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警察的人

出版时间:1998  出版社:遠流  作者:ED McBain  译者:蔣崢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八十七分局又再度出擊.此次辦案內容不再是遙遠的平民老百姓,而是攸關警察本身----連續三位刑警在暗夜中遭槍擊身亡,作案手法相同,武器同為柯爾特點四五口徑手槍.輿論一致的看法為:本案為一個[恨警察的人]所為.然而警員四出稽探的結果,既找不到有動機的人,也找不到符合敘述的人.最後卡瑞拉警官終於提出一種接近真相的看法,但卻步步踏入危險的陷阱......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恨警察的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7条)

 
 

  •     怎么说呢,文笔,布局立意其实都还说得过去,书里的城市和人也显得真切,但总觉得缺了什么,流于平淡
      
      作为一本侦探/推理小说,平淡应该算得上过错吧,而且这个过错让其余的优点显得暗淡无光
      
      其实还是有位同学说得到位,这是一部警察小说而不是一部推理小说,读之前调整下自己的预期,就会发现还是值得一读的
  •      一直在思考是ABC啊 还是 精神病杀手? 后来一看,果然是....
      
       作者写得很草率,铺垫不够,起承转合不行,直接从开头进铺垫,然后铺着铺着就结尾了。
      
       封面不错....
      
       作者对夏天炎热天气的描写很到位.....
      
       一般的作品,看着解闷吧。
  •     就能改变这是本好烂的小说吗???????
      垃圾书托!
  •     大约是一年前,我写了一篇关于某部漫画的评论(http://book.douban.com/review/2282619/)。一年后,它的原著就来到了中国——以一种极其低调的形式。直到现在,我也不清楚新星出版社是否有意继续出版八十七分局系列。毕竟,它是如此浩大而漫长,似乎足以概括警察小说这一流派的全部。而与之相对应的,却是我们尚处于襁褓之中的推理图书市场。这样一个伟大的系列却要借单纯的推理小说名义进入中国,某种意义上看实在是个小小的杯具。
      
      
      但无论如何,我依然为此感到高兴。
      
      
      不过很显然新星出版社在包装《Cop Hater》上没有下太大功夫。当一个初次接触Ed McBain作品的人正兴致勃勃地准备用拇指翻开书页时,你怎么忍心告诉他,这本封面上洒落着点点花瓣的书里竟潜藏着一个闷热得足以让吹着空调的读者汗流浃背的犯罪城市?无论从任何角度来看,《Cop Hater》都不是那种宣扬犯罪魔力的小说。在这本书里,警察只是一个辛苦的职业,但又不全是一个职业。不能理解这一点,小说的魅力就要在读者这里大打折扣。
      
      《Cop Hater》的故事并不复杂,就是一个针对警察的连环命案,只是结局较为出人意料。以如今读者的阅读水平来看,这本略显单薄的小说实在是有些乏善可陈。而对于长期接受日本推理小说影响的中国读者而言,这种平凡中见不平凡的写作手法更是司空见惯。与这种情况相对应的,则是欧美推理小说引进标准的泛古典化以及本国警察文化的缺失,种种因素都在直接或间接阻碍《Cop Hater》顺利进入中国市场。
      
      
      
      但我须说,《Cop Hater》是一部优秀的警察小说,而不是推理小说。
      
      
      
      纳博科夫曾说过,好的小说应当自成一个世界。作品是否真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否自圆其说,能否自成一个让读者信服的虚拟世界。当读者接受了作者所描述的“现实”,他们才能获得真正的阅读快感,那种发自脊椎的幸福。柯南·道尔所塑造的大侦探福尔摩斯之所以引来无数后人研究,甚至催生出“福学”这样一门研究科目,不得不说是拜作者仔细的观察所赐。正是柯南·道尔对维多利亚时代社会氛围的准确重现,才让贝克街221B有了可以寄托的“真实”。论推理逻辑的严谨性和爆发性,柯南·道尔也许连前三都排不上,但他比任何一位推理作家都清楚小说创作的本质。即使是艾勒里·奎因这样的古典推理大师,终其一生也只是在逻辑真实与作品真实的平衡上苦恼烦忧,最后在真理之门下驻足不前。
      
      因此,当我们阅读《Cop Hater》时,必须抛弃推理小说,甚至抛弃警察小说定义本身,只当它是一部普普通通的故事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接受Ed McBain塑造的这个炎热非常的犯罪都市,接受87分局里既不是英雄又不是平民的诸位好汉,最终接受Ed McBain对警察的个人理想:既是英雄又不是英雄,既是平民又不是平民,既强大又软弱,既聪明又愚蠢,既是权力的象征又是权力的对抗者。当读者做到这一切时,他将自发地把所得的一切与所有已知的警察形象结合起来,得出崭新的认识,而不是一边接受好莱坞电影、日本电视剧以及各种推理小说的灌输,一边刻意对抗我们所知的警察暴力而忽略其中人的属性。
      
      
      
      
      最后,我还想再谈谈87分局系列在进入日本时遇到的种种困难的背后成因。
      
      
      众所周知,“警察”这个汉字概念的诞生地就是日本。除了八九十年代的香港,没有任何一个亚洲地区的警察文化能够比日本的辐射面积更大,影响更深。从早期的推理小说角色,到七八十年代硬汉文化的诞生,再到九十年代跳跃大搜查线里平民警察和反腐斗士概念的融合,及至如今各种以警察为主人公的大众喜剧,日本警察文化在时间的变迁中极好地完成了对警察所扮演的时代角色的诠释。任何外来的警察文化想要进入日本这个市场,都是需要付出艰苦努力的。松森正当年对《Cop Hater》的错误解读,其实反映的正是当时大多数日本读者的误解,即“硬汉侦探推理小说”这个误区。硬汉文化在日本的草草收场,最终导致87分局系列的引入无疾而终。如今网络时代降临,日本读者已经可以轻松接触到第一手的美国小说资料,但最好的机会却已经丧失殆尽。
      
      2010年7月,87分局系列在中国也有了这么一个不算完美的开头。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出版社和评论家对读者进行正确的引导,让我们的读者能够顺利地接受美国犯罪小说这一充满独特时代魅力的文学流派,而不是携裹在看似宽泛实则狭隘的推理小说文化圈里泯然众书。
  •     (本文首发于谜酷网www.miku360.com)
      
      和其他的类型小说,例如武侠小说、科幻小说、历史小说乃至爱情小说相比,推理小说有着一个极为突出和与众不同的特点,那就是很少一种小说类型会像推理小说这样,将主角一个人拔高到一个无可附加的高度,恨不得把一切的溢美之词都给他,把一切的功劳都给他;而同时,又近于无限地贬低其他故事中的角色,尤其是和主角站在同一条战线上的那些人们,作者恨不得把他们都写成白痴,恨不得把他们都扔到小说中大反派的阵营中去……例如福尔摩斯故事中的华生,不过是一个记述故事中的人,而苏格兰场的那些真正的侦探,则不但蠢得要命,而且还自大的要命;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的波洛,则变成为了一名独行侠,凡他所到之处,不说寸草不生,也是血雨腥风,而警方要不就发出个江湖告急的帖子,要不就试图坐实几桩冤案交差,以此来一次次证明自己是政府中的最白痴机构;还有那个聪明的年轻人埃勒里·奎因,他才应该是侦探长,而不是他的父亲老奎因;而此后越来越多的所谓安乐椅神探,则更可以用鲁迅的一句话概括:“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及至推理小说这一类型由黄金时代转入硬汉派的时代,由西方世界的一枝独秀变得四处开花,这一局面也几乎未曾改变,硬汉们不论自己的身份是警察,还是私家侦探,依然一副举世皆醉我独醒的高明派头;而那些来自日本的侦探们,则或者是警察们的救星,或者是警察中的异类……总而言之,推理小说中的名侦探们是万能而无敌的,没有他们破不了的案子,也没有他们住不到的凶犯;然而,他们也是孤独和寂寞的,因为他们既没有帮手,也没有对手,如果要给他们冠以一个什么称号的,那一定是“孤独求败”四个字。
      当然,上面的说法无疑是刻薄了一些,毕竟,从积极的方面来看,推理小说的这种人物塑造模式,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内容本身决定的,作者们只不过是在遵循一条已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写作教条而已;另外,也并非所有的推理小说家都是墨守成规的,还是有不少的作品,在试图突破一些传统的写作模式和情节设定,从而带给读者新的体验。例如艾德·麦克班恩的“八十七分局”系列推理小说,就一改传统的个人英雄主义模式,将团队与合作带入了推理小说的领域。
      而似乎是为了着重强调这种团队合作,“八十七分局”的故事甫一登场,艾德便为他们设计了一个同仇敌忾的故事:八十七分局的一名警察——迈克·里尔登在街头被杀了。对于警察来说,如果一名罪犯在街上杀了一个普通人,仅仅是一桩刑事案件,轮到谁负责就谁负责的话。那么,一旦被杀是一个警察,就不仅仅是一桩单纯的刑事案件了,而是一件关乎全体警察的利益与情感的大事,没有任何一名警察能够置身事外。于是,“有人开始动手翻阅已归类的档案……有的人查阅惯犯档案……也有人开始着手调查在里尔登日常经过的道路附近曾偶尔出没的盗窃分子……还有人浏览了八十七分局历年来经手的案件资料……”总之,八十七分局的剩下的所有探员为着同一个案件同时动了起来,互相协助,互相配合,各自按照着自己的分工开始了对案件的调查。
      伴随着这调查,八十七分局的一名名性格各异的警察踏上了舞台:忠于职责和情谊的卡雷拉、积极乐观的福斯特、牢骚满腹的布什、脾气暴躁的哈维兰德、业务纯熟的格罗斯曼,等等。可以说,在这一系列杀害警察的案件中,每一位探员都在发挥着自己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令人感动的布什探员,尽管平日里对自己的职业和上司牢骚满腹,但最终,他却用自己的牺牲为自己的同事们留下了案件的重要线索和证据,使得案件有了关键性的突破。
      而这种对于分工合作的描写,也让《恨警察的人》中的各种细节显得更加真实可信,尤其是如果读者有心,将由众多犯罪现场专家口述而成的《蛛丝马迹》一书与《恨警察的人》配合来读的话,更会心悦诚服:并不是只有福尔摩斯、波洛、御手洗洁和汤川学这样的天才才能破获奇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比起神一样的天才来,团队的力量是丝毫不落下风的。
      尽管作为“八十七分局”系列的第一部,《恨警察的人》一书在情节上并非完善,在人物的塑造上也显得狭促而未及深入,但对于见惯了孤独求败型的神探们的读者来说,该书显然是为读者烹制了一道全新另类的菜肴,尤其在“八十七分局”的后续故事中,那些已为读者所熟识的角色们会有怎样的表现?又有哪些新鲜的角色会登场?而新的案件又会给八十七分局带来怎样的新的挑战?则不能不让人有所期待。
      毕竟,本书的作者不但获得过美国的爱伦坡终生成就奖,而且获得过英国的钻石匕首奖。但显然,《恨警察的人》一书,仅仅是帮助艾德·麦克班恩获得这些荣誉的第一块基石而已。
  •     警察早些年一直被称作公安,俗称就是条子,雷子,中国的警察是一群饱受争议的群体,再此不做评价,就当打酱油路过了,下面说书。
      
       《恨警察的人》的作者艾德•麦克班恩是史上最伟大的警察程序小说作家,包揽爱伦坡终生成就奖和钻石匕首奖的第一位美国作家。
       麦克班恩一九二六年十月十五日出生在纽约市,他的父亲是一位邮局的员工。他的本名是萨尔瓦托雷•隆比诺(Salvatore Lombino)。隆比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服役海军期间开始写作,之后以极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亨特学院(Hunter College),并在那里担任教职。
       在五十年的作家生涯里,他以亨特或麦克班恩之名写了许多畅销的小说、短篇作品、剧本和电影脚本(包括担任希区科克的名作《鸟》的编剧)。一九五六年,他以《恨警察的人》(Cop Hater)一书开始了八十七分局系列小说,将警察小说带入了一个全新、更加写实的新领域。故事背景是一个虚构的城市艾索拉(Isola,其蓝本为麦克班恩熟悉的纽约市),而本书亦为日后的大都市警察小说定下了一个模式:充满罪恶的大都市、多重故事发展、曲折的剧情、激烈的动作场景、贫民区的暴力描写、有计划的团队合作、写实的法医程序、以及外表冷酷、内心却充满热情的警探。
       虽然许多人将八十七分局系列归为硬汉派小说,然而麦克班恩本人却自认自己是个充满热血的作家。他认为自己是个多愁善感的人。他的作品充满了柔情,而他笔下的警探则各个都是理想主义者。虽然在他的描写中,大都市的警察工作无情而严苛,每天都要面对惊悚和暴力,但麦克班恩依然从乐观的态度省视整个社会,而且最后总是让道德秩序战胜一切。归根究底,这都是因为警察扮演了城市中的好市民,同时也协助法律发生了效用。或许,这就是艾德‧麦可班恩的“八十七分局”系列小说能够历久弥新、成为经典的缘故。
       一九五七年,麦克班恩凭借《最后的旋转》(The Last Spin)夺得美国推理作家协会的最佳短篇小说奖。一九八六年,他得到了美国推理作家协会的最高荣誉——爱伦坡奖终身成就奖(Grand Master)。一九九八年,他更成为第一位赢得英国推理作家协会最高荣誉钻石匕首奖的美籍作家。同时夺得世界上两个最重要的推理小说荣誉,让麦克班恩毫无争议地站在了推理文学界的巅峰。此外,他还获得过二○○二年法兰克福的原著电子书最佳小说奖。
      
      
       看多了警匪片的我,自认为对故事的发展了如指掌,可惜最后我还是错了,真的就像新星说的,阅读之前,没有真相。
      
  •   搞一堆人在网上说好坏话又怎么样啊
    就能改变这是本流畅易读的小说吗???????
    垃圾书黑!
  •   看了2L的资料,不敢看这本书了。
  •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732114/
    我曾经被这本的介绍忽悠得差点就买下,最后还是忍住!
    可是好想看TOT
  •   忍住啊!!!!!要真的写得好肯定有TXT的,写得不好就压根不用看了= =
  •   但是你不觉得欧美向TXT非常稀少吗!!!
    另外雅贼4又换装帧了,新星真是变态
  •   说起来也是= =不过吉林那套日本推理也没有人录入啊TOT
    不过这种主题……如果热不起来说明还是不够好看!!
    换装帧是不是说明卖得不好XDDD我还一本没看呢
  •   垃圾小说
  •   删、删不了我对87分局的信念。
  •   莎迪死时挺好看的,别怨念了
  •   哈哈,我也是看 黑暗的子民 看得想骂人的那种。
  •   骂吧,这样才能有效避免烂书啊!
  •   这书其实挺流畅的,本来也不是正统意义的推理小说,人物塑造很生动 情节推动很自然,我觉得读起来感觉不错 值得收藏的啊
  •   我也不是那种被日式推理洗脑僵化得只能接受诡计的读者……这种人物也叫生动啊= =|||||||随便满大街找一本我都觉得比这本强,情节又那么寡淡无味。莎迪之死要好得多了
  •   请随便帮我找一本
  •   午夜随便那一本拎出来都可以,哪怕那对已经很闷的瑞典夫妇
  •   好吧 我还是喜欢这一堆小警察【噗】
  •   我就是不喜欢这第一本啊……………………这个系列的其它都挺好,比如《莎迪死时》(前面打错了)开始期望值太高了吧,我想象中的是一个反过来的《八百万死法》……
  •   这是第一本嘛 其他3本都是好后面的了
  •   漫画一般,不知原著怎样
  •   好帖要顶。
      
    短短的一会儿就增加了这么多“没用”的,书黑现身了:
    t7120847018 (温州)、front (福州)、reading (上海)、orz 、 购书清单 (香港)
  •   第一段甚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