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电影史话

出版时间:2008-9  出版社:中国电影  作者:陈飞宝  页数:561  
Tag标签:无  

前言

1980年,全国最早的研究台湾问题学术机构: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成立之时,笔者即调进来。自1980年开始,搜集、整理台湾电影史料,于1983年由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印行《台湾电影史简编》,得中国电影出版社的支持,提出修改补充意见,更名为《台湾电影史话》,在1988年12月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台湾电影史话》只写到1985年。至今二十多年间,台湾新电影落潮后,又掀起新新电影浪潮,涌现一批新生代电影群体,像李安、蔡明亮、张作骥、林正盛等一批新锐导演的艺术创作,走向世界,达到台湾电影的新高峰。台湾电影制作、发行、放映,以及台湾电影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海峡两岸电影由隔绝进入合作交流阶段,台湾汤臣公司徐枫投资大陆第五代导演陈凯歌拍《霸王别姬》,得第46届戛纳影展最佳影片金棕榈奖,大陆、台湾、香港投资李安导演,在大陆摄制《卧虎藏龙》,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等4项大奖。有的台湾制片公司、企业家在大陆建影视摄制基地、经营电影院,扩大了双方华语电影市场,并让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电影市场,丰富发展了中国电影。笔者几度赴台湾参加台湾电影学术活动,参观访问,搜集了更多的台湾电影资料,看了许多台湾片,愈加感到《台湾电影史话》史料陈旧,且该书印刷5000册,早就售完,满足不了大陆读者了解台湾电影的需要。于是,2001年5月,向中国电影出版社提出修订出版的要求,得中国电影出版社的支持。在大陆完成这部台湾电影史著,即建筑在电影研究基础上电影史,非常难做,为了不愿徒托空言、误判,除了在市面上尽可能购到台湾电影录像带,在厦门还设法看台湾卫星电视如龙祥台、学者台、东森台放映一些台湾新旧影片。即便是近几年不易看到新片,也尽可能参考些台湾的影评,从内涵到艺术风格,做一些持平的评述,以表对导演及艺术创作的尊重。2004年12月,再次利用在台湾作“台湾大众传播与台湾经济发展关系”的课题研究机会,在台北,又搜集一批台湾电影资料,使书稿内容得以充实。十多年来,累积专访一大批台湾电影导演的记录,参考许多研究台湾电影的专家学者如吕诉上、黄仁、叶龙彦、李天铎、蔡国荣等人的著作,电影学者、导演黄玉珊、周晏子、李幼新等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与意见,造访台湾电影龙头“中影公司”,得到“中影公司”经理李佑宁以及“中影”经理部主管资料同仁的支持,经汇整研究、缜密查证,将书稿奉送给中国电影出版社,又做反复修改,前后历经7年。如果将1980年开始介入台湾电影研究,《台湾电影史话》出版及其修订本上市计内,花了整整28年。本书以编年史分期方式撰述,将台湾电影放在台湾政治经济的框架下进行探讨,将台湾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电影编缀起来,形成一种线性的脉络联系,梳理台湾电影美学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同时,从台湾电影自身发展规律进行论述。这部台湾电影史著,对台湾电影的产生(1896-1945)、恢复重建(1945-1959)、黄金时代(1960-1969)、繁荣(1970-1979)、调整(1980-1989)、转型和衰落危机(1990-2004)过程,对不同时期的电影,从不同角度,由远而近,由总体到制片、发行、放映、导演艺术创作和风格、特点、电影潮流、类型特色,做一个历史的、客观的、中肯的、较为完整系统的论述,建立起历史唯物主义和电影美学的台湾电影史观。第一章叙述1895年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台湾光复的50年间,日本殖民地当局摄制政策电影、台湾民间独立制作、日台合作摄制故事片;“七七”事变后,日本殖民当局统制电影,运用电影作为为日本扩大侵略战争,推行南进政策的文宣工具。第二章叙述1945年台湾光复至1959年,台湾电影制片机构的恢复,在大陆的“中电”、“中制”、“农教”等制片厂迁移到台湾重建,民营电影公司兴起,电影放映院线雏形,台港合作拍片,初步建立了台湾电影的产业基础。但是在戒严时期,台湾当局制定的电影检查政策,钳制电影的发展和走向。自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以10年为一时段,结合台湾政治动态和台湾经济转型、升级,分别陈述60年代台湾劳动密集型的外向型加工出口经济,实行吸引外资等政策,李翰祥、沙荣峰移师到台湾建“国联”、“联邦”大制片厂,黄卓汉在台湾成立制片、发行、放映为一体的第一影业机构。台港电影导演建立了台湾电影美学传统,台湾电影进入黄金时代。70年代,台湾当局被驱逐出联合国,中日恢复邦交,中美建交,台湾当局在世界上空前孤立,台湾当局强化文宣电影制作。电影产业政策的调整,导演队伍的扩大,促进了台湾电影的繁荣。80年代,台湾迈向后工业时代;政治上,解除戒严,开放党禁报禁,商业电影没落,而新电影崛起,电影美学发生质的变革。1990年至2004年,台湾以知识经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为主导,走向国际化、自由化;但是,李登辉、陈水扁“台独”势力掌控台湾最高权力,鼓吹“两国论”,推行渐进式的“台独”,挑动台湾族群对立、制造海峡两岸关系紧张,尤其陈水扁执政无能,人均收入缩小,台湾人民痛苦指数攀升,投放电影消费大幅降低;台湾当局政治、经济仰赖美国,完全开放美国好莱坞电影进口,和实行“电影文化外交”的政策,好莱坞电影对台湾市场倾销垄断,台湾本地电影几无生存的空间,台湾电影已走到山穷水尽、回天乏术、奄奄一息、振兴无望的处境。由于台湾与祖国大陆及福建有着血缘、族缘、地缘密不可分的联系,故对50年代至70年代的台(闽南)语片兴衰、80年代与香港电影新浪潮和大陆第五代相呼应的台湾新电影(1982年至1987年)、80年代末期以来与大陆第六代导演相对应的新生代新新电影(又称新新浪潮或第二波新电影),作一论述。这三个电影文化运动,不以10年为一期,而是根据其自身潮起潮落的时间点,对不同阶段涌现的电影新潮流的政经背景、内外在因素,对导演群体电影美学特色、意义、影响,对突出的导演艺术风格和杰出成就进行论述。并安插剧照图片丰富内容。试图为一百多年来台湾电影的发展做一些注记,使读者洞悉台湾电影百年来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及随着不同的年代的转变,反映出的不同的社会情境与历史意义,站在宏观的角度,审视整个台湾电影与社会框架之间的互动关系,而得完整脉络性的解读。以此抛砖引玉,对海峡两岸电影交流、合作有些补益,期待大陆有更多的学者参与研究,有更完美的台湾电影论著出版。此书能完成,应感谢诸多台湾导演、影评人、演员、制片家、事业家和台湾电影资料馆长期的各种支持爱护。笔者自1992年以来先后多次,应台湾导演协会、影评人协会、台湾电影资料馆邀请,到台北进行学术活动、参观访问,以及利用台湾一批导演来大陆拍片、学术活动,尤其是1998年元月得李行导演的安排,在台北滞留50天,先后专访了一大批台湾老中青导演。一二十年来,先后拜访导演包括陈耀圻、王童、白景瑞、宋存寿、林福地、林清介、陈俊良、黄玉珊、万仁、辛奇、曾仲影、李泉溪、李佑宁、张毅和杨惠姗夫妇、杨家云、孙阳、朱延平、邱铭诚、王献篪、周晏子,剧作家张永祥、贡敏,演员秦汉,他们还提供了大批从影资料和剧照、电影录像带。影评家梁良、黄仁、李幼新、蔡国荣、王清华,史学家叶龙彦,导演汪莹、白崇光,以及小说家、剧作家朱天文,台湾“中影”经理部等提供了大批台湾电影书刊资料。应特别感谢黄仁先生,黄老是台湾资深的影评家、电影史学家及专业电影报刊主编,也是中国电影文化界屈指可数的国宝级的电影学者。他笔耕台湾电影历史60多年,收藏电影报刊无数,严密考证、报导评论公正,撰写出版台湾电影专著,包括《台湾电影百年史话》、《中国电影电视名人录》、《电影与政治宣传》、《悲情台语片》、《台湾影评六十年》,以及李行、胡金铨、白景瑞、辛奇、白克、李安、姚凤磐等名导演传记,多达十余种。笔者每次到台北必到黄老府上,都获他的教益和撰写文稿所必需文献资料。笔者在学术、研究上深受黄老的影响。在台北青岛东路7号的台湾电影资料馆,是台湾电影资料的宝库,笔者数度在电影资料馆,先后得到井迎瑞、黄建业、李天磺三任馆长的热情接待,提供看片、看影带、复印资料许多方便,不收分毫。电影资料馆领导和职员体谅我来自大陆查阅资料不易,值班到晚上9点才关门。在此向他们深表谢意!还得感谢中国电影出版社李梦学总编、朱彦玲副编审多年来的磨合和支持,和赵子航先生的精美美术设计。时光流转,百年,长,也短。台湾电影史反映了台湾人民前仆后继,百折不挠的奋斗不懈精神。电影既是政治、经济、民众生活集体记忆的一种呈现,历史借由记录再现,而也是经由记录将记忆留置在影带、照片之中。台湾电影是由许许多多电影从业人员用生命和智慧建构,数十年来,靠他们胼手胝足浇灌五彩缤纷的台湾电影文化。他们用胶片记录了台湾政治、经济、文化、风俗、民情演进过程,是台湾人民的精神财富和珍贵的文化遗产。许多优秀影片蕴涵中国伦理、爱国精神,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的道德典范。台湾电影从出现、重建,从风起云涌到繁华落尽,给台湾电影人留下太多的记忆与情感。如今不少人年逾古稀,退居林下,有的作古,不少著名导演渐次仙逝,李翰祥走了,胡金铨走了,白景瑞走了,他们摄制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电影,他们的智慧、理想留在彩色胶片上,留在亿万中国人民心中,他们虽逝犹生。然而,有时想起他们,不时从心里涌起怀念之情,也以此书向他们表达记念之意。电影文字收集及佐证皆有不足,由于全书篇幅有限,疏漏难免,个人能力有限,有的地方剖析欠妥,尚祈台湾电影界前辈、先进和读者指正为感。

内容概要

  《台湾电影史话(修订本)》为原《台湾电影史话》的修订增补本。全书以编年史分期方式撰述,将台湾电影放在台湾政治经济框架下研究,探讨台湾电影产生、重建、发展、繁荣、衰落的过程;对不同时期的电影,从不同角度,由远而近,由总体到制片,发行、放映,到导演艺术创作风格、特点,以及电影潮流、类型电影特色等,都做了历史、客观、较为完整系统的叙述;为一百多年来的台湾电影发展做注记,使读者洞悉台湾电影历史发展的轨迹,审视整个台湾电影与社会框架之间的互动关系。书中安插剧照图片,以丰富内容。

作者简介

陈飞宝,著名台湾电影史学专家。1940年5月生于厦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研究员。1980年以来在厦门大学台湾硼:究所(后改为研究院)专职研究台湾电影、电视、新闻传播。曾主持中国艺术科学“九五”规划课题“当代台湾电影电视剧研究”、参与国家“七五”社科重点课题“台湾新闻事业史研究”。出版的个人著作有《台湾电影史话》、《台湾电影导演艺术》、《当代台湾传媒》,合著有《台湾新闻事业史》、《台湾电视发展史》、《中国电影名片鉴赏辞典》等多种。

书籍目录

序第一章  日据时期的台湾电影(1896-1945)第一节  台湾电影的萌芽一、电影传入台湾放映二、高松丰次郎在台湾的电影活动三、总督府统治下的电影摄制四、早期的台湾电影放映业第二节  台湾电影业的兴起一、台湾总督府统治下的制片二、台胞摄制电影的尝试三、日本和台湾合拍的故事片四、默片时代得宠的“辩士”五、台湾文化协会的电影宣传第三节  祖国大陆电影在台湾的发行及其影响一、祖国大陆电影在台湾的发行二、祖国大陆的电影对台胞的影响第四节  战争体制下的台湾电影业一、台湾进入战争体制二、电影成为巩固殖民地统治、扩大侵略的工具第二章  台湾电影的重建和发展(1945-1959)第一节  台湾电影事业的重建一、台湾光复后的电影摄制机构二、光复后的电影发行业三、大陆电影公司赴台拍片四、实行严苛的电影检查制度第二节  公营电影制片厂:“中影”、“台制”、“中制”一、“农教”百废待举,政宣优先二、“中影”诞生,在烈火、风雨中重建三、“中制”重建和勉力而拍的新闻纪录片、故事片四、“台制”电影的政治任务和台湾现实五、“中教”服膺于教学第三节  民营公司初兴一、从发行中西片起家二、制片多仰赖公营厂,出品国语片量少第三章  台(闽)语电影(1955-1972)第一节  台语电影的兴衰一、台语电影第一波风潮二、台语电影的发展三、台语电影走向巅峰,盛极而衰第二节  台语电影民营制片公司一、台语民营厂的勃兴二、台语电影先驱——何基明兄弟的华兴电影制片厂三、林博秋与莺歌湖山片厂四、产销一体的台语制作大公司五、台语著名制片——戴传李第三节  台语电影导演和第一代导演群落一、不同省籍导演合作造就台语电影的风潮二、第一代电影导演——台湾电影的开拓者第四节  台语电影的作用和影响第四章  台湾电影的黄金时代(1960-1969)第一节  公营电影公司的发展一、扩大出口及其电影辅导政策二、“中影”的“健康写实”到“健康综艺”制片路线三、“中制”和“台制厂”的发展第二节  李翰祥创办国联及其导演艺术一、李翰祥创办国联及《梁山伯与祝英台》掀起的狂潮二、创建国联影业公司三、李翰祥的导演艺术四、李翰祥在台湾电影中的地位和贡献第三节  民营影业的黄金时期一、民营制片公司发展的背景二、沙荣峰创建联邦影业有限公司三、黄卓汉创办第一影业公司四、中小规模的独立制片公司第四节  名导演的艺术风格一、李行的乡土电影二、一代武侠大师——胡金铨三、白景瑞喜剧电影的风格四、宋存寿的艺术探索第五节  琼瑶电影王国一、琼瑶电影风潮二、60年代琼瑶电影的特色第五章  台湾电影的繁荣(1970-1979)第一节  在世界的孤立与电影政策的调整一、台湾政治形势的遽变和电影文宣使命二、电影经济政策的调整和管理三、公营制片机构的转型第二节  民营影业公司一、大制片公司二、中等规模的制片机构三、一片公司四、放映院线功能与流弊第三节  李行从“三厅”回到乡土一、转型期再造巅峰二、掀起第二波琼瑶电影风潮三、回归乡土纪实电影第四节  白景瑞写实、浪漫慧黠的电影一、追求电影艺术创新和浪漫慧黠的个人风格二、台湾现实主义电影经典——《再见阿郎》三、喜剧片和琼瑶片引领风骚第五节  胡金铨的武侠电影美学一、享誉世界影坛二、胡金铨电影美学第六节  宋存寿的畸零感伤世界第七节  抗日电影一、抗日电影主流二、台湾抗日电影题材和类型第八节  琼瑶、玄小佛浪漫言情电影一、70年代的琼瑶电影二、玄小佛的言情电影三、刘家昌的言情电影第九节  寻根溯源电影第六章  八十年代台湾电影(1980-1989)第一节  台湾政经局势和公营电影业一、政治遽变和电影政策的松动二、“中影厂”的转型,带动电影风潮第二节  民营公司与台港电影发行的转型一、民营公司多元经营二、独立制片人制度和导演工作室三、发行业分散投资第三节  电影的流变、滥觞一、政策电影的复辟二、“社会写实片”的没落三、“恐怖电影大师”——姚凤磐四、朱延平对商业电影情有独钟第四节  林清介、徐进良的校园学生电影一、林清介言志和回吟清新的风格二、徐进良睿智的喜剧风格第五节  女性导演和琼瑶电影的转型一、台湾女导演和女性电影二、琼瑶电影的转型第六节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第七章  台湾新电影(1982-1987)第一节  台湾新电影的崛起和发展一、台湾电影新浪潮的崛起二、新电影落潮三、新电影的意义和影响第二节  侯孝贤的纪实电影美学第三节  陈坤厚的温和人文关怀和完美视觉风格第四节  杨德昌的都会梦魇和缜密的艺术结构第五节  张毅电影的古典风格和女性主体意识第六节  王童平易温和道尽台湾历史沧桑第七节  万仁温和的现代都市风景线第八节  李佑宁对弱势族群的关怀和艺术创意第九节  虞戡平电影的弱势族群及海峡两岸的情结一、对弱势族群的关怀:《搭错车》、《台北神话》、《两个油漆匠》二、《孽子》的惊怵黑暗王国三、时代的苍凉:《海峡两岸》第八章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台湾电影(1990-2004)第一节  政党政治和电影危机一、政党轮替和经济衰退二、台湾电影危机第二节  制片业的困境和蜕变一、制片业改弦易辙二、台资的合拍片三、主要影片公司第三节  电影发行、放映转型一、发行的垂直整合二、放映业的转型第四节  作者电影和后新电影艺术一、侯孝贤的历史观照和客观叙事风格二、杨德昌的精密社会省思和风格沉淀三、后新电影导演艺术第五节  台湾商业电影的没落一、商业电影欲整乏力二、台湾黑道电影文化三、英年早逝的杰出导演——邱铭诚四、台湾商业电影的王牌——朱延平第六节  一个电影时代的隐退一、台湾电影一个重要时代宣告结束二、一代电影大师李翰祥的逝世三、武侠电影大师胡金铨的殒殁四、李翰祥和胡金铨比较研究五、白景瑞的永别第七节  超载的篾筏——李行一、致力于海峡两岸电影及文艺界的交流和合作二、在台湾电影中的特殊地位及对中国电影的贡献第九章  台湾新生代导演电影艺术(1987-2004)第一节  新生代导演群落一、新生代导演群体结构二、接受过良好的现代电影艺术教育三、寻求自主独立制片,多仰赖电影基金会的辅导金四、新生代导演与国际影展结缘五、新导演执着的电影艺术美学追求和风格第二节  李安中西合璧的电影艺术第三节  跻身国际影坛的青年导演——蔡明亮第四节  新生代女性导演艺术一、电影才女张艾嘉的女性电影二、黄玉珊对女性丰富情感世界的探索三、王小棣独树一格的喜剧和儿童电影四、章  蕙兰的《小百无禁忌》第五节  传承和创新:周晏子、叶鸿伟的人文电影一、周晏子的客家田园牧歌二、叶鸿伟电影的浓烈人文色彩第六节  后现代镜语:何平、王献篪的影像风格一、何平电影——“台湾现实寓言”二、王献篪的电影符号第七节  陈国富电影的类型化和徐小明电影角色的漂泊与皈依一、陈国富对漂泊灵魂的诠释和艺术创意二、徐小明的混世少年和旧灵魂的塑像第八节  张志勇、林正盛、张作骥、陈玉勋的乡土怀旧/纪实风格一、张志勇电影的生命悲歌二、林正盛的成长冲突显影三、张作骥电影角色的宿命和浑然一体的艺术风格四、陈玉勋的通俗喜剧第九节  新进的导演:徐立功、赖声川、黄明川、李岗、丁亚民一、“伯乐”兼导演徐立功与尹棋的《夜奔》二、李巨源、冯光远的《为人民服务》三、赖声川从舞台到银幕的导演艺术四、黄明川电影的边缘人物五、编而优则导——李岗六、由作家进而改行做电影电视编导——丁亚民

章节摘录

插图:台湾是我国第一大岛,屹立在我国东海与南海之间。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1895年强迫战败的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等地给日本。台湾自1895年6月到1945年,沦为日本殖民地,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日本殖民者对台湾同胞在政治上进行残酷的压迫,经济上进行敲骨吸髓的掠夺。但是,台湾同胞从未屈服过。由于日本打算将侵占的岛民日本化,处心积虑在教育、宗教、产业各方面改造台湾,利用日本电影作为推行皇民化政策工具。可是没想到,正由于日本电影在台湾的制作和发行,激起台湾爱国青年自制影片对抗。自制失败,又搬来祖国大陆的电影作为反皇民化的强力武器。使日本人统治台湾50年,不但殖民化政策失败,更由于大陆电影输入台湾,促成凝聚台胞与大陆的民族情结,以至于不少台湾青年想尽办法过海投奔祖国,升学从军,就业,甚至加入电影行列。台湾人民通过武装起义和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利用电影这一宣传工具,和日本殖民者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一、电影传入台湾放映日本侵略军侵占台湾后,不时遭遇到台湾人的武力反抗。1898年3月,第四任总督儿玉源太郎到任,开始投资建设物质基础设施与社会基础设施,推广日语教育。总督府利用法律,维护日本投资者的利益与优势地位。日本人几乎垄断了整个现代部门。日本商人尾随日本殖民地政府陆续来台北做生意,也把西方文明的电影带进台湾。日军在1895年6月进占台北城,日商随之在台北城内发展日式娱乐生意,次年建有“东京亭”、“一龙亭”等简陋剧场,演出日本戏剧。1896年8月,“西洋镜”出现于台北淡水河岸的西昌街、文武街及祖师庙前。此“西洋镜”日本称“司き眼镜”,1888年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和他的助手狄克森发明的“影像活动眼镜”,经灯光反射旋转轴杆软片活动的影像,最大缺点一次只能供一个人观赏,无法流行。台北出现的“西洋镜”,可能是台湾最早的电影。1895年,卢米埃尔的电影在巴黎首映后,次年便传入上海。在京都纺织公司任监察员的稻烟胜太郎,曾在里昂工业学校念书,与发明电影机之一的奥古斯特·卢米埃尔是同学。稻烟胜借助同窗之谊,买回两台卢米埃尔的机器及若干电影包括《火车到站》、《海水浴》,并偕同卢米埃尔手下的摄影师兼放映师杜雷尔(M.Durel),在1896年11月自法国马赛港搭轮船返回日本,在大阪市戎桥通南地演舞场公开放映。1897年2月,美国爱迪生公司的电影放映机也经由大阪输人日本,并曾在当时皇太子御前放映。随之日本出现“辩士”说明影片,电影著名“辩士”的鼻祖驹田好洋与横田永之助,脱颖而出,还有现场乐队演奏。日本出现了跑江湖放映电影的巡回放映师(日本语叫“巡业兴行师”)。驹田好洋成立“日本率先活动写真(电影)会”,巡映日本全国各地,他后来也介入电影制作与发行。横田永之助在1900年专程到法国,与百代公司订定契约,输入百代的新闻片。所以,百代公司拍摄日俄战争的影片后来也成为他的招牌影片。来自大阪的大岛猪市,是法国电影协会(“法国自动幻画协会”)的日本籍干事,到台湾贩卖轻便铁道枕木、福州瓦和各种建筑木材,是一位爱好电影的木材商人。根据日本冢田嘉信所著的《映画史料发掘》记载,叙述电影传人台湾的经过,任职于日本法国电影协会的电影技师松浦章三,接受当时定居台北经商的大岛猪市的邀请,1900年6月6日两人携带了该协会的卢米埃尔电影机在日本神户搭乘台南号来台,6月14日抵达基隆。台湾电影学者、导演李道明两度赴日本收集日文版文献,根据《台湾日日新报》1900年6月26日的报导:6月16日,松浦章三首次在台北“淡水馆”的9号间举行首映会,共放映卢米埃尔的电影拷贝十余部:《晒衣》、《火车到站》、《水浇园丁》、《海水浴》、《军队出发》、《工人离开卢米埃工厂》、《婴儿喂奶》、《工人吵架》、《布莱克先生帽子戏法》等,颇受在场观众喝彩。松浦章三在每部片子放映时,总是不厌其详地解说剧情;一部短片约一分多钟。但经松浦氏的详尽解说,十余部电影竟然放映了一个多钟头,让观众感到特别的惊奇,大加喝彩。松浦章三也就成为台湾电影史上第一位“辩士”(剧情解说员)。“淡水馆”系属木造,原是清代的登瀛书院,日本人改修为日本官方的招待所及官民交谊所,常有记者会、团体聚会或歌舞剧团的演出,观众几乎都是日本人,松浦章三的首映,是给日本人办电影欣赏会。6月21日起,便在城内的“十字馆”公开放映一星期,每晚6时起至10时止,也有台湾人来买票观赏。“十字馆”建于1900年元月,设备新颖,也就成为最早公开放映卢米埃尔电影的台湾戏院。大岛猪市和松浦章三在7、8月间,先在台湾各地巡回放映“活动写真”。9月1日起,回到台北新起街(今内江街)的“台北座”放映,同时搭配上演一出艺妓及俳优(演员)的戏剧,“台北座”是综合性的剧场。大岛猪市巡映电影,无多少利润可赚,1900年底之前,跑到福建福州经营照相,赚了大钱,再转往厦门,开设照相馆,成为成功的摄影师。“活动写真”在台湾是一项奢华的娱乐,并未引起连续性的轰动,主要是片源少没及时供应,门票高价,放映员手摇放映机轮转影片,还要旁白解说,不甚方便。台湾民众习惯于看由寺庙、乡里、行业编组的“北管子弟团”演出。1910年,台湾人与日人合资在大稻埕火车站附近,盖一座“淡水戏馆”,专供演戏。1915年鹿港人辜显荣(现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父亲)将其改建为“新舞台”,三层楼高,经常上演大陆京剧、歌仔戏及北管等。1901年11月17日新竹厅政府主办了一场电影放映会,邀请新竹厅长及守备队长属员及诸富绅等足有二百余人,这是一场政治宣传的放映会,招待地方士绅,放映包括柴田常吉及深谷驹吉拍摄的八国联军攻打中国的战争新闻片,内容有“北京近事如军队行进,炮火演操,天津攻战,烟台占领诸景”,宣传日本军队的强大。台湾人放映电影的最早记录应是苗栗人廖煌。1903年,住在苗栗街的台湾人廖煌去东京,学习使用放映机方法达2个月,购置放映机和日本人及外国人所拍摄的影片《北清战争》、《英杜战争》、《艺妓舞蹈》、《浅草的特技》、《柔道比赛》及滑稽片等26部。在苗栗及台北大稻埕、西门町放映。在大稻埕新街公演2天,门票分1角及3角钱两种。其中《北清战争》是八国联军攻打北京的影片,《英杜战争》是南非的波尔战争新闻片。以长度80英尺来计算,二十五六部影片总放映长度不过30多分钟,加上“辩士”的说明以及换片的时间,拖上个把钟头。至于票价与当时物价相比,不算太贵。

编辑推荐

《台湾电影史话(修订本)》脉络清晰,资料翔实,对认识与研究台湾电影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台湾电影史话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目前,研究台湾电影发展历史的专业书籍非常稀少,中国大陆能找到的就更是凤毛麟角。本书是一本电影通史书籍,对于全面了解台湾电影,掌握具体历史构架有着巨大帮助。
  •   书不错,就是太贵,完全是宰人价,也就是专业人员才能咬牙买。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