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听如何说

出版时间:2008-5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作者:莫提默·J.艾德勒  页数:272  译者:吕捷  
Tag标签:无  

前言

  第一章 学校里不曾传授的技巧 1 你知道如何才能与他人沟通吗?而对方又是怎样回应你的呢? 哭泣、脸部表情、手势,或者其他肢体信号,有时候这些就足够了。 可是,说到底,语言才是最常用到的办法——表达的一方靠了说和写,接 收的一方是靠了听和读。 语言的这四种功用,形成两对平行组合:读和写是一组;相应地,听 和说是一组。显而易见,每一对中的双方是互补关系。要是没有人读,写 下的文章就一无用处;而要是没人听你说话,那你说来说去岂不成了对牛 弹琴? 所有人都得承认,总是有些人要比别人更会写;不管是天生如此,还 是后天训练得来,又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总之,这些人写起来就是比别 人略胜一筹。可是,就算是再会写的人,如果碰上个不会读的人,那么也 是枉然。我们都明白,读的能力要靠后天训练;我们也都同意,有些人就 是要比别人更会读。 听和说的道理与此相同。也许有些人天生禀赋过人,就是比别人更擅 长于口头表达;不过,要想使这种天赋得到充分发挥,就必须要得到后天 训练。同样,要想在听的方面有过人本领,要么靠天分,要么必得靠后天 训练才能获得。 这四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形态,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思想交流的过程中所 必不可少的,而要想把这种交流的过程进行得顺畅,就需要全面培养好这 四种能力,缺一不可。那么,你上学的时候,老师到底教过你其中的哪几 种能力呢?现在,你的孩子在学校里又学过几种呢? 你也许毫不迟疑就能给出答案:老师教过你如何读和写;同样,你的 孩子们也在学习如何读和写。你会马上又补充一句:虽然学校中提供的这 些训练远不能尽如人意,但是至少在小学里,对读和写的相应指导还是有 的。 对写的指导甚至还持续到基础教育阶段以上:一直到高中,甚至到大 学一二年级,还会有写作方面的课程。可是,对读的指导,则基本上随着 小学阶段的结束也停止了。当然,这是不应该的,因为小学阶段所学到的 那些读的能力,是根本不够的,是远远达不到深入理解优秀著作所需要的 阅读水平的。这就是为什么我在四十年前就写了《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样 的书,目的就是为了给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一些初级水平以上的指导—— 也就是开设一门在我们的中学和大学里都学不到的课程。 而对说的指导又是怎样呢?我想,根本没有人记得,在小学里接受读 、写训练的同时,也接受过说的训练。也许有些高中和大学里会开设所谓 的“公共演说课”,也会设置一些课程,以帮助那些有话语障碍的人;但 是,一般来说,根本就没有关于一般说话技巧的课程。 听的情况又如何呢?世界上有哪个人接受过听的训练吗?大家都以为 ,听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不需要任何训练;这样的看法是多么可笑呵 。全世界没有任何一种教育体制中,开设过帮助人改进听力的课程——也 就是最低限度的、听懂别人说话的水平,使人际交流的循环能平衡往复; 这样的状况又是多么令人可叹呀! 造成这种既可笑、又可叹状况的原因是,听和说这两样没人传授的技 巧,其实要比读和写更难学、也更难教。我完全了解情况为何如此,并马 上会为您揭晓答案。 常听到的是,很多人会义愤填膺地抱怨,中学甚至大学毕业生所达到 的读、写水平实在是惨不忍睹,却很少听到有人抱怨这些学生的听、说水 平。然而,不论这些中学生甚至是大学生的读、写水平如何差,他们的说 的水平还要比这差得多,而听的水平则是最差了。 2 在谷滕堡发明印刷机以前的遥远年代里,听和说在一个人一生的教育 中,其重要性要远远超过读和写。必得如此,因为那时还没有印刷品,手 抄本的书籍也只有极少数人才见得到,而这一小部分人都受过某种形式的 教育——有些是私塾,有些是古式学堂,也有些是中世纪的大学——他们 都必得靠着对老师讲的话洗耳恭听,才学得到知识。 在中世纪的大学里,老师也被称作是“讲师·,但是,与今日所用的“ 讲师”这个词,意义却大不相同。那时的课堂里,只有老师才拥有一部课 本的手抄本,其中记录着要向学生传授的一切知识和理解。从“讲座”这 个词的词源可以得知,讲课的形式包括大声朗读一篇课文,同时,还伴有 对所念课文的滔滔不绝的讲评。不管学生能够学多、学少,他们的一切所 学,都是靠听来的;因此,他们听得越仔细,也就会学得更多。 在牛津、剑桥、巴黎、帕都瓦和科隆的那些中世纪的著名大学里,基 础教育必定包括对一些技艺和技巧方面的训练,也即古人所谓“文科七艺 ”。这些技艺一方面包括语言运用中的各种技巧,另一方面则包括算术运 算,以及符号运用的各种方法。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都认为——而中世纪的那些大学对这两位 哲人的理论是深信不疑的——语法、修辞和逻辑这类科目,是学好语言、 有效运用听、说、读、写的基础;而算术、几何、音乐和天文这类课程, 则是学会丈量、统计和估价的基础。 以上这七种文科科目,就是中世纪大学生在获得本科学士学位以前, 一定要通过的课程。“学士”这个字眼儿,根本和“未成家的男人、对婚 姻大事一窍不通的愣头青·这层意思无关,而是代表这些人已经得到了充分 的启蒙,能够从此踏人知识的殿堂,继续完成大学高年级的学业,进修法 律、医学或者神学方面的课程了。 这样看来,在古代,学士学位只是一纸“开窍”证书,只是一张通往 高深知识殿堂的通行证而已。它不但根本代表不了,学位的持有者已经是 学业有成,而且也只是能证明,学位持有者算是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 学会了_些学习技巧——使用语言的技巧,以及使用其他符号的技巧。 今天,也有不少人张口闭口就喜欢谈论“文科七艺”或者“文科教育 ”,可是,却对其在古代及中世纪教育体制中的基础教育阶段所含的内容 和所起的作用,一无所知。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在现代的发展过程中,文科教育的传 统早已经从学习的过程中,彻底消失了。 要是有谁翻开美国18世纪教学机构中的教学大纲看一看的话,就会发 现,其中还包括语法、修辞和逻辑诸科目,因为这些在当时,仍然被视为 语言运用中的技巧——即使不包括听,也仍然包括了说、读、写。 可是,等到了19世纪末叶,却只剩语法课还保留了下来,修辞和逻辑 课则不再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了;而到了20世纪,就连语法课也慢慢地 销声匿迹了,现在,则只剩下了一些残余遗迹而已。 现在,基础教育中的文科教育早已被单一的英文课所取代。小学里的 阅读课、小学和高中里的写作课,都是由那些英文老师来教的。很可惜的 是,更高一级的写作课,大多都炫耀自己是属于“专业作家创作学习班” 性质的课程,而不是以传递思想——观点、知识或者理解——为目的的一 般性写作课。也有些学生上过一些公共演说课,但是,这却远远够不上培 养出众口才所需的全面技巧。而正如我前面已指出的那样,根本没有谁接 受过听的训练。 3 有些爱发牢骚的人说,我们现在中学、大学的毕业生,他们的读、写 水平实在是太差了。殊不知,这些发牢骚的人错误地以为,只要改掉了这 些不足,就会万事大吉了。他们以为,一个人只要读、写合格了,那么, 自然就会听、说合格了。而其实,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 理由很简单:听、说是与读、写性质根本不同的两回事。这种不同的 性质造成的是,学好听、说,比学好读、写,要难得多。下面,容我将理 由一一道来。 表面上看来,听、说是与读、写完全平行的。两组词都涉及语言的运 用,涉及一人把自己的思想传递给另一人,以及另一人对此作出回应。同 样的一个意思,假如一个人能写得明明白白,为什么就不能同样说得干脆 利落呢?假如一个人能读得清清楚楚,为什么就不能做到不听得糊里糊涂 呢? 这其中的症结正在于,口头交流具有流动性与流畅性。我们总是可以 重温读过的东西,再读第二遍,以达到彻底的理解。阅读理解是可以无休 止地改进提高的,只要一遍又一遍地去读就行了。我在日常读名著时,就 是这么做的。 写作的时候,我们也总能修改、完善已经落笔的草稿。作家可以做到 的是,只要他对作品尚不十分满意,他就可以暂时不发表自己的作品。我 在写书或者写其他文章的时候,也是这么做的。 无论是读、还是写,其关键要了解的技巧,是关于读、写的提高,而 在听、说的过程里,却无所谓提高的问题,因为听、说是像表演艺术那样 稍纵即逝、捉摸不定的。读、写却并非如此,而是更像绘画和雕塑的艺术 那样,具有永久性。 设想一下我们所熟知的这些表演形式:演戏、跳芭蕾舞、吹、拉、弹 、唱,或者指挥乐队。所有这些形式均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一旦一 场演出结束了,它就无法改动了。虽然艺术家完全可以在下一场演出中有 所改进,但是,他在台上的时候,其表演则是一锤定音。当大幕缓缓落下 时,一切就结束了——演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了,再也无法挽回了。 听、说的情形与此完全相同。说出的话总是“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不能像写下的文章那样,可以改了又改。与写不同,正在说的话是无法 补救的。一边说、又一边收回自己的话,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造成更大的 困惑,还不如不改口呢。 当然,事先准备好稿子的演讲,在向人宣读之前,是可以改的;那时 ,演讲稿还只是一篇文章而已。而即兴演说或者临场发言则不在此列。 也许,在下一场演说时,我们可以比上一场发挥得更好,可是,在演 讲的那一刻,我们发挥到哪个地步,就是哪个地步了。同样,也无法临场 改变听的效果;当时听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作家还可以期望着,自己的读者会花很多时间去理解自己书中的观点 ,可是,说话的人则无法抱这样的希望了。他必须精心设计自己要说的话 ,使别人第一次听到它的时候,就能最大限度地理解自己的想法。而听和 说的时间是相等的:两者同时开始、同时结束。读和写,却都没有时间的 限制。 4 正因为听、说与读、写这两组概念之间有如此大的差异,所以,我在 出版了《如何阅读一本书》之后,并没有立刻再写一部教人如何去听的姊 妹篇。这一等就是四十年;现在,实在不能再等了,因为我已经越来越深 切地感到,人们在听这方面的缺陷,是多么普遍和常见。 往往,每当人们在提到改进读的同时,势必要同时谈到如何改进写。 这也正是我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的做法;当然,其中更有一个原因, 即,我书中主要谈的,是如何读那些最优秀的名家名著,而这些名著自然 都是文采飞扬的。 可是,当我们由写转向口头表述时,情况就不同了。读和写可以是分 开来教的;我们在学校里就是分别上阅读课和写作课。在听、说上则做不 到这一点,首先,就因为最常见、最重要的听、说方式是谈话或对话,这 些都是同时包括说话者和听者的双向活动。 那种不受干扰的演说还是可以单独教的,因为这种表演技巧不需要听 的技巧,就可以获得。同样,不出声的听也是可以单独教的,因为它不需 要说的训练,就可以实现。可是,要想掌握对话技巧——即谈话或者讨论 中的技巧,那么,就必须要同时学习如何听、如何说了。

内容概要

20世纪40年代,莫提默.J.艾德勒完成了其经典名著《如何阅读一本书》。此书一经问世,立刻洛阳纸贵,成为畅销书,迄今为止,其全球销售量已超过七百万册。后来,艾德勒先生又为我们献上了其姊妹篇《如何听如何说》,读者将会发现,这本书与《如何阅读一本书》一样,思想深刻,引人入胜。在本书中,艾德勒以很精短的篇幅,讲述了许多行之有效的与人交往的技巧;再加上机智、诙谐的语言,使得本书既富教育性,又具实用性,必定会令每一位读者受益良多:无论你是商业会谈和谈判桌上的商人和管理人士,还是政府官员,无论你是大学教师还是中学老师,甚至对那些渴望增进交流质量的家庭来说,《如何听如何说》都是一个有益的指南。

作者简介

莫提默·J.艾德苗(1902-2001)以学者、教育家、编辑人等多重面貌享有盛名。除了写作《如何阅读一本书》外,以主编《西方世界的经典》,并担任1974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指导而闻名于世。另外,他还曾任大观念研究中心的名誉主席,是该中心的最初发起者之一。

书籍目录

第一篇  前言 第一章  学校里不曾传授的技巧 第二章  个体与群体第二篇  连贯的发言 第三章  “少来哗众取宠这一套!” 第四章  “买卖话儿”,及其他形式的说服性发言 第五章  讲课,及其他形式的教育性发言 第六章  发言的准备和付诸实践第三篇  不出声的听 第七章  用心去听 第八章  边听边记,及事后整理第四篇  双向交流 第九章  问答环节:讨论 第十章  对话方式面面观 第十一章  如何让对话更有益、更愉快 第十二章  精神的沟通,心灵的交会 第十三章  研讨课:讨论中的教与学第五篇  尾声 第十四章  对话与人生附录 附录一  哈维·库欣纪念演讲 附录二  阿斯本高级讲座课十二讲综述 附录三  青年研讨课——基础教育的根本

章节摘录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不久,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就召集成立了一个 世界宪章起草委员会。在这个委员会中,有两位性格迥异的名人——一位 是芝加哥大学意大利文学教授兼著名诗人朱塞佩·安东尼奥·博尔杰塞, 另一位是端庄稳重、慢条斯理的哈佛法学院院长詹姆斯·兰迪斯。 有一次开会我也在场,博尔杰塞教授向众人侃侃而谈,谈着他最关心 的一个话题。渐人佳境之后,他的声调变得铿锵起伏,双眼放光,越讲越 有文采,既富于激情,又充满诗情画意,一下子把我们在场的所有人都打 动了——当然,只有一个人例外。在演说结束后的一片肃静中,兰迪斯院 长冷冷地盯着博尔杰塞,低声地说:“简直是哗众取宠,一派胡言!少来 这一套!”博尔杰塞也气愤极了,冷冷地用手指对着兰迪斯指点着说:“ 下次你再说这句话时,给我们笑一个,行不行?” 兰迪斯院长的话是什么意思呢?他到底想说什么呢? 他当然不是说博尔杰塞的发言在文法、逻辑上狗屁不通,除了华丽夸 张的噱头以外,一无所,虽说英语语并不是博尔杰塞教授的母语,可是, 他却是位精通英语的大家。我曾经多次与他交锋,完全可以证明,他有着 超常的逻辑分析能力和中肯的思辨力。他特别擅长运用语言,句子总是形 象生动、妙趣横生、急缓有节、掷地有声,令人如痴如醉、心领神会。 总之,他有一副出色的口才;相比之下,哈佛法学院院长的发言虽然 也同样字斟句酌、有理有据,却总是赶不上。为什么兰迪斯院长要如此反 对意大利同行的这种演说风格呢?这样的风格有何不妥之处吗?也许,他 是故意克制自己,不要像博尔杰塞教授那样说得过于天花乱坠;不过,他 们二人迥异的气质与风格并不证明,他认为博尔杰塞“哗众取宠”的看法 就是对的。 其实,兰迪斯院长对博尔杰塞教授的不满之处,并不在于博尔杰塞的 发言纯粹是噱头,而在于他使用的那些过于华丽的词藻,实在有些不合时 宜,小题大做,故弄玄虚。 博尔杰塞当时发言的情形是,他并不是站在宣讲台上,也没有台下座 无虚席的陌生听众,等着对他一呼百应。当时,他只是和同行们一起围坐 在桌子旁,共同讨论着一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话题。那天讨论的目的,是 全面审视各种各样相关的事实,并且斟酌正、反两边方方面面的轻重缓急 。 兰迪斯教授认为,对待这种讨论,必须靠冷静严谨的分析,要紧紧扣 住切中要害的实质问题,并且要避免一切无关紧要的题外话,否则,只会 造成讨论在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而却没有实际的进展。因此,他才会 不客气地对博尔杰塞说:“别废话连篇了。” 说它是废话,是因为它在这一个特定场合显得有些过分呢?还是说它 根本就多余呢?肯定不是后一种情况,否则,岂不成了说话只求文法、逻 辑正确,而不求效果了吗?只顾文法、逻辑而不顾效果的发言,肯定是行 不通的,因为一个人之所以讲话,总是期望引起听众的兴趣,期望听众能 真正理解你的意图。 文法、逻辑与修辞,是通过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三种艺术手段。如 果只是写下一个人的思想和感情,把它作为供将来参照的私人记录的话, 那么,有前两种就够用了。通常,单是自言自语,或者是给自己留下书面 笔记,是不需要修辞方面的技巧的,因为根本用不着打动自己,用不着自 己对自己说“我的思想很重要,该引起重视”;或者“我的感情很实在, 该引起共鸣”。可是,如果我们真需要说服自己是走对了路,那么,在自 言自语或者作笔记中,如果只有文法和逻辑性,也是不够的;我们也还要 再做点什么,以赢得自己对所作出的结论的信心,以及对所投人情感的信 心。俗语说,我们得“让自己心动”。这就需要修辞。 尽管在自言自语的时候,很难得会用到修辞,可是,在对别人说话的 时候,却很难离得开它。原因很明白:我们不但总是要说服别人听得进我 们的话,而且还要让别人同意我们的话,并且能积极响应我们,对我们心 领神会。 P19-21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如何听如何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3条)

 
 

  •   《如何听,如何说》这本书是莫提默·J艾德勒继《如何阅读一本书》40年以后写的。可以说这本书与《如何阅读一本书》一样,思想深刻,引人入胜。本书中,艾德勒以精短的篇幅,讲述了许多行之有效的与人交往的技巧。本书不仅富有教育性而且有实用性。虽然本书没有像《如何阅读一本书那样》阅读的深刻仔细,但本书也使我受益良多。
  •   以前不知道如何有效地读一本书,我看了艾德勒的《如何阅读一本书》,收益匪浅。主要的收获是:按照一种怎样的方法,有效地阅读一本书,并从中吸收营养,开拓自己的事业,让自己有所学,比以前更强大一点。此书,是我读过的艾德勒的第二本,同样受益匪浅。首先,作者强调了听、说的重要性,是语言交流的主要手段,甚至强过读、写。前者是一锤子买卖,后者可以多次修改,难度可想而知。听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比如我们在大学里听课;说是输出给别人信息的最重要的手段,比如我们在大学里,老是给我们授课(就是在说,或者叫将)。如果老师不会有效地说,我们不会有效的听,传授知识从何说起。再者,作者分别介绍了如何听、如何说。在阐述方法之前,把听、说进行了分类,从一些基本的概念词汇及区别讲起,像谈话、讨论、交流等,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主要内容:1、如何说(连贯地发言):-强调了基础学科文法、逻辑和修辞,这三种语言表达思想和感情的三种艺术手段的重要性和基本使用方法。简单介绍了近代的诡辩术。-如何进行说服性发言,其中包括了说服的要素、说服的步骤、感性和理性的应用等等,最终目的是说服。-如何进行教育性发言(讲课),重要明确了教育性发言的目的,双向交流地重要性,及讲课的时间把握等等。-发言的额准备和实施。主要介绍发言稿的重要性和如何制作适合自己的发言稿。2、如何听(不出声地听)-用心听。主要强调了听的心态,要避免的听的坏习惯,如何听、怎么听。中间还回顾了作者的《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主要步骤(没有读过这本书的,只看看本书的91页即可,不用买了)。最后强调了听的要点。-边听边记,事后整理。分别针对教育性发言、说服性发言,介绍了如何做笔记。最后强调了什么是“真正的交流”。
  •   听 ===》说 | 读 ===》写

    在读到他的那本《如何阅读一本书》时,我后悔没有更早地在校园里看到这本书!

    在读到这本书时,我对中国的教育深感遗憾,听说能力的培养太糟糕!!!

    如何更有效的通过倾听(听)获取知识,并和他人交流(说)自己的知识,观念,完善自己的认识!
  •   虽然中国的青年人在工作中都体会到中国特色,但这本书对于如何沟通交流非常有指导意义,对于现在的中国大学生来说,如果看懂了这本书,会非常受益。
  •   正在看这个作者写的《如何阅读一本书》,感触颇多。而这本《如何听 如何说》应该也有这个水平。
  •   如何听与如何说,在这个人际交往的社交网络中很重要。
  •   跟如何阅读一本书一样,对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很有启发
  •   如何听如何说,展示给人听和说的正确方法,因为大多数人没意识到听和说还有方法问题。读心术,通过对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判断对方的心思在哪。自然学习设计,描述了天生的不同学习类型的人,并提出学习过程的整个步骤,通常学校学习停留在步骤2,而完整的学习是螺旋式上升的,共需四个步骤。
  •   写得太好了,经典啊,早十几年接触到就好了,好书大部分都是国外的,象这种可以终身阅读终身受益
  •   关键是多听多说多练
  •   我们每天都在听和说但我们学会了吗??
  •   听的懂,说的清,才是沟通的关键
  •   如何听 如何说:对现在的人们太重要了,有心去听,想好再说。
  •   觉得很好,推荐给当大学老师的孩她姑,也说很受启发,建议妈妈、老师都读一读
  •   非常好的一本书!
    但是如果你不静下心来仔细阅读,你一定会觉得很枯燥。
    这本书适合很沉得住气(这点很关键)真正想提高听说能力的人。
    如果你只是想随意看看,你可以跳过这本书了……
  •   和 如何阅读一本书 是一个作者~还没有拜读期待中~
  •   指导如何听说的一本书,适合老师做专业指导。
  •   有益处的阅读体验。
  •   和如何阅读一本书一个系列的,看了目录,感觉不错就一起买了。
  •   大师作品,他的如何阅读一本书我就买过,感觉不错,这次买了这本,依然感觉是好书,作者娓娓道来,翻译文采也不错,所以可以一边学知识,一边学写作。
  •   受益非浅啊。非常好的书。
  •   与《如何阅读一本书》是同一个作者写的,希望看了有所收获。
  •   和如何阅读一本书一起买的
  •   适合与《如何阅读一本书》一起交叉学习,至少对于我,有醐醍灌顶、茅塞顿开的感觉!
  •   还没看,和《如何阅读一本书》是同一个作者,相信会受益匪浅!
  •   和《如何阅读一本书》一起买的,还没看,但上一本很不错,这本也应该不错吧
  •   与《如何阅读一本书》配套,很好1
  •   还未曾翻看,但愿和《如何阅读一本书一样出色》
  •   这本书寓意深远,值得仔细阅读。
  •   正在阅读。挺好的。有作者亲身的实践解读。实用性也强。有启发。
  •   不是每个人都会倾听,也不是每个人都会表达,这本书给出了一些中肯的建议和方法
  •   书很好,交流沟通,值得一读。当当服务很不错,物流也快。
  •   书很不错!质量也很好!
  •   商务印书馆的书质量确实信得过~
  •   非常有收获,尤其是对上学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   书不错,值得好好阅读。
  •   刚收到,质量可以。
  •   这本书不错 果断买了
  •   这本书可以提高逻辑性和作文的能力
  •   正在改变自己,很需要这本书
  •   不错,这两本书看了有收获
  •   与如何读一本书配合看,应该有一定的效果!
  •   对于一本书的认识,大多从别人的看法得出,但不影响我
  •   很多时候,我们理解不了对方的话,或者当遇到事情时,原本明白的道理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这本书,非常不错。
  •   特别是要先读巜如何读一本书,同一个作者写的。
  •   学会听话,学会说话。这本书的思路框架让我很好的有个切入点。
  •   讲得很实际,属于实用性
  •   大致翻了,还没来及认真阅读,应该不错
  •   不过外观包装挺好的。努力成为一个阅读者
  •   学校里不曾传授的技巧。
  •   经典书籍,给孩子买的,但成人也值得一读,很值得收藏.
  •   灰常喜欢,赞一个
  •   书还是不错的,就是没包装好,有点弄脏的感觉
  •   之前买过一本,借丢了,这是第二次购买了,真的是很好的书,值得精读~!
  •   看了简介和评论才来买的,拿到书后看了点,真的能学到很多,书很好,是正版。
  •   当当的书都是正版,价位也是最便宜的,非常棒!
  •   很好的书,需要细细研读,很有帮助
  •   很好的书,物流很给力!
  •   书挺好看的,应该会有帮助吧.....
  •   昨天下午定的书,今天中午就到了手,这效率也太快了吧。
  •   还是那个牛作者写的书,还没看,相信不错!
  •   给孩子买的,课余时间多学多看一些书挺好的,我大致翻看了一下,还不错,当当搞活动时订购的,价格比较便宜,物超所值。
  •   同一个作者的书,就一起买了,看了看,内用很充实。
  •   值得花时间好好读的书
  •   帮同事买的,反馈挺不错的!
  •   第一遍读没体会到什么,感觉作者写的有点跑题,读第二遍才觉得作者写的蛮好,比较系统吧。
  •   帮同事买的&;#039;很不错
  •   数的内容不错,纸张也还可以,就是全是字,密密麻麻的啊
  •   还没时间看,先个好评吧
  •   内容很好,适合所有人
  •   应该很好,还没有仔细看呢
  •   不同场合,不同的说话方式,很实用!
  •   正准备看看,希望有所帮助。
  •   非常好,适合学习之用,比较有帮助
  •   刚刚收到,在网上试读了部分章节,买来充电
  •   还行吧,只是看了个大概
  •   受教的一本好书!
  •   学会倾听很重要
  •   不错,可以买本翻翻。。。
  •   很想看啊~~~~
  •   如何听如何说的书,没看出什么道道来
  •   如何听如何说
  •   女儿很喜欢。。。不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