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社会历史调查

出版时间:2009-6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作者:《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 编  页数:99  

内容概要

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包括《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记录了中国55个少数民族从起源至21世纪初的历史发展进程,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荟萃了大量原始的、鲜活的、极其珍贵的资料,是一部关于中国民族问题的大型综合性丛书,是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重大项目和重大出版工程。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展开。为了摸清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状况,抢救行将消失的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料,1953年,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和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进行全国性的民族识别调查,1956年又开始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

书籍目录

户腊撒阿昌族社会经济调查 一、概况及族源 二、土地改革前的社会经济面貌 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四、家族、婚姻、宗教梁河县丙盖乡芒展村阿昌族社会历史调查 一、社会主义因素进入前的生产方式 二、社会主义因素进入前的上层建筑诸方面 三、民主改革及社会主义改造潞西县高埂田乡阿昌族社会历史调查 一、基本情况 二、关于高埂田阿昌族的来源 三、解放前的政治、经济情况 四、风俗习惯 五、解放初期的工作情况 六、和平协商土地改革情况 七、互助合作运动 八、文化教育和医药卫生情况潞西县高埂田乡阿昌族社会历史概况 一、概况及历史 二、经济情况 三、社会概况后记修订后记

章节摘录

  户腊撒阿昌族社会经济调查  一、概况及族源  (一)概况  1.地理位置  户腊撒是阿昌族聚居区,位于瑞丽县西北部,距瑞丽县委所在地勐卯镇约90公里。该区东部与县境内赵家寨、莫水乡、邦歪乡相连。西北部与盈江县之东山乡、麻茄乡、普伦文化站接壤。西面和缅甸毗邻。东经97°36′~98°,北纬24°20′~24°36′。全区总面积约‘500平方公里,地势较高。  2.自然环境  该区地形由东西两条山脉组成,由户撒坝头分脉,自北向南伸展至腊撒坝尾并脉直入缅境,而在两山之间形成一块天然的坪坝,地形狭长,中部稍宽,东西山麓相距5公里,全区地势,如一船形。坝子中有一河流名户腊撒河,从此往南蜿蜒而下,直贯全区,流至坝尾逐渐偏西与大盈江汇合流人缅甸。  户腊撒坝海拔约1500米,气候较冷。两侧山脉西山略高,主峰海拔在1900米以上。全年分为干、湿两季,每年5—9月为雨季,年降雨量约1400多毫米。7~8月间雨量最多。每年冬春为干季(即10月至次年4月),11月下旬下霜至次年3月上旬终霜,霜期较长。  坝子四周均为花岗岩山地,坡度不大。沿河两岸的梯田台地大多铺满了由花岗岩风化所成的沙砾,土层薄,含肥量较少。全区以红色土壤最多,其次为灰色土,黑色土较少。此外,山坡上有白砂土。以上几种土质均为酸性土壤,腐殖质含量低。  野生植物中,以药材和油类如黄连、野香果较多,全区一年可产1万斤左右。矿藏资源以铁、煤较多,特别煤的蕴藏量更为丰富,可供大量开采。  境内交通较为便利,东西南北,均有公路通行,为陇川和盈江往来的交通要道,其北部距腾冲县城仅100多公里,南面出境便为缅甸之八莫。  3.民族人口分布  全区共划为七个半乡,其中土改乡6个,直过区为一个半乡。以6个土改乡计,有2377户,共9315人,其中阿昌族1494户5887人,占总户数的62.9%,占总人口数的63.2%;汉族800户3103人,占总户数的33.7%,占总人口数的33.3%;傣族37户138人,占总户数的1.6%,占总人口数的1.5%;傈僳族24户100人,占总户数的1%,占总人口数的1%;回族22户87人,占总户数的0.92%,占总人口数的0.93%。  户腊撒坝区以阿昌族为主,汉、傣、回、傈僳族杂居其间。阿昌族以聚居村寨为主,少部分与汉、傣、傈僳族杂居。由于历史上长期共处,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等诸方面,彼此都有了密切的联系和影响,从而促进了民族间的团结、融合和发展。  4.生活方式  该区阿昌族的居住形式,大多以数十户人家同居一村,村落比较整齐。全坝区的村寨基本分布在东西两面山麓下,有少数村子建立在坪坝中心。村庄一般用石基土砖筑起围墙,四方开门。村内走道皆铺有石块,便于行走。  村内住宅,以户为单位,大多数住宅有围墙。房屋建筑形式,皆为土瓦铺盖的双斜面屋顶,并用木料做成屋架和屋壁,畜栏一般设置在正房对面或两侧屋下。  食物以稻米为主,副食品有肉类、脂肪及各种蔬菜,嗜食火炕生猪肉米线。烹调方法大多与邻近的傣、汉族相同。  服饰方面,男子的服装与附近的傣族男子服饰相同,和邻近的汉族服饰也大致相似。阿昌族中年以上的妇女,大多喜穿黑色土棉布制作的服装,头上裹黑色“包头”。已婚妇女下身穿筒裙,一般赤足,但有时也穿鞋;上衣一般是胸前开襟,并缝纽扣约五六颗。姑娘一般着裤,“包头”略小,每逢节日或集会时,多穿蓝白色上装,平日一般穿黑色者为多。户撒和腊撒的阿昌族装束稍有差别。户撒的服装基本和傣族相同,男子以戴帽者为多,姑娘一般都穿白色或淡蓝色上衣,少裹“包头”,多以发辫盘于头顶,与傣族姑娘极为相似,其裤较腊撒姑娘为长。腊撒姑娘平日多穿黑色上衣,穿白色上衣者较少。两撒已婚妇女还好“嚼烟”,并有以黑齿为美的习俗。  总之,在物质文化上户腊撒阿昌族很多方面类似邻近的傣族和汉族。  (二)族源  该区阿昌族早期的历史,由于有关的文字记载和传说较少,所以只能从现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些线索,并结合为数不多的传说以及汉文的零星记载进行追溯,以窥视该地区阿昌族的历史发展梗概。  关于阿昌族族源问题,有如下几种传说。  1.东来说  据曼回寨阿昌族老佛爷说:“阿昌族是由东方迁来的,渡过怒江,到达户撒、腊撒。”这个传说结合汉文记载似有根据的。  其一,清王凤文著《云龙记往·阿昌传》中,追溯云龙早期的民族为“阿昌”,云龙在怒江之东。  其二,明代云南方志及明史地理志均以麓川江及大盈江“源出峨昌蛮地”。上述两江均源于腾冲之北,则于明代时腾冲尚有阿昌族居住。今腾冲大蒲窝尚有大量阿昌族居住,而传说梁河县属萝卜坝及小陇川一带的部分傣族,是阿昌族和傣族融合而成的。又据户撒、腊撒阿昌族传说,迁来该地区建寨最早的是姐垒、曼着寨。这些寨子位于该地区的东北部,亦系自梁河迁来的说傣话的阿昌族。  其三,康熙、雍正《云南通志》以保山县怒江上江区罗板等3寨为阿昌族所居。则清代怒江区尚有阿昌族居住。  其四,《元史·地理志》以金齿宣抚司地有阿昌族,又确指“南赕”为白夷,峨昌居之。“南赕”疑即“南甸”。  据上所述,则阿昌族在元代即已大量迁来梁河及户、腊撒,并会说傣族话,已受了傣族的影响。如果上述迁徙路线正确的话,则他们在云龙的时候就已受到傣族的一定影响了。  2.北来说  据该地区老人谈阿昌族是从“胡居胡康”迁来的,“胡居”是江边之意,“胡康”是江头之意,而所谓“江头”系指伊洛瓦底江上游。此种说法和景颇族的传说一致,结合汉文献记载及景颇族传说,亦似有根据。  其一,明天启《滇志》及《四夷馆考》均以茶山、里麻二长官司地“所居蛮峨昌”也,则明代里麻、茶山等地尚住有阿昌族。  其二,据莲山正通拱景颇支孟支排木郎迷推谈,户、腊撒的阿昌族是和他们在“瓦烹瓦磨”地方分出来的。“瓦烹瓦磨”在伊洛瓦底江上游的东岸,西北距载瓦支老家“子丕子黑”一日程,其南则为茶山支的故居片马、拖角。据此传说,.则阿昌族和景颇族似同出一源,而其所说的地区,与上述《滇志》及《四夷馆考》记载大体相同。  其三,阿昌族语言中若干词汇与景颇族的载瓦、喇期及浪峨支相同。根据过去调查载瓦支的族源,有的认为载瓦支出自浪峨,有的认为出自景颇,以后与阿昌族共居,遂吸收一部分阿昌语而成载瓦语。  其四,据户撒部分老人谈,阿昌族祖先有兄弟三人,老大是“先岛”(阿昌一支),老二是阿昌,老三是载瓦。“先岛”先到户撒,阿昌随之而来,载瓦因路程较远没能赶来。  以上传说说明阿昌族和景颇族在历史上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3.南来说  据腊撒曼旦新寨项立所老人谈,阿昌族是从“勐四通”迁来的。勐四通是个坝子,位于南方靠近傣族,其时因官家老大和老二不和,老二被其兄赶出,带领一部分老百姓来到户撒、腊撒。  又据曼回寨老佛爷谈,户撒东摩寨姓蒲的几户,据说是被缅甸的“缅王”赶上来的,以后变为阿昌族。  据上所述,则户撒、腊撒阿昌族,其中一部分是由缅甸迁来,以后和阿昌融合成为阿昌族。但蒲姓疑即“莽”姓,可能与明代莽瑞体、莽应龙及莽打喇等叛乱之役有关,项氏疑亦为木邦、麓川罕姓之后,故有南来之说,具体年代及情况待考。  4.内地来说  在户撒尚有一部分阿昌族,传说其始祖为汉族,明洪武沐英征麓川随之而来,后与阿昌族通婚逐渐融合而成阿昌族。如今日户撒的曼东、田心、曼回和腊撒的曼罔等村,他们和较古老的阿昌族不同之点,是保留有“天地君亲师”的神位和“祖宗郡望”,信奉大乘佛教,婚丧节庆多采用汉族礼仪。  上述四种有关族源的说法,除“内地来说”代表少部分的阿昌族外,绝大部分的阿昌族,则为北来说或东来说,这就给了阿昌族来自“缅族说”者以事实的回击。据明正德《云南志》以为唐代寻传部落即明的“俄昌”。如果此说是正确的话,则唐代时,阿昌族即分布于今伊洛瓦底江上游一带(今永胜县一带),后因社会历史发展分为东、西二部。因之阿昌族由“东迁来”和由“北迁来”之传说似较可靠。  但从上述族源亦可看出,现在的阿昌族从历史上已和景颇、汉、傣等民族有了密切的联系和交往,故现在阿昌族语中的部分词汇吸收了上述各民族语言的成分。他们对于自己的语言之复杂性,有这样一个传说:“在开天辟地时,皇帝分话,景颇族、汉族、傣族、傈僳族等民族都向皇帝分到了自己的话。阿昌族后到,话都分完了,皇帝无法,便叫上述民族各分几句话给阿昌族,从而便构成为阿昌语。故今天阿昌语中,便渗有了各民族的一些语词。”这个传说虽然纯系附会,但亦可以看出阿昌族和上述诸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关系。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阿昌族社会历史调查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