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胡塞尔到德里达

出版时间:2007-10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赵一凡  页数:40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最近二十年,西方文论东渐,成了中国学界的热门话题。所谓文论,原本是指20世纪发展起来的诸多西方批评理论。与此同时,它也代表发达资本主义变革态势下,不断挣扎求生的欧美新学潮流。  本书力图体现中国人的看法。而它讲评的对象,如书名所示,事关西方人文学术百年剧变。此番剧变,一面涉及概念、方法和认识变化,一面又折射社会、文化与政治矛盾。在我看来,变化无不来自资本主义后现代因境。正由于这一因境,才有不断加剧的学术危机。故而,本书实乃一项有关西方危机的思想研究,请勿当它是单纯理论史。

作者简介

赵一凡,1950年生,江苏盐城人。中学时当过红卫兵,后下乡插队。1973年安徽大学外语系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81年获文学硕士,同年公派留美,哈佛大学史学硕士、哲学博士,兼任哈佛中国同学会主席,1989年回国。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研

书籍目录

序言导游图 后现代史话 开场白  第一讲 概说现代性 第二讲 后现代文艺缘起 第三讲 后现代文化批判 第四讲 后现代哲学话语 第五讲 后现代政治图谱 西方学术生态点评一 危机之下,适者生存第一编 现象学逸闻 课前提示 第六讲 胡塞尔与现象学的初衷 第七讲 海德格尔:形而上学终结 第八讲 海德格尔:艺术与语言 第九讲 海德格尔:科技与诗思 第十讲 德国现象学余波 西方学术生态点评二 诗思比邻,交相辉映第二编 后结构传奇 课前提示 第十一讲 结构主义回顾 第十二讲 巴黎结构主义革命 第十三讲 巴赫金:与结构主义对话 第十四讲 巴特与克娃:文本双人舞 第十五讲 拉康:主体与欲望的变奏 第十六讲 德里达:与形而上学博弈 第十七讲 德里达:延异与解构 西方学术生态点评三 差异横生,不耻支离后记 感念老师西方文论必读经典书目人名译名对照表

章节摘录

插图后现代释义:从文本到社会桑塔格的反阐释理论,虽然给后现代提供了一些美学根据,可它无法打消众人好奇,也阻击不了专家阐释。70年代初,美利坚民族稍稍恢复神志。围绕60年代文化地震,学者们不等尘埃落定,就展开大规模灾情调查。调查集中于美国文艺领域,特征是以文本为中心,逐步走向社会文化研究。70年代后期,讨论形成多元格局,吸引欧洲学者加入,后现代也变成一个国际文化命题。早期的后现代评论家,在美国要数哈桑、沃森、詹克斯、斯班诺斯一批专家。在欧洲,比较出名的有洛奇、佛克玛、韦尔施等人。下面据他们的不同倾向,归并其主要意见如下:后现代;作为一种反表征文艺形式后现代思潮冲击,猛然改变美国文艺格局,此乃不争的事实。批评界的责任便是要界定现代与后现代关系,同时说明其形式差异。而这方面的最大差异,莫过后现代文艺的反叙事、反表征。尼采:那个后现代幽灵1900年8月25日,尼采病逝于德国魏玛。死因确诊是精神病。一个世纪后,此公阴魂不散,依然诉说他那可怕的遗言:“理想的谎言,已经变成降临在现实头上的灾祸。终有一天,我的哲学将以此为标志,征服天下。”疯子还扬言:他的话将于2003年成为普天下之共识。今日尼采,不单是个离经判道的哲学家。他那令人惊惧的灾难预言,不断敦促西方学者对他实行学术重估。重估的结果,竟让这小子身价倍增,成了后现代鼻祖、西方危机的先兆人物。有人称,尼采预示了西方精神分裂。有人说,他那些充满破坏力的鬼话,为后现代定下了批判基调。更有人断定,尼采不仅留下一堆哲学难题,他还为后人制定了一个危机日程表。

编辑推荐

何谓西方文论……从1900年以来,西方人文学界产生大批跨学科的批评与创新理论。文论代表了不断挣扎求生的欧美新学潮流,它包括文学专业的现代/后现代主义,哲学领域的现象学、存在主义、结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倡导的政治文化批判,以及它们同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杂交而来的阐释学、接受美学、解构批评等。尽管来路不一,文论的共同癖好却是一以贯之地反思和批判西方文明。从尼采到福柯,从胡塞尔到德里达,各色批判思潮绵延百年,起伏跌宕,不断超越形而上学,突破人文传统,引领西方学术创新图变。   ——赵一凡近年来国内的文论研究,大多各自为战、缺少贯通。这里牵扯一个研究原则:即文论文本解读,须与其文化背景紧密相联。所有理论文本,一旦脱离其赖以生发、流行和变异的文化历史语境,就会变得难以理解,或者易被误读。因此《从胡塞尔到德里达西方文论讲稿》试用文化思想史的综合之法,跨越学科,比较流派,以文论为中心、兼顾人文学术发展的全局观。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从胡塞尔到德里达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9条)

 
 

  •   序言里说有3个部分,但是实际的书里面只有2编,所谓的“西马英雄传”在哪里?西马本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而且书的目录中标明的后记和中英文索引也没有,我要求卓越给个合理的解释!
  •   很棒的书给我的作文提高很多~
  •   写的不错,作者文笔很好,解释也算通俗
  •   挺好的,质量很好,dengdeng
  •   对于有志于文论,或学习文论作为批评方法,刚刚上路还不太熟谙西方文论的学子而言,此书是极好的入门书。如果你已经是一名学者了,就不必了,如果你没有西方文论,或者没有文学理论的基础的,也不大合适。这本书是给研究生和博士生看的。
  •   赵老师倾心之作,值得收藏
  •   打了一堆字,结果之前的评论没了,伤心了,一周看完的,看的很慢,书虽有意思但也有难度,理解能力差哲学基础浅是硬伤,这是一本关于西方批评理论的书而不是关于文学理论的书,我粗浅的认为这是一本西方文学理论批评方法的书,需要更加关注文本
  •   读完后还是很有收获的,但无论如何还是对于作者的遣词造句不能很适应。
  •   文论讲稿内容自然是有难度,书的设计很好,让人喜欢捧来读。
  •   很好的书。喜欢。西方文论讲解清楚,又不算太晦涩。感觉比韦勒克那本文学理论好读。老师推荐,值得一看。
  •   书挺不错的,和上一本一起买的,一起看~~
  •   同卢卡奇一样,是研究西方文论很好的书目。
  •   书不错的,封面略有点磨损,还是推荐的。定价偏高了。
  •   西方文论讲稿:从胡塞尔到德里达
  •   挺好的一本书 值得推荐给大家
  •   好,非常好,特别棒!
  •   书内容好,质量不错,收藏之用。
  •   欢迎您撰写这本书的原创书评,您的评
  •   迎您撰写这本书的原创书评,您的
  •   西方当代文论
  •   赵一凡的书,应该不错。
  •     如何成为一个学问家?
      
       首先,你要圈定研究范围,要不就是从人出发,研究人的灵魂与肉体;要不就是从人与世界出发,研究人与外界环境、社会文化、政治等要素的联系与影响;要不就是从世界本身出发,研究这世界中的阶级、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一系列命题。
       其次,你要善于创造新词汇,将你所要研究的目标用新的词语再现出来,比如人的灵魂与肉体听起来太俗了,笛卡尔说这是我思与我在;黑格尔说这是思维与存在;海德格尔则说你们的这些都太俗啦,听我的,要用Ereignis。又比如同样分析权力,福柯在权力分析中指出肉体刑罚和心灵规训;阿尔都塞延伸到刑罚和规训的施加者,并将整套资本主义国家机器分为利萨斯和意萨斯;布迪厄说,这种分类太粗啦,我还要细化,于是区分了四种资本,即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又提出了一个象征资本、象征力量的概念。又比如:有关研究的各个领域,学问家们觉得领域这词太过笼统,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心中的想法,于是,福柯说,我研究知识,那就来一个知识场;阿尔都塞说,我喜欢问题域;布迪厄说,我还有一个新词呢,场域。其实都差不多,可是,学问家怎么也得把普罗大众绕晕,不然怎么显得有学问呢。
       再次,你要学会分析前辈们的学说,从故纸堆中找出前人的研究结论。要不就针对前人的结论,批判,然后创建自己的;要不就看看前人哪些地方说的不错,顺着前人的思路继续研究,并且将前人的成果拿过来,佐证自己的研究;要不就看看前人因为时代等因素的局限性,哪些地方没有研究到,另辟蹊径,自行开发一片研究疆土。如果能够达到这最后一种境界,那么恭喜你,离大学问家不远啦。
      
       粗粗啃完《西方文论讲稿》两册,晕头转向之余的一点小戏谑哈。
      
       这两本书很不错,实在可以拿来作为研究生阶段的文论补充教材。因其全面介绍西方新学,读完能够有一个全面的印象。而且,里面介绍的流派人物众多,对于写论文的研究生而言,总能找到一个自己心仪的继续加以阅读。
       不过,不太喜欢书中出现的中西文化比较,即西方有什么理论,转而到我们以前的学问家里找,看看有没有类似的表达。找到了,说明我们也有;找不到,说明我们没有。So what?除了有和没有的结论以外,还能说明什么呢?
      
  •     有趣的理论:读赵一凡《西方文论讲稿》有感
      对于一个中文生而言,在当下的学习背景下,不熟知西方文论,就等于中文系的“文盲”,但是我还是宁愿多读一些中国古典文论,虽然它们年代久远,语言相隔,却能让我津津有味,不似西方文论的艰涩、枯燥。但几经周折,辗转反侧所定下的继续读博的现实,让我不得不正视西方文论的重要性。除了升学考试的顾虑以外,西方文论与中国文论仿若文学博士生的两翼,不可偏废其一。于是,我开始“偏执”于西方文论的著作,希望能寻找到继续研读的动力和信心,不料,始终没有得到那种油然而生的趣味,反而继续一头雾水,面对着如此庞杂多变的理论,着实令人生畏。西方文论遂成我的痼疾,幸遇赵一凡先生的《西方文论讲稿》这一“仙丹”。
      实际上,面对西方文论的驳杂与广阔,对于一个单薄的中文生而言,在短期内,要想穷尽,恐非现实,而中国学者的西方文论著作,都可看做医救我们的良药。只可惜的是,“良药苦口”,多令人望而生畏,止于门外。赵先生的《讲稿》,虽也同为良药,却是利口,让人望而生敬,如影相随,膜拜终生。
      究其原因,恐怕得落到一个“趣”字之上。
      不似其他西方文论著作的枯燥和艰涩,赵先生的《讲稿》仿若枯冬逢春,生趣盎然,满目春色。我们先来看最为直观的书之设计。最大的印象就是“图文并茂”,“两本《讲稿》附录历史照片,图书封面,作者肖像与漫画设计约600幅” ,当我们在拉康的主体与欲望的森林中,迷失方向,寻不得出路之际,看着拉康夫妇的雨中甜蜜,拉康教授的激情讲演和满脸困惑的拉康漫画 ,多少会舒缓迷失的压力,说不定还会赋予我们暂时停顿的灵感以羽翅,带我们飞翔于空中,细细欣赏理论森林的美。再来品味它的语言。看了这么多本的西方文论著作,一个总体的印象是,一本比一本的严肃,一本比一本的复杂,甚至有些问题理解起来比读原著还要费力的多。读了《讲稿》之后,方才恍然大悟,同样的内容用不同的语言风格表达出来,其效果果然相差悬殊。赵先生的语言风格,总体上可用“有趣”二字概括,具体可表现为雅俗相通,文白共用,诙谐幽默,比喻生动,意在言外。如果说,用“神车”比作“现代”,“轿车”比作“后现代”,只是一种借用而已,那么用《天龙八部》中“珍珑”来喻德里达的“解构”,可谓是赵先生的妙笔生花了。德里达的“在场”、“延异”与“解构”,固然高深不测,令人费解,但虚竹小和尚解“珍珑”的情节,我们可是烂熟于心,两相对照,艰涩在情趣中是否慢慢明晰了呢?理论之苦是否渐渐变为理论之乐了呢?个中滋味,只在书中。
      设计再好,也能徒有其表,语言多趣,也可哗众取宠,关键要看书之内容。《讲稿》内容之充实,洋洋洒洒六十万字,自不必多说,还是要看其内容之有趣,这才是《讲稿》的特色。与一般文论著作为讲理论而理论的思路不同,如果把西方文论比作魔女美杜莎那可怕的石化目光,那么赵先生就是聪明的珀尔修斯,避其锋芒,从盾牌的映像中,战胜美杜莎。《讲稿》中,正是如此,从文化历史语境入手,慢慢消融理论之沉重。比如撰写西马第一英雄卢卡奇,除了叙说他和恩师席美尔、韦伯之纠葛之外,还介绍了卢卡奇生命两位重要女人,伊尔玛和叶莲娜,前者成就了他的《心灵与形式》,后者更是开启了他的革命之路。有了这样的历史文化语境之后,我们再来领略卢卡奇的重要思想,似乎就有了身临其境之感,固然我们一时无法参透他的精神要义,但是此时的不懂,不是艰涩的不通,而是有趣的留白,召唤着我们去不懈地挖掘。
      正如,赵先生一再强调,他的期待读者是国内文科博士生与中青年教师。而对这些已经具备一定西方文论素养的读者而言,仅仅通过上述的设计、语言和内容的有趣,并不能真正打动他们求知若渴的心。实际上,真正有意义的“有趣”,一定要同“有用”,天衣无缝的结合在一起。而《讲稿》正是这样的书。赵先生在《讲稿》“序言”中,已经向我们强调了“西方文论”的真正所指与研究的困难,也即是说,要想通过一本书,甚至几本书就让我们精通西方文论的要义,是几乎不可能的。那么,对我们而言,这些西方文论著作的真正“有用”到底是什么呢?赵先生的《讲稿》会给我们一个合理的答案。
      任何理论,都不是突兀的产物,必然会有自己的承变。《讲稿》一改国内同类著作缺少贯通,支离破碎的局面,在历史文化语境中,强调这种理论的承变。比如讲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就告诉我们哈氏对阿多诺、波普尔、阿伦特,甚至康德、黑格尔、马克思、韦伯等人的承变。这不仅让我们对“交往理论”的来源有了大致的了解,更为重要的是,一旦我们对哈贝马斯产生了钻研的兴趣,我们就可以根据这张“交往理论”的导游图,按图索骥,去一点点填充有趣的空白,随而掌握整个“交往理论”的家族谱系。只有这样,才是真正读懂一个理论,或者一个理论家。至此,我们方是真正掌握住了打开理论之门的金钥匙。
      西方文论,自然是西方人的精华所在,如何运用“拿来主义”,为我所用,这是我们研究西方文论的真正所在。赵先生将《讲稿》献给美国丹尼尔•艾伦教授和钱锺书先生,从中我们可感受到他中西贯通的良苦用心。讲葛兰西的文化霸权,不忘比较中国的王霸杂用,儒表法里;讲福柯这一“都市野蛮人”,不忘“山林烟霞客”(徐霞客)。诸如此类,在书中不胜枚举,赵先生甚至做到毫发可见的地步,中西贯通的意识深入骨髓。而对于成长中的研究者而言,研读《讲稿》的过程,也是贯通意识“细无声”潜入我们思维方式的过程。而这种意识的“有用”,自不必赘言。
      《讲稿》正是一部“有趣”而“有用”的书,值得我们细细品读。更何况,“趣”是“学”的最好的老师。由《讲稿》而来的对西方文论的“趣”,会激发我们不断学习的动力,而《讲稿》的“用”,不仅培育了我们中西贯通的意识,也教给了我们如何学习与比较的方法。
      
  •      为了课业的需要,以及想对于这些贯耳之名做些了解,不至于每每在老师提到这些名字,满嘴对其理论之称赞之时,却对其具体内容不做细解之愤懑。
       此书名为《西方文论讲稿》,其实,加以时间限定更为适宜。而最早决心要啃完的是从图书馆借来的王岳川的一本西方文论的著作,但后来随手翻了一下这本书,不禁被里面的犀利个性的行文吸引住了。从王大师那里转道此处,此一转道便流连忘返。此书的内容怎么说也大抵还是与本专业相关的,但只恨在此道修行尚浅,入门的小和尚面对一座座思想的高峰,里面几章里所提到的大侠,说可以占领20世纪以来的社会科学的巅峰也不为过。小卒对其中的高深理论有些也没有完全参透,但对其中很多命题和思考,在经过此番的阅读梳理后确实收益匪浅。虽不敢对其妄加评论,但也想 以寥寥数语,做不必要之评头论足,贻笑大方。
       本书分为三大章,17讲,最大的特色在于不以正统的历史或思潮为线索的写作方法,不咬文嚼字,不故作姿态,更像是在各家思想的刀光剑影中贯穿了20世纪的这些游子侠客。他们各自怀揣,浪迹天涯,一面拆解现有的家园,大剑一挥,小箫一吹,顿时让人不寒而栗;但他们不是破坏者,他们只是一路提醒世人,这不是大家最后的归宿,我们要重新启航去寻找真正的归属。而在这一路上我们颠沛流离,无处可归,或曰精神虚无,或曰中心瓦解,或曰意义缺失……我们不禁恐惧,不禁彷徨,不禁放浪形骸,群魔乱舞……不论诗意栖居与否,普罗大众只求有瓦遮头,不求真理之光普照大地,只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无奈侠客之行,远不止于此处。
       而此行之源头在何处,是什么让他们发现了看似无坚不摧的理性大厦,形而上学的庞然大殿,逻各斯圣殿的璀璨金光,早已锈迹斑斑,不堪重负……寻其源头在于一战二战在欧洲大地上大肆扫掠,一阵疾风骤雨以后,大家面面相觑,进化论,理性,启蒙……一切尽为虚有!大家奔走相告,惶惶不可终日。世界是往好的方向发展的吗?未尽的硝烟,略带寒意的尸骨,是不是空气中或许还有些血腥的味道……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何处使我们的家园大家不禁朝花夕拾,重新去建构不堪重负的哲学大厦。这是最坏的时代,这也是最好的时代。在顶峰之时于无声中碎裂,大家各拾所需,各自索源,奇葩尽放!
       在书中提到了索绪尔的这样一段话:“语言学问题吸引着所有的人,包括历史学家,文字学家以及那些必须对付文本的人。更明显的是语言学对于文化的普遍意义。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语言要比其他任何因素都更加重要。……然而,这种普遍意义却会导致一种逆反后果:即没有一个研究课题,能像语言学这样滋生出如此多的荒唐的观念、固执和其思异想。”其实不仅仅是语言学,在我看来,书中的这些老头子都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之势!似乎大家都抛弃了所谓的永恒真理,大放“厥词”……胡塞尔,海德格尔,巴赫金,巴特,拉康,德里达……
  •     花了两个星期的时间断断续续读完了此书,对于一个对西方文论,西方各种思潮几乎一无所知的我来说,这本书给我了我一次很好的扫盲,同时一股懊恼之情油然而生,感慨自己看的书太少,时间浪费太多。品味此书时自己的心情是跌宕起伏,由困惑到渐渐清晰,然后慢慢再一次流入困惑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又有种柳暗花明的感觉,在西方文论思潮的大环境中各路高手争奇斗艳,华山论剑,好似一处精彩的武侠剧。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交相辉映,现象学,语言学革命,各家各派都有自己的绝学,对于一个社会的发展,和而不同我想是十分重要,如果社会全由理性主宰,人类是不会发展的,正是这种百花齐放的姿态,才促进了发展。
       此书中自己尤为感兴趣的是现象学,后结构。从30年代的现象学运动,到50年代的语言学转向,60年代的新左派革命,再到70年代的解构批评。。。。各种危机命题并存。无不想颠覆传统,打造一片新天地,正如自己所学的建筑领域,同样百花齐放,各有专长,空间,表皮,结构等被建筑师们玩得不亦乐乎。对于理性的反思与解构,从尼采开始,途径海德格尔,福柯,直到德里达,这一路思想逐步扩张,彼此交织,他们一脉相承的批判精神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但我更欣赏的是巴赫金的对话观理论,他针对的不是形式主义的层面,而是直指语言的物质与实践层面,强调一种语境,将思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相通,西方文字学与语言学一贯把符号当现实,视概念为真理,可老巴不为所动,认为的是符号文本与对话情境之间差异重大:符号虐杀情境,在词与物,词与说话主体之间,存在一种弹性环境。老巴强调的是“对话则我在”,同样我们在建筑设计中是否需要一种“语境”呢?建筑是需要语境的,纵使文本能够传达思想,但离开语境,同样文本所表达的会发生歧义,建筑的语境何在?把建筑比作文本,文本的形式是多样的,是传达的设计者的思想,但是文本只有在适合的语境中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设计面对的现实问题,社会问题,人文关怀,适用对象,社会价值我想可以理解为一种语境。老巴强调“不能忽略文学文化如何从强大深沉的生活潮流中汲取力量。同样建筑设计也应该从生活中汲取力量之源。1967年老巴终于在国际擂台上露脸,棋逢对手,曲遇知音,沧海一声笑,何等的洒脱,巴黎的结构主义革命为之一抖,无地自容,从此转向了后结构。联想到那短暂的后现代建筑,以及各式各样的玩弄形式的建筑设计,我想没有抓住本质的东西而浮于形式是不会走远的。与此同时,胡塞尔,海德格尔,巴特,拉康,福柯,德里达,他们的形象历历在目,他们的那种反常规的思想,颠覆传统的勇气,是值得我去学习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所进步。
  •     1,赵一凡的长处在于以通俗笔法来写理论,把思想史写成
      了一部江湖传奇,比较吸引人,也比较好玩 2,在理论上,书里的创见很少,理解得也不
      见的多么深入,要真正地了解理论,不能以此为准 3,无论怎样,读二手的东西不能替代
      原著的阅读,看了玩无所谓,但要正经对待则需要额外的认真。
      
  •     “西方文论”是门很暧昧的学问,它是我的本行专业,因此感同身受。业余时间兼课,我也给学生上“西方文论”,从柏拉图一直讲到德里达。这门课内容丰富,千奇百怪,我讲的来劲,学生也听得高兴。但有时还是免不了疑惑:西方文论到底是什么?在讲柏拉图、康德还有海德格尔时,我会觉得从中截取出来所谓的文论,似乎只是别人哲学体系中的一部分。康德可不是为了研究文艺才来写《判断力批判》的,同样海德格尔写《艺术作品的本源》的时候,脑子里想的尽是真理和存在,跟文艺其实不搭界;同样,在讲后结构主义、后殖民批评还有解构主义的时候,我又会觉得这些理论家在乎的根本不是文学,而是审美意识形态,说白了,就是政治。有人可以把劳伦斯小说解读为女性主义政治,也有人可把《情感教育》说成是权力场的斗争,尤其到了二十世纪,除了像英美新批评这样的纯批评之外,真正为文学而理论的,似乎越来越罕见了。
      刚看到赵一凡的《西方文论讲稿》时,我有些吃惊。先看目录,发现他竟是从“后现代史话”开讲的,以往的那些古典文论难道都不需要了?再看到的是书后的“西方文论必读经典书目”,列的人物和书单都是最最当下的,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算是最古典了,光福柯的书就列了四册,后现代的红人巴特、德里达、詹姆逊自然不在话下,非常的后现代!
      赵的书确实很有个性,或许是上课讲稿的原因,它跟正统西方文论的体例不太一样。他并非一个个流派讲下来,有的也讲的很少,有的干脆只提下名字。作者讲西方文论有自己的套路和想法。他就想突出文论最重要的一个主题——“反现代性”。纵观整个西方文论史,不能说所有的理论都带这种观念,但绝大多数确实如此,尤其是后现代的文化批评,很是让西方保守派头疼,哈罗德•布鲁姆把他们称作“怨恨学派”,赵先生豁达多了,则称他们为“新学”。
      最令我好奇的是,这些晦涩的理论他究竟怎么讲。我读下来有一个感受:赵的书突出了文论的文化性,削弱了它的文学性,让文论回到了它应有的问题意识和文化语境。据说西方比较文学系经常训练学生用各种理论(如解释学、女性主义、解构批评、精神分析等)来分析同一部文学作品。如果作为纯粹的思维训练,当然无可厚非,但若将此作为文学批评的正道,那是很危险的。这会导致有人一招理论在手,任何文本都不怕的境地。手中一把手术刀,竟能肆无忌惮地解剖。理论家可以用脑不用心,没有文学感受也可进行文学批评,甚至不读作品也能说出个所以然来。这不禁让人想起几十年前批判红楼梦的场景,既好笑又让人觉得恐惧。赵对文论的定位是相当合适的:“文论并非西洋福音,而是一种畸变产物”。学文论,既不要轻率拒斥,但也无需顶礼膜拜,当红宝书读。读文论好比旅游,大可走马观花,领略下山岳之势,鉴别下珍禽异兽。
      此外,另还有个感受,这也是我对该作不太满意的地方。作者对文论是有自己的评价的,但这种评价在宏观上多,在微观上少。比如在谈到结构主义革命时,他说:“难道革命一无好处?有的。它的最大好处,就是大量有关语言结构与解构的问题,被揭露、被争论、被延伸、被推至新的高度与深度。”我觉得这一表述尽管有理,但又觉得过于空泛。这些新学尽管很是红火,但红火并不代表他们具有真正的价值。新学的问题在于,它们每每将革命的目标寄托于主体的解放,但却忽略了主体解放思想得以传播的政治自由前提。他们常常还要为自己标新立异的理论贴上个反西方中心论的伟大标签。有时候,不客气的说,他们在虚张声势批判“大政治”的同时,有意无意地实现了他们名利双收的小政治。
      这里并非有意攻击后现代理论家,他们之中不乏真诚严肃的学者。但这个群体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近期出版的小说《文学部唯野教授》,直观地道破了理论家们的心灵猥琐和空虚。而更早之前出版的戴维•洛奇的《小世界》,那更是一部当代西方知识分子丑态百出的群像画:“小世界”中的文学教授们,每人各操一门绝活,你有精神分析,我有解释学,国际会议月月都有,空中旅行已成家常便饭,这月伊斯坦布尔,下月加利福尼亚。会场上各自搬弄术语,痛斥资本主义的万恶,会场外男欢女爱,惬意生活。我也看到,赵先生在讲课中也会经常扯扯这些牛人的八卦,我觉得这不单单是八卦,知人论世,本是学问的正途。
      毫无疑问,此作的开阔视野超越了目前绝大多数国内文论教材。其写法亦别具匠心,古色古香,有说书人的味道,把西方文论的各路武功一一尽数,无论“名门正派”还是“歪门邪道”。在读这本讲稿前,好友送我张隆溪的《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此作短小精悍,字字珠玑,能将如此复杂晦涩的学问讲述地何等通透,实在见出功底。两者相比,各有千秋,而且正好形成。读到后记,才得知他们俩同出于钱钟书门下。老师的影响确实潜移默化,早在八十年代,就引领他们见识了西方“小世界”中的山岳态势。钱先生的《围城》也比洛奇的书要写的早,其中的道理他们自然明白,西方文论也就是个小世界。当然,跑进“小世界”中去走走,看看,增长点见识,也没什么不好,但要是理论学多了,学偏了,冷不丁写出篇类似《走向量子引力的超形式的接受美学》这样的文章来,那就太吓人了。
      赵一凡著:《从胡塞尔到德里达:西方文论讲稿》,三联书店,2007年10月,36元。
  •     说个大概的印象,以后慢慢找证据。
      本书靠说几句“老黑”“老胡”等等所谓的江湖术语,来给人一个表面的似乎通俗的印象,其实那些“黑话”只是浮在表面上,是兜圈子时用的,一接触到实际的文论核心,就语焉不详,走马观花一下,就走为上策了。感觉作者没有短兵相接的本事,在外围酣战半天,擂鼓齐鸣,呼喊震天,煞是好看,到往里面突的时候,就露出怯意,无心恋战了。
      和张隆溪那本《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相比,此书过于花哨,没有张的内功深。
      把问题说清楚才是最关键的,不在于说些什么漂亮话!
  •      “西方文论”是门很暧昧的学问,它是我的本行专业,因而感同身受,业余兼课时,我也给学生上“西方文论”,从柏拉图一直讲到德里达。这门课内容丰富,千奇百怪,我讲的来劲,学生也听得高兴。但有时还是免不了疑惑:西方文论到底是什么?在讲柏拉图、康德还有海德格尔时,我会觉得从中截取出来所谓的文论,似乎只是别人哲学体系中的一部分。康德可不是为了研究文艺才来写《判断力批判》的,同样海德格尔写《艺术作品的本源》的时候,脑子里想的尽是真理和存在,跟文艺其实不搭界;同样,在讲后结构主义、后殖民批评还有解构主义的时候,我又会觉得这些理论家在乎的根本不是文学,而是审美意识形态,说白了,就是政治。有人可以把劳伦斯小说解读为女性主义政治,也有人可把《情感教育》说成是权力场的斗争,尤其到了二十世纪,除了像英美新批评这样的纯批评之外,真正为文学而理论的,似乎越来越罕见了。
      
       刚看到赵一凡的《西方文论讲稿》时,我有些吃惊。先看目录,发现他竟是从“后现代史话”开讲的,以往的那些古典文论难道都不需要了?再看到的是书后的“西方文论必读经典书目”,列的人物和书单都是最最当下的,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算是最古典了,光福柯的书就列了四册,后现代的红人巴特、德里达、詹姆逊自然不在话下,非常的后现代!
      
       赵的书确实很有个性,或许是上课讲稿的原因,它跟正统西方文论的体例不太一样。他并非一个个流派讲下来,有的也讲的很少,有的干脆只提下名字。作者讲西方文论有自己的套路和想法。他就想突出文论最重要的一个主题——“反现代性”。纵观整个西方文论史,不能说所有的理论都带这种观念,但绝大多数确实如此,尤其是后现代的文化批评,很是让西方保守派头疼,哈罗德·布鲁姆把他们称作“怨恨学派”,赵先生豁达多了,则称他们为“新学”。
      
       最令我好奇的是,这些晦涩的理论他究竟怎么讲。我读下来有一个感受:赵的书突出了文论的文化性,削弱了它的文学性,让文论回到了它应有的问题意识和文化语境。据说西方比较文学系经常训练学生用各种理论(如解释学、女性主义、解构批评、精神分析等)来分析同一部文学作品。如果作为纯粹的思维训练,当然无可厚非,但若将此作为文学批评的正道,那是很危险的。这会导致有人一招理论在手,任何文本都不怕的境地。手中一把手术刀,竟能肆无忌惮地解剖。理论家可以用脑不用心,没有文学感受也可进行文学批评,甚至不读作品也能说出个所以然来。这不禁让人想起几十年前批判红楼梦的场景,既好笑又让人觉得恐惧。赵对文论的定位是相当合适的:“文论并非西洋福音,而是一种畸变产物”。学文论,既不要轻率拒斥,但也无需顶礼膜拜,当红宝书读。读文论好比旅游,大可走马观花,领略下山岳之势,鉴别下珍禽异兽。
      
       此外,另还有个感受,这也是我对该作不太满意的地方。作者对文论是有自己的评价的,但这种评价在宏观上多,但在微观上少。比如在谈到结构主义革命时,他说:“难道革命一无好处?有的。它的最大好处,就是大量有关语言结构与解构的问题,被揭露、被争论、被延伸、被推至新的高度与深度。”我觉得这一表述尽管有理,但又觉得过于空泛。这些新学尽管很是红火,但红火并不代表他们具有真正的价值。新学的问题在于,它们每每将革命的目标寄托于主体的解放,但却忽略了主体解放思想得以传播的政治自由前提。他们常常还要为自己标新立异的理论贴上个反西方中心论的伟大标签。有时候,不客气的说,他们在虚张声势批判“大政治”的同时,有意无意地实现了他们名利双收的小政治。
      
       这里并非有意攻击后现代理论家,他们之中不乏真诚严肃的学者。但这个群体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近期出版的《文学部唯野教授》的小说,直观地道破了理论家们的心灵猥琐和空虚。而更早之前出版的戴维·洛奇的《小世界》,那更是一部当代西方知识分子丑态百出的群像画:“小世界”中的文学教授们,每人各操一门绝活,你有精神分析,我有解释学,国际会议月月都有,空中旅行已成家常便饭,这月伊斯坦布尔,下月加尼福尼亚。会场上各自搬弄术语,痛斥资本主义的万恶,会场外男欢女爱,惬意生活。我也看到,赵先生在讲课中也会经常扯扯这些牛人的八卦,我觉得这不单单是八卦,知人论世,本是学问的正途。
      
       毫无疑问,此作的开阔视野超越了目前绝大大多国内文论教材。其写法亦别具匠心,古色古香,有说书人的味道,把西方文论的各路武功一一尽数,无论“名门正派”还是“歪门邪道”。在读这本讲稿前,好友送我张隆溪的《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此作短小精悍,字字珠玑,能将如此复杂晦涩的学问讲述地何等通透,实在见出功底。两者相比,各有千秋,而且正好形成。读到后记,才得知他们俩同出于钱钟书门下。老师的影响确实潜移默化,早在八十年代,就引领他们见识了西方“小世界”中的山岳态势。钱先生的《围城》也比洛奇的书要写的早,其中的道理他们自然明白,西方文论也就是个小世界。当然,跑进“小世界”中去走走,看看,增长点见识,也没什么不好,但要是理论学多了,学偏了,冷不丁写出篇类似《走向量子引力的超形式的接受美学》这样的文章来,那就太吓人了。
  •   这本书怎么样?
  •   其实是我昨天断网之前还没写完……
  •   那你继续写喂~
  •   我正在写!
  •   我也要去看看耶~不看不能理解现代和后现代建筑世界
  •   喜欢这本书~喜欢这个书评。
  •   没有文学感受也可进行文学批评
    最讨厌的就是这个
  •   本来就是通俗书籍。
    用来得到一个大概的印象吧。
  •   每本书的性质不同,讲稿不排除语言通俗\核心问题不深究的特点.在文前序言中也讲到过该点.而且西方文论争议点较多,老师不可能点点都到穴位,学生无法在课堂内获得细致的解释,也属正常!因此不能以本书所述而断定作者的功力,实乃课堂教学的局限也!善哉!
    另外有个问题是,现时大多书读者并未见得都研究或拜读过西方文论的名著,再者,三联讲坛系列针对的目标读者并不都是象你这样的专业人士,他们的目的已经在封面写的清清楚楚了!望释疑!
  •   对于一般读者来说,看了此书,有更加糊涂的可能。我不是说作者自己不行,赵老师是我尊敬的学者,但是我是说和张隆溪那本也算是给非专业的人士写的小书比,确实有不够清楚的地方。
    另外我想说的是,三联讲坛正真的非专业人士是不会看的。尤其是这种讲文论的书,我看不是学文学或者喜欢文学的人是不花花钱花时间看的。
    求学的学子求知若渴,看书是为了解惑的,不是看热闹的,呵呵!
  •   这是一本导引性的著作,在牵扯脉络方面是非常有帮助的。国内能写出这种俯瞰式的教材的人不多吧。想要更深一层理解,显然是顺着本书提示去读原著比较好。
    话说回来,如果你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这本书是用不着买的,更用不着批评,这书不是为你写的。
  •   或许是太俯瞰了吧,什么东西都看不清楚。各位一定要与张隆溪那本比较一下,那本小书写的也比较通俗,却确实触碰到问题的核心,使你有点收获,可能由于写的教平易,会忽略文论的丰富性,但确实有生长点,为进一步深入建立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但赵书似乎有欠缺的。
  •   呵呵,其实你的批评满有道理的。不过我觉得是书的定位问题,或者说主要因为你对这本书的期望与它展现出来的不符。
    其实里面的很多文章都在别的场合发表过了,我在买之前已经看过很多,所以知道这是本什么性质的书。我觉得,赵老师这本书是从外部着眼的,是有点大而化之,提供的传奇八卦也不少,在核心问题上很少有比较深入的见解。不过,因为事先也不是指望解惑什么的,读起来还是很愉快的经历。
  •   张龙溪先生的书,有机会找来看看,谢谢推荐。
  •   那本《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早就广告说,凤凰出版集团要出增订本,到现在还没有看见,不过相信不久就能看到了!
  •   本书定位应该是一本入门读本吧。
    只有入主琅环玉洞,才可洞观各派典籍嘛……
    作者对西方文论各派路数起承转合的梳理,还是挺能见其心得的。大有使人一览众山小之全局感。
  •   入门也不是这本书这样的入法啊。学术问题用通俗的方法来讲,其实比用学术语言来陈述需要更高的水平。但是这本书显然没有做到这一点。
  •   看了张隆溪的那本书,我认为赵一凡先生的书更好一点。赵一凡还原了这些理论的社会历史背景,而不像很多文论研究者那样,局限在所谓文学研究领域。虽然,这造成的后果就是楼主所说,好像是在外围绕圈子,我倒觉得,你所谓的外围,其实才是这些理论原本所处的战场。文学批评领域不过是牛刀小试的地方。如果认为,这些理论本身就是为文学理论服务的,那未免太小瞧这些理论了。
  •   我感觉张隆溪的<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更好一些,百读不厌。张后来的<走出封闭的文化圈>则不如前者.他的<道与罗格斯〉功力深厚。做学问还是要精读细读原著的好。老听别人的,有些隔靴搔痒之感。
  •   同意楼上某人的见解。文论并非局限在文学理论。我也是文学爱好者,但以现在建筑学知识看来,赵老师的书还是不错的.虽然我并不喜欢黑话. 大学传授型好课有个特点,就是需要在课后完成大量阅读.难道各位没这个经验? 被老师讲清的学问恐怕并不好. 确实不是给对西方现当代文论全然不知的人看得,但对知识有疏理功效 另一本还未拜读,希望能找到
  •   最怕“做”学问。。。
  •   嗯,昨天翻看了一点,就看不下去了,感觉很混乱,很多地方该深入的地方不够深入,读完还是云里雾里的。干脆不看了……
  •   看了描写拉康的那部分,他把拉康描写得好像个文化流氓。多处发现硬伤。把弗洛伊德的女儿说成是他妹妹,把国际精神分析协会的简写弄成巴黎精神分析协会。这些错误都是可以避免的,百度上面一查就出来的。出现这种很不应该。
  •   拉康说:没关系,真理来自误认。。。
  •   不管怎么说学术还是得要点较真的精神。
  •   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学术人的八卦书
  •   感觉作者没有短兵相接的本事,在外围酣战半天,擂鼓齐鸣,呼喊震天,煞是好看,到往里面突的时候,就露出怯意,无心恋战了。
    ---------------
    说的太对了。这本书仔细看了,就是这种感觉。呼呼啦啦用扯些没用的,要讲深讲透的功夫,一点没有。一到关键点就打滑了。
    这个人是个花架子,做学问太轻浮。
  •   很赞同楼主的看法。此书干货实在太少。
  •   范博的最后一句真是神来之笔。。。。。暗含典故
    Alan Sokal《Transgressing the Boundaries: Toward a Transformative Hermeneutics of Quantum Gravity》
  •   哈,逃不过藤原的法眼。
  •   嘻嘻,因为我拾掇你们给我写真空仿事文论,我自己的真空发展史论却胎死腹中了。。。
    本来豫备拿“古人对话录中的信口开河;拉伯雷《巨人传》中的集中胡诌;后人有意识的伪托,麦克菲森《莪相集》等;西人著述中自编的引语,东土也有宝哥哥的《古今人物通考》;博尔赫斯的真真假假《阿莱夫》、《布罗迪报告》;纳博科夫《微暗之火》;艾柯《波多里诺》中对拉伯雷《巨人传》胡诌的摹仿;阿兰索卡尔事件;保罗奥斯特《幻影书》;卡尔维诺《寒冬夜行人》”这些来说事的,现在不知何年何月写好。。。。。
  •   其实本书介绍得还是比较宽泛,对于读者来说,只是一本入门书籍。而张隆溪的书比较走偏锋吧,比较入世。
  •   不是西方文论的
    学习了:)
  •   当喜欢的老师被换掉之后,我用这本书来取代他
  •   评论得很好,把优劣之处都点到了.最后一句果然乃神来之笔,真空仿事文论与真空发展史论都吓死人.有几分博尔赫斯与人合写那本介绍幻想事物的书的趣味.同样的趣味在<傅科摆>中也看到,看多颇多志同道合者.
  •   哦是说那个超越界限,我想了半天才明白过来……
  •   逻辑不通。何以搞后现代理论的学者就“这个群体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你是怎么得出结论的?是不是搞古代文学、希腊罗马古典学的,搞自然科学的学者那个群体,就不”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了??
    你的这个思路倒是很“中国”,很“传统”,什么事情都归结到“道德”问题上,拿人品说事。
  •   楼上这位的外推法学得甚好...
  •   “这会导致有人一招理论在手,任何文本都不怕的境地。手中一把手术刀,竟能肆无忌惮地解剖。理论家可以用脑不用心,没有文学感受也可进行文学批评,甚至不读作品也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谨记
    毛主席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   我买的书怎么没有 西马英雄 第三编那个部分呢?难道我又买到崴货了吗?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