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散文

出版时间:2008-5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维克多·雨果  页数:296  译者:程曾厚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外国散文,浩如烟海。名家群星璀璨,佳制异彩纷呈:或饱含哲思,深沉隽永;或清新质朴,恍若天籁;或激情如炽,诗意纵横;或嬉笑怒骂,酣畅淋漓……二十世纪以降,中国广泛吸纳异域文化,许多外国散文名家日渐为国人熟识和喜爱,外国散文的写作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散文乃至现代文学的生成与发展。为集中展示外国散文乃至现代文学的生成与发展。为集中展示外国散文名家的创作风采,我们邀请国内著名学者、翻译家精心遴选名家佳作,一人一册,每册约二十万字,并辅以作家、作品有关的珍贵图片若干,荟集成这套外国散文插图珍藏版,分辑出版,首推二十种。

作者简介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他才华横溢,创作力经久不衰,文学生涯达六十余年。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他写过大量诗歌、小说、剧本、文艺评论、政化文章、游记、书札和日记等。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九三年》、诗集《东方吟》、《秋叶集》、《黄昏之歌》,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方》等。

书籍目录

批评卷 《克伦威尔》序 《莎士比亚全集》新译本序历史卷 处死路易十六 拿破仑到达巴黎 皇帝的葬礼现场实录 《悲惨世界》的幻景 芳汀的由来 夏多勃里昂之死 访问垂危的巴尔扎克政治卷 《言行录》(第一卷)(流亡前,1841-1851)  入选法兰西学院院士的演说  在国民议会会议上谈国家工场问题的演说  在立法会议上谈贫困问题的发言  利尔的地窖  在巴尔扎克先生葬礼上发表的演说 《言行录》(第二卷)(流亡中,1852-1870)  警告波拿巴  致英国人信  致意大利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致莎士比亚委员会的信  致英国的信  致古巴妇女的信  声援古巴 《言行录》(第三卷)(流亡后,1870-1876)  对巴黎群众的讲话  告法国人书  告巴黎人书  雨果的回信  致莫里斯和瓦克里两位先生的信  就大仲马的葬礼给小仲马的信  共和国周年致同胞的信  就佩特克逝世五百周年给同胞的信  为乔治·桑的葬礼发表的演说 《言行录》(第四卷)(流亡后,1876-1885)  在支援里昂工人演讲会上的讲话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国际文学代表大会开幕词  《巴黎圣母院》第一百场演出后的发言  八十岁生日的演讲  雨果的遗言  文学遗嘱  最后的遗嘱

章节摘录

插图:批评卷《克伦威尔》序各位即将读到的这出正剧中,没有任何东西会引起公众的注意和欢迎。本剧没有为吸引政治舆论对它产生兴趣的那种行政审查机关的优势,甚至也没有遭到某个万无一失的剧本听读委员会的正式否决,以便首先获得趣味高雅之士文学上的好感。所以,这出剧一如福音书里的残疾人,“孤独,可怜,一丝不挂”,任人注目。再说,本剧作者犹豫再三,才决定给剧本加上注释和序。这些东西通常和读者毫不相关。读者诸君关心的是作家的才华,而不是他的看法;一部作品可好可坏,但作品立足于什么思想,从何种精神萌生,对读者并不重要。我们看完一幢大楼的各个厅室,不大会去参观大楼的地窖,我们吃到树上的果子,并不关心树根如何。从另一方面看,注释和序文有时通常用来增加一本书的分量,提高一项工作的重要性,至少表面看来是如此;这种策略和这些将军们的战术有相同之处,他们为了让前沿阵地显得更加壮观,甚至把行李包裹也压了上去。接下来,如果评家攻击序文,而学者攻击注释,结果反而会使作品本身没有被他们看到,在双方炮火的夹攻下,安全脱身,如同一支军队,在前哨和后卫的两次战斗中,摆脱了困境。这些动机不论有多重要,也不是影响作者决定的动机。这本书已经够厚的了,无须再加以膨胀。此外,作者自己也不明白,他写的序文都是坦率的,真诚的,到了评论家那里,起到的作用总是损害自己,而不是保护自己。这些序文非但不是他坚固可靠的盾牌,反而事与愿违,像这些士兵穿上奇装异服,在战斗中只会引人注目,招来各方的火力,而不堪一击。影响作者的是另外一类的考虑。作者过去认为,如果我们果然并无雅兴参观一幢大楼的地窖,但有时不会讨厌去看看大楼的地基。所以,作者又一次要以一篇序言惹得小报之类大为恼火了。听天由命。作者从来不为自己作品的命运过多烦心,也不怕文坛有什么说三道四。在当今的讨论中,剧院和流派交手,公众和学院对立,也许,大家听听一个自然和真理的孤独学徒的声音,未必没有兴趣。他出于对文学的喜爱,早早退出文学界,他如果没有“高雅趣味”,但有诚心诚意,没有才华,但有信念,没有学问,但肯学习。作者仅限于对艺术作一些概括的考察,无意为自己的作品自卖自夸,也无意写一篇檄文,无意写一纸辩白,既不拥护什么人,也不反对什么人。攻击他的书,捍卫他的书,这件大事,他比谁都更不放在心上。再说,他对个人恩怨没有兴趣。看到个人的自尊心在较量,总是可悲的景象。他首先提出抗议,反对随意曲解他的思想,反对随意滥用他的话,用西班牙寓言诗人的话说:有人想贴上什么东西,请他加面包一起吃下。事实上,好几位“清正的文学理论”的主将给了他面子,向他寻衅,也不问他默默无闻,他可是这番有趣的混战中普通而又渺小的观望者。他不会妄自尊大,接受挑衅。下文是他可以向这些人提出的看法;这就是他的弹弓,他的投石;但其他人愿意的话,也可以向“古典派”的歌利亚们的头上投石进攻。闲话少说,言归正传。先从一个事实说起:地球上并不总是同一种文明特征,说得更确切、但更广泛一点,并不总是同一个社会。人类的整体,如同我们每一个人,也长大,也发育,也成熟。人类曾经是个孩子,又成为一个成人;我们现在看到人类已俨然进入老年了。在现代社会称之为古代之前,存在过另一个时代,古人称之为“神话时代”,更正确地说是“原始时代”。这就是文明起源到今天,先后出现的三大范畴。而由于诗歌总是和社会相重叠的,我们将按照社会的形态,对照世界的这三大时期,整理出诗歌应该具有的特性。在原始时代,当人在刚刚诞生的世界里醒来,诗歌和人同时苏醒。面对使人心醉神迷的奇迹,人的第一句话是颂歌。人和上帝还靠得很近很近,他的一切沉思都是出神,他的一切梦境都是幻觉。人直抒胸怀,人要唱歌,如同他要呼吸。他的诗琴上只有三根琴弦:上帝,灵魂和万物;但这三重的秘密包容了一切,这三重的思想概括了一切。大地上还几乎空空荡荡的。有了家庭,没有民族,有了家长,没有国王。每个家族悠然自得;没有财产,没有律法,没有摩擦,没有战争。一切属于个人,也属于大家。社会是个共同体。人在共同体里无拘无束。人过着这种田园式的游牧生活,这是各种文明起源时期的必由之路,这种生活十分便于孤独的沉思,便于兴之所至的冥想。人想做就做,想走就走。人的思想如同他的生活一样,仿佛是天上的云彩,随着风向变换形态,变换走向。这就是第一个人,就是第一个诗人。第一个青年,第一个抒情诗人。祈祷是他的全部宗教;颂歌是他的全部诗歌。这首诗,这首原始时代的颂歌,便是《创世记》。接着,世界的少壮时代慢慢地过去。一切天地变得开阔起来;家庭变成部落,部落变成民族。每一个这样的群体围绕一个共同的中心安置,这就有了王国。社会的天性替代游牧的天性。营地让位于城池,帐篷让位于宫殿,圣幕让位于神殿。这些新生国家的首领当然还是牧人,但是,是部族的牧人;他们的牧杖已具备权杖的外形。这一切都固定下来。宗教有了一种形式;宗教仪式对祈祷加以规定;教理又对礼拜立下规范。如是,祭司和国王分享对部族的监护权。如是,神权统治的社会替代游牧的共同体。在此期间,地球上的各个民族开始过于拥挤。民族之间彼此碍事,相互摩擦;由此产生帝国间的冲突,产生战争。各个民族彼此超越边界;由此产生民族的迁徙,产生游历。诗歌反映这些重大事件;诗歌从思想转向实际事物。诗歌歌唱这些世纪更迭,歌唱部族,歌唱帝国。诗歌变成史诗,产生荷马。确然,荷马凌驾于古代社会之上。在这样的古代社会,一切很简单,一切都是史诗。诗歌便是宗教,宗教便是律法。贞洁的第二个时代替代童贞的第一个时代。家庭的生活和公共的风俗一样,处处都留下某种庄严肃穆的印记。各个部族对于漂泊生活,都保存对于异乡人,对于旅行者的尊重。家庭有归宿;家庭的一切都以此为依附;开始有家的崇拜,有墓的崇拜。我们再说一遍,这样一种文明的反映只能是史诗。史诲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但永远不失其特征。品达罗斯是游牧诗人,更是神职诗人,是抒情诗人,更是史诗诗人。世界这第二时期必然会有当代的编年史家,如果他们致力于搜集传统,开始为世纪纪年,他们会劳而无功,年代顺序只会使诗歌荡然无存;历史仍然是史诗。希罗多德是一位荷马。但是,史诗尤其在古代的悲剧中处处喷薄欲出。古代的悲剧登上希腊的舞台,丝毫不失其大得无边的尺寸。悲剧的人物还是英雄,是半神和神;悲剧的机关有梦境,有神谕,有宿命;悲剧的场景有清点人数,有葬礼,有战斗。古希腊的吟游者咏唱的内容,也是演员诵唱的情节。如此而已。新的内容,是史诗的全部情节、全部场面在舞台上搬演,余下的内容由合唱队接手。合唱队评说悲剧,鼓励英雄,加以描述,呼唤或驱散白昼,为之兴奋,为之哀号,有时候装点舞台,解释主题的道德意义,奉承听戏的民众。而合唱队是什么呢?不就是诗人在补充其史诗吗?古人的剧场和古人的剧一样,壮观,浩大,有史诗气魄。剧场可容纳三万名观众。戏在露天,在阳光下演出;演出持续整整一天。演员们加大嗓门,头戴面具,拔高身材;演员们和他们的角色一样,变成巨人。舞台其大无比,可以同时表现一座神庙,一座宫殿,一处营地,一座城池的内部和外部。舞台上演出大场面的戏。我们仅仅凭记忆举例,有普罗米修斯被囚在山上;有安提戈涅从塔顶上在敌军中寻找兄长波吕尼刻斯(《腓尼基少女》);有厄瓦德涅从山崖顶上纵身跳进焚烧卡帕纽斯尸体的熊熊烈火(欧里庇得斯的《请愿的妇女》);有战舰在码头靠岸,在舞台上放下五十位公主及其随从(埃斯库罗斯的《请愿的妇女》)。这儿,建筑和诗歌,都具有宏伟的性质。古代没有更加庄严,更加威武的东西了。古代的崇拜,古代的历史,是和古代的剧场紧密联系的。最初的演员便是祭司,祭司的舞台技巧便是宗教礼仪,便是全民的节日。在结束这古代史诗的性质之前,最后指出一点:从悲剧处理的主题看,远比悲剧采取的形式更加明显,便是悲剧只是在重复史诗。古代的悲剧诗人都从荷马借取题材。相同的神话,相同的灾难,相同的英雄。人人都从荷马的长河里汲取灵感。总是《伊利亚特》,总是《奥德赛》。如同阿喀琉斯拖着赫克托耳走,希腊悲剧围着特洛伊城转。在此期间,史诗的年代接近尾声。如同史诗表现的社会一样,这样的史诗围着自身转来转去,磨损了自己。罗马照搬希腊,维吉尔抄袭荷马;史诗在最后的这次分娩中奄奄一息,仿佛咽气时也要有尊严。是时候了。对于世界,对于诗歌,又一个时代即将开始。一种唯灵论的宗教替代了物质的、外在的异教,悄悄钻进古代社会的心里,杀死古代社会,并在老朽文明的尸体里,播下现代文明的萌芽。这宗教是完整的,因为这是真正的宗教;这个宗教把道德行为深深地固封在其教理和礼拜仪式之间。首先,这个宗教教导人的首要真理,是人有两种生命,即地上的生命和天上的生命。宗教向人指出,人如同其命运,有两重性,人身上有兽性,也有智性,有灵魂,也有肉体;一言以蔽之,人是拥抱万物两条生命长链的中间一环,是物质生命系列和精神生命系列的交接点,第一个系列从顽石发展到人,第二个系列始于人,而终于上帝。也许,古代有些智者已经猜到了这其中的一部分真理,但广泛的、充分的、透彻的启示这些真理,始于福音书。各异教流派在黑夜里摸索着前进,在瞎闯的路上,撞上谎言,也会撞上真理。而其中有些哲人,有时对事物投下微弱的光线照亮一个侧面,却加大了另一面的阴影。由此产生古代哲学创造的种种空想。只有神的智慧才能以博大均匀的光芒,取代这人类智慧中摇摇晃晃的觉悟。毕达哥拉斯,伊壁鸠鲁,苏格拉底,柏拉图,都是火炬;基督才是白昼。再说,再也没有比古代神谱更物质的东西了。古代的神谱非但没有像基督教那样,想到将精神和肉体加以区分,而是将形体和容貌赋予一切事物,甚至给予本质和智力。古代诸神的一切是可见的,可触知的,有血肉的。众神需要云彩,以躲避别人的视线。众神能吃,能喝,能睡。神明可以受到伤害,会鲜血直流。神明可以致残,这就永远瘸着腿走路了。这样的宗教有神,有半神。神的雷电是在铁砧上炼成的,而放进铁砧里的原材料里有三条弯曲的雨丝。朱庇特把世界悬挂在一条金链上;天神的太阳装在一辆四匹马拉的马车上;地狱是一个深渊,其地理位置标志地球的入口;上天是一座高山。因此,异教用同一块黏土揉捏创造的万物使神变得渺小,使人变得高大。荷马的英雄们几乎和他的众神身材相等。埃阿斯藐视朱庇特。阿喀琉斯和战神旗鼓相当。我们刚才看到,基督教相反,把灵气和物质彻底分开。基督教在灵魂和肉体之间,在人和上帝之间有一座深渊。到现代,让我们乘兴勾勒的介绍不致有一点疏漏,我们将让大家注意到,随着基督教的到来,也因为有了基督教,在各国人民的精神里来了一种新的、古人没有的感情,这感情尤其发育在现代人身上,这感情重于严肃,轻与忧伤。事情确乎如此,人心本来已为等级分明、由神职人员执掌的礼拜而麻木,一旦有人道的宗教灵气吹来,能不为之苏醒,不在自己身上感到有意外的能力萌发吗?因为人道的宗教是神授的宗教,是将穷人的祈祷变成富人的财富的宗教,是平等、自由、慈悲为怀的宗教。自从福音书向人心通过感官展示灵魂,在生命之后展示永恒,人还能不从新的角度审视万物吗?此外,就在此时此刻,世界经受了一场深刻的革命,便不能不在人们的思想里也出现一场革命。大革命以前,帝国的灾难很少能深入居民的心里;总是君王倒下,总是陛下垮台,仅此而已。雷电是在高层空间打响,正如我们上文已经指出,重大事件的展开,似乎具有史诗的一切庄严。在古代社会,个人的位置如比低矮,要让个人受到打击,必须让敌意冲进他的家中。因此,个人除家庭的痛苦外,对不幸并没有什么认识。国家通常的不幸会打搅个人,在过去是闻未所闻的。但是,从基督教社会建立以来,旧大陆翻天覆地。一切都彻底受到翻动。重大事件受命崔毁古老的欧洲,再建一个新的欧洲,各种事件互相撞击,彼此激荡,把文明搅成一团,把一些国家送向光明,把另一些国家推人黑夜。大地上响声震天,这样的喧闹声不可能没有一点传到各国人民的心中。这不是回声,这是反响。面对这样激烈的变故,一向事不关己的个人开始对人类产生了怜悯,开始对生命的微不足道开始沉思。基督教将这种感情,从前对卡图是绝望的感情,变成忧伤。同时,又诞生了审视和好奇的心态。这一件件大灾难,也是一场场大戏,一次次激动人心的波澜起伏。这是北方冲向南方,是罗马的天下在改变形状,是整个行将就木的世界最后的抽搐。一旦这个世界死去,会有成堆成堆的雄辩家,语法学家,诡辩派过来,像苍蝇扑向世界巨大的尸体。我们看着他们迅速地大量繁殖。我们听到他们在这腐烂的烂肉上嗡嗡地乱叫。谁都可以加以审视,加以评说,加以讨论。巨大的尸体的每一只手,每一条腿,每一块肌肉,每一丝纤维,都不像样子地给翻了过来。当然,对这些解剖思想的专家,能小试牛刀,便取得大量经验,第一个“题目”,便是解剖一个死亡的社会,该有多么开心。如是,我们看到同时萌生忧伤和沉思的精灵,以及分析和争辩的恶魔。似乎彼此手拉手而来。这个转变中的世纪的一端是朗吉努斯,另一端是圣奥古斯丁。可要当心,不要鄙夷不屑地看待这个以后会结果、目前只萌芽的年代,看待这个连最不起眼的作家,如果允许我们用一个粗俗但却坦率的说法,都把粪便变作取用不尽的收获。中世纪是嫁接在罗马帝国的没落上的。这就是新的宗教,这就是新的社会;我们应该在此双重的基础上,看到新的诗歌在成长。

编辑推荐

《雨果散文(外国散文插图珍藏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雨果散文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条)

 
 

  •   喜欢雨果是从悲惨世界开始的,自此,看他的作品就一发不可收拾。我喜欢这个与我不在同一时代的作家;我喜欢他在小说里插播历史课和大段大段的议论;我喜欢他那精彩的段落,我喜欢他书中各类人物:悲情的英雄和同样伟大的市井小人物;我喜欢他所有的小说。买这本书,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位老人,还有那篇我永远难忘的《致英法联军远征中国 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这是初中时读到的,那时候我就被这位拥有超越国界的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家秒杀了。支持当当~物美价廉~
  •   大师的作品,以前看过一些,现在又想起来读他的散文,很享受。
  •   怎么没有塑封包装呢。。。
  •   扩展人文知识,有的铿锵有力,有的充满理性,有的论理充分,可作范文。
  •   虽然没读过,可看它的封面很好。good!
  •   好书读千遍,并不会比第一遍所得更多吧?
  •   知道雨果写小说,但是没有看过他写的散文呢,可以看看。
  •   以一个十八岁女孩的角度来看,这确实是一本不错的书。
  •   翻译一般,书脊有裂缝,将就了。
  •   帮别人代购的,应该不错吧。
  •   呃,喜欢雨果是从悲惨世界开始的,自此,看他的作品就一发不可收拾。我喜欢这个与我不在同一时代的作家;我喜欢他在小说里插播历史课和大段大段的议论;我喜欢他那精彩的段落,我喜欢他书中各类人物:悲情的英雄和同样伟大的市井小人物;我喜欢他所有的小说,呃,抱歉,巴黎圣母院除外。买这本书啊,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位老人哈,还有那篇我永远难忘的《致英法联军远征中国 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这是初中时读到的,那时候我就被这位拥有超越国界的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家秒杀了。————————书本身的质量嘛,还不错,是普通的平装本,封面是最普通的那种,和图上一样,纸质有点浅灰,里面有挺多黑白插图。值这个价钱,相信只有很喜欢雨果的书友才会买,而买了的书友应该都不会失望吧。
  •   法国文学大师雨果的散文合集,翻译得不错,适合文学爱好者收藏阅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