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旅游研究与旅游资源调查

出版时间:2010-12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作者:张超 等主编  页数:377  字数:340000  

内容概要

  本论文集的编辑出版,使我院老师得到了一次锻炼。人选论文的作者,绝大多数是“70后”、“80后”的年轻人。在旅游管理应用上,他们从不同视角进行了探索;在民族旅游资源的调查中,他们不辞辛苦,跋山涉水,认真搜集。因之,论文集里不乏个人创见、思想火花或珍稀资料。不过,对于我校“十二五”期间深入实施“一体两翼”战略,构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民族旅游学科“大厦”来说,这又仅是夯实基础、构建框架之作。因此,恳请大家批评帮助,以期这一领域的研究、讨论日趋活跃。

书籍目录

民族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与社会责任(代序)——西南民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现状与前景
“都江堰”得名考
近十年来西部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述评
四川省红色旅游资源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方式初探
论旅游规划的核心价值与以人为本
浅析游客和旅游目的地居民间不平等交流的危害——由“敬礼”行为说开来
景区虚拟旅游市场潜力及营销策略研究
基于利益主体理论的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以泸沽湖地区为例
景区游人中心与当地社区——九寨沟景区的案例研究
民族生态旅游地系统熵变研究——以九寨沟为例
发展和谐旅游彰显人性之美
关于加快发展川东旅游经济的思考——以达州、巴中为例
关于发展旅游的理性思考
休闲文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从“文化再生产”看民族旅游的开发
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浅谈博物馆在地方民族文化旅游发展中的作用——以四川渠县责人文化陈列馆的
建设规划为案例
旅游业对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经济和社会发展
促进作用的分析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项目探索
川藏牧区城镇化建设与旅游业的发展——以四川红原县为例
四川彝族地区旅游扶贫开发的路径探究——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为例
旅游开发中的四川凉山彝族毕摩文化传承与保护
民族地区村寨旅游发展的思考——以贵州郎德上寨为例
稻城亚丁阿西黑陶:藏族民间非物质文化调查报告
康吾民居古经堂壁画调查与研究
道孚县扎巴碉房建筑及其走婚文化意义研究王建华
九龙河流域古藏寨遗址调查与研究
旅游、身份认同与民间信仰的微观流变过程——以四川泸定贵琼人的羊年会为例
羌族祈雨仪式文化溯源小札
古地图资源是研究四川历史文化的宝藏——四川雷波县马湖考察记
民族高校旅游管理本科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韩国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实践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从日本民族的“腹艺”特性简论川内外
游客源服务中的禁忌问题
世界旅游业发展动态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
香格里拉旅游·方言土语·当代藏族歌曲——听稻城亚丁歌手演唱传统民谣有感
泸沽湖景区民族文化旅游商品开发研究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红色旅游业在整合资源方面有其自身优势。由于众多的红色旅游资源多处在边远的大山区,这些地方较之发达地区,很少受工业开发和大城市发展的影响,环境污染少,基本保持了自然资源的原生态。有此作为基础,使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互为补充,更好地适应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就能实现红色旅游与绿色产业、社会效益双蠃。这种自然资源和红色旅游资源的结合,就能极大地增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四川省在这方面有着很好的资源可资利用。红军长征时所经过的川南、攀西、甘孜、阿坝、川北等地区不仅有灿烂的红色革命文化,更是旅游资源的富集地——丰富的自然生态景观、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以及独特的民俗风情,是集“红色”、“绿色”与“古色”于一体的复合型的旅游目的地。这些地区的旅游开发能够满足旅游者多种类型的旅游需求,使游客既能受到革命精神的熏陶,又能了解当地的民俗风情,观赏当地的自然风光,是“红”、“绿”、“古”、“俗”结合的理想地带。第二,加强红色景区的交通设施建设,促进红色旅游的发展。大多数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位于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的革命老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区位条件欠佳,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可进入差,这也制约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编辑推荐

《民族旅游研究与旅游资源调查》为教育部特色专业·民族学学科建设成果。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民族旅游研究与旅游资源调查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学习借鉴,留作参考。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