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词的密林里

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尘元  页数:33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尘元,语言学学者、出版家、翻译家陈原先生的笔名。1938年毕业于中山大学,陈原先生曾任商务印书馆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首任所长、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在商务印书馆期间,他亲自主持出版“汉译世界名著”和一系列辞书,为出版事业做出过重大贡献。围绕语言、音乐、书与生活,他还有学术著作、译著、散文和随笔集三十余种。    在他看来,语言、音乐、雕塑、绘画、建筑彼此是相通的,都是传递信息的媒介;而中国的语言环境得天独厚,语词的丰富简直无与伦比。本书收录的201条随感就是很好的例子。前100条完成于1991年。陈老此前在《读书》杂志开设专栏,每期写几则札记体的闲文,谈论古往今来、时下流行的语词现象,以及汉语词汇演变研究中的点滴体会,竟成了许多读者阅览该杂志时的首选。若干年后,作者“重返语词的密林”,话锋不减当年,所谈多是发自生活的流行语汇,至2002年,又完成了收人本书的后101条。    作者在语林中拾遗补缺,为文字语汇做出中肯的解释,从语义学角度探讨文字的变迁,不仅夹有例句说明,还配有百余幅古朴的小图,包括殷周秦汉的甲骨金文、碑刻石刻,玛雅和阿兹特克古文书,古希腊、古埃及图案,文艺复兴前后的书籍插图等,图文顾盼生姿,读来亲切活泼。    这本无心插柳的小书,1991年初版时是“读书文丛”的一种,1998、2005年先后出有“三联精选”、“中国文库”版,此次出版已是第四版了。

书籍目录

在语词的密林里 (0)小草 (1)甲肝 (2)感冒丹 (3)病狂 (4)郭嵩焘 (5)潘光旦 (6)科学的冲击 (7)OK/km (8)攻关/公关 (9)饭店 (10)最大障碍 (11)“文改万岁!” (12)选词 (13)金克木 (14)符号 (15)牙具 (16)打的 (17)连写 (18)国库券 (19)对称 (20)对称性 (21)不可译 (22)“官场用语” (23)“简明英语” (24)手包 (25)编辑/编辑家 (26)雨衣/风衣 (27)联想 (28)运作 (29)麦淇淋/人造黄油 (30)妈的奶最香 (31)公开性/透明度 (32)器泳/蹼泳 (33)催化 (34)安乐死 (35)从左向右 (36)提倡简体字坐牢 (37)投机取巧 (38)衣服上印外国字 (39)T恤 (40)意识 (41)略语 (42)去往 (43)旷日持久 (44)急症室/急诊室 (45)米高峰 (46)国骂与诗 (47)不诗 (48)美国加州一蒙古烤肉 (49)投诉 (50)令誉 (51)《明天发生了战争》 (52)邓颖超 (53)文传机 (54)麻疯? (55)诗的翻译 (56)在了 (57)西瓜水 (58)地名学 (59)“西西” (60)乌尔都语/英语? (61)“四大” (62)无人性 (63)三人成众 (64)“以文养文” (65)言语/语言 (66)齐飞一色 (67)“大”字风 (68)乐仔 (69)0 (零) (70)后门 (71)公关小姐 (72)文盲 (73)“只卖香烟,不卖口号” (74)迷你 (75)模式 (76)绿色 (77)顺口溜 (78)带响 (79)无独有偶 (80)倒 (81)倒挂 (82)忧一优 (83)再说“倒” (84)优皮士 (85)涂鸦 (86)分偶 (87)记号 (88)滑坡 (89)“国科联” (90)婴儿也会思考 (91)灰市场 (92)语言经济力 (93)文盲问题 (94)麦克太太 (95)“对缝” (96)文字的“命运” (97)今之古文 (98)数字癖 (99)“王後” (100)图像诗 (101)量 (102)尘 (103)海然热 (104)番鬼 (105) (《一千零一夜》 (106)香榭丽榭 (107)自我贬低 (108)时间可逆 (109)“三合一” (110)请读我唇 (111)苏广州 (112)贫困线 (113)烟雾 (114)福 (115)量词 (116)使用邮政 (117)爱滋/艾滋 (118)系列 (119)倾斜 (120)运行 (121)高买 (122)走穴 (123)STD (124)幽默 (125)镭射 (126)CD (127)非小说 (128)“六通一平” (129)BBC (130)数字游戏 (131)经济信息 (132)热 (133)笨死 (134)语藂 (135)萬圆绑 (136)嘉年华会 (137)拼搏 (138)无×不× (139)聊 (140)四字美言 (141)共识 (142)××性 (143)可乐 (144)绝译 (145)棚虫 (146)桑拿 (147)马杀鸡 (148)“唯批” (149)情结 (150)弘扬 (151)渤黄海 (152)“亢慕义斋” (153)连袜裤 (154)解脱/解放 (155)“不能去!” (156)大文化 (157)停顿 (158)顿/空 (159)春运 (160)负增长 (161)胶袋 (162)花样 (163)迷外 (164)老年痴呆症 (165)阳春觉 (166)农转非 (167)俄文单字 (168)非语言交际 (169)柴圣 (170)翡冷翠 (171)语言悲剧 (172)一钱不值 (173)7397 (174)格林威治 (175)拉力和死硬 (176)流行语 (177)崩克 (178)“老兄” (179)寅一辰 (180)Ω (181)软和硬 (182)对联 (183)“三S”外交官 (184)三D (185)反思 (186)吨粮田 (187)厄尔尼诺 (188)似懂似不懂 (189)国际女郎 (190)人均 (191)叠字迎春 (192)ABC (193)癌 (194)古人说话 (195)进口“物资” (196)新潮 (197)人和书 (198)你家父 (199)“隐语” (200)斗嘴 (201)日夜后记图片索引重返语词的密林 “我回来了”  一、搞和垮  二、性爱  三、881或“八八一”  四、网上笑容  五、拉长  六、线  七、管道  八、热 在语词的密林里  一、后现代与负增长  二、颜学  三、网语也有颜  四、长和短  五、汉字却有“颜”  六、“伊妹儿”  七、拟动物化  八、伟哥 当“人”变成“分子”的时候  一、酷  二、伊妹儿说:LOL  三、独白  四、分子  五、当人变成分子的时候  六、印贴利根追亚  七、一根毛或一撮毛  八、——高尔基 嗨!  一、P  二、Q  三、整  四、Hi!嗨!  五、你  六、喂 虫变成人抑或人变虫?  一、千年虫走了  二、Y2K  三、蛀虫是人吗?  四、人变牛  五、量规虫 酷毙帅呆!  一、酷毙帅呆  二、名字带来民主与平等  三、姓名的灵物崇拜  四、20世纪奇观  五、组-组-组  六、“敬惜字纸” 官迷  一、首席执行官  二、官本位  三、科级车  四、官字两个口 “主义”时代终结了吗?  一、“主义”满天飞的时代  二、主义最初只是一种学说,一种信仰  三、聪明人不把“主义”这个语尾接在自己的名下  四、后来“主义”变成了棍子,人就变成“分子”了  五、知识者制作了“主义”,却往往落在主义的陷阱里  六、“主义”时代终结了吗? 拍马屁和马屁精  一、马屁精  二、多么难听的语词呀  三、不堪入目的杜斯芬醚  四、物质三态,人间两态  五、傻女婿的故事  六、屎尿屁能人诗文吗?  七、科学家不忌讳屁  八、三字经和四字经  九、放屁狗 我不是人  一、词典证明我不是人  二、我有时是人有时不是人  三、我顿时想考博士生  四、也许我小时候曾经是人  五、学习“猴子变人”  六、原来我是牛鬼蛇神!  七、找回我自己后记

章节摘录

  七、管道  新一轮海峡两岸对话开始了,这当然是九八灾年的一个可喜的信息。境外评论说,这是“在两岸正式交流管道已告废弛的情况下”(港刊),志在“重建两岸制度化的协商管道”(台报)。  人们注意到,境外传媒大量报道和评论这个正在启动的“管道”。境内的传媒则称之为“渠道”。一边是“管道”,一边是“渠道”,其语义一也。这就是社会语言学所说的语汇因地域不同而发生的变异。《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管道”只是一根管子,用来传送水呀气呀油呀什么的,没有境外所引申的释义(=渠道)。而“渠道”一词则有二义,除了作为水道的语义外,还有作“途径”的引申义。  说来可能你不太相信,这两个语词(引申义)都是外来语。外来语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借词,既不是音译借词,也不是意译借词,但将管子或水道引申为一种途径,一种通道,是从英语的channel来的。此字在现代欧洲语言中,即不限于英语,都有此义,或者都可引申为途径。  语言学家萨丕尔(sapir)有个著名的论点:世界上没有一种语言是自给自足的。信哉!  八.热  我曾经生造过一个语词:热词。  热词当然是一个谁也不懂的东西,应该进语词病院。热词的生成是仿照热门,热点,热恋,以及科学上的热寂论,或新近出现的热点文学之类“创造”出来的。  体温比正常高,叫做发热,俗称发烧。发烧语义引申,便是热爱得不可开交的程度,于是时下有所谓“发烧友”之说。发烧友专指那些可爱的先生女士们,他们和她们对音响设备爱得发狂,或者不如说讲究得发狂,买个音箱花上十万八万,“弹指一挥间”。有人不以为然,竟冷冷地说,他们爱的是机器,不是音乐。发烧友听了笑一笑,说,没有好机器,能听绝对纯真的音乐么?公说公有理。至于我,我发烧不起来,因为我领养老金,没有足够的$$$。  近年两国之间建立“热线”电话,则是人人都晓得的了。西方一些词典说,热线一词是50年代冷战时期才出现的。据说那时两个超级大国设立了这么一条热线电话,以便出现紧急情况时两国元首可以直接通话。不言而喻,通话的目的是在迅速解决问题,以便它们可以取得主宰世界的妥协方案。为了保持这条热线每天24小时畅通,不出任何故障,每一个特定时间(例如每小时)彼此都要收发一段话语(对不起,我在此处借用了后现代的一个术语),一段与政治绝对无关的话语,以便测试线路是否畅通。据说那时苏联播发的是托尔斯泰的小说《战争与和平》片段。本来((战争与和平》这部小说,与当前现实政治完全无关,不过敏感的传媒家却嗅出这里大有文章云云。据说这里播发的小说,是一种无言的信号,没有语言的语言,据说它可能暗示:战争乎?和平乎?请君三思!  过敏症患者任何年代任何地方都会有的。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国著名语言学家陈原所着《社会语言学三书》的第二本。作者选取当代中文的二百个语词或短句,探寻其社会意义或产生这些语词的社会环境。各篇独立,有如二百则超短散文;配以具启发性插图,堪称图文并茂。书前引录哲人狄德罗箴言曰:“一句不恰当的话,一个奇怪的词儿,有时比十个漂亮句子使我学到更多的东西”。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在语词的密林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1条)

 
 

  •   尘元,语言学学者、出版家、翻译家陈原先生的笔名。书捧在手里,手感非常好。每天读几条,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闻。
  •   语文老师推荐的书,真的不错,值得孩子一看。
  •   很早以前就看过,这次买的是增订本
  •   看了它,语文一定有所提高
  •   应该不错,有时间再慢慢年
  •   经典文论,受益匪浅
  •   语言学学者、出版家、翻译家陈原先生的随笔。在陈先生看来,语言、音乐、雕塑、绘画、建筑彼此是相通的,都是传递信息的媒介;而中国的语言环境得天独厚,语词的丰富简直无与伦比。本书收录了作者1991-2001年间201条随感,为文字做出了解释,探讨了文字的变迁,有大量例句说明,还配有100多幅插图,图文并茂,但还是感觉没有想象中那么吸引人。
  •   这套书很好,大人小孩都很适合阅读
  •   内容很好,价格略高了一些。
  •   解释的很美好。感触很多。有点喜欢语言学了。
  •   过时了,没有参考价值。
  •   第一次写评论,因为很是让人无语,好评的是否是托?
  •      这本书并没有太多纯知识上的东西,大多都是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的。而且很多都是结合了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自己的想法,而且每一篇文字都是以随笔的形式,看起来比较轻松,不会感觉到压力和烦躁。特别是作为广东人的我,对于书中援引的粤语词非常有亲切感,感觉非常能理解书中的内容。而且书中的内容大多数都是很好懂的。所以我很喜欢这本书~
  •      初次见到这本书,是在唐宁书店的诗词类书架上。
       原本只是信步逛逛,两圈下来没有淘到好书,于是随意走到了那个书架。我这个人挑书有个毛病,喜欢挑剔封面和纸张。这本书先是别致的封面吸引了我。看看书名,赫然觉得有趣——在语词的密林里,细细品味,对于中文来说,这五千年的文明和成千上万的词汇,可不就是“密林”么?
       读外文系的中国人,多多少少都会对自己国家的语言感到自豪,可不是么?相对于艰涩难懂,有些时候还感觉缺乏音韵美感的外文而言,中文,果然妙不可言,词可表音,亦可表意,形声字呵,果然是一种很美很有趣的语言。中文,有着五千年文明的浸润,时时刻刻,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彰显着自己的内涵,犹如一位贵公子,即使刻意衣着朴素,却仍旧遮掩不了自身的贵气,那是在五千年文明的流逝中,慢慢涵养出来的通神气派。
       读这本书,犹如品茶,非得要一点一点的仔细品不可。咀嚼的是文字,品味的是历史。尘元先生在书中,犹如一位熟知地形的导游,在这语词的密林中闲庭信步,带着我们走向那熟识的词语之树,诉说着跟这词或古,或今,时而悱恻缠绵,时而幽默诙谐的故事。
       我从未想过,一个词语,可以包含着如此之多的故事,它也许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却经过岁月的洗礼,脱离了自己的本意,从而走向了更高的舞台;它也许是个混血儿,一步一个小心,却意外的在这片密林中深深的扎根;它有时像一阵疾风,让整个社会都跟随了它的步调,却又一转眼消失不见;它有时像细雨,慢慢的慢慢的,让所有的树木都沾染上了它的颜色。
       朋克译自Punk,古英文punk的语义为“妓女”,而美国人又把中国烧香拜佛的“香”称为punk.
       ——摘自本书第163页
       我猜“伟哥”这个译名出自香港才子之手……原名是viagra,如果翻译成“维亚格拉”,那就绝不如伟哥那样引人心驰荡漾。伟哥,伟丈夫……神驰九天九地而不落俗套。
       ——摘自本书第233页
       这是怎样有趣的一本小书呵,里头配着拙朴有趣的插图,再加上生动诙谐的文字,我愿如茶般,慢慢品……
  •     本書只宜借閱不宜買
      原因如下:
      1:內容陳舊。書中文章皆為對八九十年代最“新潮”,最前沿的語言現象的分析,如今看來,已經黃花菜得難以激起普通讀者的興趣了。尤其是其作為中學生讀物,不知會有多少中學生耐得住性子稍加翻閱?
      2:插圖排版糟糕。書中雖然精美插圖遍布,但插圖的註解全部密集列於一個目錄處,而不是緊隨插圖,此為一大遺憾。多少讀者會有如此興致對照目錄逐一翻閱插圖?或者如果讀者根據插圖尋找目錄中的解釋,全書會浪費多少時間?要知道,本書可是3小時便可讀完的小冊子。
      3:文章的批判力度有限。經歷過“革絕文化”的那十年,作者恨然於胸,難以釋懷,可以理解,但只可惜限於條件,批評只能蜻蜓點水,讓人無奈。
      所以,花20幾大洋購買此書確無必要,本書只宜借閱不宜買。
  •     陈原先生是编辑界的泰斗, 是语言文字之变化忠实的观察者,研究者和记录者.
      
      语言文字的变化也忠实的反映着社会的变化,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 语言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想想每年的流行词汇). 正是因此,这本最早开始写于上世纪80年代的"在语词的密林里", 在今天的读者看来, 已不太切合今日的语言现象和社会生活. 比如, 书中记载的某些"新潮"词汇,今日已然过气, 如"新潮"这词本身, 已被"时尚"取而代之. 某些反映当时社会经济特点的词, 也已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消失,如"对缝", (只是某些词语的消失,如"官倒" ,只因该种现象可悲的发展到了新的阶段). 而陈原先生的某些观点和立场,也已显陈旧, 如先生认为"同性恋"是开放所带来的一种"消极现象". 但是话说回来, 这么一本以记录探讨语言文字的使用和变化为目的的小书, 也恰恰以这些"不合时宜", 诠释了它的目的本身.读者在对比当时和今日不同语言现象的过程中, 就已亲身体验到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加于语言文字之上的深刻影响.如果有心, 便会是有趣的阅读体验.
      
      不过以上都不重要.
      
      因为我认为全书最值得细读的,是第二部分:"重返语词的密林". 读了的人应能明白,这里真正体现了陈原先生之风骨, 而我也不禁疑惑, 作为中学文库的一种, 中学生能读的明白么?
  •     
      手里91年的小开本。纸页发黄。书很有趣----一个细心又较真的人品评生活中或媒体上的用字问题,那种温婉又尖锐的讽刺所带给人的有趣。扉页上是狄德罗的话,“一句不恰当的话,一个奇怪的词儿有时比十个漂亮句子使我学到更多的东西”。这话永不过时:我每每被人认为太在字词上较真,读到这书才知他有更多匪夷所思的较真----而这“匪夷所思”,是我语言水平着实太低的缘故。虽然有许多老先生当日加以讽刺的“新词”如今已大行其是无可更改,但此书亦永不过时:对比之下,比“十个漂亮句子”有更多东西。
  •   几年前看过旧版,这次又重读这个新版,感觉其实还是挺有收获的.但是只借不买的建议我十分赞同.三联这套重印书的价格都有点偏贵.
  •   在八十年代(有一部分是在2000年写的),对于一个老人来讲,无论是对语言应用还是对社会现象的评论,都已经是相当开明的了。
    “重返”部分似乎只是借用“语词”来写了一部回忆录,是叙事的而非说明的。看到“古拜麦迪亚,艾洛符幽”,再联想到作者在2004年辞世,差点哭了。
  •   此書作為中學生文庫作品,確實難以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
  •   不一定,不可小看初中生的理解力,有些深的书并一定会全懂,但看下来就有记忆,可以帮助人拔高,或者是留一个问题留在脑子里,可以常想长思考,这是很有好处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