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侗族社会历史调查

出版时间:2009-6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作者:《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 编  页数:215  
Tag标签:无  

前言

  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包括《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记录了中国55个少数民族从起源至21世纪初的历史发展进程,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荟萃了大量原始的、鲜活的、极其珍贵的资料,是一部关于中国民族问题的大型综合性丛书,是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重大项目和重大出版工程。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展开。为了摸清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状况,抢救行将消失的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料,1953年,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和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进行全国性的民族识别调查,1956年又开始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在三次大规模的系统调查的基础上,中央民委从1958年开始组织编写《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三种丛书。“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央民委机构撤销,此项工作被迫中断。1978年国家恢复民族工作机构,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改为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1979年,国家民委决定继续组织编写以上三种丛书,并增加编写《中国少数民族》和《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两种丛书,定名为《民族问题五种丛书》。《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的编辑出版列入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六五”规划的重点科研项目。  《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共计402本,一亿多字,该项目自1958年启动至1991年基本完成,历时30多年,涉及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及中央有关单位400多个编写组,1760多人参与,分别由全国30多家出版社出版。纵观历史,像这样全面系统地调查研究、编辑出版介绍各个少数民族的丛书在中国前所未有;横看世界,像这样由政府部门组织为国内各少数民族著书立说实属罕见。

内容概要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是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五,内容包括了20世纪50年代中央访问团收集的资料,全国人大民委、中央民委等组织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以及民族识别等工作所搜集到的资料,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各省、自治区陆续分别出版,全套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共有84种145本。这些资料集中记录了我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的基本情况,是民族研究和民族工作中的重要参考资料,受到了各方面的欢迎和好评。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问世以来,民族自治地方社会和文化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各方面情况有了不少变化,为了进一步发挥这些历史调查资料的作用,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国家民委决定修订、再版《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并将其列为国家民委重点科研项目。    本次修订再版,在尊重史实,基本保持原貌,统一体例、版式的总原则下,主要是订正错误,并以修订注释的形式增补新的人口数据和地方行政隶属的变化情况。另外,原书中统计数据存在的问题较多,但因无资料可查核,部分只能保持原貌,仅供参考。《崩龙族社会历史调查》、《新疆牧区社会历史调查不再单独出版。新增《吉林省朝鲜族社会历史调查》、《土家族社会历史调查》、《四川木里藏族自治县藏族纳西族社会历史调查》、《广东海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汇编》4本。修订本合计为86种147本。

书籍目录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社会历史调查 一、概况 二、政治 三、解放前后的经济情况 四、解放后经济的发展 五、人民政权的建设和巩固 六、民族关系问题广西侗族社会历史调查  一、概况  二、解放前的社会经济与政治制度  三、解放前的文化教育、生活习俗和宗教迷信  四、革命斗争  五、解放后的变化  六、民族关系融水苗族自治县安太区寨怀乡、洞安乡侗族社会历史调查  一、基本情况  二、民族来源与民族关系  三、政治制度  四、经济情况  五、文化和风俗龙胜各族自治县平等乡平等村侗族社会历史调查  一、概况  二、农业  三、手工业 四、政治法律与阶级斗争 五、宗教迷信 六、侗文学习后记修订后记

章节摘录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社会历史调查  调查编写:陈维刚 颜世杰 宋兆麟 杨秉功 吴 琼  整理:宋兆麟颜世杰  (一)民族及其源流  一、概况  旧《三江县志》载:“怀远人有六种,附城及六甲人则民也。所谓民者,大率异地之人居此,久而人籍,其实非土著也;土著则苗、瑶、侗、壮而已,其人自称夷,志所谓西南夷也。”民者,即外来汉人。六甲人,也是汉人,和其他客籍汉人一样。因此三江县基本上有五个民族,即侗族、苗族、瑶族、壮族和汉族。  侗族是本县最多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传说古代时,侗人居于溪峒之中,故名。三江县瑶族称其为“打孤”,麻步苗族称其为“谷”。“打孤”、“谷”音与“濮”近,或指百濮发展而来,也未可知。但据《通志》载“宋因唐制,大者为州,小者为县,又小者为峒”的记载,这是行政区域,宋时三江为王口,属怀远军。可能是因行政区划而得名。  关于侗族来自何处,说法不一。旧县志日:“湘西有侗人,本县侗人或自彼处来。《黔记》《黔书》所述,殆侗人昔时习性,与赤雅所述又适相反,就本县侗人现态视之,较他处者进步多。”不过也有人说三江侗族来自贵州省。他们的说法是:贵州侗族很多,渐渐东移,有一支沿溶江来到三江境,有的居住下来,有的向北面发展,甚至移徙到广西龙胜县境以内。据龙胜县平等乡侗族调查,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由贵州经三江而抵平等;一种说与附近苗瑶一起,由湖南而到平等。   侗族和其他附近少数民族的关系,在古代已经难以辨别,一般都称之为“蛮”,宋代以后称之为“僚”,以后各代,名称也变化多端。县志日:“侗族则湘黔间之一种,除不能谓为本省之土著外,其不能断为苗族之支派,则与壮略同焉。其在本县者,与苗族为接近,而地方文献如明代诸人之记载,或以‘瑶侗’,或以‘侗壮’并称,而不及于苗其以壮瑶并提者。”  三江苗有两种:一是老苗,一是花衣苗。前者他们自称为“打晤”。苗族在汉朝属“西南夷”,地居川、滇、黔三省,种类繁多,名称尤众。后汉称“五溪蛮”。隋唐时期西迁,有的入广西境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广西侗族社会历史调查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写论文买来看的 总体很满意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