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2010

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牛文元 编  页数:460  
Tag标签:无  

前言

  城市的低碳经济之路,是城市健康发展的最佳选择。中国城市化实施低碳经济的最高目标,是实现城市的科学发展、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即达到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一方面,人类在生产领域中各类活动的总能量,不能超越自然系统的承载能力,不能超越区域提供的环境容量;另一方面,人类在社会领域中的行为共识,应当遵循公平、合作、理性与共建共享的原则。在上述两大基础上,城市的低碳发展以“有序0循环、协调、共生、简约、高效”等元素的总和,参与人类共同形成的世界观、道德观和发展观,并以此去规范城市的生产行为、消费行为和社会行为。从整体上讲,我们只有在充分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在深刻理解生态精神、生态理念和生态文明的前提下,新型城市化道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得到完整的实现。由此可以充分认识到低碳经济是最大程度获取城市“可持续能力”的必然选择,是在新形势下最大程度获取城市“发展红利”的必然要求。  城市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发展模式必然导致发展的不可持续性,而“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带来了中国城市理性发展的光辉。从整体上讲,我们只有在理解中国城市化战略总体遵循“自然平衡、生态精神、发展理念、社会伦理”的前提下,新型城市化道路才能得到完整的表达。  人类历史的进化规律表明,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而城市的低碳发展是在新文明时期表达先进生产力的基本标志。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为核心,在与自然相和谐的基础上,不断解放和革新生产力,才能为城市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能源基础、资源基础和生态环境基础。在此基础上,城市的发展必然又将紧密地联系着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形态与内容。

内容概要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传统的城市化存在着诸多弊端,中国的城市化必须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城市低碳发展是走向新型城市化的先行标志之一。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新型城市化的低碳之路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倡导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有机协调,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质化,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以建设现代城市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共同任务为出发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建立集群型、循环型、低碳型、生态型和可持续的城乡协调发展新模式。    本报告共分4篇13章,系统总结了中国新型城市化下城市低碳发展的战略背景、战略目标、战略内涵和战略要点;完整提出了有别于传统城市化的新型城市化低碳发展战略;全面剖析了城市优先发展低碳经济的支撑体系,即“工业”、“交通”、“建筑”三大耗能领域的低碳发展战略与技术研究;深刻揭示了城乡统筹发展的“动力表征”、“质量表征”和“公平表征”,共同构成了中国新型城市化进程中的统一判别;修正完善了全面衡量中国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指标体系;集中表达了“中国新型城市发展能力”的各类数量内涵和动态评估。    本报告可为各级决策部门、行政管理部门,以及从事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的科研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和有关国际组织提供参考。

书籍目录

序言  中国城市的低碳发展之路第一篇  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主题篇 第一章  城市的低碳化就是国家的低碳化   第一节  中国GDP百强城市的现状分析   第二节  中国GDP百强城市的发展潜力分析与预测   第三节  中国GDP百强城市经济发展与碳排放量的脱钩分析   第四节  城市低碳发展是国家新型城市化的内在要求 第二章  国外低碳城市发展经验总结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节  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的发展背景   第二节  低碳城市发展的国际经验与趋势   第三节  国外低碳城市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第三章  中国新型城市化的低碳发展战略   第一节  低碳城市与调结构   第二节  低碳城市与促内需   第三节  低碳城市与保就业   第四节  低碳城市与城乡一体化 第四章  中国新型城市化的低碳发展目标   第一节  中国新型城市化的低碳发展目标   第二节  低碳产业   第三节  低碳技术   第四节  低碳生活 第五章  工业领域低碳发展战略与技术研究   第一节  城市化与工业化   第二节  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现状   第三节  新型城市化下工业领域的低碳发展情景分析   第四节  新型城市化下工业领域的低碳发展技术预测 第六章  交通领域低碳发展战略与技术研究   第一节  城市化与交通需求   第二节  城市交通二氧化碳排放现状   第三节  新型城市化下交通领域的低碳发展情景分析   第四节  新型城市化下交通领域的低碳发展技术预测 第七章  建筑领域低碳发展战略与技术研究   第一节  城市化与建筑需求   第二节  城市建筑领域二氧化碳排放现状   第三节  新型城市化下建筑领域的低碳发展情景分析   第四节  新型城市化下建筑领域的低碳发展技术预测 第八章  新型城市化低碳发展的制度设计和政策保障   第一节  中国城市低碳发展的碳平衡交易制度设计   第二节  城市低碳发展的政策保障与激励机制第二篇  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案例篇 第九章  城市圈层结构理论及实践意义   第一节  城市圈层结构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圈层结构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节  城市圈层结构理论 第十章  成都城市圈层结构分析与城市化成本计算   第一节  成都市城市圈层结构分析   第二节  成都市城市化成本计算   第三节  成都应率先建立“生者有其居”住房制度 第十一章  基于圈层结构的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经验   第一节  战略创新:以全面提升“三个集中”为标志   第二节  战略核心:最大限度获取发展红利   第三节  战略转变:加速城乡一体化的四大转变第三篇  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指标篇 第十二章  中国新犁城市化指标体系(CNUIS)     第一节  城市化水平的评价方法   第二节  新型城市化指标体系的理论依据   第三节  中国新型城市化指标体系的统计原则   第四节  中国新型城市化指标体系设计   第五节  中国新型城市化指标体系   第四篇  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统计篇 第十三章  中国新型城市化统计分析   第一节  关于中国城市样本选择的说明   第二节  中国新型城市化数据统计图表   第三节  中国新型城市化资产负债分析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二、城市交通出行比例不合理  我国目前的城市交通现状是城市交通出行比例不合理: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不高,轨道交通建设起步较晚。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机动车数量增加迅猛,交通拥堵。我国私人汽车拥有量由1985年的28.5万辆,激增至2008年的3501万辆。按照国际大都市汽车保有量饱和标准300万~400万辆来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汽车保有量已经逼近饱和(孔俊彬和严冰,2009)。  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建设虽然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但城市公共交通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局面没有根本的改变,公共交通在城市出行中的比例平均不足10%,与欧美大城市40%一60%的出行比例相比,差距较大(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09)。据我国部分城市2000年以后的居民出行调查统计,公交出行比例大多在10%~20%,出租车出行比例一般在5%以下。公共交通占城市出行比重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升和改善,私人机动化交通出行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城市交通结构向个体小汽车方向转化的趋势日趋明显。这种趋势使有限的道路资源被大量低效的个体交通所占用,交通拥堵、群众出行不便的问题将进一步加剧。  城市轨道交通在国外已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世界主要大城市大多有比较成熟与完整的轨道交通系统。经过多年的发展,这些城市公共交通在日常出行中的比重达到60%以上,高的达到90%多,城市拥堵得到了缓解。有些城市轨道交通运量占城市公交运量的50%以上,有的甚至达70%多。巴黎1000万人口,轨道交通承担’70%的公交运量,这一比例在东京是86%,在莫斯科和香港是55%(崔晓文,2005)。而我国大城市中北京的轨道交通占公交出行比例仅为15%,远远低于国外几大城市60%以上的比重;乘公交车出行比重偏低(刘玉芳,2008)。下面是国内外几个大城市地铁的状况(表6-2)。

编辑推荐

  本书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中国推行低碳城市的战略背景、战略选择、战略依据、战略内容和战略目标,同时拟定了衡量和测度低碳发展与新型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体系,选择出全国具有代表性的50个城市(由于统计口径的原因,暂未包括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城市),进行了系统的统计分析,由此可以对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有一个大致的框架了解。本报告可为各级决策部门、行政管理部门,以及从事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的科研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和有关国际组织提供参考。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2010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对我国的各大城市的新型城市化状况有很详实的说明,很实用!
  •   非常好的学术报告。值得阅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