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大决战

出版时间:2013-1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美)库尔特·冯内古特  译者:虞建华  
Tag标签:无  

前言

当我的声音听起来像个印第安纳波利斯人的时候,我最信任自己的作品,别人似乎也最信任我的作品,因为我就是个印第安纳波利斯人。    我们还不如互相往脸上扔奶油蛋糕。    ——库尔特关于反战运动对    越战进程实际影响的评语    写作对我父亲而言是一种精神体操,是他唯一真正信仰的事业。他希望事情走上正道,但从未想过他的作品在事情发展过程中会有多少作用。他的榜样是先知约拿、林肯、麦尔维尔和马克·吐温。    他写好后改了又改,然后再改,看着写好的东西口中念念有词,一遍又一遍,一前一后晃着头,做着手势,变化着音调和节奏。接着他停顿下来,若有所思地将刚刚写好的打字纸从打字机上猛然撕下,揉成一团扔掉,重新开始。看上去像大人消磨时间的古怪方式,但当时我只是个孩子,并不明白太多的事理。    他在语言方面有特别的天赋。年过八旬仍然能够做《纽约时报》上的拼词游戏,用笔快速填写,从不问别人。一旦我告诉他拉丁文的动词出现在最后,从未学过拉丁文的他,就能边看边翻译我的拉丁文作业。他的长篇小说、演讲、短篇小说,甚至书封上的评语都经过仔细推敲。如果有谁以为库尔特写幽默作品或散文轻而易举、一挥而就,那么他肯定没有尝试过创作。    他最喜欢的幽默段子之一,是一则关于一个走私独轮车的家伙的故事。很多年来,一名海关边防稽查员每天仔细搜查他的独轮车,一无所获。    最后这位海关稽查员快退休的时候,他问那个家伙:“我们已经是朋友了。这么些年我每天都搜查你的独轮车。你到底是走私什么东西的?”    “我的朋友,我走私独轮车。”    库尔特欣赏自己的幽默,常常俯下身子蜷成两半,狂笑不止,脸埋在大腿中朝上看。如果突然引起一阵咳嗽,情况会有点怕人。    有一次我抱怨稿酬太低,一篇写了一个星期的文章只拿到五十美元,他对我说应该把另一笔数目计算在内:如果我刊登一则两页的广告宣布我能写作,得花费多少钱。    在库尔特看来,任何写作或有写作意图的人都是特殊的。他愿意提供帮助。不止一次,我听到他慢慢地、耐心地对设法与他通上电话的喝醉酒的人讲解,如何使一则故事或一段幽默——那辆独轮车——产生效果。    “那人是谁?”    “我不知道。”    一旦库尔特开始写作,他就登上了探索的历程。他知道(因为以前曾发生过),只要他不停地迈步朝前走,他就有可能撞上好东西,然后就可以不断加工,使之成为自己的作品。但是库尔特也常常缺乏足够的自信。他担心自己江郎才尽,想出的好构思可能是最后一个,以前获得的成功可能会枯萎、消逝。    他担心两腿太细,不是打网球的好手。    他很难让自己变得高兴,但写出好东西时又很难掩饰心中的喜悦。    因“思绪堵塞”无法创作的那几个月,有时候甚至整整一年,是他人生中最苦恼的日子。为了疏通思绪,他什么都愿意做,但对心理医疗十分紧张,疑虑重重。在我二十出头到二十中段时,他不经意间曾流露出担心,害怕治疗会使他变得正常,见怪不怪,因为那将是他创作的终结。我试图让他放心,对他说心理医生远没有那么高的水平。    “如果你不能写得清楚明了,多半你的思绪依然混乱,远不是自己感觉的那样清晰,’’他对我说。如果你觉得有些东西他写得散乱而欠紧凑,也许你是对的,但为了保险起见,请再读一遍。    一个大萧条年月中在印第安纳长大的孩子,决心要当个作家,当著名作家,而事情的结果正是如此。有多大的概率?他把很多意大利面条朝墙上甩去,因此才养成非常敏锐的意识,知道有哪些能够粘在墙上。    我十六岁那年,他未能在科德角社区大学找到一份教英语的差使。我母亲说她到书店用假名订购他的书,这样书店里至少还会进他的书,也许其他人会来购买。五年以后他出版了《五号屠场》,得到百万美元多本书的出版合同。一下子很难适应命运的突然变化。现在回首往事,大多数人会以为库尔特成为一名成功的,甚至著名的作家,是“理所当然”的结果。在我看来,这样的结果很有可能不会出现。    他常说,他当作家是因为自己别无所长。他成不了一名好雇员。在五十年代中期,他曾一度短暂地被《体育画报》雇用过。他到杂志社报到,接到任务写一篇短文,报道一匹赛马越过围栏试图逃跑的新闻。库尔特一整个上午瞪着那张白纸,用打字机写道:“那匹赛马越过了他妈的栏杆,”然后走出办公室,又成了自由职业者。    我从未遇到过比他对食物更无兴趣的人,部分要归结于他不断抽烟的习惯。他曾抱怨活得太久。我对他说,上帝一定感到好奇,想知道一个人类到底能抽掉多少支烟,而且他难免想知道,接下来从库尔特嘴里冒出来的到底是什么。有时候你没法把他当真:他说该写的他都已写完,现已无话要说,但他从四十多岁就开始说自己已无甚可写,而年到八十好几仍然有令人惊奇的好作品问世。    他最激进、最大胆的想法是:努力工作、努力思考、努力读书和努力写作也许是有道理的。    他是个作家,相信创作过程的魔力——既能作用于他本人,也能作用于读者。读者的时间和关注对他而言是神圣的。他与读者心心相印,因为他意识到内容并不是小说的全部。库尔特过去曾经,现在仍然像一味饵诱毒品,或是一柄适履鞋拔。一旦读者上钩入瘾,勉力跨过门槛,其他作家也就变得容易接近了。    “还有人在中学毕业后读我的作品吗?”    他教人如何叙述故事,教读者如何阅读。他的作品在今后的很长时间里仍然会有这样的功能。他过去曾,现在仍然抱有颠覆传统的观念,但不是人们想象的那种反叛。他是我所认识的人中离怪诞疯狂定义的最远的一个。不吸毒。不飙车。    他总是希望站在天使一边。直到战争真正打响的那一刻,他都一直不相信伊拉克战争真的会爆发。这件事让他心碎,不是因为他对伊拉克情有独钟,而是因为他热爱美国,相信造就了林肯和马克·吐温的国家和人民,会找到正确的方法。他相信,就像他的拓居先民一样,美国应该可以成为一盏明灯,一个人间乐园。    他无法不思考当前的问题:我们花那么多的钱,在一个遥远的地方炸毁建筑,杀害人民,让全世界的人对我们产生憎恨和恐惧,而这些钱用于公共教育和图书馆才更加值得。不难想象历史将证明他是正确的,也许历史已经作出了证明。    阅读和写作本身是颠覆行为。它们所颠覆的是这样的观念:存在的必定是合理的;你是孤家寡人;没人与你有同样的感受。读库尔特的作品时,读者会产生这样的感觉:事情并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不可更变。就因为他们读了一本要命的书,这个世界就已经是一个略略不同的场所。真是不可恩议。    众所周知,库尔特患有忧郁症,但如同很多众所周知的事情一样,人们仍可以找到充分理由来对此表示怀疑。他不想活得高高兴兴,他说过很多让人气馁的话,但说实在话,我认为他从来没有沮丧过。    他就像一个生性外向的人却喜欢自己性格内向,一个善于交往的人偏要成为孤独者,一个幸运的人宁可自己命运不济。一个乐观主义者摆出了悲观主义的姿势,希望引起别人注意。直到伊拉克战争,直到他生命的最后阶段,他才真的变得情绪忧悒。    家中出现了超现实的怪异事故:他服用了过量的药片,结果被送进精神病医院,但并没有什么危险。不到一天时间里,他就在活动室里上蹿下跳,与人打乒乓,交朋友。看上去就好像他在模仿一个精神病患者,但又不很逼真。    医院里的精神病科医生告诉我:“你爸爸有忧郁症。我们要给他服用抗抑郁剂。”    “好的,但是他看上去没有忧郁病人通常的症状。他未显行动迟缓,也没有悲伤的样子,而且理解力仍然很强。”    “他曾经企图自杀,这是事实,”精神病医生说。    “是的,可以这么说。”他服用的所有药物都没有到有毒的量。就算是泰诺,他也只服用了属于治疗范围的量。    “你不认为我们应该让他服用抗抑郁剂?我们必须采取栗些措施。”    “我只想让你知道,他看上去不像患有忧郁症。很难说清楚库尔特到底处于何种状况。但我也没说他没问题。”    我的追捧者与库尔特的有所不同,两者的区别在于,我的粉丝们知道自己患有精神疾病。①    用个打棒球的比喻:库尔特投掷比接球好。他经常会写一些、说一些关于家人的不太友好且带挑衅性的话。我们渐渐习以为常。库尔特就是这个样子。但当我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一心想当著名悲观主义者的库尔特,想必十分羡慕林肯和马克·吐温的孩子的早逝,看到这话他气得发抖。    “我只不过想吸引读者,除了你谁也不会真把我说的当回事。”    “我知道幽默是怎么回事。”    “我也知道。”    咔哒,又一声咔哒,我们挂断了电话。    “如果我要死,但愿这事不会发生。”    每隔几年他就写信给我,告诉我如果他死了,有哪些事情要我做。除了最后一次外,每次写出信后他又打来电话,告诉我那封信不是自杀通知书,让我放心。在他寄给我最后一封“要是我死了”信件的前一天,他写完了将要在印第安纳“库尔特·冯内古特年”启动仪式上做的演讲发言稿。两个星期后他摔了一跤,伤了头,不可逆转地把命根子折断了。    他们让我替他做这次发言,我不得不比其他大多数时候更仔细地研读他最后的讲演稿。我不禁暗自惊诧:“有些话纯属胡言,他到底是怎么蒙混过关的?”是他的读者和听众包容了他。我很快意识到,听我读这篇发言的是彻底爱上我父亲、愿意跟随他到任何地方的全会堂、全世界的听众。    “(我)像百分之五十的异性恋罗马天主教神职人员那样恪守禁欲主义”是一句没头没脑的话。“讨厌的家伙的定义(是):一个在屁股上装一副假牙啃咬出租车后座垫子的人。”“‘嗅客’是一个好闻女孩自行车坐垫气味的人。”①哦哟,我亲爱的老爸出格到什么地方了?然后他又会谈及一些切中要害,勇敢而真实的东西,你们将信将疑,因为他刚刚讲过禁欲主义、变态佬和嗅客。    “我说什么也不会去当医生。那该是世界上最糟糕的职业。”    我们最后的一次交谈:    “你多大年纪了,马克?”    “我五十九,老爸。”    “已经老了。”    “是老了,老爸。”    我非常真诚地爱他。    选集中的这些作品大多没有标上创作日期,此前全部都没有发表过,但自成一体,非常合拍,不需要我做任何评述。即使你对其中某篇不感兴趣,你也可以欣赏它的结构、语言节奏和遣词造句。如果你从库尔特那里未能学到阅读和写作的技能,也许你应该选择干点别的事情。    他在最后的演讲稿中写下的最后的话,也是他合适的告别词。    感谢你们的捧场,我该走了。

内容概要

黑色幽默大师冯内古特从未发表的遗作
他是地球上最不严肃的人 他立志做一个著名的悲观主义者
他是一位父亲、作家、画家、军人、和平追求者
他反对一切战争 是这个时代最需要听到的声音
他的小说入选高中英语课教材。
在60年代美国大学校园里,他的小说人手一册。
他通过文学改变了整整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回首大决战》是冯内古特的遗作集,收录了十篇此前从未发表过的小说和三篇杂文,以不动声色的黑色幽默重现战争的疯狂,回首不堪回首之往事,用文学的镜头捕捉了小人物挣扎求生的瞬间,展示他们无奈而又无助、滑稽而又可怜的众生相。集子中的每一篇小说都以人为本,聚焦于人的行为和感受,避开了对战争的直接描写,然而读者依然能身临其境地体会到战争给人民造成的巨大伤害。选集中既有《世界末日》、《无名战士》、《回首大决战》这样充满荒诞讽刺意味的幻想小说,也有包括《满城哀嚎》、《先大棒后黄油》、《想开点》、《战利品》等对作者亲历的二战之残酷的回顾与声讨,以及《独角兽陷阱》、《司令的办公桌》等反映小人物反抗强权和暴力的故事。这部遗作集展现的是作家一贯的态度:对战争和压迫势力的强烈批评,以及对普通人充满深情的人文关怀。
隐藏在冯内古特嬉笑怒骂的作品背后的那种黑色的吊诡,总是与个人为伍……与体制为敌。
——《波士顿环球报》
像冯内古特这样的声音绝对不会消逝,他总是能把最凄凉的想法写成让人笑破肚皮的文字。
——《圣地亚哥联合论坛报》
当今美国最有才能的作家。
——格雷厄姆•格林
冯内古特属于这样一种作家,他们为我们画出了我们的风景地图,他们为我们最了解的地点命名。
——多丽丝•莱辛
冯内古特的小说传达了这样一种信息:“关于一场大屠杀没有什么顺乎理智的话可说。”
——彼得•弗里斯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库尔特•冯内古特 译者:虞建华库尔特•冯内古特(1922-2007),德裔美国作家,黑色幽默大师,被认为是表现第二次世界大战题材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冯内古特年轻时曾亲历二战期间英美战机对德国城市德累斯顿的轰炸,这段恐怖经历对他来说刻骨铭心。日后他以此为素材写出《五号屠场》,而这部反映战争的残酷与荒诞的作品也成为当代美国文学公认的必读经典。《回首大决战》是冯内古特过世后出版的遗作集,其中所收录作品依然以战争为主题,把焦距对准卷入战争的小人物,捕捉和放大他们的生存困境,以作者一贯的荒诞、讽刺的幽默笔法,把被政治、军事力量玩弄于股掌的小人物的命运表现得栩栩如生,体现出作家对他们深切的人文关怀。冯内古特的其他代表作还包括《冠军早餐》、《囚鸟》、《时震》等。为了向这位卓越的现代文学大师致礼,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十一日,也就是他的七十七岁生日,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冯内古特25399号”。

书籍目录

马克·冯内古特:前言 冯内古特家书 库尔特·冯内古特在印第安纳波利斯市克罗斯会堂的演讲 满城哀号 世界末日 先大棒后黄油 生日快乐,一九五一 想开点 独角兽陷阱 无名战士 战利品 就咱俩,山姆、 司令的办公桌、 回首大决战 译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感谢巴特·彼德森市长的热情相助,我才得以以杰出人士的身份站在各位的面前。为此我祈愿上帝保佑他。 如果这还不算一桩美事,还有何美事可言。 请大家试想一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仅在三年时间里,我从列兵晋升到了下士,那是拿破仑和阿道夫·希特勒都曾拥有过的军衔。 事实上我是小库尔特·冯内古特。我的孩子们,现在都已经像我一样步入中年晚期,在背后谈论我的时候依然是这样叫我的:“小库尔特这个,小库尔特那个。” 但是每当你们看到子午线南街和华盛顿街交叉十字路口的埃尔斯大钟,请记住此钟的设计人,我的父亲老库尔特·冯内古特。说到这里还可以提一下,他和他的父亲,伯纳德·冯内古特,设计了整座该死的大楼。他还是果园学校和儿童博物馆的创建人。 他的父亲,我的祖父,建筑师伯纳德·冯内古特,设计的诸多建筑中还包括雅典娜俱乐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被称作“德国人之家”。我无法想象他们为什么要把名字改成“雅典娜俱乐部”,除非是为了讨好那一帮子希腊裔美国人。 我猜想你们都知道我正在起诉“Pall Mall”香烟制造商,因为他们的产品没有把我害死,我现在八十四岁了。听我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就是我们打赢的最后一场战争之后,我曾在芝加哥大学读人类学。给我们讲课的有一位专门研究几千年前人类头骨的物理人类学家,他说按理我们只能活到三十五岁左右,因为如果没有现代牙医技术,三十五年就是我们的牙齿能够维持的年限。 多么值得留恋的往昔时光:活上三十五年,我们就从这里消失。还说什么上帝的智慧设计!现在所有看得起牙医、买得起医疗保险的二战后生育高峰中出生的可怜的混蛋们,都要活到一百岁了! 也许我们应该立法禁止牙科医疗。也许医生们应该拒绝治疗肺炎,这种病从前被称为“老年之友”。 但是我今天最不愿意让大家心灰意冷。于是我想了些今晚我们都能做的事,绝对令人愉快。尽管我们的国家正在遭遇如此不幸、如此剧烈的分裂,我想我们还是能够找出一个所有美国人都能认同的话题,不管他是共和党人还是民主党人,是富人还是穷人,是异性恋还是同性恋者。 我想到的第一个全体美国人共有的情感是:“糖是甜的”。 当然,美国遭遇如此不幸、如此剧烈的分裂,并不是什么新鲜话题,尤其在我的出生地印第安纳州更是如此。在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三K党”的全国总部就设在这个州的地界之内,梅森一狄克森线以北对非裔美国人处以私刑的最后地点也在这里,我记得是一个叫马里恩的地方。 但这里也曾经是,现在仍然是劳工领袖尤金·德布兹的出生地和家乡。那是在特雷霍里,该地现在以拥有注射处死这一门国家艺术的设备而自豪。德布兹生活在一八五五至一九二六年之间,领导了全国范围的铁路大罢工。由于反对美国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他一度锒铛入狱。

后记

我与作家冯内古特似乎略有渊源。三十年前的一九七九年,文革动乱刚刚结束不久,全国拨乱反正,高校开始研究生培养,我有幸加入这一行列,在美国文学学者秦小孟教授布置的阅读书单中,发现了冯内古特的《五号屠场》。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这位不同凡响的美国作家。书不厚,同以前读过的所有作品完全不一样,颠覆了我头脑中原有的长篇小说的概念。当时我似懂非懂地看完小说,对作家全新的叙事方式既感到兴奋,又有些困惑。二十年前的一九八九年,我在英国的东英格兰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由我导师负责的阿瑟·米勒研究会。研究会邀请冯内古特前来做讲座,我第一次见到作家本人,同他一起喝咖啡交谈,进行了近距离的交流,并得到了他的两本签名赠书,保存至今。十年前的一九九九年,我接到现已是译林出版社总编的刘锋先生的邀请,翻译被冯内古特自称为“封笔之作”的《时震》,开始逐字逐句细细摆弄他的作品,在翻译的过程中继续熟悉、了解和品味这位作家。《时震》是较早被译介给我国读者的后现代小说之一。二○○七年冯内古特不幸去世时,我正在翻译他的代表作《五号屠场》,此书的中译本二○○八年已由译林出版社推出。《回首大决战》是我翻译的第三部冯内古特的作品,我依然战战兢兢,不敢懈怠。能把这位作家更多地介绍给我国的读者,承担这样的任务我深感荣幸。    冯内古特被认为是表现第二次世界大战题材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其代表作《五号屠场》已是公认的当代经典。小说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扫除了所有的浪漫色彩,表现战争的疯狂、恐怖和巨大的摧毁力量,也表现士兵承受的不堪承受的压力,以及压力下扭曲变形的病态心理。这本书成了负面表现战争的先驱之作,成为新战争小说的一种“范本”。作家的批判态度成为从此往后美国战争小说的基调:没有英雄,只有受害者。在冯内古特的小说中,敌方我方的阵线变得模糊,正义非正义的界定也常常被置之一边,但作家把焦距对准卷入战争的小人物,捕捉和放大他们的生存困境。作家采用黑色幽默的手法,把被政治、军事力量玩弄于股掌的士兵的命运表现得栩栩如生。《回首大决战》在主题上与《五号屠场》一脉相承,风格上继续沿用‘‘冷幽默”,重现战争的疯狂,回首不堪回首之往事,表达对人类的前途、文明的未来和理性的地位的无比关注。    冯内古特本人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到欧洲战场不久后在一次战役中被德军俘虏,然后被送到德累斯顿当劳工,在那里亲历了英美空军对这座不设防古城的狂轰滥炸。他的战争体验主要是在战俘营里和那场大轰炸中获得的。尽管如此,他仍然看够了不想看到的那一切:战争对生命的漠视,对人性的践踏,对道德的挑战,对常规的嘲弄。他把战争看作一幕荒诞剧,看成涤荡文明、摧折理智的自残。他无法将耳闻目睹的一切从记忆中抹除,一直有话要说。他的这两部小说出版时间相隔四十年,但两者之问的呼应显而易见:不管是发表于美国人民反越战运动高潮中的《五号屠场》,还是身后出版的《回首大决战》,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对压迫力量的强烈愤怒,也充满对普通人的深情的人文关怀。    中国读者相对熟悉冯内古特的长篇小说。他的短篇小说别具风味但同样精彩。《回首大决战》中的前三篇不属于小说门类,但具有文献的价值:一篇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年轻的冯内古特从欧洲写回的家信,其中丝毫没有表现出战争幸存者的欢欣,但在文字间流露出一种以后弥漫在他小说中的态度:潜藏在冷峻、俏皮、玩世不恭背后的无奈和愤怒;一篇是为他家乡印第安纳波利斯市“冯内古特年”启动仪式准备的演讲稿,但他在演讲之前突然不幸去世:《满城哀号》则是对德累斯顿轰炸的回顾,类似的谴责与声讨在《五号屠场》和其他作品中出现过多次,是来自作家心灵伤口的滴血,他舐了又舐,说了还说,非说不可。其余都是短篇小说,大多都与战争有关。    《回首大决战》收录了十篇冯内古特此前从未发表过的短篇小说。《世界末日》将时间设定在未来,虚拟战争替代了真实战争,但战场依然是疯子表演的舞台。《先大棒后黄油》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德国战俘营为背景,描写饥饿的战俘通过回忆各种美食食谱,“画饼充饥”,想象战争结束后的美好生活。《生日快乐,一九五一》讲述延续到和平时代的战争的负面影响,这种影响在一个无辜的六岁战争孤儿的扭曲心灵中反射出来。《想开点》的故事仍然发生在战俘营,战争颠倒了原来认同的道德标准:战前积极向上的青年举步维艰,曾经游手好闲的二混子则左右逢源。《独角兽陷阱》回到“征服者威廉”占领英伦时期的历史的过去,讲述小人物反抗强权和暴力的故事。表现同样主题的还有《司令的办公桌》,故事发生在一个相继被纳粹占领、被俄国和美国“解放”的东欧小国,尽管“城头变幻大王旗”,但压迫犹在,反抗犹在。《无名战士》在一场荒唐的竞赛与过去的战争之间建立起了联想。《战利品》和《就咱俩,山姆》的故事都发生在战争刚刚结束时的一片混乱之中,前者通过一件小事反映战胜军给战败国民众带来的伤害,并表达了普通士兵内心深深的忏悔;后者是卷入战争的两名德裔美国青年在硝烟散去时的不同遭遇。几乎每篇小说都与战争有染,惟有末篇《回首大决战》偏偏是个例外。这是一则半闹剧、半寓言式的道德故事,讽刺异常犀利。篇名所指是《圣经》中提到的将发生于世界末日的善恶大决战。    集子中每一篇小说都“以人为本”,聚焦于人的行为和人的感受,而避开直接描写战争。读者看不到腥风血雨的作战场面,听不到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但却能跟随作家走进阴云笼罩、浊浪翻滚的灾难世界,身临其境去体验悲剧,去接近那些被他们无法理解的势力抛上抛下的身不由己的小人物。冯内古特用文学的镜头捕捉了他们挣扎求生的瞬间,展示他们无奈而又无助、滑稽而又可怜的众生相。文学作品的力量在于,它可以让人从个别联想到普遍,从具体推演出概念,悟识到故事背后人类生存提供的经验与警示。冯内古特的作品是一种批判文学,也是警世文学。《回首大决战》展现的是作家一贯的态度与风格:批判犀利,洞察敏锐,文笔幽默;洋溢着一位人文主义者不甘于沉默、不屈于权势的正义之声。冯内古特一直是中国读者喜爱的作家。希望这部小说集的翻译出版,可以让我们更多地领略这位大家的风采。

编辑推荐

《回首大决战:及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其他新作》编辑推荐:黑色幽默大师冯内古特从未发表的遗作。他是地球上最不严肃的人,他立志做一个著名的悲观主义者;他是一位父亲、作家、画家、军人、和平追求者;他反对一切战争,是这个时代最需要听到的声音。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回首大决战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比较正经,冯内古特的典型风格还不是很明显。但最后一篇相当有趣。
  •   冯内古特大师的书不用多说,可惜能收到的不多,希望能再版经典
  •   冯内古特我的爱!!!这书太棒!!!
  •   好书,挺值得一看的,描述的都是战争当中小人物的故事,有点冷幽默,引起人们反思。
  •   他是谁?他的书必须买啊,可惜能买到的太少。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