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个世纪

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董竹君  页数:612  
Tag标签:无  

前言

  我生于1900年2月(即旧历庚子年正月)。这年是清光绪二十六年,一 个很不平凡的年头:义和团反帝起义、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挟光 绪帝逃往西安……我一生中经历了清朝晚期、辛亥革命、北洋军阀统治、 “五四”运动、北伐战争、十年内战、八年抗日战争,其中还经历了两次 世界大战,最后是解放战争胜利,成立了新中国,经十年文革,进入了改 革开放的新时期。 自鸦片战争开始,几千年封建闭关自守的旧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 地的国家,从此内忧外患、国弱民贫、天灾人祸、哀鸿遍野,农村更是千 疮百孔。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但又陷于连年军阀混战。从1912年至 1928年,十七年间,中华民国如走马灯似的共变换了十三届总统、四十六 届总理。有的总统、总理仅当了几个月甚至几天!袁世凯则做了八十三天 皇帝梦。 1928年蒋介石军队到了华北,张学良在东北易帜,蒋介石在表面上统 一了中国。但又发生蒋、冯、阎混战,十年国共内战,八年抗日战争,祖 国大地连年战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数英烈合身流血,经过三年 解放战争,打败了蒋介石,推翻了三座大山,才彻底结束了战乱。1949年 10月1日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地宣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至此中国人民才有了真正 统一独立的国家!我则犹如一叶小小扁舟,随着风云激荡的时代洪流进入 了一个崭新的伟大的历史时代——新中国。 过去我总觉得个人生活的历史是无可称道的。故郭(沫若)老和(《 大公报))著名记者、老友杨纪(真名张篷舟)热心地要为我代劳写回忆 录,我均未同意,殊深抱歉! 1958年初秋,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张执一同志到沪来家探望时说: “徐冰同志(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和大家早就要你写回忆录,待你把素 材完成后,再请人进行文字加工,此事由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负 责。”他的口气似乎给我一个任务,使我逐渐认识到,个人的命运与其所 处的时代有所联系,客观上反映了社会的演变。因此,我就很高兴地写起 我的回忆录了。但我从未写过长篇文章,要理顺浸透在泪水里的一把乱麻 ,确实感到是个棘手的难题。 1961年初,我从上海迁来北京,一时找不到合适房屋,暂住金鱼胡同 和平宾馆。这段时间较有闲暇,几经考虑,决心动笔试试,便开始草就了 回忆录的一小部分。此后,迁居王府大街报房胡同后又写了些,政协文史 组认为满意,嘱我继续写下去。到1963年全国政协三届四次会议后,由于 形势的变化,以及“文化大革命”中横遭入狱隔离审查五年余,到1973年5 月才彻底“解放”。接着政治学习几年……总之,客观的种种干扰和主观 上身体不好,实无时间和精力再行执笔了。 以后见《革命史资料》第五期及《上海党史资料》第四期,张执一同 志写的《我所知道的中共中央上海局》的文章里,有关我的一节和田云樵 同志(解放后上海机电局党委书记)在《统战工作史料》选辑第四期里《 奋斗一生的董竹君》一文给我以很大的鼓舞,亲友们亦热诚勉励,使我体 会到继续将自传体回忆录写成的必要性,遂于1978年在北京香山居处及 1981年在美国女儿家又写下了一部分。 由于我童年、青年时的遭遇,在我心灵中曾播下一颗种子:我恨世间 贫富不公平。我虽曾有过一段“荣华富贵”的生活,但是,我看到的始终 是国内外劳苦大众和苦难深重的双亲以及许多亲友们的悲惨生活。想为他 们干些事,是我从青年时起一直追求的目标。 我憎恨邪恶,同情弱小,反对压迫剥削,渴望平等自由,不断地追寻 人生的价值、意义和真理。我恨人们头脑里的“私心”,人类应该换上“ 公心”,同心同德走向世界大同,齐心协力向大自然索取,以谋求人类真 正的幸福生活!人间乐园并非蜃楼,我憧憬着人类未来的美好世界,认识 到应自我奋发图强。 以我一种美好的憧憬和个人倔强的个性,看到国家的内忧外患,以及 “五四”运动的影响启发和阅读了进步书刊,接触了进步人士等原因,使 我能毅然摒弃荣华,先后跳出两个火坑。其后阅读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著 作,认识到自己做人的信念和人生追求是和共产主义的革命理论相吻合的 。它激励我同情革命,趋向革命,支持革命,参与革命,在革命浪潮中奋 斗,强化自己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真理的信仰。一生中运用唯物辩证法 处理矛盾,从而能在复杂的事物面前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并有了克服困难 的精神支柱。所以,我从不因被曲解而改变初衷,不因冷落而怀疑信念, 亦不因年迈而放慢步伐。 1927年国共第一次分裂,蒋介石发动“四·一二”事件时,我营救了 四川成都师范大学学生文兴哲。1930年秋至1935年我创办群益纱管厂、锦 江川菜馆和茶室,直至解放。在这段时期为党的事业出资、出力,开展了 革命的地下工作。 1950年,上海市委和上海公安局,为了中央领导同志在刚解放的上海 工作方便及国际友人来访时有个安全的食宿场所,我就奉命将锦江餐馆和 锦江茶室迁移扩大为锦江饭店。1951年6月9日,我主持举行了正式扩大的 开幕典礼。我任董事长兼经理。 自从1930年在沪开始参与党的地下工作后,我对党的事业是忠心耿耿 ,即使在“一·二八”事件,在沪被捕入狱四个月及在十年浩劫身陷囹圄 五年余,对党的信念亦从未有过动摇。我的子女们与我血肉相连,患难与 共,他们的爱国思想与我一脉相通,也曾做过不少有益于人民的工作。 严格地说,几十年为党的事业所做的一切工作是微不足道的,它在革 命的洪流中不过是一朵小小的浪花而已。新中国成立后,我和子女们原想 为振兴中华大干一番,但因客观原因与个人能力所限,扪心自问又能在多 大程度上符合初衷愿望呢? 春秋代序,九十余年的时光转瞬飞逝。回首自己过去的各个阶段:从 幼年起,自己像是在梦魇中度过。童年时代就失去了欢乐。尤其是青年时 期,抚育后代、孝养双亲的重担压在身上,真所谓历尽人间忧患了。当我 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步步维艰的时候,怎么也想不到会在晚年的岁月里坐 下来从头至尾写下自己的一生。因此,无论在革命工作或其他方面,就极 少留存什么有助于写这份回忆的材料(原存照片、少许资料、书、画都在 “文革”中被抄走及烧掉了)。在十年浩劫中被强押入狱隔离审查时,勒 令我从有记忆力开始写到入狱为止,同样材料连写好几次,这逼使我比较 有系统地回忆自己以往走过的道路。我不得不靠自己残缺不全的记忆一点 一滴地把它记述下来。坏事变好事,它给我写这份回忆录大有帮助。这份 回忆录断断续续地总算勉强草成。由于外来事务的干扰和自己体弱多病, 以致花费的时间不短,但对于初出茅庐就写作长篇文字的我来说,自以为 是竭尽心力了。 另外,为了叙述的方便,有些地方采取了对话,当时的遣词用语与我 的记述难免有出入,但我深信这样做是无损原意的。 执笔之初,我原想以批评的角度来回叙过去,一方面限于时间和精力 ,更主要的是我考虑到还是首先应该把当时的想法和做法如实地记述下来 较好。这样虽有它的不足之处,但能看清楚我过去步履的痕迹。无论是对 的或是错的,都是一生中的实情。基于这理由,我就不愿放弃纪实的写法 ,因而就这样粗线条地写下去了。写得极其粗糙,故这份自传体回忆录只 能说是概括性的,并因事近百年,年迈体弱,记忆力衰退,时序的前后, 记错或遗漏的事情肯定是不少的。希望过去工作上有关系的同志们及亲友 们予以补充校正,使这份回忆渐臻完整,这是我诚恳的愿望。同时我也深 切地希望今日沐浴于阳光下的青年们,尤其是我的子孙后代,能从这份仅 如沧海之一粟的自传体回忆录中看出旧时代里国家不独立、民族不解放、 人民无自由、妇女更无起码的权益、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长期遭受剥 削、蹂躏和旧社会的魑魅搏人是多么狰狞可怕啊! 解放后,虽由于在一些重大政策问题上失误,影响了建设的速度,尤 其是在“文革”中,使精神、物质两个文明大伤元气。但自十一届三中全 会以改革开放为决策后,国家建设逐步走上正轨,人民的生活能够温饱, 渐次改善,农村更是面貌一新。妇女亦得到彻底解放。在安定团结的政治 局面下,全国进行着宏伟壮观的新建设。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现在又深化 改革扩大开放,并以经济建设为中枢的宏大决策深入人心,全国的面貌更 是一展新颜。因而希望同胞们,尤其是青年们通过今昔对比,认识到今日 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应更加自强不息,为振兴祖国、为建设有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为人类造福、为世界和平而努力奋斗,笔者将引 以为最大的欣慰! 回首往事抚今追昔、新旧对比,在我一生中的夕阳西下时刻,更坚定 了自己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另外,承同志们和亲友们关心、支 持、协助,在此致以真诚的感谢! 董竹君现年九十七岁 一九九七年春于北京家院

内容概要

  这是一位世纪老人的经历:一个洋车夫的女儿,被迫沦为青楼卖唱女,结识革命党人跳出火坑,成为督军夫人。不堪忍受封建家庭和夫权统治,再度冲出樊笼。历尽艰难险阻,创立上海锦江饭店。连任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堪称女权运动的先驱。

书籍目录

自序 童年及青少年时期 第一章 童年的家庭生活   一 贫困   二 读书才有出路 第二章 初识人世艰辛   一 借贷无门   二 我的新年 第三章 迫入青楼   一 只有这条出路   二 顶用别人的姓名   三 卖唱生涯   四 孟阿姨谈底层女人惨事 第四章 新见闻   一 爱听国事   二 观察来客   三 夏之时简述身世 第五章 梦寻出路   一 苦恼   二 怕玷污,求归宿   三 犹豫   四 我也喜欢他了逃出火坑 第六章 求学日本   一 逃跑   二 结婚   三 在日本读书时   四 当年我眼里的日本 第七章 国事如斯   一 国内外形势   二 扩大了革命视野 第八章 从日本去四川   一 师友饯行   二 听双亲叙别情   三 到达四川重庆   四 在重庆打抱不平   五 丫头叙述夏家情况在封建大家庭中 第九章 如此老家   一 回家准备   二 轿夫如牛马   三 拜见家人   四 丈夫的职位   五 复杂而沉重的生活   六 再次婚礼 第十章  四川局势与家庭状况     一 丈夫失兵权·川局的紊乱   二 幸福的幻想·东胜街住宅   三 一副重担在一身   四 将军街住宅   五 使女骊琼的遭遇 第十一章 夫妇思想对立   一 “五四”运动启发了我   二 丈夫意志消沉·戴季陶投长江得救   三 裂痕日深 第十二章 我还想齐家立业   一 官场太太谈官场   二 办女子织袜厂与黄包车公司   三 四川春节的耍龙灯脱离深渊 第十三章 出走  一 苦劝丈夫  二 国内形势概述  三 丈夫携侄东下  四 营救文兴哲脱险  五 川局紊乱、暂时离川 第十四章 决裂   一 忍无可忍   二 分居   三 在沪正式离婚摒弃荣华甘自奋斗 第十五章 困境   一 进当铺   二 紧跟真理走   三 上海的“打花会”   四 上海的“”号总会   五 上海的鸦片烟馆 第十六章 创办群益纱管工厂   一 苦筹资本   二 艰辛经营   三 在“九·一八”事件时   四 在“一·二八”事件时  第十七章 上海监狱内外    一 被捕    二 赴杭州避风    三 火车开了,急哑琼女    四 对女儿教育点滴  第十八章 山穷水尽   一 遇翻戏党   二 失业、母亡、债逼、父病 第十九章 绝路逢生   一 继续奋斗   二 信心百倍岁月苦度   三 父亲逝世义士临门风雨中创业 第二十章 锦江川菜馆诞生   一 创办动机和目的   二 “锦江”命名与店徽   三 “锦江”开幕       四 扩大发展   五 装修设计、室内布置   六 菜肴改革、菜价   七 培训人员与检查工作   八 职工福利   九 一张A字执照   十 治病 第二十一章 分设锦江茶室   一 动机、装修布置   二 女招待员   三 “锦江”的社会影响 第二十二章 遭波折、遇名人   一 执照问题  二 厨师问题  三 杨虎来锦江·田淑君  四 当时的局势  五 局票、胡琴  六 红人郑毓秀  七 可气、可笑的诬蔑  八 房东敲竹杠  九 忆刘良律师  十 艰苦挣持  十一 两颗炸弹  十二 突然的一件事 第二十三章 革命活动   一 资助、掩护   二 捐献抗日前线   三 独资创办《上海妇女》杂志   四 支援、启发   五 女作家白薇的两三事 第二十四章 在敌伪时期的上海  一 汉奸潘三省  二 被迫离沪战火中飘泊异国 第二十五章 流亡菲律宾   一 到达马尼拉:   二 美丽的菲律宾   三 当年我所知的菲人和华侨   四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二三事 第二十六章 战火笼罩菲律宾   一 日军侵占马尼拉:   二 我母女逃难   三 困菲日子里 第二十七章 一个机会返国  一 乘所谓难民船离菲  二 在苏门答腊险遭鱼吞  三 困在日本九州  四 险渡朝鲜海峡  五 朝鲜——东北——天津  六 南京——上海  七 琼、瑗女归国叙别情  八 唯一的团圆照  九 空军送狗:  十 德国犹太人由菲回国之后 第二十八章 整顿两店  一 代理人的贪污  二 五子登科·房东的麻烦  三 交易所的滋味  四 锦江险遭金圆券的吞没  五 所谓“应变费” 第二十九章  回国后的地下工作  一 和杨虎的一次谈话  二 送青年参加新四军  三 启发林有泉医生  四 虎口救出革命同志 第三十章 抗战胜利后的地下工作   一 营救儿子大明回家  二 独资创办永业印刷所、协森印刷局  三 田云樵、张执一同志先后到沪  四 租房掩护工作与革命同志  五 邓大姐的关怀、鼓励  六 增资开办美文印刷厂  七 上海发电厂“索夫团”事件  八 独资开办美化纸品厂  九 印《告上海市市民书》    十 合资开办锦华进出口公司  十一 设台湾锦华分公司  十二 营救任百尊同志脱险  十三 “美文”、“锦华”先后停业  十四 投资中国文化投资公司及美化服装公司  十五 营救孟秋江、谢雪红同志脱险  十六 策反工作点滴全国解放前后 第三十一章 迎来了解放  一 黎明之前  二 上海解放  三 终于迎来了全国解放  四 劳资纠纷  五 任职  六 夏述禹来信  七 百思不解的诬告  八 两店奉公,扩为锦江饭店  九 突然被排挤   十 割断锦江前身历史·上海市委的三条决议 第三十二章 到北京看看  一 周总理、邓大姐招宴  二 杨虎离婚、复婚  三 杨虎自投罗网  四 迁居北京  五 上海招商局陈天骏先生  六 上海商务印书馆黄警顽先生牢狱五年话沧桑 第三十三章 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  一 运动前夕  二 一封上海来信  三 上海红卫兵起来了  四 在上海的遭遇  五 仓皇返京 第三十四章 回到北京  一 回到家中  二 骇人听闻的消息  三 避居和平里  四 大祸临头  五 被押去公安部 第三十五章 秦城监狱四个月     一 秦城监狱的“号子”里   二 隔离审查罪何来?   三 残暴逼供   四 暖情一丝重泰山 第三十六章 功德林监狱九个月     一 功德林印象   二 笑寒无薪火   三 梦寻自慰   四 狱中新友 第三十七章 “半步桥”监狱四年   一 押往“半步桥”监狱   二 新“号子”与大演习   三 频繁换“号子”   四 我的七十岁生日   五 学习、劳动、难友情 第三十八章 又悲又喜   一 泪贺我国入联合国   二 忧国事——大哭   三 出了什么事  四 悲喜交集  五 回家监外就医  六 家人受害友人受株连  七 正式释放、平反结论  八 难以理解的政治学习  九 美国和平战士历尽忧患祖国重光 第三十九章 难忘的一九七六年   一 敬爱的周恩来总理逝世   二 七件大事.   三 “四五”运动大悲剧   四 大快人心 第四十章 春回大地   一 鼓舞人心的大游行   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   三 出席公审“四人帮”   四 见锦江新老职工有感   五 赴美探亲   六 祝贺国庆三十五周年   七 有意义的音乐会吃手板心里煎的鱼 第四十一章 兴奋的眼泪   一 国琼钢琴演奏成功   二 国琼在四川学琴情况   三 普希金音乐会国琼钢琴伴奏   四  国琼解放前参加开封市救灾音乐会   五 我的第三、第四代孩子们   六 国璋贺年片中的附言尾声 第四十二章 感想   一 哀悼邓颖超大姐   二 诗六首   三 接受“东方时空”采访   四 结束语 后记附录 送董竹君远行范用   我和董竹君女士一起经历的狱中生活川边爱子

章节摘录

  四、营救文兴哲脱险 民国十七年(1928年)秋,有天,张烈武的次女张钟惠带了一位在女 子中学任国语教师的文老太太来看我。文老太太一进客厅就深深向我鞠了 一躬。张钟惠就开口说:“文老太太听人讲,姻伯母是一位喜欢打抱不平 、主持公道的人,所以她来找我,让我带她来请求您做做好事。她唯一的 一个遗腹子,叫文兴哲,今年十八岁,在师范大学念书,是文老太太守寡 多年才把他养育成人的。今春省一中学闹学潮,因为刘文辉发表了反共分 子杨廷泉接任省一中学校校长(杨廷泉是刘文辉所办的政治学校教官), 学生不服,起来反对。刘等说闹事者是共产党,便叫军警抓学生,激起学 生公愤,把杨殴毙。于是川军军阀二十四军刘文辉、二十八军邓铴侯、二 十九军田颂尧,这三个军的军警联合办事处处长,兼二十四军副军长向育 仁就大肆逮捕学生四五十人,枪毙二十人。其中有师范大学学生八名,说 是共产党员,文兴哲在内。在场人告知:刑前排成一行,挨次枪决。最后 到文兴哲的时候,他大声叫喊:‘妈呀!妈妈呀!别了!’城防司令蓝静 之闻声,见他年纪最小,就令免刑,监禁起来。逼他口供,无所收获已六 个月,现可取保释放。但是,谁也不敢出面做保,所以特求姻伯母营救保 出。关于这案子姻伯母也定有所闻。”张钟惠讲完眼泪汪汪,文母哭了! 这次事件后来称为“二·一六”惨案。被捕杀的人有师大附中教务主任, 以及成大、师大、省一级大、中学生多人。 说到这里,文老太太含泪起身向我再鞠一躬。我听完这番话很难过, 对惨案的罪魁祸首向育仁等愤恨极了,非常同情和哀念这批无辜牺牲的爱 国青年。他们忧国忧民,年纪轻轻,竟不顾生死为国效劳,挺身而出,多 么可歌可泣!我当时想:文兴哲枪下脱险,根本不是他们有什么仁慈心肠 ,还不是看他年纪小,可以利用他多招供一些人嘛?向育仁、蓝静之等经 常来我家,他们看见我治家、教育子女有方,还能办企业,不与一般官太 太们同流合污,很尊敬我,总是大嫂长大嫂短地称呼我。我可以利用他们 这个心理,同时丈夫正巧南下,跟他们说情也方便些,所以就一口答应了 文老太太的请求。 送她俩走后,我转身回到客厅,坐在沙发上,心情非常沉重。默默地 想:向育仁、蓝静之等国民党人经常和丈夫谈论共产党,咒骂共产党这不 好,那不是。但我深深觉得共产党和工人、学生、青年以及广大贫苦群众 在一起,搞爱国运动,赶走洋人收回租界,使国家能独立自主。这是爱国 行动,有什么不好呢?反过来,国民党人争权夺利,勾心斗角,腐化堕落 ,难道是正确的吗?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正在胜利进行中,而国民党半途 上又把枪杆掉过来对向共产党,使国家命运回到老路上,先烈们岂不白白 流血牺牲吗?帝国主义不赶走,封建军阀恶势力不推翻,国家怎能独立自 主,怎能富强起来,穷苦人民又怎能有出头日子? 民国以来国事日非,全国军阀割据,省与省打,县与县打,内战不停 。土豪劣绅,地痞流氓、买办、袍哥也和帝国主义、军阀勾结,骑在百姓 头上作威作福。就以四川一省来说,也是军阀林立,各霸一方。刘湘驻重 庆川东一带,刘文辉驻扎在成都川西一带,二十八军邓铴侯驻在成都附近 各县份,二十九军田颂尧驻在川北一带。他们都是各自划分疆域,并且在 防区内卖官鬻爵,还私设关卡,大刮老百姓钱财。各军向农民征粮,已预 征到民国七八十年。鸦片遍地种植,苛捐杂税,民不聊生。奸淫抢劫,吃 喝嫖赌的现象,比比皆是。学校成为挣钱的场所,校长一年更换几次,失 学失业,真是什么怪事都有。川局的混乱,比其他任何一省都要厉害。联 甲倒乙,联乙倒甲,一年之内混战好几次。哪里是为国为民,都是图谋个 人权势,称雄称霸。国家落到这样地步,真是叫人伤心。又想:“丈夫不 肯听取我的劝导,还想踏上国民党蒋政府的政治舞台,对国家有什么好处 ?不过是多增加一名军阀罢了。这个家庭,军府门第,公馆派头,家人不 重视生产,游手好闲,不重视子女受高等教育,名声在外,存亡绝续;老 是这样下去,我即使再辛苦操持,又有什么意义呢?”想到这许多,心里 非常烦闷。次日,我请蓝静之、向育仁来家。我以温柔而严肃的态度对他 们开口:“有件事要请你两位帮忙。这次枪杀学生的事,我也知道。最后 未杀的小孩文兴哲,他是遗腹子、独子,他的母亲依靠教书来养大他的。 文母昨天来,要求我帮助求情。今天我向你两位求情……”我话没说完, 他俩立刻回答:“只要大嫂担保没话说。”向育仁指着蓝静之:“把这学 生放了吧。”我答谢后,留他们吃了便饭。 文兴哲经我保出后,怕他住在外面不安全,索性请他住在我们家里。 在他与我们一起住的一年多时间,他经常和我谈论共产主义,使我对共产 主义有了更多的认识,而对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发生怀疑。文兴哲聪明 好学,通英、德文,中文也相当好,能诗能赋,因我爱才故爱护他。 文老太太身材矮胖,为人忠厚善良,和蔼可亲,在社会上独立谋生。 那时,还有国琼女的钢琴女老师张景卿,中等身材,生得瘦瘦的,在成都 担任钢琴教师。我羡慕她俩是社会上独立生活的女性,和她们的思想感情 也就比较融合。她俩与我们家经常往来。还有文兴哲的亲表姐萧友玉和友 玉的未婚夫何尔玉,他俩是左派分子,也经常来家聚谈国事。有天谈论激 昂,都非常担忧国家将到亡国的边沿而流泪,我则大哭!想到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 P139-142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从不因被曲解而改变初衷,不因冷落而怀疑信念,亦不因年迈而放慢脚步。  ——董竹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我的一个世纪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4条)

 
 

  •   读《我的一个世纪》

    《我的一个世纪》,董竹君自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1月第2版,定价39.8元

    这是一位世纪老人的经历:一个洋车夫的女儿,被迫沦为青楼卖唱女,结识革命党人跳出火坑,成为督军夫人。不堪忍受封建家庭和夫权统治,再度冲出樊笼。历尽艰难险阻,创立上海锦江饭店。连任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堪称女权运动的先驱。

    董竹君生于1900年正月初五,去世于1997年12月,享年97岁。她的一生几乎跨越了整整一个世纪,她的一生向我们展示了一段历史,一个苦难深重到强大富裕的国家的历史,而这段历史也同样记录了一位不平凡的女子的命运。通过董先生的命运,我们透视了一个民族的历史。

    董竹君说过:“我从不因被曲解而改变初衷,不因冷落而怀疑信念,亦不因年迈而放慢脚步”,她具有独立的人格,一生都在努力做一个善良、朴素、有尊严的人。她出身贫苦,而后成为都督夫人,但她向往精神的自由与独立,毅然放弃富贵,奔走日本、上海与马来西亚之间,血雨腥风、命在旦夕,但她却能坦然处之。1935年创办锦江后,她尽可能的在经济和各方面给予先进的力量以支持和援助,在复杂动乱年代中,始终站在先进的思想和文化这一边。她从幼小的时候就同情贫苦,帮助弱小,不求回报。解放军上将宋时轮、著名文人郭沫若等都曾得到她的帮助,。

    她自传中有一段关于江青的小事,摘录如下: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上海演出话剧《大雷雨》,蓝苹(即江青)当主角,章泯导演。从此章泯成为一鸣惊人的人物,有了名声。肖琨的十年寒窗得到了出头的日子。正在这时候,好梦不长,波涛骇浪突然向肖琨冲击过来。章泯、蓝苹同居了。章泯提出要和肖琨离婚,同时蓝苹提出要和马季良(即唐纳)离婚。于是肖琨、马季良都要自杀。这一下震惊了上海文艺界,好心人夏衍、于伶等十几位同志一致开导章泯决不可做出这种辜负肖琨的事。这时善良的章泯已被蓝苹的魅力迷住,他不听众劝,居然说出:“她是被社会遗弃的女人,按月贴补她三十元生活费。”最后终于离婚。

    董竹君曾和章泯、沙梅一起创办过《戏剧与音乐》杂志,对他们夫妇的事情知道的很清楚。章泯,即谢韵心,中共党员,戏剧工作者,解放后任北京电影学院院长。肖琨在董竹君等人劝慰下先上了前线,又转赴延安,并入了党。解放后在文化部党委工作。唐纳经过大家的劝说,打消自杀念头,后来和一位姓陈的女士结婚,在法国开设餐馆。
  •   董竹君出生在一个黄包车夫的家庭,因为替父母还债被抵押在长三堂子当清倌人。后结识革命党人夏之时,两人产生爱情。夏想为懂赎身,懂坚决不肯。懂提出三点要求:一、不要夏为她出一分钱,二、不作姨太太、只作太太,三、出去后一定要送她去日本读书。她都一一做到了。想想她当时只有十四岁,小小的年纪竟能有如此高的胆略,实施的令人佩服。
    只身逃出妓院与夏之时结婚后,他们夫妻逃往日本。董竹君在东京边带孩子边读书,用了不到四年的时间读完了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理科的全部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动植物学、史地、日语、中文。这些系统而又扎实的学习为她今后的人生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同时也结交了很多革命党朋友。对她的思想观念影响深远。
    回国后她不堪封建家庭的束缚,为女儿的教育和人生的自由、自主。毅然决然的抛弃雍容华贵的福太太生活,只身一人带着三个年幼的女儿,闯入上海滩暮生。历尽坎坷成功的创立了《上海锦江饭店》,从小到餐具、大到装修和管理全是她一人设计和统筹。并且成功的总结出一整套酒店管理的方法,至今还为世人引用。她还帮助过无数的革命党人,尤其是对共产党,称她是不签字的共产党员。周恩来给予她很高的评价。郭沫若不止一次的的鼓励她把她的传奇人生著作,鼓励后人奋发向上,明白人生的意义。建国后她把上海锦江饭店捐献给了国家,连任七届政协委员,被社会无数名人尊称为懂先生。文革期间又被屈入秦城监狱六年之久,健康乐观的活到九十七岁。她的临终遗言:
    我从不因被曲解而改变初衷
    不因冷落而怀疑信念
    亦不因年迈而放慢脚步
    刻在一切求上进不甘心虚度一生有志者的心上。堪称“奇人、奇事、奇书”
  •   从不因被曲解而改变初衷,
    不因冷落而怀疑信念,
    亦不因年迈而放慢脚步。
    她做到了,真的非常可贵!
  •   看这书已经十几年了,98年就买了这本书的第二版,当时是看了东方时空董竹君的采访才被打动的,对于采访的第一印象是,这个老太太根本不象个女人,说话干脆,个性极强,有男人气。
    当年还是当故事看的,十分敬佩。作为枕边书已经翻坏了,才购入了这本。
    我觉得董竹君的一生和著名的心理医生派克主张的人生十分吻合,不断面对现实,承担责任,追求心智成熟的一生。派克医生开篇就说“人生苦难重重”,他的意思是许多人不愿面对这个现实,认为人生就该轻松快乐,从而陷入逃避现实的陷阱,引起心理疾病。董竹君的态度呢?“我认为人生必然经过许多坎坷磨难,对此一定要随遇而安。”她不但有态度还有方法——我不向无理取闹低头,对人生坎坷没有怨言;对人做事一定要外圆内方:任何事,只要肯想、肯做,就不会是死路一条。等等。还有一点,我认为就是信仰的力量,支持她走向人生更深的深度和广度。
    她的传奇经历让人钦佩,看了许多评论,对于一些疑问,说说我的看法。
    1 许多人认为她把丈夫写的不堪,那是她的恩人,她不该这样。我记得她书中写过,对于他们离婚的事只不过是大时代的小悲剧,是那个时代造成的,绝不是什么偶然的悲欢离合。写的比较隐晦,不过透过此语,可以看出,离婚的背后是更深的阶级矛盾,董竹君始终不是他丈夫那个阶级的,从而导致了信仰不同,这才是他们离婚的最大原因。
    2有人认为她隐瞒了很多事情。这个自传已经做的很不错了,除非是很了解你的人(还得是非常客观的人)写传记,才能达到那种要求。象我此前看过的有些作家传记,由其女儿撰写,完全是歌舞升平太平盛世的感觉,那种传记才完全没有意思。
    当然了,她和二女国秀的矛盾,肯定没有公开写,也没有必要吧。虽然她在子女教育上很有一套,但总有一个不听她话的,很正常。
    她和丈夫虽然闹的很僵,彼此也都在背后说了很多对方的坏话,但他丈夫最后还无比留恋的说,他享了董竹君十几年福,而且也在一直让她回去。董竹君在上海的床头,也一直放着两人的结婚照。不论怎样,都是给彼此人生留下重要影响的人,说完全没有感情是不可能的。应该是五味杂陈,一声叹息吧!
    夏之时给她的评价是,勇力智慧,但虚荣心重,好大喜功等等。这个我觉得是对的。但要从董竹君的生活经历讲起,从最底层出来的人,从小面对的就是各种的“看不起”,也许我们大多数人都无法体会那种悲哀,不靠特别的自强,超乎常人的奋斗,就会很惨,看《乞丐囡仔》也深有体会。所以董竹君写道——只要人家看得起,别人的要求无不答应。所以她有时候会大包大揽,来博得别人的赞赏。或是有些事,比如在菲律宾遇到轰炸,把自己写的超乎寻常的智慧,知道飞机一定会往哪边炸等等,有点自夸,因为我觉得这个也有运气在里面的吧,不全是人力可为。
    不过瑕不掩瑜,董竹君还算是个坦坦荡荡的人,否则也不会把丈夫的长信全文放上来,来面对质疑。
    她从来就不是个多愁善感的人,所以文字平淡,但一直是个面对现实,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所以传奇的经历不靠文字的补贴就能熠熠生辉。
    其实心里还有无数感想可谈,但评论不宜太多,让人烦。
    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个神奇的女人经历的一个世纪,我相信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   先看了根据这本小说改变的电视剧,再结合看小说会比较容易。书籍虽然厚重但是读起来去不乏味,董竹君,一个贫寒人家的孩子,在黑暗的旧社会里女性本来就是无法掌握自身命运脆弱的,何况她又被卖到青楼,等待她何其悲惨的命运!但是她没有,一直没有自强不息,如果说夏之时是改变她一生命运的关键人物,不如说是董竹君本身的潜能被激发出来,虽然他们两个人的爱情没能白头偕老,听闻夏去世的消息不像电视剧中的那样悲伤,但是小说提到这段是云淡风轻的,她说是因为他的价值观不同,我要为贫苦百姓做点事情!一个极其伟大的女人!不要什么从青楼女子到锦江饭店的CEO,这样恶心低速的噱头,她的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   董竹君经历丰富,性格勇敢。因为是自传的原因,离婚的原因很含糊,开锦江饭店把自己的背景摘得很干净。文笔非常朴实,但我看到她父母去世的时候,还是忍不住哽咽,泪流满面。
  •   喜欢传记文学,喜欢锦江饭店的创始人,喜欢看经历沧桑的老人书写的历史,对于他来说是一本回忆录,但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时代的经典。
  •   董竹君,最早是在《人物》杂志上读到的,感动至深,泪水盈眶。她是一位百岁老人,更是一位饱经磨难而始终乐观向上、思想开放、勇于拼搏、广有爱心的伟大女性、她的身世经历令人震撼,她的人格魅力令人仰视,是近代底层女性追求自身解放和独立的楷模,女性朋友们应当认真品读,从中获得力量和信心。
  •   关于董竹君的故事,我看了不下十遍,这次买了这本书,放在枕边,细细再品,感觉真的很不一样。董竹君,世纪老人,她一生的奋斗,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   前一阵子刚看了由李媛媛主演的《世纪人生》,才对董竹君有所了解,非常佩服她,独自抚养四个孩子,还把她们培养成才,真的很不容易,也使我明白女孩子读书是对的,只有母亲有了文化,才能去培养好下一代,对子女也不能骄纵,适当的吃点苦是值得的,推荐女性朋友们,尤其是做母亲的人能好好看看,象董先生一样做个自强不息的女人。
  •   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已经读过很多遍,没有过多华丽的词藻,一切都是主人公真实的经历,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主人公董竹君更是一位值得无数人尊敬的女士,她争取幸福生活的勇气值得今天我们每一个人的学习,强烈推荐这本书。
  •   还是再逛泉城路新华书店的时候发现的,回来后马上在当当下单购买,现在看了大概三分之二了吧,平心而论,本书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太大的波澜,语言平实,无矫揉造作之感。但是,读任何书,看任何事,都要放到一定的背景下面,这部书完全是董竹君先生自己写的,而不是如别的名人传记一样有别人代工。从董先生的家庭背景以及所受的教育来说,能写出这样的书来的人不多,就是今天的多少大学生,呵呵,包括我自己,又有多少人能够写出这样的书来呢?所以,强烈推荐。
  •   拿到这本书,就被这本书的厚度给下了一跳,读完这本书又为主人公曲折丰富的人生感动不已。一位历尽沧桑的老人用她的经历告诉世人一个苦难的旧社会和她所经历的挣扎。非常丰富非常精彩。
  •   因为很小的时候看过演绎董竹君生平事迹的电视剧,具体名字忘记了,在当当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毫不犹豫的买了,书的语言很朴实,内容很深刻,从中学到了一个女人应该有的大度文雅端庄和对待事业中波折的不屈不挠态度
  •   很早以前在《读书时间》上看到了关于董竹君的采访,就很想买一本,大概有10年的时间了。但我当时找遍了我们这的书店没有卖的,后来又看到了李媛媛拍的同名小说,还是很喜欢。终于在当当上买到了,真的是很好。个人很喜欢她。一个女性的成长,非常不容易。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   很厚实的一本 讲述了一位女性勇敢而美丽的一个世纪 我也好希望能成为一位那样的人
  •   对这本书的喜欢源于两个原因,第一、欣赏董竹君本人,第二、很关心她的育儿方法,可以给为人母的我很多好的启示。

    她的一生让我对于人生对于男女地位问题对于婚姻育儿都有了更为成熟理性得解读。
    尤其是婚姻之于女人的位置不要看得过重,女人人生的精彩更多依赖自己的,如果拥有好的婚姻自然要好好珍惜,如果婚姻实在糟糕,抛掉之后人生反而会更加明朗精彩有意义!
  •   一个世纪的人生,跌荡的人生起浮,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都能够承受,而且能够在时代的巨流里能够树立起自己的坚强的信仰,对于一个多数时候挣扎在生活线上的人来说实属不易。
  •   这是帮公司领导买的,丛书的质量来说很满意,董竹君是我很领导的偶像,很难遇到的一本书,值得珍藏
  •   买给妈妈的,令她很受感动。
    董竹君是她敬佩的女子,看完更加肃然起敬。
  •   这是我表姐托我买的。她自从看了董竹君女士的介绍,就一门心思想把这本书弄到手。现在她如愿以偿了。
    董竹君女士确实是个奇女子,巾帼不让须眉。好多男人也不及她。她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   很钦佩董竹君
  •   董竹君女士的事迹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   从她一生的经历看这一个世纪,独特的视角、独特的人生喜爱她不屈的性格和以柔克刚的风格,正如竹子,破土而出
  •   让每一个人正视自己的世纪,这是本书的现实与未来的意义。不作更多评论,因为自己不够资格,看书不是光看文笔,更要看内容,风花雪夜太多,不真实。很喜欢董先生的胸襟豁达,是我缺乏的,我想我们大多数人都缺乏。
  •   一位老人介绍的,看了自序,很喜欢,那个年代能够出版的作品难免有虚伪的一面
  •   本书讲述董女士的传奇人生。人的一生中,信念是最主要的,正确的人生观也是不可或缺的。加上天赋和运气,人需要的是坚持。
  •   很厚一本书,却总是迫不及待去阅读,清晨上班前看几页,晚上下班空闲后,躺在静静阅读。
    是那个年代女性思想行动的先驱吧。她勇敢,智慧,胆识是永不过时的品质。
  •   学习老人的坚强。
  •   这本书以前借来看过,遇到挫折的时候就又想起了她.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遇上天大的困难,老天是多么的不公平,读读这本书吧,你会知道我们已经很幸运了.这本书的文字不算华丽,有些平淡,但是很亲切.在平淡的叙述中,勾勒出了一个勤劳勇敢善良聪慧的典型的中国女性现象.她的一生波澜壮阔,也是百年中国近代史的缩影.希望这本书带给更多的人思考和启迪,从别人的故事中寻找自己的人生目标.
  •   故事情节很曲折,佩服女主人公!
  •   推荐,值得一读,虽然本书是董先生自己表述、回忆、撰写,在文体上稍有不足,但文中董先生的个人真实感受,个人的事件表述,个人对当时情况的分析和经历,很真实,能带给我们深刻的体验。董先生就像一本活的教科书,她的风雨飘摇、精彩生动的一生,足以引导我们学习、借鉴、思考。她的个人经历与体验,能为现代职业女性带来很好的启发,做好自己,做个好妈妈,做好自己的工作,是可以兼顾的,只要我们学会怎样处理其中的冲突,学会合理安排。
  •   敬佩这位活了将近百岁的女人!虽然有很多环节看上去是被洗脑后的思维,但是想想能活得这么精彩充实的女人,还是很了不起的。尤其是她从菲律宾逃回国内的经历,还有70岁住监狱的叙述,打动我!
  •   她的经历太曲折,认识她是因为李媛媛的电视剧,一直想要买本传记看看,终于在当当网找到这本书,迫不及待地阅读了,感叹于这个女人的沉着、勇敢、坚强、善良,特别是她对于逆境的态度。也很受益她对酒店经营的一丝不苟,对自己衣着的一丝不苟。现代生活的浮躁,已经养成了应付了事的态度,需要好好改改了,为了生命的意义、生活的意义。
  •   一个女人这一生真的很不容易。从社会最底层到上流社会,然后再自己开创自己的事业,一个女人做到这一步很不容易,值得我们学习。
  •   就是凭感觉买的书,感觉胡很好,一个女人能做到如此真实超牛的
  •   通篇读下来 只有一个感觉 就是女人要独立
  •   是一本很励志的书,做一个自强、自立的女人!
  •   董先生非常清晰的告诉了我们中国人100年以来的生活状态,和一个了不起的中国人的心路历程。非常非常值得一读的书!希望有更多的中国人能够看这部书。
  •   第一版我买过,但不知放哪儿了。第二版比第一版排版、印刷都差些,内容记不清有什么很大的差别,因为想了解当时的社会风情,就买了。喜欢作者,喜欢当时一个女人的勇气。
  •   这是一位传奇女性的传奇一生,她在九十高龄写下这本自传,看后令人十分感动,她的那种百折不绕的精神和情怀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女性,更应以她为榜样。
  •   书被人借走了,没还!好在自己看完了一边,很好;其实很多内容作者都没写,也难怪,毕竟私事儿吗
  •   喜欢的人,喜欢的书,上大学的时候从阅览室里看完的,现在想买来再温习一遍,但充分印证了那句“书非借不能读也”,买来后还一直没翻开看呢!唉……
  •   很早就想购这本书,因为此书的作者是我非常敬佩的人,读了此书,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是一本好书。
  •   语言很平实,是被岁月洗尽铅华过的了。然而给人的触动,比任何一本成功励志的书都强出百倍!
  •   相信看过这本书的人都会感到震撼!推荐大家看此书,更推荐年轻女性看此书。
  •   买了好几本送人。情节烂熟于心,每当遇到困难,就拿出翻阅,每次都能给自己极大的激励!
  •   一直在用,而且确实效果很好
  •   书是正版的,已经来买了好多次了
  •   老书,收藏
  •   就是装订不太好,开裂了
  •   很久以前看过,很感叹她人生的波折,敬佩她积极的生活态度,希望能学到点东西
  •   很优秀的女性
  •   还没看。应该很好的
  •   书写的娓娓道来,适合阅读
  •   一直买不到,总算在当当上买到了,好书
  •   还没看,只看了介绍,应该很不错。
  •   不愧为中华民族的巾帼英雄
  •   印刷、装帧都很好,内容跌宕起伏,读来津津有味。
  •   喜欢,不过感觉书里写的细节太少
  •   书本有点破损,但不影响阅读。外观很一般。
  •   很喜欢,内容、文字都对我的胃口
  •   一直喜欢的书。
  •   偶然看到的一本书,值得看看
  •   纸张很好 内容不错
  •   非常好的一本传记
  •   自传,读起来很亲切,很容易走进作者的世界。
  •   这书是帮朋友买的,质量很不错,朋友也很满意,很开心,这书还是很值得购买的
  •   还没看,看包装不吸引我
  •   几年前借的这本书没几天就看完了,现如今孩子大了 特想给孩子看这本书,于是买了一本,等寒假给孩子看,结果拿回来被同事拿走了,接着再买一本,孩子马上放假了,让孩子在寒假中把这本书看完,会有不小的收获的
  •   虽然书中描述的是很老的年代,可是看了仍然被林的一生坎坷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折服,感动。反观现在的社会,大家只顾自己,只顾自己,毫无牺牲精神,我们的时代虽然物质丰富了,可是精神上很贫瘠。
  •   一份传奇,一种人生
  •   是我要找的书!
  •   帮朋友买的,看了一下有很多故事呢
  •   混乱的近代中国史
  •   如题。封面不如我原来读的版本封面好看
  •   传记,我喜欢看传记人物直接写的,更客观,本书从装订到内容都很不错!
  •   讲述女人励志的一生
  •   平实,贴近生活,让人身临其境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
  •   传奇的人生,值得一读,
  •   这本书是老师介绍的,听她说完了内容,让我好想看一下,所以就买了!
  •   在00年的时候看了电视,当时就很喜欢,看了书感觉更加不错,值得收藏
  •   这本书还是我上高中时语文老师推荐作为女性应该看得书.....高中时由于高考升学的压力一直没有看到....上大学我第一时间跑到图书馆借阅....可那是图书馆里没有这本书....有一次在当当网上看到后第一时间就购买了...书四天就到了...很快.....书的内容很好...我打算在读第三遍.....
  •   长的漂亮不如活的漂亮美丽的女人在于会作出正确的选择~~还未看完但已经很钦佩她如果我是她我的命运又会是怎样呢??现在的我在现在的环境下,是不是应该做些什么呢?呵呵思考中~~受益匪浅
  •   这本书是很值得珍藏反复阅读的
  •   看过之后深深的思考
  •   看了电视剧才买的这本书,写得很好,真实写照,主人公很值现代人学习,特别在这个浮躁的社会.
  •   记得第一次出版后不久,我已经买不到这本书,幸好再版,欣喜收藏.
  •   书很好,装帧也不错,有大量珍贵的老照片。向大家推荐此书!
  •   很感动,很不平凡的女性。值得收藏!
  •   一直想看这本书。非常好,推荐给大家。
  •   大致翻阅了一下,真实的感受
  •   很好很好,很励志。很多正能量
  •   我从不因被曲解而改变初衷不因冷落而怀疑信念亦不因年迈而放慢脚步我因这段话而感动,也因这段话而吃惊。感动于说这段话的人的一生奋斗,吃惊她一生的跌宕起伏。2008年6月26日,我通过当当网上购得《我的一个世纪》这部书,目的是希望我的学生通过阅读这部书受到激励,尤其是女大学生们。这部书在我的书架上放置有一段时间了,就这样在搁置着,直到有一天我的一个学生借阅,她给我写了一份阅读感受,也就是思想汇报后,我知道我该阅读这本书。锦江饭店是一个响亮的名字,不止是我听说过,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然而,此前我并不知道这个有着响亮的名字的饭店的创始人就是董竹君,而且这位创始人还有着这样传奇的经历。董竹君生于1900年正月初五,去世于1997年12月,享年97岁。她的一生几乎跨越了整整一个世纪,她的一生向我们展示了一段历史,一个苦难深重到强大富裕的国家的历史,而这段历史也同样记录了一位不平凡的女子的命运。通过董先生的命运,我们透视了一个民族的历史。一位能够让世人称呼她为先生的女性,该是怎样的打拚与奋斗才能赢得这样的称谓。“先生”一词,应该是女性的最高荣誉,能获得这项荣誉的女性历史上也不多见。二十世纪初的中国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度?迷茫着的何止一人,生命迷茫,国家迷茫,社会迷茫,没有人知道该往何方。多少人在探索,为自己的命运,也为民族和国家的命运。是什么力量使董竹君先生能一生始终如一?我想只有信仰,就董先生而言,这个信仰就是做一个善良、朴素、有尊严的人,而她从一开始就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共产主义,这一点恐怕当时所有的领袖都很难做到。她有独立的人格,不因艰难和困苦而改变。在我看来就是她生命的成长遵循了做人的规律。出身贫苦,而后成为都督府人,但她向往精神的自由与独立,毅然放弃富贵。奔走日本、上海与马来西亚之间,血雨腥风、命在旦夕,但她却能坦然处之。一个世纪的生命历程,也不知她老人家能活过多少回了。她是这个世纪、这个民族之中的一位伟大的女性,是一位伟大的母亲,更是一位伟大的公民。迷茫的世界之中,她能始终将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放在一起,从没有因为个人的生死而放弃自己的祖国。所以,从锦江创立她就尽可能的在经济和各方面给予先进的力量以支持和援助。在复杂的世界里始终站在先进的思想和文化这一边。这与她天性中所具有的高贵与善良不可分割,她从幼小的时候就同情贫苦,帮助弱小,不求回报。这部传记写作的时间一部分始于她的天命之年以后,一部分完成于她逝世前的生命时光。所以,开篇还能看到她的慷慨与激昂,而后更多的便是少有的平静,是啊,一位九十七高龄的老人饱经了人间的疾苦与世事的风霜,该经历的苦难她都经历了。67岁的老人居然还被曲解而置身牢狱5年之久,刀光剑影、炮火连天、阴霾遍地,所有的一切她都历经了、遭遇了。她又怎能不显得出奇的平静呢?从她的自传平静的文字中,我读出了大人格,读出了大精神。能够感受到她的宽容,她的平实,她的感激,对生活中给与她关怀的每一个人她都是那么印象深刻,她感激所有的人,甚至是她的敌人,也无限感激她的女儿。为此,我感动于这该是怎样的一种深情。没有对祖国和民族的大爱,没有那份对生命的执着,没有对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深刻理解,哪里会有这份细腻的情啊!这分明是大丈夫的伟岸,她是不愧为先生这个称谓的。我敬仰董先生,有朝一日再往上海一定要到她的纪念馆去拜望董先生,感受她的内心跳动的旋律与情怀。我会以董竹君先生的“我从不因被曲解而改变初衷,不因冷落而怀疑信念,亦不因年迈而放慢脚步”这句话激励自己走好未来的路。初衷不改,信念不改,生死如一。
  •   董竹君女士创立锦江饭店,现在看来才知道在那个年代,在那个社会,女性想要做点事情,想要办个企业是多么不容易,各位可以看看,才知道女子创业之难。
  •   不同的女子就像是不同的书籍,而董竹君无疑是一位伟大的女性,是一本常读常新、越读越新,让人受益匪浅的好书。书中的文字娓娓道来,不华丽不张扬,但这样传奇的人生经历已经足以吸引人的阅读欲望。书中的图片有部分也很是珍贵,有史料价值。我们通过阅读,在了解一位伟大女性的成长和奋斗经历的同时,也从不同的侧面了解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经历的磨难与崛起。
  •   我是许多年前看李媛媛演的董竹君,端庄,大气,一个旧社会的女子带四个孩子在上海拼出天地并且四个孩子都成才,本身就是传奇了,这本书我找了几年,当当还真有,书虽写的没专业作家技巧,但文笔肯定在现在大流作家之上,其本身传奇的经历也不需文字技巧了,那样我觉的会失真了,总之喜欢此书,敬佩董先生
  •   董竹君和锦江的故事很早就听过,买这本书是为了满足听故事的好奇,但是读完以后,却起了深深的敬佩。她的坚强,勇气和担当,也是现代女性需要补上的课程。
  •   董竹君是位女子,更是位难得的女强人,人生能有几个这样充满了磨练又充满了机遇的呢?偏偏是她一个非墨守成规的女子,偏偏生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又偏偏嫁了个旧党思想保守的丈夫,还好她的人生也充满了阳光,子女的成长和她后期的人生,都给了她最好的回报!相信好人还是有好报的,从个人的一生来了解历史,也是不错的选择,如果你想看旧上海的生活,就好好的读读这本书吧。
  •   人生不能没有传奇,传奇能改变命运。。。

    佩服董竹君的果敢与坚强。

    一本好看的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