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96天

出版时间:2011-3-5  出版社:商周出版  作者:娜塔莎·坎普許  页数:336  译者:陳俐雯,李璞良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1998年3月,10歲的娜塔莎.坎普許被綁架,並被關在一個車庫地下室長達八年半。八年半來,娜塔莎.坎普許在三坪大的黑暗地牢中生活,沒有太陽,沒有月亮。八年半來,娜塔莎.坎普許不斷的被歐打、羞辱,甚至聽到骨頭被打到斷裂的聲音。八年半來,娜塔莎.坎普許每天都衣不蔽體,甚至被迫剃光頭髮、半裸著做著奴隸般的粗重工作。八年半來,娜塔莎.坎普許不止一次的試圖自殺,可是另一個自我又不斷的要她別放棄求生的希望。八年半來,娜塔莎.坎普許被迫改變原有的名字,甚至要稱呼綁匪「國王」。 

作者简介

娜塔莎.坎普許
一九八八年二月十七日出生於維也納,並在十歲時被綁架,為近年來遭綁受困最久的受害者之一,直到二○○六年才又獲得自由。在她逃走的那一天,綁架她的匪徒沃夫幹.普利克洛皮以衝撞火車的方式自殺。本書是她自述被綁架八年多來的苦難生活。現年二十二歲的娜塔莎仍住在維也納,並繼續完成她的學業。

书籍目录

分崩離析的世界.......維也納郊區的童年生活
怎麼可能會發生什麼事......揮別過往的生活
脫困,不再是希望......地牢生活的開始
被活埋的傀儡......噩夢的開始
掉進不存在的狀態......沒有身分的日子
痛苦與飢餓......每天都在掙扎求生
幻影與真實間的夾縫......雙面人綁匪
真相的揭發......肉體與精神的折磨
對生命的畏懼......精神牢籠的成形
只有死亡留下......逃向自由
專案報告......案由:娜塔莎‧坎普許──女性,自稱為失蹤人口
結語......真正的自由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3096天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Psychological trauma is an affliction of the powerless. At the moment of trauma, the victim is rendered helpless by overwhelming force. When the force is that of nature, we speak of disasters. When the force is that of other human beings, we speak of atrocities. Traumatic events overwhelm the ordinary systems of care that give people a sense of control, connection and meaning.——Judith Herman, 《Trauma and Recovery》
      
      1998年3月2日早晨,年仅10岁的奥地利维也纳女孩娜塔莎·卡姆普什(Natascha Kampusch,1988年2月17日-)上学途中失踪,遭36岁的沃夫冈·普里克洛普尔绑架。
      
      2006年8月23日,18岁的娜塔莎逃脱了绑架者趁机逃出,向邻居呼救并请求报警,位置在奥地利东部德意志瓦格拉姆。
      逃出魔掌的娜塔莎体重只有40公斤——与被绑架时体重相差不大,身高为1.6米。
      据警察称,娜塔莎面色苍白,好像很长时间没见过光,但她说话吐字清楚,很能说话,眼神中流露出警觉。
      娜塔莎承认自己遭受过性侵害,但不愿细说。
      
      当天迟些时候,绑架者沃夫冈畏罪自杀。得知该消息后,娜塔莎一度失声痛哭。
      一些媒体认为娜塔莎似乎患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娜塔莎本人对此说法表示不赞同。
      
      2010年9月6日,娜塔莎推出了她的自传体作品《3096天》,首次详细完整披露当年被困地牢的经历和心路历程。
      
      3096,是娜塔莎被囚禁的天数。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某些人在遭到绑架,生命完全处在绑架者的控制之下,并且时时感到生命威胁时,会对绑架者产生一种精神依赖,对绑架者保留自己生命产生感激之情,甚至在感情上产生认同感,认为绑架者是自己的保护者和亲近者,这种心理状况被称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一般认为,产生斯德哥尔摩综合症需满足以下四个条件:
      1,被绑架者切实感觉生命受到威胁——相信绑架者随时会这么做,毫不犹豫。
      2,最关键的条件,绑架者对被绑架者施以小恩小惠。如在被绑架者最绝望的情况下给予食物和水。
      3,除了绑架者控制释放的信息和思想,被绑架者被完全隔离,无法获取其他任何信息。
      4,被绑架者感到无路可逃,放弃反抗。】
      
      ---------------------------------------------
      
      王小波说,人一切的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加缪说,除了没用的肉体自杀和精神逃避,第三种自杀的态度是坚持奋斗,对抗人生的荒谬。
      
      娜塔莎·坎普希彻底丧失自主权的3096天,无疑是人生的荒谬。女孩到女人花一般的八年,她的身体她的生存她的社交她的思想,除了内在尚未健全的自我,向外看就只有一个存在:电讯技术员沃夫冈·普里克洛普尔。绑架改变了一切——父母、亲人、同学统统都被强行从她人生中抹去,收音机、电视、报纸和书等获取信息的渠道统统经沃夫冈审核,大概只有一个人待在地窖的黑暗中才能在换气扇的噪音和霉湿的潮气中获取片刻自由,直到沃夫冈给这里也安装了对讲系统,实时监听。
      
      一个孩童,无论体能智能都无法战胜超出她这个级别的成人沃夫冈。而她作为孩童需要外界提供从物质到精神的满足和引导也是客观存在的——生存和发展要求她必须要同实施绑架的沃夫冈建立仇恨和激烈对抗之外的合作互利关系。娜塔莎的3096天,最重要的不是她对沃夫冈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般的依赖,不是她与父母和世界的疏离,而是她活下来了。她活下来了,这才是唯一重要且唯一值得关注的地方。在书中,娜塔莎后来查了资料——与她同期被绑架的类似案例,大多以受害人被侵犯后遭杀害告终。娜塔莎的所谓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她成功保存自身发展自我培养智慧力气和勇气伺机逃脱的代价。
      
      3096天,是一个奇迹。比奇迹更惊喜是这本书里并非简单回忆事件经过。娜塔莎对自己18年人生那些信息进行了梳理和整合,并非所有的真实都展示在读者面前(比如性侵犯的部分,比如与沃夫冈发展出亦父亦情人的依赖和亲密),但展示在读者面前的都是真实的。
      
      出书的时候娜塔莎22岁,距离逃脱魔窟也有四年时间。宣传期间她的体重显然较之刚逃脱的38公斤增幅很大,目测恢复了10岁时小胖妞的轮廓。而她的眼神,较之网传逃脱一年后的照片上化不开的愁云,迷雾淡了去许多,一汪温柔平静而深邃的湖水蓝。
      
      一个人仿佛是包得紧紧的蓓蕾。一个人所读的书或做的事,多数情况下对他毫无作用。然而,有些事情对一个人来说具有一种特殊意义,这些事情使得蓓蕾绽开一片花瓣,花瓣一片片接连开放,最后便开成一朵鲜花。——毛姆《人生的枷锁》
      
      花几日读了英文版。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简洁老练的文笔还是让人不得不惊叹她的早熟以及她对自己认识之清醒,虽然四年心理重建的成果报告必定得到来自专业心理治疗师的指导和帮助。不过22岁,无论她的苦难还是她的成熟,都是很多人一辈子无法企及的深度。苦难与成熟像一对连体婴,总是成对出现。
      
      读完最显著的感受是她和她的3096天印证了荣格和克尔凯郭尔的两段话——
      荣格说,“人肯定需要普遍性的理念和信条,以赋予自己的人生以意义,并借以找到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如果他确信这些理念和信条有意义,则能够忍受最惊人的苦难;而如果他在承受住自己的所有不幸之后,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追求不过是‘痴人说梦’,则他会被压垮。”
      克尔凯郭尔说,“一个人在认识任何外物之前,必须首先认识自己。只有理解了内在的自我,一个人才能廓清前路;才能获得生命的平安和意义;才能摆脱那烦恼致命的旅伴——人生的讽刺。 ”
      
      1.ABOUT CHILDHOOD
      
      娜塔莎是家中第三个孩子,父母感情之前已经生变,这使她的降生被赋予重新联接父母双方爱的纽带的意义,并得到婴孩应有的家庭照顾,却没能阻止家庭继续分裂。两个成人的战争,她被搁在无从选择的中间地带一个已经分配好的角色上。她说她必须要斗争才能重新确立自己想要的位置。
      
      她的父母亲性格互补。母亲因为早年经历,不善于表达情感,自我要求严格,An Indian knows no pain,不能允许自己犯错。她母亲拥抱她的次数和频率不足以满足她作为孩子的需要。而她的父亲则感情很外放,喜欢把她带在身边。只不过他的父亲并不会迁就孩子牺牲自己的娱乐,他就只是把她带着去他喜欢的场所,比如酒吧比如Spa,完全不考虑她的感受。对她而言,精神支柱既不是父亲也不是母亲,而是她的外婆。后者不仅给了她母亲没能给予她的自由和爱,更重要的是,她教会她创造一个内在承载感情的空间,不使情绪流露于表面——这显然是她后来八年战战兢兢小心谨慎的奴隶生活里最有用的生存技能。
      
      她有过一段美好的与女演员的接触经验,后者是唯一拿她“想做演员”这个白日梦当回事儿并予以鼓励的成年人。后来她对记忆进行梳理的再认识过程里,想做演员被认为因为尊敬或漠视的世界里生存,无意识中本能模仿她父母的行为,通过表演渴望获取关注。而且在她父亲常带她去的酒吧,她并不喜欢与陌生人亲密接触,因为正是这些陌生人从她父亲那里窃取了本属于她的关注。酒吧是现实世界的投射,在那里,她作为唯一的孩童时而获得世界中心般的集体关注,时而被完全漠视到也许偷跑出去被车撞了都无人发觉。这显然与她后来八年的状况很相像——沃夫冈把她安置在瓦格拉姆住所的地窖,自己则在在维也纳和瓦格拉姆两地来回奔波,维持自己表面生活的正常日程。且他的母亲每周都会来瓦格拉姆给他做做家务。在这些时间里,娜塔莎必须待在地窖与世隔绝,获得零关注。但是在其他时间里,也就是沃夫冈单独待在瓦格拉姆住所的时间里,她则收到了紧迫盯人的待遇。
      
      另一件重要的小事,是尿床。这使得她无论在学校还是家里都受到周围人的斥责和嘲笑,压力并未使得她的情况获得改善。她的自尊在持续的鄙视中被慢慢摧毁,她认为她是所有孩子里最弱的一个。此外母亲还向她反复灌输了信条——不可以惹麻烦,不可以大吵大闹,不可以歇斯底里,女孩大了不许哭。她的盲目服从使得她在胳膊断了一天半之后才跟母亲说。她的无力感,从反面刺激她非常想要尝试处理自己的软弱,变得更成熟更强大更自控。所以她有时会可以忽略和对抗内心的恐惧,这也间接导致了绑架意外的发生——
      那一日是她自己跑出家门,并已经决定要开始做一个强大的自己。因而在看到沃夫冈和他的货车时没有躲得远远的,反而勇敢地与他有了眼神接触,not a bad one。回忆里的第一印象,他的眼神不会让人恐惧,反而会让人同情。就在经过绑匪身旁时被沃夫冈迅速拦腰抱起,扔进车内,她与她熟悉的童年生活就这么无预警地彻底隔绝。
      
      但娜塔莎不是无知的小孩。当时奥地利已发生过不少诱拐未成年人事件,电视上于是有很多报道。她看电视时接收到这些资讯,依稀晓得被绑架后多半会被侵犯、杀害、弃尸。所以她在车上时本能询问过沃夫冈会不会侵犯她。沃夫冈回答说不会,因为她,太小了。
      
      2.ABOUT EIGHT YEARS
      
      地窖生活对于10岁小女孩来说过于恶劣。只是她既已经决定要变强大,便本能从母亲那里继承了座右铭:An Indian knows no pain。成人后回想这一切也觉着后怕,不晓得究竟是如何成功幸存。最后她觉得信服的答案是:人脑的伟大本能成功处理最复杂情况——当理性无法去理解现状,大脑会选择自欺以保存势力,而不是选择投降或放弃。
      
      她很快认清自己的处境:沃夫冈对待她像对待猎物。她第一次从地窖走到上面后,不论怎么移动,他都保持正对绝不背向她,绝不让她离开自己的视线。至于她,也像猎物碰上了猎人,死死保持彼此的安全距离。这个认清很重要,使她始终保持被迫建立的依赖和亲密关系的最后一点距离。无论沃夫冈如何对待她,热暴力、冷暴力或者小恩小惠,她都把自己调整回原点——她和他是平等的人与人的关系,而绝非他希望并强迫达成的奴隶主和奴隶的关系。即便她曾为了生存条件的改善主动或被迫做出很多妥协,平等是她坚持的底线,始终不接受称他为MASTER。
      
      而沃夫冈对娜塔莎实施的管制是残酷的——
      1、控制食物供给,使其在饥饿边缘,身体虚弱营养不良。在实施绑架八年后,娜塔莎还和十岁小胖妞时差不多,体重在三十八公斤左右。这么做的目的很明显。首先,饥饿状态下的求生本能会逼着她选择听他的话以获得食物。其次,身体虚弱精力不足妨碍她进行长期激烈的身体反抗。再则,他在她吃饭时羞辱她吃得多,在她做饭时羞辱她做得慢,一方面对她进行精神去势,一方面满足个人的邪恶趣味。
      2、安装对讲,实施监听,控制她在地窖的一举一动。娜塔莎由此成为一个与外界失联又不得不向他报告一切的囚徒加奴隶。精神折磨总是比肉体折磨更可怕。
      
      十二岁娜塔莎来月事进入青春期后,沃夫冈对她的小猫小狗的宠物态度转变,似乎不再觉着她是纯洁的——“他对待我的态度,就好像我非常肮脏一样。当我从他身边经过时,他会踢我,甚至还会对我进行小小的性骚扰。”
      1、正是从那时开始,沃夫冈开始带娜塔莎离开地牢,到地面上的房中做家务活。有时,还得帮着装修房子搬重物。在她做家务的时候,只允许穿戴帽子和短裤。
      2、暴力也是在此后开始实施的——“在我跪着擦洗他房间地板的时候,他会在没有任何警告的前提下,突然踢我一下。那时,我浑身上下都是青一块紫一块的,每周都要被他殴打200多次。”
      3、14岁的时候,娜塔莎开始被叫到上面同他睡在一块儿。娜塔莎说他好像只是想要一个可以拥抱的物体。他曾经多次说:“我是你的国王,你是我的奴隶,我一直想要一个奴隶。”
      
      娜塔莎能活下来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在于沃夫冈与其他很快撕票的绑匪不同——他可能受妄想症困扰,比如第一天晚上他执意认为一个十岁小女孩的书包里有传输设备会暴露自己的地址和身份,列为危险品。这一点除了让沃夫冈情绪上呈现不稳定易失控之外,可能早前就影响到他与女性的正常交往,以至于孤僻自闭。
      沃夫冈坚持给她洗澡,却好像洗车一样机械简单粗暴。然后当小娜塔莎要求他讲睡前故事和晚安拥抱时,他都照办了。这使得最初娜塔莎对他而言更像是小宠物。
      娜塔莎进入青春期之后,她的发育,一方面力量的增长让他紧张,不得不采取更粗暴强硬的压制手段,一方面也滋生出些许爱情的味道来。比如他曾经有一次允许娜塔莎在院子里游泳,这于她是奢侈的自由和愿望的满足,并增加了他的安全风险。比如他会带她去商店买化妆品,策划很久安排滑雪旅行。没有限制她继续维持儿童的无知,允许并帮助她自学还安排额外题目等(虽然这可以满足他教育和纠正她学习的快感,但整体看对她更有利)。他也曾多次表示只要她自愿留下发誓永远不离开,他就不会再管她管得这么紧。但是当她这么做时,他显然又是不相信的。他和她一样,随着相处时间的累积和关系的深入,心里越来越复杂和矛盾。
      
      他不相信,是因为他知道她从未完成全部的奴化步骤,再如何拳打脚踢恩威并施,她也不会甘心被不平等地践踏人格,恭敬顺从地叫他Master并甘于做一个附属品,一个奴隶。而他当然是了解她的。随着一天天长大,心智渐渐成熟,她一天天接近十八岁成人,一个一般意义可以自己做自己主人,不必听命于他人,做出自己的决定的分水岭。有趣的是,娜塔莎能够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做出分析判断选择和执行,也有部分沃夫冈的功劳。
      
      3.SHE IS HER OWN WOMAN
      
      被绑架一年半后,沃夫冈突然对娜塔莎说:“你不再叫娜塔莎,你是属于我的。”这意味着对娜塔莎旧有身份的破坏和摧毁。无意中就将娜塔莎从原有家庭的孩子身份中释放出来。她不再禁锢于她父母设定好的世界里一个设定好的身份。失去了旧的身份,娜塔莎就有了两个选择,一个是听命于沃夫冈成为他期望和逼迫她成为的奴隶,或者她可以让这个身份由自己决定。也就是说,配合沃夫冈到什么程度由她自己决定,而不必再思考她的父母她原来所处的环境下她被教导得应该怎么做。换言之,她如今可以没有了精神枷锁,可以完全依据对形势的观察理解把握和判断,制定自己的对策和选择。在同沃夫冈的迂回中,她在实践中累积谈判和妥协的经验,会撒娇会示弱会原谅会转移话题。至于出于恐惧和悲观的预期而错过一次又一次可能的逃跑机会,也让她开始慢慢累积勇气做好心理准备去迈出最后那看似简单的一小步。
      
      这本书里最亮点的,是娜塔莎对沃夫冈的定性和对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反驳—— Nothing is all black or all white. And nobody is all good or all evil.外界看不到沃夫冈身上white和good的那一面,是因为他们没有同沃夫冈贴身接触过,而且他们愿意相信沃夫冈是pure evil。这可以帮助他们维持自身对世界非黑即白简单判断的信赖感——一个灰色地带善恶不明的人比一个纯粹的恶魔更摧毁一个人脆弱的安全感。没有人能在猜测和怀疑中安心过生活,更别说发展自己的事业、家庭和休闲生活。
      
      至于娜塔莎看到绑匪的灰色时常偏黑偶尔偏白的本质,也是出于自身的需要——没有人能够同只会伤害自己的pure evil同住一个屋檐下并安心积蓄实力等待时机,她必须交付出自己的部分信任,从他那里交换获得她所必须赖以为生的物质资源和精神抚慰。客观上,从未有人,哪怕是他的母亲,能与他如此近距离地捆绑过生活八年。他也向她展示自己人性里最暴躁最野蛮最失控最差的一面,她必须吞下他的这一面,无论是自欺还是让自己的心胸变得广阔,通过宽恕他她能够把他的谩骂和暴力所施加于她身心的伤害化为一种无形,也就是不构成对她自己存在的事实伤害,而是通过原谅被化解。毕竟对她而言,在她还无力打破这种生活之前的唯一事实是无论如何她都仍然必须同眼前这个虐待她的男人继续维持惯性的稳定生活。这份宽容,自然某种角度让她成为最了解他的人,也成为他最依赖的人,双方最亲密的存在。
      
      弗洛姆《爱的艺术》里说:“最重要的是学会一个人单独待着,而且不看书,不听广播,不抽烟和不喝酒。有没有集中的能力表现在能不能单独地待着——而这种能力又是学会爱的一个条件。正因为我们不能自力更生,所以只能把自己同另一个人联在一起,这个人也许就是我的生命的拯救者,但是这种关系同爱情无关。”
      
      娜塔莉的状况正是如此,虽然更复杂也更极端。虽说是沃夫冈绑架了娜塔莉,但沃夫冈跟娜塔莉在一起的时候也不能被别人看见。这就让双方在一起时是都是一对一——双方都为对方付出了对别人不曾有别人也不曾给予的100%关注。就仿佛整个世界被从他们的世界里剥除,只剩下彼此。这个跟恋爱中躲开别人单独约会的情侣有着某种同质的相似。更别提八年的地窖生活,逼着娜塔莎大量的时间跟自己单独相处,有大量的时间去回顾自己的人生,整理自己的脉络。禁锢不仅能帮助娜塔莉集中精神,而且还让她发展出丰富的想象力,为未来做出种种规划和蓝图,自我安慰,自我调整,自我释放——黑暗吵杂的地窖,禁锢不了这位少女的灵魂想着地上阳光下行走的光明。
      
      4.IS IT LOVE?
      
      前面说过,八年除了独处,只要向外看就只有沃夫冈的存在——他是她的一切,她的光,她的神。没有他,她literally活不下去(把她丢在地窖不管,没几天她肯定就饿死了)。她的所有物质和精神需求,虽然沃夫冈没有充分满足,但毕竟部分满足了,而作为一个凶徒,很多东西无论自发还是出于娜塔莉的索要,他都不需要做。这样的认定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娜塔莉对他小恩小惠的感激,在那个暴力奴役的奴隶主之外,保留一点温柔的存在,使得她可以通过各种迂回的手段获得一些想要得到的资源,维持一定生活水准。
      
      但另一方面,沃夫冈作为绑架者那一面的黑暗可怖也从未就此被完全美化。比如就算娜塔莉通过请求沃夫冈讲睡前故事,索要晚安拥抱,为沃夫冈投射上自己母亲一般的温暖安全的感觉,这个小小的幸福泡沫也会随着下一个时刻他走出地窖重重关上门使得她的世界重归黑暗而迅速破灭。更别提沃夫冈偏执地要保持房屋内的整洁卫生,避免留下娜塔莉的任何生物信息,也抵御任何病菌的残存,凡此种种并不会让娜塔莉感激。因为内心深处她知道,如果某一日东窗事发,沃夫冈一定不会让她活着离开,而如果某一日自己病重,药房那些非处方药救不了自己的命时,沃夫冈不会把自己送去医院接受正规治疗,而只能丢在地窖里自生自灭。也就是说,沃夫冈执着于消灭娜塔莉在上面的存在痕迹和对任何疾病的预防,都只是为了让这个奴隶主和奴隶的二人世界保持的久一些,自己的安全也能久一点。
      
      娜塔莉说,沃夫冈实施疯狂的绑架是要实现自己一个完美无暇小世界的憧憬。但说到底他向娜塔莎索取的只有两样:服从和爱慕。某种意义,他残忍行为背后的动机,是强迫一个人彻底无保留地爱他。至于她自己,沃夫冈把她从她的家庭中偷出来放进自己的世界,又偷走了她的身份,使得自己成为她唯一的亲人。她别无它法,只能利用他对她的一点点关心和喜欢去索取一个孩童成长过程里必须的资源,像所有成长于不幸家庭里的孩子一样,尽力保存自己并发展自己。
      
      虽然娜塔莎说得很模糊,但她十四岁开始得做沃夫冈的床伴之后,她有尝试过很多次自杀。纵火未遂的那一次,让她清楚地认识到内心深处,自己并不是真的想要自杀。不过是没有找到活下去的出路。很自然,她所谓的活下去,像个人一样地活下去是得要破坏掉她跟沃夫冈的生活模式才可能。第二天发现这一场小风波的沃夫冈自然很生气,生气中还有对她搞砸整件事的担忧。或者也许在这一刻,娜塔莎嗅到了形势的改变,那就是,她可能能够战胜并摆脱他。
      
      当然,这一切其实根本与爱情无关。一个长时间独处并将自己的物质生存状况的决定权被迫交付对方的人,她从一开始与他在低位上就不是平等的,他亦从未有给予她尊重。这一切的表面平静都建立在对她的肉体和精神严重的摧残下。
      
      爱,怎么可以不理解,不尊重?
      爱,怎么可以不平等?
      
      5.FREEDOM
      
      随着年纪的增长,十八岁的逼近,娜塔莎对自由的渴望也日益加深,更多的可能处于潜意识和本能。但是多年的恐吓再加上她原本幼年时自尊受损自视甚低。要摆脱沃夫冈首先要战胜的是自己的恐惧。一次又一次,她错失了外人认为的逃跑时机,但那毕竟对她被扭曲的人格而言并不是正常人认为的那般容易。她必须要处理在这个逃脱边缘内心涌起的巨大的两股相互矛盾的力量。并不是她留恋沃夫冈,而是她对逃脱成功的预期几乎完全悲观,她必须要消除这种控制自己不能动弹的悲观和恐惧,掌握了身体的控制权,才有可能实施逃跑行为。
      
      当她回忆起往事,在沃夫冈离开她身边,她成功逃脱之前,她已经向沃夫冈摊过牌了——迄今为止我已经尝试很多次自杀。但我还活着,还是个受害者。其实,如果你愿意自杀,情况真的会好很多。现在这个状况你根本没有办法找到其他出路。如果你自杀,所有的问题瞬间就不存在了。
      
      不论有意还是疏忽,沃夫冈最后那一天给了娜塔莎逃脱的机会,她很顺利地跑掉了。然后,同一天,他把自己丢向奔跑的火车,成功自杀。
      
      死无对证,娜塔莎内心必然有一个部分觉着是自己害死了沃夫冈。而整个舆论导向又逼着她出来指证这个男人,这个在长达八年时间里对她而言几乎意味着整个外面世界的人。在她还没有能够融入这个现实的丰富的世界之前,就要她否定过去的旧世界确实有些残忍,欲速则不达。这个过渡期要多久又要如何度过,只有娜塔莎自己最清楚,也只有她能够最终决定。所以,当报道称她从沃夫冈母亲那里得到了生活八年的房子并搬回去住,我并不真心感到惊讶。那是这世界上唯一她最熟悉的地方,她在那里度过了前半生最重要的八年青春期。会选择在迎接人生新阶段之前回到这个原点,是对她而言最好的选择。
      
      希望她幸福。
      
  •   娜塔莎是这个男人满足自己精神世界的一个宠物。
  •   先留言,明天接着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