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崎

出版时间:2011-11-2  出版社:衛城出版  作者:Eric Faye  页数:168  译者:陳太乙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如果有人跟你一起住了一年,你卻完全沒有發現……  志村先生獨自居住一棟幽靜的房子,面眺長崎造船廠。這個平凡的男子每天早上去城裡的氣象站上班,一路在心底咒罵嘈雜的蟬叫聲,一個人吃午餐,下班後早早回家,回到一個沒有氣味,只嗅得到井然有序與節制分寸的窩。  最近他發現家裡的食物似乎默默消失。記憶中買過的魚,忽然遍尋不著;早上剛開瓶的飲料,下班回家後卻好像少掉一些。他百思不解,於是開始每天做紀錄,甚至用尺測量飲料還剩下多少。  沒錯,食物果然以一種微妙的速度消失中。為了找出原因,他購置網路攝影機,準備在上班的時候監視家裡的一切動靜。  看到了。一名女子的身影從鏡頭前晃過。他疑惑地看著監視器畫面,急忙報警。警察抵達時,門是鎖上的。他們以為這是謊報,差一點就轉身離開。但為求徹底放心,他們還是搜查了每個房間。

作者简介

  艾力克·菲耶(Eric Faye),1963年生,路透社記者,1991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隔年出版第一部小說,已有散文及小說作品十餘部,包括《我是守燈塔的人》、《雨海上的郵輪》、《我的未來灰燼》、《一段沒有你的人生》、《我的夜車》、《可憐蟲工會》、《沒有指紋的男人》,以及《巴黎永遠屬於我們》等等。曾多次獲得文學獎項,2010年的《長崎》更榮獲法蘭西學術院小說大獎。  菲耶在報上看到一則發生在日本的奇特新聞後,久久無法忘懷,便決定以此為題材,創作自己的最新作品;為此他特地前往日本,深入瞭解當地的社會與文化,最後的成果就是令法國文壇驚艷萬分的《長崎》。  陳太乙,**中央大學法文系畢業,法國Tours大學法國現代文學碩士,法國Grenoble第三大學法語外語教學碩士暨語言學博士候選人。曾任中學及大學法文講師。喜歡閱讀,快樂翻譯。已出版譯作:《秘密時光》、《貓的智慧》、《睡蓮方程式》、《幸福書》、《馬諦斯》、《消失的小王子》、《偷臉》、《反骨:法國第一女律師的故事》、《法國女魅力小百科》、《王者,席丹》、《歐赫貝奇幻地誌學》套書、《我死了,但什麼也沒學到》、《最後的巨人》、《普瓦蘭麵包之書》、《女力設計100年》。

书籍目录

長崎附錄後記──寫給臺灣讀者 / 艾力克·菲耶孤寂與疏離──讀《長崎》 / 阮若缺家有寄居人──《長崎》的漂流與標記 / 楊美紅

媒体关注与评论

  這冊輕薄的小說,具備了偵探片的元素且頗具節奏性以及小說鋪陳的巧妙安排,此外,它也具音樂性,將戲劇張力拉到最高點。它雖是則不起眼的社會新聞;透過作者敏銳的筆觸,揭示了人性鮮為人關切卻又切身的文明病──孤寂與疏離。  ──阮若缺,政大歐文學程教授    能成功將「深度藏於表面」的作品卻不多見,《長崎》以浮士繪般的精鍊文字,集中火力扼要描述陌生個體交會的疑懼、不安與自省,從內容與形式而言,可說是一則精緻飽滿的文學演練。  ──楊美紅,小說家    艾力克·菲耶的寓言千奇百怪,各有奧妙。在這本書中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長崎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很久没有过在一天内读完一本书了。
      
      埃里克·法伊的《长崎》,是一本有趣的中篇(短篇?)小说。说有趣显得有点没心没肺,因为书中描写的是时代背景下流离失所的人民,以及非常孤独的人与他的生活。
      
      大量的心理与细节描写,但不枯燥。相反,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情节的设定略显悬疑,但并没有往这个路线走。
      
      两个人物实在是善良,偷居在别人家的女人被抓入监狱后,屋主对自己的报警行为甚感内疚,回家看到女人读了一半的书,甚至萌发了送去监狱给她看完的想法。当然这一切并没有给小说一个意外或欢乐大结局。
      
      后来,女人给男人写信道歉,讲述自己的前半生,原来这房子曾经是她温馨的家。以及自己经历战争的一些事情。
      
      到此,戛然而止,本书结束。
      
      不是很想探讨书里的政治意味。倒是一些有趣的细节描写值得玩味。例如这段:
      
      【我很局促,因为我了解那个起诉我的人的内衣牌子,了解他的饮食口味或者电视节目口味,他的阅读趣味。因为我发觉了这个男人家中的一切,从此对他的情况,我知道的至少跟他那个在名古屋的妹妹同样多。……对他的作息时间,对他的秩序癖,我可以说是了如指掌。】
      
      我想起看过一篇文章,讲的是一个女人与一个男人交往,女人去男人家里,发现竟然有女士拖鞋、女士睡衣与橡皮筋,问之哪来,淡定答曰房东的。
      
      女人在好奇心折磨之下,趁男人出去打球,拉开衣柜一探究竟,结果把衣柜门弄坏了,但看到衣柜里除了男人沉闷的衣物之外并无她物,内心还是高兴了一下。
      
      后来我写了一个故事,女人与男人处于更纠结的感情中,暧昧已久势均力敌,女人假装对他的私事无兴趣不提问,却又忍不住从各种细节中进行一番推敲。看到他的单身公寓有卡通的物品,假调侃真打探,他也只是笑,不做解释。
      
      女人写女人,总是忍不住带入自己的性格,如果换成我,实在要憋死了!
      
      于是她也果断偷偷拉开男人的衣柜一探究竟。
      
      结局呢还是一样,沉闷的黑白T恤、蓝条纹衬衫和男士香水在衣柜角落里一声不吭,仿佛在回应她幼稚的好奇心。
      
      其实写到这里,多半可以延伸到,从香水去推测男人的性格与气质,甚至这瓶香水是不是他自己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为他买的。不过,这已经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在《长崎》里,偷居的女人一直在窥视中了解屋主男人的生活细节,这让我觉得很可怕。本来是非法的入侵行为,在作者笔下却显得如此细腻,甚至略带温暖。仿佛这窥视其实是一种深切的关心。让我阅读的时候忍不住思考,如果他们成为朋友,每天一起晒晒太阳,聊一聊天,说不定也是件不错的事情。这位偷居的女人,连“阿里阿德涅的线团”都懂啊!
      
      只是作者太残忍,结局是两个孤独的人继续着自己的孤独。
      
      相比之下,那两个窥视男人衣柜的女人,实在是幸福得多了。
  •     孤独?还是幸福?
      
      《长崎》是法国作家埃里克•法伊2010年获得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的作品。故事取材于2008年日本很多报纸作过集中报道的一则社会新闻,即一个无家可归的中年女性无家可归者,擅入一位单身男人家居住长达一年而未被发现。直到有一天男人在种种细节的累积变化中发现了这样一个“田螺大妈”的存在,报警将其拘捕入狱,但又最终没有对她提起任何诉讼。
      类似这样一个人孤独生活的故事,有奥地利作家格拉维尼奇极端的《一个人到世界尽头》,也有村上春树在《天黑以后》中描述的被一个摄像机整日监控的少女形象。埃里克•法伊没有那么黑暗,他只是观察人和社会的现状,然后在文字里阐释自己的思考。
      对在大城市长大的我们来说,不认识邻居,不知道隔壁家住了几口人,每天刷着社交网络却极端缺乏“社交”的状况,早已不那么新鲜。社会保障体系的僵硬,人际关系的冷漠,现代人高度紧张的生活节奏能解释《长崎》里的一切。但如果能注意到法伊灌注在小说里的几个关键词:焦虑,老人,机器人,遗忘,改变,我们是不是能体会到别的呢?
      《长崎》的男主人公一人生活,没有妻儿,亲戚几乎不相往来,工作之外很少和同事交流,甚至平时说话最多的可能是社区退休大妈。隐隐的,他把这一切归咎于没有妻子,没有一个能让他感受到生命幸福的女人。他的焦虑流露在对月台上等车的上班族思绪的猜测,流露在对电视报道百岁老人生活的冷嘲热讽中。但反讽的是,正是电视带来的、与自己毫不相干的关于别人生活的评论,让他的焦虑开始平复。这种心境的变化其实很熟悉,当我们在谈论别人的幸福时我们在谈论些什么呢?雷蒙德•卡佛体的流行,何尝不是对自己的一种质询:当你要回答“你幸福吗”的时候,难道只能是在点评别人的幸福时,才能真实地感受到自己?
      新闻报道里的这位百岁老人几次出现在《长崎》的故事中,这肯定是法伊对现今发达国家越来越严重的老龄化现象的关注。而有趣的是,这段老龄化桥段的后面多半跟着男主人公对机器人的一段奇谈怪论:它会看着我咽下最后一口气,温柔地呼唤垂死的我的名字,打电话给殡仪馆和火葬场等等。那么,发达的科技,高度的工业化,除了带给人方便和快捷之外,还有什么好处吗?法伊借着男人的口说:现在身边最忠诚的人,或许就是那台阴险的电冰箱――Always being with you。阴险,但也只有阴险冰冷的它,才会真正且忠诚地陪伴着你,直到你――或者是它――走到尽头。
      《长崎》的文体很独特,法伊用了两个视角去叙事。男主人公的第一人称,在被窥视和闯入的痛恨,以及对破坏无家可归者难得安逸和陶醉的痛苦之间反复转换。此外,作者在故事结束后又加上了第三人称叙述的女人视角,还有一封将故事引向一个出人意料,但又带着些许无奈且温情的线索。埃里克•法伊笔下的女人身上,浓缩着日本人强烈的会因为失败而深深自卑以及自责的民族特性。或许他在小说最后让女人有机会从主观视角阐释自己对这座房子的深厚感情,是为了让《长崎》显得不那么冰冷,让人的孤独――或者是作者自己所说的“普遍意义上的孤独”――能不显得那么无病呻吟,那么冷酷无情。可是法伊在把女人的悲剧,从现实的人际冷漠中解放出来的时候,又把我们引入到另一种更加无法解脱的情感中:这座房子是女人人生中的一段重要印记,可这印记随随便便就被人夺走、打碎。直到一年前,当女人仿佛依赖动物回溯本能一般重新触摸到了这段重要的人生印记时,又有人再一次把她的生命夺走,打碎。
      “我希望得到一些解释”,这是女人对自己生活的哀怨。男人呢? “我无法感到那是在我自己家里”,男人也有这样的愤懑和扭曲,可是,就连他自己都承认,如果不是和女人共居的这一年,自己在尘世中几乎就不会留下些什么。“我无法确定什么东西改变了。但我不可能经历了这些还丝毫不变”。当有一天,你我的生命,只有在被陌生人擅闯进来的情况下,才会感受到自己真的是活着,这岂不是更加悲哀?女人说:我们都被从一个王国中驱逐了出来,于是我们平等了。可谁会真的希望这样呢?
      
  •     文/李伟长
      
      一个日本中年男人,年过五旬,孤身一人,住在长崎市区的边缘。收入微薄,干着一份乏味的气象员工作,对生活早已失望透顶。行事孤僻而刻板,下班了就早早回家,即使家里就他一个人,他也更愿意独处,而不是像别的日本男人一样,和同事出去喝上几杯。
      
      小说《长崎》开篇就写了这么一个男人。我原以为作者会继续在这个男人身上做文章,攥足笔墨写一个孤独的都市小人物,写他波澜不惊的乏味生活,就像日本版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但作者没有这样做,而是笔锋一转,写到另一条路子上去了。
      
      某天晚上,这个中年大叔敏锐地发现了一件奇事——有人动过他的冰箱,因为果汁被喝掉了七厘米,他出门前用尺子量过,明明剩有十五厘米。且不说是谁喝掉了那七厘米,单说这大叔得有多么“热爱”生活,多么有闲,多么无聊,才会用尺子记下所剩果汁的刻度。为了查出“真相”,他在家里安装了摄像机,终于在镜头里看到家中的神秘来客。果然,有人趁他不在家潜了进来,还是一个女人。
      
      我得承认,故事以悬疑布局开始,很好地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形成了阅读期待和想象空间。读者会情不自禁地去想,谁动了他冰箱里的食物?这个神秘女人又是谁?为什么要潜进他的家里?口味重一点的兴许还会揣测,这对孤男寡女会不会产生感情?
      
      这是我喜欢这部小说的一个原因——构思巧妙,结构独特。一个对生活失掉兴趣的男人,家里无缘无故多出来一个女人。尤为惊奇的是,这个男人还不知道家里有这个人。女人恰恰相反,了解他的生活习性,但又要躲着他生活。这个看似荒诞的情节,来自于真实生活。作者当初就是读到一则类似的新闻,才有了创作冲动。这无损小说构思的巧妙,不是所有的小说家都能从一则新闻获得灵感,还能从中解读出更多历史信息的。
      
      这是一部有看头的小说。一个是孤僻的中年男人,一个偷居他人家里的失业女人,相处一年没有交集,直到在法院受审,两人才真正面对面,眼神才交错。孤独,紧紧缠住这两人的孤独,是小说里的精神之绳。这个潜伏在别人家里的女人,窘迫而惶恐,随时担心被发现。至于这个男人,本是一潭死水。女偷居者的闯入,如一颗石子,反倒激起了他的生命波纹,尽管他感觉到了被侵犯。一个在明处,一个在暗处;一个看似自由,一个实则拘谨;一个主动孤僻,一个始终躲避。描写孤独最好的方式,不是自我叙述,而是来自旁观者的描述。
      
      小说结构上的新意来自两个叙述视角的共存。在中年男人发现这个偷居者后,小说自然地转向这个女偷居者。从她的角度来叙述,她为何要做一个流浪的偷居者,为何选中这个男人。男人和女人的交互讲述,将两人的孤独和挫败感写得透心凉。在女人的眼里,这个中年男人和她一样,是一个失败者,一个可有可无的多余人,就算某日离开了这个世界,也留不下什么东西。在我看来,小说到此,已经极好了。短短数十页,将两个普通社会人的生活写得异常动人。我以为这就是某种常态,孤独是大多数人的生活,挫败是许多人的事业。当挫败者遇见了孤独者,已然很动人。
      
      但作者似乎并不满足这一点,而是要再向前一步。如果说独身的日本男人是个案的话,那女偷居者的身上则藏着更多的信息。小说最后,女偷居者给男人写了一封信,讲述了她一生所经历的种种。这个双亲遭遇山体滑坡的长崎女子,一生都在遭遇“人生塌方”。《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的续订,激发了像她对日本政府和美国密切来往充满愤怒的长崎人,于是她加入了一个叫做联合赤军的组织。但红色理想没有成功,失落的她在毒品中觅得寄托。在流浪的途中,她发现了少年时生活过的老房子——就是现在这个男人的家。
      
      长崎,被美军用原子弹轰炸过的地方。如今很多人已经不知道什么是联合赤军,不清楚长崎人对美国人的仇恨心态,不知道原子弹带给普通民众怎样的伤害。这是小说背后的思索,是一个法国小说家对偷居者的解读,这比现代人的孤独显然更有企图心。
      
      但我以为小说最后的政治性的桥段,反而削弱了小说的整体性,像是多出来的一节尾巴,虽然正确,但是少了惊喜。那刻板的中年日本男人,除了被打开了心门,其艺术的复杂性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更别说这个女偷居者的前半生的风云岁月,岂是一封信所能概括完的!但作者就写了一百来页,或许他认为,还有空白的两百多页,读者自己可以去补完。谁让作者是一个法国人呢!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