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之国

出版时间:2011-2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爱尔兰] 约瑟夫·奥尼尔  页数:258  字数:189000  译者:方柏林(南桥)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二〇〇六年初,特立尼达人恰克·拉姆克森的尸体在纽约一条运河中被人发现。    在伦敦一家银行工作的荷兰人汉斯·范·登·布鲁克得知这一消息,回想起他和恰克在“九·一一”后的纽约意外结下的友谊。那是汉斯人生中的艰难时期:英国妻子带着儿子离开了他,仿佛是“九·一一”事件暴露了他们婚姻中的裂缝和无言以对。他独自客居纽约切尔西饭店,度过了迷惘、苦闷的两年。    因为对板球的共同爱好,汉斯与一群来自亚洲、西印度群岛的纽约底层移民打成一片。在这个不为人知的边缘世界,汉斯与恰克成为好友。恰克怀有一个梦想:建造纽约第一个正式的板球场。然而在了解恰克梦想与憧憬的同时,汉斯也渐渐发现恰克种种令人费解的行为背后的另一面。

作者简介

约瑟夫·奥尼尔(Joseph O’Neill),一九六四年生于爱尔兰科克,后在莫桑比克、南非、伊朗、土耳其、荷兰长大。约瑟夫·奥尼尔毕业于剑桥大学格顿学院,主修法律。后长期担任商法律师。 
在《地之国》之前,奥尼尔著有小说《生命如斯》、《微风轻扬》和纪实作品《黑血

章节摘录

  离开伦敦前往纽约前一天的下午一蕾切尔已于六周前乘飞机离开一我在办公室小隔间打包收拾东西,突然,银行一高级副总,一个五十多的英国人,来和我道别。我有点吃惊。他在楼里的另外一处上班,和我不是一个部门,平时我们也不过是点头之交。不过,他还是仔细打听我打算住什么地方(“瓦茨?瓦茨的哪个区?”)。接下来的几分钟,他开始跟我回顾他以前在伍斯特街上一套顶层的房间,还有他去逛“正宗”的迪恩一戴卢卡食品店的经历。他对我的嫉妒溢于言表。  “我们不会走太久的。”我说。我想对自己的走运轻描淡写。确实,这也正是我们的计划,是妻子拟定的:去纽约待上几年,然后再回来。  “现在你是这么说。”他说。“纽约这地方特能留人,你要真是离开了吧……”副总笑着说,“我到现在还想呢,我可是十二年前离开的。”  现在轮到我笑了——这一方面是出于难堪,因为他的话里带着一种美国式的坦诚。“怎么说呢,到时候再看吧。”我说。  “是的,”他说,“你会的。”  这口气不容置疑,让人听了很不舒服,不过说到底,他很可怜,就如同一个旧时的彼得堡人,身不由己地流落到了乌拉尔山脉的另一侧当差。  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话还真说对了。现在我也离开了这个城市,我发觉自己也很难摆脱这样一种感觉:生命总带着一丝难以割舍感。有人告诉我,割舍一词,其实本来说的是在同一个季节第二次割草。若你喜欢概括的话,或许你可以说,纽约这座城市要求记忆如同割草一样,一割再割,要求人去刻意检视,以求将草一样的过去,控制在适当水平,这是我们听说的说法,也是我们自己孤寂中的期盼。当然,这草会割而复生。这些并不说明我希望自己现在人在纽约。而且我自然愿意相信自己的追忆,在某种程度上比高级副总的追忆更有分量一些。高级副总的那番追忆,在我当时听来,不过是一廉价的渴望。不过近日来,我很想断言,这世上并无所谓的廉价渴望,哪怕你不过是为自己指甲的裂缝而哭泣。谁知道副总在那边究竟遇到了什么事呢?谁知道那家伙去店里买香油醋的时候,背后有什么遭遇?这可怜的杂种,把个香油醋说得就跟灵丹妙药似的。  总之,回英国后的头两年,我尽量不去想纽约。毕竟,我是在纽约才平生头一次感到不快乐的。我本人没有再回纽约,也没常去想一个叫恰克·拉姆克森的人近况如何。恰克是我在东岸最后一个暑假认识的朋友。认识以后,他顺理成章地成了个生活中的过渡角色。后来,今年也就是二○○六年春天的一天晚上,蕾切尔和我在海布里家里,她在埋头看报上我早先已经看过的一篇关于哥伦比亚亚马孙丛林一群部落居民的报道。报道中说他们厌倦了艰难的原始森林生活。不过文中说他们最喜欢的还是吃猴子,先烤后煮的那种。报上还有幅看来令人惶恐的照片:一个男孩在啃一个黑糊糊的头颅,足见他们吃猴子的爱好实有其事。这些部落居民根本不知道宗主国哥伦比亚的存在,更危险的是,他们也根本不知道感冒、流感之类疾病的存在,一旦得上这些病,他们根本就没有天然抵挡之术。  “喂,”蕾切尔说,“你的部落见天日啦。”  我笑了,去接电话的时候,脸上还挂着笑。一个《纽约时报》记者要找范·登·布鲁克先生。  记者说,“我是要问卡姆,这个,卡姆拉吉·拉姆克森……?”  “你是说恰克,”我说着,坐到餐桌边,“是恰克·拉姆克森吧。”  她说恰克的“遗体”在古瓦纳斯运河里被人发现,手腕上戴着手铐,显然,他是被人谋杀的。  我什么都没有说。我觉得这个女人似乎是在睁眼说瞎话,如果我想久一点的话,我会想出一句针锋相对的话来。  她的声音还在说,“你跟他熟不熟?”我没有回答,她接着又说,“好像在什么地方看到你和他是商业伙伴。”  “这个说法不准确。”我说。  “不过你们是一起做过生意,是不是?这是我采访札记上写的。”  “不是的,”我说,“你的消息不确切。他不过是一私交。”  她说,“哦,好吧。”电话那头有敲击键盘的声音,双方都停顿了一会儿。  “好,关于他的生活处境,不知道您有什么可以告诉我的吗?”  “他的生活处境?”我说,我吃了一惊,以至于不由自主地重复了一句,纠正了她那母牛般拖长的发音。  “是这样,您知道——他跟什么人来往啊,会遇到什么样的麻烦啊,有没有什么可疑人物啊……”她接着淡淡一笑,“事情发生得有些不寻常。”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一部精致的小说,虚构类作品的一大杰出成就,也是最令我难忘的后殖民作品。……它经常被误读为一部“九·一一”小说,但这些遮蔽了它最非凡的特点:它是后殖民版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詹姆斯·合德|《纽约客》  《地之国》悬念迭起,巧妙、精确地把握人物心理,给人难忘的阅读体验。约瑟夫·奥尼尔成功描绘了纽约这座全世界最著名的城市,也用一种全新的方式表现了“爱”这种世人最熟悉的概念。                 ——乔纳森·萨弗·弗尔  许多人曾试图写出一部伟大的美国小说。约瑟夫·奥尼尔做到了。       ——约瑟夫·奥康纳  几乎不知不觉间,读者被这部小说灼人的光芒烤焦。             ——塞巴斯蒂安·巴里  精彩异常……如菲茨杰拉德一样,奥尼尔是一个内省的诗人……《了不起的盖茨比》已经成了小说家的绿光——很多人追逐,却很少有人能得到的目标。奥尼尔却通过《地之国》一书,跑得更远,臂膀伸得更广,迎向那伟大的光辉。          ——莫里恩·科里根|美国公共广播电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地之国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条)

 
 

  •   将回忆与现实串联起来的线索之一是被称之为绅士游戏的板球运动,这个意指公平的运动项目在小说中地位超然又含义颇多。
  •   小书的封面设计特别好看,故事也很感人,很有触动。
  •     第一眼是被这本书的封面吸引,我尤其喜欢湖面上的光,让整个画面有一种立体而生动的感觉。一直看到故事快结尾的时候,才明白了封面上这一幕的意义,那是主角汉斯陪着母亲在纽约游玩的一幕,这一对母子之间是一种并不太亲密却又无法割舍的感情。直到母亲永远的离开了后,汉斯才开始对这份亲情有了不一样的感悟,他说:“妈妈还在世的时候,就已经放入记忆的炉子里火化了。”看到这句话的时候,被震撼了一下,思考了很久,我们生活中又何尝没有这样的情况呢?有一些曾经过你生命的人,不知道从何时起,仿佛在我们的生命里消失了一般,不再出现。可是也许是因为知道他们还在,而忘记了怀念。
      
      故事发生的导火线源自一场谋杀,因为这场死亡引发的对一个朋友的回忆。或许,用“朋友”这个词并不那么合适,用汉斯的话说:“我和恰克之间的关系,不管是多么不寻常多么亲密,说到底还是生意人之间的打交道。”但在我看来不管他们之间对彼此的信任和坦诚有多少,这至少还算得上是一份友情,男人之间的一份情谊。而且他们的相遇从大环境来讲在震惊世界的"9•11"之后,从个人来讲是在汉斯人生最低谷的时候,这种患难见真情的朋友比起一帆风顺时候的朋友总是更容易让人倾心些。而他们的结缘,是由于对板球的共同爱好,这项纽约的冷门运动却让两个异乡人一见如故。恰克说:“不管什么人,打板球的时候最文明。”他对于板球的热忱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在他眼里,似乎只要大家都玩板球就能世界和平了。
      
      书中关于职场男人的一段描述让我印象深刻,“我在职场遇到的不少男人,表面上风风火火事业有成,可骨子里对那些季度报表恨得要死。在公司,被老板和客户生吞活剥,到了家里老婆盯孩子说,也是折腾得够呛,他们巴不得人家只看他们的外表,他们也乐得投桃报李,以同样的客套来对你。男性之间这种奇特的谦恭,也是我们的一种纽带,可是这样的感情是否存在,取决于我们相互之间是否保持适当距离。”作为职场女性,看到这一段话也绝对尤为形象,越是成功的职场人士应该越善于处理这样的关系。而有些人不能很好的适应职场,我想大概也是没有把握好这种距离的分寸吧。
      
      而故事中主角和妻子的关系,可能也是很多中产阶级遇到的家庭问题,这在很多欧美电影里有常有体现。从伦敦到纽约,本是一次维系和改善两人关系的移居,而一场"9•11"让本就已平淡的婚姻产生了更大裂痕,进而变成一个伦敦一个纽约的两个半球的分居,之后又是妻子的外遇,本以为这会导致两人关系的结束,没想到兜兜转转之后迎来了一个在全家一起在“伦敦眼”上看美景的喜剧的结局。妻子最后对婚姻顾问说:“她觉得有责任跟我白头到老,这个责任是一幸福的责任。”而这也正是丈夫想说的话,正是这份默契和对责任的共同认识,让他们最后收获了一个圆满的家庭。
      
      我想,用最通俗的话来说,这本书基本讲述的是一个职场成功男人的并不太成功的的亲情、友情、爱情。
  •   做为多民族多文化的美国,了解有色移民思想的一本好书。
  •   没看过,不过蛮期待的,推荐下
  •   不过感觉不错的
  •   拖拖拉拉地,或许正如作者写就的主人公的情绪吧,到现在还没看完。。。9-11已经过去很久了。移民大熔炉美国的各色人等的生活,或许吧,现在不愿意思考了,过几年重新看看,也许会有更多启发
  •   见标题。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