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晚

出版时间:2003-12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作者:杨键  页数:30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九十年代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介绍到中国,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接轨,其间产生了许多优秀的诗人。由于文学理念的碰撞、争论,大家各执一端。因为更关注于纷争与话题,所以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隐没其中而被忽略。本卷展示的十位诗人风格各异,但同时可以窥见他们在实践诗歌语言和空间的态度上所保持的异常的清醒与自尊。
“年代诗丛”第二辑为九十年代卷,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分别为:杨键《暮晚》、伊沙《我的英雄》、蓝蓝《睡梦,睡梦》、刘立杆《低飞》、宋晓贤《马兰开花二十一》、吴晨骏《棉花小球》、杜马兰《合唱团》、普珉《光阴的梯子》、侯马《精神病院的花园》、小海《必须弯腰拔草到午后》。
本诗集所选为杨键自写诗以来诗歌作品的精华。多年来,杨键在对中国传统伦理学、哲学、宗教的研习中,追思一种来源于古代人民的静谧智慧,在他炽热的诗行中,汉语新诗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悲悯和自省的能力。这是呈现在当代的某种程度上显得古典质朴的民族诗人,以其精致沉稳的汉语的声音,唤起人们直面人生的崇高本能。

作者简介

杨键,1967年生,1995年获首届刘丽安诗歌奖。

书籍目录

自序第一辑  黄昏即景  在悲痛里  祖国  满月  甄山禅寺  跃进桥  暮晚  惭愧  古别离  冬日  懂得  楼上夜眺  傍晚的光芒  恩情  乡村记事  乡村  在黄昏  人类  空旷  河边柳  冬天  歌  古典建筑  春光  清明节   小幅山水  过客  苏州河  观心亭  在江边  啊,国度!  农民  冬天  黄昏  江边  祠堂  在码头边  白头翁  在公园里  ……第二辑第三辑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暮晚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条)

 
 

  •   杨銉是个伤感的诗人,写得清淡,却不乏悲悯意识。好
  •     杨键的诗没有极端的形式感,没有晦涩的跳跃式意象,没有冰冷空洞的词语排列,没有刻意与读者拉开的距离。他的诗充满人情味,他的抒情冷静舒缓直抵人心,所选词句也都是日常的和优美的,让人浮想联翩,共鸣不断。他的诗有着绝佳的节奏感,诗句随情绪起伏跌宕,流畅婉转。北岛和海子的诗,对我来说好坏参半,有一半很喜欢,另一半实在难读,也就归为不喜欢行列。而杨键这部精选诗集几乎每首都能调动起我的思绪,不时令我心醉神迷。杨键开拓出了汉诗新境。也写出了我理想中的诗歌。
  •      作者思想上受佛教影响比较大,主要来自禅宗。
       和他同样路子的,台湾的周梦蝶,也很不错。也许一些地方还要成熟一些
  •     从生活中走来的诗人
      ——读杨键的诗集《暮晚》
      
      
      
      生活中满目是诗歌的美丽景观,诗人应沉浸其间,由此得到人间快乐和哀愁,逐渐建立起自我的诗歌王国。可今天许多诗人大都走上了(习惯性的)模仿或(没头脑的)自我迷信之路。还在写诗的罕见真诗人,有些本来出色的诗人写作水平已大大退步(如韩东),他们多是浮噪得想得到社会认可,甚至因此放弃了自己的立场和信仰(当然很多人根本没什么立场和信仰)。很少有人如顾城拥有写诗天才,很少有人如昌耀写得出一方天地,也很少有人如海子那么简单。
      杨键诗名早存。他的诗作,我以前在文学刊物上零星读过,今年才算真正全面地阅读他的作品。其诗歌精选集收录于河北教育出版社的“年代诗丛”第二辑。书名《暮晚》。杨键深入生活,努力吸取周遍生活的乳汁,在同时代诗人强占山头的时候在安静的角落里建立起坚固的城市。我的阅读感觉告诉我,杨键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最好的诗人之一。
      
      
      以1996年为界。1996年前杨键的诗歌中还处处见到语言的刺,指向并不美丽的世界。他的作品,让我感觉他是一个看到皇帝新装的孩子,这个孩子勇敢地叫出声:皇帝没有穿衣服。他在作品中说的——
      “我们处在一个充分暴露的伟大时代”(《甄山禅寺》1996)
      他的刺的天生带来的也是自身带来的。和当时二十几岁的诗人不同的是,当时的杨键他的愤怒是神秘的,智慧的——
      “多么像我们/面部安详地走着和坐着/心里总有一种/隐约的凶兆/朦胧的担忧……”(《在浮世》1996年)
      句子直接呈现心灵,是每个好诗人的本分,不是杨键一个人的特色。杨键的特点是开始天真的反思。这样的反思,有意义的地方在于找到一个忠实的对手——自己,危险的是——容易刺伤自己的激情——从而自卑,陷入“不敢说话的压抑”(《啊,国度》)。好在杨键天真,常常可以在思想最郁结的地方破茧而出。我起先很喜欢他1996年前的作品。而我那位诗人朋友跟我说,之后的诗歌你该细读。
      
      杨键在1998年后作品的写作手法多少有点像中国绘画的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就把事情和精神交代。计白当黑。四两拨千斤。诗人制作提供读者想象的模版,让读者自行将学识和经历当作陶土和水糅合成器。这样的作品体会的人自然惊叹,无法认识者会随手错过。中国人的文化自老子以降往往意大于形。在杨键的诗歌里也表现出这点。这和西方前辈诗人的许多作品不同。杨键的诗歌的细节往往可以用小节替代。而杨键对小节的处理,很轻松。写作手法如果不符合写作的内容,那还是形式主义。
      我不知道杨键在1996年遭遇了什么阅读了什么,他开始前所未有地关注生活和生活中人,借段他的诗来说——
      “在经过了很久以后/我们有一点知道/生活有着比我们早年所幻想的/肉体的爱更重要的东西”(《相依》1999-2000年)
      他的诗歌中开始出现温和的佛相,镇定的隐者之风。他题材的现实主义,基于他内心的浪漫主义和渐渐开阔的以人为本的立场。他告诉所有阅读他诗歌的人:爱生活吧,到生活中去。
      
      我也见有些读者评论说“杨键的语言往往带有翻译体的味道”。这是不准确的。1996年后,杨键的语言已在努力脱离了书本的控制。有时候他直接把生活语言运用到句子中。哪怕是随耳听到的两个路人的对话。经过杨键的修改都能发人深省。
      简单到土的语言,在今天一写作就不会说人话的作家和被那些作家影响下——喝着兽奶的——读者看来,似乎的外语。还有另外一个可能,和所有伟大的作家一样,杨键找到了永恒的东西潜伏在文学作品中——永不更改的人性。
      
      
      
  •   这位老师评的真专业,字斟句酌,字字珠玑,受益匪浅,没爱上诗歌已经先爱上诗评了。
  •   周梦蝶的语言很腻
  •   永不更改的人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