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的算法, 哪裡跟你不一樣?

出版社: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作者:吉本佳生 著 周幸 译  页数:219  

前言

  計較是美德,善良是缺點  對金錢錙銖必較、只考慮自己利益的人,我們會覺得他「斤斤計較」。通常這句話有不好的含意,可是在現實的金融世界裡,一切全憑「冷酷的計算與邏輯」而立足,討厭計算、討厭邏輯式思考的人,必定會吃虧。  投資於存款、股票、外幣,想增加財富,或者是透過各種方式貸款借錢的時候,如果想避免「不經意就會出現的損失」,絕對需要一些計算能力。  計算投資損益、貸款利息的時候,原本每個人應該都會得到相同的結果,但是若不了解金融或經濟的基本理論,很容易計算錯誤,因此必須特別留意。在學校裡,我們幾乎沒有機會可以好好學習金融計算與邏輯,因而大部分的人都不熟悉銀行金控所用的那些概念,自然就容易犯下錯誤。  在這樣的狀況下,金融機構最強的賺錢方法,就是利用不會計算(或容易計算錯誤)的個人和企業,利用人們的無知或計算失誤,趁機偷偷搬走他存摺裡的錢。聽起來很可怕、也很可悲,但這就是目前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亦即現行金融業的本質。而且,他們滿不在乎、甚至是刻意如此冷酷的對待一般個人客戶。  在金融世界裡,一個人即使非常善良,但不善於計算或邏輯思考,就會成了要命的「缺點」;不會計算或對邏輯思考感到很傷腦筋的人,當然會成為金融機構眼中的肥羊,掉進合法陷阱且遭受損失慘重的處罰。  你這輩子一定會和金融世界打交道,為避免輕率投入而遭遇麻煩,你一定得培養金融、經濟方面正確的計算與邏輯能力。  請試著挑戰本書的五十個練習問題,假如讀了解答還無法理解的問題超過二十個,對金融機構而言,你極可能就是美味而容易料理的肥羊。  可是,如果你能對自己的狀況有所體認,就很有可能變身精明的顧客。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請先藉著本書,確認自己的金融計算與邏輯能力,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内容概要

  弄懂金融機構的計算邏輯幫你快快累積財富 合法,還理直氣壯,金融機構正在對你的存摺施展五鬼搬運法:  1.兩分利,借100萬,月底竟然要還207萬!為什麼卡帳變成天文數字?  2.買了基金,之後有三年大增長、兩年衰退,結算竟然是大賠。不解?  3.○手續費的基金、投資型保單,或外幣定存每月複利一次,消費者最吃虧。  4.建議你賣漲買跌,維持投資組合比例,其實是在害你。  5.結構型(外幣)存款可以多元避險、利息較高、手續費低—剛好相反。  「合約都有寫啊~」於是,計算邏輯不夠清楚、沒有追根究底的人,在買屋、貸款、保險、投資基金時,老是被廣告或宣傳用語迷惑,不知不覺被銀行金控敲竹槓,還以為自己找到理財好幫手。  本書點破金控銀行各種慣用手法,讓你知道︰.投資人最愛看成長率,而基金公司最會用成長率愚弄投資人。.銀行老是在年底賣結構型商品,是為了拼他自己的業績。.連續20次沒開出的號碼,反而不見得該下注。複利不見得比單利優,計息間隔才是關鍵……… 以下幾則示非題,讓你知道自己的財富精明程度:「先打七折、再適用會員九折」,比「先用會員九折、再打七折」划算。某基金去年比前年成長30%,今年比去年衰退30%,所以兩年下來績效持平。  營業額比上個月高,就是有成長。老師用簡訊報明牌,連續說中五次,可以證明選股功力獨到100%保本的金融商品,比非保本的安全可回本又多功能的保險商品,比較划算100減去你的年齡,加上%,就是你資產中適合投資股票的比例如果你覺得以上問題的答案都是「○」,那麼,對金融機構來說,你就是好宰好騙的肥羊。  尤其第一題,如果你答錯,銀行吃死你! 以上不過是一般人常犯的錯誤,也是金融機構唬弄消費者藉以賺錢的竅門。你一定覺得銀行金控花招多了,哪應付得完?這麼想就太自暴自棄啦。如果想避免被合法偷搬財富,把這本書裡提到的、跟銀行金控業務有關的算術搞懂,「那些人」就會搬出對你的財富真正有幫助的條件來,讓你存摺裡的數字加快增加。

作者简介

  吉本佳生  經濟學家。 1963年生於日本三重縣。曾於住友銀行工作,名古屋市立大學研究所經濟學研究科修完課程。目前的工作以經濟領域之廣泛的執筆活動為主,並透過在大學授課、各種演講、研修,致力於生活經濟與金融相關的教育活動。主要著作有《大杯星巴克比較划算》(天下文化)、《不要被金融商品騙了!》(鑽石社)、《解讀金融廣告》(光文社新書)、《金融工學的惡魔》、《從新聞與日圓匯率學習可派上用場的經濟學入門》、《看經濟學人的報導學「國際經濟」和「英語」》(以上,日本評論社)、《金融工學金錢遊戲的魔術》(講談社+α新書)、《「投資風險」的真相》(PHP研究所)等等。  ■譯者簡介  周幸  1965年生,台灣大學哲學系畢業。曾任雜誌社編譯、特約翻譯,現為報社編輯。譯有:《高橋憲行 企劃書聖經》、《高橋憲行 企劃書聖經進階版》、《99%的人還沒學會的工作腦活用法》(以上皆為大是文化出版)。

书籍目录

前言:計較是美德,善良是缺點 第1章 怎樣看穿金錢計算陷阱? 存款,複利真的比單利划算? 銀行的複利表白紙黑字,這也假的了嗎?行家這麼說 錢莊重利的關鍵在於計息間隔 外幣存款,一個月複利比一年單利划算?先打折、再用會員價,還是先用會員價、再打折? 獲利先成長三成再衰退三成,這家公司成長率○%嗎? 哪一段期間的業績成長率比較高? 基金績效表最常玩的把戲:二十年來,績效到底是成長還是衰退? 行家這麼說 要看「對數刻度折線圖」才對全國第一大出超港,政府說的也會錯?行家這麼說 政府的白皮書一樣會出錯 各區市佔率全面下跌,總市佔率能上升嗎?營業額比上個月高,就是有成長? 活存利率只有小數點以下的變動,幾乎等於沒上升? 基金投資績效真的像圖上說的那樣優秀嗎?圖表證明以往基金績效一直很好,可以放心買嗎?結論 第2章 猜︰要憑機率,別憑感覺 績效有圖為證,這支新募集基金可以買嗎? 老師為什麼能連續猜中五次股價走勢?行家這麼說 想看出誰是萬中選一的不敗投資家,簡直浪費時間 每次一百個號碼,抽五十次,中一次就給大獎,中獎機率高嗎?行家這麼說 為什麼有些彩券行開大獎的次數比別家多? 二十回沒搖出的號碼,下一次很可能出現? 主持人給你提示了,你的選擇還是不改嗎?行家這麼說 憑機率、不憑感覺,你可以拆穿謊言 篩檢準確率九九%,真的被感染的機率是多少? 抽中了公開申購新股,真的會漲嗎?結論 第3章 風險與報酬,大家常(故意)弄錯  股票型基金、外幣與存款的收益率可以直接拿來比較嗎?行家這麼說 複利效果導致股票一人獨贏 你分得清風險較低的股票是哪一支嗎?行家這麼說 雜誌也常常會搞錯風險與報酬的意義 「保本」的理財工具,該怎麼投資? 投資理財最需要注意哪一種風險? 這麼好康的基金,跟誰買有保障? 風險與報酬的關係,連基金公司也搞錯?行家這麼說 高風險就會有高報酬? 長期持有的投資風險較小?行家這麼說 越年輕、越可以進行高風險的投資? 長期且分散的國際投資,可以得到穩定收益?結論 第4章 金融商品怎麼選? 手續費相同,為什麼銀行推銷這一個?行家這麼說 注意!基金的手續費不只一種 為什麼銀行員推薦的金融商品,和上個月不一樣? 銀行員為什麼會推薦零手續費的金融商品?行家這麼說 結構型存款的隱藏性手續費 幾乎沒有利息的存款,反而較能對抗通膨? 利率低○?八%,為何反而較有利? 公司債和地方政府公債,風險有什麼不同?保本商品總該沒風險了吧? 匯兌手續費最低的是哪一間銀行? 每個月配息的基金,我的獲利可以像收房租一樣穩?佣金愈高,基金經理人愈可能賺到大錢?結論 第5章 看懂經濟新聞的訣竅 景氣最差的是哪一個國家? 銷售金額成長,表示景氣好轉了? 利率上升時,公債價格會出現什麼變化?什麼東西一直漲價反而更想買?行家這麼說 經濟現象:記住通則,留心例外 如何根據阪神虎隊戰績預測阪神百貨股價? 股、匯、債三跌會嚴重打擊經濟嗎?  景氣變好,貨幣就會貶值嗎?結論 第6章 哪些「理財建議」是一派胡言?五年內不會用到的錢就可以拿來投資?行家這麼說 分散投資的最大重點在哪裡? 投資組合應該定期調整、維持比例嗎?行家這麼說 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方式:下跌就賣 不領回部分較少的保險,比較有利? 長期投資高利外幣,不會虧本? 銀行的賭注型金融商品,可以玩嗎?結論 結語:想用錢賺錢,就先搞懂銀行的算法

章节摘录

  怎樣看穿金錢計算陷阱?問題01 存款,複利真的比單利划算?  下表為存款一百萬元,以年利率六%單利(存款A)、五%複利(存款B)兩種方式計算,累計十年之利息試算表。這兩種計算利息的方式會在第二年後產生差異。  存款A是以當初一百萬元本金的六%計算,也就是每年產生六萬元的利息,這稱為「單利」;存款B第一年生出的利息(不扣稅的話是五萬元)在第二年時滾入本金,所以第二年的利息是一百零五萬元的五%,這稱為「複利」。  根據表中計算出的十年內利息所得來看,雖然存款A的利率較高,但因複利作用,存款B的總利息反而較多。  很多理財專家都使用類似表格來舉例,藉以推論「複利比單利有利」,這種觀點可說比比皆是。不過在此我想請讀者思考看看,前述計算過程與背後邏輯的矛盾之處(請假設沒有扣稅,以簡化思考)。  真相01 直接比較單利與複利的所得,你可能虧大了  金融計算中,「複利計算」原本就是理所當然的。好比說,借錢時如果沒有支付利息,那麼你沒付給債主的利息一定會加進本金裡,使利息負擔越來越重——這樣子思考應該比較容易理解。  所以存款A要以單利來計算,必須符合一個前提:每年收取的六萬元利息沒有留在戶頭裡、全部消費掉。只有這樣才能合理地解釋,為何無法採用複利計算。存款A在第一年獲得的六萬元利息,如果沒花掉,本來應該滾入本金當中,可是第二年以後的利息,卻一直以最初的本金一百萬元為基礎計算單利,實在不合理。這種計算方式等於認定存款人一定會刻意將利息提領出來揮霍掉,與常理不太相符。  順著以上說法的邏輯來做比較,首先,存款B的意思是,以複利計算所得的利息,全部都要等到十年後才能領取;相對的,存款A的意思是,利息是每年領取,可以自由使用(可用來消費,也可另作存款),所以兩者的利息所得金額不能像前一頁的表一樣,直接拿來做比較。  年利率一%的差距其實很大,所以存款A才是較有利的存款方式,如果是我,當然會選擇存款A。單利與複利的道理,其實比想像中困難。  問題02 銀行的複利表白紙黑字,這也假得了嗎?  我們還會繼續再談幾個複利與單利的問題,首先,是前一個問題的複習題。  例如某項具複利效果的金融商品,當資金為一百萬元、年利率五%,比較單利和複利的效果:單利的話,四十年只增加到三百萬元,同樣四十年的時間,複利則是增加為七百零四萬元,複利的威力在此再度得到證明。  長期下來竟會產生如此大的差距,好像還是「複利比單利有利」,可是,到底哪裡有問題?  真相02 複利表沒說,四十年以後的一萬塊,不值一萬塊  如果你能充分了解第一個問題的真相,下面的說明應該不會太難懂。  一年計算一次單利,那麼每年應可領取五萬元的利息(如果不以相同的一年為期來計算,那麼要比較單利和複利的計算結果就沒有意義了),這麼一來,單利計算四十年,所算出的三百萬元本利和當中,會包含了一年後拿到的五萬元,也包含了兩年後拿到的五萬元,以及三年、四年……每一年年底可以拿到的五萬元。  另一方面,複利計算的本利和為七百零四萬元,全部都要在四十年後才拿得到,因此,前頁的圖表是把一年後拿的一萬元和四十年後拿的一萬元視為等值,單純的相加起來,然後和單利的計算結果比較大小。  可是,一年後的一萬元和四十年後的一萬元,雖說都是一萬元,價值卻完全不同。當然,較早拿到的價值比較高(因為通貨膨脹),這種特性在金融世界中尤其重要。  如果想要加總做評價,計算前應推估四十年後的一萬元價值約為現在的多少錢(例如,四十年後的一萬元,只值現在的四千元),也就是應該先設定好換算前提再來計算。一年後或兩年後、三年後的一萬元,也必須經過同樣的換算過程。  金額雖然可以輕易相加,但是單純的直接相加起來,就混亂了真正的價值。  行家這麼說 錢莊重利的關鍵在於計息間隔  正如真相01所說的,只要利息沒有用掉,只要你這筆錢留在金融的世界中,一定是以複利計算的。因此,利息計算的重點反而是「計息的間隔」。  假設將一百萬元存為一年期的定存,而年利率為二○%,計息間隔為一年,那麼一年後的利息就是二十萬元。  如果改成半年計息一次,會如何呢?存入半年後,可得年利率二○%的一半,一百萬元的一○%,也就是十萬元。這筆利息若是馬上被領出消費掉,一年到期時利息只會有十萬元;但前半年的利息如果加到本金,本金增為一一○萬元,到期時以一一○萬元的一○%計息,即十一萬元,一年合計便有二十一萬元利息。  計息的間隔以半年為單位,明顯比一年有利。以半年計息一次的情況來說,就算前半年獲得的利息立刻花掉,一年內合計的利息只有二十萬元,還是比一年計息一次有利。因為其中的十萬元可以提早半年拿到。  同一筆存款,一樣是年利率二○%的條件,如果改成每三個月計息一次,則更有利。三個月是一年的四分之一,年利率二○%的四分之一是五%,即每三個月可以拿到五%利息,總金額增為一○五萬元,利息不花掉,滾入本金,以複利計算,半年後本利和為一一○.二五萬元,所以比每半年計息一次(本利和一一○萬元)更有利。  雖然有點嘮叨,我還是要再說一次,造成這種差距的因素並不是複利,而是計算利息的間隔頻率。如果年利率相同,以三個月為單位計息,和以一年或半年為單位計息相比,即使每三個月領到的利息立刻消費掉,而變成單利計算,還是比較有利,因為你可以提早拿回利息。  當然,以一個月為單位計息,更為有利,而以一天為單位,則又更加有利。實際上也有以一天計息一次為賣點的金融商品。  不過,到目前為止我們談的計算,其實在前提上是有問題的。假設兩筆都是一年期的存款,如果存款X單純以一年為單位計息,而存款Y則以一個月為單位複利計息,兩者設定的利率竟然相同,並不合理。銀行在計算的時候,存款Y的本利和金額較高、比較有利,因此銀行會將存款X的利率設定得高一些,也就是說年利率一定高於月利率。結果,跟銀行往來的時候,計息間隔或單利、複利的差別,現實生活中沒有那麼明顯,因為已經調整過了,不過,假如實際上有明顯的差距,就是商品設計有問題。  按:現實生活中,這種設計有問題的借貸條件還真的存在,那就是民間借貸(地下錢莊):假設你用兩分利(二○%)借了一百萬,說好借一個月。但錢莊跟你輕描淡寫說七天算一次利息喔!你別以為月底你連本帶利還一二○萬就沒事。七天算一次利息,意思是七天以後你就要付出本利一二○萬,然後一個月有四週,本利滾了四次,月底你得還他本利和二○七.三六萬!  問題03 外幣存款,一個月複利比一年單利划算?  曾經有某家大型銀行的廣告刊載了以下的理財建議:理財時,應儘量活用複利效果。以同樣的利率(年利率)存款一年,與其採用「一年定存、單利」的形式,不如採用「一個月定存,到期自動轉存下一期、持續一年,等於每月複利一次」的方式,複利效果更能有效地發揮。  這則建議刊載於外幣存款的廣告中,銀行理財專員還會試著以具體的數值來幫你思考:利率設定為六%,一萬美元存款一年,比較一年後的利息金額。  若為一年單利,一年後可得六百美元利息;若為一個月複利,年利率六%,月利率則為○?五%(六%除以十二個月),每個月將所得利息滾入本金,可算出一年後拿到的利息約六百一十七美元。的確,一個月複利的方式看來是可以多拿到約十七美元的利息。  不過這個計算是有問題的,問題出在哪裡呢?  真相03 拿確實的金額和不確實的金額作比較  前述問題的計算,背後所依據的是一個不存在於現實生活中的假設。  首先,銀行如果真的有一個商品,採取一個月定存到期自動轉存的形式,那麼這種理財工具不太可能設為固定利率,應該是每個月的利率可能都會變動(採取浮動利率)。  所以,第二個月後不見得還是年利率六%。一個月定存、複利滾一年,由於利率未定,沒辦法確切算出一年下來會有多少利息收入。  第二,一年期定存與一個月期定存的利率相同,此一假定也有問題。一年期定存必須等一年到期才可將錢領出,一個月定存只要過一個月就能領出,前者的便利性較低,所以一般來說一年期定存的利率會高一些。  有一些例外的情況,會使一個月定期的利率和一年定存的利率相同。第一個可能性,是該銀行暫時讓一個月定存的利率顯得有利可圖,用來吸引民眾。但這種情形,你必須先有心理準備:第二個月以後銀行會調降利率。  第二個可能,則是金融人士多數預測「幾個月後可能降息」,銀行反映此種預期,將一年期定存的利率調低,結果變得和一個月期定存的利率相同。這種情況下,由於多數專家預測利率會下降,所以一個月之後定存利率降低的危險性很高。  不管是哪一種情況,都顯示不能僅著眼於複利效果,就貿然選擇「一個月定存、到期自動轉存」的存款方式。你可能第二個月就因為利率調低而後悔。  問題04 先打折、再用會員價,還是先用會員價、再打折?  某家服飾店今天舉行拍賣,所有商品打七折,標價雖然還是原價,但到收銀台結帳時會減掉三○%的金額。此外,持有會員卡者,也適用會員優惠一○%,打折再打折,很划算。  會員卡的折扣也是在結帳時扣除,但是,折扣並不是三○%加上一○%、直接加起來變成四○%的折扣,而是總金額先減掉三○%後,店家實拿的七成部份再減一○%,或者先減一○%後再少拿三○%。  那麼,對於希望結帳時能更占便宜的人而言,下列三個算法哪一種才正確?  ○1先減三○%較有利  ○2先減一○%較有利  ○3都一樣  真相04 如果這題你也錯,銀行吃死你!  答案是○3,因為不論先扣三○%或先扣一○%,最後的折扣幅度都一樣。依照上圖的思考方式,這就變成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對定價進行○?七倍和○?九倍兩次乘法計算來說,只是誰先誰後的問題而已,如果了解「a×b=b×a」的原則,不必實際計算,也可發現兩種算法的結果是相等的。  不過,筆者試著口頭詢問身邊的大學教職員,答錯的人居然超過半數。認為不必實際計算就能簡單作答的,多半會依直覺認為「以○1的方法,先減掉大的折扣較有利」。甚至連經濟學者、數學專家等經常使用高等數學的人也會搞錯(問學生的話,大部分都答錯)。相反的,自覺不擅長計算而進行筆算的人,不必真正計算,在書寫的階段就能發現正確的答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