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看中国

出版时间:2010年3月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张冠梓  页数:323  
Tag标签:无  

前言

  2008年8月22日,在北京正如火如荼地举办举世瞩目的奥运会之时,我只身远赴大洋彼岸,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在美访学生活。到哈佛大学读书,这是我自打听说这所学校的名字后,就开始编织的梦想,如何叩开这座“围城”的大门,这件事可以说已经成为我难以排遣的情结。期间进行过若干次努力,甚至曾经离成功仅一步之遥,但最终还是失之交臂。2008年,这个机会终于来了,尽管有些姗姗来迟,但毕竟在我的人生中出现了。迟缓却又突然,新鲜而又陌生,紧张而又亢奋,这是我到这所学校后异常复杂的感受。我深知,对于我来说,来哈佛不易,再来则更不易,一定要珍惜这一年的宝贵时光,多走、多看、多学习。  一、关于哈佛大学  到过波士顿的朋友都知道,在宽阔深沉、风光旖旎、波澜不惊的查尔斯河畔,坐落着不少世界驰名的大学和研究所。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MIT)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两所大学。这两所学校同处于剑桥城,相互毗邻,而且有趣的是,两大校园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初入我所久仰的哈佛大学,便被其颇具特色的“哈佛红”所吸引。近些年来,在世界范围的各种大学排名和评比中,哈佛大学始终处在首屈一指的位置上,尽得全世界的“荣宠”。在中国,哈佛大学的名字同样妇孺皆知。

内容概要

1位中国学者,1年的留学访美,邀请47位哈佛教授和校友就中国问题开讲。47位教授,47个不同凡响的名字,用47个别样的视角打量中国,发出47种掷地有声的见解。    有人说,哈佛眼光就是世界眼光。此说不一定恰当,但这些哈佛教授的意见的确不容忽视。这些议论未必妥帖、未必客观、未必公允,但却是外部世界看中国的一个缩影。面对这些议论,不管它正确与否,都应引起我们驻足倾听,促使我们对中国自己的事情作自主的、积极的、审慎的思考……

作者简介

张冠梓。男,1966年8月生,山东省苍山县人,法学博士,研究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理事长、全国青联委员兼哲学社会科学届别组副主任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少数民族法制史、法律人类学与法律社会学。主要科研成果有:《论法的成长——来自中国南方山地法律民族志的诠释》、《作为法的文化与作为文化的法——南方山地民族传统法的演进》、《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第九、第十册)、《多元与一体:文化背景下的中国法律》等。先后获北京大学“五四”青年科学论文一等奖、中国法律史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第一届中国青年法律学术奖(法鼎奖)金奖、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第五届胡绳青年学术奖等荣誉。

书籍目录

前言转型的中国与中国的转型 受访人——托尼·赛奇(Anthony Saich)对中国未来的乐观与谨慎 受访人——傅高义(Ezra F.Vogel)邓小平与中国的改革开放 受访人——程中原中国的改革开放与民主化 受访人——谷梅(Merle Goldman)社会变迁与体制建构 受访人——裴宜理(Elizabeth J.Perry)家庭与亲属制度的嬗变 受访人——华琛(James L.Watson)寻求变革与稳定之间的平衡 受访人——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Roderick MacFarquhar)中国法治化:打造“第二长城" 受访人——安守廉(William P.Alford)法律改革的两难!职业主义与大众主义 受访人——李本(Benjamin L.Liebman)中美关系与我的中国法研究 受访人——柯恩(Jerome A.Cohen)中国的软实力与对外交往 受访人——约瑟夫-奈(Joseph S.Nye)巧实力和奥巴马政府的对华政策 受访人——约瑟夫-奈(Joseph S.Nye)应完整地看待新中国的历史 受访人——柯伟林(William C.Kirby)在细微处观察中国历史 受访人——包弼德(Peter K.B01)和平:国家间交往的良性基础 受访人——-孔飞力(Philip A,Kuhn)崛起的中国与蓬勃发展的哈佛中国学 受访人——张伯赓(Julian Chang)附录一 本卷采访人、合作者简介附录二 三十年河西哈佛看中国后记

章节摘录

  转型的中国与中国的转型  受访人——托尼·赛奇(Anthony Saich)  主编手记  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托尼·赛奇教授是个名副其实的大忙人,讲课、作报告、看书、写论文、组织会议、办讲习班、接待各地特别是从中国来的客人、出差等等,日程排得满满的,和他约见一次实在是不容易。尽管如此,他还是抽出时间,对本书主编组织的“哈佛看中国——哈佛大学中国问题专家系列访谈活动”予以指导,不仅帮助推荐和联系专家,还第一个接受采访,为整个系列访谈活动开了个好头。2008年10月1日,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九周年国庆日,托尼·赛奇在他的办公室里应邀接受采访。采访活动从10月1日开始,俟后又进行了两次交谈。几次访谈的内容,都是围绕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以及下一步应当如何更好更快地发展等问题展开。访谈稿件定稿后,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社会科学院网、《南风窗》等数百家网站和报刊予以刊登、转载或摘登,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张冠梓:托尼·赛奇教授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访谈。2008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人们很容易回想起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这次会议被视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和新的历史起、点。现在,中国理论界、学术界乃至全社会都在讨论、评估这次会议的意义,您是如何看待这次会议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的?  托尼·赛奇:历史地看,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近现代以来不多见的、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次会议,这点已经成为世界大多数学者的共识。其实,在当时,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也都意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肯定是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即便如此,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万万没想到中国从此会发生这样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一点,中国与欧美有很大的不同。歇洲几十年来自然有变化,但不怎么大,上一代和下一代的生活并没有太呔的不同。虽然近些年来有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但代与代之间是容易相冱理解和沟通的。中国就完全不同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哈佛看中国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换一种视角,有助于我们更真实的看待政治和历史,但最终能够解释中国政治与历史的,却还是中国自身。
  •   想看柯伟林的文章,所以买了这本书。刚拿到手,其他篇没有看,就浏览了一下柯伟林那一篇,可以看出采访者的学术水平是不够与名家进行“对话”的。问的问题不能体现柯伟林主要的研究领域,柯伟林的回答没法展现他对中国问题的深入研究。大部分问题都是事务性质的,也没有追问和讨论。颇感失望!
  •   没有看过,买给同学的
  •   还没有来得及看呢,看了再说
  •   可以这样书,这本书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长期传统历史教科书对于中国历史和政治的解读。《哈佛看中国 政治与历史卷》角度很值得参考。
  •   一流的私立大学怎么经营呢?人家不是靠办班、收学费过日子。这些私立大学的学费虽然高得吓人,但奖学金也高得出奇。特别是对穷人家的孩子,不仅免掉学费,而且给生活费,花钱请人家来读书。美国精英教育的一个基本理念是,让每一个才能卓著的孩子,都有机会接受一流的教育,不让经济条件堵住他们的路。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