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战略2020

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人民  作者:夏斌//陈道富  页数:46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面对21世纪全球经济、金融形势的诡谲多变,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中国金融,如何尽快促进“金融弱国”向“金融强国”转变?能否延续中国经济又一个30年的“奇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历史性的复兴?要不要金融发展战略?金融战略内容又指什么?
“战略是对未来的选择”。夏斌、陈道富编著的《中国金融战略(2020)》从中国未来经济“四大机遇”与“四大挑战”情景起步,就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未来发展中不可回避的汇率、资本流动、人民币国际化、外汇储备、国内金融改革、沪港国际金融中心、策略措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由过去、现在到将来,从大历史角度出发,通过理论与实证的分析,将上述一系列困扰决策者的历史性命题,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进行思索、梳理,力图按其内在应有的发展逻辑,展现出中国金融的行动纲领。这既是全球包容性增长下的中国宣示,也是呈中国最高金融决策者的一份国事咨询。
全书一共十章,40万字。从理论到实证,从全球化下的国际经济金融联系到大国崛起过程中的中国汇率制度选择,从继续坚持资本账户渐进开放的原则、加快推进人民币区域化进程到实施中的行动纲领,严谨论述了中国金融未来十年的战略。

作者简介

陈道富
毕业于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货币政策和金融改革。曾参加中财办、全国政协、全国人大、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多项课题。参与“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研究及各个部委等宏观政策和金融政策的研究、讨论。曾发表《中国流动性报告》、《2005年中国汇率报告》、《外汇储备的战略运用》等50多篇专题报告。
夏斌
国务院参事、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评审组专家,“中国经济学家50人论坛”成员,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银行家》杂志编委会主任,上海、北京等多个省市政府特聘专家、顾问,中国数所大学及国家行政学院兼职教授,中国并购公会首席经济学家。
曾任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证监会交易部主任、深圳证券交易所总经理、中国人民银行政策研究室负责人、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司司长。
著有《中国货币供给理论的实证研究》、《货币供应量不宜作为货币调控的唯一目标》、《中国私募基金报告》、《关于中国30年渐进改革理论框架的认识》等,曾主编《金融知识百科全书·中国金融理论部分》(1991年)、《证券大辞典》(1994年),出版《金融控股公司研究》(2001年)、《转轨时期中国金融问题研究》(2001年),翻译《日本的自由化和金融革新》(1988年)。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导论
一、为什么研究
二、研究什么
三、怎么研究
第二章 货币金融理论:本源的回归与现实
一、抽象意义上的货币与金融
二、现实的货币与金融:不稳定的四维系统
第三章 战略环境与战略方向
一、未来经济增长的机遇与挑战:战略需求分析
二、现实金融供给:“金融滞后”和“金融弱国”
三、战略方向选择:充分市场化和有限全球化
第四章 大国崛起中的中国汇率制度选择
一、汇率制度选择的本质
二、不同的汇率制度与危机
三、一国如何选择合适的汇率制度
四、有管理的浮动:战略过渡期的必然选择
五、未来汇率制度:转轨时期的设计
第五章 中国资本账户:渐进开放
一、资本账户开放的界定
二、资本账户开放的利弊分析
三、中国资本账户:坚持渐进开放
四、渐进开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五、如何渐进开放
第六章 人民币国际化:困境与期望
一、货币国际化的含义
二、国际货币对货币发行国意味着什么
三、货币国际化:一国实力与政策推动的产物
四、人民币国际化:中国崛起的必然选择
五、人民币国际化:漫长的历史过程
六、人民币区域化的战略支点:离岸市场
七、人民币离岸市场的风险及其防范
第七章 外汇储备管理原则的修正
一、外汇储备的本质及其长期性
二、巨额储备的负面影响与金融安全
三、外汇储备管理体制的调整
四、“战略性利益”使用中的若干问题
第八章 国内金融改革的战略视角
一、必须达到的两种状态
二、金融发展不足的深刻原因分析
三、未来金融的若干重大改革事项
第九章 国家金融战略下的上海与香港
一、国家金融战略的重要支点:香港
二、沪港合作有助于加速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上海与香港:定位、分工、合作与前景
四、两地合作中的风险及其防范
第十章 行动纲领
一、战略核心意图的另一种表述
二、四大战略目标
三、四项工作原则
四、七项主要任务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在普遍信任的基础上,货币意味着资源调动能力,并与铸币税相联系。因此,具有货币发行权的主体,如果倾向于超发货币,最终也会破坏体系的信任基础。政府往往是最有助于建立这种普遍的信任基础,但也是最有可能、最大程度滥用这种“公共产品”,破坏社会信任基础的主体之一。对于经济不发达国家,政府可调动的资源有限,但需要政府建立信任性的基础工作又很多。特别是在战争环境下,很多政府不得不通过财政赤字的货币化来调动资源,最终形成恶性通胀,破坏了这种信任基础。对于民主国家而言,政府为了“讨好”选民,往往走向“过度福利”,引致财政赤字,弥补赤字的最后渠道往往是实施较为隐性的通胀税。另外,当一国主权货币的信任超越国界时,对其的约束就更难了,一国更是可以充分地滥用这种“公共产品”。美国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后期以及在浮动汇率期间,通过大量发行美元过度利用这种“公共产品”。“特里芬难题”实际上是这种倾向的描述。2007年底的世界性通胀现象,从根本上说,就是主要发达国家过度发行货币引起的。而发展中国家的通胀,相当程度上是“国际输入型”的通胀。从一个国家来看,很多通胀属于成本推动型,但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看世界整体,又是一种需求拉动型的通胀。总之,从一个国家来看,政府以及外部经济是引起本国币值波动的最主要的“外生因素”,需要通过一定的制度加以有效约束。  但是,铸币税并不完全由货币当局获得,任何具有货币创造,或能改变货币流通速度能力的群体,实际上均有获得部分铸币税的能力。因为金融机构的盈利来源于货币的扩张。在货币快速增长时期,各类金融机构的盈利水平往往都大幅提高。有大量的周期性数据可以表明,2002年以来,以美联储为首的各国央行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多国金融机构的盈利水平都得到了显著改善(截止到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前)。因此,各金融机构也具有动力追求货币的过度创造和快速流通。在金融管制放松、竞争加剧的环境下,情况更是如此。  第二,货币的“公共物品性”是以“普遍信任”这种相对较为脆弱的、无形的心理因素为基础,表现为基于脆弱基础上的风险与收益的权衡。因此这一基础特别容易波动,加上货币、金融运行面对的又是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时,更是如此。  在这种环境下,一方面,意味着竞争原则在货币、金融体系并不能得到正常的发挥。金融活动是风险与收益之间的权衡,金融行业没有免费的午餐。过度的扩张,获取高收益的最终结果只能是承担更高的风险。过分激烈的竞争,往往导致金融机构过度冒险与定价过低,最后产生不良的宏观后果。这种竞争环境的改变,又往往与金融制度的变革有关,尤其是与金融制度自由化的过程有关(政府过度推动金融自由化,往往又与政治制度与社会的利益集团有关,在一定程度上是政府默许金融机构过度使用“公共产品”)。这会进一步推动信贷的超常扩张,最后产生泡沫及其泡沫的最终破灭(在存款保险制度没有普及之前,银行挤兑成为金融机构危机较为常见的形式)。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金融战略2020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专家就是不一样啊
  •   还没看,但是感觉不错。
  •   夏斌说我那本《中国金融战略2020》繁体字本巳由台湾财信出版公司出版。
    欣赏夏斌,所以买来看看。
  •   面面俱到,反而缺乏深度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