疆界2

出版时间:2005-3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王逢振 编  页数:434  

前言

  《疆界2》中文本第一卷去年出版之后,许多朋友表示赞赏和鼓励,认为它对促进文学和文化研究产生了很好的作用,希望我们继续下去。对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愿意尽可能做好。  但是,我们也听到了一些好心朋友的不同意见。他们在支持我们的同时,建议我们集中选择关于纯文学研究的文章。因为他们认为,文化研究只是一时的时髦,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纯文学研究或审美研究。这种意见或许有其道理。但是,《疆界2》毕竟是一本关于国际文学和文化研究的杂志,由于近年来文化研究的发展,即使文学研究也多采用文化研究的方式。因此我们的选题不可能超越杂志本身而专门集中于所谓的纯文学研究。  其实,这些朋友的意见背后是一种担心,担心“大”文化研究正在形成强势,会压制甚至取消传统的文学研究和审美研究。这种担心一方面表明了文化研究的力量和挑战,但同时也存在着对文化研究的误解。在很大程度上,西方的文化研究由文学研究发展而来:在批评理论发展的基础上,人们用文学研究的方法分析种种社会文化现象和文化制品,像分析文学文本一样,把社会文化现象和文化制品当作文本,以各种批评理论进行分析。

内容概要

  《疆界2:国际文学与文化·B》是一本关于国际文学和文化研究的杂志,由于近年来文化研究的发展,即使文学研究也多采用文化研究的方式。因此我们的选题不可能超越杂志本身而专门集中于所谓的纯文学研究。

书籍目录

为种族设计形态,并使之融入族裔性之中:亚洲裔美国人与白种人性的临界转换伦理学是原初性的哲学;或来自第三世界的蛮夷之语:恩瑞克·达塞尔访谈录美亚协会与美国太平洋的帝国主义想象皮埃尔遭遇的危机:麦尔维尔与“沉默之声”I皮埃尔遭遇的危机:麦尔维尔与“沉默之声”II不可通约性的时代对“奥斯维辛之后”的再思考:对大屠杀书写中不可说之物的修辞的批驳野蛮的追求:E.M.福斯特《来生》中殖民礼遇的形成爱德华·萨伊德与我:回忆赫尔蒙山英文目录

章节摘录

  这篇论文要探究的是,在上一个世纪里的某些紧要的关节点上,亚洲裔美国人的在场成了可以突出白种人性、黑种人性与亚洲裔美国人性的各种意义之间的辩证关系的一种形式;白种人性为对这种在场做出反应,而进行的临界转换。这一分析,需要对这样一种对中介的复杂理论化:它能够记录,在与白种人性的各种形式及权利要求联合起来的过程当中,各种各样的亚洲裔美国人群体所形成的共谋。与此同时,这一分析还要强调,这样的隶属关系,是由主导性群体,运用能够从种族选择的角度去制定生存状况以及机会的权利,生产出来的。此外,需要强调的是,之所以要上拉下打、就高不就低,种种压力,是在一个种族群体若欲提高其移动性、需要另一个种族付出代价才能实现这样一个社会结构之内产生的。用詹姆斯·鲍尔温简洁明快的表述来说,就是:“美国梦是以美国的黑人为代价的。”与此同时,我要提出,尽管白种人性已经成为民族归属的一种动态的构成性范畴,但是,白人特权却一直遭到口诛笔伐,迫使它对所采取的形式进行再交涉,以便把它的霸权维持下去。我认为,这样的再交涉,其至关重要的效果是,在论述民族归属、社会差异、经济不平等以及全球性竞争力的公众话语中,为种族设计形态,并使之融人族裔性之中。归属美国(U. S. belonging),最近已经从种族的意义,转化为族裔的意义。这种转变,已经为被建制化的多元文化主义、对新移民的安顿以及白人族裔性的复兴等文化主义的倾向所强化。这一转变显示,在一个跨国的语境中,族裔性这种新的话语,会怎样模糊种族与阶级的各种活动。对亚洲裔美国人在新的种族政治经济里所扮演的角色的辩证分析,对于理解后一民权运动时期的政治斗争的业已转换的领域,对于为批驳白种人性具有持续的权利而营造战略,都具有决定意义。这篇论文,联系白种人性的话语同亚洲裔美国人的在场的关系,将焦点集中在三个历史事件上,去分析这一话语的发展。为了对种族的分界线进行重新构造,与此同时即时决定应该怎样对白种人性做出界定,应该怎样把各种亚洲裔美国人以及黑人的身份置于相互联系的位置上,在每一个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中,都会出现积极的交涉。

编辑推荐

  《疆界2一国际文学与文化杂志》(Bouradar’y 2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Culture)原名《疆界2一后现代文学与文化杂志》,是美国著名的、颇具权威性的学术刊物,始创于1972年。如今它已成为美国最重要的学术刊物之一,在国际上具有很大影响。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疆界2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