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書賊

出版时间:2007-7  出版社:木馬文化  作者:馬格斯.朱薩克,Markus Zusak  译者:呂玉嬋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這是一個關於文字如何餵養人類靈魂的獨特故事,
一個撼動死神的故事。
死神首度以豐富的感情,為讀者講述一個孤單的小女孩,
如何藉由閱讀的力量,度過人生最艱困的時期。
9歲小女孩莉賽爾和弟弟在戰亂中被迫送到寄養家庭,但弟弟不幸死在旅途中,莉賽爾在弟弟冷清的喪禮後偷了一本掘墓工人的手冊,為的是要紀念自己永遠失去的家庭。寄養家庭位在慕尼黑凋蔽貧困的區域,大人彼此仇恨咒罵,老師狠毒無情,戰火時時威脅人命。莉賽爾每晚抱著掘墓工人手冊入睡,惡夢不斷。養父為了讓她安眠,於是為她朗誦手冊內容,並開始教她識字。
學會認字進而開始讀書的莉賽爾,儘管生活艱苦,吃不飽穿不暖,卻發現了一項比食物更讓她難以抗拒的東西——書,她忍不住開始偷書,用偷來的書繼續學習認字。從此莉賽爾進入了文字的奇妙世界,讓她熬過了現實的苦難,也不可思議地幫助了周圍同樣承受苦難的人:讀書給躲在養父家地下室的猶太人聽,在空襲時為躲入防空洞中的街坊鄰居朗讀故事,安慰了每顆惶惶不安的心,潛移默化改變了原本粗鄙的性情。
對照著戰場上萬人之間的爭奪殘殺,莉賽爾藉由閱讀與文字所散發的力量,讓死神驚訝地睜大了眼睛,一面收取戰場上的靈魂,一面思索人性的深奧:為什麼人類一面展現殘酷的殺戮,一面又有發自內心的關愛呢?
多年以後,死神前去迎接莉賽爾的靈魂。死神坐在喧囂的大馬路旁,忍不住感嘆道:「人哪!人性縈繞我的心頭不去!人性怎能同時間如此光明,又如此邪惡!」
得獎與推薦記錄
★榮登英美暢銷排行榜(紐約時報青少年文學排行榜第一名、美國亞瑪遜網路書店第一名、愛爾蘭第一名、巴西第二名、英國文學類第四名、澳洲2006年度文學類第五名)
★獲頒美國圖書館協會舉辦之Pintz獎
★榮獲2006年Book Sense兒童文學類年度選書
★榮獲2006年邦諾書店(Barnes&Noble)「發現新人獎」(好書就是好書……大膽創新之作,可比《風之影》)
★2006年亞瑪遜網路書店年度選書(青少年類編輯選書)
★入圍美國文壇奧斯卡『鵝毛筆獎』(Quill)2006年最佳青少年/成人小說
★獲頒Kathleen Mitchell青年作家獎(獎勵30歲以下優秀作家)
★獲頒「全國猶太圖書協會」小說獎。
★獲頒「猶太圖書館小說獎」
★與Secret River一書(木馬2008年出版)同時入選「澳洲書商年度選書」。
★澳洲圖書產業獎,「年度選書」及「文學小說」入圍。
★迄今已經售出英國、德國、義大利、法國、西班牙、巴西、韓國、日本、丹麥、荷蘭、台灣、以色列、塞爾維亞、芬蘭、挪威等國版權。
讀者書評
我像莉賽爾一樣,不願把書放下。
書,是很重要的東西。
******兩個小錯誤******
錯誤一:不該選擇在捷運上看完結局。
錯誤二:不該馬上把書稿傳給下一個人。
先一步看完書稿的人說他忍不住落淚,我還不放在心上,就閱讀這件事情來說,我很堅強。在捷運車廂內一頁一頁翻過,不知不覺眼前的字已模糊。匆匆闔上書稿,「離開文字之後眼前看到的還是原來那個世界」,我試圖對自己說。
可是我捨不得又忍不住的把書揣在懷中,眼眶不由自主,一次又一次盈滿淚水。在車廂明亮的光線底下,我的窘迫無處可躲,就像最終無人能躲過死神的到訪。這麼好看的故事應該要馬上拿給其他人的,所以我照做了。但是發現書稿不在身邊之後,卻隱隱有種失落感。這麼捨不得又忍不住的讀完一遍哪夠呢?於是一整天我都在努力回想內容,希望能夠藉由記憶多保存一點故事情節。
(Ring,5/3,2007)
本書特色
★本書的特點有三,其一是敘事者死神的角色。他既不煽情,也非全然冷酷,反而是用尖銳的觀察力與一點點嘲諷,看著世上的人群相互殘殺,又相互扶持。最後,死神不得不承認,人心之複雜,是無法測透的。
★另一個特色,是作者在情節當中充分展現了文字的力量。女主角從不識字到識字,整個過程就是她成長、懂事的經歷。她學會了認字之後,不但協助了猶太裔逃犯,也用故事的力量轉變了整個本來是低俗下流的街坊鄰舍。主角懂事之後,面對的卻是殘酷的命運。這樣的遭遇,正呼應了現實生活的情境,也因此使得本書廣受讀者認同。
★作者本身簡約的文字風格,賦予這部小說一種冷冽、抽離的情感,加上死神的口吻,讓讀者不斷感嘆於人性的光輝與險惡之中。這本書會讓人一讀再讀,一再對照當下的人間萬事,產生極大的感觸,並與書中人物建立直接的聯繫,彷彿感同身受他們的遭遇,與他們同感希望,同受苦難。

作者简介

馬格斯.朱薩克(Markus Zusak)
1975年出生於雪梨,父母分別為奧地利及德國後裔。他是當代澳洲小說界獲獎最多、著作最豐、讀者群最廣的作家,迄今已經出版《傳信人》(I Am the Messenger,澳洲兒童圖書協會年度選書,木馬2008年出版)、《敗犬》(Underdog)、《拳師魯賓》(The Fighting Ruben Wolfe,ALA青少年類最佳圖書)、《追馬子》(Getting the Girl)等書。
朱薩克從小就喜歡寫故事,他說自己的腦海裡永遠有好幾個故事在打轉。大學畢業後他當了老師,但後來專心投入寫作。《偷書賊》的故事源自他幼年時父母講述的情節,二次大戰時他的父母年紀還小,曾經親眼目睹盟軍轟炸漢堡之後的慘狀,也看過納粹押解猶太人前往死亡集中營的悲劇。朱薩克說,父母講述的情景他一直記在心裡,也曉得自己總有一天會把這些故事寫成書。
目前他除了寫作之外,另經營寫作工作坊,並應邀赴各地演講。www.randomhouse.com/features/markuszusak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偷書賊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0条)

 
 

  •      用于老师的一句话这是“用文字喂养的灵魂”的故事。一个国家的国民如果将文学做精神支柱,不强大都难。这也是为什么天朝惨经大屠杀之后,一代一代人对30万人的数字渐渐麻木,没有切肤之痛,如何深刻。只喊空号和数字只能薄弱而渐渐被淡化。犹太人在希特勒统治时期惨遭迫害,观之这样题材的文学和电影并且能够促动你脆弱心弦从而感同深受不少。《偷书贼》就是个例子。
       希特勒用德意志控制了大半德国,宣称日耳曼人为最优秀人种而大肆向世界人种叫权,跟世界对抗本就是疯子,况且带领一个国家对抗,希特勒这种疯子一个世纪出一个就够呛的了。深知文学对思想的控制,他撰写了《我的奋斗》,用演讲煽火,使之燎原。然而这当中也有反抗者和质疑者。莉赛尔是体现最淋漓精致的。内心叫嚣着偷书的欲望,摸着一排一排书脊会兴奋得发抖等等的。这本书里面的人都是那么可爱善良令人动容。被自由之外的夜空的星星灼伤了眼睛的马克斯,陪着半夜从噩梦惊醒的女儿一遍一遍地朗读,眼睛闪着银光的善良汉斯,虽然满口“蠢猪”的罗莎妈妈却在第一时间跑到教师告诉莉赛尔。会把自己涂成黑木炭想象自己是杜克斯。一样的奔跑的鲁迪等等。阅毕掩卷不禁落泪。也许这样从睡梦中结束时最好的结局吧。
       最后的最后,引用死神的那句话吧“我很好奇,人类怎么能够同时兼具善与恶?”
  •     这本书是我目前为止最喜欢的外国小说。书里的关于战争的悲剧让我揪心,代表命运的死神看起来也没有想象中的正义,真实得让我心寒。看完这本书后,让我久久无法忘记的不是战争的悲剧不是冰冷的死神,而是主人公对文字的渴望。尽管生活艰苦,她却发现了一个比食物更难以抗拒的东西——书。我本来不相信,但是如果你爱上它,你就会发出同样的赞叹。第一次写书评哈,这本书我大概是2010年看的,一直没有忘记它。
  •     完成这本书的过程还真是漫长,当初被这书名吸引,大三暑假的时候手机上下了这本书的中文版,边打零工边看这本《偷书贼》,结果手机版的不全,没有看完,直到2年后逛时光网的时候发现已经出了电影版,于是忍不住下了电影看了结局觉得很不过瘾,似乎离记忆中少了很多东西。于是乘着学英语时的热情,一口气看完了这本英文原版,觉得电影的差距不是一点点。很多情节的删减,让我觉得电影中Liesel Meminger人物远没有原著中人物立体、丰满。
      每次Liesel心情进入非常糟糕的状况时,她就会去偷书——弟弟下葬的时候;篝火会时意识到自己不能再见到亲生母亲的时候;失去了整个家庭赖以生存的最后一份工作的时候;Max离开的时候;父亲被征兵的时候...这在后来已经成为了习惯。显然书是她的精神慰藉,让她能再多次打击后依然能够找到生存下去的理由和勇气。人不吃饭会饿死,吃饱了有力气去帮助别人,Rudy总是感到饥饿,所以他会拉着Liesel一起去偷东西吃,当他们享受了食物,便自发分享剩下的食物给同伴。精神食粮也是一样的道理,没有了精神的支撑,人也会死,当她通过书籍让自己得到了足够的慰藉,她也同样有能力去帮助别人,比如在防空洞为大家朗读以帮助大家度过在这个充满寒冷、恐惧的地下室里度过漫长的夜晚;比如去Frau太太家,帮这个老人驱走孤独,直到她参加二战的儿子归来...
      然而最让我感动的是Liesel的坚毅、刚烈不屈服的性格。她总是在关键的时候表现出难得的品质:第一天上学同学嘲笑她不识字,她将他痛揍了一顿,这体现她不接受自卑;当Ilsa带着怜悯辞退了她母亲,她不顾Ilsa的身份和她之前的恩情,狠狠痛骂了Ilsa是个无法走出丧子之痛的可怜的女人,这体现她不接受同情;她在书房多次打消了多拿几本书的想法,这体现她不接受贪婪...
      最感人的是Liesel发现Max在犹太人的游街队伍中时,她不顾士兵的鞭子在她身上留下的一道道痕迹,不顾Rudy的劝阻,不顾死亡,不顾一切地疯狂地要和Max待在一起,Max对她来说就是她的亲人,她不愿再尝受一次是去亲人的痛苦,不愿尝受每天晚上在噩梦中醒来,亲人对她来说意味着一切...
      作者以死神的视角,观察了那个充满故事的年代,他说他很少发现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是站着的,Liesel属于那少部分能够站着的人,Rudy,Hans Hubermann,他们都是,他们做了许多平凡而伟大的事,这些事情都指向一个目的,那就是好好地活着,在那个充满悲剧的年代依然活的充满爱,甚至让死神感到很迷惑,这就是他们的故事。
  •     2008-04-26 22:20:24
      http://fifid.com/review/1013807/
      
      德国纳粹 犹太人 贫民窟 偷书贼
      
      我不关心历史,不关心政治;却关注灾难,关注人性,关注所有可怜的生命,关注所有艰难痛苦却努力的气息。
      
      你的梦境中竟是残骸。金色头发、蓝色眼睛;鸟的羽毛、干枯树枝;硝烟与拥挤的地下室
      、一个女孩子干燥的声线。
      愤怒、悲哀、祈祷。
      我想还需要一种安慰与鼓励,一种有质感的拥抱。
      
      死神说:战争是它的老板。
      死神在战争中邂逅那些柔弱的灵魂。
      
      喜欢整本书的叙事风格,喜欢透过非人类的眼睛看到的人类世界。
      充满矛盾,温暖与失落,残酷。
      
  •     它让我一读不能自拔
      兴奋的给在冷战中的男友大发短信
      只为感谢因为帮他做作业遇到了这本书
      
      这是一本不能去读译本的书
      书里面散落的各种美妙的颜色 动词 幽默
      还有作者独有的神奇写作手法
      是值得你在吸收情节之外去欣赏的
      
      总之是本一点也不矫揉造作的好书
      加上我又是个爱书如命之人
      更是能代入到主人公的角色里去
      太喜欢了 简直可以跟查令街相提并论 仅限在关于书的书的这个category里 因为其他方面来说 要好的多
      
      本来只想写个短评的 非说我字数不够
      为什么电影可以短评 书不可以呢
      对于看了但是没看完的书 完全是有短评的必要好么
      非逼我还没看完就写个评论。。。
      
      
      
      
      
      
      
      
      
      
      
      
      
      
  •     刚看完偷书贼,这一版的,封面一模一样。
      有种莫明的感动。
      这种感动不是由始至终,而是隐隐触痛,而是轰然崩塌。
      先前看似平淡的叙述在深深地埋藏着伏笔,一笔,又一笔,直至将你整个心都填满,将你整个吞入爱的世界。随后而来的结尾,动人心魄。你会惊讶于眼泪不由自主的掉下来。如若不是之前全身心地投入情节,恐怕做不到如此的共鸣,如此的自然。
      
      另外讲讲以外的收获。
      有些比喻句妙不可言。
      对儿童心理的描写堪称出神入化,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心理。
      有些句子不故作深沉,不无病呻吟,却切切实实地割进肉里,让人回味无穷,还想再念几遍。虽不像钱钟书的句句冷嘲热讽,却在温暖中讲述着冰冷的现实。
      一次次提前公布结局,剧透,十分特别。
  •      关于《偷书贼》,首先,无可否认,我喜欢书中的每一个人物。莉赛尔、爸爸、妈妈、鲁迪、马克斯、镇长夫人等等。他们都是那么可爱,不完全美好。像作者所说,丑恶又如此美好。或许作者说的丑恶是指战争,且怎么可以用丑恶来形容他们呢。
       莉赛尔,马克斯,我,书,噩梦。
       鲁迪,杰西·欧文斯,那个用木炭把自己全身涂黑奔跑的人,书里那段的描写真是棒极了。重重黑云密切关注着他的动静,柔和的月光洒在鲁迪脸上。从偷东西到施舍面包。以及跳进足以冰死人的河里帮莉赛尔捡书。莉赛尔该亲吻他的,在他帮她捡书时,鲁迪生日那天晚上时。
       爸爸,教莉赛尔读书,同莉赛尔一起读书,拉手风琴,给莉赛尔讲故事,用烟换书给莉赛尔。
       妈妈,一开始并不喜欢妈妈呀!喜欢骂人打人喊人家猪猡蠢猪还有大嗓门。是什么时候喜欢上妈妈的呢?是她十分从容冷静对待马克斯开始还是爸爸说妈妈曾经也是个漂亮姑娘,说话轻声细语。当罗莎和手风琴。黑暗,月光。那时,我确定我爱上了罗莎。罗莎和手风琴的形象仿佛就在我眼前,我亲眼目睹了这般美好。存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好了就这样先。我该出发去图书馆把这本偷书贼还回去。
       恩这本书是有点过于拖沓冗长了。不过也别有一番味道。
  •     这是本很久以前买的书,大概06年吧。一直放置着。最近搬家,偶然间看到,就拿过来读了。
      本书以死神视点,感动为卖点,以一个被寄养的小女孩在养父的帮助下爱上读书,进而在贫困的背景下偷书读为主线,辅以亲情,友情以及二战等等元素,使的故事完整而有一个深度的挖掘。
      故事很平淡,大部分是日常生活和由此迸发出的情感。可能由于没有共鸣,所以感动是真没有。连一向催泪的二战背景也没有什么感觉。作者可能想借儿童天真的视点揭示战争的残酷,对犹太人的迫害和无辜的民众被煽动后对犹太人的冷漠。甚至死神在文中对人性的感叹,我都觉得有些隔靴搔痒,不是没有内涵而是,怎么说呢,不震撼。
      从藏在地下室的犹太人送给莉赛尔的离别礼物《撷取文字的人》可以看出,作者把二战和迫害犹太人的责任都归结到了元首身上。但若是本性良善的人,怎么会受到煽动就将另一个民族迫害至此呢?作者没有深入分析下去,他借死神的口说这是人性有善恶两面所致。这是一个不会错的答案,但是是什么引发了人性的恶,又是什么压抑了人性的善,作者没有深究。他把一切归到元首的煽动中,这是我觉得隔靴搔痒的原因。一战失败的耻辱,战败后不景气的经济,犹太人的富裕等等,原因很多,没有这些背景,元首未必能主导德国。
      本书其实致力于表现在恶为大背景的情况下,善的生活,因为艰难所以可贵。
      
  •     下载到手机上看的,中文版看到一半没有了,只好下了个英文版来看,还好80%是能看懂的。
      战争题材的书籍,电视电影实在是太多,也有很多很出色的,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有点奇怪,为什么就责备战争不责备人,似乎战争不是人发动的一样。看到小女孩在防空洞里读书的画面非常让人感动。容我思想狭隘,我还是只对小女孩对于书的热爱印象深刻。如果你有时对于这个世界很沮丧很失望或是其他负面的情绪,你可以在书中进入到另外一个世界。你可以在书中认识到许多现实生活中你永远不会遇到的人和事。
      相信每个人都在小时候有一段爱看书的阶段,有的延续到了现在,有的可能因为现在没有时间所以转移了。
      还是不要忘记,书籍是我们的好友之一。
      嗯,每个人都是善良的。本质上。
      在残酷中能看到温暖。
  •   我也看的原版。我感觉你的评论就是我想说的。赞一个!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