马拉松选手,本以为此生便如此平淡地按照赛事规定的路线奔跑至约定的终点,如今却要自己设计出一条全新的线路来了。如此下去,我极有可能要经历许多波折,重新学习许多新的技能,甚至成为一个截然不同的人。然而这是对我自己的挑战,即便这个挑战会因意料之外的波折而带来未曾设想的痛苦。但我愿意相信,如同村上所言:“正因为痛苦,正因为刻意经历这次痛苦,我才从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活着的感觉,至少是发现一部分。我现在认识到,生存的质量并非成绩、数字、名词之类固定的东西,而是含于行为之中的流动性的东西。不管有无效能,是否好看,对我们至关重要的东西,几乎都是肉眼无法看见,然而用心灵可以感受到的。而且,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往往通过效率甚低得营生方才获得。即使这是虚妄的行为,也绝不是愚蠢的行为。成绩也好,名次也好,外观也好,别人如何评论也好,都不过次要的问题,对于我这样的跑者,第一重要的是用双脚实实在在地跑过一个个终点,让自己无怨无悔;应当尽的力我都尽了,应当忍耐的我都忍耐了。从那些失败和喜悦之中,具体地——如何琐细都没关系——不断汲取教训。并且投入时间投入年月,逐一地累积这样的比赛,最终到达一个自己完全接受的境界,抑或无限相近的所在。”
       现在下结论,甚至连稍稍对结果加以预测都还为时尚早。但若我愿意奔跑,我便可能发现原本也许就此默然地隐藏在我生命中的许多流动而又珍贵的东西。人生经历波折无妨,因为谁的生活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但若我努力过,勇敢地挑战过,至少在我满头银丝时,我也能坦然地,带着老者对以往生命特有的豪迈与壮阔对自己说:毕竟我是跑着到了最后。
      
      
      
  •   之前可能仅仅是想到跑步对他作家生活的影响,看了你的评论后觉得跑步不仅仅是一种方式,而是融入于他的生活了,成为其中一部分,带给他精神心灵的蜕变。
    准备回去再看一遍了~
  •   确实值得仔细品读的,我也是读了两、三遍的。握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