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之逝

出版社:蓋亞  作者:George R. R. Martin,(美)喬治‧馬汀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愛情已淡去,但承諾猶在。
「雨果獎」與「英國奇幻獎」長篇小說獎雙重入圍
科奇幻大師喬治.馬汀成名大作
七年前,一對相愛的戀人,
請一位超能力者為他們琢磨了一顆寶石,
寶石裡封存了兩人的愛情、記憶與承諾---
「不論以後相隔多麼遙遠,我必將回應妳的呼喚,無論何時何地。」
七年後,他們早已分手。
但某日主角卻收到了這顆銘刻著記憶的寶石,
來自遙遠的銀河邊緣。
於是,他千里迢迢穿越無數星系,來到宇宙邊緣這個即將死亡的流浪行星,
見到了她,以及和她攜手的那個人……
本書是科 / 奇幻大師喬治.馬汀的成名作,
當年在「雨果獎」與「英國奇幻獎」小說項目雙重入圍。
然而揭開科幻的外衣,說的卻是一個試圖尋回逝去愛情的故事。
作者驚人的說故事功力在故事中展露無遺,
懸疑難測的主角抉擇,提心吊膽的異族追獵,
末日頹圮的情景,雄渾與破敗並存的部族生態,
狂戰士般的殺性美學,奇特的外星文化模式……
隨著故事進行,星球的大限如日落逼臨,
在這寒冷荒涼、行將敗亡的孤世星上,
愛情與承諾、成長與蛻變,不同文化之間的衝突,
於光逝的瞬間,熾烈燃燒。

作者简介

喬治.馬汀(George R. R. Martin)
1948年生於美國紐澤西州,美國著名的幻想作家之一,創作橫跨奇幻、科幻、恐怖等領域,亦參與過知名影集編劇。筆觸時常瀰漫感傷沉鬱的浪漫情懷,並以複雜深刻的角色刻劃、出人意表的情節發展為讀者津津樂道。
馬汀早期以融合恐怖及科幻元素的短篇見長,年方二十七便以中篇小說《A Song for Lya》摘下1975年的雨果獎,此後佳作不斷,屢獲科幻大獎提名,長篇《Dying of the Light》、《Fevre Dream》以及《The Armageddon Rag》曾分別入圍星雲獎與世界奇幻文學獎。80年代馬汀轉戰影視圈,負責熱門影集《新陰陽魔界》(Twilight Zone)以及《美女與野獸》(Beauty and the Beast)的劇本編寫。1996年馬汀重回小說創作領域,發表長篇史詩奇幻《冰與火之歌》,佳評如潮,該系列第四部《A Feast for Crows》曾高踞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第一名,並獲得「出版界的奧斯卡」鵝毛筆獎提名入圍。現居於美國新墨西哥州,致力於《冰與火之歌》的創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3条)

 
 

  •     所有种类的科幻、奇幻中,最爱的是世界观型文,软科,异域独特文化带来的冲击和思考,带有浓重的人文、哲学、社会学等探讨价值的,能引起反思和改变的。这玩应是属于神的领域,一套世界观、文化就相当于一套宇宙,那么创造(圆满的胡编乱造)出这东西的人,离神不远了。
      所以,马丁大神终归还是马丁大神,最爱他的热夜之梦,这本书,其实很有热夜之梦的影子,骨子里,仍旧是一个叛逆于自身文化、突破超越自身固有世界观、且强有力的主人公,来诉说马丁心中对“英雄”的定义,英雄,不是做了什么对他人意义深重的事的人,而是做了对真理领悟意义慎重的改变的人。我极其认同。
      
      由于生物自身的限制和文明的洗脑,我们安然成为我们自己,有多少人反思自己的所思所想是否正确,是否真实。
      
      一 女性歧视
      
      卡瓦娜的女性歧视当然是令人发指显而易见的,其实由于人类的“唯利”倾向、“征服”倾向,很容易只看到事物的“可用性”,当对人类同胞失去“共情心”而用“可用性”对待,女性歧视似乎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女性,柔弱的体能,强盛壮大部落的子宫,可驾驭的性宣泄对象,只要男性社会稍微失去人类反思理性,稍微跟着本能兽性行事,就会流于女性歧视的文化,这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人类进化障碍。卡瓦娜则是这极端的显现。
      
      二 种族歧视
      
      卡瓦娜更为极端的第二个显现,则是种族歧视。纵观人类历史,种族歧视伴随的阶级文化从未削弱过,它满足了人类兽性变态的虚荣,填补着自身的恐惧,活在虚幻的自我感觉良好中,且简单实用——只要想一想就舒服起来了,疯子们制作阶级、制造不平等人权,制造歧视,无非就是让自己感觉良好。卡瓦娜的歧视更是戏剧性的可笑,迷信色彩浓厚,很好的嘲笑了歧视者一把,彻底的野蛮未开化!
      维卡瑞与《热夜之梦》中的白王一样,是真正的英雄,自我超越、追逐真确真理的人,让习俗文化见鬼去吧!
      
      三 友情与爱情本质
      卡瓦娜文化也让人深省友谊的真正含义。铁与火的盟约听上去真美不是吗?甚至腐女们都要沸腾了吧?但它美丽的外表下,有多多少真诚的友谊、爱、自由与正义。德克说服盖塞那场论辩真是太过瘾了,简直说出了大家的心声吧!难道人与人的羁绊仅仅是一个协议义务?没有爱的成分?没有情感?爱和情感才是真正不会逝去的东西。难道错误的协议也有履行?我可不认为这是朋友应该做的事。深厚的友情,就是一份简简单单的爱。爱情这东西,不用说了,它也跟友情一样,简简单单。我爱你,就这么简单,不会改变,会为你牺牲,会给予你幸福,会去思考一切应该反思的东西,以让自己懂得如何爱。
      
      
      马丁的作品绝对是具有思想价值的,不过话说,哪个软科不是走思想派路线?差不多都喜欢干反应人类这代文化的事,站在一个庞大的未来的时间和空间的视角,这种视角真是能把地球当代文化剥个一丝不挂。
      
      但还以马丁的老问题:
      
      第一,特别喜欢抽个烟斗在海边慢慢讲故事。你知道,慢得不得了,好像所有人都是沉得住气、入得了定的年轻人,其实大家都火烧火燎的,他还在那儿慢悠悠的,他真应该多听听中国的评书,别让读者连看科幻都逃不过陪老婆婆聊天的悲惨命运。
      
      第二,战斗起来就乱成一团,漫长拖沓。马丁的战斗过程从来都是持久战,没个痛快的时候,空间上像个迷宫,人物像迷宫里乱撒的蟑螂,乱七八糟打做一团,主人公则稀里糊涂连滚带爬血淋淋的出来。基本都是这个模式。战斗的部分真像是用琼瑶风格拍好莱坞武打场景,不累死你也耗死你。
      
      第三,结尾永远不会熊熊燃烧,世间的一切,哪有那么多戏剧性转折,都只是自自然然顺顺当当的熄灭。没有主人公的华丽逆袭,没有有如神助的外援。就那么灰溜溜酸溜溜闷死你,把你的胸腔里的空气压在那,让你吐不出来,就是这种感觉。可这就是生命,我们要面对的,直面惨烈、直面虚无。这倒不是缺点。
      
      出版社方面,字多纸厚很实惠。
      
      ps:好吧,谁不爱盖塞?!!!!泪~!
  •     题目只是吐槽,几点声明
      1,不存在“披着科幻外衣的xx小说”,这是篇很纯正的科幻小说
      2,马丁的名字现在貌似和冰火联系在一起的,但我还没看过冰火,这本书是我当年去成都玩在科幻世界杂志社低价买的,暑假时清书架读一下。
      3,记得很久前在科幻世界译文版读到过篇马丁对自己的介绍,他早年一直是写科幻的,后来科幻不景气,就改写奇幻了,这和世纪之交中国科幻圈的事情挺像的,所以看看他们的科幻很有意思,这类科幻本来就能很轻松转型为奇幻。二者间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分界线。
      
      这篇小说是从个体的人物视角讲的,但如果是一个科幻迷来看的话,最后还是先翻翻书末的那个设定附录,马丁像很多其他写了许多相关联的作品的作家一样,设定了一个很宏大的“一千个世界”体系,他的小说都发生在这个世界的某段时间某个角落。
      很多年后,人类已经进入了星际航行纪元,以地球为中心,活动范围大约有几千光年远,掌握一定的超光速航行手段,但从他们活动范围一段到另一端,仍然需要耗费一个人大半生那么久,遭遇过两个外星智慧文明,有过激烈的战争,不过不在这本书范围之内。人类掌握的区域大概分成三个,古地球区域,貌似已经衰落了,曾经有个联邦帝国,但是已经四分五裂,也就是说,和阿西莫夫《基地》的银河帝国类似,西方科幻作家想象未来史方面真是没什么想象力……古地球区域外围是失序星域,是个很活跃的有各类文明的星域,失序星域再往外是外域,两个区域被一个叫做“腾普特面纱”的大片星际尘埃云隔开。外域有十四个殖民地星球,各自设定有不同的文明方式,但是这本小说开始的时候,多了一颗叫“沃罗恩”的星球,这是一颗在宇宙中流浪的行星,飞到了外域一个被称为“烈焰巨轮”的七颗恒星组成的系统,会在这个地方游荡五十年左右离开,也就是说这段时间是可以住人的,所以吸引了各个星球的人来上面移民修建各种城市,五十年过后,星球逐渐变冷,人们又离开了,只有很少人在上面。
      《光逝》这篇小说讲的是这么个故事,某个在失序星球的叫德克的男人有一天接到了他年轻时昔日情侣格温寄来的宝石,请他到外域沃罗恩这个流浪行星去,于是他过去寻找旧爱,到了后发现格温并不是很欢迎他,而且这个地方人际关系不属于他知道的以前任何一种,非常复杂,比如格温和另外两个男人缔结了某种婚姻契约,三个人在家庭中分属不同的位置……沃罗恩主要是被外域的一个叫“卡瓦娜”的行星殖民,卡瓦娜目前有四大邦国,格温和她的两个男人属于“铁玉”,此外还有布莱斯,赤钢,夏恩埃吉,每个邦国习俗历史不同,在沃罗恩上都有组织。其它外域星球上在这边也有影响,比如格温是搞生态学研究的,她的一个男同事是奇姆迪斯星移民,崇尚非暴力……看到这里你可能已经晕了,为什么要记这么多名字?但实际上这本书设定很复杂故事却很简单,也就是新人德克涉入到这个新环境中引发的各种感情伦理纠葛,以及铁玉和布莱斯两个组织间火并的战斗。小说结尾,很多人死了,整个星球越来越冷,陷入死寂,德克和布莱斯的首领决斗。具体在情节上,进度很慢,跳过很多页也没什么,马丁只是在极力描述一种世界末日一样,许多被荒废的文明的凄美惆怅的感觉。
      首先,拿它说说科幻和奇幻的关系,其实看上几页就知道,这本书完全可以改成奇幻设定,把人类已经涉及的宇宙换成一个架空的大陆,各个不同文明习俗的星球改成相互隔绝的王国和地域就可以了。现代人的日常生活被传媒科技深深影响,但放到宇宙背景里,传媒被光速隔绝,其实反而类似古代背景。里边的人动不动就各种决斗,相当野蛮,用飞车决斗和骑马其实也没什么不同。小说开头,介绍世界设定和新行星被发现时,还是有些技术感的,但是很快你就找不到科技的存在了。人物陷入各种名字和契约关系的争论里,女主角虽然是研究生态的,但她研究的东西和小说没关系,似乎仅仅因为一个未来背景总不能让她当农民,实际上她和中世纪一个家庭主妇的形象也差别不大。你找不到这里的生产消费工业农业体系的说明,似乎一句“电脑已经解决了”就可以解释。当然,其中的人物更不用去思考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命运和价值这种问题,你当马丁是克拉克吗?
      这本书的看点有两个,一个是对新的人际关系的探讨,沃罗恩星上每个人都有一长串名字,有的属于历史,有的属于家庭位置,有的属于工作,每一种名字和称号的来历都是有很多历史的,不同关系的人呼叫对方要用不同名字,否则就会很麻烦,作为外来者的德克半本书的麻烦都来源于此。马丁似乎应用了某些人类学的视角,想用当时的权力结构话语去构造许多对当代人陌生的文明形态,格温相对于她的男人来说被称为“贝瑟恩”,类似于妻子的意思,但也有财产和奴隶的意思,这个星球上所有的词汇都无法翻译成我们现有的词汇,因为意思不同。这种思想试验很有价值,但是马丁似乎又觉得他构造的每一种关系都不好,主人公德克倒是有点像把大家都从那种深深纠缠自己的关系体系中解救出来的意思,有点西方现代人道主义中心论了。
      另一个看点是马丁构想出的多种文明形态的城市,沃罗恩上汇集了外域各个星球的殖民地,德克在上边游览,经历了很多,比如一座城市遍布高塔,开着风孔,可以自动演奏歌曲,有些城市有些有趣的技术构思,比如全自动服务的挑战者之城。但是马丁描述这些城市时又很感伤,它们都是废墟,随着行星走向冷寂,一座座被抛弃,到小说末尾达到顶点,有点布雷德伯里笔下火星人文明的感觉。
      这篇小说看似写未来的,实际上像是写历史的,好像一个人类学家跑到某个原始部落,见到不一样的人际关系,见到不一样的文明,并没有涉及整个宇宙的宏大叙事和科学发现,对生活的理解从没有想到过的人际关系入手进行冲击,主人公因为过去的情人,深深涉入其中,但是并没有找到很理想的生活,人只是见证了一个星球的消亡,变成熟了的感觉。
      看到小说的附录,才深吸了一口气,这不过是在马丁设定的宏大宇宙边缘的一个小星球的情感故事而已,与那个世界的宏大历史无关,但是通过讲情感故事,外域整个星域的文化特色被展示了出来,沃罗恩是个临时性的展台,各星球都来修建城市,宏大历史也就被叙述了。历史学家可以用学术语言讲述现实世界的历史和文明,但虚构的世界不可能用这种语言讲,你当做一本九州设定书就能随便拿来卖吗?至于马丁是更想展示一个世界还是讲一个情感故事,只有问他自己了,我倾向于前者,不过二者总是难分开,要是所有不同的世界都会有同样的人际关系和情感故事,这个世界的多样性还有什么盼头吗?
      
  •     很多时候,去看待一部作品——无论是壮观的外衣,还是曲折的情节,抑或纷杂的人物和情感……是不可分割的。这就是我评价的《光逝》的标准。
      这是一段历史。
      没错,就情节和人物来说,我简直恨死格温的轻浮、德克的懦弱还有那帮不正常的卡瓦娜人了……顺便一提,幕后黑手更是恨得我牙痒痒。至于设定……真的是又多又乱,几欲让我摔书。
      但——
      没错,当全部看完,就会发现:跳出一切,它只是客观地用了德克这个外来者的角度,记录了一段历史,描绘了一颗马上就坠入永夜的星星,一群试图违抗传统却又被某些条例吸引的人,一段有始无终的恋情……一切如题,光逝,从开头就注定的结尾。
      所以无论是否喜爱,都不可否认此书的价值。大马爷爷从来就擅长冷静地讲述一个故事,而此书不愧为其代表作,终归,我还是很喜欢它的。因为它调动了我所有的情感去爱恨。
  •     这本书的世界背景与图夫航行记相同,应该属于马丁所创造的“一千个世界”系列。故事的内容我不想说太多,这个故事并不如同马丁其他科幻或奇幻那样壮丽或宏大。这只是一个普通人因为迷失在爱里而走上悲剧道路的挽歌。男主角或许自作自受,但自从女主角在多年前背弃誓言的时候,他便该抛弃关于她的一切,但这个傻子还是因她的召唤而来了,尽管那并不真的是她的召唤,所以他是个傻子。他一直幻想在这个即将沉睡于无尽黑暗的星球上把他曾经爱过的她解救出来,而她的态度从一开始就暧昧而左右摇摆不定,最终她将他卷了进来。故事写到这里,我所想的却是故事发生前的那一切。既然不是真正的爱,干吗还要发誓,干吗还要制作呢喃宝石,然后再背弃它,如同丢掉一张废纸。虚伪的卡瓦娜人有无数虚伪的誓言,他们似乎专为誓言而活,却几乎鲜有不背誓者。女主角青春,有活力,光彩照人,却是个彻头彻尾的感情践踏者。先后跟各种人上床,或许爱,或许不爱,一切都等到上完再说,这样的人就他妈该死。我设想的结局是,最后一班星际航班来临,带走傻子,或者再好运一点,把这个贝瑟恩婊子和她的白痴特恩一起带走,然后丢下那个死胖子在这个将死的星球上等死。然而马丁没这么做,他太擅长悲剧了,不,应该是太擅长折磨他笔下的每一个受欢迎的角色了。傻子没有得到一个清晰的好结局,而那些见鬼的混蛋们却可以继续逍遥下去。我得说,从最开始的七年前傻子就错了。可傻子要是不犯错,他就不是傻子了。
  •     或者我的确是个伪科幻读者吧,我庸俗地表示这部作品让我有撕书的冲动。承认吧朋友!没有人会在一场以少敌多的械斗中仍然有空热情洋溢地讨论历史和伦理,甚至出发前还要沐浴更衣。别指望我能把一个跟四个角色发生过关系的女人——叫格温还是什么的——当作所谓浪漫歌剧的女主角,别管她内心有多么大的痛苦,我都只觉得她是一切悲剧的始作俑者,第一个应该被结果。为什么不坦诚点呢,光逝其实写的就是一场由轻浮的女人引发的五十人以下的“大”规模原始战争,星球暮色甚至庞杂完整的新社会伦理都是这场原始战争的浮华背景。好吧,我是一个没文化的大众平民,我宁肯去看琼瑶小说也不想再看一眼这书的封面。无论作者怎样在书中强调女性为摆脱非人待遇所做的挣扎和努力,我认为连他自己骨子里都把女性摆在一个需要拯救并且愚蠢并且对爱情不忠诚的地位上。没有什么能表达我对于这部“代表作”的愤怒,也许因为我是一个俗气的白痴。
  •     超赞,乔治·马丁是一个创造了世界的科幻作家,但凡是这种作家,写出的作品都是耐人寻味,可以反复琢磨的。就像海因莱因。
  •     我曾经问一位同学:什么是誓言?那位同学答:誓言就是打了折的语言。我悚然一惊,接着竟生出了些释然的感觉——原来我曾经无比执著的东西,并不像听起来那样纯粹与绝对。世事艰难,何必要给自己下套呢?本书的主人公就是为了一句誓言而陷入了一个巨大的麻烦中,也看到了其他人因为各种誓言陷入各自的麻烦中。
      其实,在读完故事后,我对于卡瓦那人的残忍嗜杀和奇姆迪斯人的狡猾奸诈始终抱着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感情,并不是说我不痛恨那样的行为,而只是我发现他们所信奉的理念和所钟爱的行为都曾在人类的历史上出现过,甚至还在出现着,也就是说他们其实跟我们是一样的,并不会因为他们是在虚构的时间、虚构的场景中出现的虚构人物,而我们是现实的时间、现实的场景中的现实存在而有什么不同。他们就是我们,而我们就是他们。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讽刺,即使时间已经流逝了几千几万年,距离已经拉长到宇宙的边缘,人类已经衍化出无数的种族,地球已经变成一个传说时,人性中最原始的善与恶依然如影随形、纠缠不清。虽然这只是一个虚构出来的故事,但却很可能是一件事实。从现今人类的历史来看,技术日新月异,观念翻天覆地,只是曾经上演过的人类悲喜剧,还在反复地上演着。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就如书里的加恩托尼似乎接受了新的观念,开明而温和,而其实在他内心依旧深植着作为卡瓦那人的那些传统理念,甚至比他经常挂在嘴边的那些开明思想更容易控制他的身心,新旧交战,永无宁日。所以才有他最后的那些疯狂举动,所以在书中这个人物总也显得阴郁复杂沉重,反倒不如那个固守传统、桀骜无礼的加纳塞克来得干净明快,只不过那些固守的理念与传统是错误的。
      传统这件事情其实是有很强大的力量的,若想改变也绝非轻而易举之事,只是若有恶行借传统之名而为,或者有些传统本身即为恶行,那么应该毫不犹豫地清除恶行,因为踯躅越久回头越难,伤害也就越大,比如书中的卡瓦那人狩猎“伪人”,而我们的现实之中与之相似的事情也不知能有多少,比如日本猎杀鲸鱼海豚。我们究竟什么时候才能有能力改变这一切啊!
      乔治•马丁是我很喜欢的作者,他讲故事的功力毋庸置疑,尤其是其中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本书与其说是一部科幻小说,不如说是一本用科幻元素布景的奇幻小说,异世界、传说与历史、狂欢与遗迹、刀与剑的冒险,科幻只是它的一件外衣。其实我也更喜欢他的那些奇幻小说,比如《热夜之梦》,特别是那部《冰与火之歌》——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都让我爱不释手,我只是希望他能快些完成《冰火》,不要让它成为一个填不满的大坑。
      
  •      科幻是用来探讨各种复杂命题的绝佳体裁,通过设计特定的背景环境,很多在现实世界难以发生的事件都可以在科幻的舞台上合理地上演。因此很多科幻作家热衷于讨论一些终极的哲学问题,比如生和死、起源和终结、认识和存在,《2001太空漫游》、《计算中的上帝》、《光明王》都是这类作品的翘楚。而马丁似乎却对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情感更感兴趣,他惯常的做法就是先构建出一个虚拟的世界(如他著名的科幻背景一千个世界),然后将一群如你我般普通的人物放到这个世界中去,再饶有兴趣地探讨他们在这些特定环境中的表现以及内心活动。
       《光逝》的故事发生在一颗濒死之星,即将坠入永夜的沃罗恩象征着秩序的崩坏和美好事物的逝去,也是书中不同文明传统道德冲突的风暴中心,是主人公们情感纠葛的交织点。本书的视角人物德克来自阿瓦隆,文化背景和道德观念和地球相似;主角之一的加恩来自原始野蛮的卡瓦娜高原,那是一个崇尚暴力的偏远星球,但他曾在阿瓦隆逗留和学习,受到了不同文化的影响,而他的“特恩”——相当于血盟兄弟,是卡瓦娜最为紧密的关系——盖瑟是一个传统的卡瓦娜人;女主角格温曾是德克的爱人,后来成为了加恩的“贝瑟恩”——属于他并受他保护的女人;格温的同事及好友鲁阿克则来自奇姆迪斯,他们宣称反对暴力,却奉行利用敌人的敌人去打击敌人的哲学。一个为了曾经的誓言来到旧情人的身边,一个在自由和爱情之间挣扎徘徊; 一个为了爱情不惜与整个文明的传统相抗争,一个不为人所理解,却以自己的方式默默地付出。划过由胖撒旦和特洛伊诸阳组成的烈焰巨轮,沃罗恩正在逝去,而同样消逝的还有生命和爱情,有过抗争有过努力,但美好的事物终究还是一去不复返。
       读过《冰与火之歌》,马丁给我的印象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创世者,他既可以从微观的角度无比细致和精确地描绘出一个存在于想象中的世界的每个细节,让人觉得自己仿佛置身其中,一切都真实可信;又可以从宏观上冷静地推演出各种势力的冲突和历史的演变,整个世界都在他笔尖旋转,从容地把握着沉浮起落。而他的早期作品《莱安娜之歌》、《赖轮铎尔哀歌》等则是另外一种风格,如诗的语言、丰富的情感,特别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细致入微,让人拍案叫绝。
      《光逝》的风格属于后者,本书的情节冲突并不曲折,戏剧性的转折几乎没有,甚至可以说是略显平淡的。但马丁偏偏就有这种点石成金的能力,他优美而哀伤的文字将整个故事染上一种黄昏般的暖色调,一如胖撒旦照耀下的沃罗恩白昼,让阅读者也不由得陷入一种淡淡的情绪之中。“那个黎明陌生、昏暗而危险,由它孕育而生的天空阴沉无光。”“属于午夜的城市庞大纷繁,唯有几道零散的光线穿透笼罩城区的夜幕,仿佛镶嵌在柔软黑毛毡上的淡色珠宝。”“它跟德克听过的任何乐曲都不同,它怪诞狂野、几近冷酷,起起伏伏、变幻不定。这是首黑暗的交响曲,来自虚无,来自没有星星的夜晚和恼人的梦境,它包含着呻吟、低语和哭号,还夹杂着一种可能表达悲恸的怪异低音。但无论如何,它确实是首乐曲。”“说着,她哭了,泪滴颤动着缓缓流下她的面颊。克莱妮.拉米娅应和着她的哭声,高塔哭诉着它们的挽歌。可它们也在嘲笑她,就好像在说:啊,我见证了你的悲伤,可悲伤并不比其它事物更具意义,痛苦也和欢乐一样空虚。尖塔哀号,纤细的格栅疯狂大笑,而远方的低沉鼓声响彻依然:咚、咚、咚。”书中这种如诗的描写俯拾皆是,马丁就像一个音乐家那样,挥动着手中的笔,将文字在幻化成音符,演奏出首首优美的乐曲。
       本来打算就以书名“Dying of the light”作为本文的题目的,写着写着发现谈作者多过了谈本书,只好改名(¯_¯!)。最后照例怨念一下,马丁大神你什么时候才能把《冰与火》的卷五写出来啊……
      
       2010年10月5日
      
  •      不是想象中轰轰烈烈的悲情结局,而是深深的遗憾、无力、压抑、绝望,倒是很符合它的书名,信仰与爱消逝,一切坠入虚无,一如那终将逝去的光明。
      
       我实在对格温喜欢不起来,虽然她是个勇敢追求爱情独立自由的女斗士。但当代表兄弟情义与羁绊的铁火誓言败于爱情之下,我真的很不能接受。她终于带上了铁火臂环,她终于完全地赢得了加恩,但加恩灵魂的一半已经死去。
  •     假设地球上有一个邪恶的外星人,每天随机选择一个熟睡的人杀死他,然后填上一个新的灵魂并灌上原有的记忆,恐怕永远都不会被发现的,甚至包括被换掉的人自己,你真的确定你就是昨天入睡的那个人么?
      
      至少我经常一觉醒来,发现昨天纠结的,今天已经放开,昨天渴望的,今天已经兴趣寥寥,唯一把两个我联系起来的,无非是上床入睡的记忆,以及一个共同的名字罢了。
      
      
      失去了名字,我的人生就只剩下无数记忆的碎片,散落在巨大的沙滩上,瞬间就消逝得好像一开始就没存在过。所以其实名字就好像一个瓶子,我做的就是不断的往这个瓶子里灌入记忆的沙粒,这些记忆其实就和另外一些同样的普通,但因为它们落在我的瓶子里,所以就构成了我的一部分。
      
      
      
      恩,不过和书里不同的,我们大多数人只有一个名字,就多少有点不方便。我在想这或许就是公司总是喜欢给我们起个英语名字的原因。为了换上写着Vivian,Daisy之类的新瓶子,应该有不少人不介意多付出一点的。
  •     每每读马丁的书,都感觉他特别的残忍,他总是通过自己的笔,将书中的人物剥离的一丝不挂,最终显露出他们的本质面来,一种人性的本质。《冰与火之歌》如此,《热夜之梦》如此,《光逝》依然如此。
  •     由胖撒旦和特洛伊诸阳组成的烈焰巨轮,有着可以灼烧一切的光热,它穿过无垠的空间为逃逸的孤独旅者——沃罗恩星升起最后的黄昏般的白昼。《光逝》的全部悲剧意味、美感和诗意都在这幅画面之中。      ——题记     1、光与逝     若爱不在,永夜即至。     德克•提拉里恩和沃罗恩星,一个是星际间的独行旅人,一个是亿万斯年的孤寂星球。前者跨越七年的时间、三个月的空间去追寻逝去的爱,后者被“烈焰巨轮”所吸引环绕其沐浴五十年的阳光。     十四个星球的建造,创造了无可比拟的奢华节庆,呢喃宝石的低语带来了无限想象和憧憬。恒星的光热、人类的好大喜功给了沃罗恩短暂的生命,无尽黑暗旅程中的特殊时刻。和旧日恋人的重逢让德克有了摆脱绝望消沉的生活的希望。光和爱对于沃罗恩星和德克是一份救赎,而这份救赎到底有多短暂、是否会带来更大的痛苦还尚未可知。     沉寂之人在濒死之地寻求逝去之爱,故事的开头给人这样一个印象。这样讲也未必不对,小说正是以德克为主要观察视角组织叙事内容的,而德克始终怀抱着对格温(简妮)的爱恋。     但这样概括会忽视一些更本质的东西,就如撇开法国大革命的时代与世相,《双城记》也只是个两男恋一女的简单故事。故事总是因环境而动人而特别,在《光逝》中则具体表现为塞壬之城(克莱尼•拉米娅城)风中扰人心魂的歌声,烈焰要塞(拉特恩城)日渐黯淡的耀石高墙,挑战城高楼熄灭的灯光,低矮驳船上静止不动的船夫,还有“狩猎”的布莱斯抑或拉特恩(洛瑞玛尔等人要创立的新邦国)……     永存心中的绝望在这样一个日渐黯淡的星球上强化蔓延,那种无可奈何、对美好事物转瞬即逝的哀痛在这里被放大,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成了挽歌,如同《离开拉斯维加斯》中尼古拉斯•凯奇扮演的男人,心中有着无法平复的伤痛。德克在布拉克星看到的黑色驳船上的孤独身影(P5)在沃罗恩星上更是不断看到,直到最后(P322)。     奇拉克•赤钢•凯维斯的话(P318)更是点明了这一点,濒死的星球上只有幽灵,不但是人就连语言、诗歌都要死去。     Dying of the Light,逝去(濒死)的并不只是阳光,还有希望、爱恋和文化。          2.两个设定     《光逝》最重要的背景设定有两个:     一是沃罗恩星,外域诸星球在这个宇宙浪子上举行为期十年的节庆,节庆类似于世博会的升级版,不同的是将营造场馆换作了建造城市,还附带整套生态系统。而这一切的使用期竟只有光照的几十年,奢侈程度超越于当代人类。     二是卡瓦娜高原星的文化、法则,加恩托尼•里弗•恶狼•高阶铁玉•维卡瑞在论文《传说和历史:以贾弥斯•里昂•塔尔的<恶魔之歌集>阐释邦国社会的起源》 中分析了形成的原因。残酷世代产生的文化传统,即使在重新开放的时代也会在某种层面上延续,惯性之大外人也许无法理解。(走向宇宙的进程中、相互隔绝而产生不同的文明,其隔阂程度也许更甚当今社会。)     这两个设定一个决定了我们将看到什么样的天空和大地,一个决定了我们将看到什么样的文明(文化)冲突。     曾在阿瓦隆生活、从布拉克星被召唤而来的德克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和我们相近,我们附身于他踏上未知的旅程,第一次来到沃罗恩,那时特洛伊诸阳已有两颗躲在胖撒旦的身后,格温•迪瓦诺也已是别人的贝瑟恩。          3、名与爱     (加恩托尼•里弗•恶狼•高阶铁玉•维卡瑞、盖瑟•铁玉•加纳塞克、布瑞坦•布莱斯•兰特莱、罗瑟夫•高阶拉特恩•凯尔塞克……)、(特恩、贝瑟恩、克西、克罗-贝瑟恩、伊恩-克西、科拉瑞尔……)、(格温•迪瓦诺、简妮、桂妮薇……)     “人的实质,乃是名字、誓约和诺言。它存在于人的心里,而我们把它戴在手臂上。她告诫我,这就是卡瓦娜人结成特恩,并形影不离的原因。她说,因为……如果你将幻象束缚在钢铁里,它们就会化作实体。”(盖瑟•铁玉•加纳塞克,P285)     “可我要告诉你:无论我要做什么,都用不着先看你的胳膊,格温。你明白我的意思吗?”(德克•提拉里恩,P235)     “问题的实质在于,你爱的是简妮——而简妮不是我。也许她的原型是我,可大部分的她是你的幻想、你的愿望、是你编造出来的梦。你把她强加在我身上,同时爱着我们俩,而我发现自己正逐渐变成简妮。给某样东西命名,它就会以某种形式出现。命名中蕴含着全部真理,还有全部的谎言,世上没有什么比假名字更扭曲的了。有时候,它不仅能扭曲表象,甚至能扭曲事实。”(格温•迪瓦诺,P38)          名字是一种古老的咒语,当你念出一个事物的真名,便把握了它的本质。命名具有古老的魔力,Hogfather(碟形世界)中命名甚至创造出了神灵。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如此,当你试图用某个词语来定义你们的关系时,你们的关系将变成这个词的样子。格温不想做德克的简妮,也不想做加恩的贝瑟恩,她只想成为她自己,不因为他人的期许而改变,不因为社会传统的制约而屈服。然而德克不能做到这一点,在他答应不再称呼格温为简妮后,他还是无数次的以简妮称呼她,在德克的内心深处他渴望再次相会的,带他摆脱阴冷寒郁、愤世嫉俗、理想沦丧生存状态的是那个魂牵梦绕、柔情似水的简妮。而那个简妮和这个有着盖瑟般坚毅眼睛的格温是不相容的。     加恩几乎是一个完美人物,他是历史学家、战斗大师、胸襟开阔的文化包容者、改革家,在卡瓦娜高原星那样的环境里成长、通过在阿瓦隆的进修,突破了一域的文化壁垒,并敢于坚持自己的信念,给予自己的贝瑟恩足够的空间,甚至和情敌成为朋友,这些都是极了不起的。但最终赢得格温的,还是他最终突破法典,为了格温不惜成为叛国者,放弃铁玉,并最终给予她特恩的身份,创制出一种崭新的关系,铁与火、银与玉的誓约归于一人。名至而实归。     于是特恩+贝瑟恩战胜了对想象中简妮的爱,其实细想特恩与贝瑟恩不也是一种的普遍现象吗?将妻子视为相夫教子的工具、而不将其视为拥有独立精神的个体,丈夫与妻子往往只是物质与肉体上的联系,并没有发展出灵魂上的相知、行动上的生死与共。如同德克这样将女性视作自己幻想载体的行为难道不是无处不在吗?也许铁与火+银与玉这样的灵魂羁绊、死生与共才是爱情的真义。只有放出火焰般光芒的耀石和清冷铁环才能象征这样的誓言,银和玉此时亦化作了柔情万千。     只有相应的名才承载的了相应的爱,爱一个人是如何的不简单,《光逝》中有着答案。          4.其他     《光逝》中描绘了卡瓦娜人野蛮残忍的暴行,无论是怎样的原因(历史惯性)导致的,作者无疑持的是批判态度。一如既往的,他鼓励抗争,德克也克服了最初的怯懦,勇敢的面对和承担,从这个意义上讲,最后的决斗是他漫无目的生活的救赎。     阿尔金•鲁阿克是全书中非常重要的角色,其性格和行为的复杂颇值得玩味。奇姆迪斯那套利用敌人的敌人去打击敌人的哲学,深深令人不喜。他对格温的爱,本质上还是一种想要占有的欲望,他并没能尊重格温的自主意志,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安排来改变格温的生活,这种想法倒类似传统的卡瓦娜式的。自杀前要求格温保证无论如何要在研究成果上署上自己名字的细节也很有意思。     其中还有很多生动的人物,洛瑞玛尔、派尔、布瑞坦(只有半边脸、一个眼睛是耀石)等等,甚至其中没有花费太多笔墨的动植物也令人难忘,黑女妖和树灵让人想起《阿凡达》。               《光逝》全文篇幅不长,但涉及之广却颇令人惊叹,却又毫无生涩之感,但美中不足的是让人有意犹未尽之感。大概是因为这样的背景空间还大有可为,让人期待故事的继续,以及开放式结局带来的诗意与缺失。
  •     No, no! Garse was innocent, Garse loved you, Garse would have died for you!
      到最后我都希望Dirk能冲口而出……至少让Garsey死得其所,但如果真相会毁灭Jaan,Garsey会选择维持现状,即便他被误解为猎捕自己Teyn的冷血之徒......即便他为了Jaan而挖空的铁臂环反而成了他背叛的标志......即便他偷偷保存的最后一枚耀石从没到过Jaan的手中。
      Garsey说过,他和Jaan之间的纽带是男女主角所无法想象的另一种存在,他还说过他会不惜一切保护Jaan,他证明了自己。卡瓦娜语里没有爱的概念,从地球人的角度看来,我们只能说Garsey是爱着Jaan的,并且比爱情的标准要高得多。他用他自己的人生陪伴他、保护他,比兄弟、恋人都更加无私,这样的无私简直不可思议,堪比父母对子女的付出。Jaan孤独过,可是Garsey不同,他是卡瓦娜标准的强者,可他还是任由Jaan那样的怪孩子选择他作为teyn,只因为儿时共同度过的岁月,也许teyn的本意就是在毫无利害关系的前提下建立的绝对信赖和亲密(甚至共有一个妻子)。Garsey跟Dirk讲起他跟Jaan小时候的事,语气里颇有一种自豪感,他相信两个人的羁绊是与生俱来不容他人介入的。这也许是他不断挑衅Gwen的理由。
      (Gwen羡慕铁与火的誓约,但在光逝的故事里,银与玉的誓约却才是被爱的证明,因为爱情是盲目的,它不是责任与义务,而是一种美好的幻想,一种突如其来的冲动,恋人之间哪里有平等可言的。)
      结局,为了铁与火的誓约,Garsey的代价是全部,而真正赢走Jaan的却是反复无常的爱情。
      
      
  •     ——关于《光逝》中的设定
      
      匆匆看完《光逝》,跟我想象中完全不一样。有关主题和情节,已经有人评论过了,我也就不再献丑了。随便说说设定的问题吧。
      《光逝》的背景是马丁的一千个世界,这是个很庞大的系统。在这本书里,除了故事发生地沃罗恩之外,涉及较多的是卡瓦娜和阿瓦隆,尤以前者为甚。阿瓦隆这个名字不是第一次见了,在《安珀志》里就出现过。搜索了一下,原来阿瓦隆(Avalon)是亚瑟王传说中的精灵国度。看来很多人喜欢借用它。
      卡瓦娜的历史很奇特。曾经是殖民地,但是几乎被哈兰甘人毁掉。它遭受过瘟疫,可以和《图夫》中的《灾星》参看。看来交战的双方都使用过生物武器呀!关于少数人天生免疫及免疫力遗传的设定,这两本书也有相似之处。我又想起国内有一篇讲艾滋病的科幻,说的就是一个人天生对艾滋病病毒免疫。(他下场很惨,传染了妻子,然后被骗着做实验。)
      扯远了。故事发生时,卡瓦娜已经重新接触文明,但其历史只能来源于传说。这些传说,就像所有的传说一样,真假参半。比如说,其领袖原来是个女人,在传说中却成了男英雄。故事的主人公之一的加恩试图向他的人民揭开真相,但就像一切先知一样,不被理解。好在,他只是自我放逐了。
      这些传说很迷人,曲折,隐晦。这似乎能增加小说的真实感,构造一个虚假的传统。这些传统又是对虚拟历史的歪曲描述。这就如同我们从《圣经》中推测古代有过大洪水。类似的手法,可以在《黑暗的左手》(厄休拉•勒奎恩)中看到。那本书里的传说更多,甚至成了书中的主要部分。
      这些传说,是传统在人们身上的积淀。即使是反叛者,也可以感受到它的魅力和力量。铁血誓言和爱情谁高谁下?马丁没有告诉我们,也不想告诉我们。能说马丁的态度就是批判的吗?至少,加恩所代表的铁玉在我看来越来越值得同情,或者说有好感吧。
      还要拿《黑暗的左手》来参照,在那里,人们是克母恋人,相比之下没有特恩这样的羁绊。同意是严酷的环境,却可以有不同的适应手段,这是值得玩味的。当然,我们也可以说,厄休拉•勒奎恩的设想更大胆一点。
      
  •      有一些好书你可能会碰巧读到,而有一些则需要等待。
      
       乔治马丁于1977年完成《光逝》。它获得了次年的雨果奖提名,这足以证明它的优秀。可我们中的大部分人熟知马丁是因为他的奇幻史诗《冰与火之歌》,而不是《光逝》。机缘巧合,当我意犹未尽的读完《冰与火之歌》的前四卷后,随意的G了一下George R.R. Martin,第一眼便被<dying of the light>这个名字所吸引。可惜当时国内关于这本书的消息几乎没有。我只能在国外的论坛上磕磕绊绊地搜寻,最后大概明白这是一个发生在迟暮的行星上,关于承诺与爱的故事。
      
       2010年初,从科幻世界末尾的彩页上,我才惊喜的发现《光逝》即将面世的消息。此后便是两三天一查,直到最终出版。
      
       我用了近三天的时间读完了《光逝》,说实话,它并没有达到我的期望值(可能期待也可以被时间发酵…)。但它仍然是一部相当优秀的科幻小说。与《冰与火之歌》类似,乔治马丁用他近乎偏执的写作方式描写着他能够想象到的一切细节。一颗流浪星由盛转衰的过程从这些细节中弥漫开来,从而奠定了这部小说的情感色彩——这不会是一个开心的故事。同时,在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上,马丁向来都是一位好手。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复杂的个体,有着自己的目的,会做好事也会做坏事,这取决于他们价值观的核心,马丁牢牢的抓住了这个核心,从而他们的所作所为尽管在我们的意料之外,却又都是合情合理的。在《冰与火之歌》之中,众多的人物,纷繁复杂的时代背景,马丁把人物的性格把握的恰到好处;而在《光逝》中,我们可能会略微的感到人物性格的转变有一丝涩阻,但瑕不掩瑜,我们仍然会为这出浪漫壮丽的太空歌剧而感动落泪。
      
       接下来便是剧透。
      
      
      -------------------------我叫剧透分割线------------------------------
      
       故事发生在一个叫沃罗恩(Worlorn)流浪星上,它曾经辉煌,可现在却缓慢的走向死亡。
      
       四个男人,一个女人,以及他们的朋友和敌人,在这颗步入暮年的行星上,用各自的行动表达出了他们面对恐惧,死亡,责任和爱时的态度。
      
       正如沃罗恩的太阳——烈焰巨轮一样,加恩,盖瑟,德克和阿尔金与格温之间复杂而又微妙的关系构成了整个故事的核心。虽然从头到尾都是以德克•提拉里恩(Dirk t'Larien)的视角来叙述,但毫无疑问,格温处于风暴的中心。爱与承诺,责任与法则,友谊与欺骗;在这颗渐渐死去的行星上,他们的界限变得模糊了起来。
      
       德克收到了呢喃宝石——记忆送抵,我即前来,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为了这一句天真的箴言,他踏上了即将步入永夜的沃罗恩,响应了旧日恋人格温•迪瓦诺(Gwen Delvano )的召唤。可他不知道并不是格温寄出的呢喃宝石,不知道他的简妮,他的桂妮薇已经变成了别人的贝瑟恩。
      
       一个异乡客独自踏上了寻求爱的旅程,而他所寻求的爱,早已变质。
      
       提拉里恩的心中只有格温一人,从踏上沃罗恩的那一刻起,他的每件事情都是为格温而做。他想把她从可怕的银玉契约中解放出来,他期盼着格温回到他身边,回到阿瓦隆的时光。而他没有明白为什么格温会离开他,为什么当他寄出他的呢喃宝石后,格温没有守约前来。这个原因恰恰是《光逝》中反复想要表达的——“给某样东西命名,它就会以某种形式出现。命名中蕴含着全部真理,还有全部的谎言。”
      
       她不是他的简妮,或许她有一部分是,但是他想象中的简妮已经渐渐的侵蚀了本来的格温•迪瓦诺。提拉里恩用幻想和时间雕刻出了一个完美的恋人,不管她是不是原来的格温•迪瓦诺。
      
       这是一个关于爱的悖论,爱一个人,要不要为他改变?千百年来我们一直歌颂的是为对方付出自己的一切,这才是至死不渝的爱情。可乔治•马丁给了我们另外一个答案。
      
       爱我,就爱我的全部。
      
       格温是我在这本书中最为欣赏的一个角色,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她对于自身自由的向往战胜了他对德克•提拉里恩的依恋。而在全书中,她也是唯一一个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的人。或许有人要说她刚从一个名字中跳出来,还没有转身便掉入了另外一个名字的束缚中,但她仍然不屈的去试着改变命运,去打破那些禁锢着她的法则。也许正是这些使得格温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吸引着这些性格迥异的男人们。
      
       德克•提拉里恩对于格温来说,只是回忆中一个模糊的身影,熟悉而又陌生;卡瓦娜星的加恩•维卡瑞和盖瑟•加纳塞克才是她朝夕相处的爱人与伙伴。这一个非典型性的三角关系也是本书情感与文化冲突中的一个焦点。一些情感的洪流被卡瓦娜星奇特的风俗所压抑,在深处暗涌。
      
       在《光逝》中,加恩对于格温的爱是最忠贞的,甚至超过了他对盖瑟铁与血的契约,而格温肯定也深深的爱着他。但作为一个卡瓦娜人,他跨不过“贝瑟恩”,跨不过他的“特恩”。如果说“简妮”是提拉里恩主观上的一厢情愿,那么“贝瑟恩”就是所有的卡瓦娜人强加在格温头上难以取下的名称。在本书中,马丁将这个男人描述的近乎毫无瑕疵。他能够包容不同的文化,尊重并且保护着格温的自由,他敢于提出并发展颠覆传统的历史理念,所有这些都表明他正一步一步向着 “维卡瑞”——他叛逆偶像的集合体迈进。并且他强壮,冷静,有安全感,活脱脱的一个美国式的英雄。可格温为什么要离开他?原因同她当初离开德克时的一样。
      
       不自由,毋宁死。
      
       加恩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他一方面爱着格温,一方面爱着(请允许我用爱这个词)盖瑟。格温代表着叛逆,而盖瑟代表着传统。盖瑟象一把锁,紧紧地把加恩和格温锁在了卡瓦娜的传统里。他是加恩的“特恩”,铁与血的誓言牢不可破,我毫不怀疑盖瑟可以为加恩付出一切,甚至生命,但这的前提是,加恩必须是一个人,一个卡瓦娜人。所以当加恩违背古老的决斗法则,带着德克与格温离去时,我似乎听到了盖瑟•加纳塞克心中世界坍塌的声音。这个坚强的男人失去了他所有的依靠,尽管我不知道他是否曾依靠过格温。
      
       在这本书中,盖瑟•加纳塞克对于格温•迪瓦诺的感情是最难理解的,我不知道强势如卡瓦娜人一般能否忍受爱情被分享。或许盖瑟也爱着格温,只是由于加恩的存在使得他的态度变得阴晴不定?或许真如他自己说的那样,只是因为她是他的克罗-贝瑟恩?马丁在这里给我们布下了一个谜题,语言对于复杂的情感来说,是乏力的,这之中包含的爱恨情愁,只能自己去体会。
      
       在接近尾声的时候,马丁给了我们一个意外,那便是奇姆迪斯人阿尔金•鲁阿克。说实话,从头到尾我对这个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个子并不怎么在意,但正因为是他,整个故事才能够顺利的发展。他的存在就像是一条看不见的线,将主角的命运渐渐地推向高潮。但正是因为如此,让我不经怀疑这只是马丁的一个工具,用来揭露所有的谜题,从而缺失了一个角色独立于故事线索之外的性格。在读完《光逝》后,奇姆迪斯人的性格丰满程度比起其他主角,要瘦骨嶙峋的多。不过马丁对他最后命运的安排,使得他带上了一丝“奇姆迪斯人”不应有的悲壮——“让我以我的荣誉发誓:我不会伤害格温•迪瓦诺,而且会保护她免受任何人的伤害。”(布瑞坦•布莱斯在终章说出)。原来这个有一些“猥亵”的生态学家在面对意中人时,也是这么的奋不顾身,这也就合理的解释了当格温粗暴的对待他时,他选择了自杀。
      
       至此,黑天鹅绒幕布缓缓落下,巨大的蓝白星辰渐行渐远,最后消失于黑暗。偌大的舞台只留下德克•提拉里恩萧索的背影,以及布瑞坦•布莱斯刀刃流转的星光。
      
       全剧终。
      
      ---------------------有始有终的分割线----------------------------------
      
      
      杂七杂八的话~
      
       可以说《光逝》整个故事的核心是情感,可是马丁让我十分欣赏的一点便是除了情感,他将情感之外的事物描述的十分精确及传神。不管是《光逝》中风格各异的节庆城市,还是《冰与火之歌》里各家族的古老城堡,无不展现着马丁如同素描一般细腻的笔触。随意拾掇两句都极具画面感——“那座属于清晨的城市就像一幅由宽阔的绿色山谷做背景的淡色蜡笔画。”“穆斯奎城的街道犹如脊骨断裂的长蛇,那是在多彩砖瓦砌成的倾斜塔楼间曲折蜿蜒的鹅卵石小径——这是一座砖瓦之城。”这便是马丁让我十分欣赏和喜爱的原因。可今天的作家中,那些美丽的景色已渐渐的不再出现。
      
       关于<dying of the light>
      
       Dying of the light 出自威尔士诗人Dylan Thomas所写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名字就叫<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Old age should burn and rave at close of day;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Though wise men at their end know dark is right,
      Because their words had forked no lightning they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Good men, the last wave by, crying how bright
      Their frail deeds might have danced in a green bay,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Wild men who caught and sang the sun in flight,
      And learn, too late, they grieved it on its way,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Grave men, near death, who see with blinding sight
      Blind eyes could blaze like meteors and be gay,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And you, my father, there on the sad height,
      Curse, bless, me now with your fierce tears, I pray.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     马丁的小说总是有一种褪去颜色介于黑白之间的灰色调, 这本书披着科幻的外衣,讲述的却是试图找回逝去的爱情,不同的道德和文化之间的冲突,爱与承诺,虚伪和真实,纠结与醒悟,成长与蜕变.
      
      作者在脑海里有了角色,有了浓烈的感情,然后凭空构建一个巨大的舞台来演绎它们. 每一个场景和人物都烘托着灰色,纠缠,不断变幻的感情洪流.
      
      故事的色调是灰色的,没有大肆的渲染高歌,没有巧妙安排的戏剧性,也没有撕心裂肺的悲鸣; 每一样都正正好好来那么一些. 就像一个历经世事的老人,讲着宠辱不惊的故事,一半欢欣,一半遗憾,一半辉煌,一半悲凉,混在一起,无法分割.
      
      读马丁的书,就像看着一杯五味杂陈的水,因为颜色太多而看似浑浊,灰黯,然而浮华和冲动沉淀以后,剩下的只有那些值得珍视清澈透明的东西: 爱,承诺,勇气,理解.
      
      对于喜欢科幻和马丁这种风格的读者,这是一本不得多得的好书,没有评五星,纯粹是因为马丁的冰与火写得太好了,冰火评了五星,这本就只能屈居四星了.
  •   光逝其实写的就是一场由轻浮的女人引发的五十人以下的“大”规模原始战争……
    也许男主最初会来到这个星球是因为女主,但后来发生的很多事情并不是简单的争风吃醋好不好?其中有很多关于历史、信仰、存在、人性的东西,很多情感也不是单单用爱情就能概括的。
    另外,你应该没有看到最后吧。
    不过我尊重你打二星的权利。
    最后坦诚我是一个马丁粉。
  •   可我觉得,光逝的问题就在于作者妄图单纯几个人之间的伦理和感情关系去表现整个人类系统里的伦理和感情关系。我知道作者不是简单在写争风吃醋,但你读完回过头来看,在无数历史、信仰、存在、人性的大量讨论文字的掩盖之下,作者写的故事可不就是十来个人扛枪械斗了一场么?
    在我看来光逝又是一部先有思想后有故事的小说,它给我的感觉就是硬生生扯了个故事,目的却在于表现作者头脑里那些历史、信仰、存在、人性。我私人感觉作者对女主,或者说是女性骨子里有点不那么尊重。
    另外,我确实看到了最后。
    我有权看到最后仍旧不喜欢它。
    之所以给二星还写这么激烈的评论,是因为我先前对这部作品的期望值太高了,期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
  •   呵呵,因为自己很喜欢,看到前面书评的语气就保护欲发作了……
    这个故事确实想说很多宏大的概念,也许换别人来写,一件事不会引发那么多解释理论什么的,可能让一部分读者觉得不舒服了。我感觉马丁早期的风格比较偏向理论,和现在的冰与火之歌还是有差别的。
    械斗是为了作者想说的文化信仰差异什么的。
    说对女性不尊重,我看的时候没有觉得,现在想想,因为背景文化之一是“共妻”(我没记错吧?好久之前看的了),我现在怀疑他是在影射共产主义什么的,因为西方人的观念里共妻是共产主义的一大特点什么的。1974还处于是两大阵营对抗时期吧。好吧,扯远了。我感觉作者想说的是,有些文化对女性不尊重,而这在历史上也是事实。
    不过我还是觉得故事挺好看呀……
    另外因为我一开始就看的英文版,不知道是不是换成中文会感觉很不一样。有时候不是翻译水平不好,纯粹是因为一种语言预设了一种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说你没看完是我武断了,证明我是真的一厢情愿觉得看完就不会那么不喜欢了……
  •   移魂都市啊
  •   吓…………我一直觉得就记忆就是灵魂来着…………
  •   如果记忆就是灵魂,那灵魂岂不是可以复制啦
  •   假如记忆可以复制的话……是嘛
    但是记忆不一定可以复制呀,记忆是以什么形式储存的咧,我比昨天多了今天的记忆这反映到我身体上(虽然我很瞬息万变但听说我应该是大体动态平衡的所以除去在平衡线左右的波动后……)我哪里多了什么嘛……这完全是不知道的。
    假如记忆是可以复制的…………这本身就很混乱嘛(我设想了一下我打结了打结了),为什么接受得到记忆可以复制灵魂就不可以复制…………(请设想:假如这两个东西对我来说是一个东西,那么灵魂只是文学性一点的说法也无所谓更神圣什么的啊)
  •   这是奇幻吗?
  •   这不是奇幻
  •   那是科幻?
  •   软的不能再软的科幻
    在马丁把奇姆迪斯人的包袱抖开之前我很瞧不起格温这个角色,但之后就合情合理了,所以后面比前面好一点
  •   原来是这样!
    哎,真想看啊。。。呵呵
  •   恩 马丁构造外星人似乎不怎么在行,所有的外星人都是两个眼睛一个鼻子的。但是对人物塑造的功力却是有目共睹。
    挺值得一看的~
  •   恩 马丁构造外星人似乎不怎么在行,所有的外星人都是两个眼睛一个鼻子的。但是对人物塑造的功力却是有目共睹。
      挺值得一看的~
    这是“一千个世界”设定里的故事,人物都是地球人的后代
  •   不管是《光逝》中风格各异的节庆城市,还是《冰与火之歌》里各家族的古老城堡,无不展现着马丁如同素描一般细腻的笔触。随意拾掇两句都极具画面感——“那座属于清晨的城市就像一幅由宽阔的绿色山谷做背景的淡色蜡笔画。”“穆斯奎城的街道犹如脊骨断裂的长蛇,那是在多彩砖瓦砌成的倾斜塔楼间曲折蜿蜒的鹅卵石小径——这是一座砖瓦之城。”这便是马丁让我十分欣赏和喜爱的原因。
    呵呵,同好~
  •   今天刚看完光逝,感觉有些复杂,有点失望,有点怅然若失,不是因为格温没有选择重回德克的身边。加恩失去了他的盖瑟,而且还一直误解盖瑟背弃了他,了解实情的德克为什么不告诉他呢,始终不能理解
  •   字字珠玑!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