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飲食文化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左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作者:希旭菲爾德  页数:326  
Tag标签:无  

前言

  咖啡  很多人想到歐洲美食會想到這三種食物。但咖啡十七世紀才由阿拉伯傳入歐洲,剛開始沒人接受,只有喜歡彰顯自己有錢又時尚的貴族才喝。直到這兩種東西出現咖啡才流行。第一是咖啡館,十七世紀巴黎才有第一家咖啡館。第二是糖。不過等到咖啡普及後,貴族覺得不特別了,就改喝──茶。  糖  糖和其他食物相比,因為人類自然的趨甜性,所以對糖的偏好較少經由文化習得。糖是一種高價值能量供應源,有助快速消除饑餓感,因而糖消費量增高對於提升生活品質貢獻良多。不過事實上糖在十七世紀還是奢侈品,到二十世紀才普及,從文化上來看,糖特別讓人感到愉悅,也是因為過去是稀少的。  食譜  食譜以前只記載上層階級的菜餚,但是民眾識字能力一增加,就出現專為中產階級打造的食譜,此外食譜中的圖像,還突顯了中產階級年輕女性賢慧妻子的刻板印象。食譜導致口耳相傳的菜色失傳,年輕的家庭主婦,不再從老一輩的文化中汲取精髓,而是跟最新潮流的食譜學習。  電視機  電視機使餐桌秩序瓦解,變成餐桌上的主角,吸引大家的目光,也影響餐桌文化。  此外電視機也增加獨自用餐的趣味。  烤肉為甚麼好吃  在文化意義上來說,烤肉的烹煮過程中會失去大量油脂,這在物資匱乏的時代是奢恥的行為(水煮的較能保持油),所以自古只有上層階級能吃烤肉,物以稀為貴,所以烤肉特別讓人覺得好吃。  英國人愛喝酒  法國人愛吃勝於喝酒,所以一頓慢要慢慢吃。英國人正好相反,用餐時間非常短,餐桌馬上就變酒桌,此時女人離開,男人拿出酒杯,開始為不同的人的健康乾杯,從國王、老母、妻子、朋友一直敬到五十個對象也沒問題。  女性喝酒  十九世紀工業時代,女性得走出家庭到工廠上班,現代女性自此產生。已婚女性無法再花長時間準備飯菜。而未婚女性則有機會到酒館喝酒,養成獨特的飲酒文化。

内容概要

  每個德國人一生飲食約78840次,連喝酒吃蛋糕加進去的話是15120次,以平均用餐時間來算,每個人一生花六年吃飯,如果加進煮飯的時間,約十年。  為甚要研究飲食文化?  為何要研究飲食文化?文化史有許多面向可以研究,婚喪喜慶皆可用來了解社會文化,為何從飲食的角度切入?因為每個人只死一次,結婚則平均不到兩次,但是飯天天都要吃,而且各種場合時間季節吃的都不同,吃飯的場合也不同,所以從飲食最能了解社會文化的差異與變遷。而且,世界上絕大部份人工作的目的,就是為了吃飽喝足。從古至今從沒變過。  為甚麼是歐洲?  目前台灣的飲食文化主要是以美式飲食文化為主:冷凍食品、微波便當、進口生鮮、大包裝零食、合成食物(假食物)、高油高糖高鹽。這些食物代表的事情可多了:食品科技、農業科技、廚具科技、家電科技(誰沒有一邊看吃飯一邊看電視?)事實上,這種現代的美式飲食源頭就是工業時代歐洲的飲食文化。所以閱讀歐洲飲食文化,就是認識西方飲食文化的發展。  《歐洲飲食文化: 吃吃喝喝五千年》告訴你從何時人類開始一起吃飯(打獵生火)、為了宗教慶典一起吃飯(古埃及、巴比倫),為了談論政事一起吃飯(希臘)、為了擴展社交圈一起吃飯(羅馬)……各種不同的飲食情境現今依然保留在人類文化中,作者希旭菲爾德(Gunther Hirschfelder)認為,這是人類的家族性、社群性不會崩解的明證之一。  但是對於工業時代後,人們為了配合工時與工作壓力,越來越無法認真享用一餐,無法親近食物,無法與人在餐桌上交流情感(望著電視吃飯變成常態),作者則感到憂心忡忡。透過本書,不僅是想讓大家認識過去的飲食文化、食材使用、料理特色,更重要的,希望喚起大家對於「好好吃頓飯」的熱情。

作者简介

  希旭菲爾德  德國民俗學家,生於一九六一年。大學時代於波昂修習歷史和民俗學,之後在特里爾大學供讀博士學位,鑽研歐洲中世紀遠程貿易,目前於波昂大學任教,專長領域為飲食文化。  ■译者簡介  張志成  輔仁大學德語研究所碩士、德國慕尼黑大學語言理論與應用語言學博士班。喜好閱讀,現為專職譯者。譯有《我,凱撒,一隻到處旅行的貓》、《日本的假面》、《沙龍:失落的文化搖籃》、《歐洲飲食文化》、《發明疾病的人》、《貓的足跡》等書。

书籍目录

引言:何以不健康的食物如此美味1.猿人、吃蝸牛的人、農人--遠古和上古時期的覓食活動2.木乃伊的糧食--早期高度文化的飲食3.哲學家響宴上的魚露--希臘古典時期的飲食文化4.麵包與戲劇--羅馬帝國的世界5.宴席謀殺案--歐洲中世紀初期的飲食6.沈睡中的歐洲?--中世紀盛期和晚期的鄉村生活7.城市的風氣和粥食--中世紀晚期城市的國際料理8.麵包取代肉食--近代初期的飢餓與飽餐9.飢餓的工廠工人--1789~185010.餐桌上的工業--1850~191411.飲食與戰爭--1914~194512.從飢餓到「暴食潮」再回到飢餓--1945~2001

章节摘录

  咖啡  很多人想到歐洲美食會想到這三種食物。但咖啡十七世紀才由阿拉伯傳入歐洲,剛開始沒人接受,只有喜歡彰顯自己有錢又時尚的貴族才喝。直到這兩種東西出現咖啡才流行。第一是咖啡館,十七世紀巴黎才有第一家咖啡館。第二是糖。不過等到咖啡普及後,貴族覺得不特別了,就改喝──茶。  糖  糖和其他食物相比,因為人類自然的趨甜性,所以對糖的偏好較少經由文化習得。糖是一種高價值能量供應源,有助快速消除饑餓感,因而糖消費量增高對於提升生活品質貢獻良多。不過事實上糖在十七世紀還是奢侈品,到二十世紀才普及,從文化上來看,糖特別讓人感到愉悅,也是因為過去是稀少的。  食譜  食譜以前只記載上層階級的菜餚,但是民眾識字能力一增加,就出現專為中產階級打造的食譜,此外食譜中的圖像,還突顯了中產階級年輕女性賢慧妻子的刻板印象。食譜導致口耳相傳的菜色失傳,年輕的家庭主婦,不再從老一輩的文化中汲取精髓,而是跟最新潮流的食譜學習。  電視機  電視機使餐桌秩序瓦解,變成餐桌上的主角,吸引大家的目光,也影響餐桌文化。  此外電視機也增加獨自用餐的趣味。  烤肉為甚麼好吃  在文化意義上來說,烤肉的烹煮過程中會失去大量油脂,這在物資匱乏的時代是奢恥的行為(水煮的較能保持油),所以自古只有上層階級能吃烤肉,物以稀為貴,所以烤肉特別讓人覺得好吃。  英國人愛喝酒  法國人愛吃勝於喝酒,所以一頓慢要慢慢吃。英國人正好相反,用餐時間非常短,餐桌馬上就變酒桌,此時女人離開,男人拿出酒杯,開始為不同的人的健康乾杯,從國王、老母、妻子、朋友一直敬到五十個對象也沒問題。  女性喝酒  十九世紀工業時代,女性得走出家庭到工廠上班,現代女性自此產生。已婚女性無法再花長時間準備飯菜。而未婚女性則有機會到酒館喝酒,養成獨特的飲酒文化。

编辑推荐

  本書特色  要寫這一樣一本「包山包海」的並書不容易,要寫得饒富趣味也不容易,寫得饒富趣味又禁得起讀者考證,就更不容易了。  偏偏這個德國佬辦到了,在這三百多頁不大不小的篇幅裡,他就像時空旅行團的導遊一樣,他先帶我們回到西元前三千三百年前,看一個為了每天食物打拼的男人,他叫做「俄奇」,他身上帶一把斧頭,是最早使用工具打獵的人。  他的屍體在五千年後被發現,手裡還拿著那把斧頭。  接著飲食時空旅行團又帶我們來到埃及,看到人類在熱鬧的慶典中,用分享食物來傳達愉悅的心情;到了希臘,看到人們一邊吃飯一邊討論政事;到了中古世紀,看到農業時代的人,為了準備一餐,得在田裡忙上一天。  旅行的終點是我們電視前的餐桌。諷刺的是,五千年的「俄奇」一個人打獵吃飯,  五千前後的我們一個人守著電視吃飯。五千前年的俄奇用手抓著東西吃飯,五千年後我們還是只用手吃飯(零食、速食)。  旅行是為了找回自己所處的位置,同樣的,本書在帶大家走完這五千年的飲食路線後,也希望各自能找回自己失落的飲食情境。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歐洲飲食文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