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云背后

出版时间:2012-10  出版社: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科学出版社 (2012-10出版)  作者: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编  页数:340  

内容概要

  《蘑菇云背后:放射生物学四十年研究纪实》紧密联系20世纪50~60年代新中国面临着来自美国和苏联的核威胁、发展我国自己的核工业和核武器的历史大背景,讲述了中国放射生物学工作者的不为名利,为获得核辐射生物学效应的宝贵资料进行的传奇经历。本书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隐藏蘑菇云背后的科技传奇,对我国青少年和科技爱好者关注技术实验科学具有巨大的推动力。

书籍目录

序 导言:国家的需要,历史的选择/1 任务篇 第一部分放射性自然本底调查 放射性本底调查研究的历史回顾/21 核试验前后(1958~1965年)放射性本底调查结果概述/25 我和放射性本底调查工作/37 本底调查工作中的放射化学分析研究回顾/41 第二部分小剂量电离辐射的生物学效应 研究小剂量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的始末/46 回眸小剂量慢性放射生物学效应的研究/51 慢陛放射病早期诊断的生化研究/72 第三部分核武器试验核辐射远后期生物效应 核武器试验核辐射对动物的远后期效应研究回顾/81 我国第一、二次核试验受试动物落户生物物理所/99 核试验下风向尘埃的放射性监测/103 我国第一次核试验后对北京地区放射性微尘的监测/108 第四部分放射卫生防护研究 生物物理所辐射防护药物研究的点滴回顾/110 忆生物物理所内照射毒理学小组的创建与发展/119 细胞放射生物学研究的回顾/135· 学科篇 放射植物学组的七年历程/l39 关于辐射生物原发反应的研究/l52 生物物理所DNA辐射损伤修复研究的回顾与思考/155 生物物理所的放射生物学剂量学50年/l66 生物物理所昆明工作站和放射遗传学研究/192 一种新型光敏化剂:竹红菌甲素/203 高能质子空间辐射生物效应/210 放射免疫分析研究工作的回顾/213 中国卤虫卵搭载返回式卫星试验/218 电离辐射水果保藏/221 感想篇 贝时璋与放射生物学/225 贝老以国家需要为己任/240 我在生物物理所放射生物学室的岁月/244 戈壁风云——忆核爆试验现场生物效应实验和生活/254 深入铀矿山,为改善矿区环境安全和矿工的健康服务/267 追忆恩师徐凤早先生/271 追忆马秀权教授勤奋、严谨、求实、爱国的优秀品格/275 我心中的沈淑敏先生/281 怀念导师陈德嵛/284 回首往事/288 回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的“放射生物学”教学/291 青春献给祖国的核事业/295 我和生物物理所一起走过的四十年/298 我在放射生物学研究室的工作概况/304 我与放射生物学的不解之缘/306 附录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放射生物学研究工作与相关事件大事记/310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放射生物学研究工作参加人员全体名单/334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放射生物学承担国家任务参加人员名单/336 编后记/339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1958年新成立的第二机械工业部主管核工业和核武器研制,在二机部统筹部署下,我国放射医学和放射生物学研究机构相继成立。1958年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成立不久,就在贝时璋所长主持下组建了放射生物学研究室(第一研究室),成为我国最早的放射生物学专业研究机构之一。1960年2月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了全国第一届放射生物学工作会议,总结和交流了前阶段全国各研究机构取得的科研成果。香山会议还拟定了新的放射生物学研究规划。香山会议后,中国科学院和二机部委托我所进行慢性放射病早期诊断研究任务,并于1961年以任务书方式正式下达到我所,研究任务是:慢性放射对血象、骨髓、血和尿中代谢产物、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生理功能的影响。要求于1965年写出研究成果报告。鉴于当时对研究任务书的高度保密,广大研究人员并不知晓有研究任务书这件事。追忆起来,我们实际上从1960年至1965年一直都在进行急性放射生物学效应的研究。 1964年11月,二机部委派工作人员到研究所再次下达研究任务:小剂量慢性放射生物学效应和提高小剂量放射耐受性的研究。还特别明确指出:“作为中科院研究所,辐射原发反应也要立题研究,至于大剂量急性生物学研究工作由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去做,你们以民用为主,如矿区的工人和从事原子能和平利用的工作人员,他们受到小剂量慢性照射,对慢性放射病要研究早期诊断,如果他们有早期放射病,可使他们脱离工作,减轻损伤。” 二、研究项目准备阶段 启动小剂量慢性照射生物学效应研究项目,要组建一支称职的专业研究队伍;要提供适用的稳定可靠的小剂量照射钴源;要选择最适宜的实验动物以及组建饲养管理班子;还要研究并确定最佳的慢性照射的剂量、剂量率和总累积剂量。只有充分做好了这些准备工作,才能确保本项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研究协作团队的组建 1964年是我国克服“三年困难时期”后取得较好发展的一年,就在这年展开了全国轰轰烈烈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即所谓农村“四清”运动。由于我们研究所部分科研人员要参加“四清”,给当时组建该项目研究组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当时研究所领导果断决定,打破原有研究室和课题组的界限,根据需要组成专门项目协作团队,即利用在当时很时兴的所谓大兵团作战方式,进行小剂量慢性放射效应专项研究。 1964年底,放射生物学第一研究室共有65人,主要分为急性放射损伤效应早期诊断指标研究组(第一组)、急性放射病防护组(第二组)和生化小组和放射原发反应研究组。第一组也称为形态学研究组,又分徐凤早研究员小组(以造血组织——骨髓为主要研究对象)和马秀权研究员小组(以外周血象和生殖遗传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共约20人。第二小组共30多人。要组建小剂量慢性放射生物学效应研究团队,显然要以第一组为主要力量。为了加强研究力量,所领导决定把第二小组纳入新组建的小剂量组。为了进行血液的生化指标研究,还决定把第三研究室(生化研究室)有关专业研究人员调入新编协作组。此外,考虑到病理组织学解剖检验和体检的工作,还与北京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职业病科放射研究组协作研究。按照上述人员的组合,总参加人员有百人之众。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是一部科普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读物,无论对普通大众,还是对公共卫生领域电磁辐射研究的学者,都具有一定的知识普及和专业引导作用。本书也希望能够通过公众和专家的共同努力,不断地探索和发现,使移动电话可能存在的健康负面影响最小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军医大学教授程天民

编辑推荐

《蘑菇云背后:放射生物学40年研究纪实》基本反映了我国早期放射生物学研究的概况,可作为生物科学、农业、医学、原子核科学技术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教师、学生等的参考用书,并适合对我国放射生物学发展史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

名人推荐

本书不仅为读者对了解生物物理所在研究放射生物学方面的业绩和有关同志为此所做出的值得记忆的奉献,而且对研究全国放射生物学的发展史也有很大的帮助。此外,这本书的出版,对参加上述几项国家任务的同志们来说无疑是一次重新回顾过去光荣战斗的过程而感到无比自豪,这种自豪感无疑对他们健康的晚年生活是一种莫大的激励和慰藉。——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福愉这是一部科普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读物,无论对普通大众,还是对公共卫生领域电磁辐射研究的学者,都具有一定的知识普及和专业引导作用。本书也希望能够通过公众和专家的共同努力,不断地探索和发现,使移动电话可能存在的健康负面影响最小化。——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军医大学教授 程天民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蘑菇云背后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