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灾害社会学

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段华明 人民出版社 (2010-07出版)  作者:段华明  页数:428  

前言

段华明教授长期致力于灾害社会学研究。10年前他的国家社科“八五”重点项目《灾害社会学研究》出版时,我曾为之作序,认为有着独到的学术站位和工作语言。而今他再度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城市灾害社会学》作为专著付梓,很高兴再次作序。我看重这个成果,作为灾害社会学研究的延拓和深化,作者尝试建构中国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城市灾害社会学,形成了这一社会学分支的基本理念、理论范畴和学科架构,乃是中国减灾事业和社会学学科建设的一个极为有益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其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是十分明显的。世纪之交,灾害频发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与灾害相关联的风险、危机、安全、突发事件、紧急状态等词语,频繁现于政府、学界和公众的公共话语中。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防灾减灾成为一种新的责任和新的追求。联系2008年至今中国所遭受的南方雨雪冰冻、汶川大地震,2009年全球肆虐的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灾害,我们需要进一步认识灾害同人类社会的关系,尽可能准确地分析灾害原因及其影响,努力寻求消灾化险、去害兴利的途径。自然灾害具有不可逆性,而人为因素是可以管理的,社群的脆弱性是可以改变的,因此人们眼下能做到的事情,是以约束人类自身行为为着力点,加强对灾害的社会因素的观察、分析和预控,实现对灾害的科学管理、理性干预和及时预警。这意味着灾害社会学研究将大有作为。

内容概要

  《城市灾害社会学》作为灾害社会学的延拓和深化,构建了社会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城市灾害社会学,把各类城市灾害纳入社会机体之中,对城市灾害进行社会学梳理,分析城市灾害的机理及社会成因,考量城市灾害的社会性质及特征,评估城市灾害的社会损失,研究城市灾害与城市社会双向互动过程和特点,对于深入把握城市灾害态势、规避城市灾害风险、减少城市灾害损失、约束城市人行为、降低城市化成本、促进城市减灾体制协调和机制运行,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简介

段华明,1957年生,陕西咸阳人,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现代化战略研究所所长、教授。从20世纪90年代初在甘肃省社会科学院起,致力于研究灾害社会学,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八五”重点项目“灾害社会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城市减灾社会机制研究”和广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等20多项,独著和主编《灾害社会学研究》、《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提升》等著作10部、发表论文230多篇。广东省政府和广州市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专家,被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省优秀专家”称号。

书籍目录

序第一章 城市灾害社会学要义一、社会学视阈的灾害研究(一) 灾害社会学研究的原理(二) 灾害属性的社会因素(三) 灾害社会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二、城市灾害社会学的孕育(一) 城市成为防灾减灾的重心(二) 城市灾害社会学国际活动频繁(三) 城市灾害社会学研究成果迭出(四) 城市灾害社会学研究的国内条件三、城市灾害社会学的研究维度(一) 城市灾害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二) 城市灾害社会学的研究理路(三) 城市灾害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灾害一、城市演进与城市灾害(一) 城市兴衰存亡与灾害(二) 城市发展阶段与灾害二、城市类别与城市灾害(一) 城市类型与城市灾害(二) 城市特点与城市灾害第三章 城市灾害的类型一、灾害的基本分类(一) 根据灾害的起因差异划分(二) 根据灾害的时空范围和持续时间划分(三) 根据灾害之间的联系和因果关系划分(四) 根据灾害造成的损失程度划分(五) 根据灾害的地域和领域划分(六) 根据灾害发生的可控性划分(七) 根据灾害与环境的关系划分(八) 根据灾害形成过程的主导因素划分二、灾害类型的社会学区分(一) 以社会学理念划分灾害类型(二) 以不同主观动机划分人为型灾害类型三、城市灾害的主要类型(一) 城市地震(二) 城市地质灾害(三) 城市气象灾害(四) 城市污染(五) 城市洪水与水荒(六) 城市火灾(七) 城市放射性事故(八) 城市生命线系统故障(九) 城市虫害(十) 城市公共卫生事件(十一) 城市交通事故(十二) 城市噪声(十三) 社会安全事件(十四) 高层建筑隐患(十五) 电讯感染(十六) 金融危机(十七) 恐怖袭击(十八) 化学污染(十九) 室内污染(二十) 城市规划与建设失策第四章 城市灾害的社会性一、灾害在本质上具有社会属性(一) 灾害是以人类社会为坐标的价值判断(二) 人类社会在同灾害的博弈中前行二、人类对灾害的认识历程(一) 以自然的变异为迷信(二) 以对人类的危害为中心(三) 以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为焦点三、城市灾害的社会印记(一) 城市人文生态环境(二) 城市规划与建设情形(三) 城市基础设施状况(四) 城市灾害文化影响(五) 城市减灾政策效应(六) 城市生活和生产活动四、城市灾害的主要表征(一) 致灾原因复杂(二) 灾害种类增多(三) 灾害变数增加(四) 灾害效应放大(五) 灾害频率加快第五章 城市灾害与社会的互动一、城市灾害运动对社会运行的影响(一) 城市灾害运动对社会运行的正向作用(二) 城市灾害运动对社会运行的负向作用二、社会运行对城市灾害运动的影响(一) 社会制度对城市灾害的影响(二) 人口问题与城市灾害密不可分(三) 科学技术对城市灾害的双向作用第六章 城市减灾管理体制一、中国城市减灾管理体制(一) 统分结合的减灾管理格局(二) 分工负责的减灾管理职责(三) 分门别类的减灾管理系统(四) 分级和分阶段管理模式二、中国城市减灾管理体制的反思(一) 单灾种管理体制缺乏综合性(二) 减灾管理法制建设滞后(三) 减灾资源使用缺乏效率(四) 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不到位三、城市减灾社会管理体制的趋向(一) 复合型减灾协调管理机构(二) 政府主导的社会减灾主体(三) 综合性减灾法律制度体系(四) 优化配置城市减灾队伍(五) 推进减灾研究和工程建设(六) 加强城市减灾教育和演练第七章 城市灾害心理和行为调适一、城市灾害心理和行为特征(一) 城市灾害心理和行为过程(二) 城市灾害心理和行为特征二、城市灾害心理和行为分类……第八章 城市减灾运行机制第九章 国外城市减灾管理评析

章节摘录

插图:在城市演进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城市首先而且必须是安全的。早期人类的祖先生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为了生存,筑城主要是防御野兽侵袭。另外,部落间不断的战争,使得人们为了部落的安全修筑防御性设施,这种设施是城市最原始的萌芽形态。古代城市通常有人工城墙和护城河。恩格斯指出:“用石墙、城楼、雉堞围绕着石造或砖造房屋的城市,已成为部落或部落联盟的中心;这是建筑艺术上的巨大进步,同时也是危险增加和防卫需要增加的标志。”从一些直接利用天然地形所建设的城市,如中国的交河古城、约旦的佩特拉古城等,就可为恩格斯这一论述作佐证。同样,在广阔的河谷地区,为避免周期性的洪水,“无论是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或是在古埃及,城市为着安全及防卫起见,常常是建立在高原台地之上”。英国考古学家伍利就认为:“并不是什么乌特那皮什提姆方舟,而是上古时代的城市,在洪水到来时充当了抗御没顶之灾的主要工具。”从古埃及象形文字传达的关于城市的信息中,也能感受到这一点。“埃及古代的象形文字中,城市被表述为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封闭圈,圈内的十字交叉路把城市分割成四份。”中国古代的城和市的兴起比较早,原始社会后期,即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就已经出现。在中国古代象形文字中,郭是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被写成9,这完全形象地反映了一个城市平面及其四周城楼的形象。

后记

回忆当年——1992年,申报“灾害社会学研究”课题获准立项,且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重点项目(92ASH004)之时,顿生一股问鼎学术前沿、志在终极关怀的豪然胆气。而当铺排开来,投身进去,方才日渐体悟到灾害问题的含量之深、难度之大。这并不在于此研究进展当中的冗杂繁多、艰辛劳苦,“夙夜匪懈尚唯恐不克尽厥职”,而在于一些灾害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理念竞令人绞尽脑汁而不易确立。于今依然困扰的是,人类社会与各类灾害不懈地进行抗争,但是灾害与人类社会的消长演进,灾害的自然原因与人为成因,在理性判断、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上,尚存在相当大的出入。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进步,至深且巨地改变并将继续改变世界的面貌,应对灾害当是重大目标,而全球灾害频率还是呈现大幅上升的状况。看来,灾害问题实乃当今世界的“全球问题”,防灾减灾确为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也许正由于它是如此地难以解说,所以才成为全球性的话题,并将与人类社会相始终。古往今来“究天人之际”,难度就在这里,味道也就在这里。正因为如此,我郑重地将灾害与社会这个事关人类根本利益和共同福祉的课题,确定为毕生的研究方向,我将为之上下而求索。

编辑推荐

《城市灾害社会学》是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城市灾害社会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