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

出版时间:2002-10-1  出版社:人民文学  作者:老舍  页数:157  字数:8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茶馆》是中国话剧史中的经典,是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如此众多的人物,活灵活现,勾画出了戊戌政变后整个中国的形象。老合先生举重苦轻,毫不费力地把泰山般重的时代变化托到观众面前,这真是大师的手笔。《茶馆》是一个无可奈何的悲剧,在那种年代、坏人嚣张,好人只有死路。而那些想拯救中国又终结前途的人,他们的悲剧是没有看到真理的悲哀。这部显示了老舍先生剧作深刻的革命性。

作者简介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自幼家境贫寒,甘共1918年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任职小学校长、劝学员等。1924年到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教员,并开始文学创作。1929年回国后在齐鲁大学、青岛大学等校任教,继续从事写作。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他一生写下近800万字的作品,多以老北京平民生活为题材,京味农郁,风格幽默。主要作品有《骆驼祥子》、《离婚》、《四世同堂》、《茶馆》、《龙须沟》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茶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1条)

 
 

  •   一直以来对国内文学有偏见,《茶馆》却令我刮目相看,其对社会的揭示,对人物的刻画,对百姓生活的描述不逊于莫泊桑的犀利,马克吐温的入骨和果戈里的透彻。
    《茶馆》是一个无可奈何的悲剧,却是中国话剧史上经典和瑰宝,展现了一段中国人不可忘记的悲惨和耻辱。作品通过通俗易懂的淳朴语言和直观形象的话剧形式描述了中国社会变革动荡时期各种人的不同心态和普通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的生活状态,反映出了当时整个中国的整体状况,给人深厚的真实感,无论是对场景的描写,对人物的刻画,还是对事件的描述,都是既生动又形象。
    作品以时间为序,以重大的政治事件为背景,随着一个小茶馆的衰败变化,用50多个角色(两代人),勾勒出了戊戌政变后近半个世纪整个中国的形象。内忧外患,内乱外掠,坏人嚣张,好人死路一条,一个个丑恶的嘴脸跃然纸上,一个个悲惨的人物印刻脑海,有力地表现出了中国的悲哀,将那个时代背景下,无可奈何的中国人的悲剧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用黎明前的黑暗无声地呼唤革命的降临,期盼真理的到来!
    全剧分为三幕,时间跨度长达近半个世纪。第一幕以1898年康梁维新失败为背景,民不聊生,但茶馆还比较兴旺;第二幕以时隔十多年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内战不断为背景,国家内外交困,茶馆在王利发的改良下,终得重新开张,“莫谈国事”保留下来了,生意却只能以卖茶和子来维持,还要应付巡警、大兵、特务等各路神仙的敲诈和竹杠,茶馆在夹缝中艰难而勉强得以生存;第三幕以抗日战争胜利为背景,百姓满怀希望,可是在国民党的白色统治和美国兵的横行霸道下,生活非但没有安定,百姓相反更没有生存的机会了,茶馆逾发暗淡和衰败,“莫谈国事”更多更大了,茶馆却最终被沈处长强占,剧情在王掌柜的上吊自杀后而落幕。
    在那个时期,中国百姓迫于生活的压力卖儿卖女成为普遍现象,康六将十五岁的女儿卖给老太监做老婆,只拿到十两银子,心狠手毒没有半句实话的说媒人刘麻子却从中渔利190两。可怜的顺子姑娘又饿又气地昏了过去,庞太监冒出的却是“我要活了,可不要死的”。乡妇只要二两银子就能卖女儿,多么令人纠心的凄苦。国不宁民不安,国不强民不富的主题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看后油然而生革故鼎新的革命热情和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
    在那个时期,好人只有死路一条。裕泰茶馆的老板王利发二十多岁就做了掌柜,精明能干,善于改良变通,使茶馆在40年的风雨飘摇中艰难生存,可最终还是没能逃脱被贪官无偿霸占的命运,可怜的老掌柜啥也没说就无奈地悬梁自尽了,丧心病狂的沈处长却毫无人性地连说:“好!好!”,令人咬牙切齿!旗人常四爷敢作敢当,自食其力,因与松二爷闲聊时一句“大清国要完”就被逮捕坐了几年大牢,七十多岁了,落得个卖花生米谋生。茶馆房东秦忠义财大业大心胸大,四十年主张实业救国,结果工厂被拆平,仓库被查封,货物被偷光,落得“没有寿衣,没有棺材,只好给自己预备纸钱”悲惨结局。
    在那个时期,奸人当道,混混逞强。庞太监居然要娶老婆,地否流氓黄胖子成为人上人,说媒拉纤的刘麻子能贩人赚取大笔昧心钱;相命打卦的唐铁嘴到处招摇撞骗;营差二德子崇洋媚外,媚上欺下;老特务宋恩子,吴祥子成为当政走狗,到处抓捕革命学生。他们,这些不顾百姓死活的社会人渣反倒生活得自由自在,风风光光,还都培养出第二代来子承父业,简直不可思义!
    话剧中让人看到的女性的觉醒和坚强。康顺子虽卖给太监作妻,但在太监死后,她能与义子自食其力,相依为命;王掌柜之妻王淑芬公平正直;女招待丁宝有胆有识,主张正义,展现出了中国地位低下的女性的觉悟和胆识。
    历史不可忘记,更不能重演!
  •   再一次读罢老舍先生的《茶馆》,对先生佩服的那是五体投地,可以说,《茶馆》的确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化境。《茶馆》展示了老舍先生作品所独有的“京味”风格,是新中国话剧的一块里程碑。它曾经被誉为“远东戏剧的奇迹”,“中国现代戏剧的精华”。
    这个版本应该是最佳版本了,纸张精美,印刷精良,在配上大量的剧照,绝对超值。
  •   话剧《茶馆》是老舍在1956年完成的作品,1958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排,此剧以茶馆作为社会缩影,透过半个世纪的世事变化,由70多个角色演出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层面。故事讲述了茶馆老板王利发一心想让父亲的茶馆兴旺起来,为此他八方应酬,然而严酷的现实却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终被冷酷无情的社会吞没。经常出入茶馆的民族资本家秦仲义从雄心勃勃搞实业救国到破产;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爷在清朝灭亡以后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故事还揭示了刘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全剧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向人们展示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后的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的不同命运。这个版本纸质精良,装潢精细,配有大量插图(剧照),是非常好的一个版本
  •   最喜欢读老舍写的东西了,特喜欢他的语言风格。老舍描绘了茶馆里形形色色的人物,朴实的语言,滑滑的京味儿,自己都想置身其中。书的质量也好。
  •   从小人物的眼光中读出的世间百态,让人忍不住从茶馆的一生看社会的兴衰,绝!
  •   老舍的大家手笔加上大方的排版再配上精美的剧照,完美!!!
  •   老舍。不得不令人佩服,该书,诙谐,幽默,真实,无奈,不愧是文学巨匠呀!
  •   出人意料的惊喜!原本以为是普通的版本,没想到扉页是纱纸加烫金老舍头像,里面还有人艺的剧照,超值!
  •   先生的一支神笔写就了时代的缩影,感动!
  •   书的内容不用说,绝对经典,印刷也很好,这个版本绝对值。缺点是每页只有半页有字。不知为什么非要把书印的那么厚。
  •   经典作品,这个版本是配着剧照的,于是之那拨演的。
  •   在读经典“有牙的时候没有花生豆,等有花生豆的时候又没有了牙”。真的就像现在的生活一样,年轻什么都是在奋斗,达到了一定的地位,很多东西又渐行渐远了。
  •   内容不必说,印刷、纸张的质量也都上乘,配的剧照也很不错,就是印刷太浪费纸了,一页没印多少字就完了!
  •   内容经典到吾人不知书的纸也很不错
  •   除了内容!本书的包装也堪称经典!!!!!!!
  •   一天读完,大部分是在火车上读的,读完之后,忽生一种历史苍凉感。莫名
  •   这本书帮助我们留学生学到了很多东西(词语、成语、短语之类的)。
  •   看过的最有品位的包装
  •   且行且珍惜
  •   各色各样的人,在一个茶馆里,在三场戏的诠释中,形成了一个时代背景下的缩影。好人在那个时代,似乎都没什么好的结果。势利,自私,胆小怕事,各种不好的品质的凸显更迫切的呼唤了人性的复苏。不谈国事的贴幅在这个茶馆里应该也不起什么作用了吧。不谈。就是谈。
  •   也许现在对我们的前辈作家们不是那么关注了。但当看过许多国外的所谓名著时,在语言上开始想念我们的汉语。老舍的《茶馆》确实是一个回归的开始。
  •   还不错,就是排版的有点废纸,感觉是买茶馆送白纸似的。
  •   剧本应该在舞台上才能展现出生命,好想看话剧哦
  •   如题,不过还是应该买老舍全集,呵呵,这种印刷的排版太过浪费了。
  •   书面的茶馆,不如话剧。
  •      我是十分尊敬老舍先生的,打小就是。老舍,舒庆春,舒舍予,这几个名字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久之便成为一种情结。起初爱读先生的文章是因为口语色彩浓厚,上口,有趣儿。现在爱读,则更多是读其精神,文化,风骨……
       近日重读《茶馆》,所感颇多,不妨一记。
       口语入文使所写内容具有生命力,塑造人物,个性鲜明,有些有肉,尤其是在话剧艺术中更显其妙。剧中的人物立起来了,活了,就像在你眼前。一个人一种语言风格,一种语言风格塑造一个剧中人。足见先生对生活体察之深。人既然活了,便有了生活的真实。
       剧本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现实与精神世界。最令人心痛的便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所付出的代价,先生为其树碑立传。但历史的发展仍会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历史是个大趋势,多数时候是在一个灰色地带中摸索前行。所以多数时候不能往细微处分析,因为有太多的生活的真实,有太多让人失望甚至绝望的东西,但我们不能因为这些痛苦而不去面对这些真是存在的黑暗,甚至有时候我们应该首先直面这些黑暗,才能看到真正的光明,才不被惑人的“粉饰”所迷惑。从而知道,这世界还很不好,不时问问自己能为这世界做些什么,虽然多数是摇摇头,叹叹气……
       内容大家都熟知了,也说不出什么新意,便略去吧。
       幕是落了,先生也早已离去,我竟有些分不清自己是在戏里戏外了……
  •      这是个角色丰富,个性鲜明的戏剧作品,可不可以说,时代造就了一个人,一个人反映了一个时代?让我忽然想起一个国产片《蓝风筝》,无法定义当时我认为的结局是好是坏。它通过女主人公的几次婚姻,以一个小孩的视角反映了文革时期的灾难。又让我想起五四这个令人振奋却又让我无法触摸的时代。
       是否一个动荡的年代才是一段深刻的历史?我们这个年代又会有什么样的产物?也许现在还不能看出,不知后人会怎样看待与评价它呢?如果可以,我希望他们说:“那是一个没有血的奋斗年代;那是一个无污染的娱乐时代;其实那是一个无法定义的年代。”
  •   于是之的话剧版本演得好,尽管我不记得茶馆的那个老板叫什么了,但是我仍然记得里面的一些细枝末节
  •   嗯,经典了
  •   一部茶馆,半世人生~~~
  •   期待万家灯火。妞。想你拉。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