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学史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吴雁南.秦学颀.李禹阶主编  页数:646  
Tag标签:无  

前言

  本书系贵州师范大学吴雁南教授主编的国家“七五”期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陆王心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课题的基础研究项目。“陆王心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课题的最终成果《心学与中国社会》一书已于1994年1月正式出版。作为其基础研究的《中国经学史》的出版却迟迟落在它的后面,其主要原因是《中国经学史》涉及范围非常广泛,难度很大。周予同说:经学是“中国学术分类法没有发达以前之一部分学术综合的名称”。它的内容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各个领域和层面,并居于主导地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封建社会的正宗学术思想,经学对中国社会发生了很深远的影响。如何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研究中国经学,撰著一部具有一定规模的学术专著,对我们来说,尚属一个新问题。本着弘扬中华文化、繁荣学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热忱,为了把这项具有开拓意义的工作做得好一些,我们对《中国经学史》一书的书稿作了多次修改。此书的撰写工作大致经历了九个春秋。起初,我同西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涂鸣皋教授策划此书的编撰工作,并邀请对中国经学史有较多研究的李禹阶、秦学颀等几位中青年教授、副教授参加编委会并撰写书稿。由吴雁南、李禹阶两位同志主持编委会工作,并聘请戴逸同志为本书顾问。

内容概要

经学萌发于以农立国的宗法制下的古老中国,其经典为古代中国道术之总汇,突出地表现出其学说,理论和思想主张的两重性:既讲因革变易,又标尚平撕、折中与不变;既提倡独立思考,倡说对经书《尚书》不能尽信,要敢于藐视不遵礼义的大人物,又宣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既标尚忠信,又谓“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为一些侈谈大方向正确而违背道德准则之徒提供理论依据。既标榜尚汤.武革命,除暴安民,又倡言事君必忠,不许造反·既倡言以天下国家为己任,又谓:“君子思不出其位”,既要人们立大志,声言“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又谓“父母在,不远游”……

书籍目录

前言导论  一、孔子与六经    诸子与经籍    孔门对六经的传习  二、经学的特点  三、经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经学与中国传统政治    经学在中国文化教育中的主导地位    经学与中华民族精神第一章 西汉的今文经学  第一节 汉初的经学思潮    一、“过秦    二、儒家学派的复兴    三、汉初儒经的传习  第二节 今文经学的形成    一、从儒道互黜到独尊儒术    二、一代儒宗董仲舒    三、春秋公羊学派    四、五经博士    五、汉代训诂学的价值    六、汉武帝以后的诸子之学  第三节 今文经学的嬗变    一、霸王道政治向儒家政治的转化    二、石渠阁会议——齐学向鲁学的转化    三、谶纬—一今文经学的神学化第二章 东汉今古文经学之争  第一节 古文经学的兴起    一、古文经的来源    二、今古文经学的异同    三、古文经学的兴起  第二节 今古文经学之争    一、对谶纬之学的批判    二、今古文经学派的两军对垒    三、《白虎通德论》  第三节 汉末经学的统    一、东汉后期政局的紊乱    二、今文经学的衰亡    三、郑学的小一统  附录 经学与汉代社会    一、经学的昌盛    二、汉代的经学教育    三、以经义决狱    四、汉代经学的救世良方    五、经学与社会生活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的多元倾向  第一节 三国西晋经学的衰落    一、王学与郑学之争    二、儒学式微与玄学兴起    三、衰落中的经学  第二节 东晋南朝经学的变化    一、经学的转机    二、经学的玄化    三、经学的佛化  第三节 北学与南学    一、十六国、北朝经学的复兴    二、南北经学的异同    三、魏晋南北朝经学的地位第四章 隋唐经学的统一和变异  第一节 经学的统    一、隋唐大统一与三教并立格局    二、刘焯、刘炫的学兼南北    三、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四、《五经正义》与“九经注疏  第二节 经学思想的活跃    一、王通的“儒风变古    二、唐代学人对《五经正义》的驳议    三、刘知几的经学思想    四、啖助、赵匡、陆淳的驳诘三《传》  第三节 中唐以后的经学新风    一、韩愈的“道统说    二、李翱的《复性书》    三、五代经学的低落第五章 宋代经世致用的功利派经学  第一节 经学复兴    一、中央集权与祀孔崇经    二、宋初三先生    三、宋学之兴  第二节 疑古辨经    一、经世致用与解经新风    二、文士解经    三、总论群经  第三节 新学、朔学、蜀学与事功之学    一、变法运动与经学流变    二、荆公新学    三、温公朔学    四、苏氏蜀学    五、事功之学第六章 宋代经学的性理阐释第七章 元明时期理学的衰微和心学的兴起第八章 清代前期经学的异彩第九章 乾嘉时期经学的兴盛第十章 晚清的正统经学与经学异端

章节摘录

  (一)相对独立的经学形式及其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所出现的变化的时代特点和阶级性,都很突出。  从经学的演变看,在历史上曾出现今文经学、古文经学、宋学三大派别。这三大派别的兴衰更替及至清代之三大派的并起,勾画出两千年问经学演变的极为粗略的轮廓。经学经过长期的酝酿,形成了一种自成体系的学术,在其相对独立的行程中,表现出它的特定内容、形式和演变规律。这就是经学的所谓“继承性”。但是,观念性的东西不过是在人们头脑中变位易形的物质性的东西,在注意其继承性时,还应引向深层次的研究,进一步考察造成经学在各历史阶段的演变、发展以至衰落的根本原因。众所周知,西汉今文经学的兴盛,就是因为它提倡《春秋公羊传》,其中“大一统”、“正名分”的“微言大义”适合封建统治的需要。开始兴起于西汉末年的古文经学,至东汉名儒辈出。作为今文经学的对立面的古文经学,同今文经学展开斗争。这种“经学上的派别争斗,如果当作一种隐微的折光来看,今文经学反映统治阶级内部有一部分人在政治上得势,古文经学反映别有一部分人企图在政治上得势,争斗的结果,由于得势部分的腐朽无能崩溃下去了,原来不得势的部分一方面与某些崩溃中的得势部分相混合,一方面取得了胜利成为得势者。”①唐太宗令孔颖达撰《五经正义》,结束东汉魏晋南北朝历代相沿的经学内部宗派林立的局面,统于一尊,主要是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北宋统一以后,鉴于五代的篡弑剧烈,君臣一伦遭受严重挑战,为了强化封建统治的需要,提倡忠、孝、节、烈,强调“存理灭欲”,将封建伦常置于特殊重要地位,成为宋学的重要特征。宋学在发展中分成两大派,程、朱一派强调理的绝对性,陆、王心学则强调理在心中。及至清代,古文经学、今文经学、宋学三派并起,对垒与融合相交错,经学进入总结阶段。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经学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