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列国志(上下)

出版时间:1979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冯梦龙,蔡元放  页数:1097  字数:712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东周列国志》是一部历史小说,全书一百零八回,叙写了春秋、战国时代五百多年间的大部分历史故事。    它的成书年代和著作者,就我们所知道的材料:远在元代时候,就有一些有关“列国”故事的平话本。到明嘉靖隆庆时代,余邵鱼撰辑了一部《列国志传》,现在还存见万历年间刊行的本子(据孙楷第著《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明末吴门冯梦龙(字犹龙,即墨憨氏)曾经依据史传,对《列国志传》做了一番改订的工作,删去了若干当时民间流传的,如“秦哀公临潼斗宝”之类的故事,并“重加辑演”,成为“一百八回”的《新列国志》(见《新列国志》吴门可观道人小雅氏撰序及孙著《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清代乾隆年间前后,又有秣陵蔡元放(名界,号七都梦夫、野云主人)批评的《东周列国志》(以下简称“评本”)出现,近二百年来流行的就是这个本子。蔡元放的这个“评本”,除了加上大量的宣传封建正统思想的“评语”和“批语”而外,只是在《新列国志》(以下简称“新志”)原来的基础上做了一点删改的工作。这些删改,有许多是正确的和必要的,也有错误的和不必要的;还有“新志”原来前后矛盾或校印讹错的地方,“评本”却并未加以改正,仍沿其误的;“新志”的序言(可观道人序)、凡例、春秋战国舆地图,也一并存录书前。

书籍目录

第一回 周宣王闻谣轻杀 杜大夫化厉鸣冤第二回 褒人赎罪献美女 幽王烽火戏诸侯第三回 犬戎主大闹镐京 周平王东迁洛邑第四回 泰文公郊天应梦 郑庄公掘地见母第五回 宠虢公周郑交质 助卫逆鲁宋兴兵第六回 卫石碏大义灭亲 郑庄公假命伐宋第七回 公孙阏争车射考叔 公子翬献谄贼隐公第八回 立新君华督行赂 败戎兵郑忽辞婚第九回 齐侯送文姜婚鲁 祝聘射周王中肩第十回 楚熊通僭号称王 郑祭足被胁立庶第十一回 宋庄公贪赂搆兵 郑祭足杀壻逐主第十二回 卫宣公筑台纳媳 高渠弥乘间易君第十三回 鲁桓公夫妇如齐 郑子銮君臣为戮第十四回 卫侯朔抗王入国 齐襄公出猎遇鬼第十五回 雍大夫计杀无知 鲁庄公乾时大战第十六回 释槛囚鲍叔荐仲 战长勺曹刿败齐第十七回 宋国纳赂诛长万 楚王杯酒虏息妫第十八回 曹沫手剑劫齐侯 桓公举火爵宁戚第十九回 擒傅瑕厉公复国 杀子颓惠王反正第二十回 晋献公违卜立骊姬 楚成王平乱相子文第二十一回 管夷吾智辨俞儿 齐桓公兵定孤竹第二十二回 公子友两定鲁君 齐皇子独对委蛇第二十三回 卫懿公好鹤亡国 齐桓公兴兵伐楚第二十四回 盟召陵礼款楚大夫 会葵邱义戴周天子第二十五回 智荀息假途灭虢 穷百里饲牛拜相第二十六回 歌扊扅百里认妻 获陈宝穆公证梦第二十七回 骊姬巧计杀申生 献公临终嘱荀息第二十八回 里克两弑孤主 穆公一平晋乱第二十九回 晋惠公大诛群臣 管夷吾病榻论相第三十回 秦晋大战龙门山 穆姬登台要大赦第三十一回 晋惠公怒杀庆郑 介子推割股啖君第三十二回 晏蛾儿逾墙殉节 群公子大闹朝堂第三十三回 宋公伐齐纳子昭 楚人伏兵劫盟主第三十四回 宋襄公假仁失众 齐姜氏乘醉遣夫第三十五回 晋重耳周游列国 秦怀嬴重婚公子第三十六回 晋吕郤夜焚公宫 秦穆公再平晋乱第三十七回 介子推守志焚绵上 太叔带怙宠入宫中第三十八回 周襄王避乱居郑 晋文公守信降原第三十九回 柳下惠授词却敌 晋文公伐卫破曹第四十回 先轸诡谋激子玉 晋楚城濮大交兵第四十一回 连谷城子玉自杀 践土坛晋侯主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东周列国志(上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9条)

 
 

  •   此版质量实在一般,望喜欢此书的朋友选购其他新的版本
  •   书是好书!但是质量一般!印刷和纸制都不是很好!我先以为是繁体竖排的,但是这个简体横排的。但是相比市面上的其他版本而言,我还是很喜欢这个版本的。希望会有很好的版本出来了:)
  •   强烈不推荐购买。
  •      有编年的感觉也有纪传的故事,但是总体还是显得有些零碎了。主要也是因为诸侯纷纷,英雄扰攘,不能一以贯之。然而一国国,一个个,应极了毛阿敏的歌“长长岁月悠悠的歌,一滴苦酒就是史书一册,一滴热血就是丰碑一座”。
       不得不感叹古之智士。有言必中,而谋必成。而如苏秦张仪,往来列国,纵横捭阖,身蹈险境而侃谈自若,舌尖横扫千万军。
       不得不感叹古之良将。攻必取,而战不败。乐毅田单,廉颇李牧,孙武白起,战守有法,攻伐有度,将士为之用。一将而灭国,一将而存国。
       不得不感叹古王佐之才。任贤选能,富国利民,群雄惮其威名。而如孙叔管仲百里奚,内强军民,外攘诸侯,鞠躬尽瘁而成其王霸之业。
       不得不感叹古之义士。言必行,行必果,知恩奉义,虽死不避。而如程婴聂政,朱亥荆轲,公孙杵臼,知必死而活,知必死而死,所行唯义。
       最简单的义理最难,往事越千年,古慷慨之歌犹唱,史书一册册,丰碑一座座。
      
  •      书挺好,只是可惜时间跨度太大,人物太多而且关系复杂。为了看起来不至于太头大太吃力,所以也学别人列个白话的目录给自己,如下:
        
        1.一把桑木弓引发的悲剧;
        2.春秋第一小霸主草根郑寤生的逆袭;
        3.齐国小白和其管仲父奋斗的一生;
        4.五张羊皮的传奇;
        5.宋襄公临死前为徒子徒孙画了一个圈;
        6.重耳及其流亡集团意外掌政;
        7.晋楚没完没了一百年;
        8.第一次联合国大会在宋国的隆重召开;
        9生人而殉,其无后乎,一代霸主与秦国三良的悲剧落幕;
        10.晋众卿你死我活顺便架空王室。
        11.大侠伍子胥的书剑恩仇录;
        12. 赵子和他的人头马桶;
        13.李悝的改革开放与超级大国魏国的崛起;
        14.仇郝相宋,楼缓相秦。秦赵宋轴心国成立,战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5.改变历史的几百头牛;
        16.鬼谷子的四个学生与四个官二代还有整个天下的故事;
        17:一代投资大师吕不韦的不良资产置用,以及公务员小李的辞职考研之路;
  •     翻了一下kindle,显示本书共作笔记高亮140处。
      
      这本书横跨东周,凡盖诸侯、列国之间的恩怨纠葛,国君、臣子之间的爱恨情仇,贤人、佞臣之间的勾心斗角。经典人物之多、精彩事迹之广、获益教训之深,看过这么多小说,无出其右者。
      
      作者偶尔穿插一些经典品评,也是本书一大看点。但是优点往往伴随着缺点。本书的缺点就是人物虽多,不能尽述;事迹之广,不能详细。作者尽挑重点,很多地方往往掠过。比如后人皆称管仲、乐毅之能,但书中对乐毅也只是稍微提及,淹没在众多豪杰之中,难以察觉他的牛逼之处。
      
      若以国家存亡为论,兴衰往替乃是常理。各国诸侯,世袭制。国家、军队、政府只为一个权力点服务,对国君的依赖非常严重,且体系不透明,没有一个能够既定执行的标准。国君说了算+互相猜忌+信息不通畅,往往能臣碰上贤君,相得益彰;大臣之间互相嫉妒,互相陷害;能臣功臣获罪死,国家由盛转衰。
      
      命有贵贱。国君身家性命 > sum(臣民)。很多有才能的人,只要忠君,即使君王残暴无道,也视百姓如草芥,冒全族之死辅佐。动则杀人,动则自杀,冷酷无情。最典型如晋国赵氏。国君忌惮赵氏权威,听信屠岸贾,灭门赵氏,只存活一个孤儿,屠岸贾恐怕日后长成为患,苦苦查找望除赵根。赵氏门下志士,用自己的儿子替赵氏孤儿抵命。燕太子丹为了荆轲刺秦,酒席间荆轲随扣夸赞美人手白,丹随后砍了美人双手献给荆轲。越干将为铸剑,妻儿投身炉中。齐桓公言未尝人肉,易牙烹幼子献之……凡此种种,多如牛毛。感慨当时人命之贱,在权利面前如鱼肉、植被一样。
      
      轻信谗言。大量人物死亡,皆由猜忌。往往一句谗言,就动摇了信念,君臣之间、大臣之间,至冤死者不计其数。秦名相范睢,只因上司一句话诬其通敌国,被自己祖国的相爷差点打死。后逃到秦国成就功名,又惧秦名将白起,又嫉妒韩非之能,将二者陷害致死。当权者全不顾事实取证,法理律条,想当然就妄下结论。
      
      信息不畅通。国君要审查某人,先使人检查后回来告诉国君,一般情况下国君就信了。由此,某人的荣辱具系于使者。使者一句话,某人便由福转祸,甚至国家由此缺失栋梁遂亡。
      
      古人一再叹息:假使君用贤臣,远离奸佞,则国家之福,百姓之幸。实际上,这种赌徒心态注定国家无法长治久安。权力无法得到遏制,法令不能执行,信息渠道闭塞不能畅通,妄图一个廉政英明的政府?根本就是想不修剪枝叶而想得到一个园艺造型,白日做梦。
  •     看到这本书,没有多想,第一是最近想看历史,第二是最好是能够激发我看下去兴趣的野史。目前我没有查阅这本书的年代、作者,以及历代各位好汉对此书的评价,只想先单纯看看,能看下去么就最好,不能看下去,只有扔掉等有生之年再看。没想到一口气就看了三回,还意犹未尽。
      
      从第一回到第三回,大体讲的就是周宣王做皇帝做得怎么样,刻画皇帝的昏庸,是如何将一个国家变得更加衰弱,褒姒如何诱惑优王,周优王又是如何烽火戏诸侯,以至于被申侯逼宫的。其中的故事,特别是关于优王和褒姒的爱情故事被我们的电视剧翻来覆去演了不知多少遍,观众的视觉重心往往被吸引在他俩的你侬我侬上,很少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其中的故事。所以此书值得看,恰也是能让人真正整体地去了解这一段历史。
      
      目前看下来,我认为值得我留意并吸取的地方,有两点。第一是做人不能太嚣张,学会智取。申后看到皇帝被褒姒迷得团团转,自己低位日渐低下,听自己儿子的话让儿子去教训褒姒。刚看到世子居然当众打褒姒的时候就觉得此人没有什么大作为,不会智取,自以为皇帝老儿把自己当块宝,过于看重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地位。第二呢,就是女人哪,还是少把男人的真心当一回事。历来古代至今,有多少男人能像女人一样从一而终?少之又少,那些好不容易真心爱女人的男人出现,都被放在了爱情故事里传了又传,除去那少之又少的几个,剩下的,几乎都只爱自己。爱自己的表现就是,自己的事业,或者自己的身体。爱自己的事业的男人很多,凡在事业上有所作为的几乎都是,那些放弃美人留着江山的,都是爱事业的。而爱自己身体的,那就是如周优王一样的男人,当然不能说他对褒姒没有爱,他为了博得褒姒一笑费尽心思,废弃世子新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世子恐怕更多的也是因为褒姒。假若再来一个比褒姒还要褒姒的女人,他还能对她如此宠爱?他所追求的不是天下,是身体享受,是欲。这种人,是定然不能做皇帝的。
      
      这本书最让人爱不释手的是情节紧凑,让人听了这个故事下个情节恨不得立刻知晓。不仅如此,它的语言真是用得很妙,很喜欢每一回针对每个人总结下来的几句话。其中对一些人物的描写,真是简单几笔,却将人物都写活了。下面将其中一些片段记下,以便于后面回想:
      第一回
      青史几行名姓,北郊无数荒丘。
      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宣王要杀杜伯,左儒求情:臣闻尧有九年之水,不失为帝;汤有七年之旱,不害为王。天变尚不妨,人妖宁可尽信?吾王若杀了杜伯,臣恐国人将谣言传播,外yi闻之,亦起轻慢之心。
      左儒曰:君是又非,则当逆友而顺君;友是君非,则当违君而顺友。杜伯无可杀之罪,吾王若杀之,天下比以为王为不明。臣若不能谏止,天下比以臣为不忠。吾王若必杀杜伯,臣请与杜伯俱死。
      
      宣王出去郊游打猎自己感觉杜伯、左儒鬼魂来杀他:
      号令一出,人人贾勇,个个争先。进退周旋,御车者出尽驰驱之巧;左右前后,弯弧者尽纵送之能,鹰大借势而猖狂,狐兔畏威而乱窜。弓响处血肉狼藉,箭到处毛羽纷飞。……
      宣王在玉辇之上,打个眼睑,忽见远远一辆小车,当面冲突而来。车上站着两个人,臂挂朱弓,手持赤矢,向著宣王喏曰:吾王别来无恙?
      
      第二回:
      描写褒姒美貌:论年纪虽刚一十四岁,身材长成,倒象十六七岁及锌模样。更兼目秀眉清,唇红齿白,发挽乌云,指排削玉,有如花如月之容,倾国倾城之貌。
  •     《尚书•牧誓》载周武王伐商,于牧野会天下诸侯,在战前动员大会上就说纣王不是个东西,就TM知道宠信女人,“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当周武王在牧野侃侃而谈时,绝不会想到二百多年后,他的子孙里面居然也有人为了女人而险些亡国。
      
      周幽王为了博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路人皆知,无需多说,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诸侯征伐就是在褒姒如花的笑靥中开始的。但是褒姒小三扶正的经过,简直就是后世宫廷斗争的样板,不可不提。
      
      男人:周幽王
      正妻:申后
      太子:宜臼
      小三:褒姒
      小三子:伯服
      小三褒姒年轻漂亮,不大费工夫就把男人笼络在温柔乡。正妻申后自然气不过,只是自己年纪大了,各项技能都比不过对手,即使男人不在旁边拉偏手,自己也干不过小三。这时候,太子宜臼就出手了。放心,即使太子不出手,小三也会逼太子出手。太子一出手就意味着自己政治生涯的结束。果然,小三枕边一句话,太子就被发配出京城,远离了政治中心。这边小三再使些功夫,周幽王就“将申后退入冷官,废太子宜臼为庶人,立褒妃为后,伯服为太子。”不过四五年功夫,小三褒姒就顺利地逆袭成功了。
      
      乱由上作,天子既如此,下面的诸侯也就敬之效之了,类似的史实比较有名的还有:
      宣姜(卫宣公)逼死太子伋;卫国“五世不宁,乱由姜起”。
      骊姬(晋献公)逼死太子申生;诸公子出奔,晋权渐归于大夫。
      孟嬴(楚平王)逼走太子建;伍子胥亡命出逃,楚国后来险被吴国所灭。
      
      只是创业容易守成难,政治斗争就这样,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上面四位,除了孟嬴一直是被动接受,所以后来只是差点被辱、受了些惊吓外,其他三位没有一个得以善终的,连带着她们的儿子也多死于非命,而国家的历史,也就在她们的胴体扭摆之间,跟着改变了。
      
  •      那是个理想主义者生存土壤最好的年代,政治上的宽松给了当时的士人阶层极大的发挥空间。周室衰微,群雄争霸,诸子百家并起,各路豪杰相继登场!管子,老子,墨子,孔子,鬼谷子,韩非子……他们各展所长,穷其一生,皆为实现自我心中的理想,争当变革社会的思想领头人,一展满腔的才华与抱负!至死不悔!
      
       胜者为侯败者贼!——这只是我们后人给予他们的粗暴评价,事实上,无论成败,无论贤佞,单就对自我信仰的坚守上来看,其时许多人的人格境界已不知要比现今的国人高出多少倍。
      
       2010年温总在希腊国会的演讲上谈起“春秋战国”时曾说:“那是个需要巨人,并且产生巨人的时代”。我想他讲的既是“春秋”也是现下!我们现在也处于一个近似“春秋”时期的历史转变格局之中,未来不可预知,但这恰恰是我们的“千载难逢”的独特际遇。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屈原《离骚》
      
  •     小时候看过《东周列国志》这本书,影响不是很深,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感觉中国历史上最精彩的部分应该在周平王东迁至秦始皇统一,一直对这一阶段的历史很着迷,却又没机会看。《权利的游戏》看了第一集,很受震撼,虽然里面很黄很暴力(个别镜头为一般电视剧所少见),但感觉很真实,很符合一般人物的心理状态,第一季看完,想看第二集而不得,买了本书却很失望。偶尔想起中国历史上有一段和《权利的游戏》里面很相似,不就是《东周列国志》中写的么,故第二次看了《东周列国志》。与《权利的游戏》相比:一、更黄、更暴力、更真实,《权利的游戏》中兰尼斯特兄妹相奸,《东周列国志》中文姜兄妹比之有过之而无不及;二、人物更多,剧情更复杂,看过《权利的游戏》书评,有人谈及《权利的游戏》不适合对姓名过敏的读者,《东周列国志》中的姓名比《权利的游戏》何止数倍,《权利的游戏》仅7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就其复杂度而言,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英雄五霸闹春秋,顷刻兴亡过手!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西周至夷王,厉王始衰,宣王中兴,幽王再败,直至平王东迁。东周列国逐渐强盛,春秋大幕从这一刻拉开。
       读完《东周列国志》之前,我对那个时代的认识停留在书本上所形容的“礼崩乐坏”;读完这本书以后,要问我对那个时代最大的感想,我依然只能说四个字:“礼崩乐坏”。
       西周开国,分封诸侯。周为天子,天下共主。诸侯依次为公、侯、伯、子、男,受周分封,各自立国,向周朝贡,为周藩属。诸侯之下,分封大夫,大夫立家,再封家臣。自上而下,分封建制,是为封建。天子强而诸侯弱,诸侯强而大夫弱,大夫强而家臣弱。在上者为君,在下者为臣,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如此礼乐和谐,天下得治。
       平王动迁以后,周室暗弱,诸侯并起,春秋始,礼乐崩。
       春秋时期,最先强大起来的是郑国,历代郑伯都为天子执政。至郑庄公与周天子发生冲突,周起兵伐郑。诸侯居然应天子之征者寥寥,更有甚者,郑庄公竟起大军与王军对阵,击破王师,杀伤天子,悖逆之事,于此开始。那时春秋早期,礼乐虽然开始崩坏,但其在民心之中依然有强大的力量。郑虽击败王师,亦不敢节节进逼。于是失败的天子和胜利的庄公联手上演了一场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分水岭意义的“周郑交质”。自此,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周郑交质”,仅仅四个字,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信息,不仅仅描述了这个事件,周和郑具有完全不同地位的两个国家却用平等的交换人质来描述,深刻体现了那个时代的体制和观念开始逐渐瓦解。春秋笔法,微言大义,体现的淋漓尽致。
       王师败于郑后,再也不见了王师出征。诸侯的军队开始在中华大地上唱起了主角。郑之后,宋、鲁、卫渐渐强盛,都为当时大国。直至齐桓公,相管仲,存邢救卫,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看似礼乐复兴,实则政令从此不出天子而出霸主。霸主从此代天子管辖诸侯,发号施令。
       齐桓公之后,宋襄公不自量力,想要仅仅依靠仁义的名号继承桓公伯业,欲以弱宋凌于众诸侯之上,最终身死国破,论为春秋的一个笑柄,历史的一段悲剧。
       晋文公重耳,历经千难万险终于为晋国国主。继承桓公伯业,合中国诸侯,数败荆蛮,威震天下。重耳所以不如小白者,于王前要地,甚是无礼。由此可知,如果说管仲当年尊王攘夷还有一点是发自内心的匡扶周室的愿望的话,到了晋文公这里,尊王仅仅只是一个掩人耳目的口号了。晋国自文公以后,历代晋侯多为中国之伯。
       齐桓,晋文是春秋五霸中最重要的两位。这两位霸主主政中国多年,基本恢复了当时整个中国(当时的中国不包括秦、楚等地)的秩序,维持了那时的基本制度。
       到了秦穆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基本都是偏霸一方的霸主,中国之内,依旧以晋、齐为伯。
       这里必须谈一下齐国和晋国这对于当时中国来说两个相当重要的国家。齐国在山东,背朝大海,面向中华,地大人多。对外出兵无后顾之忧。齐国天然的地理优势使得齐国很少受到多线作战的困扰。齐国对于中国来说,也就成了捍卫整个中国大后方,齐桓公存邢救卫,几伐荆蛮都是依托齐国强大的国力和天然的地理优势。再说晋国,晋国位置在今天的山西。晋国的地理位置远不如齐国优越,他北方有胡人,西方面对强大的秦国,东方又要与强大的齐国接壤。南边,宋国鲁国都是他的附属国,但是这些国家距离楚国更近,距离晋国更远,晋国想要保护他们可以说相当吃力。因此晋国诚可谓四战之国,兵家必争之地。然而,晋国自文公以后,开疆拓土,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兵强马壮。北方胡人不敢入侵,秦人畏晋而不敢出函谷关,齐国几番争伯却没有大的干戈,南方楚国虽然常年与晋叫板,毕竟相隔遥远,晋楚基本都是拿对方的附属小国出气。由此可见,有一个强大的晋国在,不仅仅在中国的范围内制衡了齐国的力量,形成了晋齐竞争霸主的格局。从大的形式上来讲,秦国要想越过晋国兵出函谷几乎不可能,要想灭掉一个统一的强大的晋国更加天方夜谭。中国有齐国和晋国两强坐镇,秦,楚都也只能偏霸一方,不可能有机会扫荡整个中国。
       但是历史毕竟是要前进的。齐,晋,秦,楚眼看就要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权力和势力互相制衡的格局,天下却终归要往一统方向发展。晋国六卿:智、韩、赵、魏、范、中行,相互制衡,分割晋国的国政。后,范中行被智韩赵三家所灭,智又被韩赵魏三家所灭。自此晋国三分。晋国的分裂依我来看,晋国几乎犯了和周一样的错误。就是分封过度,到了范、中行两家被灭以后,晋侯的土地居然都不如四家的各自的土地多。晋侯实际已经掌控不了晋国了。到了智家被灭,晋国反倒要朝拜韩赵魏三家的家长,如此尊卑颠倒,岂不是又一个小周朝吗?
       晋国一分为三,最大的受益者莫过于秦国。一个强大的邻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三个相互有着不同利益诉求的相对来说弱小的国家。从此以后,秦国之兵出入函谷关就自由多了。
       三家分晋之后,中国历史走入到战国时代,最终秦国统一中国。其中曲折我也不想多说。对于战国时期,秦国之所以能成,六国之所以失败,王立群老师曾经做过我认为非常精辟的总结。
       齐国:被六国合纵所破,亡国五年。国力始衰。后,秦国一个一个灭掉其他诸侯国,齐国居然对此视而不见,始终抱有侥幸心理,认为秦国和齐国关系良好,秦国绝对不会来灭他的。不修武备,不救诸侯,不懂唇亡齿寒的道理。最终社稷不保。
       楚国:楚,大国也。楚国之大,几乎占据天下之半。秦国方盛,楚始终不敢与秦争锋。屡次迁都,土地一大块一大块的被秦国吞并,居然还不思夺回,还要与齐国争锋。到了秦灭楚的时候,楚之强依然逼着秦王必须要倾举国之兵前来,而楚项燕却小看秦将王翦,致使兵败。楚之亡,犹可惜也。
       燕国:燕国就是从来没有做过好事的国家。七国之中,燕国最为弱小。然而,面对强秦,六国本应合纵抗秦,可是看燕国。乘齐不备灭齐五年。赵长平之战几乎损失全国成年男丁以后,燕国居然发兵攻赵,想要攻其虚弱。燕国几乎成了秦国疲惫齐赵的帮手。燕国屡次进攻,使得军事上强大的赵国几乎得不到喘息的机会。及赵被秦灭,燕也失去了最后的屏障。
       三晋:三晋之中,韩多名相,赵多名将。历史曾经无数次眷顾过这片土地。从强大的晋国,到后来的韩赵魏。战国之中,第一个强大起来的不是秦国,不是齐国,而是魏国。魏文侯之后历代魏主和执政大夫都没有了虚心求贤,辨别忠奸的能力。赵国曾经无比强大过,赵武灵王时期,胡服骑射,威震中华,赵武灵王也已经准备各项灭秦事宜。可是谁曾想,一代雄主居然又犯了中国历史上无数次用鲜血教训告诉后人不可废长立幼的道理,可怜赵武灵王,被活活饿死在深宫。自此之后,三晋大地只有被秦国蹂躏的机会。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不亦悲乎?
       再说四君子,四君子是那个特殊年代的特殊产物。从他们开始,培养起了中国古代的养士文化。我们发现四君子几乎都是各国王室的公子,或者如春申君般做到执政大夫,不然哪里有那么大的财力养着一帮闲人呢。虽说鸡鸣狗盗之辈总会有他的用处,可是毕竟用之一时,平时闲养着可是长时间的,没有巨大的财力,谁养的起?六国相比于秦国,我发现,四君子的养士使得六国得以抗秦,但是四君子毕竟只是公子执政,不是国君。反观秦国,广招六国贤士,几乎是国君在养士,比之于六国贤公子养士,不亦高乎?
       遥望春秋战国,那个结束封建社会而开启中国帝制时代的关键过渡期,那个思想自由,君择臣而用之,臣亦择君而事之的时代。那个时代,七雄五霸激荡人心;诸子百家争相璀璨。那个时代,充满子弑父,臣弑君,父淫女,子淫母的乱伦与悖逆,也处处弥漫着士为知己者死的浪漫与豪情。那是一个将一切旧事物解构却没有建构起新事物的时代,那是一个既充满矛盾却又极富激情的时代。
       春秋已去两千年,而今思却亦潸然……
  •      好~
       好在行文流畅条理清晰;好在是现在人读的懂又不失文言美感;好在依托正史又多传说,使得内容精彩又不失实;好在不掺杂主观观点又立于正统思想。
       从狭隘主义的角度说,的确没三国好。原因嘛,陈列如下:
       首先,东周400年历史,英雄豪杰辈出。可以说是灿若星河浩如烟海,用一本书全写出来自然要求简洁概括。其不可避免的故事精彩程度自然要稍逊一筹。这也是稍逊三国的主要原因。
       其次,作者当时的文化政治环境也是不得不考虑的。官方大兴文字狱,使得文人不敢越雷池一步,只得老老实实研究古代文学,不敢多掺杂个人言语。以至于读起来感觉像纪录片。当然其中用以刻画人物的语句句点睛,使得其人物色彩跃然纸上。多少填补了其不足。
       个人以为,在通读三国和本书多遍后,多数人都会给出强于三国的说法。
       当然,三国也是毋庸置疑的。单纯从文化欣赏角度说起来的确好于本书。但,其他诸如教人处事、劝人为道、修身入世等方面来看,就……
       个人观点,随兴而发。不全不足不对之处,海涵了^_^
      
  •     读的是繁体字,版本比较旧,我是连蒙带猜,建议选择新版本简体字,免得理解有差。
      
      书里描述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年代,寥寥几句就概括一个人的一生,放下书,似乎还能听得到里边的巧舌如簧、金戈铁马,也时常感慨那么多精彩的人怎么都集中在那个年代,有时也感慨幸亏精彩的人物都集中出现,他们才不会活得寂寥。
  •     第一遍看故事 第二遍知阴谋 第三遍正己身
      
      明人写的先秦故事,自然夹杂诸多明时的看法,虽以历史为基础,实则包含诸多明人的评论,所谓每件事情都是历史的两面性,但是由于有了作者主观意识的参与,是其历史性并不客观真实,不过故事性言简意赅,人物丰富,脉络也较为清晰,如果看过历史故事倒是初读用户最好的选择。从宣王闻谣轻杀始到始皇统一中国终,洋洋500余年,作者仅用80万字即成此书,可窥见作者功力之深厚。
  •     1.姬寤生是怎样变成小霸王的
      2.姜小白和他仲父奋斗的一生
      3.姬重耳及其众小弟浪迹天涯
      4.嬴任好多管闲事三平晋乱
      5.姬重耳老当益壮称霸天下
      6.晋国众卿活跃在内政外交各条战线
      7.晋楚争霸没完没了若干年
      8.晋国众卿争权你死我活
      9.传奇女性夏姬及其裙下之臣
      10.古今第一奇男子伍圆快意恩仇记
      11.孔丘的故事和勾践的故事
      12.三家分晋和魏国的快速崛起
      13.鬼谷子的四个学生
      14.六国的公子、赵秦的良将和吕不韦的生意
  •      《东周列国志》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这部小说由古白话写成,主要描写了从西周宣王时期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五百多年的历史。
      
       本书以国家的兴亡成败为主题,致力探讨气运盛衰、人事成败之间转化变迁的因果关系。作者通过人物命运的沉浮,形象地告诉人们,能否注重道义,任用贤能是判断一个国家前途命运的最根本的依据。得民心者得天下。道义是对天意的阐发,天意就是民心。民心存,其政举,民心亡,其政息。这种人本主义的观点,是有进步意义的。
      
      
      
      
  •      想要在乱世称霸靠的是什么?有人说是靠武力,谁不听老子话打谁,有人说是靠礼教,有人说是靠智慧,还有人说干脆就靠不讲理。没错,其实看看在那个混沌的年代,从东周开始到战国结束,不就是靠得不讲理么?今天讲和,明天我就翻脸不认人,去你妹的人质割地赔款,我就要你灭亡,我疯狂。
       但这都是表面现象,皮毛而已。那个年代哪个成名的君王没两把刷子?特别是大国们,不讲理到没天理,效果只能装装孙子,其实往往越是服软的不硬碰硬的才是乱世的清醒者。气节有什么用么?史上留名?别逗了,留名有什么用,你活着什么福都没有享到,你要是个普通百姓,国都亡了,要是没良心的,反正就是换个领导,我照样好好活着,有良心的为国破伤心。你要是个将军说客,为了一时冲动就动粗的,当时人家服软是人家看得起你,是人家懂的忍一时,回头有你好受的,早都咬牙切齿把你碎尸万段了,回过头你就等着向你开战的噩耗吧。
       更可气的是你要是个君王,你就跟人家硬碰硬,或者一味报仇雪恨,再或者气上头上派人暗杀,愚蠢至极,混动的大脑里都塞了点什么思想?清醒的人,懂得养精蓄锐,懂得韬光养晦,懂得后发制人,懂得在该讲道理的时候不讲道理,在该不讲道理的时候对你和和气气,把你用软的制住,让你永世不得翻身。
       但其实呢?东周春秋战国这个年代里,好多事是身不由己的,在身不由己的时候贪恋名气,展现气节也没办法,谁让生在这个年代,人家拿刀子加在你头上服软也是死硬抗也是死还不如死的体面一点。但是聪明人懂得用清醒的大脑让刽子手放下刀,懂得保全自己的同时给对方一个台阶下。
       总觉得这样一本书是有益的,至少让我们明白些历史,可能有一些事被夸大了成分,但又有谁能说史记里面的东西就是百分之百的真实呢?所谓历史,就是为了满足某些人的自我膨胀欲望的产物。真正的历史,或在每个人的心中。
       清醒着,哪怕这个世界很混沌的时候。
  •     很多人说东周列国志是一本可以媲美三国演义的书,但我更喜欢前者。
      东周列国志,时间跨度五百年,讲述中国上最动荡也是最精彩的那段历史: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有英雄,也有小人,有明主,也有昏君,有侠士,也有无赖,有精忠报国,舍生取义,也有卖主求荣,忘恩负义...
      
      作者文笔精妙,将所有天下五百年间的故事融于108回中,章章精彩,过渡流畅,仿佛无形之线贯穿108枚珍珠。
      
      喜欢该书开场:“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英雄五霸闹春秋,顷刻兴亡过手。 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浑然大气!人生百年,只为那“青史几行姓名”,要离,伍子胥,夫差,勾践,荆轲...他们,即便已成“北邙荒丘”,但其事迹,其精神并未消逝,流传至今,仍激励后人。
      东周列国志,把这些人,这些故事讲得很精彩。
  •     读此书,学做人。好的小说在于你可以从书里找到自己的影子,跟书里的人物有着感同身受的体会。这书不比所谓的四大名著差。为人“忌贪、忌忿、忌急”,古人的智慧在今天看来依然奏效,这就是人性亘古不变的证明。成就霸业也好,身为庶人也罢,都是那铺成历史长河的粒粒卵石。
  •     孟子曰:孔子著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冯梦龙之东周列国志,便是《春秋》之近代半白话版也。
      小学时读历史,说周朝是奴隶社会,人民生活极悲惨。看过正史的人,始知中国自三皇五帝至西周,一直是圣人治世,恰恰是中国历史上最生活幸福的时期。二千年来,战乱极少,君明臣贤,百姓安居乐业,正是大治之世。
      读春秋,使人明哲理,明做人,明治国平天下之道,明正邪是非之辨。
      
  •     大概初中时候读过的书。当时完全是出去一种对历史的喜爱。
      
      如今仍然依稀记得当时书中春秋五霸的风采,各方诸侯的尔虞我诈。
      
      这本书应该对我文言文的学习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不过估计它要很久躺在我书橱里了,估计以后没有时间再去翻他一遍
      
      
  •     我读东周列国志有三遍了,但还是没有完全读透,里面有许多东西都不太知道,读了才知道。而且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这本书适合各个年龄段的读者阅读,很长知识,可能已开始读起来比较费劲,但慢慢品味,你就会发现这本书确实很值得读
  •     这本书很早就看过一遍,当时年龄还不大,但喜欢历史的我看完后在很长时间内都很震撼,每个人都会在一生中的某个时间颠覆自己的世界观并重新建立新的世界观,尤其是当今这个社会,小时候受到的教育都是虚假的正义,长大后才发现世界是残酷的,每个人都会有这么一个过程,很幸运在那个时候我就看到这了这本书,当时看还不是很明白,主要是里面生字太多,那时我已经看过《三国演义》《水浒传》甚至佛门术语较多的《西游记》原著,所以对古白话文没有什么阅读障碍,毕竟作者都是明朝的。
      看这类书我向来都是看原著,不看白话翻译,只有古文才能传神精炼的表达出那么多的含义,我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想明白很多事情,也正是这个时候我的世界观,价值观开始得到启蒙,知道世界并不像我想的那么好,但也还是有忠贞热血之士。
      我无意长篇大论这本书有多好,不要说什么局限性,局限性任何时代都有,难道现在的东西就没有局限性吗,这类书本来就是需要用思考理性去看待才能学到东西,要是因为局限性,那所有古代的书都不用读了。
      这是一部难得的讲述那段中国历史上最灿烂的历史的小说类的书,你喜欢看《金瓶梅》《灯草和尚》是你的个人爱好(那些书思考的看也都是好书,《金瓶梅》还差点成为四大名著之一呢),你喜欢看野史或清宫穿越类的东西也无所谓,但绝不能因为看不懂就说它是一部不好的书,难道因为你英文不好所有的外国文学都是垃圾?
      还有,这部书里关于整个社会的宏观描写,勾心斗角,权谋利益,你死我活有着大量的描写,这才是真实的世界,你不愿意相信是你自己的事。
      这部书绝不是什么适合中学生看的,一个是中学生天天考试做题,没时间,一个是就算有时间他也不一定爱看这类题材的古书,,一个是他可能根本就看不懂,别说中学生,就是大学生,成年人真正看懂的也不多。
      关于书的内容就不多说了,就是书名所说的“东周列国的故事”,里面的内容还是比较忠于历史的,也有一些比较玄乎的东西在里面,那段历史本来就有些传奇,就连史书中都又不靠谱的东西,你指望小说要多真实,不过这部书真的是比较忠于历史,你既可以当小说看,也可以当史书看。
      还有那些嫌书长的,看不懂古文的,对古文没兴趣的,不喜欢冯梦龙这个人的,讨厌书的字体的,大中小学生们,你们这些人大可不必看这本书。
      剧情太复杂,有没有字幕,不适合你们。
  •     以后再买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后出的简体横排有注释的,
      而且新版的最后还有书中每个人物之间关系的表格.非常好.
      梦魅以求的感觉呀.
  •     上周日与上海文庙旧书市场淘得此书,倍感幸运。被书中的故事所吸引~~~计划一日二至三篇,一月阅毕。
      只因本书文字为繁体,半文言写作,本人不才,因此还需配合古汉语字典~~
      但不失为一学习正体汉字的好机会~~
  •     还在上学的时候,觉得比三国志跟三国演义还要好看
      可能因为我比较喜欢文言文吧,比复杂的文字描写更有境界
  •     一个九鼎失位,礼崩乐坏的时代
      本书既是历史,也是小说,更是人性
      将阴暗面的人性刻画得淋漓尽致
      看完后恍然大悟,原来2000多年前的老祖宗就善于破坏游戏规则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     第一次读的是其他版本,没注释的。文章一看就是思路绝清晰的人写出来的。当时想冯梦龙大约是天才吧,写的和编纂的东西都是又通俗又精彩。曾持续N年放在枕边。07年时看到这个版本,又有注释又有人物名字关系列表,又买了回来(这是我看到的几个新版本中,唯一注释得相对非常详尽的一部,代表读者谢谢黄钧先生!55年版可惜没看到过)。注释有的地方稍有重复,但对于我这种懒读左传等等的人来说,不必再去费心考据,很长知识,也很有趣。
  •   献丑了!谢谢。。。^_^
  •   我的个喵!我才看到NO.3。
  •   我可能看到7或者10
  •   同样用kindle看的路过~~~我的笔记估计比你的还可观
  •   中国区有免费版。
  •   乱自上作,古今亦然,
  •   若论想象力,《冰与火与歌》胜。
  •   太复杂还成啊~~各诸侯君主的名号记得头大~许国,虢国之流,外加上鲁国,基本就是龙套啊
  •   冰火写得更细,你想它共写了多长的年代,就两代人嘛。
  •   写得过瘾!!
  •   读完整本书后有两个突出印象:1.东周时代的人普遍重义重名重利但是轻生
    2.忠诚/归属感往往对某个具体的人而不是对具体国家 此外,东周时候的“国”似乎更像是现在的欧洲足球俱乐部,远没有现代民族国家的泾渭分明
  •     东周时候的国是由周天子分封的,各个国也都是有等级的。天子之下,有公侯伯子男,对应的也就是各个等级的国家。各个国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独立的国家,而是置于周之下的分封的诸侯国,和现在的国家不是一个概念。另外, 那个时代,臣子的忠诚和秦汉以后也是不一样的。臣子不仅仅要忠于自己的国君,还应该忠于周天子。因为所有人都是周天子的臣民,然后才是各个诸侯国的臣子。一个诸侯国的臣子在另一个诸侯国就是他的外臣,也必须对外国的国君行君臣之礼。这是那个时代的时代背景。@sun_flower
  •   嗯,而且发现国与国之间互通婚姻非常普遍,人臣在本国不如意他仕别国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连春秋四公子都是这样,几乎没有对某一个特定国家“从一而终”的...
  •   呵呵,因为那时候的国家并不是现在的国家呀。如果方便理解的话,就把那个时候的天下看做一个联邦好了。在一个联邦之内,各个不同的加盟共和国虽然也叫做国,但是他们拥有同样的国籍,不是现在所谓的“外国人”。
  •   是滴 ^_^
  •   “三晋之中,韩多名相,赵多名将”。是否笔误,窃以为,魏多名相
  •   此书强于三国+1
  •   哈哈,楼主真有才
  •   不错,吕不韦与王太后那不得不说的故事!
  •   lz太霸气了
  •   凝练概括能力当世罕见。。
  •   将将看到4 百里奚足当一传
  •   繼續啊 = =
  •   书就应该这么看,这么说,若非此,不如睡觉
  •   重点出来了~~楼主是一个善于总结的人~话说头像是普朗克么
  •   总结得好!
  •   看到9
  •   这本书估计学不到什么真正做人的精神吧。整个中国历史不管是君臣还是百姓都不存在独立人格,如何能学到如何为人之道理。只不过这本书倒是不断反省自己的佳作。人性的各种丑陋与愚蠢都在里面了。。。
    ps:我不是说书不好,要不然我也不会看完,只是对于楼主说读此书学做人说法的一点见解而已。
  •   呵呵,是啊读下来你觉得现代人的丑陋与愚蠢和书里写的有很大区别么?我觉得学做人可以从榜样的力量来学,也可以从别人的错误中来学,关键看学习的主体是怎么看待和反思这些榜样和错误的。所以我才说读这部书可以学习做人。另外我并不赞同你说的君臣、百姓不具独立人格的说法。
  •   看完发现社会的残酷和人心莫测!但是本书的主旨还是宣扬正义和德政的,哪怕那些君王只是假仁义,也是需要切切实实的做出一些表率的,这些手段也算是造福了大部分人吧!只是战火纷飞,最终邪不胜正,假不越真,狐狸尾巴都会漏出来,可怜了劳苦大众了
  •   ...~~诶呀呀~那是最好的时代 那是最坏的时代``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