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回忆录

出版社:新加坡联合早报  作者:李光耀  
Tag标签: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4条)

 
 

  •     关于新加坡,以前的印象就是一个很干净的旅游国家,一个法律很严的法制国家,一个经济很好的、曾经名列“亚洲四小龙”的发达国家。关于李光耀,以前在网上看到一个他的图片专题,但是大部分提到的都是他对于新加坡的“独裁专制”。通过阅读这本书,终于进行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这是一本很长的书,至少花了20多天时间才阅读完。以前的新加坡,是一个英联邦国家,受过日本的侵略及统治、曾经是马来西亚的一部分,而李光耀掌权后,通过一系列的动作,一系列的改进和改革,改变英国留下的一些不适合的观念和做法,如工会改革、社会福利观念和制度的改变、关于婚嫁的观念、多个民族语言的问题、政府的廉洁、城市的环境、媒体关系等等,新加坡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这些都有李光耀的功劳,除了拥有领导者的能力之外,他还有睿智的思想和卓越的眼界。对于他关于民主普适性和形式不同性的观点我印象十分深刻,多元化的世界无法用单一的三观来简单对待,正是认识到这一点,才不会在面对国家如何发展的问题上单纯的采取别的国家成功的手段和方法,而是借鉴总结并结合自己的特点,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
      后一部分写了他对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及领导人的认识,从近邻马来西亚、印尼、泰菲等东南亚国家、东盟、东亚、曾经管理他们的英联邦、世界大国苏联、美国以及欧盟,亚洲的日韩、港台,很奇怪的是并没有单独的写中国,也不知道是出于什么考虑。通过描写他与这些国家领导人的交流交往、新加坡与这些国家的交往,我们也看到了各国的自身特色、那个时代的一些特色、以及众多领导人的一些性格特征。
      在这边书中体现的李光耀似乎是一个完美无瑕的领导者,事事都体现了他的睿智卓越,确实,几十年的时间就把一个城市国家从一个第三国家发展成一个各方面都很出色的发达国家,不是每一个优秀的领导人都能做到,光是这一点就可以让他的其他瑕疵显得微乎其微。
  •     1、看完这本书,心中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堪称我所有看到的书里面层次非常高,作者观点层次最高,真正能看到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核心内容的书籍。
      2、这本书,大概只出版了一次,后面gcd就不允许在大陆出版了,而且大陆出版的版本比新加坡整整少了五章,就是关于中国大陆的五章,全部一字不漏的删除,真是防民之口胜于防川啊!
      3、对于对中国、东南亚、世界近现代政治经济发展史感兴趣的人,尤其是搞研究的专业人士,非常推荐,这绝不是一本泛泛的书籍,你越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有着期待,你就越能从中看到一些城市、国家治理中特别需要注意的东西,非常深刻。
      4、虽然几十年来,新加坡一直是人民行动党作为执政党,但这绝不是gcd所谓的一党执政,因为人民行动党是通过实实在在的竞选来获得连续执政的,而不是独裁,所以李光耀是民主之上的独裁,而绝不是独裁之上的独裁
      5、李光耀对工会、低成本、以英语为官方语言(在李光耀力荐与模范带领之下,东南亚几乎每个国家的英语水平都非常高,可能邓小平把英语作为高考、研究生考试必考科目可能与李是有非常大的关系的)
      6、在李光耀治理下的新加坡,成为20世纪为数极少的能够从普通、破落国家发展成为现代、发达国家行列的典范,纵观全世界,大部分原来是发达国家现在还是发达国家,原来是贫穷国家现在仍然混乱贪污腐败,一眼望过去可能全世界只有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真正实现和经济、民主的腾飞。
      7、本书的内容极其广泛,介绍了新加坡建国之后的发展脉络,如何从一个弹丸之地成长起来,可以说李光耀本人治理下成功的新加坡,是全世界人民的财富,是足以供世界史学家研究,足以供当代世界上国家政府首脑研究的经验,令人敬佩。
      8、本书非常值得一看,已经无法从正常渠道购买,可以从taobao上买影印版。
  •     看李光耀讲述当年领导决策新加坡的富强路,自然就会想那时候我们在干嘛。当他在不懈努力以经济立国追求富强的时候,我们的主题是阶级斗争,整乱一切,是与阶级敌人你死我活,经济和发展的问题还是一二十年后的事。每每想到就很是心痛。新加坡清共是正确的,共 党除了拿大口号蛊惑人外,对国家人民的长久福祉毫无益处。
      华人有什么好骄傲的,他们那些团队是英国培养的人才,成长和创业的环境大为不同,与国内同族并没有可比性。他们的成就证明不了中国人血统的优秀。
      我国转向经济和发展后,为什么执政者追逐的是个人腰包和利益为多,而且越发严重到贪腐习以为常的地步。我国官员,是真的抱着捞一票就走的心态,不管大船的死活,问题多多我也很清楚,不去做什么,反而觉得自己也不可能力挽狂澜,捞够就好。对辖下百姓,更不当回事;因为做惯了小主,都是别人低腰的,又怎么可能平等征询,只要对上级伺候好就行;管辖的地方也只是捞金地方和跳板,没有主人翁的意识。 反观李光耀笔下的众同僚,真把新加坡当自己家在经营,为民为国是真心去追求,体现的是英国教育的理念素养,个人利益是在台面上争取的。所以号称最有信仰的共产党,反而只有个人。而新加坡这些职业的资本主义色彩明显的团队,反而主动被动地为民做实事。我国才华横溢的肯定只多不少,归国人才论数量更是巨大,但是为什么他们做不到被期许应当 的程度呢?
      为什么新加坡的公务员可以随时作为原告被告站上法庭接受对自己财产的质询,而国内这么多算是强势的造势了,还是一拖再拖。。
  •      一直对新加坡很感兴趣
      
       小时候知道这个花园城市,吐痰要遭付款,人人讲文明。
      
       后来更多关注是因为中国很多方面向新加坡学习。 一个儒家文化侵润下,被外人看来是独裁专制统治下的国家何以崛起如此之快。 从当初要当大马小弟被大马不要到成为亚洲四小龙,弹丸之地世界金融中心。
      
       从他回忆录的下半部可以对新加坡65年后的历史有个大概的了解,确实很苦,说的上是披荆斩棘,也很励志。
      
       他这本自传的口吻有点想李嘉诚这些香港人的味道,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他也写了对自己的一些批评,比如有人骂他隔代传位,精英主义,挺好。
      
      另外,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地方。看别国的历史,感觉不一样,书中提到一段关于越南的,越南历史上遭受中国欺压,近代又遭法国殖民,后面又闹社会主义革命,最近又开始跟中国类似的 革新。想想中国对比一下。
      
  •     这本书是在马来西亚做义工的时候看的,可惜只看到400多页就回来了,国内没有卖,我觉得从这本书里能很好的了解新加坡国家的成长,最大的感慨就是,新加坡对人才的重视,可以说新加坡为什么能建设得这么好,最大的在于他们领导人的意识和对人才的重视,比如把前10%的优秀学生送到优秀的国家学习,然后再让他们回国建设,这样,就有了一个年轻而富有建设力的政府团队,其次,就是,从这本书里我知道了,其他的国家是怎么看待共产党的,以前在国内对国外的评价一无所知,但现在知道了,不过对我影响不大,作为党员,我还是很拥护政府的,只是说开启了我新的认识,最后,也能扩展对东南亚国家一些领导人和国家的认识,之前对这些国家及他们的首脑毫无所知,从这里我才知道,越南是如此好战的国家,还曾经侵略过缅甸,如果有机会的话,可以多看看,是一本好书。
  •     看得出新闻界的资料收集人员下了苦工,但可能缺乏优秀的文学家参与编撰。
      
      摘录有意思的几段:
      
      1、当晚10点35分左右,另外一批暴民攻击一辆由一名英国警官指挥的警察巡逻车。他们一面向前围拢,一面向警车抛掷瓶子和石块,准备置对方于死地。这名警官发出无线电求救,但是在获救之前,他拔出左轮,开了四枪。虽然他说没有瞄着群众开枪,但是一枚子弹看来击中了一名17岁的华族学生。其他学生不但不把这名学生直接送入医院急救,反而把他抬上一辆罗厘车,在市区游行了三个小时。等到送抵医院时,他已经因肺部中弹死了。要是当时立刻把他送入医院抢救,他是有可能保住性命的。然而如果一个殉难者能够挑起革命的烈火,一条人命又算得了什么?(P237)
      
      
      2、共CD人立即以“五一三”来纪念5月13日的冲突,正如门安天事件称为8*8事件一样。学生在学校集中抗议,组织了一个55人的免役代表团,分成几组,收集受伤学生的情报,给他们提供医疗照顾,从而激起公众的同情。
      他们到处争取其他学生、家长、店主和华族地方领袖的支持,事实上是争取整个说华语或方言的华族社会的支持,所采用的方式,是共CD人在中国制定和久经考验的。一发现警方找麻烦,他们便集中在学校或工厂,闭门不出,形成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吸引人们的注意,争取同情,蔑视当局,刺激政F“迫害”他们。(P200)
      
      我和拉惹是受西方教育的激进派,不了解游击队叛乱和暴力革M的原动力。只有到后来我们才认识到,只要民Z方式使共CD人夺取不了政权,他们永远也不会放弃武装斗争。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指导思想不对,我们所提出的要求,虽说是出于无知,在很大程度上却可以追溯到亲GONG分子善于操纵群众大会。
      
      ……起初我不了解这点,对鼓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这一切似乎都是自发的。但往后两年,我不断出席群众大会,逐渐了解这些带头喝彩的人总是分散在群众当中。此外,他们还有个头头,其他人都得听他指挥。每人自己也有三四十个下属,都跟着他鼓掌,从而引发四周的群众鼓掌。一切都编排的很好。我看过他们在野餐会上玩“抓领袖”的游戏:二三十个学生围成圆圈,人人都摸鼻子,拉耳朵或拉衣袖,目的是要抓领袖者认出带头改变信号的人。队友合作的话,领袖不是那么容易被抓到的。在竞选期间的几个星期内,林清祥就是靠这种控制舞台的技术和自己的演讲,才能声名鹊起。
      
      后来我才知道,任何演讲者如果违反马G路线,无论他口才多好,鼓掌捧场的一伙人突然冷落他,发出尖利的嘘声、喝倒彩,以及各种各样的噪声,以转移群众的注意力。
  •     This is the second memoir of Lee Kuan Yew, published in 2000. A fairly thick one, purchased from Amazon China (quite a surprise that they have it in store), but worth reading. Binding is not decent, however, the structure is clear and appealing to readers. Forty-three chapters were included under three parts—first, the Singapore miracle and Lee’s vision of Confucius meritocracy; second, 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Lee’s personal encounters with great leaders from major powers; third, his search for successor and family life. In general, this is as good as a well-written textbook on state management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Lee certainly has laid tremendous influence on my worldview and attitude towards politics. Being pragmatic and realistic, correct but not politically correct, confident and persuasive, these are virtues that I learned from Lee Kuan Yew.
      
      We are all familiar with Lee Kuan Yew, an advocator for meritocracy and Asian values, a courageous independence fighter but also an excellent state builder with rare insights and unparalleled passion for intellectual learning and proved theories, a true leader who is not only convinced in his core ideals such as free-market and the maintenance of Singapore armed force but also capable of persuading his people and colleagues in following his vision. He is likewise controversial: not being welcomed by the West (mainly from the media not the government), seen as a dictator standing against liberal democracy, his PAP has dominated the parliament since the very first day of the republic, and he was charged with nepotism as his eldest son Loong is now acting as the prime minister. But no one would disagree with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 without him, there won’t be such a city-state called Singapore, not to mention its glamour—uplifted from a third world to first in less than half a century.
      
      What is the secret of Singapore’s success?
      
      Lee has well explained it in the book, but I would offer my summary here. The rule of law, political stability, benign and collaborating relations between employers and unions, determination in fighting corruption, highly educated local workforce, consistent policies in attracting talented migrants and politicians, well guided industrialization with support from foreign investment and technology breakthrough, and an admirable vision of building Singapore as an international port for finance, technology, knowledge and transportation, a nation with first world infrastructure (both hard and soft) in a third world region.
      Yes, these ar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the rise of Singapore, but not sufficient.
      
      The key lies in good management and an efficient system favoring good management. Lee and his cabinet have been running Singapore as a giant firm, given their resources and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they strove for maximum profits, in behalf of their shareholders—the Singaporean people who had a stake in its economy by owning their own property. As Lee stressed numerous times in his memoir, top officials and ministers in the Singapore government are as competent as top CEOs, a reason why they should get well paid. They were identified in an early stage (in high schools), received governmental scholarships to pursue higher degrees overseas, and joined the civil service upon graduation. They were cultivated and later promoted based on their merits and characters, brought up as ministers and then led the nation. The system is interesting; in fact, I wished there could be such one in my nation.
      
      Meritocracy versus democracy
      
      I am not against to Lee’s argument that meritocracy fits Asians better than democracy. America’s liberal democracy is certainly not an ideal one, and duplicating it in Asia would likely lead to turmoil and adversity, given most nations are not equipped with sufficient material prosperity and citizens well educated in democracy. Democracy is resolutely the way to go, but it would not come in a short period—it cost Europe and America hundreds of years and thousands of bloodsheds. Hence, the imminent target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is to achieve modernization and significantly raise theirs standards of living, at the meantime, gradually restructure and open up its political system. Meritocracy with its supreme efficiency, on the other hand, might excel democracy as long as leaders with merits are recognized and appointed, without violating the set of rules and ethics. Of course, democracy proved to be a safer option over the long term, but we should not underestimate the importance of meritocracy in the rise of economy. I am a bit ambiguous while ascertaining my standpoint—I dislike the current political system, it is not even half meritocracy, but I have the gut feeling that democracy might not work that well in China, and if it took place too early, the whole nation might even suffer greatly.
      
      The most interesting chapters have to be those regarding China, placed at the end of this book. Lee visited China and was received by Mao right before Cultural Revolution ended. He admired Deng a lot and regarded him as the greatest leader he has ever met. He shared many concerns—China’s foreign policy, economic development, Tiananmen, corruption and political system. Lee is a dying statesman, who has lived long enough to witness the fall of many others, but his wisdom and charisma would remain much longer.
      
  •     比起非常个人化的回忆录上册,本书上半部分是新加坡的治国和管理,下半部分则是外交回顾。外交部分十分精彩,对他曾经打过交道的多任国家领袖的描写和政策的评判极为坦诚,从不使用外交辞令。例如,对拉吉夫.甘地的评价是“一个航空机师”“有许多只手想将他引向不同方向”。对于我们中国读者来说,更加震撼的是对中国70年代末以后的外交和总体政策的解读,例如对79年对越战争的分析,89年的描述。这个角度和他对亚洲政局的整体分析,以及当时与邓小平等领导人的交谈的事实连在一起,具有极高的可信度。
      稍稍令人遗憾的是上半部分对新加坡的治国实践的决策过程、调整方法的描写却不够细致。个人猜测是李光耀在外交谈话后有详细的记录(回忆录中有提到),但在自己说了算的内政的谈话的记录可能就没有那么多了。
  •     一直想了解二战后主要亚洲国家的发展历程,因为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有的国家珍惜和平并且抓住了发展机遇,一跃进入第一世界;有的国家不但没有进步,反而从战争走向战争,使社会文明几乎进入石器时代。读完这本书,虽不能对这段历史有一个多么详细的认识,但仍然可以掌握一个大致的轮廓,至少,他会带给你更高的视角,还是一个赢家的视角。
      李光耀和他的新加坡,毫无疑问是彻头彻尾的赢家。因为无论你从哪一个角度来看,李光耀和新加坡都是成功的,除了一点,新加坡的民主不是西方国家想要的那一种,因为不够泛滥。正如他自己也承认的那样,“这样做,的确给红色中国树立了一个‘坏榜样’”。再看看西方民主制度下东方的典型代表,台湾,日本,韩国,哪一个具有新加坡政府的高效廉洁自律?新加坡社会长期繁荣稳定,经济高速发展,犯罪率低而人均GDP高,人民普遍感到幸福,自然环境优美,政治丑闻几乎没有,在这几个主要的方面与前述几个国家相比,毫无疑问表明了新加坡更加成功。美国政府并不这么认为,他们虽然承认新加坡的民主制度现在看来非常的成功,但是不具备长久的生命力。说起生命力,显然是共产主义最有生命力,资本主义就都不要争了吧。
      赢家的谦虚让人感到敬仰,输家的牢骚让人更加厌恶。李光耀作为一个赢家,显然具有更好的心态和更博大的胸怀去坦然面对过去所经历的一切愉快与不愉快。而对于中国来说,我们现在又处在什么样一个阶段呢,后面的路该怎么走,历史的火车到底选择的是什么方向?今天发生的一起愉快和不愉快,到底是该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呢?
      看完这本书,我只想到了一句话,只有赢家才有资格写回忆录,输家只配写检讨。
      
  •     挺真实的。
      第一遍是浏览了全书。
      给我的印象是:一个机会主义者、现实主义者、谋略家及政治家。
      
      开篇就是写的彷徨和不安而非丰功伟业。
      最值得读的一章我推荐青少年时代,那经历叫一个起落坎坷。
      写自己的父母亲和祖父,直言自己的态度。
      写英军日军占领下的新加坡和自己的处境,不讳言为日本人工作的经历。
      写远赴剑桥留学,各种酸甜苦辣。
      
      后期从政后基本以斗争为主旋律。
      90年代后的经济腾飞路写的太少,不足以窥。
      
      新版里添加了对中国的态度,不妨一观。
  •      他按主题来写回忆录,这样只能让我们多了解些事情而已,但是我更希望他能按年份来写,让我们看到新加坡面临的那些具体困难时,一个伟大人物的所思所想,新加坡这个创业国家如何蹒跚起步,从一无所有到辉煌。
       还有,回忆录中外交和政治事件太多了,我希望多看到些经济课题``````新加坡给世人最大的启示应该是在经济方面。
  •     还记得对越自卫反击战后每天充斥荧屏的英模报告,而现在这段历史渐渐被淡忘,英雄的墓碑开始野草丛生。类似的事情经常在历史上演,一时间轰轰烈烈,过后被人遗忘。
      
      读李光耀的传记,里面有东盟、越南和中国的关系的描述,中国、越南和柬埔塞之间的剪不断的联系,印尼和马来亚大规模的排华,以及东盟长期和中国之间存在的矛盾,皆能从历史找到原因,有的原因很简单,只是我们从来不愿公开去说而已。
      
      李光耀是一个彻底的经济自由主义者,继承了英国的管制风格,同时又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新加坡的管制风格仍然有儒教家天下的影子,中国是一个大国,无法理解一个小国生存的压力,读这本书,能深刻感受到生存的压力对新加坡是多么大,因此也不难理解新加坡在各大势力夹缝中生存的压力。同为华人文化的新加坡能长期充当中国和东盟,中国和台湾的中间国也是我们的幸运。这些都得益于李光耀的现实主义,他是坚定的反共主义者,但是又能基于国家利益游走于各种外部势力之间,坚持国家的独立和发展。
      
      李光耀的传记横跨40年,与各国的关系都有描述,在几个时间段都涉及和中国的关系,50-60年代的中国在他眼里是激情四溢的,那时的中国领导人洋溢着个人魅力,但却对周边国家有咄咄逼人的压迫;文革后,中国开始和新加坡和西方国家有了的利益共同点,中国和东盟的关系开始以合作为基调的新的博弈。
      
      传记中多次提到和中国当时领导人的交往,对和华国锋和邓小平等人的交往都有细致的描述,一些细节读了很有意思,为什么邓小平能称为政治家,而有些人永远不能,读了让人感叹不已,如今国已强大,而政治家不再。书中还有一些细节,比如对于苏州工业园的描述,写到国家和地方政府不同思路,很有意思。
      
      厚厚一本专家,读来一点不吃力,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的风格,简单、直接、包容而又善平衡,几十年治小国如烹大鲜,一盘菜烧得有声有色。
  •      前段时间看了李光耀回忆录的上集(风雨独立路),讲的是新加坡独立之前的事情,本集说的是之后到现在这段时间的事情,其实,新加坡真正关于发展的历史,还是在这段时间里(就像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后吧)。这本书的确如李光耀自己所说,现在有很多教人的书,但是很少有真正教人治国的书,说是治国方略,应该不为过吧。新加坡从弹丸之地,到曾经的四小龙辉煌,目前也是世界经济中很重要的一个经济体,从结果来看,还是颇有成就的吧。
       本书以主题的模式进行讲述,前半段讲治国相关的主题,后半段以世界主要组织和国家为主题进行评论,放眼环球,指点江山吧。以下是几点印象和收获:
      一、新加坡还是典型的精英政治,高薪养廉,也是精英政治相对比较容易实现的模式吧。
       在很多发展中国家也包括中国,民间对于公务员的能力/贡献/性价比,行政组织的编制/效率还是有很多意见的,新加坡在这点上还是值得学习的。
      二、关于意识形态和新闻自由。新加坡的意识形态上也是不如欧美自由的,包括新闻自由也是在维护行政要求的大前提之下的,对于一些特定的区域和历史阶段,也是有些必要的。苏联的确是一个例子,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同时启动,就塌陷了。美国式的民主,不是放诸四海皆准的,但是,可以当作努力的对象。
      三、恶补了一把政治和历史。书中的后半主题放眼全球,N多人眼花缭乱,我不停的访问wiki,的确恶补了很多知识。
       本书由李光耀自己组织整理,应该还是有不少美化的成分在内,带着客观的角度去看,取精华弃糟粕,求大同存小异,收获还是蛮大的,推荐大家看看,尤其是给中国广大公务阶层看看。
      
  •     哪位高人有此书的电子版本提供??有下载链接也可以!!!请各位书友们不吝提供.邮箱TCLWANGHB@163.COM 多谢!
  •     这本书应该是世界书局出的书吧,而且是没有删减的繁体版。在大陆出的书把他对大陆领导人的印象的几段文字删掉了。
  •     高中时就拜读了这本书,觉得写的实在是好,但又很不解,为什么其中与中国有关的这么少,后来读了原版才知道其中有大量删节,所以有机会还是找本原版来看吧,还有一点,读完后不要盲目崇拜,既然是李光耀自己写的回忆录,同时他仍在新加坡政坛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他必定会维护自己的光辉形象。一句话,政治中少不了权力斗争,想要做到白玉无瑕是不可能的
  •     "On that 9th day of August 1965, I had started out with great trepidation on a journey along an unmarked road to an unknown destination." 四十年前,李光耀也不知道新加坡成为今天这个样子。
      
      昨天和今天,我们也不知道中国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子一样。三十年后,希望我们也有一本书,《From Third World to First: The China Story 1978-2038》。
  •     因为对亚洲各国的当代史不熟悉,况且印象中的记忆本身就是被某种原因特地的扭曲过,这本书要一边看,一边查WIKI的各国和首脑介绍,看得真费劲。
      
      了解新加坡,附带还要了解亚洲,算是读此书的另一收获吧
  •     有人是这样评价李光耀的,让他管理新加坡,太屈才了。
      
      这本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让人印象深刻。
      
      李光耀说,每次他的车行至小学,正好放学,学生从学校中涌出,他总是忧心忡忡,因为他不知道,这些小孩在独立以后的新加坡,是否能有工作,过上体面的生活。
      
      不管后人怎样评价李,至少有一点,他做到了,让他的人民过上体面的生活。张居正没有做到事情,他做到了。他是伟大的。
      
      这段回忆很符合一个伟大政治家作秀的风格,话说得实在,实在得足以打动人心。比新华门里的“为人民服务”的照墙和“中国人民的儿子”更胜一筹。
      
      该办的事情要办好,话也要说得漂亮。
      
      作秀是手段,不是目的。本末不能倒置。
      
      
      
  •     读《李光耀回忆录》
      
      最早想读这本书是99年在联合早报网站上面连载的时候,当时偶然读到《尾巴特长的中国龙》一章,对中国大陆由详细的评论,吸引我一直想看,在国内一直找不到这本书,还是今年年初,妻从香港找到由联合早报出版社出版的版本。书是出奇的厚,像英美的百科全书一样,刚开始读的时候还担心读不完,没想到打开以后,便引人入胜,甚至我还熬夜读过这本书(当年只有读金庸的时候才熬过夜)。
      
      一、绝处逢生
      这是李光耀回忆录的下部,从1965年到2000年李光耀的故事。1965年正式新加坡从马来西亚独立初始,又逢英军撤离新加坡(英军撤出使马来西亚失去了安全保卫和最大的收入来源),是新加坡最艰苦的时期,新加坡没有资源,饮用水还是靠从马来西亚通过管道引进的。正式在这么艰苦的基础上,通过短短三十年,新加坡发展成为东南亚的经济中心。
      读了绝处逢生一章,真是为李光耀及他的部属们的努力所折服,他们要在马来西亚和印尼的夹缝中求生存,既要合作还要独立。
      
      二、儒文化的倡导
      李光耀虽然从小就受英国的教育,他甚至都不会将普通话,但是他却并不盲目的引进西方式的伦理,而是全面推崇儒家文化。他针对国人现状制定了很多西方所不能理解的规章制度,甚至在新加坡全面禁止吃口香糖,鞭刑沿街图画的美国少年。
      他认为东亚国家绝对不能盲目的引进西方式的民主,应该推出纪律。
      
      三、智慧
      对李光耀印象最深的一章是他对本国工会的处理,60年代新加坡工会受共产党影响,一直是反政府的,对政府的压力很大,但是他却通过沟通,化解了双方的对立程序,让工会变成政府的助手。在一个资本主义的国家,工会能像中国工会一样劝导工人努力工作,是极为罕见的。
  •   觉得我很幸福,有一次在地摊上买到了,不过是大陆版,有点遗憾的就是看不到那删除的5章
  •   李光耀对媒体的做法、对贪污的措施、对族群的聚合都值得大陆借鉴,可惜看不到关于大陆的哪五章。
  •   请问你买了这本书吗?
  •   在哪里买的?多少钱?
  •   我也注意到他没有讳言抛开华文去学日语的经历。
  •   一个务实的、强势的、时刻为新加坡谋划未来的领导人。
  •   书评是写的回忆录上册吧?那本书另有条目。65-2000是新加坡治国篇。新加坡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时期是70-80年代,90年后李光耀就不再担任总理,当然不会有太多“90后经济腾飞路”的描写。
  •   “一个机会主义者、现实主义者、谋略家及政治家”我也是這麼看待此人的。他其實是集成了漢文化所有的惡的人。慶幸的是他遇到了英國、日本殖民者的文化,他知道了糟粕的是什麼,於是盡力避免。。。
    但是其惡之處,在於將一些其他地方有益的統治術諮政給了TG,比如房地產這個現在是t朝支柱的產業。。。他的統治術是這麼說的:當絕大多數人被房子特別是房貸困住,就不會有那麼多人去關心統治政治了。。。
  •   楼上对新加坡的房屋政策真是毫无了解。中国的房地产悲剧恰恰在于没有采纳新加坡经验。
  •   同意的Robert的看法
  •   最后对各个国家描述那一大段,唯独没有看到中国的,难道我看的是删减版?
  •   嗯,我读的港版
  •   哪里有原版呢,请问
  •   去新加坡买当地出版的简体中文。
  •   刚从新加坡回来,同感,李把新加坡治理的太出人意料了。可惜找不到这本书来拜读
  •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多了解一下新加坡建国前后的历史可能会有新的想法
  •   LS所言极是 。
  •   李光耀是个强力政治人物,同时又懂得让步的智慧。
  •   人品低下
  •   建议大家找找李嘉诚出资写的有关李的文章
    打着民主搞独裁,给李家铺路
    最近叫嚣着和美国协防中国,这种自传 涂脂抹粉
  •   很想读读原著再做判断!
  •   他不是圣贤。是卓著的管理者
  •   外文出版社98年出了上部,01年出的下部。上部也很好看,艰难的独立之路。
  •   甚至在新加坡全面禁止吃口香糖,
    前几天跟新加坡人聊天,问到口香糖,答曰,现在连偷吃的都没有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