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与流星

出版时间:2010-01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田晓菲  页数:359  
Tag标签:无  

前言

2004年秋的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举行了一场题为“中国:黄金时代之黎明,公元200-750年”的盛大文物展,展出了来自中国四十六家博物馆和文化单位的三百多件文物。据说学者专家为筹备这次展览,花了整整七年时间。在展厅里,我久久驻足于一座镌刻着双佛坐像的石碑前,这座石碑造于梁武帝大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545年,距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年历史了。这时,一位中年华人男子也在石碑前停步,看了半晌之后,他向身边的家人诧异道:“梁朝——这是个什么朝代啊?以前从没有听说过哩。”从502年立朝,到557年覆灭,梁朝虽然国运短促,却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最富有创造力的朝代之一,同时,也是最被低估、受到误解最深的朝代之一。这也是至今仍然统治着中国文化想象的“南”、“北”观念初次成型的时代。这本书不仅探讨梁朝的文学作品,更旨在检视梁朝文学生产的文化语境,就此提出一系列具有内在关联的文化史和文学史问题,重新评估和挑战对这一时代文化史以及文学史的现行主流观点,并探索究竟是何种原因导致了中国文化传统中历来对梁朝的忽视与贬低。在这一意义上,我希望本书对于梁朝的讨论,不仅会加深我们对于中国中古时代的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促使我们反思现当代中国国学研究乃至海外汉学研究中的“文化政治”问题以及意识形态取向。

内容概要

  《烽火与流星:萧梁王朝的文学与文化》不仅探讨梁朝的文学作品,更旨在检视梁朝文学产生的文化语境,就此提出一系列具有内在关联的文化史和文学史问题,重新评估和挑战对这一时代文化史以及文学史的现行主流观点,并探索究竟是何种原因导致了中国文化传统中历来对梁朝的忽视与贬低。萧梁王朝(502-557),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最富有创造力的朝代之一,同时,也是最被低估、受到误解最深的朝代之一。这也是至今仍然统治着中国文化想象的“南”、“北”观念初次成型的时代。

作者简介

田晓菲,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博士,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中古文学,晚明文学与比较文学。 1980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此后出版著作包括《秋水堂论金瓶梅》(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赭城》(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等。译著包括《毛主席的孩子们:红卫兵一代的成长与经历》(天津渤海湾出版公司1988),《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他山的石头记:宇文所安自选集》(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萨福”:一个欧美文学传统的生成》(北京三联书店2003)英文著作包括《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美国华盛顿大学出版社2005;中文版,北京中华书局2007),《烽火与流星:萧梁王朝的文学与文化》(哈佛大学东亚中心出版社2007)。发表诗歌、散文、小说以及有关魏晋南北朝文学、明代小说戏曲与现代文学方面的中英文学术论文多篇。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梁武帝的统治登基之前的岁月想象的族谱梁朝的政治文化“皇帝菩萨”最后的岁月第二章 重构文化世界版图之一:经营文本文本生产与传播书籍收藏与分类文学与学术活动第三章 重构文化世界版图之二:当代文学口味的语境“文化贵族”的兴起文学家族虚构的对立萧统和萧纲:个案研究梁代的文学口味结语第四章 “余事”之乐:宫体诗及其对“经典化”的抵制刘勰的焦虑博弈体痈:关于徐搞北人的裁决“主义”的陷阱:解读徐陵《玉台新咏序》春花飘落始自何时?断桥与六尘结语第五章 幻与照:新的观看诗学蜡烛小传梁前关于灯烛的诗文洞察现象界的真谛:佛教的“观照”观照的诗学水,火,风:体验幻象结语:烛光下的棋盘第六章 明夷少年时代年轻的雍州刺史人生的转折点春宫岁月感知与再现末年结语第七章 “南、北”观念的文化建构南北之争征服者的文学观想象北方:边塞诗的诞生造作的雄健:“北朝”乐府采莲:建构“江南”表演女性:吴声与西曲结语第八章 分道扬镳幸存者的回忆录之一:颜之推幸存者的回忆录之二:沈炯幸存者的回忆录之三:庾信尾声之一:杨柳歌尾声之二:真正的结局劫余/结语:梁朝形象的浪漫化参考文献名词索引

章节摘录

第1至4首诗,出现在《玉台新咏》嘉靖本第5卷萧统名下;同时出现在这一卷中的还有一首诗《长相思》(这首诗被一致公认为萧统的作品,没有任何怀疑)。然而,在赵均本中,这些诗都变成了萧纲的作品。值得注意的是,在公元624年编就的《艺文类聚》中,第2、3、4首的作者皆作“梁昭明太子”,也就是萧统,而《艺文类聚》比起《玉台新咏》,恐怕其版本相对来说要稳定得多。在赵均本《玉台新咏》中,第1、2首诗题为《同庾肩吾四咏二首》;第4首题为《和湘东王名士悦倾城》。《古诗纪》的编者冯惟讷(1512-1572)认为:“肩吾为简文宫臣,当以《玉台》为正。”然而,问题在于,身为一位皇子的属吏,并不意味着不可以与其他的皇子进行唱和。至于第3、4首诗,冯惟讷甚至连“肩吾为简文宫臣”这样靠不住的证据都没有,然而,这并不阻碍他大胆断言:“《艺文类聚》作昭明,非是。”冯惟讷并未给出任何文本佐证或资料来源支持这样的说法。然而,在《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里,逯钦立还是依从冯惟讷的结论,把这两首诗都系在萧纲名下。而且,虽然作者身份并不确定,但很多现代学者都把这两首诗视为萧纲“宫体诗”的代表作。我们在此看到,不是证据导向结论,而是预先作出的结论影响了文本证据。第5首诗描述林中晚宴和歌伎的表演,早在唐代类书《初学记》里已经系于萧统名下。在《初学记》里,这首诗是紧接着萧绎的诗《和林下作妓应令》出现的。很明显,萧绎的诗是应太子之命而作(“应令”特指应太子之命),而且是与萧统同题唱和。

编辑推荐

《烽火与流星:萧梁王朝的文学与文化》是由中华书局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烽火与流星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0条)

 
 

  •   折后价格37元,挺贵滴!好在全书规范而详细的注释及附录的参考书,非常传统的西式论文,喜欢。
  •   田晓菲的论文颇多灵性感悟,往往自出机杼。喜推翻旧说,又兼文笔优美,为人称道。颇能代表西方汉学界的一般风格。然国内亦有人对其文本细读的准确性、文章论述的谨严性和文献考证存有微词。此书2010年1月北京第1版,2012年2月北京第2次印刷。印数3501—5500。这个第二次印刷的本子相当不错。
  •   质量不是很好,纸很薄
  •   静心赏读的好书,值得拥有。
  •   一位导师向我推荐此书,萧梁朝文学还是头一次接触,很值得一读
  •   这个像盗版的书样,纸张很薄!
  •   个人感觉研究方法回归传统了。不如《尘积录》那样剑走偏锋
  •   印刷还好,就是纸张有些薄
  •     以前上学时听古代文学史没意思,翻阅五种当时通行的教材发现大同小异,读专著和论文也觉得是套话连篇,因此以后很少看这类东西了。这部书真是讲出了历史的人性和文学的灵性。作者特别为“宫体诗”翻案:“宫体诗的定义,不应该是‘关于女性和艳情的诗歌’,而应该是关于定力关于注意力关于凝神观看物质世界的新方式的诗歌。”作者更是由当时文本传抄和编书角度入手,打破了现代学人先据意识形态去曲解文本,再回头用文本证明其对历史人物和文学现象的教条认识这种循环论证。
  •     
      在读此书之前,梁朝对于颇爱历史的我也只是一个陌生的时代。
      
      看书的前几页时,我的脑海中不时浮现着高中历史课本上关于“魏晋南北朝”这一章,这一章因为不是考试内容而被老师要求快速翻过,那翻过薄薄几页教科书的画面就一直在重复。现在想想,班上的同学随手一翻,就翻过了三百年的历史。
      
      读完全书对于梁朝才有了直观的了解,原来这是一个这么绚丽的时代,尊佛、文选、宫体诗、亡国、江南、淹留和归不得......动乱的历史别有一番滋味,她是母亲分娩前必经的疼痛,也因此出生才变得格外珍贵。
      
      我想,放眼全国,这三百年的历史也翻过了我们这一代。
      
      当我们提起历史,非汉必唐,非明必清。在祖国大一统的情况下宣扬历史的统一时期无可厚非,如后娘一样不待见分裂就是另外一回事。高中的教科书辄遇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南宋和南明便设定为非考试内容语焉不详,或者避重就轻不痛不痒,更别提对于中华民国指鹿为马睁着眼睛说瞎话。这样的教科书,必然造成一代人对于这些历史段落的生疏和冷视,长期下去,蔓延到影视与传说,渐渐形成文化断层。编造这样历史教科书的武周,有什么资格指责乱写教科书的东瀛?
      
      好在有诚实写历史的作者,如我所见的陈寅恪、黄仁宇......还有今天发现的田晓菲。对于历史,我一直认为,其实政治不是关键,政治背后的芸芸众生,俗世的悲欢离合和不知名者的爱恨情仇才是关键。帝王谥号与白银流向不过是后世附加的称呼与称量,当时的人谁顾。田晓菲的这本书很清醒的写到了这点,现代学者以现代政治思想观理所当然的遴别历史已经造成许多混淆,而她抽丝剥茧锱铢必较还原人心,说自己最后只为解读一首20个字的诗,这点,着实令人动容。
      
      她的笔下,是萧纲在襄阳落寞的背影和后世不断的曲解,是颜之推在雪地迁徙里看见被夺走儿子的农民的嚎哭,是庾信转身而逃带来数十年的痛苦与后悔......这样的历史,不是教科书生硬绕口的两税法一条鞭法,不是历史人物画像的千人一面冰凉无情,是有血有肉情深意切的离别、不忍、毕生遗憾和国破家亡,这才是准确而精彩的历史,阅读过程中我多次想推荐这本书给高中同学读,可是,谁读呢?
      
      田晓菲作为一名女性,把历史写得这么羽翼丰满摄人心魄,不得不夸赞她优美的文笔和精准的史观。但是,诚实同样重要,”塑料的荷花“与”分道扬镳“的深远含义表明,她做到了。
      
      ”一位诚实的历史学家“,是我认为对一位历史学家最高的评价。
      
      没有什么比诚实更可贵,与党共勉。
      
      
      
      
      
  •     我不知道这本书的读者定位是怎样的,但作为一个读书前对梁朝几乎一无所知的普通读者,我恐怕对作者提出的任何观点都无法置评。诚然,田晓菲引用了大量资料并进行解读分析,但这些资料本身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否真实,是需要其他学者加以验证的。
      在书中,作者再三强调当从资料得出结论,而非由结论选择、获取相应的资料。至少这种学术态度是值得称许的。且不论意识形态或是流行研究方法的影响,有多少人对历史的阐释不是以自己或“时代”的需要为目的的呢?或许这本就是历史研究的意义之一?文化和历史都是人为构建的,只是前者人工的痕迹更为明显而已。
      近期在读《世说新语》时,发现或许我们低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价值。长久以来,大一统的思想传统和对统一的向往,让人们对“乱世”或是国家分裂的时代往往评价不高。然而,我们却不能否认,正是国家分裂、战争频仍、王朝衰落之时,文化兴盛、人才辈出,又或是商业发达。《烽火与流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自信、意气昂扬的梁朝,那也是一个个体生命价值得到尊重的时代。虽然短暂,但是光明。
      另外,作者也提到对诗歌的解读和女性地位的问题。如果我们试图以尽可能客观公正的视角认识文学、历史亦或其他,对大多数研究者来说,性别偏见恐怕比政治正确性更难以克服。
      
  •      对于整个南朝,恐怕读者最深刻的印象来自于晚唐杜牧的一首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当时佛教的流传和兴盛可谓广为人知,但广为人知的也就仅此而已。从时间上看,它被夹在汉唐之间,是一个“仅仅在为光辉灿烂的大唐王朝做准备的时代”。其间萧梁王朝不足百年,因着文以致用的传统,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大兴佛教给国家带来的灾难性的后果,王朝的覆灭使后人忽视了梁武帝的野心勃勃和丰功伟绩,政权的短暂掩盖了其文化的光辉灿烂。
      
       然而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这应该是一个容易写出动情文章的时代。政权更迭、局势动荡、国破家亡、流离失所、背井离乡,这一切容易让当时的文人在困顿中写出流芳百世的诗篇,也容易让后人感同身受诉出乱世的离殇。但事实上,梁朝文学在文学史上蒙尘已久,长久以来被忽视,甚至被误解为颓废的代名词,“宫体诗”被当作这个时代文学的代表常常大受鞭挞。被人所熟知的文学家大约除了萧统、庾信、沈约、颜之推之外恐怕再无旁人,人们孤立地看待他们,却对他们身后的学术团体、学术活动以及一大批优秀文学家视若透明。
      
       《烽火与流星》就是一本为梁代文学“正名”的著作。田晓菲认为“‘颓废是多么错误、粗疏的字眼,来定义这样一个充满文化自信、积极创造求新的时代!”她审视整个梁朝文学背后的文化语境,为宫体诗正名,称梁简文帝萧纲为“诗人中的诗人”,认为颓废的标签来自于给予梁朝文化这种标签的晚唐时期自身的颓唐,而掩盖了梁代本身的革新性。且不论田晓菲给梁代的“精力旺盛、充满自信的光辉时代”的定义是否准确,只说能重新发现一个“诗人中的诗人”也是极其了不起的成就了,尤其是萧纲这样一个从来被认为是艳情诗人的代表的“三流”作家。除此以外,田晓菲还对南北朝时期开始形成的、至今统治者中国人文化局面的“南”“北”观念的成型作出了探讨。
      
       可以想像,田晓菲在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充满了感情,这是我近期看到的最令人动容的非虚构性作品,除了田晓菲极富文学性的语言以外,恐怕还是为当时的诗人在动荡的年代和狭暗的空间中的执着与傲然所感动罢。(冯早早推荐)
      
      
      
      田晓菲 著,《烽火与流星》,中华书局,2010年1月,48.00元。
      
      
      本文刊于【读品】109辑
                                     
      【免费】订阅 点击 http://blog.sina.com.cn/dupinjournal 网站订阅框。
      或发邮件至dupinjournal@gmail.com订阅
                      
      【读品】下载请前往:http://www.verycd.com/topics/2809555/
      
  •      作为诗人加学者的田晓菲,在解读文学作品时总能独出心裁,将自己对生命与诗歌的领悟融入研究当中。其学术著作也写得文采斐然,读来饶有兴味,既是一次思想的旅程,也是一种审美的感受。
      
       第一次读她的书,是关于的萨福的,如果没记错的话,副标题应该是“一个欧美文学传统的生成”。这本书也是沿着她一贯的思路,将文学史看作是一种书写和叙事,其中有着盲点与陷阱。在本书中,她以解构主义的利器,为读者解剖“萧梁文学”是如何一步步被建构起来的,进而向我们描述了她眼中的萧梁。
      
       与宇文所安一样,田晓菲也是一个擅长讲故事的人。试图还原历史现场,同情地理解研究对象,从而知人论世。本书以故事始,亦以故事终,展开了一幅萧梁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的多彩画卷。
      
      第一章 梁武帝的统治
      ·有关郗后与武帝的传说【小说叙事的张力】
      ·登基前的岁月
      ·想象的族谱【谱学与当时的经济状况】*
      ·梁朝的政治文化【新“文化精英阶层”的兴起】*
      ·皇帝菩萨
      ·最后的岁月【私人部曲的问题】*
       这一章是对梁朝政治、经济状况的全面介绍,分析鞭辟入里。谱学维持士庶之别,一般都认为是士族的文化保守心态。其实背后有着深刻的经济原因。那就是国家控制的课税人口越来越少,财政出现危机。因而,有必要进一步划清士庶界限,尽量减少特权人口。南朝士族不但可以拥有大量的佃客与部曲,而且占山占水,而且这一态势有愈来愈严重的倾向。这也就是历史上政府与地主争夺人口的持续战争。新的文化精英阶层是指南人士族与北人中的次等士族,他们依靠努力掌握文化知识来实现家族地位的提升,而王谢大族只用平流而进,自然可致高官。私人部曲的问题则是梁朝的军事问题:朝廷手里没有精锐军队,私人(大将、刺史)却拥有部曲。没有中央军就没有行动力,这也解释了侯景之乱梁朝的土崩之势。尽管有勤王之师,但无统一调度,且各怀私心,只是一盘散沙。
      
      第二章 重构文化世界版图之一:经营文本
      ·文本生产与传播【手抄本文化】
      ·书籍收藏与分类
      ·文学与学术活动【类书兴盛的背景是写作“用事”的需要】
      第三章 重构文化世界版图之二:当代文学口味的语境
      ·“文化贵族”的兴起
      ·文学家族
      ·虚构的对立【所谓守旧派、宫体、折衷派的划分是文学史的虚构,萧氏兄弟的文学圈子是互相流动的、文学观点保持着相当的一致】
      ·萧统和萧纲:个案研究【版本考证、十一首诗的作者问题,萧纲如何被书写成了“艳情诗”的爱好者】
      ·梁代的文学口味【刘勰与钟嵘倾向于保守,而萧氏兄弟则对当代人的创作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这两章也颇见功力,从文学的外部研究到文学的内部研究,都有所涉及,且颇有见地。当时作品的流传、文人间的交往、版本的考证,都是做文学史必不可少的功课。而具体到此时期的文学思想,田晓菲也有不少精到的论述。至于三派的划分,是实是虚,其实很难判明。
      
      第四章 “余事”之乐:宫体诗及其对“经典化”的抵制
      ·刘勰的焦虑
      ·博弈
      ·体痈:关于徐摛
      ·北人的裁决
      ·“主义”的陷阱:解读徐陵《玉台新咏序》
      ·春花飘落,始自何时
      ·断桥与六尘
       这一章是田晓菲对宫体诗的解读,也是最凸显其诗人气质的章节,拒绝简单的逻辑分析与概括。须得好好体会。但“断桥与六尘”是否一定受到了佛教的影响,恐怕也只是捕风捉影吧。
      
      第五章 幻与照:新的观看诗学
      ·蜡烛小传
      ·梁前关于灯烛的诗文
      ·洞察现象界的真谛:佛教的“观照”
      ·观照的诗学
      ·水,火,风:体验幻象
       作者在书中反复谈到优美诗歌的“节制”问题,感觉这一章就不节制,诗性思维泛滥,而理性思维匮乏。对于具体物象的细致观察、对于光影的敏感,是否就一定受了佛教影响?恐怕很难坐实,只是一种可能而已。
      
      第六章 明夷
      ·《玉台新咏》的流传是偶然事件,萧纲还有许多非宫体诗的创作
      ·少年时代
      ·年轻的雍州刺史
      ·人生的转折点
      ·春宫岁月
      ·感知与再现
      ·末年
       将萧纲的人生历程与其创作结合在一起,田晓菲对诗歌的细致分析,令人叹服。
      
      第七章 “南、北”观念的文化建构
      ·南北之争
      ·征服者的文学观
      ·想象北方:边塞诗的诞生
      ·造作的雄健:“北朝”乐府
      ·采莲:建构江南
      ·表演女性:吴声与西曲
       将“南”、“北”的文学形象条分缕析,颇见功夫。但是否“南北”只是一种建构,就完全没有事实依据么?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第八章 分道扬镳
      ·幸存者的回忆录之一:颜之推
      ·幸存者的回忆录之二:沈炯
      ·幸存者的回忆录之三:庾信
       尤其是对庾信诗歌的解读,令人拍案叫绝。个人不太喜欢庾信的诗,太晦涩了,一首诗里n多典故,打乱审美过程。田晓菲却指出:要理解庾信,必须对他诗里的典故,有着全面的掌握,才能窥透背后的辛酸,才能欣赏其诗歌的精妙。强烈赞同,但知识储备有限,想要理解那背后的巨大的互文网,谈何容易!
      
      结语/劫余:梁朝形象的浪漫化
       唐代对梁朝的书写与想象。
       这个谐音双关的结尾,再次透露了田晓菲的诗人才华。
      
  •     这本书我买了读过,应该说非常精彩,特别让人感觉到从一个文学创作者转为学术研究者所写的学术论文与一个纯粹的学术研究者之间的很大差异,显示出很强的才气。这也是田晓菲先生的特长,文字好读,见解独到。即便是第二章对梁代社会文化背景的解读,一般很容易写成常识性的叙述,但作者的表述并不让人感觉浅显,令人想起浦安迪教授《明代四大奇书》对明代社会文化背景的描述。这是很多国内文学研究者的“历史叙述”所不能企及的。
       我觉得本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从“纯文学”的角度为宫体诗正名,认为宫体诗之所以繁复、雕琢,是因为创作者们不受文学外在因素的影响,致力于诗歌艺术本身的追求所致。这种视角有一定道理,但似乎也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文学是技巧本身与思想意义的结合,没有深刻思想意义的作品既是文字本身再精彩、技巧再精致,也不会是最好的作品。今天我们之所以读不下去这类诗,还是喜欢读唐诗宋词,是有很自然的原因的。
  •     想了很多天,觉得还是要写一写《烽火与流星》。田晓菲把这段不管是传统还是创新的文学史书里都一笔带过的时代写的这样美是无论如何要来记上一笔的。
      
      我想,书的名字大概来自于庾信的那句“南登广陵岸,回首落星城。不言临旧浦,烽火照江明。”
      
      这是古中国那块层层叠叠的关于心灵归处之缅怀的化石上纹理清晰而美丽的一道痕迹。它和封面上那支刻画简单的灯烛一起举重若轻的扣住了萧梁文学的脉搏:幽微又美好,最终被吞噬在黑夜里,但却因为黑夜而被赋予了一种纤弱敏感的形状。而在那点烛火之后,是以后朝代里绵延的诗中它似是而非却又挥之不去的影。
      
      好像是《周易》的那一卦,明夷。
      
      明入地中,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
      
      是文明生长中如同青草破土而出的纤弱的喜悦,是文明虽然见覆于野蛮的无奈但矜持。是侯景之乱,台城陷落之后萧纲在宫殿里召见全副武装的侯景时的从容。这样一种透着贵族气的文明是田晓菲口中南朝风流的余韵。那之后的陈叔宝就只敢拉着爱妃躲进枯井中了。它让你想到陆机在刑场上那句悠远的华亭鹤唳,或者是王彧被处死前那一局如常的棋和那句此酒不堪相劝。这一种稳定的人格总是在悲剧到来的时候适时出现,是临场为自己写的挽歌,隔绝世俗的慌乱嘈杂,在你觉得恐怕它不堪承受这样暴戾的时候淡然的出声,没有慷慨激昂,好像这件事情不值得大惊小怪,于是一切就都如常般平静下来。像是烛火被风熄灭那一瞬间的青烟,在很久之后的黑暗里,依然能让人时时记得曾经有过的光亮。
      
      这是个迷恋轮回的时代,因为听说了太多的此岸而好奇彼岸。也因为在一切可以得到的物和象中,总伴随着失去的恐慌,因而那些得不到的就具有了消弭矛盾和痛苦的诱惑。像是陶渊明得到了心念着的田居生活,却又总是在彷徨自己是否因而丧失了一个士人心灵的高贵。
      
      只有寄情看不见的轮回。借之可以参透轮回的光成了一个令人醉心的主题,它开始和生死一样有需要洞察和参照的含义。刘孝威在王羲之曲水流觞的那天写过,芙蓉池畔涵停影,桃花水脉引行光。漂流的酒殇换成了一支灯烛,“永锡难老”是个骗局,晋人在快乐过后慢慢悟出,梁人甚至还没有来得及快乐它就已经如影随形。
      
      田晓菲的优势在于她有一种敏锐的触觉,像是古代的文人一样在文学和美学之间模糊了现代科学壁垒森严的界限。这样的气质去解读萧梁这样一个敏感而纤弱的时代很合适。看她的论文就好像那种可与而不可求的妥帖散文解的诗,每一个用词都贴切到挑剔,但行文通篇又圆润起来。让人误以为看见的不是一篇文学史的论文,而是对一个纤弱短暂又敏感聪慧的时代心灵上的故地重游。不必担心物非人非的尴尬。
      
      忽然想起来,很小的时候在去栖霞山的路边可以看见散落的巨大石兽,在漫长的荒草里有朝天阙的麒麟,传说那是梁简文帝萧纲的神道兽。它永远没有机会享受明孝陵那样隆重的祭奠和朝拜却在看见那些被岁月斑驳了痕迹的石兽时让人想到一句关于花的寓言,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再后来,记起来,这个时代的某个地方,有一天,曾经落花如雨。
      
  •   像是烛火被风熄灭那一瞬间的青烟,在很久之后的黑暗里,依然能让人时时记得曾经有过的光亮。
  •   我想,书的名字大概来自于庾信的那句“南登广陵岸,回首落星城。不言临旧浦,烽火照江明。”
    田曉菲說了,就是來自這首詩。
  •   落花如雨,变成石头。我觉得这也挺耐人寻味的。
    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州。帝王是远不及金粉有趣的。
    我跑题了……
  •   田晓菲的优势在于她有一种敏锐的触觉,像是古代的文人一样在文学和美学之间模糊了现代科学壁垒森严的界限。这样的气质去解读萧梁这样一个敏感而纤弱的时代很合适。
    ——写得好,在我看来这就是这本书的关键呢~
  •   看了你写的 就更想读了
  •   好美哦~
  •   书名不是来自庾信的《拟咏怀》其十二的:“流星夕照境,烽火夜烧原”吗?
    参见《烽火与流星》的前言部分,第11页。
  •   又见到你了.
    书名来自“流星夕照境,烽火夜烧原”。
  •   萧梁这样一个时代,田晓菲的意见,是一个精力旺盛、充满想象力的时代。
  •   读了你的书评 准备找来这本书看
  •   @小凡 很值得強推。
    @十二少 你們怎麼沒拿到這本書中華書局做得不太好啊
  •   北溟鱼:小菲的书,不要用大开本,而且还是这样拿着书脊会往下掉的开本。
    我以后想要把她和她先生的书都拿过来做。
  •   @十二少 支持~ 这书我觉得这书用宇文追忆的那种开本最好了~但是可能内容太多了 总之中华这次做的不认真啊 还有错别字硬伤= =|||
  •   我只觉得中华书局疯了,竟然把这本书卖到48元!!
    和他同系列得也是田小姐的书《尘几录》也不过才二十多而已
  •   @宓香:是疯了,用这么大的开本,成本就上去了,就卖得贵。你知道这些编辑都怎么想的吗:反正这书是小众书,某些人肯定要买的,于是就高定价。
    @北溟鱼:你也来做编辑吧,肯定很棒。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