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艺术设计的教与学

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孙妍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04出版)  作者:孙妍彦  页数:203  
Tag标签:无  

前言

艺术设计学科和理工科都是基于研究的学科。理工科研究和发现事物的本质,而艺术设计学科研究和发现人类的精神需求。两者都无极限地、用创造性极高的思维和方法,在客观世界里探索与发现。围绕这个大基调,美国的艺术设计教学有着鲜明的特点和形式。被这些特点和形式深深吸引,我开始关注和研究美国的艺术设计教学。通过观察、研究他人和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发现虽然从形式上各个老师(从专业基础课到毕业设计的导师)设计的教案和作业都不一样(或从专业知识角度或从个人风格角度),但抛开表面特点看指导思想、教学目的等时,发现它们反映出许多共性。简单来说,这些共性是在教专业知识和技法的同时,更注重设计思维的培养——教学生如何用创造性极高的思维和方法,开展对客观世界的研究。展开来说,是让学生懂得,艺术设计以沟通和传达信息为目的;艺术设计学科和理工科一样是通过严谨的研究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是灵感进发导致的结果;学会如何设计更重要的是先学会如何研究;通过设计,我们可以改进或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或品质,及人们对某一事物已有的认知(人们看待世界的方法);设计不是设计者本人意志或审美喜好的体现,而是用准确的视觉语言,传达被设计物需要传达的信息等。课堂形式还有许多细节上的共性,如对学生个性、沟通表达和展示能力、辩论能力、职业素养、时间观念、项目管理能力、社会责任感和成熟度的要求和培养。为了验证以上这些共性是否存在普遍性,我通过其他院校的朋友,关注和研究了他们的教学。结果证实,这些相似性普遍存在于美国的艺术设计教学之中。

内容概要

  《美国艺术设计的教与学》全面展示和详细分析了九所美国著名艺术设计院校的精品课程。从专业基础课、毕业设计到工作营(workshop),由浅入深地向读者展示和解析美国式艺术设计教与学的实际案例,包括具体的教案设计及作业设置,以及课程实际执行和控制情况。《美国艺术设计的教与学》结构清晰、知识完备、图文并茂,为读者打开了一个全面了解美国艺术设计教与学情况的画卷。根据实际教学需求,读者还可免费申请配套的拓展资源光盘。  《美国艺术设计的教与学》既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也是人们成为优秀艺术设计师的必备工具书。

作者简介

孙妍彦,本科学士学位取得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潢艺术设计系,平面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取得于美国麻省大学艺术学院视觉艺术系,新媒体艺术与平面设计专业;曾任麻省大学艺术学院助教,麻省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院事务助理。连续两年获得美国麻省大学“校长百年荣耀”奖学金,麻省大学艺术学院基础奖学金获得者。艺术设计作品曾多次在美国展出,如2009年波土顿数码艺术节,2007年麻省大学主办的第个五届数字艺术节、美国新贝得福德市244画廊“媒体集合令”暨新媒体艺术八人展等。学术论文及文章多次在《装饰》、《艺术与设计》、《包装与设计》、《创艺与设计》、《青年视觉》等刊物上发表。曾在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任职,并多次参与国际和国家级的设计项目。致力于动画、新媒体、平面、版式设计及国际间设计教育合作和交流活动。2009年春曾成功组织美国麻省艺术与设计学院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交流活动。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本科一、二年级教与学 第一部分导言 Ⅰ.麻省大学艺术学院“视觉语言”课 一、课程简介及预期学习效果 二、课程要求 三、实际教学案例与分析 Ⅱ.德州大学艺术学院“2D艺术基础”课 一、课程简介及预期学习效果 二、课程要求 三、实际教学案例与分析 Ⅲ.德州大学艺术学院“3D艺术基础”课 一、课程简介及预期学习效果 二、课程要求 三、实际教学案例与分析 第二部分 本科三、四年级教与学 第二部分 导言 Ⅰ.柯里学院艺术与实用美术系“动态媒体原理”课 一、课程简介及预期学习效果 二、课程要求 三、实际教学案例与分析 Ⅱ.芝加哥艺术学院“表演、电影与Video的融合”课 一、课程简介及预期学习效果 二、课程要求 三、实际教学案例与分析 Ⅲ.麻省大学艺术学院设计分部“视觉模拟”课 一、课程简介及预期学习效果 二、课程要求 三、实际教学案例与分析 Ⅳ.华盛顿大学美术学院“神奇的罗马”实地考察设计课 一、课程简介及预期学习效果 二、课程要求 三、实际教学案例与分析 第三部分 本科毕业设计教与学 第三部分导言 Ⅰ.加州艺术学院平面设计系本科毕业设计 一、课程简介及预期指导效果 二、实际教学案例与分析 三、教学成果展示与分析 Ⅱ.德岛艺术设计学院平面设计系本科毕业设计 一、课程简介及预期指导效果 二、毕业设计完成要求 三、实际教学案例与分析 四、教学成果展示与分析 第四部分 本科Workshop教与学 Ⅰ.波士顿大学艺术学院与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一、Workshop的内容 二、实际教学案例与分析 三、教学成果展示与分析 Ⅱ.卡耐基梅隆大学艺术学院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一、Workshop的内容 二、实际教学案例与分析 三、教学成果展示与分析 第五部分 教授访谈录 一、你成为艺术或艺术设计家的缘由 二、教育、社会和(或)文化背景在一名艺术设计家成功道路上的作用 三、当今美国艺术设计及文化现状 四、学院教授们最关注的视觉文化现状与建议 五、对全球化问题的思考及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设计者的建议 六、请谈谈你对未来的规划 附录一:授课教授简介 附录二:参考资料及书目 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印章构图将用在一本折叠式的实验书里。折叠式的书可单个版面翻阅,也可将整本书平铺打开看整体效果。在设计和装订的过程中,必须仔细考虑在两种阅读形式下,印章构图在书中呈现:的效果。制作实验书是设计师、作家、出版社美编和艺术家们,为了避免在印刷成品中出现昂贵的、不可逆的错误时,做出的有效预防措施。实验书还可以让他们尽情并有效地做出各种设计考虑和变更。当完成实验书时,非常重要的是要尽量做到精准地记录所有的设计考虑。一本制作精准的实验书,将使最终成品的制作更顺利。实际制作前请不要慌忙,多花时间仔细构思(包括视觉和:概念两方面的),量准、看准了再动手裁切。实验书的制作尺寸必须和成品书一致(包括封面、内页和整本书长度的实际物理尺寸)。

后记

在此特别感谢家人对我无私的全程支持和付出。特别感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鲁晓波教授为本书作序,感谢华盛顿大学美术学院艺术部主任林志教授、麻省艺术与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系主任Liz Resnick教授等美国各位好友、老师的鼓励、支持和关心。特别感谢麻省大学艺术学院Scott Ah rens教授、加州艺术学院Leslie Becker教授、卡耐基梅隆大学艺术学院Dan B0yarski教授、麻省大学艺术学院David Chapman教授、波士顿大学艺术学院Richlard B.DoubIeday教授、罗德岛艺术设计学院jan Fairbairn教授、德州大学艺术学院刘北立教授、德州大学艺术学院Leslie MutchIer教授、华盛顿大学Chstopher Ozubko教授、柯里学院Heather Shaw教授、芝加哥艺术学院Daniele Wilmouth教授为本书贡献的智慧结晶,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研究资源(书中例举、分析各位教授的教案和作业设计当属他们的个人智慧,并不代表他们所任职的学院),让我们有机会如此近距离和详细地从一个个精彩而意义深刻的教学实例中得到启发。特别感谢高等教育出版社艺术分社社长刘建老师、中国外文局《今日中国》社长宫喜祥、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尹鸿祝及《装饰》杂志副主编方晓风等,作为领导、老师和友人对本人和这本书的关心与支持。感谢我的责编蒋文博,并感谢宫喜祥社长为本书题写书名。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如何取法却是颇费周章的:中国的现代设计以及设计教育与欧美国家的差距是无法回避的。但泛泛论之者众,深入剖析之作少。孙妍彦的这本书不仅收集了教学、作品案例,而且将课程的过程与控制都清晰地传达给读者,无疑是较为深入的引介之作:作者在留学之后也有在当地院校的从教经历,其感受是较为全面而深刻的,相信设计专业的师生都能从此书中获益良多。   ——方晓风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饰》杂志主编 刊、妍彦的书构思严谨、结构完善,如同一个棱镜,让中国设计教育者、学生和管理人员直接观察美国设计教室,系统地了解美国本科设计教学状况,读者可全面剖析课堂里的师生教学互动。参与是当今设计教学的重要构成,因此,从一年级开始,教授们要求学生把他们的兴趣带入课堂,同时要求他们去开拓跨专业的想法和方案,包括所有在校园里的艺术、人文、科学和医学研究领域。这种本科教学使课堂融入社会,跟进日新月异的设计潮流和全球化经济。孙妍彦的书将进一步加深读者对美国设计教学的了解,丰富中国设计学生的学习经历。   ——林志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部主任兼绘画系主任;中国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美国艺术设计的教与学》是一本为当代中国学生、设计师和教育工作者而著的书写流畅、令人备受启发的书。作者孙妍彦在书中集中展示了优异的美国艺术设计课程、教案和学生作业,涉及从基础课到高级课程如毕业设计的全过程。通过作者的详细分析,提供给读者一个独到的理解美国艺术设计教学法、过程、观念和技术的方法。本书内涉及的知识和技巧是构成和引导今日美国艺术设计核心概念和体系的真理。   ——Resnick,Liz教授,麻省艺术与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前系主任

编辑推荐

《美国艺术设计的教与学》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美国艺术设计的教与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