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文化史

出版时间:2012-10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张兆军、孙燕京主编  页数:437  字数:47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近代文化史是中国近代文化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历史。作为专史,《中国近代文化史》以1826—1956年间的中国文化为研究对象,重在考察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历史过程,阐述近代新文化生长和嬗变的轨迹,探求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在近代的蜕变与新生,通过认识过去,以把握现在、启发未来。全书由张昭军和孙燕京拟定提纲、统改、定稿。

书籍目录

导言
一、概念界定
二、内容组织
三、学科简史
第一章 传统与求变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兴盛与危机
一、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
二、中西文化交流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第二节 19世纪中期儒学的变化
一、汉学的延续与衰落
二、程朱理学趋于活跃
三、今文经学的复兴
第三节 经世致用思潮
一、经世思潮的兴起
二、经世思潮的内容
第四节 “开眼看世界”
一、了解夷情
二、魏源与《海国图志》
三、徐继畲与《瀛环志略》
四、洪仁矸与《资政新篇》
五、翻译近代西方科技书籍
小结
第二章 中西体用之间
第一节 “理学复兴”
一、理学地位的提高
二、曾国藩、倭仁的理学思想
三、“理学复兴”与“同治中兴”
第二节 传统文化秩序的重建
一、道德教化
二、兴教劝学
三、刊刻书籍
第三节 中西文化论争与“中体西用”论
一、洋务运动中的中西文化论争
二、“西学中源”说
三、“中体西用”论
第四节 洋务学堂与官派留学
一、新式学堂的设立
二、官派留学
第五节 翻译西书和创办报刊
一、翻译西书
二、近代报刊的创办
小结
第三章 戊戌新文化
第一节 甲午战争后中国文化的转变
一、近代文化自觉的起点
二、“求变”成为共识
三、以日本为师
第二节 今文经学与康有为的变法主张
一、今文经学的进展
二、康有为与《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三、康有为的变法思想
四、今古文经学之间的论争
第三节 戊戌时期新文化的开展
一、学会组织的兴起
二、新式报刊的涌现
三、社会政治学说的译介
四、文艺革新运动
第四节 戊戌维新思潮的高涨
一、戊戌维新思潮
二、维新人士与守旧势力之间的文化论争
三、戊戌维新思潮的特点和意义
小结
第四章 清末十年的文化变局
第一节 八国联军侵华后中国文化的变动
一、清政府文化政策的调整
二、改良与革命思潮的激荡
三、国人文化心理的转变
第二节 科举制度的废除与士人阶层的分化
一、科举制度的废除
二、士人阶层的分化
第三节 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与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
一、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
二、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
第四节 知识体系的重构
一、大规模引入西学
二、近代新学科的出现
三、新语汇的输入与白话文运动的肇端
第五节 “国粹”与“欧化”之争
一、国粹学派及其文化主张
二、欧化派及其主要观点
三、国粹学派与欧化派的论争与调和
小结
第五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
第一节 民国初年文化观念的更新
一、共和肇建与民主潮流
二、民国文化新气象
第二节 “五四”时期的教育改革
一、民国初年的教育变革
二、“五四”时期的教育改革
三、新教育思想的传播和教育团体的涌现
四、收回教育权运动
第三节 文学革命与思想启蒙
一、《新青年》的创刊与新文化阵营的形成
二、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思想革新
三、文学革命
四、新文化阵营的分裂
第四节 新文化运动后期的思潮传播与文化论争
一、社会主义思潮
二、无政府主义思潮
三、东西文化论争
四、科学与人生观论争
五、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小结
第六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文化建设与文化运动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一、三民主义教育
二、教育制度变革
第二节 中国现代科学事业的奠基
一、人文社会科学的建设
二、自然科学的奠基
三、中央研究院的创立
第三节 左翼文化运动
一、革命文学的兴起
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
三、左翼文艺活动
第四节 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论战
一、中国社会性质论战
二、中国社会史论战
三、论战的转向与消退
第五节 新生活运动
一、新生活运动的缘起
二、新生活运动要义
第六节 中国本位文化建设运动
一、《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
二、“本位文化”派与“全盘西化”派的论争
小结
第七章 抗战时期的文化
第一节 日本的文化侵略与沦陷区的殖民文化
一、日本的文化侵略
二、伪满洲国的殖民文化
三、关内沦陷区的殖民文化
第二节 国统区的抗战文化
一、国民精神总动员
二、现代新儒家与民族文化复兴思潮
三、高校内迁和中国教育的艰难发展
四、抗战文艺运动
第三节 根据地的抗战文化
一、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文化主张
二、抗日根据地的文化教育
三、抗日根据地的文艺运动
小结
第八章 新民主主义文化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一、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
二、“五四”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文化体系的创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二、新民主主义文化体系的建立
三、新民主主义文化体系的基本内涵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推行
一、延安整风运动与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
二、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实践
三、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传播
第四节 新民主主义文化走向胜利
一、“毛泽东思想”的提出
二、新民主主义的理论纲领
三、新民主主义文化的胜利和发展
四、新民主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过渡
小结
第九章 学术与社会文化
第一节 历史学
一、传统史学在近代的进展
二、新史学的兴起
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崛起
第二节 文学艺术
一、文学
二、艺术
第三节 宗教
一、基督教
二、佛教
三、道教
第四节 社会文化
一、民众生活
二、社会风尚
小结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可以说,经世派以忧国忧民之情,对清政府统治下的社会积弊沉疴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他们深刻揭露了吏治败坏、经济凋零、军备废弛、道德沦丧的黑暗现实。他们指出,道光时期已是“日之将夕,悲风骤至”的昏时衰世。张穆更把当时的社会比成五官犹存而官窍不灵的垂危病人,指出“方今良法美意,事事有名无实。譬之于人,五官犹是,手足犹是,而关窍不灵,运动皆滞,是以当极盛之时,而不及四期,已败坏至此。”总体上看,鸦片战争前后经世派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不仅全面而且尖锐深刻,他们希望藉此唤醒统治者,促成社会变革。 2.改革弊政 经世派积极探讨解决弊政的方法和途径。他们根据传统的变易观念,主张通过“变法”来达到兴利除弊的目的。龚自珍大声疾呼:“一祖之法无不弊,千夫之议无不靡,与其赠来者以劲改革,孰若自改革?”魏源强调,“变古愈尽,便民愈甚。” 经世派的改革主张,首先集中在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实际政务,特别是问题较为严重的漕运、盐法、河工、农业诸大政身上。 清代的漕运,主要是通过大运河来进行南粮北运。由于负责漕运的各级机构在征收、运输和入库等各个环节上反复转手,层层盘剥,使南粮北运耗费惊人,成为清代的一大苛政。经世派为了改变漕远的种种弊端,积极倡导以海运来代替河运。早在嘉庆末年,包世臣在《海运南漕议》一文中就曾提出,改河运为海运,改官运为商运,并主张在北方“置官屯”种水稻,改变南粮北运的局面。林则徐在《畿辅水利议》中也主张在直隶推广水稻,从根本上杜绝漕弊。1824年,时任江苏巡抚的陶澍再次提出海运之议。魏源在1825年和1827年先后写成《筹漕篇上》和《筹漕篇下》,并代江苏布政使贺长龄撰写《海运全案序》、《海运全案跋》、《道光丙戌海运说》、《复魏制府询海运书》、《复蒋中堂论南漕书》等文,积极赞成海运。后来,清政府根据这些建议,改河运为海运,大大地节省了清政府的财政开支。

编辑推荐

《中国近代文化史》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近代文化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近代文化研究者必看的曆史著作
  •   正在看。活动的时候买的比较划算。就是边角有些损伤。
  •   才买回来,还没有看,不过只看目录就可以发现其体例不错。。。。。。
  •   一直找不到一本全面阐述近代文化史实的著作,这下方便了,框架体系新,用起来方便
  •   本书是教材类,用来读的话,略有中庸之感,不够犀利。但是作为了解中国近代的发展变化,很有价值。
  •   值得一读,全面系统适合打基础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