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流域古动物遗存研究

出版时间:2004-5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陈全家  页数:212  

前言

  2004年春节前,接到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善才先生的来信,提出要我帮助审定《清江流域古动物遗存研究》一书,并写序。读罢来信,诚惶诚恐。我利用过年的长假,把原稿认认真真通读了一遍。  《清江流域古动物遗存研究》由陈全家、王善才、张典维三位先生共著,主要是由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的陈全家先生完成的。全家兄学习动物考古在我之先,曾经得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多位专家学者的真传,不少方面的水平都比我高。我当年是学习考古出身,后来虽然有幸踏进动物考古学研究之门,但迄今为止,碰到遗址中出土的包括贝类、鱼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在内的各种各样的动物骨骼,仍然会有力不从心之感。常常要拿着不认识的贝壳或动物骨骼,奔波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动物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地,求教于各个领域的专家,或者直接到动物标本库房里去仔细对照现生标本,再做判断。自己的本领不过如此,现在要想单单看着文字,对照线图和照片,就来审定这本书稿,当然是力所不能及的。我实在是不敢枉自充大,但是也不敢辜负王善才先生的厚爱。思之再三,斗胆向王善才先生提出,审定书稿一事,务必另请高就。我只能在此对这本大作谈一点自己的认识,尽力而为。

内容概要

本书系鄂西清江流域一批古文化遗址出土的动物群用期兽骨利用等方面的专著。作者主要根据1987~1996年湖北省清江隔河岩考古队,紧密配合清江水利工程建设期间所发掘出土的大量古动物遗骸,在分类研究的基础上,对动物群的性质,遗址先民对环境的利用、改造和骨、角、牙器的制作以及人类行为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和探讨。

书籍目录

序一序二壹 旧石器时代一、伴峡小洞旧石器遗址动物遗存研究(一)遗址概况(二)动物分类与描述(三)气候与生态环境二、鲢鱼山旧石器遗址动物遗存研究(一)遗址概况(二)动物分类与描述(三)骨骼痕迹分析三、榨洞旧石器遗址动物遗存研究(一)遗址概况(二)动物分类与描述(三)骨骼痕迹分析(四)骨制工具的工艺流程(五)生业模式(六)生态环境贰 新石器时代一、桅杆坪大溪文化遗址动物遗存研究(一)遗址概况(二)动物分类与描述(三)骨骼痕迹分析(四)骨制工具的工艺流程(五)生业模式分析(六)气候与生态环境二、西寺坪大溪文化遗址动物遗存研究(一)遗址概况(二)动物分类与描述(三)骨骼痕迹分析(四)骨制工具的工艺流程(五)生业模式分析(六)气候与生态环境三、沙嘴大溪文化遗址动物遗存研究(一)遗址概况(二)动物分类与描述(三)骨骼痕迹分析四、深潭湾大溪文化遗址和两周时期崖葬墓动物遗存研究(一)遗址和崖墓概况(二)动物分类与描述(三)骨骼痕迹研究(四)遗址性质分析叁 夏商周时期香炉石巴文化遗址动物遗存研究(一)遗址概况(二)动物分类与描述(三)病理分析(四)骨骼痕迹分析(五)骨、角工具的工艺分析(六)生业模式分析(七)气候与生态环境肆 结语与讨论一、动物群性质分析二、生业模式分析三、骨、角制品的工艺流程分析四、气候与生态环境分析参考书目后记英文提要

章节摘录

  第三步,改制骨料。将截取的骨料再改制成若干小的骨料。其改制的方法有三种:①砸裂法:由于管状骨经改制后呈圆柱状,再将改制后的部分放在石砧上用力砸击,使其劈裂成两件骨料,裂面曲折有砸痕。②劈裂法:就是将截取的骨料从中间纵向劈开。根据所需改成若干份,改制后的骨料断面平齐。③沟裂法:利用尖状的利器,将骨料的一面或两面刻划出深的沟槽,以楔裂的方式按设计的沟槽裂开,可取得理想的骨料。在上述的3种方法中,旧石器时代仅见第一种方法,后两种方法见于新石器时代以后,尤其是沟裂法在夏商周时期更为流行。  第四步,修理雏形。根据改制骨料的形状,用来加工最省时省力的工具。采用锤击和砸击的方式修理成工具的雏形。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周时期基本采用此法修理雏形。  第五步,定性修理。采用磨、削、刮等修理方式,将打制的疤痕修掉,形成工具的原型。而较晚的时期多采用削刮方式修理。  第六步,成品。采用精磨技术加工而成。常用的生产工具有铲、镞、镖、锯等;生活用具有锥、笄、针、滑轮、器盖、箸、镩、匕、牙饰等;祭祀活动用的卜骨和卜甲。在旧、新石器时代人们加工简单的生产和生活用具,器型简单;而在夏商周时期,由于金属工具的出现,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骨制工具的种类和质量的要求更高了,制作技术已经达到了顶峰,也代表了最高的生产力。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清江流域古动物遗存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