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慢慢來

出版时间:2008  出版社:天地圖書  作者:龍應台  
Tag标签: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孩子你慢慢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条)

 
 

  •      龙应台是很喜欢自嘲的,这种自嘲,恰恰是中国人的民族自卑感和崇洋媚外的体现。
      比如说,在“洋娃娃”一章中,“这小孩怎么长得都不像你?”“这是你儿子吗?” “那怎么可能,这儿子这么漂亮”
      
      还有在北京的时候,卖蝈蝈的人送给龙应台的儿子蝈蝈,开口便问,“你是他们的阿姨吧”。只能说90年代的中国,相对闭塞,视野未开,就总是这么地看不起自己人,我对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卑感感到深深地同情。
      
      不过龙应台是很幽默的,在她描述安安和飞飞的故事,这些充满着童真的小故事,还有对于性的好奇,对于大自然的好奇,对于不同文化的好奇,孩子总是用天真的眼光看着周遭的世界。
      
      而这其中,也不乏一个母亲的温情思考,在安安放学一个小时都没回家时,母亲竟然在安安放学的时候跟踪了他一个小时,跟着他走到建筑工地,又跟着他倒邻居家。或许从那个时候起,龙应台就开始了她作为母亲的温柔“目送”。目送着孩子的每次成长。
      
      作为在传统中国教育成长起来的龙应台,应该是希望下一代能够摆脱中式教育的桎梏吧,这一点从她在中国的幼稚园的观察可见一斑,入读精英幼儿园,想让孩子经历一下中国幼儿教育,不只是学习语言,还有潜移默化的文化传承。然而时间、空间、行为的三重规格又让她忐忑不安,这是否为三岁小孩所需的呢?
      台湾的人均所得为西德的二分之一不到,精英幼儿园的学费却是300马克,安安在德国的幼儿园学费才100马克,中国人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想法是很明显的,要学儿童英语,天才钢琴,文豪作家班,中国小孩可是从小就累得气喘吁吁的,所以,还是让孩子接受德国的教育吧。
  •     昨天读完《立》,今天读《孩子 你慢慢来》,我的此类书籍阅读史正在慢慢展开。
      以前,我从来都没有想过要生小孩,我一直害怕孩子的到来会打乱我现有的生活,其实我现有的生活不过平淡无奇,和他相识、相恋、结婚多年,感情蜜月期早已过去,也并没有什么事业可言,或许此生都注定碌碌无为,可我就是害怕孩子会牵扯我太多的精力,我不能想象他/她出生以后得无时无刻有一个人看着他/她,看他/她吃饭、陪他/她玩、哄他/她睡觉、带他/她出去逛公园、送他/她上学、趁他/她睡觉的时候给他/她洗衣服和收拾被他/她弄乱的家、怕他/她不学好或被人欺负……,所以,一直磨磨蹭蹭,不愿面对。如今,年近三十,突然恐慌起来,朋友同学都有了小孩,我开始无比渴望做妈妈。无论她们跟我抱怨做妈妈如何如何累,我知道,那都是甜蜜的烦恼。一个月、一个月、又一个月过去,我耐心等待着属于我们的天使。
      繁忙如池莉、龙应台她们,且能处理好作为母亲的自己和作为一个独立人的关系,不仅孩子健康快乐的长大,她们的阅读和写作也受人称赞。不过,我想,孩子也让她们对世界有了更加完整的认识,并不断激发着她们的灵感、锤炼着她们的灵魂,是天使般的孩子,让她们的生命更丰厚,在所谓的失去和得到之间,得到的,应该就如《野心》最后所说的,“有些经验,是不可言传的”。
      很庆幸龙应台在书中并没有用很多定性的语言,比如安安会举一反三的时候说他真聪明,抑或飞飞的一些举动夸他很乖巧,她只是记述着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事而已,而这其中的情绪,她心知肚明,我们也一眼明了。哪个孩子,不是父母最大的骄傲。
      《男子汉大丈夫》、《高玩》、《触电的小牛》让我钦佩龙应台的坦诚。《葛格和底笛》却最让我心有戚戚。在中国的家庭,但凡有几个小孩的,老大似乎总是得到最少的关爱却承担最大的责任,有时候,父母甚至忘记了他/她也和最小的弟弟妹妹一样,只是个孩子,却自觉不自觉的对他/她要求很多,老大在家里的家长角色似乎更多。每次看到这样的情况,我总是心疼。不过,也不能怪父母,毕竟,更小的孩子总是更需要人照顾。
      我喜欢《孩子 你慢慢来》,因为,温情、有趣……
      
      
  •     其实纵观龙应台的三本书:《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和《目送》,就能很清楚触摸到一个女性作家在家庭生活中脉络。
      
      更是实证了那句话,我们都是时代的孩子。
      
      第一次读龙应台是大学的时候,真真儿的惊艳到了。并不是说她的辞藻惊艳,而是原来一个女性作家的文字力度,也能够如此厚重。
      
      无论是《目送》中那句经典的形容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话: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还是《亲爱的安德烈》里这段话:
      
      对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而在现代的生活架构里,什么样的工作比较可能给你快乐?第一,它给你意义;第二,它给你时间。你的工作是你觉得有意义的,你的工作不绑架你使你成为工作的俘虏,容许你去充分体验生活,你就比较可能是快乐的。至于金钱和名声,哪里是快乐的核心元素呢?假定说,横在你眼前的选择是到华尔街做银行经理或者到动物园做照顾狮子河马的管理员,而你是一个喜欢动物研究的人,我就完全不认为银行经理比较有成就,或者狮子河马的管理员“平庸”。每天为钱的数字起伏而紧张而斗争,很可能不如每天给大象洗澡,给河马刷牙。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其实在我大学刚刚毕业那会儿,看到上面这段话的时候,心里一惊。我的母亲从没有给过我这种观念,实际在她那一辈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的观念里,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
      
      后来我看《三傻大闹宝莱坞》的时候,心里有一个观点也越来越明晰。就是在这个浮躁的大环境里,你不应该随波逐流,从而选择追逐着金钱和利益走。而应该跟随你的心、你的兴趣,那么总有一天金钱和名誉会跟上你。即使没有跟上,那么可能穷困潦倒就是你的价值。而其实心里要想摆清这一点,是十分困难的。
      
      我不喜欢看那些心灵鸡汤和打了鸡血的成功学,就是因为在这个时代,大家好像都太急躁了。我总是试图跟自己强调,慢一点,再慢一点。在快节奏里,去过慢生活。
      
      龙应台的这本《孩子你慢慢来》是最近看完的,起初觉得太细碎了。整本书看完之后,才恍然大悟。那种一个母亲在抚养和哺育自己的孩子时的心情,细腻的就像把水揉进面里。同时推荐大家看一部法国电影,叫《幸福时刻》。
      
      然后我们可能才会了解,成长和生活,哪有那么的理所当然和轻贱。
      
      其次就是一个主流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力,龙应台的儿子安德烈是中德混血。我总是记得龙应台说:“而你我之间,安德烈,是有差距的;那个差距既是时代之差,也是文化之异,甚至是阶级的分野。”
      
      然后在《孩子你慢慢来》的最后,安德烈写道:“那是第一次,我发现,德国是一个母亲不熟悉的异国文化,在这个异国文化——我的本土文化里,我比她还行。”
      
      然后果然《孩子你慢慢来》也好,《亲爱的安德烈》也罢。都在实证龙应台在《目送》里形容子女与父母关系的那段话。
      
      所以在中国的教育哲学里浸渍的我们,假如日后为人父母,是否也应该多学学放手呢?
      
      再反观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内心的慨叹总是成片。我时常会想,自己少年离家,十年来不曾陪伴父母,是不是一种错误的选择。说,父母在不远游。而这期间所有的不在场,缺席便是缺席了吧。
      
      这些岁月,再也无能在其他的方面弥补回来。然后就想起,14岁时我爸爸送别我时的眼神和铁青的脸色。和一向强硬的妈妈,坐在木地板上沮丧的神情。
      
      再在这种怅然之中,想起那句目送。
      
      
      
      附注:
      
      微信订阅号 汪拾叁
      
      一直希望能跟自己的读者有一个比较深层的沟通,希望大家能够关注。
  •     孩子一天天长大的时候,妈妈却一天天的在老去。她经常忘事情,走起路来再也没有了原来的风采,上楼的时候不停地叹气说,这腿是不行了。
      妈妈,你慢慢来,我们都不急的。
      自己当了妈妈之后才发觉,生活是需要节奏的,也是需要变奏的。当我耐心地静静地看着小孩子为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积木找到它相应的位置时,并且笨手笨脚地放不进去的时候,就想起妈妈昨天翻箱倒柜的找着什么,问她找什么,她想想又说不上来的样子。
      妈妈,慢慢来。
  •     第一次接触龙应台的书,一位母亲写下孩子童年生活片段。龙应台的杂文据说蛮犀利的,可这本书却是满满温柔的爱。或许,母亲是一个女人生命必须承受之重吧。
      最感触的是开篇,龙应台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等着一个五岁的小孩用稚嫩的双手,从从容容地系蝴蝶结;与之交错的是,她十一岁时的同龄女孩,因交不起学费被老师鞭打,后来更是带着3个弟妹跳了河......
      所以,孩子你慢慢来,稳稳走。当今后面对更多残酷和无奈时,依然相信,美好才是生命的底色。
  •     我不是一个喜欢孩子的人,甚至觉得生孩子是对女人最大的折磨。身体的改变,时间的投入,自由的束缚,更不用提那听起来就让人毛骨悚然的生产过程。
      
      但读着此书,以及读完后的十天之内,我强烈地感觉并认为,女人最大的幸福是和心爱的人生个孩子。
      
      这种幸福的起点是两个人能够相爱,这已经很不易了。”人一生会遇到约2920万人,两个人相爱的概率是0.000049”。相爱而又能在一起,这是上天的恩赐。然后能共同分享一个生命的诞生和成长,这该是怎样的福祉呢。
      
      而接下来作者的想法,让我的认识又得到了升华。“孩子是上天给妈妈做女人的礼物”。这把我的想法美妙地扭了180度,还打上了个可爱的蝴蝶结。不是折磨,是礼物。那份与另一个生命骨肉相连的亲密,是男人永远感受不到的,是给女人款待几十年大姨妈的奖励,这么想起来感觉蛮好的。
      
      所以,如果有人想劝女人生孩子,给她看这本书吧,最好多看几遍,效果会持续得久一点。当然,如果这个女人足够爱你的话,也许你不需要这本书。
  •     越发地害怕起生养这件事来,本身有点完美主义的倾向,总希望给孩子一个对的将来,然而这本书字里行间带来的思考让我觉得无比沉重。
      细腻而温馨的亲子故事令人喜欢,不过作为没有相关经历的人,反倒是《欧嬷》看得我泪流满面。
      就在旅游大巴上,周围都是或睡觉或聊天的同事,我对着窗外,眼泪刷一下就下来了。
      大概吧,人生,就是一条承上启下、痛苦但甜蜜的爱之路。
  •     有时候觉得不能有妈妈这两个词来形容“母亲‘,总觉得不够严肃。
      读这本书的时候没有太强烈的感觉,或许是因为还没当母亲的缘故吧,不过那些点点滴滴却激起我当母亲的欲望。从来都很喜欢小孩子,不过只喜欢玩他们,不喜欢带他们,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母亲之于孩子,不仅仅是带他们,还要教育,一句话”拉扯大“
      无法从一个母亲的角度来评判他的教育方式,只能从孩子来看这一路母亲的难。
      ”我的母亲也曾经坐在草地上远远地看着我爬行?现在,母亲的手背上布满了老人斑,那只牵过我,拂过我头发的手。生命的来处和去处,我突然明白了,不透过书本和思考,透过那正在爬行的孩子。“ 这是我最喜欢的片段,我可以肯定,我母亲从来没有陪我坐在草地上看我爬行,因为他太忙了,只是那逐渐褶皱的手却经常抚摸过我,失意时的安慰,高兴时的欣喜。。。只是褶皱越来越深,那是遗憾
      ”长长的路,慢慢地走“。何须孩子,大人也要这样过吧,人生路太长,长到你不知他什么时候才结束,而他又太短,短到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结束。我希望的人生是慢慢地走,用淡淡的微笑去面对大大的太阳,穿过密密的雨。抬头仰望天空,是你要的色彩。
  •     现在,大家都走的太快了,反而忘记了生活是需要一步一步的走的。小孩子,还没生下来,就很多父母就安排了很多很多的课程,生怕自己的孩子掉队。当龙妈妈,带着自己的小孩到台湾的幼儿园,看了他们的精英课程,仿佛像把自己的小孩送进了监狱,连上厕所都要让人安排好一小时去一次。而,在德国的幼儿园除了玩还是玩。
      或许在不同的国度,每个人的教育理念不同。但是,不妨去参考下各个国度的小孩教育,国外小孩并不因为迟认字,不学奥数而长大后比国人的小孩能力低多少。这点也确实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再者,对于小孩的问题,很多家长都是欺骗自己的小孩,或者是不耐烦小孩的问题。为能从另外一个角度和小孩一起去思考问题的答案。
      还有许多小孩教育的理念,确实也值得大家去思考。
      这是一本不错的书,也是和准家长去看去思考,小孩教育方式。
  •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   看过的关于这本书最好的一篇推荐语:)
  •   哦!谢谢 : ]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