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裝時刻

出版时间:2007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作者:黎堅惠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時裝時刻1987-2007》紀錄了黎堅惠近20年的時裝經驗──天天腳踏Dr. Martens的日子;為買衫身兼四職的階段;第一次去Ball的「騎呢」打扮;對各品牌的品評;與眾名牌的緣份;和Wyman、甘國亮、黃耀明、張曼玉的惺惺相惜……
本書還有她的大量照片,包括工作照、每天用腳架自拍的Wardrobe Diary、她的各樣favorite fashion items等等,是本份量十足的fashionista diary。
本書除了滿足一眾fans外,也反映了這20年的潮流變化和香港人(特別是所謂社會精英的階層)的穿著品味,同時亦反映出世界潮流背後的哲學。

作者简介

黎堅惠(Winifred)是香港與黃偉文齊名的潮流代言人,曾任《號外》時裝編輯,及《Amoeba》、Izzue.com的總編輯,專欄文字散見《東Touch》、《Jet》、《明周》等。
黎堅惠對時裝有attitude,有insight,愛恨分明,文字stylish有個性,吸引了極多fans。

书籍目录


伴娘裙
趁记得
1987
1987
英伦三宝
My lst Lipstick
1990
扮大人
1990萧芳芳
(张国荣)工作照
Androgyny
第一次去“波”(1991,1992)
郑裕玲with fashion guys
号外人办
1992
“Agnes b.旅行团”
Oh!Mr.A
我在工厂的日子
The Story of黄耀明唱片封套
Moveable Party
跟Birkin邂逅
时装真空Mouton a Cinq Patte
1993/1994呈现90年代的面貌
Recycle Fashion
Sportsfashion
1994
青春的挽歌
《红》《白》《蓝》
“We’ll Mways have Paris”
Editor’s look
Response
Kittefick
1997
今天应该很高兴
Models Modelling Catwalk
1998
Belgium designersl998比利时时装
遗世独立Jurgi Persoons
英国玫瑰
Manolo
魔镜!魔镜!
Autoportraits名师自拍
2000
Helmut Lang&www.izzue.eom
半个同事张曼玉
《个人装备:1——少年口味》书评
这是我生存之道
Punk Jubilee
私人跳蚤
执着的人
和服+Zucca
2002
时装与名牌
Coco Chanel的家
到Lesage开眼界
谁敢小觑(Desrues)工厂女工!
Christian Dior完美系列
演绎巴黎Yves Saint Laurent
Prada与MiuMiu
Balenciaga
富家女的派头:Stella McCarmey
三合一古着店:Rellik,etc
Acne Jeans
Superfine London
Fred Segal
红色鞋底Christian Louboutin
极品Alaia Ballerina
时装食物链
2004
“我愿意做任何事让你替我拍照”
甘国亮
黄伟文
以文会友
Meeting Teresa
Wini Meeting Winnie
我个仔
2007我的铁达尼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時裝時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1条)

 
 

  •      昨天早晨睁开眼,习惯性刷微博,看到蹦出的内容里闪过 “黎坚惠去世”五个字,顿时清醒。一整天压抑的情绪,于是在凌晨三点开灯起床写这篇文章,算是向黎小姐致敬。
      
       其实在内地,“黎坚惠”三个字并不为人熟知,不像黄伟文,穿衣大胆有腔调,写词又和林夕齐名,揽得一众粉丝。她写的《时装时刻》读者也并不算多,却是我人生的第一本时装启蒙书,仿佛“吱呀”一声,新的世界就此打开。
      
       好的作者自然不会局限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写作格局,黎坚惠的好,就在于她写时装又不光是写时装,提到自己怀念的Dr. Martens(马丁靴潮牌),她写道:日对夜对,日磨夜磨,不是不像男女关系,爱得浓时生活只有它,但之后各走各路,再也没有遇上。让人不禁“哇,原来时装专栏可以这样写”。
      
       《时装时刻》整整记录了1987到2007年20年间香港的时装史变迁,整本书像个巨型舞台,幕布拉开,前半场是Boy London、Levis501、Romeo Gigli、Agnes b、I.T、Birkin、Martin Margiela、Helmut Lang等等,所有我们听过和闻所未闻的品牌轮番登场,中间又穿插那么多耳熟能详的大牌艺人:刘嘉玲、张曼玉、萧芳芳、张国荣、黄耀明……信息量爆棚又不时有八卦点:什么?I.T.的缩写原来不是高大上的Information Technology而是赚钱至上的Income Team;Izzue的沈嘉伟原先是沈抄抄,后来洗心革面走出品牌设计风格(不知道沈嘉伟的同学请自我鄙视一下下,性感女神邱淑贞的丈夫就是他了)。看得眼花缭乱的同时心里暗暗叫好:靠,这妞的人生简直是潇洒走一回,紧跟潮流步伐的同时又以旁观者的姿态评头论足,太带劲儿了!后半场则是如今时装界群雄割据的众一线大牌,Chanel、YSL、Dior等最妙秀场及品牌底蕴娓娓道来,各领风骚。字里行间透出每个品牌自身的沉淀和积累,而不是如今唯金钱论下的阶级符号。
      
       整本书读完,印象深刻的是黎小姐的犀利和一针见血,是不屑在表面文字上打太极的人,性格显然不属长袖善舞类。风风火火的节奏之下,想说什么落笔什么,图文并茂,底气十足。像书后面的几篇人物短文,印象最深的一篇是写章小惠。当全港都唱衰章小姐时,唯独黎坚惠赞她负负得正,越用越有,并表现出惺惺相惜之感(另一个力捧章小惠的人,恰好是她们都喜欢读的亦舒)。另一面,则是文章中掩盖不住的失落感。在工业化几何加速的大环境之下,时装界不可避免的趋向功利化和同质化,时装不知不觉与品牌等同挂钩。所以黎小姐谈到几个品牌都有一种人面不知何处去的惋惜,品牌依旧是这个品牌,风格却已不似旧家时。
      
       黎坚惠写这本书的时候,我们才呱呱落地,那个风华正茂又繁管急弦的年代与我们无缘,只能从当时的作品中窥见一二。但我窃以为,正是那个你方唱罢我登场,兼容并蓄的年代培养出了一批风华绝代的人,她们是文化的缔造者和推动者,又是大时代背景的过渡桥梁(香港于97年顺利回归)。为了买衫扮靓而打几份工,完全不会的工作却也硬着头皮上阵做出成绩,那份情怀和豁达是融入港人骨子里的腔调,再也难寻。
      
       所以farewell,黎小姐,愿你在天堂继续做一个有范儿的人。
      
  •     知道黎坚惠因癌去世的消息直到现在也还震惊有余,就仿佛是前几天刚见过面的老友,突然离世一般,感慨生命匆匆又脆弱无比。
      
      黎坚惠80年代就已经涉入时尚圈,对时尚的理解有自己的态度,至今影响着港人和大陆人,是香港师奶级别的人物,天赋的品味秒杀了当年许多天王天后,说起现在的时尚写手黎坚惠应该算是中国时尚写手第一人了。
      
      时尚是个什么东西,各有分说,很多时候连权威的西方时尚掌门人都很难解释,换句话说,某一物的形成或流行必有内在的本质所依撑,时尚也就不单单只是穿在身上的皮草,刻在皮肤上的文身,或是钉在耳朵上的银环。
      
      有时,时尚也是一种做人的态度、做事的观点(Fashion ideas),一个人的风格体现。
      
      认识黎小姐是从《时装时刻》这本书,第一次看到还是在网上搜到的繁体字版本的,觉得封面和名字就已经很诱人了,记录了黎坚惠从1987年-2007年的时尚年鉴,此年段里她与时尚相关的人与事。
      
      后来有了大陆版本的,拿到手是一本书质很厚的书,看得出装帧和设计黎坚惠的巧思与用心,里面的照片有一些是她个人收集的时尚单品的图片,还有一些都是出自她当年与之合作的明星大腕的合照,也有当时刚签约的歌手,后来红的大紫的明星,比如:王菲。
      
      香港女人,我印象里都外貌看上去,很瘦,短发,硬朗,干练,样子不会给人以太多讨巧的姿态,特立独行的女人比较多,许是受到英国殖民的缘故,思想里吸收了西方女人的观点,不会一下子看上好漂亮的那种,而是越看越有味道的那种女人。
      
      打开书,里面有一个三折页的拉页,拉开,满满一大张,是黎坚惠每天出门前在镜子前拍下的穿着各种服装的自己,每一小张都有编著衣服、裤裙、鞋子的品牌,做得好用心。
      
      时尚的品味和嗅觉就这样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了。
      
      Fashion taste,这个东西听上去有点虚晃,不好具体细致到某一物体上讲。那究竟什么是fashion taste呢,好,说fashion taste之前要先说taste。
      
      我曾看过一个关于乔布斯生前的采访,大致是说他怎么将“苹果”发展壮大起来的,苹果手机的诞生是一次革新,他完全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模式,就如他所说编程是一种思考方式, 他创造了一个不同与其他手机的新物种,爆炸了整个21世纪。
      
      采访中乔布斯提到了微软,不屑之情写在脸上,他对微软的粗糙不完美表示出否定的态度,他认为人性化才是主体,他对界面图形的要求非常苛刻,这说明他对美的事物要求很高。怎么判断美的事物,就需要你有taste,关于taste,他说Ultimately everything comes down to the taste,我的理解是品味决定一切。
      
      你最终的品味汇集在一起,会将你的专业、创作的东西推放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上面去,越有品味越能接近——准确(Accurate)。
      
      黎小姐在90年代对奢侈品的理解就很有见地了,不是单单只谈皮毛,她去参加时装周,去国际时装流行的中心,走访奢侈品的老巢,看那些精工细纺是如何出产制作的,她的态度明确:“90年代的Fashion卖的不是衣服,卖的是style或态度或方法。如果付了钱只得到堆积如山的衣服而没有其他,那也好算Fashion Victim(时尚受害者),共勉之。”
      
      原来时尚并非如今土豪一族的单薄认知:闪瞎眼的Logo、身份的象征物、上流阶层的名片。
      
      如此这般,就太乏味了。
      
      书中也写到黎小姐从事时尚编辑的事,着墨不多,于我印象深刻,也曾在杂志社工作的我,看后深有感触,那种无奈和赶稿,都是日与夜的积累,时间久了,总有疲乏,黎坚惠感慨:“工作的确带来满足感,但我不能说自己快乐。”颇有同感,即便偶尔说快乐,那也是哄骗自己,得开心的,所以人总要留点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看风风火火,真真烈烈的港女时装生涯,好不热闹,喧闹有时,安静有时,总有谢幕的时候,可是这一切来的有点太早,有点突然,心还有余悸想起她曾在书中提到的一句话,貌似做了自己的注解:“然而生有时,终有时,任务完成,不妨退下。”
      
      
      
      
      
  •     见字如面,是最好的怀念。LOOK微信公众号showyourlook 今天送出9本黎坚惠的《时装时刻》,其中包括两本由三联书店(香港)出版的07年首版。 送给爱时装,爱黎坚惠的人。
        
      只要关注公众号,发送“时装时刻” 就能看到参与方法。
        
  •     见字如面,是最好的怀念。LOOK微信公众号showyourlook 今天送出9本黎坚惠的《时装时刻》,其中包括两本由三联书店(香港)出版的07年首版。 送给爱时装,爱黎坚惠的人。
      
      只要关注公众号,发送“时装时刻” 就能看到参与方法。
      
  •     上班的时候同事告诉我,Wini昨天走了。不信,惊讶,怀疑,后来去求证,当看到铺天盖地的新闻我相信了。你知道吗?一个令人有好感的作者和读者之间是没有距离的。国内能真正写出时装发展并不做作表达自己看法的人真的不多。马上去买了她的另一本书《天空之镜》,港版,稀有。绝唱。
      
      Wini,祝愿天堂有你喜欢的好看衣裳。
  •     一早惊闻wini的消息,眼眶微酸,我记得是刚毕业的时候钟总监一个坚定独立的女人拿给我看的,后来才明白她可能是要我向wini学习吧,独立时尚优雅不依附于男人有自己热爱的事情做而且是当做事业来做。对书中章小蕙那节特别印象深刻,越用越有的理念态度对我多多少少有些影响。
  •     黎坚惠的书有关时尚,更有关于生活。时尚杂志的编辑、主编人等,我曾接触过不少,印象不是很好。和《The Devil wears Parada》里的描述比较象。虚荣、做作,物质女。我对时尚类杂志的文章向来持批评态度。甚至觉得有些弱智、矫揉造作。黎坚惠的文章不一样,这个港大中文系毕业生文笔犀利,与其说有关时尚和服装,不如说是有关生活态度,服装,时尚倒成了次要。看到一个不做作的时尚写手其实不容易的。时尚圈就是浮华、奢侈、煽情的。 所以黎惠坚的文字就难能可贵。 尤其是一个和时尚,时装有20多年联系的人。黎是港人,写作自然有很多港言港语,很是有趣。比如走秀,就是catwalk了。在黎笔下叫“行骚”到也十分贴切。本来嘛,在Runway上走Catwalk就是搔首弄姿嘛。叫行骚比内地说走秀更有意思。
      听说她刚因乳癌去世。
  •      国庆长假结束后回到广州租房,行李也没有收拾,第一件事就是捧起黎坚惠的《时装时刻》,将之前剩余的部分一口气看完,我已经很久没有这么热切地追读一本书了。
       但是《时装时刻》并非我新获得的宝物,事实上它摆在我书堆里已差不多一年了。当初买它完全是出于对这书特殊纸张设计的好奇,在孔夫子旧书店网上以15元购得二手(现在想来真是物超所值),到货后略略翻了翻,感觉是很行货的时尚书,于是闲置一旁。直到几天前,百无聊赖想找一本轻松不动脑筋的书看,于是又将它翻了出来,谁料一读即上瘾,且越看新潮越澎湃。
       这本书里,首先吸引我的并非时装,而是黎坚惠叙述她20年青春的行事与生活态度。正如黄伟文在序中所写,“一直以为她和我常常写时装专栏的人都误会了,我认为我们一直以来做的,其实是讲生活。”Winifted开篇第一章,就以“Do it with style"点出她对时装对生活的态度。读这本书,你会很容易对这个聪明而够gas,有taste的女子又爱又妒,她真诚地爱身边精彩的朋友,也真诚地对待朋友的爱,不畏言自己爱物质当卡奴,但更懂得欣赏物质背后买卖双方的才华与心地,她写郑裕玲、田边亚由美、章小蕙,都突出对“忠于自己的靓人”的惺惺相惜,她欣赏的“后生”是“人靓态度靓”,自有一股靓气质的。这么直白地点明的,其实是在物质世界追求“真、善、美”的真意,而这又何尝不是你我想向往的生活态度与环境氛围呢。
       其次让人着迷的是Winifted所经历的职业生涯:《号外》杂志、音乐工厂、潮流杂志,时装购物网……以及她所叙述的那个在杂志上发表的作品引起关注并进而获得BBC主持机会的社会环境,当然Winifted的成功主要源自于她的努力、胆识和才气。
       自然,一本写时装的书离不开时尚。Winifted写时尚的态度跟我预想的很不一样。她谈论那些牌子和衣服口吻是发自内心的欣赏和喜爱,而不像许多时尚专栏那些高高在上地抛专业名词。她既着迷于华衣美服,拼命打工只为到巴黎扫货,但没有过度追求奢侈品,而更注重于日常穿着用度。更重要的是,她有足够的自省精神,既在书中贴出与过去读者关于人与衣装关系的研讨,又认真深刻剖析自己爱时装的原因,书中多次几次出现她的自制T,上面的大字就是“Don't show off”。因此读者能感受到,这是一个以清醒头脑去追寻美丽事物的女人。
       上述的三面黎坚惠,都是我想拥有的气质和能力,我第一次从一个作者身上,感觉到自己是那么向往成为她的样子,却又清楚知道,我必须完全忠于自己才能成为她的同类。
      
      笔于2011.10.7 晚
  •      颠覆了某些方面的认知,比如说,男友朋友方面。。。。。。。。
       为何在她笔下生活是如此简单,工作是可以上手这么快。。。。
      在回家的飞机上完成了这本书。。。。图文并茂,非常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情。。。。。。。。。
  •     听到朋友推荐以后,首先就去购书中心了解了一下大致内容。书的内容不多,更多是在通过各种零散的章节去展现服装人的精神。在买之前犹豫很久,一直纠结着要不要买回来细细看看,并不能说是很好,用心看过以后就会发现作者确实是个很懂服装的并且值得学习的港人,但是在文字表达上有很多不足。我觉得她还可以写得表达得更好。
  •     如果是我,我大概没有这种勇气(以及记忆力)来回忆自己过去的20年。以我那种“每次回首都惨不忍睹”的体验,还没有下笔恐怕就去找墙角了。可是黎坚惠不是这样,她写下每一次买衫每一段工作,甚至把自己当中几年每天的着装都po上来,用林奕华说,你不用去花那些钱,就好像已经消费过那么多东西。
      
      推荐这本书有一些理由,广东话可能也是一个,好多都囫囵吞枣,但是看上去就好像古汉语。很有意思。
      
      前些日子微博流传一篇批判fashion writer节操的帖子,如果作者看过黎坚惠,恐怕半句话都不会这么说。
      
      很久以前听人说起这本书,说是香港明星八卦集锦,看完之后觉得,这大概是里面最不重要的部分。
  •     在不知道黎坚惠何许人也的时候,我订阅了很长时间她的博客。然后才知道有这本书。
      
      她的博客就像一般时尚杂志专栏作者写的那些东西,做了什么事情,参加了什么活动,买了什么东西,等等等等。
      
      写《穿kenzo的女人》的邓小宇对她赞誉有加,我很好奇。他们都是上个世纪便成名的香港人,上个世纪的香港简直是a land of milk and honey。
      
      如果不是作为生日礼物,想必我自己不会买这么贵的书。
      
      当拿在手里,才觉得它贵得有道理。
      
      上一本我觉得贵得有道理的书是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
      
      他们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作家,他们写的也不是文学作品,却传递了一种风格,与坚持风格的精神。内容上其实都有炒冷饭和东拼西凑之嫌,但仅仅从纸张、排版、装帧,便可为其风格所代言。
      
      包装特别,然绝非华而不实。
      
      这就是风格,即黎坚惠在这二十年里所孜孜不倦地从事的do it with Sytle。
      
      我喜欢那些真正精通吃喝玩乐的人。三代看吃,四代看穿,五代看文章。懂得讲究吃穿的,并不是只选贵的。这本书可说是作者私人的成长记录,读完了发觉原来我们现在仅仅处于二三十年前时段的香港。可惜空有其盛世表面,失却其大胆自由。
      
      Anyway, keep your own sytle. Fashion will be never old.
      
      
  •     
      
      
      ——双鱼的人果然是外表派和品牌控,作者也曾因为那个格子衫,501牛仔裤和TIMBERLAND牙擦苏底鞋的清瘦背影爱上一个并不合适爱的人。果然青春就是用来犯错的。
      
      ——————————————————————
      
      
      之一:初读
      2009年06月01日
      
      当时是我和某人闹了某个不愉快的下午,回到家里,脱了鞋子就躺在床上看这本书。
      
      我想它会是好看的,它也果然好看,就如同下午微凉的风,撒着淡淡阳光安静的院子,一本书就可以让此刻凝止下来,带来一段独属于你的美妙时光。
      
      白色的丝带当书签,随意的穿插在书的内页,硬封是类似白色的粗棉和烫银的自画涂鸦,大量的是跟城市和认知有关的穿衣和工作经历,聊到兴起时,信纸的复刻,贺卡的复刻,杂志读者来信的特殊纸张都被信手用在书里,让人仿若看到当日当时的情景,这本书,很有双鱼的随性调调。
      
      作者带着点小偏执和小固执,一如港产片里独立自主的职业女性,很硬派很有品味,虽然有人评论说带点自恋,可我看不出有什么对于自己能力炫耀的痕迹,反而更多的是对穿衣服的一种执着的要求还有就是文青们那先人一步得到国外艺文资讯产品的得意而已。
      
      她的自拍横了几页纸,本人倒并没有看起来很潮很另类,看起来都是正常至极的搭配,虽然牌子都不小,也许她也认为真正的潮跟性感和女人味没什么大关系吧。
      
      在她的书里得到不少关于品牌八卦的资讯,原来老早就有B+AB,原来IZZUE是抄大牌起家,原来D&G一开始很正经,原来agnes b一直很得文青的爱,只是我们压根不同步得到那些资讯而已,怪不得小时候看国内那些衣服总是说不出的怪,也许大家都一样,不知道喜欢什么,但总知道不喜欢什么吧。
      
      信用卡,买大牌,换工作,去外国,搞PARTY,买小众牌,除了无所不在的网络,原来我们只是把别人做过的事情再做一遍而已,所以香港们总觉得我们是那么遥远的,那么遥远的土。
      
      也许香港不再是她眼中那个印着鲜明英伦痕迹的HK,也许那种国际化的视野转变为狗仔队街拍,也许香港有一天会失去那些东西文化交融的潮人们,但是本来时尚就是永远不会停步的,先得到和晚得到都是终将得到,比如说最近红到爆的60小姐装扮,谁知道我们有一天也会穿着高腰裙招摇过市呢。
      
      一些时尚死了。消失的让人叹息。
      一如那曾经让我们牵肠挂肚的150块的滑雪裤。
      但是更多的小美女和小萝莉们露着华丽丽的腿腿出现在夏日里了, 而且身娇,腰柔,不易推倒~~~~~~~~~~~~
      
      
      
      之二:跌宕的少年时代
      2009年06月03日
      
       我们的少年时代,是没有任何世界级品牌之类的东西的,和我的童年一毛钱的赤豆冰棒一起保存在记忆里的,是花花连衣裙,白丝袜,紫色塑料凉鞋,透明凉鞋,带着豹纹的粉红棉衣等等等等。而伴随着黎小姐长大的,是BOY LONDON风格,是马丁靴,是川久保玲的衣服,LEVIS501,居然还被我看到LE SPORTSAC(厄,照着打也难写),几乎样样是近年流行,粉色的FAKE马丁靴,让我一直心神向往许久,川久保玲和HM的合作,更是一阵话题,LEVIS虽然不再用陈冠希代言,仍然是超越LEE和同样知名但不够大众的Chevignon和WRANGLER,稳稳深得刚入潮流的一众男女爱戴的牛仔基本款~啊~~永恒的501啊~~~再次感叹下~~那花花的LE家包包,更是每家小外贸店的主打,色彩缤纷,结实轻巧,价格又平~怪不得好友也有背他家的仿。
      
       作者称这些牌子本都是劳动人民的最爱,可不,大家发明这些穿着物的同时可不是为了潮,但是,经由热情的年轻人一上身,感觉对了,也就成了潮牌。让我们百度一下,看看介绍额,马丁靴,原本是医生为了病人恢复受伤部位所发明的鞋子,因其好穿又成为工人靴,年轻人上脚后,结合那混乱的70年代,它就成了街头和朋克的象征了。同理还有LEVIS的裤子,(当我百到这一段,1970's THE‘Peace and Love几乎每一个青少年都有一条穿旧的501牛仔裤。并以油彩在上面画各种创作来装饰。由于这项风气实在太盛行了,当时还为此举办了一次彩绘牛仔裤比赛,并收到一万件参赛作品。
      真的想说,真维斯之流呀,你怎么就如此不争气啊不争气,为嘛中国大学生人手一件的国内牌就感到很没面子,外国孩子就觉得很潮很被认同呢!!这是为嘛啊为嘛,难道是他们没请潮流先锋做代言?还是中国没有那种土壤,不喜欢千篇一律?我看不是吧!)
      
       还有LE家包包也颇有国内山寨品牌的感觉,不过人家棋高一着,1974年创立,狡猾的美国人为了和当时被公认是时尚起源地的巴黎扯上关系,硬是起了个法国名字(这跟如今明明是国产,却叫什么奴什么斯的牌子何其相像),以尼龙材质走红,原本的设计是可以折叠放在小袋子里,开始是素色,看起来也是走实用牌的,后来设计更为缤纷多色,又迎合了年轻和户外两大需求,果然一跃化身流行品牌了。
      
       看来果然是年轻人推动潮流,同时又带动了以后的年轻人的消费和认同感,说到这我就想到美国电影必用的白色苹果电脑,以至于让我猜测封面上那台白色电脑是不是苹果的呢?
      
       在这里我还得到一些八卦,这估计是我不看这种书没法知道的,原来KATE MOSS也来源于KATE BUSH对英国潮流文化的丰富,百度一下,长的是这样~ Kate Bush是80年代英国最杰出的女歌手,怪不得如此有风格,而且又为以后KATE的中性美开辟了帅气的道路啊~~
      
       还有标语T原来也一直是英伦风格的一部份,只是那时候红的是KATHERINE HAMNETT,(搜了下,国内几乎没有介绍的网站,有个HK卖家卖此牌,还说欲望都市女主角爱用,可在国内毫无名气),现在红的当然是和阿格妮丝·迪恩脱不了干系的HOUSE OF HOLLAND大T了,看来大家都还是吃这一套的,所以这个大字母,长T的简单创意被无数品牌抄了无数次,连我也穿一件有字母的黄色T穿的很HIGH,还好上面没有印脏字母,我勉强翻译了下,写的是有了你,我以后不会在孤独的一个人睡之类的,总之也有点暧昧,哈哈。
      
       说到底我们的潮流都是来自国外,他们开启了我们的真正现代生活,而我们的衣服,虽然万般改良,但一旦与文化脱节,不与时俱进,也就不可避免只能进入故纸堆,成为大家寻找灵感的之类东西,旗袍,汉服,唐装,它们已与我们不在同一时空了,想想这些,有时候觉得挺悲哀的,就像我刚知道GPS定位全靠美国发的那些卫星一样,原来一脉相承,说开始或者结束的人,从来都没有我们的份,努力追赶潮流,跟欧美人一起复习复古打扮的我们国内人如此,被香港殖民,一直学习国外文化和潮流的香港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不过还好,我们无论穿什么,最终只为了1,舒适遮蔽,2,好看美观。所以,附带了那些有的没的也没什么好遗憾的拉~
      
       嘿嘿,最后才说,双鱼的人果然是外表派和品牌控,作者也曾因为那个格子衫,501牛仔裤和TIMBERLAND牙擦苏底鞋的清瘦背影爱上一个并不合适爱的人。果然青春就是用来犯错的。
      
       爱不能爱的人。认清不能认清的现实,装男孩,说我不在意。哪里晓得,青春如此宝贵又如此轻易的就被消耗。
      
       是的,无论跌宕或者是华丽,或者阴暗无聊的青春,都是用来被浪费的。
      
       就是这样,穿爱穿的衫,做爱做的事,不论对与错。
      
      
      
  •     仅仅是看一本时装书,都能看到这样的句子,你,还怎么好意思说香港是文化沙漠?
      真正的沙漠在人心,越来越缺水,越来越干燥,越来越失去绿意和生机。
      
      “我们需要听到许多散落在社会上不同角落的其他的声音。我们才知道自己原来并不孤独。原来有许多在同一条路的人,前后错落,或三两成群,或踽踽独行。我们需要一本像样的杂志去把我们连结,呼朋引类,互相投射、分享、以至最重要的——互相启迪。
      在创作的路上,从来没有留力这回事。
      次次都要去到尽,不停地刷新和扬弃自己。不停地挑点自己旧有的看事物的观点,不停adjust。
      掌声和嘘声也许其实都不重要。创作的人,in a sense,从来都孤独。
      优良的生活素质,来自思维、涵养、和态度。
      光是不停地消费和徒具漂亮的外型号其实相当肤浅。正面而积极的人性才真正地使人动容。
      
      最后祝永远青春,永远反叛。
      反叛固有的游戏规则、陈腔滥调。
      反叛平庸。
      反叛自己——昨日的自己。永远不固步自封。”
      以上,是黎坚惠书中,一位读者给她的来信。而我,则永远容易被类似句子煽动,即使想软弱的时候,想流泪的时候,想丢下一切不再前行的时候,它又鼓励着我前行了。
      其实,一旦踏上征途,我们并没有机会退回去成为另外一种人。
      
      
  •     在我8岁左右,由于爸爸经常出差去香港,所以我那时候最令人艳羡的是经常可以穿到爸爸从香港带回来的一套套的洋装,裙子,那些款式,比现在的小女孩穿的好看多了,做工很是讲究,据说每一套都是在商场专卖店买的。那时候还不懂什么是专卖店,只知道,有新衣服穿了,小伙伴们经常问是在哪里买的啊,好漂亮啊。
      12岁来了广州,开始随爸爸去逛友谊广百新大新天河城。开始慢慢的接触一些运动品牌。
      18岁高中毕业,随哥哥的女友去过丽栢见识了很多更大的品牌,也曾在那买到了打折的衣服,欢喜了好久。
      知道后来,认识的牌子越多,也慢慢的摸清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衣服,款式,质地,裁剪,染色,等等。
      再到后来出来工作,衬衣西裤一直要求都要在好的店里买,因为我深信好的店的衣服品质是不一样的。
      再到后来,喜欢淘一些小店,买些专柜里买不到的与众不同的衣服成了自己的一大爱好。
      有人说过,如果你一直都是穿名牌服饰,有一天你穿了件A货别人也会当真,反之,如果你一直都是穿A货或者无牌货,有一天你穿了名牌也会被当做A货。所以,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怀旧也是一种奢侈,因为你要有美好的过去,才有旧可怀"
      看完最后一页,我把这句话写在了书的扉页,确实是深有同感,过去依然美好因为已经是过去,即便曾经不美好回忆也是美好的。
      时装是一种态度。
      
  •      感觉书名叫黎87-07还比较靠谱,硬是把黎和时装扯在一起,或者说时装只是在表达她生活的一部分而已,且这部分并不是主流,更倾向于黎在记述时装在港发展的历程。她到底还是个编辑,抑或说杂家,总之不能算是时装人。
       黎的人生经历很丰富,尝试过很多种生活,她的学生时代,她的各种工作,各种友人,各种思考,各种buy,以及最后写到她的儿子,作为一个女性的代表,她的故事还是值得看的。
       最后也不得不由衷的说,黎对于时装的品味,一般。
  •     
      
      
      内地缺的书至少有两类:一类是真正助益思考的历史性读物,现在历史完全被娱乐化了,一类是真正懂得吃喝玩乐乃至穿衣的书。
      
      承认我们土,这样才有进步的空间。所谓中国风,不是大红牡丹,不是中山装上的排扣,不是旗袍上的叉开得有多高,不是在纽约放几个宣传片就可以完事。
      
      我一听见东北虎这样的牌子,便有不好的联想,一看到大红灯笼,便会问我们就剩这点东西了么?
      
      黎坚惠和黄伟文,是一路人马,他们对服装的理解或许有差异,但在穿衣上面的所保持的趣味,同样值得研究和挖掘。他们不见得比你我穿得有多美,但重点是,他们会这样穿,还穿出了风格。假如说没有STYLE是一种STYLE,香港潮人绝对起到了表率。
      
      事实上,创新才是时尚的不二法门。当西太后露出她的祼体之后,我个人的感觉,老太太终于老去了。不过活到这个岁数,有过那么多辉煌,值了。
      
      黎姑娘不美,有高挑身材。笑起来灿烂。有股中性。小鲍牙很有趣。
      
      这本书的概念和包装值得学习。和宏凯聊天时,说及她引进的这本书,特别强调说,保留了香港版本一样的排版,一样的风格,一样的插页……还有一样的价格,98,在内地绝对算得上年度最贵的书了。
      
      我想说,宏凯如此做,何其明智。桔生淮北为枳,潮人移到大陆有可能不伦不类。
      
      不过,不用太担心。拜互联网所赐,以及国人意识和观念的更新程度,用不了二十年,中国潮流大有领世界潮流之颠的可能。
      
      最后要说我见过的一个姑娘,大约20左右,最近成了某品牌的代言人,她抹了黑眼圈,脚蹬高跟鞋,有舌钉和大耳环,是潮流杂志的常客,其实,跟她个人的年纪和气质并不相称,连颓废这样的感觉都演绎不好。
      
      所以,我又怀疑媒体教坏了人们的品味和口味。
      
      但这本时装时刻,传递给人的,恰恰足够,正面的,负面的,都恰到好处。
      
      不一定非得要从这本书里学到什么。
      
      
      
  •       封皮上纯白色的办公室摆设和装饰,一个留着披肩长发低头写作的瘦削女人,扉页眼花缭乱的自拍名牌衣鞋,是所谓每天出门前必做的时装日记,还有数不清的秀场、时装门店照片,少不了和不同人物(在没读前我就愿意相信他们是人物)的合影,我便准备用膜拜的心理来读这本时尚纪事书。每月必买的Vogue给我的观感完全是在用欣羡的眼光来窥视另一个世界,名媛贵妇们引以为傲的世界。每一季各个品牌新出的单品展示,后面跟着的价格数字总会唏嘘不已,自问,我将来得打几份工赚多少钱才能消受得起这些尤物?时尚大片纸醉金迷的影像,构筑的已经不是中产能抓得住的梦想。时装编辑们提笔就来的国际品牌名和各种时装风格,新的潮流趋势,那种死不承认却又不时蒸透出来的优越感,我相信她们骨子里都是it girl。时尚圈光怪陆离,上流社会化,时尚圈人自己就与大众拉开了距离。
        读过后我发现这并非一本炫耀时尚的时尚书,黎坚惠在我心中的形象逐渐模糊,我不想把在我心中略有贬义的时尚圈人定义给她,只能说她是个似是而非的时尚圈人。
        还是不能忽略本书的时尚元素,毕竟她在书中用各种方式传达给读者许多时尚常识和讯息,时装编辑出身,有机会采访到各种名人参加各式时装展,在各地购置的名牌衣物,对一些品牌和设计师的独到理解,是看一切时尚文章的共同点。援引邓小宇在序中的话:“一个‘一般’的时装写作人和一个‘一流’的时装写作人最大的分别,在于他的视野,是否够高、够深、够远。‘一般’的作者也许能紧贴潮流,但‘一流’的作者不单要提示出时装潮流的趋势、大方向,更重要的是他有着一份充满自信的判断力,去分辨出哪些时装红人是真命天子,哪些是浑水摸鱼,靠包装、靠宣传、靠自我膨胀去制造形象的hacks;更不能在五光十色的时装、天桥世界中被所谓的glamour冲昏了头脑,忘了形,失去平衡,迷失了自己的价值观和attitude。”黎坚惠可以当仁不让一流的时装写作人,她对时装的态度,感觉和平时读到的时装专栏风格完全不一样,她没有卖弄自己了解或是买过多少名牌,用一种不可侵犯的口吻阐述时装观点,而是平实地描述自己的经历和感悟,不盲目追求名牌而是欣赏某个设计师的风格,买自己喜欢的时装,搭配出自我的风格,否则就是被时尚玩弄,成为品牌的奴隶。她的境界仿佛已经模糊了时尚圈的写作范围或者审美品位,让我看到一个似是而非的时尚圈人,不被时尚掌控,而是她来掌控时尚,我相信她是了解时尚真谛的人。读过书后印象极深的的那个Agnes b.围裙,想不到会有人这样穿衣服还穿的如此有范儿,想不通她穿着去长城的那件Romeo Gigli竟和五六十年代的军便装或者女工装那么像,不了解大陆状况果然没能入乡随俗,那件衣服我觉得真的很难看,也没有显出来像什么大牌子?印象最深的是没图片只有她叙述的一套装束,男装格子恤衫,黑色半截蓬裙和一对高筒Dr.Martens,加上一个很大的黑色的Le Sportsac,我才发现,衣服可以这样搭配,个性可以这样装扮。读这本书给我的时尚观念极大的冲击就是,我似乎应该放弃一成不变的所谓学院风淑女风的装束,只买那几个牌子不光顾其他店的习惯,虽然我理解着装风格和个性特质还有品味密切相关,黎坚惠那大胆干练的性格也不奇怪她的选择,但既然年轻,为什么不敢大胆地穿出来,换一种风格说不定能发现自己性格的另一面,衣服就是有这样的神奇魅力,恐怕也是时尚的魅力所在。
        但这本书真正打动我的,是作者的爽性的生活态度,累并享受的奋斗历程。知道她在大学时能拿到全岛马拉松的冠军就能知道这个人多有毅力多坚强,能每天打三四份工的旺盛精力和边学边做的聪明勇气,不停学习形成的广博知识面和实干能力,她不是一时冲动而活,每一步都走的理性又努力。
        从87到07年,她选的只是一些fashion moment,她筛选出来的一些值得印刻的人和事,朋友情谊,交过的男朋友,还有她的仔,香港人的叫法蛮可爱。我看到的是一个似是而非的时尚圈人的真诚。
      
  •     其實較失望
      就是一堆廣告
      一篇篇單獨出現在週末畫報就覺得接受得到
      但是厚厚一本全是這種即食面就稍欠缺深度了
      或者因為我無水準
      dig唔到
      總之也不是完全沒東西滴
      有空看下咯
      (評論竟然還有字數限制。。
      高中生寫作啊。。)
      
      
  •     有时对于一些真正直达内心深处的东西,反而是无从下手去作出评价。我只能技穷地说她能把平实和精灵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文风朴真但又生气勃勃。观点超前但又令人心悦诚服。说实在,里面的大牌有80%是我听所未听闻所未闻的,但在她的文笔前,看着一堆默生的英文也觉得阅读畅快。只不过与其说我热爱她的聪慧优灵文笔,不如说我欣赏她的生活态度和方式------真正能深撼人心的永远是实体物质所承载体验着的根从于生活而凝练出的精神和观点。可爱的俏皮的生活者。最后容我说句,双鱼女是好样的~
  •     哈 2000年左右香港最流行太空色泽硬材质外套 和无袖高领冷衫
      这些都在她的每日一自拍里看到
      值了
      人生很短 高中那几年最快乐
  •     这是一个笔记本,被黎小姐整理过。
      看这本书之前脑子里就一直在勾画这书到底是什么样子才能卖到150港元。纸张质量有多高,装订得有多精密,图片和问题又有多么得一丝不苟。
      才能让我花150港元在香港买它。
      然后翻开了它。有一种被骗了的感觉。和我预想得完全不一样。纸张不是杂志惯用的铜版纸。内容排版也不精密细腻。拿去外壳,它就是活脱脱的一个笔记本。
      黎小姐记录了她时装的观点,用她的视角解读了每个关于时装的时刻。帮我完成了时尚扫盲。她一直强调的是她爱的是时装。而不是爱出自哪个大牌。
      笔记一般的内容更为让我感兴趣,慢慢读,吸收里面有趣的点。也看见了一个港女的成长。我想应该算是成长。
      最为有趣当然是每日出门前拍照。
      还有和张曼玉的合照。这不光是噱头,我想也是生活态度之一。
      一个这样特别的笔记本。让我越来越喜欢上了黎小姐。
  •     同样是最近在办公室里闲来读一读的,说不上多有益。
      不怀疑她的品位,也不怀疑她至于时装界的地位和能力,香港人的精英,尤其是那年代,时尚眼界比我们高的不是一点半点。
      只是,黎小姐写的不算好看。《时装时刻》的精英意识太强烈,或者这种姿态我本身就不大喜欢。前言里有黄伟文写黎坚慧,末尾有黎坚慧写黄伟文,在这两个我唯二认识的时装作者笔下,他们的区别也可略窥一斑。
      我挚爱的还是黄伟文写的时装,当年追milk就只看他最后的专栏,那种调侃的、戏匿的笔调,时装如果是生活的话,也应该是如此轻松和个性的吧。
      ps
      忽然在想,如果拿写名牌的姿态来写班尼路啊only啊什么的,估计会很有意思。
      
  •     
      
      我觉得这本书可以分为时装和时刻两条线路
      时装,其实不咋滴。说实话, 也不算深刻。
      而作者人生的变化,工作的态度和人生经历
      却让人羡慕。
  •     
      
      我买书一直都有个习惯,记下购买的时间和地点。基本上不是当当就是HK。
      然而这本书却毫无痕迹,怎么可能呢。应该不是我借别人的吧?
      如果是借的早就应该看了好几遍了啊。
      自昨晚拿起来看到现在,翻看了好几遍。好像是第一次才读到。
      我想想,应该是三年前买的。然后拿到手激动得不舍得在上面留下一点痕迹。
      那个时候刚刚脱离行政工作带着饱满的工作热情奔向我的理想职业——做杂志。
      这本书呢,一定是在某个资深媒体人的桌面看过,然后自己跟风去买了。后来发现,很多媒体人的书柜里都有这本书。
      三年前刚开始接触杂志的我,看这本书毫无感觉。无论是她的生活或者工作,唯一有印象的就是书里面别致的设计和图片。
      三年后才发现,读这些文字心有戚戚。
      当然自己离W的境界是可望不可及的,但是有这样一个人写自己的经历出来你可以参考给自己鼓劲,已经很满足。
      我想,于W,章小姐也起到这样的做样吧。
      ——————————————————————————————
      
      
      我交了一个全人类都不能明白的男朋友,所有我认识的男生见一次骂一次,他有什么好,Wini你真是发疯……这个人成绩不好英语欠佳经常赌博,但我看到其他人看不到的东西他看到其他人看不到的我,而且他是我的性启蒙,简单地、愉快地在一夜间(其实少于一夜)改变了15年教会学校“性是污秽的“根深蒂固观念,开了我一生一个最重要的窍门。除此,性爱于我是享受,是乐趣,也是我后来发现性爱可以表达自己表达爱意,是最佳运动和减压的基础,学懂追求灵欲合一的境界。他是唯一一个向我求婚的人。我们没有结婚,因为大学毕业数个月后,他说,是的Wini,在这个阶段,钱的确比你重要。当然就这样分了手。
      
      穿着Romeo Gigli蝴蝶结领口大恤衫去工作,连工作也变得矜贵。
      
      
      三更贫五更富是很多fashionista的常态,穿得富贵,也就没有余钱做其他,但我们想得到的一定有办法得到。当信用卡月结是薪水的两倍半的时候,我也是身兼四职,结局是严重缺乏睡眠。
      
      没有几间杂志社是环境宽敞空气清新光线充足,大部分都密度偏高不见天日;
      如果你用薪酬计算,所有办杂志的人都告诉你他们Underpaid,如果你用工作量度,没有人是能够准时放工的。
      那为什么我们还要办杂志?……
      其实大部分对杂志有热诚的人的难处,包括我自己在内;
      有时做得太辛苦,又失眠又神经衰弱,想休息一下,做些合格得行货算数——根本不能过自己那关,
      于是又行左五波。所以读者和同行的赞誉简直是养命酒。
      办杂志其实也是一个心瘾(addiction),会让人越踏越深,因为永无完美的一刻,
      永远只有“应该可以更好”,没完没了。
      如果可以停下来,也就是时候离开。
        
      
      曾有读者问我的信仰,我想在精神层面最令我有亲切感的,肯定是老庄的哲学和Punk——道的追求和反建制,其实都是追求自由那个银的两面。
      
      写访问,不只是手作,一问一答那么简单。对方是一个人,挑战是如何在有限时间内捕捉这个人的轮廓面貌,然后立体、生动地将之呈现出来,文字变了灯光、角度,我应该站在哪里?是平起平坐、仰望、还是不存在,才能令访问更有趣?
      
      
      现代女性之所以现代,就是因为对自己有要求,除了找爱情,生孩子,还希望在事业领域里仍有自己的空间,又希望婚姻融洽,亲子关系良好,同时又要靓,又要瘦又要追上潮流,又要寻找心灵的平静,还要不断学习,保持内外都生机勃勃。
      
      
  •   她的博客现在还在写么?是哪个地址
  •   http://www.winifredlai.com/
  •   真正的沙漠在人心,越来越缺水,越来越干燥,越来越失去绿意和生机。
    我喜欢这句
  •   我现在一点儿也不喜欢她
    特别是读过她写过很多文章的人
    就是一个品位也不太高 而且没什么文化的人
  •   言下之意是,你以前喜欢她??
  •   以前有段时间还真觉得她不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