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之父蔡元培

出版时间:1999-9  出版社:人民文学  作者:陈军  页数:610  字数:445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是一部全面展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界错综复杂斗争历程的长篇历史小说。作品以北大之父蔡元培的辉煌一生为主线,在重塑这位中国现代思想启蒙巨匠、学界泰斗博大品格的同时,又以纵横捭阖、沉雄凝练的话语,再现了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钱玄同、鲁迅等一大批文化精英卓远而丰厚的人文情怀。他们以独立的人格、坚定的信念、在风云变幻的 历史语境中,与封建王朝、军阀霸权以及国外强权进行了全方位的、毫不妥协的对抗,从而完成了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 小说着力于人物的精神内层,以详实的史料、冷静的思考、深刻的   分析、深情的体恤,为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品质和命运际遇作出了独到的总结和剖示。

作者简介

陈军,祖籍绍兴,男,1954年生于上海。已出版中短篇小说集《日出巴格达》、《东方闲情》、《陈军吴越风情小说精作选》(台湾版)、《禹风》、散文集《宋瓷之美》等。曾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庄重文文学奖”。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单身北上(1916)
第二章
北大惊雷(1917)
第三章
煌煌上痒(1918)
第四章
发动五四(1919)
第五章
鼓天下之气(1920)
第六章
红色缅怀(1921)
第七章
好政府主义(1922)
第八章
不合作宣言(1923)
第九章
艰难的国运(1924—1925)
第十章
幻灭地岐途(1926—1928)
第十一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北大之父蔡元培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条)

 
 

  •     看完一本书,然后佩服书的作者,还是第一次。
      
      佩服,是因为这本书显然是作者数年甚至数十年辛苦积累,精雕细琢的结果。它不是那种可以跳跃着阅读的作品,因为每一段,甚至每一句都有着它的内涵,因此有着阅读它的理由。
      
      书以蔡元培先生为题,却不限于单纯为蔡先生作传,而是围绕蔡先生在1916年段祺瑞执政府到1932年蒋介石执掌军政大权的这段动人心魄的日子里的作为,展现了一副真正宏伟、壮阔的历史画面。作者的功力,令人佩服。
      
      从小学至今,已经读了20年的书了吧,但直到今天遇到此书才第一次对这段中国现代史上最风光的时期有一个全景似的基本了解,感到收获良多。1916年到1932年这16年中的精彩和失落,让人想起三国。
      
      值得钦佩的这些人,虽然在历史的尘雾中他们的名字正渐渐地褪去,而只要稍微擦拭一下灰尘,他们的光芒又会四射,令人刮目相看。
      
      李大钊,这位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先知似的人物,有着非同寻常的魅力。他为人忠厚,诚实,谦和,即有着古代圣贤般的浩然之气,又有当代青年的热情洋溢和豪情满怀。他早期的《青春》一文,震撼人心,让无数青年一扫颓气。而后,通过对俄国十月革命的系统研究,他投身于共产主义的理想,并开始有条不紊地开始自己在中国的革命事业。这位播洒火种的谦和的圣者,一旦认定自己发现了真理并付诸实施,便显示出极大的威力。他在《庶民的胜利》演讲中用沉稳语调宣布的预言:"未来的世界,必是赤旗的世界",不仅立刻在现场引起了拆毁德国公使纪念碑的激情,也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思想上,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使共产主义进入中国。而在人才培养上,他的努力和洞察力直接导致了一个充满理想的政党的诞生、奋斗、坚持和胜利。他精确地发现了陈独秀的政治能量,不仅通过借给他马克思列宁的书籍,导致他向共产主义运动的转变,而且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建党的要求,直接导致了中共第一位总书记和中共的诞生。他更精确地发现了毛泽东的胆略和惊人的实践能力,将这位一腔热血却依旧迷茫的青年收入帐下,坚强地将他吸引进共产主义的阵营中,从而直接导致了中国革命各方力量对比的颠覆性变化,使自己的理想得以最终实现。在毛泽东离京返湘时,他依依道别,并手赠三书:《阶级斗争》、《共产党宣言》和《社会主义史》,而毛泽东望着他崇敬地说:"天下第一楷模"。在代表中共和孙中山联络中,气度沉雄的他也得到了孙中山特别的尊敬和钦佩。孙中山对他的精辟见解是如此的赞赏,以至不止一次在家里神采飞扬地对宋庆龄说:"我从他们身上发现了新的希望,我觉得自己终于又年轻了啊!"。终于一天,孙中山将右手贴在胸前真诚地邀请他加入国民党,并亲自主持了他的入党仪式。
      
      陈独秀,这位激进主义者,天生的革命者,刚开始时向往法兰西的自由民主,一心文学革命,梦想在中国实现民主、科学和人权。他以震撼人心的奇文一跃成为五四的号角,最后在革命现实的压力下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他敢想、敢说、敢做、敢为。他早期文章《爱国心和自觉心》曾焦躁地认为国不像国不如亡国算了,反映了他的赤子之心,也反映了他的青春气十足。
      
      李鸿章,在内忧外患中苦苦挣扎,为国奋斗,赢得了对手难得的尊重。然而面对《马关条约》中日本的极端无耻,他发誓永不踏上日本国土。他说:“永远不要相信日本人,这是世界上最下流无耻的民族”。而在弥留之际,他老泪纵横。他留下的话是:“记住,弱国无外交!”
      
      梁启超,永远风度翩翩,光芒四射。参与戊戌变法,只是他救国救民的一种方式。他大声疾呼的"新民",是富有革新创造精神的"新民",是涤除国人奴隶根性的“新民”。这个要求即使在90年后的今天依然振聋发聩、发人深省。也许他的"新民"论,就是毛泽东新民学会的由来吧。在那样的乱世中,他依旧对建设国家充满了幻想。通过对德宣战,他获得了暂缓庚子赔款的5年时间,然后他信心满怀地出任财政总长,试图"改革币制,整顿金融",以振兴国家,最后在段祺瑞的死劲折腾下黯然而归。而在听到威尔逊14点建议之后,他又自告奋勇,雄心勃勃地远赴欧洲,开始为维护国家利益进行外交穿梭。在巴黎,他以区区6人代表团的力量,活跃在上千人的大会上,成功地成为众人瞩目、竞相追逐的明星级人物。美国国务卿蓝辛为其打动,开始为中国说话,而因为他将有关事实公诸报端,导致美国上院为山东问题展开论战,不惜为反对日本的无理要求与日宣战,致使威尔逊不得不亲自赶回美国解释说明。在他凌厉的攻势下,日本不得不撕破脸皮,发出拒入国联的杀手锏。而日本全权代表西园最后叹服说:"梁任公一人攻势,不亚于十万雄师"。
      
      胡适,这位向往欧美自由主义的自由学者,个性使然。自美国回国后,他在北大的开学典礼上默念的是荷马的诗:"如今我们已回来了,你们请看分晓吧!",向旧势力宣战。他在27岁便发起的文学革命,追求"活的文学,真的文学,人的文学",让已经28岁的我辈汗然。他站在自由知识分子的立场上提倡的切实研究一个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主张,虽然在当时军阀横行,研究半年,抵不上人家一句话、一个眼色、一个手势、一副手铐或者一颗子弹的现状下,显得不合时宜,但是也显示出他的远见和一颗善良的心。在问题和主义之争后他在给李大钊的信中写道:"亲爱的朋友,。。。,我最害怕的是一个猜疑、冷酷、互不容忍的社会",表达了希望再度携手,与旧势力斗争的良好愿望。虽然曾经在课堂上冷落毛泽东,但看到毛泽东激扬的文字,他依旧毫不犹豫地发文推荐。而他在吴佩孚的要求下于1922年5月11日写出的《我们的政治主张》里提出的好政府的概念,虽然看起来有些幼稚,但读起来依旧令人向往。
      
      邵飘萍,这位至今为报界中人视为楷模的大师级人物,当年从《申报》驻京特派记者,到最后独立创办《京报》,以其独立视角,敏捷思路,过人才情,名扬京城。在《京报》创办当天,他提笔挥写的"铁肩辣手"四个大字,现在听来,依旧意气风发,豪气干云。
      
      张元济,这位百日维新时帝党中坚,以对教育的赤诚之心曾参与筹办京师大学堂,戊戌政变后因为有李鸿章的死保,才留得性命,然后主持商务印书馆,出得无数经典。这位大出版家写字台后有一副他手书的立轴:"昌明教育平生愿,故向书林努力来。此是良田好耕种,有秋收获仗群才。"是真正出版家的气概。
      
      李平原,李鸿章之孙,在李大钊的影响下投入社会主义运动,常伴蔡元培左右。
      
      蔡和森,在留法勤工俭学的行列中,竟然有他们全家:妹妹蔡畅英姿勃发,母亲葛键豪五十多岁,也决心去当"拄拐杖的老学生"。作为毛泽东最亲密的战友,回国后留在中共中央陈独秀的身旁。
      
      毛泽东,年轻时就已经显示出无比的胆略和知行结合的实践精神。从北京回湘后,创办了《湘江评论》。在其中他写道:"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显示了无比的革命气概。他惊人的领袖才能在很早的时候便已经体现:他在工作开始,便在蔡元培的帮助下在长沙倡办了湖南自修大学。这是一所真正属于他的"党校",培养了一批令敌人胆战心惊的共产党人。而他同样惊人的洞察力令人十分震撼:1925年,他便在致中央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信中深刻地指出:"革命亘三十年而成效甚少,。。。,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自然,正因为这一点洞察,他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顾维钧,五四时驻美公使,精明强悍、精通外交事务,富正义感。在巴黎代表中国做长篇发言,严正指出日本不能继承德国在山东权益,而因为段祺瑞的卖国立场,他和梁启超在巴黎餐馆里不顾路人侧目,抱头痛哭。
      
      马寅初,这位曾以一篇《纽约市的财政》轰动全美经济界的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回国后发现无处报国,便在大学里亲自指导学生创办学生银行、发行股票、经营存款,汇兑,培养人才。如果现在的大学里有老师有这个能力,不怕这位老师的门槛不被纷至沓来的学生踏穿!
      
      孙中山,这位革命的理想主义者,在蔡元培黯然隐退的时候,只用了一句话就重新唤醒了他的激情。这句话是:"率领三千子弟,助我革命!"
      
      武者小路,他在他的《新村杂感》里说:"家里有火的人呵,不要将火在隐蔽处搁着,放在我们能见的地方,并且通知说,这里也有你们的兄弟",直接鼓舞了鲁迅兄弟。
      
      陈炯明,在平定广州后迎孙中山南下。而在陈独秀欲辞教育委员长之职时,回电挽留:"望以教育为重,当风独立,我做我事,不萌退志为要,至于一切障碍,我当为委员会扫除之",令当时天下文人感动。而他依旧不能逃脱军阀的本性,竟与吴佩孚密约叛乱,直至身败名裂。
      
      。。。。。。
      
      因为有这样多丰富的人物,当年中国的政府,还有一点人性。在段祺瑞试图对五四学生镇压的时候,徐士昌知道按国际惯例是不能这么干的,他告诉段祺瑞,与学生对抗的政府全是要垮台的;当北京警备司令要解散大学时,当时的教育总长傅增湘站出来反对;而当年全国学界、商界还有这样的力量使警察总监吴炳湘不得不对校长们发誓:"如果复课而不放学生,我便是你们终生的儿子"。
      
      而自1925年中山先生逝世后,这点人性再也没有了。军阀们变本加厉。"五卅惨案"、"三一八"惨案。1926年4月26日清晨,张学良拒绝北京新闻界十三位代表求情,将邵飘萍秘密处决,然后奉军闯入各大学抓人;1927年元旦,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在南昌拥兵自重,和武汉国民党左派分庭抗礼,然后一意孤行,开始离俄清党,联络军阀,结交绅商,血洗沪杭。虽然直接和蒋介石通电话救人,蔡元培依然没有阻止曾朝夕相处的有志青年李平原的人头在广州示众,他最后昏厥,而同年李大钊被张作霖杀害,他再次双泪横流。
      
      面对如此的世界,蔡元培加入邓演达的第三党,秘密反蒋,然而邓演达被叛徒出卖迅速被杀。1932年在日机轰炸中张元济集毕生精力建造的远东第一的商务印书馆和几十万善本被付之一炬,他和张元济抱头痛哭。而他和宋庆龄、杨杏佛、林语堂在1932年底发起组建的民盟,以营救政治犯作为主要任务,虽然救下了罗隆基,却终究没有在借口接电已经晚了的卑鄙的何健手里救下杨开慧,然后杨杏佛又被蒋介石暗杀。
      
      这个世界是这个样子,他依旧在汪精卫的宴会上老泪纵横,苦劝汪精卫改变亲日立场,使举座动容。而在鲁迅的出殡时,他亲自执绋。
      
      1940年3月3日,蔡元培先生与世长辞,留给后人无数的追思。
      
      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令人启发。这句话是:"中国还需要重新进行思想启蒙,否则,今天的革命者明天就会变成新的奴隶主。" 蔡元培的一生就是献给了这份思想启蒙的事业。也许他谈不上成功,但却依旧光荣。
      
  •   穿透正统历史的光环亦或青纱,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百折不挠的信念,渐渐浮出,还原丰富真相,展现那些志士仁人的熠熠人性的光辉,深刻我们的认识,提升净化我们的灵魂,即便已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时代,即便我们生来就不具有他们的才智,一辈子也无法追及他们的境界。
  •   蔡先生身处于一个国家多难的时代,对于当时的国民政府的灰色政治作为一个学者随然能量实为有限,但却不失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的救国热情,谁说冲锋陷阵才是真英雄,像蔡先生于风雨如晦的岁月里仍为中国教育文化事业苦苦奔走,高德俭行,不愧天下读书人一代楷模.
    个人实在佩服先生当时提出的"教政分立",对于现在我国让人担忧的教育状况,先生当年的提议到如今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
  •   作者是一个骑墙者,一个喜欢邓小平的人又过来喜欢蔡元培,充满着自由气息对专制充满厌恶的蔡先生是你能随便喜欢的吗?他如果生在五六十年后,会是怎样的下场,你想过没有?
  •   回失火天堂:
    其实对邓小平,难以谈喜欢。我并不了解他的个性,也许他并不是一个令人喜欢的人。谈他,只是觉得他对得起老百姓。希望现在的领导人继续对得起老百姓。
    对蔡先生其实也谈不上喜欢,因为这本书只是交待了很多他和他周围的人和事,对他的个性描写并不深刻,所以并不知道他是不是一个令人喜欢的人。尊敬他,只是觉得他对得起学生。希望现在的教育界继续对得起学生。
  •   我支持你的说法。
  •   这本书很用心,有很深的积淀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