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山庄奇案

出版时间:2006-8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英] 阿加莎·克里斯蒂  页数:247  译者:简庆闽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东方快车谋杀案》、《罗杰疑案》、《死亡约会》……在“侦探推理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逝世30周年之际,其最主要的32部经典作品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陆续引进中国。这32部小说是从克里斯蒂半个多世纪创作出的80余部侦探小说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基本上涵盖了她一生中最受读者喜爱的长销不衰之作。《悬崖山庄奇案》正是这32部经典作品之一。    被《纽约时报》称为“神秘的第一夫人”的阿加莎·克里斯蒂是举世公认的侦探推理小说女王。包括法国已故总统戴高乐、英国玛丽王太后等都是克里斯蒂的“粉丝”。据悉,克里斯蒂的著作英文版销售量逾10亿册,而且还被译成百余种文字,销售量亦逾10亿册。      年轻漂亮的尼克·巴克利小姐有一个不同寻常的名字,但她的人生更不同寻常:首先,在险峻的康沃尔郡山坡上,她汽车的刹车失灵了;接着,在海边小径,差一点被一块落下的大石头击中;然后,一幅油画又掉下来,几乎砸中睡梦中的她。  在发现了尼克小姐太阳帽上的弹孔后,波洛就决定要保护这个女孩;同时,他着手解开这尚未得逞的谋杀之谜。

作者简介

  阿加莎·克里斯蒂被誉为举世公认的侦探推理小说女王。她的著作英文版销售量逾10亿册,而且还被译成百余种文字,销售量亦逾10亿册。她一生创作了80部侦探小说和短篇故事集,19部剧本,以及6部以玛丽·维斯特麦考特的笔名出版的小说。著作数量之丰仅次于莎士比亚。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第一部小说《斯泰尔斯庄园奇案》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战时她担任志愿救护队员。在这部小说中她塑造了一个可爱的小个子比利时侦探赫尔克里·波格,成为继福尔摩斯之后侦探小说中最受读者欢迎的侦探形象。1926年,阿加莎·克里斯蒂写出了自己的成名作《罗杰疑案》(又译作《罗杰·艾克罗伊德谋杀案》)。1952年她最著名的剧本《捕鼠器》被搬上舞台,此后连续上演,时间之长久,创下了世界戏剧史上空前的纪录。  1971年,阿加莎·克里斯蒂得英国女王册封的女爵士封号。1975年,英格丽·褒曼凭借根据阿加莎同名小说《东方快车谋杀案》改编的影片获得了第三座奥斯卡奖杯。阿加莎数以亿计的仰慕者中不乏显赫的人物,其中包括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法国总统戴高乐。  1976年,她以85岁高龄永别了热爱她的人们。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美琪旅馆  第二章 悬崖山庄  第三章 偶然事故?  第四章 一定另有隐情!  第五章 克罗夫特夫妇  第六章 访维斯先生  第七章 惨遭不测  第八章 致命的披肩  第九章 从一到十  第十章 尼克的秘密  第十一章 动机  第十二章 埃伦  第十三章 信  第十四章 遗嘱失踪之谜  第十五章 弗雷德里卡的反常  第十六章 访惠特菲尔德先生  第十七章 一盒巧克力  第十八章 窗上的怪脸  第十九章 波洛导演的戏  第二十章 “第十”  第二十一章 “第十一”  第二十二章 尾声

章节摘录

  我觉得,英国南部没有哪个滨海小镇有圣卢那么令人流连忘返,因此,人们称它为“水城皇后”真是再恰当也没有了。到了这里,游客便会自然而然地想起维埃拉(译注:法国东南部及意大利西北部的海滨地区,濒临地中海,以风光旖旎著称)。在我的印象里,康沃尔郡的海岸正像法国南方的海滨一样迷人。   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我的朋友赫尔克里·波洛。他听了以后说:“昨天餐车里的那份菜单上就是这么说的,我的朋友,所以这并非你的创见。”   “难道你不同意这种说法吗?”   他出神地微笑着,没有回答。我又问了一遍。   “哦,真是对不起,黑斯廷斯。我想到别处去了。我在想你刚才提起的那个遥远的地方。”   “法国南方吗?”   “是的,我在想去年冬天,去年冬天我就在那个地方,还有那个案子……”   我记起来了。去年冬天在法国南方的蓝色列车上发生了一起谋杀案。案情复杂神秘,但被波洛侦破了。他永远是那么审慎敏锐,而且老是百无一失。   “要是我当时同你在一起该有多好!”我深感惋惜。   “我也是这么想的,”波洛说,“要是你在,你的经验一定会对我大有裨益。”   我从侧面打量着他,经验告诉我他的恭维是不可信的,但这次他显得相当一本正经,不过他那一套我是心里有数的。   “尤其是你那引人入胜的想象和推测,黑斯廷斯,”他沉思着往下说,“一个人总是喜欢换换口味的。有时我也屈尊跟我那出类拔萃的男仆乔治讨论个把问题,可是他连一点想象力都没有。”   这段话简直不着边际。   “告诉我,波洛,”我说,“你难道不想再重操旧业了吗?这种无所事事的生活……”   “对我非常合适,我的朋友。躺在海滩上晒晒太阳——还有什么比这更悠闲舒适的吗?从大功告成的顶峰上急流勇退——还有什么比这更冠冕堂皇的吗?人们这样在议论我:‘看呀,那就是赫尔克里·波洛——一个伟大的、举世无双的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样我就满足了,我不再有更多的要求了。我是谦虚知足的呀!”   我从来没有用过“谦虚”之类的字眼来描写自己。看来我这位朋友的自我吹嘘并没有因年纪的增长而有所消减。他往后一仰靠在椅背上,用各种自以为极其优美的姿势拈着唇髭,发出一种自我陶醉的“唔……唔……”的声音。   我们坐在旅馆的小阳台上。这是圣卢最大的一家旅馆,座落在海岬上,俯瞰着浩瀚无边的大海。小阳台下就是旅馆的花园,里边到处是棕榈树。大海深蓝悦目,天上万里无云。八月的太阳以它所拥有 ……

编辑推荐

  《东方快车谋杀案》、《罗杰疑案》、《死亡约会》……在“侦探推理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逝世30周年之际,其最主要的32部经典作品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陆续引进中国。这32部小说是从克里斯蒂半个多世纪创作出的80余部侦探小说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基本上涵盖了她一生中最受读者喜爱的长销不衰之作。《悬崖山庄奇案》正是这32部经典作品之一。   被《纽约时报》称为“神秘的第一夫人”的阿加莎·克里斯蒂是举世公认的侦探推理小说女王。包括法国已故总统戴高乐、英国玛丽王太后等都是克里斯蒂的“粉丝”。据悉,克里斯蒂的著作英文版销售量逾10亿册,而且还被译成百余种文字,销售量亦逾10亿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悬崖山庄奇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0条)

 
 

  •   波罗的小说
  •   旧书 旧货
  •   不错 啊 很好
  •   阿加莎的系列很好看,没的说
  •     这是一个很标准的阿婆式……或者说,波洛老爹式的故事。如果第一次看它,会惊艳,看多了之后再看它,会很轻松地猜出凶手。
      但是看推理小说的最大乐趣往往并不是为了猜出凶手,就好像打本的最大乐趣可能不是在boss倒下的那一瞬间,让我们津津乐道的也许是在那之前数十次的腾挪跳闪,与同伴的配合,等等。
      所以我给它近满分的评价。
      坚决不剧透,嗯。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事出反常必有妖。
      这个故事里的“反常”——比如说,好几次千钧一发躲过暗杀的女主角、被误杀的另一位姑娘、猜不出是谁打电话要求送来的巧克力……等等。
  •      看到马吉姑娘死了的时候,大吃了一惊。然后开始回过头来分析这件事情。第一,我不相信一本侦探小说中会出现杀错人这种情况,就像侦探小说的结局是个精神病患者一样可笑。侦探小说中的凶手,一般都智商比较高,所以才能布下各种局面搅混水需要足智多谋的警官出场推理。所以,不会杀错人,死了的就是被害者。于是第二,那个姑娘被杀,谁最可能是凶手,于是女主角尼克的嫌疑就太大了,人是她叫来的,她不叫这个姑娘根本就不会来。再结合之前她四次逃脱凶手的魔掌,这已经不能用中彩票的概率来计算了,最有可能的情况就是,这是她自导自演的,更何况她女友也说过她爱说谎。更为主要的是,她说她有把枪,但是不见了。这个更刻意,在那样的环境下自然的说出枪是自己的但是不见了,以后再有人是被这把枪害死的就根本怀疑不到她头上。那个时候开始就认定尼克是最终的凶手。之后看波诺列的十人名单根本就一跃而过,完全没看,因为觉得自己的推理完美至极。
       之前看阿加莎的书的时候也有从中间开始猜凶手的情况,也有猜对的情况,但基本上总会有事实理不清楚,但这次是坚决的觉得女主角尼克就是最有问题的。什么子弹打到帽檐上,如果真的是有这么一位倒霉的凶手,要自裁谢罪了好么。
       之后就是根据书中的情况一步一步验证自己的想法,看到跟那个飞行员订婚的时候,确实动摇了一下,但是想起尼克和马吉比起来,反而是那位姑娘更像叫玛格这样正式的名字,就觉得应该还是我是对的。而且当时还细细的看了每封信都没有提到恋人的昵称,就觉得自己更对了。
       本书总体来说仍然是阿加莎一贯的风格,不断的找各种人谈话,挖掘老百姓内心的故事。。。而且凶手的杀人动机略显勉强,但是作为一部能体现我这种人也有突然智商闪光的时刻,我决定要收藏!
  •     不错哦,对外文名字不敏感,以为书中有验尸那一块名字出错了,结果最后明了了。这几年侦探小说看多了,所以一开始就在往被害者就是凶手上猜,而且将凶手怎么说呢,粉饰得太白了,但是动机还是一样有趣。就和追柯南一样,很多次猜出凶手,但却是为了看凶手背后的杀人故事。
  •     看完本书后,我最想说三句话!
      
      1、对于我再次被书评泄底感到悲痛和愤慨!!!!
      
      2、阿婆你终于明白了快节奏也是很重要的对吧!!!!
      
      3、话说波洛你到底有多自傲呀!!!!
      
      本书几乎是一开篇就发生了事件。当然无论如何我不知道波洛是什么时候发现尼克小姐帽子上中了一枪……这个四次与死亡失之交臂的幸运(或者不幸)的女孩子仆一登场,便深深地吸引了我的眼球。之后故事变迅速进入了调查阶段。这是我看过的阿婆的作品里进入主题最快的一部了!不过真正的高潮应该是从尼克小姐的表姐马吉小姐被误杀开始的。
      
      由于本书与其他作品不同,波洛除了调查凶手外,还要保护受害者,预防凶手的下一步计划。所以波洛在调查上也显得与众不同。不再是一个接一个嫌疑人的打断问话,波洛也学会了翻箱倒柜,辨认笔迹,调查指纹这些东西。另外在布局方面,阿婆一上来就抛出了四次谋杀未遂事件,之后连续的谋杀未遂,让我想到了很多喜剧中的“笨贼”,仅仅是开篇就很能吸引读者。在连续读了7本阿婆的作品后,这样一部作品可以说给我了一阵新鲜。
      
      本书中,波洛高傲的性格更是严重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一边不断地吹嘘自己(当然,他有这个资本),一边阴阳怪气地调侃着黒斯廷斯。使得后者无可奈何的承认波洛的谦虚与别人的骄傲完全相同。这些描写不仅令人莞尔,也与后面波洛几乎无计可施的那种反应相映成趣。除开这对好搭档兼好基友外,书中其他角色也描写的“鲜活乱跳”的(书中语……)。总之,直到最后,我都是在一种愉悦的心情下读完这本书的。(废话,已经被泄底了,你还想怎样……)
      
      由于之前被泄底了,所以对于本书的诡计我就不做过多的评判了。而对于推理方面和线索给出方面,则做的可圈可点。本书的诡计用到了一个比较西方化的常识,这个可能会让一些读者感到混乱,至少我看的时候是混乱过一阵。除此之外,书中很多线索埋的都非常漂亮。而且波洛在推理的时候几乎不借用心理分析就能让我如此信服的情况真的不多。而这次正式少有的体验。
      
      我认为,对于初读阿婆作品,却担心被其琐碎的唠叨吓到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很好的入门教材!
  •     这本令我郁闷着了,读罢特想让凶手战胜一下波罗!天啊!我真是太不纯洁了,竟然有这种想法!可是,但是,可但是,苦心经营绞尽脑汁还是会被老天爷或是老头子看穿破坏还真是很沮丧的说啊!谁能一切尽在掌握,算无遗策,料事如神,纵横捭阖,瞥睨天下?NO有啊,纠结!
      波罗大叔你又凯旋了,哼!
  •      对于我来说真正能够大快朵颐的只有两种美食——烤肉&火锅。对于喝过《灾难之城》这份不怎么充饥反而更感油腻的奶油汤来说,《悬崖山庄奇案》算是解决了我这几天关于推理的温饱问题。
       最近开始恶补起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来,重温了她那被供在圣龛之中的《尼罗河上的惨案》以及《东方快车谋杀案》之后,拿起这本《悬崖山庄奇案》玩味之余真的不禁感叹阿婆的作品果然整体的评级指数要在奎因之上。
       整部的手法没有什么好说的,只是简简单单的枪杀而已。可是诡计的设计确实称得上迷雾重重,千沟万壑。特别是凶手的身份,真的太出乎我的意料了,甚至可以说与我原本的设想相差得南辕北辙。当然造成这种结果的并不仅仅是因为阿婆那高超的设计,更是因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线索——盲肠炎手术的日期没有交代清楚的缘故。
       当然,抛开这个瑕疵之外故事整体还是可以打75分以上的。如果比作一餐火锅的话,那么少的也就是些糖蒜、香菜这些小佐料,整体的感觉还是很爽的。
       Ps:这个故事的结尾再一次的告诉了我们一个很老套的道理——远离毒品,珍惜生命。
      
  •     
      
          今天在旧书店买到阿婆的《海滨古宅险情》,天津人民社1980年6月一版一刷,金人逸译,此书即《悬崖山庄奇案》的最初中译本。十八年之后,贵州人民社于1998年出阿婆全集时收入此书,译者是简庆闽。对比之下,金译更流畅易读。
          
          试比较第一段:
          
          简译:
          我觉得,英国南部没有哪个滨海小镇有圣卢那么令人流连忘返,因此,人们称它为“水城皇后”真是再恰当也没有了。到了这里,游客便会自然而然地想起维埃拉。在我的印象里,康沃尔郡的海岸正像法国南方的海滨一样迷人。
          
          金译:
          我想,在英国南部的海滨城市中,再没有比圣卢更漂亮的了。它是“水上宫殿之首”,看到它,就不由得要想起里维拉。在我的心目中,科尔尼希海岸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同法国南部一样迷人。
          
          
          高下立判吧?简译翻译腔太重了,几乎可以还原它的英文句式。中国人哪有这么说话的,太拗口了。金译更简洁、自然、流畅,符合国人阅读习惯。
      
      
      
  •      这个案子,不管是对阿加莎写作风格的了解,还是对案情的分析,都轻易就可以得出凶手,如果对外国人的名字有所研究,那么动机也是显而易见的。
       事实上,那个凶手是否选择我们的大侦探并不重要,而波洛的提议不过是加速了案情的发生,而案情总会发生,否则那些伏笔就毫无疑义。
      这次,波洛没有让他那怀疑一切的精神好好的发挥,可以说波洛无意识的使案件走入了迷宫,他的权威性也在恰当时候成了帮凶(我是指使案情复杂化这一点)。
       可是有什么办法呢?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有一些保护弱者的想法,何况是正义的化身、罪犯的克星?而且在侦探眼前预谋杀人,这实在是大不敬!
       而凶手就是利用了波洛的这种弱点,而是大多数人的弱点。可是又不能算作弱点。现实社会中也有这种人,利用人们的同情心,我认为这是很卑劣的行径!因为一个缺乏同情心的社会是很可怕的,而这种可怕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那种人的所作所为。
       而动机呢?和大多数情况一样:钱!当然还有妒忌。可是钱竟然可以使人不仅利用同情心,而且丧失亲情和友情。
       想起来小时候读过的话:“钱没有好坏,有好坏的是人”,就是这个意思。
       有了这种案例,有必要把理性和同情心结合在一起了,虽然可能很困难。
       人性,一个永远的课题吧。
  •     是一个难猜到结局的故事,因为已经反复看了几遍,这才看出其实破案线索从一开始就都藏在看似平常的琐事和对话中了。这样才是高明的侦探故事,不是么。可见侦探故事也并非都是看一遍品尝新鲜之后就该丢弃的。
      同时穿插了好些波洛和黑斯廷斯的机智问答。老波洛真是可爱啊。
      
  •     大概是最容易抓住凶手的一篇了吧,不是波洛大伯比我们笨,完全要归功于侦探类作品对双胞胎/替身演员/同姓人之类情节的狂轰滥炸,以至于我们对一看到这样的字眼就能剧透。而波洛老伯在老老实实的动用小小的灰色细胞。
  •     读这本《悬崖山庄奇案》,总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也许我已经读过了,只是忘记了,已经读了大概7本阿加莎的,真想把她的全套英文版本的都买下来阿,只是家里没有书橱。
      拥有一个大大的书房是我的梦想!
      阿加莎的我会读很多遍
  •     读过,也买过她的不少侦探小说。本想搞个全集来收藏的,可惜资金有限。不过正在慢慢搜集中。  女王的侦探小说跌宕起伏,结局总是出人意料,我很喜欢!
  •     “波洛先生是——嗯——是一位大侦探家。”我解释说。
      “嗨,我的朋友,”波洛叫道,“难道你只有这么几个字好说吗?讲下去呀,你应当对小姐说,我是空前绝后的、绝无仅有的、料事如神的最伟大的侦探家!”
      “现在不用我来讲了,”我冷冷地说,“你自己全说了出来。”
      “哦,当然,一个人总还是谦虚点好。赞歌应当让别人来唱才有意思。”
      “一个人养了条狗就应当让狗去叫而不要自己叫个不停。”尼克讥讽地表示同意,“那么谁是狗的角色呢?大概是华生医生吧?”
      “我的名字叫黑斯廷斯。”我板着脸说。
      —— 第02章 悬崖山庄
      
      波洛沉思地看着我。
      “你对我的影响真是大得不可估量,黑斯廷斯。你有一种专门把事情搞错的本能,连我也常常差点看错。你是一个完完全全值得崇敬的人:忠诚老实,轻信不疑,嫉恶如仇,重视荣誉,一门心思地往无赖恶棍设下的圈套里钻。你是这样一种优秀人物,他们在把钱投资到十分可疑的油田里或是根本不存在的金矿中之前从来不会三思而行。而那些骗局也就因为有成百上千像你这样的人,才得以维持不败。啊,这样看来,我得把那个查林杰中校好好研究一番才是,你唤醒了我的疑心病。”
      —— 第04章 一定另有隐情!
      
      我尽自己的义务陪马吉谈天,但这真是一件费心劳神的事。她接过你的话茬儿愉快地往下说,一说完就停下来不出声了,于是你只得再想个新的话题出来。社交谈话是种艺术,就像打球,你把球打给我,我接住后再打给你,一来一往,方才显得煞有介事。但马吉接了球却不打还给我,谈话就老是冷场,令人发窘。
      —— 第07章 惨遭不测
      
      “我的朋友,”波洛说,“我对什么都喜欢放上个问号。赫尔克里-波洛是条好狗,而一条好狗对于它所找到的气味是紧跟不放的。要是没有什么气味可跟,它就四处嗅寻,并且它所寻找的气味总是闻了叫人恶心的。赫尔克里-波洛就是这样一条好狗,而且常常——嘿,十拿九稳——能找出他想找的东西!”
       “我们干的可不是什么值得羡慕的工作,”贾普说,“老是到处寻找臭味然后跟着臭味跑,还提心吊胆深怕臭味断了线儿。啊,不是什么好职业。但你的比我的更不行。你不是官方侦探,很多场合下你只好偷偷摸钻进去干而不能公开进行。”
      “谁说的?为什么要偷偷摸摸?我从来不改名换姓,也不乔装打扮,我在探案的时候谁不知道是波洛本人在侦查?我从来光明磊落,从来不屑隐姓埋名!”
      “其实你也办不到,”贾普说,“你太与众不同了,只要看上一眼就会叫人终身难忘。”
      —— 第16章 访惠特菲尔德先生
      
  •     “昙花一现的爱情可以用迷人的外貌获得,但始终不渝的忠诚却只能靠美好的心灵来保持。” 比较好猜出凶手,只是作者惯用的烟幕弹总是让人不敢肯定自己的答案。
  •      本来很开心读了二十多本终于有自己猜出结局的一部,结果,原来大家都猜出了。。。
       我想应该是阿婆在塑造人物时泄露了天机。一个人如果表里不符,总是会做出一些出乎其外表的事情,时间可以检证这一点。所以我想还是花点时间,努力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吧。
      不可否认美貌的吸引力对一个女孩子而言是多么大的优势,可是阿婆安慰说,那不是全部。
      
      “昙花一现的爱情可以用迷人的外貌获得,但始终不渝的忠诚却只能靠美好的心灵来保持。”
      
       我想没有人、没有一个女孩能永葆青春,没有人能避免衰老带来的丑陋,但是我可以用青春来浇灌一颗美丽心灵。我知道自己要的是哪种爱。轰轰烈烈也是一种美丽,但未必属于我;迷人的外表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的,但拥有的人未必也都珍惜。最后阿婆设立了一贯的安慰性结局,得到幸福的不是最有钱的也不是最美丽的,反而是很不完美的一个人,好吧,我也喜欢这样的结局,因为现实也是这样,幸福并不是必须在一切完美的条件下才能获得,否则诸多凡夫俗子怎么有勇气生存呢。
  •     阿加莎系列当中比较早看得一本
      当时还没有看过《罗杰疑案》跟《无人生还》
      冲着女主把波洛耍了一通,给个力荐
      well,其实没有那么好~~~
  •     说明:这是一篇以《悬崖山庄奇案》文本为主要标本,讨论阿婆写作技巧的技术分析,对《悬崖山庄奇案》完全泄底,对《高尔夫球场的疑云》、《斯塔福特疑案》和《啤酒谋杀案》的情节有暗示,请慎读。其中标识的页码指人民文学版《悬崖山庄疑案》的页码。
      
      ————————————————
      
      阿婆为什么忘掉了《悬崖山庄》?
      
       对于一个习惯了阿婆作品的读者来说,《悬崖山庄奇案》(以下简称《悬》)是一部读过之后既没有多少惊喜也不会太失望的作品。这部拥有着诸多阿婆作品典型特质的小说资质上应该在阿婆平均水准之上,然而在得到了读者一定赞扬的同时,阿婆却在自传中写道:“《悬》是我又一部给我的印象不是很深刻的作品,我甚至不记得创作过这样一部作品。”
      
       一般而言,作家对于自己比较优秀的作品应该是印象深刻的,因为作品优秀往往意味着作者的努力,然而阿婆却几乎将它忘掉了,而且从“又一部”的说法来看,阿婆几乎记不得的作品还不止这一部。以我对阿婆的理解,以及将自己的某些经验推己及人,我相信阿婆这样的说法并不是自谦,也不是为了语出惊人,而是实话实说。阿婆曾说过,她觉得自己很幸运,找到了写作的小窍门。当然阿婆发现的可不是“小”窍门,她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创作原则体系,当这套体系成熟之后,也便形成看一条量产作品的流水线。事实上阿婆多数作品是流水线上的产品,而《悬》则堪称这条流水线上出产的标准品。
      
       我在上高中的时候,和很多同学一样,做过大量的数学题目。但对于某道具体的题目,我却很少有什么深刻的印象。假如考试时试卷上有一道大家都做过的原题,很多同学都能解的轻车熟路,而我则像面对一个新题目,不会因为曾经做过而使解题速度变快。然而在同学之间的分数竞赛中,我通常是赢。因为我有自己的一套解题体系,一道题目,无论新旧,只要用我的体系能够顺利的解出来,那我很快就会将它忘掉。脑子里只保存一个体系比保存大量的实例容易得多。我只会记住那些用我的体系解答困难的题目,我称之为体系的补丁。我猜,阿婆应该是有一个类似的模式的,尽管《悬》质量不错,但充其量只是把那套成熟的创作原则娴熟的应用了一遍而已,并不值得记住。而让阿婆印象深刻的作品也未必就是上乘之作,只不过是阿婆付出了跳出套路的努力罢了。
      
      
      ————————————————
      
      类型,永远是类型!
      
       如何形容阿婆的作品,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的比喻。比如王安忆,她把阿婆写书打比方成妇女编织衣服(《华丽家族》)。阿婆自己也有过一些说法,在《藏书室女尸之谜》的前言里,阿婆写道:“我像写菜谱一样给我的故事添加了以下配料:一个职业网球手、一个年轻的舞女、一位艺术家、一个女童子军、一个舞女领班等等,最后把他们全部以马普尔小姐的点菜方式奉献给大家。”而我则愿意把阿婆写作品比作是设计残局,在想好一盘残局的核心招法之后,阿婆会将需要的棋子一颗一颗加上去。阿婆说要有炮,于是就有了炮。说的直白一些,阿婆首先想的是这个故事的真假线索各需要那种类型的人,然后为“这一类型”的人添加一个身份安插进故事。
      
       阿婆很少会去想一个角色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是否会存在个人化的行为特征。在阿婆看来,每个角色都属于一个先天就存在的类型,而每个类型的人各有自己的程序。因此,角色们口中的永远是套话,谁能说出两本不同的书里的有点神经质的傻姑娘之间有什么区别呢?无论阿婆自己,还是她笔下的波洛、马普尔甚至帕克派恩,都持以相同看法,即不同时间地点的人之间其实在人性上没有什么不同。这一观点无疑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阿婆对这一观点的使用却是相当简单化的。也许阿婆的写作状态很像她笔下的奥利弗夫人,坐在浴缸里吃着苹果,考虑着如何给自己的新小说添加点什么新元素。把侦探写成挪威人或者芬兰人?是让神秘男人从事间谍活动还是从事高科技?其实这些元素和小说的核心完全没有关系,所以尽管阿婆写过古代(《死亡终局》),写过其他国度(埃及等等),但添加了这些元素的故事并没有展现出新特色,最多像是给软件换个皮肤,或是一个游戏换了张地图。
      
       波洛(也包括马普尔、黑斯廷斯等)在遇到一个陌生人时,喜欢通过简单的接触,甚至单单观察其外表来确定人的类型。“他看上去是那种典型的苏格兰人”、“她是那种典型的乡下女人”,类似的表述在阿婆的作品里已司空见惯。而角色之间的相互评价也常常是从“天性”角度来概括的。以《悬》为例,典型的叙述包括“你知道吗?她是个天字第一号的说谎专家。真叫人奇怪——这也是一种天赋。”(P19)、“不错,是有那么一种神经错乱的人,会凭空想出种种死里逃生的离奇故事,还硬要别人相信……”(P45)、“但此阶层之妇女对凶杀向来有本能之兴奋感”(P108)……这些概括是非常粗糙的,但在阿婆的小说世界里这么想问题是天经地义。为了弄清楚查尔斯到底是哪个类型的人,波洛说“我宁愿上他办公室通过对一些法律问题的商讨来形成对他的印象(而不是通过去他家拜访他)”。这种观点很值得推敲,且不论简单的谈话是否能形成一个客观的印象,工作场所真的比家里更能透露出人的性格吗?在工作场合,人以其社会身份存在,其本性恰恰可能是隐藏最深的。然而,当波洛面临逻辑的岔路时,他为嫌疑人做的类型分析将成为极其重要的参考。这样能行吗?只有阿婆知道……
      
      
      ————————————————
      
      角色如棋
      
      一 纯洁的傻姑娘
      
       纯洁的傻姑娘常常成为受害者,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作为利益攸关方却察觉不到危险的存在(比如马吉这种),而是看见了什么她不该看见的东西,想不明白其中的含义却无意的透漏给了别人,于是被罪犯灭口。倘若纯洁的傻姑娘没有遇害,那她的走向就相当复杂了:
      
      (一)她以重要线索提供者的功能存在,无意说了什么表面看没用的信息,几经辗转被波洛听去了,成为了波洛逻辑链条上的重要一环。
      
      (二)因为太纯洁,被人利用成为罪犯圈套的一部分,不小心做了伪证。或者被爱情冲昏了头脑,提供了干扰推理的信息。总之,姑娘是好姑娘,但是帮了倒忙。
      
      (三)她根本不是什么纯洁的傻姑娘,而是演技高超的美女蛇,这时她不是凶手就是共犯。
      
      二 自作聪明的孩子
      
       童言无忌,小孩子很多特质和傻姑娘是接近的,但是傻姑娘常常自己也觉得自己不机灵,小孩子却常常是自作聪明。小孩子的走向也有很多:
      
      (一)对某些人产生了比较孩子气的爱或恨(一般是恨),因而产生了想杀掉某人的想法,干扰推理。
      
      (二)喜爱侦探小说,玩推理游戏,因而可能因为偷听得到什么有价值的信息,或者搞恶作剧而恰好卷入案件。
      
      (三)因为父母曾是杀人凶手(或被指控为杀人凶手),而被认为可能遗传了犯罪基因,因此成为受怀疑的嫌疑人。阿婆不止一次提到遗传犯罪基因的事情,这让我很异样。比如一个年轻了姑娘因为是杀人犯的女儿而影响了她的婚约,其主要原因倒不是对方担心名声问题,而是担心她是否会遗传有犯罪的倾向……
      
      三 多嘴的女仆
      
       多嘴的女仆是大量信息的来源,而这一角色类型的发展走向更多:
      
      (一)发表一些垃圾看法,比如某某很善良,某某和某某有暧昧的感情关系等等。这些想法常常是家庭妇女那种主观猜测,准确性得不到保证,干扰推理。
      
      (二)因职业之便,可能偷看偷听到重要信息,比如涉及遗嘱的信息或者某人犯罪的证据等。这样她可能会成为敲诈者或者把信息透漏给了罪犯。
      
      (三)有什么见不得人的陋习,为了掩饰自己的陋习而对侦探说谎,干扰推理。
      
      (四)这一点比较无聊,正如波洛在《悬》中怀疑埃伦时的分析,此阶层之妇女对凶杀向来有本能之兴奋感,因此她可能是犯罪嫌疑人。
      
      (五)身份可能是为了某些目的而做的伪装,其真实身份可能是利益攸关方,但这一身份我们一时不知道。
      
      四 古怪的老太婆
      
       很难想象老太婆会成为凶手,但是在阿婆的小说里,老太婆常常比较迷信,并且有胡思乱想的习惯,因而可能产生幻觉。这样一来,老太婆说的话的真实程度就很难得到保证了。此外,老太婆特别喜欢用自己固执的经验去评论身边的人和事。其语气通常都是武断的。因此,老太婆提供垃圾信息的可能性很大,然而读过《罗杰疑案》的人都知道,老太婆的唠唠叨叨,是武断还是睿智,全看阿婆心情而定。
      
       综上,阿婆的棋子种类还包括失业中的小伙子,孩子气的男人等等,这里不再详细讨论。考虑到阿婆写了那么多故事,棋子的种类并不算多。关于每一种角色在故事发展中的走向,我只写了较为常见的,这些走向,有一些具有普遍的合理性,另有一些则只有在阿婆的故事里才被看作天经地义。但是归结起来,就是当故事里出现了一种类型的角色时,他(她)的行为言谈可能看上去和另一本书里身份类似的人物完全一样,但是可能发展出合乎阿婆逻辑的本质上却对立的走向。所以阿婆的棋子不多,但个个以一当十。
      
      
      ————————————————
      
      爱与金钱
      
       人心难测,所以人物关系我们一时理不清本属正常,但是在阿婆的作品里,关系悱恻则是另一种含义。维系人物的关系的,无外乎感情和金钱:
      
      一 感情关系
      
       把感情分为亲情、友情和爱情是最基本的分类。阿婆的作品里通常亲情并不重要,为继承财产或者争夺遗产杀人是阿婆最喜欢的杀人动机,而遗产问题通常都是在家族之中。因此我们根本不能指望阿婆笔下的人物能在亲情的驱使下有什么对故事有重大贡献的行动(《啤酒谋杀案》比较例外)。友情和爱情的界限本就是暧昧不明的,而且在阿婆的案件里,波洛左邻右舍打听一圈之后,大家七嘴八舌,男女朋友之间可能都有各种传闻了,就像《悬》里面查尔斯和尼克这种。人们议论并传播这些关系,有些纯属是被表面假象蒙蔽而主观臆断,另有一些可能确是真知灼见,这其中的区别我们无法区分,只有等到案件真相大白而事后诸葛了。阿婆对于感情的处理原则和处理人物走向时是一样的,任何表面看上去别无二致的感情关系都永远暗示着不同的发展方向。
      
      (1)同性朋友之间的关系其实是非常脆弱的,常常游走在喜爱和厌恶之间。无论我们看到的故事里两个同性朋友的关系多么好,我们看不见的嫉妒会趁我们不注意时改变整个故事。比如尼克和赖斯太太,我们是看不出尼克其实因为嫉妒赖斯太太而和她形同陌路的,纵使我们觉察到了她们之间一时疏远了,我们也判断不出原因。这既可能是因为头疼失眠或者心情抑郁造成的短期现象,也可能是因为深刻的原因使感情有了质变。再比如《斯塔福特疑案》中的布尔纳比少校和策列维里安上尉这对老朋友,浓厚的友情和暗藏的杀机似乎并行不悖。
      
      (2)夫妻(已订婚的情侣)关系:事实上不到故事结尾,我们很难判断一对男女之间知否真的存在这种关系。恩爱的夫妻可能只是一对搭伙的骗子,而真正的夫妻,可能因为某种目的而看上去毫无瓜葛甚至相互仇恨(这种似是而非的关系成为了阿婆两部名作中较为核心的情节)。
      
      (3)即使并不涉及犯罪因素,感情关系我们仍然难以断定。阿婆有一种很奇怪的心理学,即对于某一些人,他的情感常常以反面的形式表现出来。《啤酒谋杀案》是展现这种心理学的极端例子,我们了解到的恩恩怨怨其实都不是那么回事。这并不是为了故意掩盖什么案情,仅仅是心理作怪,而这种心理状态,不但亲友看不出来,自己也未必能完全觉察,真正明了的只有侦探。当波洛应用这种心理学解析“五只小猪”的真实感情关系时,他是那么的肯定,把一切看的那么自然而然。但是翻翻其他作品,波洛并不是经常用这种心理学去分析。要知道用还是不用这种心理学去解释,其结果可是截然相反啊!
      
      二 金钱关系
      
       作家马原在《阅读大师》里谈到阿婆的小说时说“克里斯蒂的小说,几乎所有的动机都是钱,都是所谓谋财害命。”。纵然不是绝对,可也是十之八九了。从道理上讲,在阿婆的小说里,摸清财产关系比摸清感情关系更有助于了解真相,而且也应该是更容易的,因为毕竟人心难测,财产关系却是法律上确定清楚的。可事实上,金钱关系在阿婆这里一点不比感情关系明了。《悬》恰好就是一个以寻找金钱动机为主题的故事。从一开始,波洛就把案件动机定性为遗产继承,但直到最后我们才知道究竟是谁要继承什么。遗嘱的发展方向极为复杂:
      
      (一)遗嘱不一定能如实执行。在《悬》里就出现了这样的事,人物中有伪造遗嘱的高手,无论我们事先知道的遗嘱是什么内容,只要这样的高手存在,通过继承人找动机的方法就失效了。
      
      (二)遗嘱的受益人不止一个。《悬》就是这样,至少有查尔斯和赖斯太太两个受益人。有的故事里,受益人更多。我们甚至确定不了女佣会不会因为主人留给她一百镑而杀人。
      
      (三)对遗嘱的了解有误。我们了解遗嘱可以通过立遗嘱者本人或者其律师,这都是权威的渠道。但我们怎样了解遗嘱情况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故事里的人物对遗嘱有什么样的了解。有些人在无遗嘱情况下是继承人,而他并不知道有遗嘱存在;有些人知道的那份遗嘱可能已经作废了,立了新遗嘱他却不知道……
      
       此外,并不是只有缺钱的人才急切的需要继承遗产,因为我们不能肯定“有钱人”是否真的有钱。在《悬》中波洛就是这样怀疑拉扎勒斯的经济情况的,看上去有钱的人可能早已陷入财政危机,只不过为了面子以及以后借钱方便而硬撑门面。反过来,立遗嘱者如果根本没有什么遗产留下,也并不代表继承人不会起杀心,因为继承人也可能不知道立遗嘱者的经济状况,就像克罗夫特根本不知道尼克自己有没有钱一样。
      
       综上,当我们抱着“谁因谋杀受益谁就有嫌疑”的陈旧经验去审视人物时,一切都是徒劳。没错,阿婆送上了一份写的清清楚楚的遗嘱,可对于致力于揭开真相的读者来说,不过是废纸一张。
      
      ————————————————
      
      
      垃圾话
      
       同样来自马原的《阅读大师》,马原评价阿婆的作品时说道:“所有的细节全部是复杂故事链中的环节,你找不到游离在故事链之外的细节,非常奇特。”,“克里斯蒂把所有的‘闲笔’都变成风景”……就强调阿婆悄无声息的布置线索的技巧上来讲,这样的赞美并不过分。然而如果做技术分析,这似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推理小说是一项隐藏谜底的工作,不存在垃圾信息是不可思议的。既然把树叶藏起来的最好方法是放入森林,那隐藏线索的最好方法就是把线索放入垃圾信息之中了。在阿婆的作品中,垃圾话的数量绝对不少。我将其分为三种类型:
      
      (一)纯垃圾话,指毫不负责的言论,而且这类垃圾话只管说,不用收拾。在《悬》中,垃圾话包括克罗夫特夫妇对几个年轻人的言论(P64),马吉的言论,什么“谁会想去伤害尼克?在这个世界上她不会有任何仇敌的”之类(P77)。这些言论中的观点纯属混淆视听,克罗夫特夫妇只是来了没多久的陌生人,连尼克有没有钱都没弄清楚就去犯罪,而马吉则是那种典型的傻姑娘,谁能指望他们说出有价值的话来?
      
       这类垃圾话对于初读阿婆的新手和阿婆的老读者有不同的作用。对于菜鸟读者,他可能会把这些观点都看作是非常有用的线索,因而干扰其正确推理,对于老读者则起麻痹作用,这些言论实在是老套,会让人放松警惕,反而可能会忽略藏在其中的有价值的线索。在《悬》中,藏在这类纯垃圾话里的线索包括赖斯太太说尼克是说谎专家,以及女仆埃伦认为庄园气氛诡异的言论。当事实证明这些言论竟然对了的时候,波洛只要轻松的赞扬一下这些人眼光独到就行了,如果这些言论不对呢,也没有那个读者会计较这些神经质的言论干扰了他的思路。所以这种纯垃圾话,阿婆的态度是能说就尽量说,说的越多,故事弹性越强,不会伤害作品。
      
      (二)波洛点出的疑点,指波洛明确质疑了却迟迟不解释的疑点。比如波洛质疑为什么拉扎勒斯愿意花五十镑去买尼克的只值二十镑的画等等。
      
       和纯垃圾话不同,这类话既然出自波洛之口,就受到了读者的重视,所以在结局时,这类垃圾话是必须处理一下的。波洛是个完美主义者,他喜欢了解所有细节,即使与案件无关。所以他什么都怀疑,都去查,把读者和黑斯廷斯至于迷惑之中。阿婆擅于风趣的处理掉这些波洛提出的干扰性极强的疑点来为小说添色,但这类疑点还是不宜过多,多了解释起来就难免牵强,对作品的严密性有一定的损害。
      
      (三)模棱两可的话,主要指主要人物那种没有实质内容的观点。波洛的类似言辞总会让黑斯廷斯误解,因为其双关性极强。比如“……没有人知道这个谜。也许她什么也不是。不过我告诉你,我的朋友,她是个点燃指路灯的人。”(P53),“这个埃伦——她是个谜,我不喜欢这个谜!这儿有些东西我还弄不懂。”(P148)。作为故事叙述者的黑斯廷斯也喜欢说类似的话,比如:“我听得出她话里有话,但那是什么呢?”(P115)之类的。而在阿婆作品里最普遍存在的则是“他知道的肯定比说出来的多”之类。这类话永远正确,说了等于没说。
      
       当然此类垃圾话也有其作用。无论小说的情节是什么样,侦探其实已经通过作者本人在“潜意识”里事先知道真相了,虽然推理作品总是尽力作出侦探是和读者同时起步的姿态,但侦探是借助他和作者的关系而不是借助于自己的才智知道真相的这一点却是事实。有些作品就很得意忘形,比如江户川乱步的作品,经常很久也没见侦探有什么行动和看法,任案情发展,可是快尾声时,侦探突然来一句“我早料到啦”就明白了一切,这样情节的突兀感就过于强了。让神探和助手们时不时说上一两句这样的垃圾话,会加强一下侦探在作品里的存在感,给人一种侦探一直在思考,一直在和读者一样介入案子的感觉,其实这是对侦探事先从作者那里明白了真相这一事实的掩饰。因此这类垃圾话在写作节奏上是一种有效的调节,但同样不宜过多,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是废话一句,对读者破案毫无帮助,说多了就让人产生厌倦感。
      
       综上,阿婆对如何适时添加每种类型的垃圾话有一种近乎天赋的才能,她几乎总是知道什么垃圾话在何时说,说多少,这让阿婆的作品读起来十分流畅而愉快。
      
      
      ————————————————
      
      阿婆的伟大之处
      
       虽然说阿婆创造出了许多犯罪模式,被后人频繁仿效,但我认为阿婆最伟大之处还是在于她写推理小说的语气和节奏。推理小说发展到现在,推理核心能够跳出窠臼的作品已经很少,那么多作家绞尽脑汁想各种逻辑上的可能性,手法上的可能性,几乎样样都被人尝试过。或许可以想象,就算很多模式(比如《无人生还》、《东方快车》等等)阿婆并没去写,它们也很有可能被后辈作家们最终尝试出来,只是个时间早晚的问题。但是同样的情节被不同的作家写出来是完全不一样的,而最直观的就是写作语气。至今似乎也没有作家能像阿婆一样能够既笔调轻松又逻辑严密的去完成一部作品,作家们要么阴沉着脸严肃的写作,要么就是写一些不疼不痒的轻松推理了(而轻松之余推理成分却被大大弱化)。
      
       波洛和福尔摩斯类型的侦探不一样,福尔摩斯把一个小证据充实成大段事实的能力无人能及,虽然一些推理迷评价认为福尔摩斯擅于观察、推理细密,我倒不以为然(通过手上一个伤疤,拐杖的磨痕说出那么多事实来,很难称其为推理细密吧)。与福尔摩斯超强的思维跳跃性相比,波洛的思路和常人就较为接近。他有他自己的模式,按照自己的一贯章程对待每一个案子,他几乎是领着读者挨门挨户去搜集线索,他的速度我们都可以跟得上,只是我们对线索真伪的辨别能力不如波洛强罢了。即使是这样,阿婆还是怕读者思维跟不上,常常让波洛把行动的目的说出来,或者从头到尾了捋一捋思路什么的。
      
       阿婆这样的节奏和她的推理类型有关。她和奎恩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写作模式,奎恩隐藏谜底的方法是弱化线索,把线索都装扮的毫不起眼,这样读者常常会无从下手,但是真相大白时,我们发现奎恩是诚实的,只是我们不能明察秋毫,而阿婆隐藏谜底的方法是强化伪线索,即把不是线索的东西搞得神经兮兮,和线索混淆起来,都比较明显的摆在明面上(事实上弱化线索比强化伪线索要难)。所以在写小说时阿婆要推着读者走,她生怕读者不中圈套,所以通过不停的唠叨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来替我们思考,你想不和阿婆搞互动都不行,而当读者和作者搞起了互动,就说明读者已经被作者吸引了。
      
       由于阿婆这样的写法,让读者在读阿婆小说时比读其他推理小说省脑子(前提是这是对于那些对独立找出答案有兴趣的读者),因为解弱化线索类作品像做一道填空题,解强化伪线索的作品则像解一道选择题,难度差异是明显的,当然答不答得对是另一回事,这里仅指思考强度。也就是说,读阿婆作品时读者想的很多,但想的不费劲。所以阿婆的书读起来节奏更顺,更适合用作消遣读物。《人猿泰山》的作者巴勒斯谈到他的成功之道时说,他的成功秘诀是用不着读者费脑子,事实上这是绝大多数畅销书的模式。要么根本不用读者动脑子,要么就是虽然想得多,却想得不费劲。即使是对于相对比较爱动脑的推理小说读者群来说,这一模式仍然适用,所以阿婆的书比其他作家卖的好一点也不奇怪。
      
       马普尔小姐的系列普遍不如波洛系列精彩,其原因多半也在节奏上。马普尔的故事节奏过于舒缓,而在结尾时就会真相大爆发,前松后紧,阅读舒适度就会下降。波洛系列里也有一些作品,比如《外国学生宿舍谋杀案》这种,阿婆小说的各种特质俱全,但就是不经典,原因也主要在于节奏。
      
      
      ————————————————
      
      波洛凭什么比我们强?
      
       不要说是波洛或者马普尔,就连巴特警长也比我们强得太多,这当然是首先得益于阿婆的偏袒。记得三年前我读完《走向决定性的时刻》之后把书借给了一个同学,这个同学是从来没读过阿婆小说的,可能读推理也不多。她读完之后告诉我,她觉得其实结局并不那么难猜,只是因为克里斯蒂的叙述才猜不到。而记得在报纸上看到过一项科学研究,研究者认为阿婆的小说词汇量非常少,经常重复使用,而且句子有节奏,有一种近似于催眠的效果,使读者被她牵着走,当然这个研究成果对中译本有没有说服力就不知道了。但是有一点能肯定,就是我们比波洛受到了更多来自阿婆叙述特点的干扰。当然这只是我们斗不过波洛的一个小原因,其主要原因还在于阿婆赋予波洛的种种优势。
      
       按照一般侦探的模式,如果发现某一个角色隐瞒东西不说或者撒谎,那这个人不是凶手也基本是和案件真相密切相关的一分子了。或者是,侦探发现了某个奇特的物证,而这个物证只有在某个特定的人是凶手时才会出现。侦探先是通过这些依据戳穿犯人,此后才是犯人自供动机的时间。以上这些特征在动画片《名侦探柯南》里体现的极其明显。然而对于阿婆的作品来说刚好是反过来,嫌疑人说谎根本没什么好奇怪,因为每个人都会说一点谎或者隐瞒一部分事实,一个人可能就因为不想让别人知道他酗酒而百般阻挠推理,因为不这样写伪线索就出不来了。而由于阿婆本身是那种喜欢写强化伪线索类型推理的作家,她笔下的侦探对于物证一类东西持不屑的态度也就很好理解了。证据指向某人没有意义,它极可能是有人故布疑阵,想想《东快》这样的案子,波洛从一开始就嫌证据太多而不是太少。而出现波洛破获发生在十六年前的毫无证据了的案件的极端例子会存在也不足为奇了(《啤酒谋杀案》)。
      
       波洛(包括马普尔)在面对一个案件时,最先想到的是两个问题:动机与模式。首先想被害人是个什么类型的人?嫌疑人都是什么类型的人?而某种类型的人杀害某种类型的人的话可能存在什么动机呢?或者是,这个案子的犯罪模式以前似乎见过,那时是怎样的情形?
      
       这些可能在以帕克派恩为主角的小说里更直白一些。帕克派恩自己就说过他解决案件的技巧是把不同的犯罪模式详细分类。在《钻石之谜》这个案件里,帕克派恩在解释他为什么相信某个嫌疑人没有偷钻石时说:“……就是说,不是偷窃珠宝的特定作案类型。当然,你可能会作其它什么案,可是我们并不涉及这个话题。不管从哪方面来说,我都看不出你是偷窃晨星的人。”这就是说,他判断这个人不是窃贼是不是因为相信其人品,而是因为这个人不属于进行这种犯罪模式的类型。而他破这个案子用的是相同的方法,“阿玛菲团伙。当你告诉我你的遭遇,我马上就联想到了他们。我断定那是他们惯用的作案方式。后来你向我一一描述了那些客人的面貌特征,我心里就越发确信是他们了。”、“很简单。姓名是意大利姓名,血统无疑也是意大利血统,然而老阿玛菲出生于美国。他的作案方式大都雷同。他装扮成一个真正的商人,把自己介绍给某个欧洲国家珠宝行业的某个重要人物,然后开始耍他的小花招。”……
      
       因此在波洛他们看来,只要弄清楚当事人的性格类型和案件的犯罪模式的话一切就都会一清二楚。在《高尔夫球场的疑云》里,波洛讽刺那个吉罗警探是条搜找物证的猎狗,但是在《悬》里面,波洛又很有自豪感的把自己比喻为了猎犬。事实上侦探永远都是猎犬型的人物,只不过搜找的东西不一样。然而,短期内介入一个案件,寻找动机比寻找物证难得多,所以为了帮助波洛快速破案,阿婆在她的小说世界里另设置了一些前提。
      
       《怪屋》里虽然没有波洛等侦探,但是里面“我”的老爹凭借多年办案经验总结出的罪犯特征却几乎在阿婆所有作品里适用,即凶手都是很自负、喜欢说话的一类人(这个假设在其他作家的作品里经常不适用 )。因此当波洛四处打听的时候,凶手不但会自曝其性格类型,而且会主动提供大量的信息给波洛,好像没有太多自我保护意识。而其他的角色也是要么健谈要么很容易被人推断出其观点。更重要的,所有人物都非常符合波洛的人物归类体系,这样一来波洛那套陈词滥调(黑斯廷斯在《悬》里就是这么说的)就百试百灵了。
      
       波洛本人也拥有许多女人特质,喜欢偷听偷看,热衷八卦,这些都为他破获阿婆笔下罪犯的案件提供了不少帮助。更重要的,波洛拥有并倚重他那女人般的直觉,可以没有障碍的把两件看上去并不相关的事联系在一起。在《悬》里,波洛居然一下就把尼克和冒险家塞顿联系在了一起,只因为这些年轻人谈论了他。事实上年轻人平时讨论一些名人的八卦再正常不过。波洛能在构想动机时那么异想天开(P101),把尼克和塞顿联系在一起怎么就一点也不愿意想想还有什么其他的可能性呢?我只能说是波洛靠直觉了。
      
       波洛神奇的直觉还体现在他对线索真伪的判断上,不但能从角色们啰里啰嗦的话语中快速筛选出有用部分,还能有效的把角色说谎的部分极其准确的识别出来。波洛和赖斯太太只谈了几句话,就极其肯定她说了谎,她当时不在塔维斯托克。这怎么看都有些武断,且不说完全不能肯定赖斯太太是否真的说了谎,就算是说了谎,也不一定说明赖斯太太不在塔维斯托克,仅仅是因为赖斯太太不肯说出她在塔维斯托克的朋友的名字?
      
       波洛偷听偷看得来的信息完全与读者共享,从大量垃圾信息里筛选有用的信息虽然难可理论上还是办得到,分析人物是否说谎也勉强办得到,在这些环节上,理论上读者尚可与波洛匹敌。但波洛另一个优势读者就没法比了,那就是波洛“在现场”。
      
       波洛对感官印象非常信任,在《高尔夫球场的疑云》里,波洛仔细观察了昏过去的雷诺夫人后眉头一皱,从此思路就开始逆转,却把读者留在了原来错误的思路上,原因是波洛发现雷诺夫人是真的昏了,由此判断她真的没有预料到她丈夫会死,这种感觉是读者绝对不会有的。在比如在《悬》里面,波洛拜访查尔斯之后判断说,“但是在查尔斯·维斯身上,我看不出有这种动机存在”(P103)。仅一个“看不出”,波洛就可以否掉一个逻辑走向。在谈到尼克时,波洛说,“但用那样的语气说出那样的话来,不,不是自然的。”(P112)。此间玄妙的语气也不是读者可以感受的。而“看不出”、“那样的语气”一类不在现场就感受不到的模糊词汇,在阿婆的作品里极其普遍。
      
       综上,就算人定胜天,也休想胜过波洛。
      
      
      ————————————————
      
      我们真的在和阿婆斗智吗?
      
       范达因在写他的推理小说二十条原则之前有一段话:“推理小说是一种智性游戏,但更像一种竞赛,作者必须公平地和读者玩这场比赛,他必须在使用策略和诡计的同时,维持一定程度的诚实,绝不能过分到像玩桥牌时作弊一样。他必须以智取胜,透过精巧又不失诚实的设计引起读者的兴趣……”。在范达因看来,读者阅读推理小说的过程是和作者斗智的过程。奎恩在揭开案件真相之前,一旦自认为把该给的证据给全,也会挑战读者,这显然也是在遵循这一总原则。然而,对于案件的脉络,作者是正向思维,读者是逆向思维,难度差异不同,而作者的智力体现也绝不仅在想出这样一个案件,而在于如何去讲述这个案件,作者与读者的智力工作不体现在一个层面,理想的竞赛状态很难形成。
      
       对于一个业余推理爱好者来说,构思出一个离奇的案子未必很难,只要他愿意,他可以编排多个巧合,并配上一大堆故弄玄虚的假线索,任何一个人藏一件东西,其他人都是很难找到的。写作的真正难度是构思好之后如何有条不紊的展开案件,并在离奇性和合情合理之间寻求平衡。有一些作品即便读者事先猜出真相仍是好作品,另有一些作品让人匪夷所思,绝对猜不到,但是却无聊的很。
      
       具体到阿婆的流水线作品,我认为其结局是不可预测的。换句话说,你可能猜到真相,但没什么意义。奎恩的弱化线索型作品,我们可能完全找不出像罪犯的人,但奎恩指出各个证据时,几乎所有的证据都指向同一人。如果我们阅读时察觉到一部分线索,也基本可以把视线投向罪犯了,逻辑上讲,故事没发展到结束时犯人就已经有唯一性了。阿婆这种强化伪线索的作品(在此类型作品里阿婆已做到极致,即使是喜欢设陷阱的作家也很少有下阿婆那么多陷阱的)里,一条线索是不是伪线索可能在故事快结束时阿婆仍可自由选择,多条可以随时补完整的逻辑链通向不同的“真相”,而补全线索的最后一环可能是远方发给波洛的电报,或者波洛设局之后,究竟是谁会去上当等等(无论是谁上了当波洛只要说事先怀疑的就是他,那在逻辑上都是合理的)。
      
       读者猜阿婆书里的凶手时,一般先是排除表面看上去可能性最大的(不需要逻辑,仅是经验),而阿婆的案件格局一般都不大,剩下几个主要人物又都有一点疑点,这样就可以按照上面叙述过的人物走向去猜。可是这样已于逻辑无关,我们猜凶手实际猜的是阿婆的写作习惯了。而我自己,除了《ABC谋杀案》和《蓝色特快上的秘密》我完全看穿了真相之外,其他的我都确定不了。而我读阿婆的乐趣变成了“我倒要看看这个有意思的老太太这次又想玩什么花样”了。
      
       或许与阿婆斗智有一种更好的方法,就是去掉尾声部分,自己提供一个“同人版”结局。就阿婆的作品特点来说,很多流水线作品要想提供合理的“同人版”结局都是可能的,而我想比一比我和阿婆谁的结局更精彩。在读完《悬崖山庄》之前,我就自己设计了结局,首先我在出现那张奇怪的脸之前早已猜测到赖斯太太的丈夫可能会出现这种可能性,按照多嘴的女仆可能的走向,我选择女仆埃伦可能和赖斯太太的丈夫有什么亲缘关系。埃伦完全可能偷看到塞顿的来信推测出继承大笔遗产的可能性,她选择杀死尼克,由赖斯太太继承,既然她和丈夫没有离婚,那她丈夫分走赖斯太太遗产的一半也很理想,或者趁赖斯太太没来得及立遗嘱时再把赖斯太太也干掉。这样一来女仆埃伦和赖斯太太的丈夫就成了合谋凶手,她没有去看焰火是因为和赖斯太太的丈夫秘会,她见死的是马吉而不是尼克,意识到是同伙出了错,因而一时疏忽把自己的意外感透露了出来,后来为了弥补这一点就编了什么庄园不详一类的鬼话。我觉得这样是完全说得通的,但是对比一下,阿婆的收尾确实精彩得多,而我的故事只能算是中规中矩缺少亮点了。因此不得不说,尽管阿婆的故事有随意性,但阿婆有天赋能从众多可能的结局中挑出最精彩的一个。
      
      
      ————————————————
      
      阿婆的窍门
      
       阿婆确实是有窍门的,正是因为有窍门,所以阿婆才能在量产作品的同时最大限度维持了作品的整体水准。其窍门归根结底在于,阿婆构建了一个属于她自己的逻辑世界。
      
       很多被严重简单化的东西只有在阿婆的世界里才是完全合理的,比如在阿婆作品里,可怜的A爱B爱得都快发疯了;A有时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A这样的人对谋杀有天生的兴奋感;A被B的魅力所吸引,但并没有陷进去……这些是阿婆作品里很基本的要素。在大多数作家笔下,这里的每一个感情状态、心理状态都是要用细腻的描写才能表达清楚的,可对于阿婆,这些涉及感情深处、人性深处的状态只需要一句话就能描述。要进入阿婆的作品,就必须先承认这些规则,可一旦接受,这个逻辑世界就似是而非了。
      
       在《捕鼠器》里有个叫克里斯多夫的角色说了一段话——“每个人都有意思,因为不管是谁,您永远都不会真正弄清楚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到底在想点什么。比如,您就不知道我现在想什么,是吗?”,接着他又说:“您知道吗?只有艺术家才能真正弄懂别人的底细——而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弄得懂!……”
      
       这两段话差不多可以看成是阿婆对读者的告诫,即无论我的人物在干什么说什么你都找不到规律可循,这不需要道理,相反,我会创造这样一个人物(艺术家),他就是能看透这种规律从而弄懂一切,这也不需要道理(因为他自己也弄不懂)。那么,这种别人怎么也弄不懂艺术家却不需要理由就能弄懂的规律如何能存在呢?这就是一个悖论。
      
       波洛办案最大的技巧是给人归类,然后找动机,可这种人物类别事实上并不存在。正如前面对角色棋子的走向分析以及《捕鼠器》中的那段台词所言,同样的身份,同样的表面行为特征在阿婆的逻辑里都会暗藏着对立的逻辑方向,那通过对表象的观察所做的分门别类究竟有什么用处?在《悬》这部小说的142页,波洛评价尼克说:“这些年轻小姐现在根本得不到应有的训练,在条理性方面简直毫无教养,也根本不懂得办事的方法。这位尼克小姐,她是有魅力的,但她的头脑里只有些棉花、稻草!她是只绣花枕头!”。可是最后的事实证明,尼克和波洛此时说的完全不一样,一个做事不周密,没有条理的绣花枕头怎么能设计出几乎骗过了波洛的案件(如果没有黑斯廷斯对马吉名字的调侃的话)?事实上波洛后来之所以转而怀疑尼克,也必然是自己推翻了自己对于尼克的归类。有什么事实使波洛对一个人的性格本质的看法产生了重大转变吗?没有!波洛只是按原有的想法推理不下去了。不需要事实,仅靠推理,人的本性就可以跳来跳去,既然对人本性的判断这样不稳定,又如何能赖此解决了那么多案子呢?这种矛盾在阿婆的悖论逻辑世界里不可解释。对读者阿婆奉行的是不可知论,对波洛阿婆奉行的却是方法至上论。
      
       阿婆笔下的人物从来都不会碰上道德困境,所以在几乎所有的故事里,基本每一种人物的各种走向都可以合理存在。又由于阿婆在角色人物刻画时有千人一面的特点,事实上它永远是几个类型的人拼凑在一起的故事,而不是几个特定的人之间发生的故事(《啤酒谋杀案》仍然可算例外),所以我们没有了为某个人物做设身处地考虑的能力。这两点共同保证了阿婆的每个角色都可以在故事进展中在几种人性之间自由跳跃,即使案件的格局很小,排列组合一下,阿婆能设计出的可能性也会多得惊人。
      
       所以,创造属于自己的充满悖论的小世界,对读者和侦探采用双重解释标准就是阿婆的小窍门。
      
       因此,阿婆的成功其实是以“刻画人物千人一面”和“缺乏人性深层挖掘”为代价换取来的,也许很少有作家愿意付出这样的代价,但阿婆有意无意的这样做了。这种交换的结果,是阿婆创造出了独一无二的谋杀童话,从而在推理界取得了不可撼动的女王地位,与此同时她的这些作品在文学价值上却贡献寥寥,是那种也许“正统”作家(马原倒是例外)即使爱看也不会敬佩,更不会以此为榜样的作品。阿婆也不会像有些推理名家一样得到推理圈和“正统”文学圈的双料承认。
      
       当然,阿婆创作出了《无人生还》、《罗杰疑案》还有《东方快车谋杀案》这样根本不能用流水线原则去理解的经典,这本身就已经证明的阿婆不是个只会用“小窍门”的那种自我复制的作家。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是阿婆的一些非推理作品,比如《裁缝的洋娃娃》和《神秘的镜子》等短篇,其女人细腻的情感加上奇特的构思,信手拈来的诡异气氛绝非横沟正史们那种刻意营造的氛围可比,这类作品的文学价值可能被严重低估了。可惜这些作品在数量上都是少数,大部分时间里阿婆都是在她的流水线上工作。因为即便是流水线,它的变化多端仍然足够有趣,足够这个聪明的女人乐在其中了……
  •     唉..很不巧的在看<悬崖山庄>之前刚看了阿婆的<死亡约会>...两个案件的情节简直就是如出一辙啊~~同样是被害人最后变成凶手~~只是<死亡约会>里面的凶手并没有用太多篇幅来描写,所以最后结局揭晓的时候也没有很深的感觉吧~~可是<悬崖山庄>里面可能对女主角大大咧咧的性格太为信任了..所以虽然猜出了凶手..但是还是觉得心很凉很受伤害...唉...人性啊...
  •     事关自己生死与发财的大事,她为什么非要把大名鼎鼎的波洛牵涉进来呢?当然不这么写,就不会有后面的故事了。只是尼克聪明一世,在这个问题上她没必要这么挑战自己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     猜到结局,是非理性的推测,对人性的不信任.
      看了好多本阿婆的书,却特别同情这里的受害人,
      单纯美好的天使即使不用言语,依然令人心疼.
  •     就在读到含有可卡因巧克力时,我就已经确认是尼克小姐自己了。这样的悬疑小说,越是各种证据都很明显指向的那个人,往往越不可能是杀手。这也是比较老套的套路了,没办法,作者肯定要用各种手段给读者一些“惊喜”,但当你熟悉了这种惊喜以后,巧克力盒子里的巧克力就都是一个味道了。
      
      继续看看其他部了,看看巧克力盒子里是不是会蹦出来个匕首。 哈
  •     看完了《悬崖山庄奇案》,对尼克•巴克利小姐佩服得五体投地。倒不是说她的点子有多么高明,而是佩服她敢于向赫赫有名的赫尔克里•波洛挑战。看波洛先生,自负聪明一世,却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尼克小姐的圈套。他忙上忙下,用各种巧妙的方法套别人的话,为凶手设下种种难关,自以为万无一失的时候,却眼睁睁看着谋杀案发生在他眼皮底下。那时我真想笑出来,还要笑着说:“波洛啊波洛,想不到你也有今天。”
      在以前的故事里,波洛总是侦破别人的阴谋,这一次他却大上其当,不但被扯进阴谋里,甚至可以说,这次的被害者,间接上是波洛害死的――死于他的自负,他根本没想到有人敢利用他。
      这牵扯到一个有趣的话题:即聪明人会不会上当。
      波洛是上了当,这个解谜高手陷入了一个谜团,缘于他自身的盲点――他太聪明了,所以从来没往自己身上想,用句老话说就是“丈八灯台――照的见别人,照不见自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你想让一个聪明人上当的话,就得利用他的弱点。
      再说尼克,总觉得故事中对她的刻划前后不大一致。在整个故事中,尼克给我的感觉是:漂亮有魅力(迷人的小妖精)、聪明(设计移花接木的点子)、有勇气(利用波洛,让自己中毒)、有自我控制的能力(她不吸毒)。总之我总是想用褒义词来形容她。好吧,她寡廉鲜耻,她爱财如命,她心狠手辣,但是她比故事中其他太太、小姐们都有活力,都生气盎然,她比她们更像一个真人。她和她们在一起时,显得那么格格不入,那些人就像舞台上的背景,主角一出场,你就看不见背景了。
      不过当然了,谋杀不是好笑的事情,尼克的计划也并非天衣无缝,例如穿过她帽子的那颗子弹。当然,她可以提前在帽子上穿个洞,但开枪的人是谁呢?是弗雷迪的丈夫吗?还是查林杰中校?不管是谁,尼克小姐肯定有一个同伙,但是这一点波洛却没交代。这个问题,就请比波洛还聪明的人来回答吧!
      另外,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比较糟糕,既没有悬崖,也没有山庄,不知道设计封面的人想表达什么。
  •     读阿加莎小说的过程仿佛是跟她较劲的过程,读者总是急用弄清事情原委并找出凶手,而婆婆偏偏让情节曲折跌宕山重水复,还拼命把你往错误的方向引。也许我真的不够聪明,从大学时代至今,读了几十本她的小说,猜对答案的次数却寥寥可数,这一次则完全被绕得晕头转向,连基本的方向都抓不住。也难怪,大侦探波洛在大部分时间里也被凶手骗了呢。不过正是因为猜不出凶手,而谜底又总是出人意料,才使阿加莎的小说如此长时间吸引我,每当我翻开一部小说的第一页后便欲罢不能,不看完睡不着觉。这一回也不例外。整个故事的情节就像在迷雾里穿行,找不到方向,乱走一气,直到最后突然找到出口钻出迷雾,看清事情的真相,那感觉就跟你绞尽脑汁花了三天时间解开一道数学题一样。我一向讨厌爱说谎的人,而有着美丽外表的骗子更可怕,会让人心生爱慕,对她的谎言信以为真。所以“人不可貌相”,在真正了解一个人之前,不应该因为她的外表而枉下定论,否则一定会付出代价。——总的来说,这部小说非常值得一看,破案的要点都呈现在读者眼前,只是需要细心的人用慧眼将它们从其它不重要的细节中识别出来。
  •   但是作为一部能体现我这种人也有突然智商闪光的时刻,我决定要收藏!
    ————————————————————————————————————
    →_→楼主你亮了。
  •     “之前看阿加莎的书的时候也有从中间开始猜凶手的情况,也有猜对的情况,但基本上总会有事实理不清楚,但这次是坚决的觉得女主角尼克就是最有问题的。”
    +1,本作也是我第一次完全猜中凶手和ta的诡计。上世纪看连载的读者可能猜不着,但在现在,大多数读者都能估到,这种反转的案情我们已经在太多文艺作品中见过。
  •   我不相信一本侦探小说中会出现杀错人这种情况,就像侦探小说的结局是个精神病患者一样可笑。+1
    玛吉的死亡听证会上一看到她的全名就愣了,开始还以为是外界搞错了死者身份,排除了这点之后动机就太明显了
  •   个人觉得这本书不如灾难之城
  •   你不对比咱家说实话没感觉……
    都能读通~反正一天到晚翻译英文句子翻译腔都习惯了~(咱是学生)
  •   提交的时候网线断了,以为白打了这么多。虚惊一场。
  •   有点不明白...
  •   我有一点不明白,刚开始在美琪旅馆,射在尼克的帽子上,落在波洛脚
    底的那颗子弹到底是那个人发射的?
  •   楼上的,是尼可从报纸上得知了波洛要来,于是特意安排的.事先用枪把帽子边沿打穿,然后拿着弹壳去美琪旅馆那里,从远处扔在波洛脚下,随后自己走过来.
    假象而已.
  •   看到楼上解释,才明白这点~
    谢谢
  •   深入,虽然是以贬为主。
  •   标记一下,以后看
  •   说了那么多,其实就是AC不遵守公平原则
  •   “奎恩隐藏谜底的方法是弱化线索,把线索都装扮的毫不起眼,这样读者常常会无从下手,但是真相大白时,我们发现奎恩是诚实的,只是我们不能明察秋毫,而阿婆隐藏谜底的方法是强化伪线索,即把不是线索的东西搞得神经兮兮,和线索混淆起来,都比较明显的摆在明面上”
    同意,正因为如此,看奎因的故事如果没有猜出凶手,会觉得“啊?这些线索作者有提到?作者怎么这样写啦”,可是看完阿婆的故事如果没有猜对凶手往往会懊恼:“啊这些线索都有注意到,先前明明怀疑过这个人的怎么后来又被误导开了嘛”于是很想再试试下一个故事。
    所以阿婆的作品分两块看,一块是典型作品,说得不好听就是“流水线”,但也正如lz所说乐趣在于“我倒要看看这个有意思的老太太这次又想玩什么花样”;另一块则属于那些比较特别的,比如罗杰疑案,比如无人生还。
  •   “阿婆也不会像有些推理名家一样得到推理圈和“正统”文学圈的双料承认。”——写这类题材的作家,大概也只有切斯特顿、哈米特、钱德勒、森村诚一等人能被双重认可吧?毕竟难度挺高。而阿婆之所以能成为全球最畅销的小说家,也自然是深有其道的。
  •   写这类题材的作家,大概也只有切斯特顿、哈米特、钱德勒、森村诚一等人能被双重认可吧?
    ————————————————————————————
    森村诚一被认可的程度和钱德勒哈密特等应该也很难相比
  •   是啊,所以这类作家本来就很少……
  •   太长了,让人看的发晕。你看侦探小说是趣事还是苦差事?评论者总是有理的,可这并非创造。时间应多花在创造上。看你读的不少,你为何不去写呢?
  •   这是你的兴趣,我尊重!为什么不能贴小说??完全可以。如果你贴,我肯定会看的
  •   很厉害,对以后再看阿婆的小说很有帮助
  •   好精辟的,不过也的确很长
  •   我仔细的把你的长篇大论看完了,你说的很精彩
    我相信每个真正欣赏阿婆的人从来不会因为她不"正统"而隐瞒对阿婆的喜爱
  •   所以我爱她的书是因为我爱看“小说”
  •   很BH
  •   看了LZ的文章,我发现跟我有相似感受的还真不是只有我一个。
    没错,我刚看了4、5本左右就对波洛的办案方法表示了质疑,现在才明白其本质是阿婆的“人性”探究太浅。
    总之,以后就远离阿婆了。
  •   很有特点的评论~~
    的确读多了阿婆的文,会发现很明显的套路~~
  •   谁写这么多小说会没有套路啊?莎士比亚也有自己的套路,但我们还是一再被这个细节改变的套路吸引才是作者的功力所在
    文章看得很深入,佩服佩服
  •   哈哈,可以做我的毕业论文了!你写的太棒了!
  •   尽管套路一用再用……我还是猜不到结局
  •   2009-12-31 23:59:00 啃脚趾头的猫猫  哈哈,可以做我的毕业论文了!你写的太棒了!
    ------------------------------------------------
    同感,写得太棒了。非常有道理,说出了我心里话。
  •   先m
  •   你写这么一堆貌似细致入微实则武断肤浅
  •   你写这么一堆貌似细致入微实则武断肤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谢谢评论 我始终认为貌似细致比貌似就粗糙还好一点 让别人鄙视也鄙视的清楚
      
      对于您这种貌似就不细致的无论据的牛逼结论我只能当您一句话没说 抱歉
      
  •   有套路可以理解啊,阿婆又不是神。。。写作风格多样,没有套路可寻的作家很少吧。。。。有么?
    分析得真仔细,看书看这么认真,敬佩~~~
    向LZ学习,以后看书我也要想一下,分析一下~~~
  •   有套路可以理解啊,阿婆又不是神。。。写作风格多样,没有套路可寻的作家很少吧。。。。有么?
    ————————————————————
    当然可以理解 我喜欢阿婆
  •     “奎恩隐藏谜底的方法是弱化线索,把线索都装扮的毫不起眼,这样读者常常会无从下手,但是真相大白时,我们发现奎恩是诚实的,只是我们不能明察秋毫,而阿婆隐藏谜底的方法是强化伪线索,即把不是线索的东西搞得神经兮兮,和线索混淆起来,都比较明显的摆在明面上”
    -----------------------------------------------------------------------------------
    +1所以奎恩的推理给人的感觉就是严谨甚至天衣无缝,而阿婆的给人感觉是可以这样想但明明也可以那样想啊,直觉和作者先决给定的假设占了很大的比。推理我更爱奎恩,但是阿婆的叙述和情节更加有味道一些
  •   非常精辟,佩服。
    多年前看过一些阿婆的书,没有印象了,这两天重新开始看,看完两本《悬崖山庄》和《啤酒谋杀案》,故事很好,我猜着或者猜着了一半,但我知道是直觉和运气,书中给出的证据并不必然推出结局。
    lz的评论非常到位,即使是有很多例外的《啤酒》,本文中的论述也基本上符合。
  •   ……主要想看看对悬崖的评价……
    这么长一串评价的是阿婆的大部分(流水线)作品吧?
    说实话看了悬崖之后觉得并不流水线,咱家看得出来阿婆好几篇流水线,但觉得悬崖不一样~
  •   你对福尔摩斯的评价完全不正确
  •   赞!!
  •   make
  •   我想问一下,关于《悬》里面你说的尼克的本性跳来跳去的问题,你指出这是阿婆对于波洛和读者的双重解释,可我觉得波洛否认了之前对于尼克的看法是因为尼克一直在伪装,波洛也不是神,不可能完全看透人性,也可以这么理解,当波洛发现自己按照先前的尼克性格推理不下去的时候那就说明尼克不是这个本性,从而造成了逆转,在这里推理和人性是相辅相成的。第二点,克里斯托弗说的“艺术家不知自己为什么懂人性”的观点中这种“艺术家”存在并不是悖论,首先的确有这种人的存在,艺术家靠的是感觉,而不是实际的为什么,阿婆是先把一种自己观察到的人性(往往很奇特)表现出来,再由“艺术家”去阐述,去解释这种人性的存在,这也可以理解。第三点,你说阿婆对于人性缺乏深层挖掘,人物千篇一律,这点我严重不同意,阿婆刻画人物的功力在推理黄金期中绝对算是一流的,典型作品《空谷幽魂》《啤酒》《无尽长夜》还有《葬礼之后》中那个凶手的动机,怎能叫缺乏人性挖掘呢?我觉得你所指的人物千篇一律是因为人物的模式,人物确实有一定的模式可言,这是阿婆对于种种不同的人归纳总结出来的,但是每个人都有其个性不同的地方
  •   @郁文迪星:
    您好,坦率的说,我不知道怎么来回复,尤其是关于人性的说法。
    我想摘录一段最近读到的话,自唐诺新书《尽头》的第一篇文章。
    “只要不惑于表象的微差(疗养院换成火车厢或沙漠中独立的考古营地云云),很容易发现类同到绝非巧合的地步,以至于我们常怀疑自己一定错拿了已经读过的。阿加莎多产的秘密之一是让这本书的嫌犯成为下本书的凶手,轮舞也似的……
    她(马普尔)固执地以一个小模式看待芸芸众生,这个小模式就是她住了几十年,比人类学家田野调查还详尽的小乡村,她将村子里的人以及彼此的关系网络提升为某种“原型”,也就是她的基本生命图像,整个大世界不过是这个小村落的函数,是这个小村落的变奏和展开。阿加莎自己也是一样,她自己的世界并不大,《东快》差不多已一次展示完她的众生构图,老贵族、新富豪、寡妇、继承人……她俭省地用一辈子,用几十部长篇外加一些拾遗补阙的短篇来完成网路上醋手粗脚一夕就用掉的东西。……”
    我的看法与唐诺先生很相近,在我看来,与其说阿婆对人物的描写是对人性的演绎,不如说是阿婆把有限的人物原型排列组合式的拼凑,唐诺先生用“函数”这个词我不能同意更多。阿婆写了百十本书,其实里面的人就那么几个,就那么几个事,只要不惑于表象的微差的话。
    但是我引用这些话,不是为说服你,也一定无法说服你,我只是想说,有人和我有同感,这是我这一类人对阿婆的小说人物和写作方式的一个基本看法。
    您觉得《啤酒》、《长夜》是在挖掘人性,我觉得不算是,只能算是对人性的遐想。比如《长夜》,我觉得只是《尼罗河》的衍生品,它对爱情,对动机的描写,我和我认识的一些读者,都觉得很不信服,他就这样杀了他的合法妻子,看不到内心的犹疑,我们觉得很不人性。对于人性,每个人看法不同,您觉得《柯南》里,有人为一句挖苦话杀人是不是也挖掘了人性?反正我觉得不是。
    我很喜欢阿婆,但是我也阅读了大量更严肃的作品,相比之下,我觉得从人性的角度来说,阿婆远远不够好。这是我的个人喜好,仅此而已。
  •   对于《长夜》来说,写的不止是爱情,而是一个人对于自己那种邪恶本质的反抗和顺从,我记得上次看到一句对《长夜》的评论,迈克尔最后知道了自己想要的幸福,他想要救赎自己,然而他救赎自己的方法却是杀了格里塔,这不是一种人性的悲剧吗?确实,可能如你所说的,是遐想,但至少是阿婆对于人性的一种感悟。我喜欢阿婆的书就是因为从中获得了这种感悟。模式的问题,确实人可能写的就那么几种,不惑于表象的话,但是人也不可能只是单纯的那几种模式啊,你说的阿婆的人的模式是因为看到了他们深层的模式,去除了表象,但我觉得没有那种表象的话就不是生活了,那种表象是在原有模式上的点缀。《尼罗河》中的不人性是由于阿婆把西蒙设计成了那种眼里只看到前而且不甘被富婆控制的人,这可能也就是一种模式吧,这种模式加上小小的点缀就变成了西蒙多伊尔这个人物。在这点上我觉得阿婆在推理小说界塑造人物是最成功的一个,她看到了模式。您说的大量更严肃的作品能否推荐几篇,我好去看看。
  •   确实,挖掘还算不上,但阿婆是个很好的观察者
  •   说来你觉得希区柯克算不算一个人性的挖掘者?
  •   应该说人性的挖掘者定义是什么?能不能给个例子?
  •   这一点,我可能不知道。所以我回复的第一句说就说,我不知道该怎么回复。毕竟,人性是复杂的,我们谁也不可能说:我认为有而你认为没有,那是你读不出,我认为没有而你认为有,是你的错觉。
    即使只在侦探小说的范畴里说,为什么普遍认为钱德勒哈米特是新的一代?因为他们说,侦探小说不止要提供一具尸体,更要提供理由,因为他们质疑为什么奎因没有性生活。不够我对他们也不指望更多,我读侦探小说就是为了好玩。
    而人性未必是很激烈的,也未必需要用生死来极端的表现。人陷入到大大小小的困境中,他要克服困境带给自己的心理不适,这个克服的过程里,他想的周不周全,如果不周全,是什么造成了他思虑的不周全?
    举近两年的阅读例子,平淡一点的比如茱帕·拉希里的小说,比如科尔姆·托宾的小说,或者昆德拉的小说。激烈一点的,比如恶童日记。但是如果你问我为什么恶童日记我就觉得有,阿婆我就觉得没有,我说不清。就是读来读去产生的一种、偏见。
    读书交流,说到底,就是希望别人和自己有一样的偏见。
    over
  •   嗯,可以理解
  •   厉害,居然猜到凶手了,
    <死亡约会>我还没有看.
    <悬崖山庄>记得是小学时代看的,当时挺震撼的.
  •   我的感觉和你类似
  •   你别看评论不就得了
    推荐谋杀启示,罗杰疑案
  •   都看过了。。
    我这一两个月估计已经看了20来本了
  •   好奇怪,为什么你突然看起了她的书?而且结构同学也是
  •   涉及内容的不是会自动屏蔽吗?忍住不要点开就好了。
  •   大头马,俺估计是那阵子太闲了,集中性的看了基本上阿婆所有的书。。。。
    还挺好看的。。。
  •   是啊是啊,我看过的这些人中最好看的就是她了~
  •   你现在哪个城市读书呢。。。。
  •   我在桂林
    貌似我在博客里回复你了……
  •   是啊,我也记得似乎问过你了。。。。。但后来没看到答案。。
    有时间来广州玩,桂林离这不是很远。。。
  •   好的呀,你不是在深圳么,又跑广州去了?
  •   恩哪
    回头加我MSN
    kywyun@hotmail.com
  •   苍天阿
    看看3、4年前的我
  •   天哪。。看看那时的我!!!
    丢死人啦。。。天天上班打印侦探小说。。。。
    下班吃两馒头和橄榄菜。。。
    悲摧。。
    突然想写个那时的小P文。。可介么晚了。。咋办呢。。。
  •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写吧写吧,在我心目中,你这几年都没啥变化。。
  •   不写了。。睡觉去。。再说吧。。。看来我太迟钝哇。。。
  •   你凭什么确认?你能说出充分的理由吗?你只是臆测,猜对了又有什么意义呢?
  •   为什么要把凶手写出来 ???
  •   我觉得尼克最不聪明的就是不应该留着那把可以作为证据的手枪。就想波洛曾经设想的那样,她应该马上把手枪丢到大海里。
  •   马吉不是波洛间接害死的,因为没有波洛的话尼克也是要写信请马吉来然后杀掉她,只不过是早一天的问题。
  •   对 是没有交代帽子上的弹孔是怎么打上去的
  •   我困惑了 封面上的那个不是悬崖么
  •   封面好像是高空俯视悬崖的取景~海岸旁好像还有小村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