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片段

出版时间:2012-12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作者:[丹麦]克尔凯郭尔  译者:翁绍军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丹麦哲人克尔凯郭尔在现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对20世纪的哲学、神学、文学均有深远影响,这种影响的持久效力并不仅限于由生存哲学、辩证神学和生存神学来概括或衡量。该书在知识与信仰、苏格拉底遗训与福音书之间的紧张中展开思想论辩,力图确立新的思想认知——信仰、新的思想预设——罪的意识、新的思想决断——瞬间和新的思想之师——在时间中显现的上帝。

作者简介

作者:(丹麦)克尔凯郭尔 译者:翁绍军  克尔凯郭尔:丹麦著名哲学家、思想家,他通过对个体存在的关注,反抗黑格尔的普遍理性,从而为存在主义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书籍目录

绪言 第一章思考方案 一 二 1.在先的状态 2.教师 3.信徒 第二章作为教师和救世主的上帝——一个诗人的冒险 第三章绝对的悖论——一个形上学的奇想 附录悖论的冒犯——一种听觉的幻想 第四章与主同时的信徒的处境 插曲 一、趋向实存 二、历史的 三、过去的 四、对过去的理解 附录:应用 第五章再传的信徒 一、再传信徒的区别 1.第一代再传信徒 2.新近一代再传信徒 3.比较 二、再传信徒的问题 跋 译者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现在也许有人会说,“我完全明白了,你是一个耽于怪想的人,你肯定想不到,我真怕这样少见的或荒唐的怪诞想法,也许是任何人都没有想到过的,这种怪诞想法太不合情理,我要先去排遣自己意识中的一切,才能去思考它。”你恰恰必须这样做,难道你既想要保留你意识中的一切前提,却又想要把你的意识考虑为没有任何前提的,这说得过去吗?你多半不会否定这里的陈述——即认识在把未知物规定为差异方面最终走入迷途,并把差异跟相似混淆了起来——是连贯的吧?但这似乎暗示差异的东西,也就是说,假使一个人真要对未知物(上帝)有所认识,他首先应该认识到,上帝跟他是有差异的,上帝跟他有绝对的差异。单凭认识是不可能得知这种差异的(因为上面已经说过,这是一种矛盾);如果认识打算去得知这种差异,它应当从上帝那里得知,而要是认识得知了这是绝对的差异,它也就不可能了解这差异,因此就不可能得知这差异,因为认识又怎么可能理解绝对的差异呢?要是这种差异不是直接自明的,那么它应当由推论而变得更清楚,因为假使上帝绝对不同于人,那么,人也绝对不同于上帝——而认识又怎么可能去领会这种绝对的不同呢?这里,我们看来陷入了悖论。正因为得知上帝是差异,而且得知上帝绝对不同于他,人才需要上帝。但倘使上帝真的绝对不同于人,其可能具有的根据不是在人归于上帝的那种东西里(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是相类似的)而是在人归于他自己的那种东西里,或者在他表白自己的那种东西里。那么,差异又是什么呢?实际上,差异只是罪,因为这种差异,这种绝对的差异,应该是由个人自己引起的。我们在前面说到这一点,我们说,个人由于他自己的过错因而是没有真理的,我们曾半开玩笑半当真地以为,要他自己去明白这一点是实在太难了。现在我们又说到同一节骨眼上。熟悉人的本性的行家一旦碰上这差异时,也会变得不知所措;他不再明白,自己是否是比百头怪物更难以理解的生灵,还是在自己身上真有一点神性的东西。那么,他缺少什么呢?缺少罪的意识,就像别人不能把罪的意识教给他一样,他也不能把罪的意识教给别人。只有上帝能教以罪的意识——要是上帝想成为教师的话。但他就像我所讲的故事那样,实际上真想成为这教师,为的是,他想跟每个人平等相处,使他能够完全理解每个人。于是,悖论甚至更变本加厉,或者说,同一悖论具有它借以显现为绝对的二重性——从消极一面讲,在于使罪的绝对差异变得更加突出,从积极一面讲,在于又想以绝对的平等取消这绝对的差异。

编辑推荐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哲学片段》是基尔凯郭尔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视作“存在主义的圣经”。基尔凯郭尔在书中强调了个体的存在,认为不能以普遍的理性来抹杀掉个体存在的意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哲学片段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内容没问题,只是书送来有将近一半的页数都撕破了让人很不爽
  •   包装完好,因为下雨还加了防御的塑料泡沫,很用心,至于本书内容是在人人一个公共网页上看到的,感觉很符合自己的人生观就买了,存在主义的,读来比《西绪弗斯的烦恼》感觉顺畅。
  •     【按语:似乎Kierkegaard(1813-1855)与黑格尔的区别远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实际上算是姻亲,上帝都是他们的一切或根本,区别更多是风格上的:黑格尔是老学究,而Kierkegaard则是小清新。(猜测地讲,)在黑格尔看来,Kierkegaard仅仅是片面的真理,主体性的闪现(shining)那个环节;焦点更为集中狭隘的Kierkegaard对黑格尔的理解和同情或许更少。
      
      《哲学片段(1844)》是以哲思(philosophical thinking)的方式来考察或描述基督教信仰(如Kierkegaard所言,“继续我们的诗篇”【73】)。Kierkegaard将主耶稣(或上帝)的信仰叙事与苏格拉底之求知相并置,从而陈述了信仰是什么,解释了在信仰中永恒与瞬间的关系:信仰是神对人的爱、降卑的神对人寻找和拯救;而在人的这一方面,永恒和历史统一在一种悖论中,需要作为跳跃(leap)的信仰去把握,信仰是一种非认识的意志行为。
      
      阅读使用商务印书馆2012翁绍军译本,英文对参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2版。】
      
      
      在“绪言(preface)”中,Kierkegaard说自己提供的是“小册子(a piece)”,“我要磨练自己,并且总是磨练自己能够轻快地在思想事业上跳舞,尽可能地向上帝表示敬意。”【克尔凯郭尔:《哲学片段》,翁绍军译,商务印书馆2012,页5,下同】
      
      
      “章1 思考方案(a project of thought)”先将苏格拉底的求知与真理的回忆说勾连起来,从而将希腊式思考归为一类,“这一古希腊人的想法一再出现在古人与近人的思索中:一种永恒的创造、来自上帝的一种永恒的源泉,神性的一种永恒的生成,一种永恒的自我牺牲,一种过去的复苏,一种最后的审判。所有这些想法都是古希腊人对于回忆的想法。”【9】在这种苏格拉底式的哲思中,任何的时间点都“是偶然的、一个不断消逝的点,一个机缘。”【11】每个人自己心中拥有真理,“时间的起点是毫无意义的。”【14】
      
      但Kierkegaard其实有自己的另一套构想,在这种构想中,“时间中的瞬间,就必定具有我在任何时刻都将不会忘却的决定性意义,既不会在时间中忘却,也不会在永恒中忘却,因为永恒是在那个瞬间得以实存。”【14-5】这里在决定性时刻之前,探求真理者还没有真理,门徒会发现自己没有真理,而“只有上帝才是教师,上帝起了机缘的作用,上帝提醒门徒回忆起自己是没有真理的(in error),而这种没有真理又是因为门徒自己的过错。…我们可以把这种状态称作罪。”【17】因为是自己的过错而处于迷失中似乎是自由的,但实质上仍然是不自由的,受束缚的(in error嘛)。而那位既提供真理条件由提供真理的教师则是“拯救者,因为他确实把门徒从不自由中拯救出来,把门徒从自身中拯救出来。”【20】门徒在接受真理的时候就归正(conversion),成为新人。悔悟,重生,“他内心所产生的一种变化,就像从‘无(non-being)’到‘有(being)’的变化。”【23,我感觉有一个批评:这一章所涉及的两种方式(苏格拉底式的和信仰式的)未必是完全互斥的,尤其当Kierkegaard说在苏格拉底方式中真理在我心中时。】
      
      
      
      “章2 作为教师和救世主的上帝——一个诗人的冒险(the God as teacher and savour: An essay of the imagination)”
      
      这里Kierkegaard开始描述信仰故事。在爱的激发下神来寻找人。“正是出于爱,上帝才一定会这样去下永恒的决心。…上帝的爱一定是对门徒的爱,而且目的一定是想要把他争取过来,因为只有在爱之中,所有的不平等才会变得平等,并且只有在平等或契合之中,才有理解。”【31-2】这是一种不幸的爱,因为彼此不能理解。Kierkegaard举了国王爱上一个身份低贱的少女的比喻来形容神人的关系。在这里,“如果平等不能实现,爱就变成不幸的爱(unhappy love),并且传授教育就变得无意义,因为他们并不能相互理解。”【35】
      
      沟通不能从下到上,人不能理解神。必须是从上而下。“要实现沟通,上帝就应该先变得跟这个人一样。所以,他将作为跟那些最低贱者同等的人出现。”【40】上帝就这样来到人间,“就这样把他全能的爱直接送达最低贱者。”【42】并死时还遭受离弃。
      
      
      
      “章3 绝对的悖论:一个形而上学的奇想(the Absolute paradox: a Metaphysical crotchet)”
      
      这里Kierkegaard说,“悖论是思想的激情,思想家要是没有悖论就像情人没有激情。…这就是思想的悖论:要去揭示思想本身不可能想到的东西。”【50】上帝就是一个悖论。在悖论的激情中干扰我们的未知的东西,“我们把这种未知物称为上帝。上帝只是我们给这个未知物起的一个名称。”【53】这里Kierkegaard讨论了关于上帝存在的论证,他强调了存在与本质的区分,不相信对上帝存在的证明。【55-6】从作品不能论证上帝的存在,“我最终并未从作品去论证它,而只是去展开我已经预设的观念性。”【57】“上帝的存在又怎样从论证中脱颖而出呢?…一旦我放开这玩意儿…一旦我放开这论证,就有了存在。而这种放开,即使算不了什么,毕竟是我的贡献。这倏忽的一瞬间未必会被重视,但不论它是多么短暂——它未必会是良久的,因为它是一个飞跃(leap)。…存在本身通过一个飞跃从论证中脱颖而出。”【57-8,信仰的飞跃】
      
      因此,这未知物(the unknown)是理性不断撞击的极限,是绝对的差别。【60】“单凭认识是不可能得知这种差异的…正因为得知上帝是差异,而且得知上帝绝不同于他,人才需要上帝。”【62】差异只是罪。相比之下,苏格拉底缺乏罪的意识,“只有上帝能教以罪的意识…同一悖论具有它借以显现为绝对的二重性——从消极一面讲,在于使罪的绝对差异变得更加突出,从积极一面讲,在于又想以绝对的平等取消这绝对的差异。”【63】
      
      在本章的“附录:悖论的冒犯(the paradox and the offended consciousness)”中,Kierkegaard说,悖论会对认识造成一种冒犯。“所有冒犯在其最深层次上都是一种受难或被动(passive)。”【65,翁绍军翻译成“受难”或许是受Passion一词之误导,这里或许应该是强调一种无能为力,被动的状态。】“冒犯是由于悖论才得以实存。”【68】
      
      
      
      “章4 与主同时的信徒的处境(the case of the contemporary disciple)”
      
      在上帝露面的时候,对于门徒来说,“瞬间实际上决定了永恒。…瞬间就是悖论。”【77-8】“与主同时的信徒的永恒意识也获得了一个历史的起点。”【78】“这里,在更具体意义上的历史知识,立刻显得无关紧要。”【79】“信仰的对象就是悖论——但悖论特别把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就是历史的永恒化和永恒的历史化——结合在一起。”【81】信仰不是一种知识或纯历史的知识。【82】信仰不是眼见,因为上帝不能被直接认知;成为信徒“要在认识被排除而门徒又接受条件的时候。…在瞬间。”【84】“信仰本身就是一个奇迹。”【87】
      
      这里Kierkegaard补充了一个“插曲(interlude)”,讨论“趋向存在(coming-into-existence)”、必然性和历史。他认为趋向实存是自由的。“趋向实存的变化是现实性;这转变是自由发生的。…所有趋向实存都自由发生,而不作为必然性。…任何原因最终都归结为一个自由起作用的原因。”【99】历史是过去的实存,谈不上必然性。“过去不是必然的,因为它曾得以实存;过去并不因趋向实存而成为必然。…属于过去的知识也不给于过去以必然性。”【105】因此“一个历史(哲)学家,作为要去领悟过去的人,他因此是一个倒过来预卜过去的先知(Whoever apprehends the past, historico-philosophus, is therefore a prophet in retrospect(Daub))。”【105】 Kierkegaard说,古希腊的怀疑论是意志的怀疑,信仰与这种怀疑对立,“信仰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一种自由行为,一种意志的表达。…信仰的结论是根本没有什么结论,只有一个决心,并因此而排除了怀疑。…信仰决意这样做,那么,怀疑就被终止;在那怀疑被终止这一静心息虑的时刻——靠的不是知识,而是意志。”【110-111】“信仰是怀疑的对立面…它们都不是一种认识行为,而是对立的激情。”【111,这里好强烈的非理性的意志论:严厉界分了意志和认识,而将意志摆在首位,岂非跟Schopenhauer一个德性!别看你表面上很虔诚,哎哎哎,我好惊】
      
      
      
      “章5 再传的弟子(the disciple of second hand)”
      
      讨论了时间对门徒的影响,区分了第一代再传弟子和当代的信徒。第一代再传弟子那儿容易震惊的优势,而当代的信徒有naturalization的优势。但两者都不是根本问题,因为对象主要不是一个历史事实(historical fact),而是一个绝对的信仰对象。“那历史事实是一个绝对的事实,或者,更确切地说,如果那信仰事实是我们在上面所说的那个绝对的事实,那么它就是一个矛盾。…绝对的事实是一个历史的事实,并且它本身就是信仰的对象。”【129-130】
      
      江绪林 2013年8月20日星期二
  •   悖论就是矛盾和问题。
    瞬间和禅,顿悟关联。。。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