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在这里也不错

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马家辉  页数:279  
Tag标签:无  

前言

  我主要还是从马家辉的文章认识马家辉。  都说他评论写得好,我找来看,虽外行人难有意见,但很难感觉不到那是从真信念里生出来的软红火烫的文字,教我不得不佩服他不因循而自树立的勇气。  我想但凡在香港长大的香港人都有一堆说不尽的奶茶菠萝包的往事,也或多或少孕育出一份香港是我家的情怀,却不是每一个都肯在学成之后对香港有所承担。马家辉负笈国外归来,却选择用其所学,为吾地吾民认真而深挚地作出承担。我每惊异于他的今人有古风,感受却是按在时人脉搏上的。他一支笔能铮铮然发声,不只臧否,且有载道之志;不只论政,也谆谆谏诤。《江湖有事》、《爱恋无声》、《在废墟里看罗马》、《我们》……累累承载他一路走来的香港心事。  他写作的路也走得坚持。我每诧怪他是怎么做到的,要保持那样的量与质要多大的气力和苦心。当年写《消灭李敖还是被李敖消灭》的那股子热情他怎样维持到现在?在《我们》的自序里他引了一段台湾作家杨照的话以自勉,其中两句云:“原来写作同时可以刺激,甚至逼迫青春、理想与感动,不那么快从生命舞台上谢幕隐退。”让我想起某次见面他说,若将来还有人看我的书便无遗憾。想他是以此自我期许的。他散文写得踏实,学问与品位兼具,是观照的也是性情的。  西方有个说法是,all writing is travel writing——所有书写都是旅行书写。因为所有书写都是关于过程,都是某种在路途上寄出的书信:我在此,我见到,我记得,我告诉你。任何书写者在书写的过程都必须离开某一点、抵达某一点,把中间的事记下来。那些幽居的作家,则思想代替腿去旅行。庞大繁杂如圣经的《出埃及记》、荷马史诗、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或简单如一张从外地寄回家的明信片说,喔妈咪这里的海滩真漂亮,都离不开到此一游是为记的基本模式。  不过说回狭义的游记,我爱看的美国游记作家Bill Bryson说:“游记就是关于离家,去另一个地方,在广大的世界经历一些事。”然后旅人从异地归来,行囊中盛满他乡的见闻,说给乡亲听。史上最有名的游记该数另一马氏——马可波罗的丝绸之路游记了。  马家辉新书的格调与前大不相同。你眼前豁然开朗忽见他人在旅途上。在异国的海阔天空,在流动的风景画里。你看见他在走,行行重行行。  原本独立成篇的杂文如今接龙到一起,便有种气势出来,如一轴行旅版图缓缓展开,俨然一段横跨岁月的漫长的大旅程。  一开章是扑面的花香:“都说樱花是不等人的。都说今年花季是开得晚了一点。反正,来到了京都,就遇见满城的樱花……” 旅行是为了相遇吧。人与地,人与人,人与万物,乍乍然在异地邂逅相逢,是这样一种绽放的惊喜。  真羡慕他有缘造访欧美那些名校学府、图书馆、书店、文人作家的故居。啊,竟是一路书香。他和女儿的点滴小事真窝心。身边旅伴,旧雨新知,风光都在人情里。又或是晃荡于历史的尘沙,细说前朝烽烟,另有一种哀矜。我喜欢文章里没有刻意描绘景物的累赘笔墨,倒多是即兴捡拾,任意联想。寻常门巷,街边道旁,擦身过的小片人间,短短几行勾勒,别有韵致。或照相机快门一按,捕捉当眼一瞬。我理想中的旅行便是这样的,信步而行这走走那走走开开眼界和心胸。  可是当我一页页揭下去却一面暗叫哀哉,这一趟路走得一点也不轻松啊,旅人的身体不争气添的麻烦可不少。惧飞症,恐人症,头痛症,鼻敏感,眼睛也累不得。怕黑,怕鬼,怕冻。总之他毛病一大箩筐比得上出名才多身子弱的法国作家普鲁斯特,而他跟普鲁斯特一样因为对身体的苦楚深有体会,所以关于无助肉身描述格外生动细腻。他写流鼻血,写头痛,写呕吐,虽幽默处理仍惊心动魄。有次旅人不禁哀叹:“身体,我的身体,竟是如此无从掌握。” 如果每篇分开来读肯定不会有太大感觉,一口气读到底的话,就觉得这些描述在全书反复再现几乎像个副主题。不论是有意或无意,它刺激我在于它不可预期地突然将镜头拉到逼近,眼耳口鼻扭曲不成比例,跟旅行的优哉情调完全不协调却又仿佛是它的注脚。  这注脚说的是什么?我感觉是一种无常感。之所以让我深刻萦怀,是因为在这些镜头里所显现的旅人影像暴露了人的脆弱易毁。很自然其实会扩大联想到生之旅途,会很落俗地想起肉身之易逝。马家辉每多早生华发的感叹,这逐年逐月的隐隐的威胁难道是我们陌生的吗?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我脑子里有一幕很强烈,这是长江畔旅人将自己定格在黄鹤楼前的一个镜头——“千年之后一位抱病而来的特区中坑,在寒风中,继续颤抖。” 就是这样,有些画面在阅读的过程中飞进了脑就再也不飞走。他和女儿在萨尔茨堡的玻璃屋前追逐,他搭的士离开哈佛校园车窗外的惊鸿一瞥,他一口气奔上缅甸佛塔的石阶,他驾车在美国的高速公路奔驰,意气昂扬忽发豪语:“香港有马,其名日家辉,辉之志、不知其几千里也……” 而所有这些凌乱画面最后凝聚为一个回到房间写作的人的身影。  也许因为我和马家辉都写作,想像中他总在那问照片上过博客的黄昏书房,又或是城市大学那绿意盈窗的办公室,臂搁纸上写着东西。就是单纯一个写作的人。尽管他身兼多职——教育工作者、学者、传媒人、编者、电台节目主持——老实说我常忘记。但我想我不会忘记这书里的旅程,这个热情敏感豁达谐谑又有点忧郁的旅行者。  阅读是人与书、与作者相遇,山一程水一程,同行一段,美好不下于旅行。像马家辉在伦敦那一篇说:“unexpected,电光火石的刹那碰在一起,嘿,居然是你。”

内容概要

这不是诉说风光景物和风土人情的游记,而是着力于捕捉旅途中突然冒出来的、如果不写下来便即烟消云散的念头和感觉,一件件小事,一幅幅画面……    梁文道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热情推介。    十七年前,作者与身边人约定,到了四十五岁,独自出门旅行一年,回来后,彼此不问去过哪里、做过什么。    今天,作者四十五岁了,本来应该往前跨步,但他偏偏选择朝后回溯,闭门在家,编辑了一本行旅之书无常之收缠绵之书,反方向地实践了他跟身边人的旅行约定。

作者简介

马家辉,1963年生,香港湾仔人也。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毕业,美国芝加哥大学硕士、威斯康辛大学博士。
曾任广告文案、杂志记者、报社编辑,并客串主持电视、电台节目。
文章散见港台及内地报刊,结集作品包括《女儿情》、《都市新人类》、《心理学小品》、《流星学手记》、《李敖研究》、《在废墟里看见罗马》等。

书籍目录

序一:如果旅行不自在梁文道序二:山一程,水一程钟晓阳自序:青春的约定    京都·花见长江·高楼上台湾·上坟布拉格·卡夫卡的眼睛维也纳·我的弗洛伊德萨尔茨堡·年轻的旅者英伦·书简爱丁堡·哭泣的理由巴黎·当然是海明威的威尼斯·水是温柔乡波士顿·火炉边拉斯维加斯·噩梦与绮梦吉隆坡·好风好水好女人卢克索·魂断黄沙北京·疾走温蒂西安·华山不论剑曼谷·泰王的微笑

章节摘录

插图:台湾·上坟上山台湾中部有些山头冷得下雪了,白茫茫一片好天地,上山的人都在脸上挂着笑容,穿着厚厚的衣服鞋帽,驱车前来,赏雪玩雪。这是恶寒的bonus,聊作补偿。我怕冻,透过电视新闻看见那片白,想起自己曾在零下十度的地带生活过八九个冬天,身子不期然打起哆嗦,尽管沙发旁已经开着暖炉。然而当想起也曾在小屋壁炉前度过一段甜美的时光,却又打心底涌起温暖,或许为了相互取暖,居于寒地,晚上泡一杯热可可或斟一杯威士忌,坐在炉前聊天,劈里啪啦的柴火光影把脸映红,仅是眼神已经满溢着额外的善良。怕冻,当然没上山赏雪凑热闹,但每逢农历新年例必到山上佛堂向故亲灵位鞠躬叩头,这回去了,见佛堂换了新装,加建了,明亮了,减低了幽黯的哀伤,增添了向善的喜气,前来拜祭倒真的似是向亲人“拜年”。祭亲,如亲在,尤其在新年,跪下时,最想说的第一句话便是“新年好”。佛堂占地颇广,分为三部分,一部分供奉各界灵位,另一部分让善众诚心礼佛,再有一部分是喝茶茹素的空间,清静安宁,坐在矮椅匕,瑟缩着,望向远山,热茶由喉而胃把身子暖和了,一颗心遂亦沉淀下来。刹那间脑海有点空白,仿佛可以想出许许多多平日从没想及的生活念头,却又似乎什么念头都觉得想来无谓,吃茶就吃茶,茹素就茹素,让脑袋停下来三十分钟,正是对于生活的最高崇拜礼赞。这便让上山叩头成为每年的重要仪式。脚步忙乱了几百日,每年到了这一天,歇一歇吧,停一停,总是值得而应分。离开佛堂,乍子绕着山路回到市区,竞觉少了几分寒气,或许只因心底多了一份澄明。

媒体关注与评论

由于他的旅行往往带着一点不情愿,所以他总是反复无常,有时候好像看得很开,有时候又想躲回到自己的身体以及身体之内的温暖习性。出入之间,总是犹豫,总是敏感。我几乎想用“鸡婆”这句台湾话来形容这位台湾女婿的旅游书写。  ——梁文道阅读是人与书、与作者相遇,山一程水一程,同行一段,美好不下于旅行。像马家辉在伦敦那一篇说:“unexpected,电光火石的刹那碰在一起,嘿,居然是你。”  ——钟晓阳

编辑推荐

读《死在这里也不错》,比起其他也写得相当好看的游记,我觉得它最大的特点是作者的诸多矛盾跃然纸上。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死在这里也不错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08条)

 
 

  •   读马家辉,大约是在一年以前。某日在“麦田书屋”里看到两本薄薄的书,封面均是黑白照片,分别命名为《江湖有事》、《爱恋无声》,副题是“目迷·耽美”。钟情这一刚一柔的书名,翻翻,甚至有林青霞的作序推荐,遂买下。从此沉溺于马家辉笔下的光影世界里,无法自拔。“当当网”上订购的马家辉的《关于岁月的隐秘情事》与《死在这里也不错》刚送到,转身便看到了报刊亭里新一期的《城市画报》,正好有对马家辉的专访——原来,他在内地也并非“小众”。惯写影评的马家辉写起游记来会是什么样子?据说,《死在这里也不错》源于一个美好的约定。“我太太是我的大学女朋友,28岁我们读到一个台湾作家的小说,女作家在书里和人约定,谁先到45岁那年,就自己去旅行一年,回来以后彼此不能询问他去过的地方。这在当时是浪漫的,因为当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说这话的时候意味着陪伴。当时间一点一点过去,我们转眼到了这个年龄,我不觉得她记得这个约定,但是好像那种约定了时间即便不需闹钟自己也会醒来的巧合一样,我太太非常准时地去欧洲旅行了3个月。”于是,怕黑怕冷怕飞怕累的他,选择出版一本旅途之书代替旅行,“‘纸上行旅’对于我更合适些。”马家辉如是说。身为马家辉的好友,梁文道在序中爆料,说马家辉身为旅者却惧飞,还害怕在人多的空间停留。因此,这本书里既有我们所熟悉的欧美名校学府、图书馆、书店、名人故居,还有惧飞症、恐人症、过敏症、头痛症、怕黑、怕鬼、怕冻等旅人顽症。所以,《死在这里也不错》除了一贯的细致、缠绵,更多了份旅途的不确定和无常感。或许人到中年的焦虑谁都有,马家辉也不可避免。除了以上的种种怕,马家辉在《关于岁月的隐秘情事》中,将来自自身的焦虑感与无常感剖析得更为透彻。开篇中他便写道:“最近几年对时间有了近乎神经病的紧张,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总觉得日子过得超快……”于是乎,这种“神经病见诸于形体,便是对于生病的疑虑与恐惧了,从早到晚觉得头痛、眼痛、肩痛、腰痛、胃痛、脚痛……”如何与这种恐惧与虚无对抗?马家辉的选择是“让时间在岁月的书写里迷路,而由此,我重生。”《关于岁月的隐秘情事》里收录的,多半还是马家辉的影评。不同于其他一些见子打子的影评,他的评论更是对电影的一种延伸与补充。比如《因为他叫赵子龙》,将赵云的一生娓娓道来,有正史亦有野史,有演义更有合乎当下时局的想象,令读者浑不觉他写的是《见龙卸甲》的观后感。又如《别低估了张爱玲》,明明要点评的是《色,戒》,却早已跳脱了电影本身,回归到了那个年代、那个背景,将角色与原型解析得丝丝入扣。说到这,不能不提马家辉的偶像张爱玲,几乎在他的每本书里,都有写到这位传奇女子,或许可以这么说,最懂张爱玲的人,非马家辉莫属。谈及张爱玲,马家辉深情表白:如果活在旧上海,和你(张爱玲)差不多年纪,你会爱我吗?在马家辉心中,能够和这样的女人有一段爱是令他好奇的经验。期待早日收到马家辉7月出版的新作《明暗:源于影像的微琐絮语》。据说在上面他会谈到“观影经历十分梦幻”的《东邪西毒》,那可是我最爱的一部电影。
  •   引用梁文道的一句话——“我几乎想用‘鸡婆’这句台湾话来形容这位台湾女婿的旅行书写”。文章是有点小忧郁 可能有些人会认为这是多愁善感啊 身为一个男人写的文字不够大气啊什么的,可是 我觉得这正是马家辉吸引人的地方,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而且,马家辉时而幽默时而装痞,文中充满思考与笑点~:)
  •   “人生就是一场旅途,在乎的不是目的地……”这句广告词流传的很远。我记得,在高考作文里头,题记我就是用的这个。人生就是一场旅途,那么惬意而行便为旅行,而无可奈何的漂泊便是流浪。
    马家辉讲到自己的旅途时说“死在这里也不错”,然而,他愿意为之放弃生命的地方换做我的话,可能会有那么一丝丝的不情愿。其实这本无所谓,因为情愿不情愿,都不由我们自己说了算。实际上,这本书的内容绝没有那么沉重,甚至还在许多细微的地方隐藏了分属于不同人的感动,等待着我们去触碰。不过结集成册以后,读起来不会让你觉得感同身受,思如潮涌,就好像我们会说“秋天里,繁华的也只是叶落片段”。我们不能得到无限,意犹未尽之后有些小遗憾。
    马家辉遇到的不过是他所见所致之感,换做我们自己便会有不同,李志在《路》里面唱“花儿在路上等着我,燕子拥抱着穿行。”这是他所认为值得歌颂的画面。我认为在窗前哼一首歌等日落便是每天平静生活中最为美好的瞬间。在生命中的不同阶段,总会有着滋味不同的感动。将那些小片段汇聚在一起,会发现其实在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期盼着时间能够定格。“死在这里也愿意”中的死是否也就意味着追求一种永恒的意思。于是我在想,蝴蝶成为标本,大概也就是一种永恒了吧?但是这样思考下去太严肃了。
  •   《死在这里也不错》。这样的书名当然会让我想入非非。然后看内容介绍是作者的游记,又有一些地方我总是感兴趣。



    在这本书里,马家辉都是用很短的篇幅写着某个地方以及某个地方带给他的感受和思考。他用很少的文字却描写出一个国家一个城市那些突出的人文的或自然的景点,在严肃之后更多感性的东西,所以觉得轻松。我时时不自觉地感到文章内容的平衡感。



    还有一点我也喜欢,节奏。以前只以为音乐才有节奏。现在看电影看书也会因为节奏的问题大大地影响我。



    喜欢书中的短句。



    喜欢一些描写:“首演的剧院就在广场旁边,可以想像:狂傲的莫扎特,年轻的莫扎特,没有眼前的未来却有历史的未来的莫扎特曾经在此狂笑走过,……”



    “所有的沉重来自所有的轻盈。唯有在别离后,‘疲惫消失了,剩下的,只有美丽。’”



    “要累积出一个优雅的身份,没有三百年或五百年的历史无法成功,但欲把历史身份践踏破坏,只需装设几盏红紫绿灯即告成事,……最精通于这一套。

    但更精通的是,连灯都懒得装了,索性驶来一辆铲泥车,把旧墙故宅推到重建。这叫做‘走向现代化’。如果奥地利也这样做,莫扎特恐必流泪。李白,会为中国哭吗?”



    “在桥上,忽然想起卡尔维诺笔下写过的布拉格:‘在梦想中的城市里,他正逢青春年少;抵达时,却已经是个老人。在广场那头,老人群坐墙边,看着年轻人来来去去;他和这些老人并坐在一起。欲望已经成为记忆。’”
  •   看了序,这句话特别喜欢,直抵心灵!::旅行是为了相遇,人与人,人与地,人与万物,乍乍然在异地邂逅相逢,是这样一种绽放的惊喜。阅读是人与书,与作者的相遇,山一程水一程,同行一段,美好不下于旅行。。
  •   《死在这里也不错》,多不错的名字。在看到梁文道的介绍后,我就一直对这本书念念不忘。书到手之后,掂量着,那么顺手,那么舒服,灰色的基调,凉凉的,又如此温柔。
    翻开书页,那种温情的絮语,将这个男人细腻的感受,轻轻地挠到你的心上。
    我一直也以为,去旅行,不是为了表示我曾到此一游,是要看那里的风土人情,是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的。透过这本书,我感觉看到了。
  •   平时多爱看家辉的评论和谈话类节目,喜欢他温柔而有些蹩脚的广式普通话,大爱这本书,旅途中的纠结,感悟,对女儿及家人的爱,跃然纸上,这些感触与我皆有颇多共鸣,这些年也算到了些地方旅行,大多应为懒,没有留下字据,读这本死在这里也不错,算是共鸣之作.不经莞尔,是的,有些地方死在这里也不错
  •   喜欢一本书可以有很多种理由,装帧精美,插图逗趣,或者只是纸张摸起来觉得顺手。这些条件,这本书统统没有,甚至,连个书名,听上去都不太吉利。可是,我就是喜欢。没有理由,有时候反倒是最好的理由。撤掉中封后,书皮简单的令我扼腕。通篇本白色,加上一个只占了很小篇幅的全黑的小人影,还有拿浅黑框起来的白色的书名,以及两段摘序。干净,这是我所想到的最贴切的词。看书的时间多半是抽空出来的。中午熄了灯的办公室,同事们在安静地休息。打亮桌前泛着黄光的小灯,感受作者在旅途中突然冒出来的一个个念头和一丝丝感动。等到继续工作的时候,纷烦的情绪神奇般地平复下来。文字的力量,需要用心体会。
  •   马家辉的文字风格比他在电视节目里可爱多了,幽默,观察角度新颖。看多了那种攻略式的旅游书,看看马博士的游记小感,对自己也是一种启发,对旅游嘛,指导意义还真的不算大~
  •   死在这里也不错,初次读马家辉的书,发现文字很细腻,才子笔调。
  •   在买来读这本书之前,我也看过许多马家辉的文字,细腻,明亮,满是温馨。可以这么说,读他所写的文字是一种确确实实的享受。如果你曾经读过他的书,抑或者是博客、专栏,想必你也会被他所吸引。断断续续的读了很多天,才把这本书看完,随即却有再看一遍的冲动。压抑不住心中出发去旅游的冲动,但也知道自己没有作者的文雅与才思,是不可能把相似的经历这样呈现出来的,但这并不妨碍我对这本书的推崇。所以,如同品茶一般,值得反复回味此般文字。
  •   这书最讨我喜欢的是序言。马家辉文字也不错啦,有很多龟毛奇怪的心思确实还挺好看的
  •   我死便埋。

    这样的旅行真惬意。

    我刚刚从峨眉普陀九华回来,下一站西藏。

    死在那里也不错。
  •   是听了马家辉先生在我校开的一场讲座后才买的,文字时而俏皮时而深邃,很可爱,与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很想和基友把马家辉先生旅游过的地方都去一遍
  •   读此书,就可看到写书的人!就是在《锵锵三人行》中的马家辉。
  •   同时买了几本书还没开始看,马家辉的文字很喜欢,看了介绍才买的,应该不错。
  •   看书的时候,没法把书和电视荧幕里的马博士联系起来,但是梁文道却可以,看他的书也似乎就是他人用着他的腔调在说话,这很有意思~
  •   很喜欢这本旅游书写,很喜欢梁文道给他的评价。
    有些情绪,有些想法,60年代的人熟悉也陌生。
  •   是我喜欢的调调才买哟;呵呵呵 很不错 马家辉 速度很快啊笔记时间早很多 嘻嘻
  •   内容有点跑题 要不是看在马家辉还有三分真实的份上 这书真是隔靴搔痒 满嘴胡说 就是名字好听 而已而已
  •   这样写游记颠覆了传统?没有,只有名字有这感觉,内容仍然是游记一定要涉及的内容.文中提到的地方,也许每个人去了,感觉都不同,这才是旅游的真正魅力.
  •   第一次读马家辉的书,很轻松随性的写作风格,读一读挺好的~~~
  •   在决定买这书的时候犹豫了很久。看了些评论和书摘后仍旧有所担忧的买了下来。
    真正开始阅读后,很是惊喜。
    现在仍旧在读中,没有读完一本书是不好随便写评论的。
    但单不说内容,就文字的叙述方式即给自身带来了另一个天下。
  •   很想去旅行!哈哈!
  •   非常不错的感觉,三联的书应该错不了
  •   前几天去了马老师的活动,回来就入手了这本书。晚上睡前看一下,很不错!
  •   书的质量很好,只是送来时书的封面稍微有点脏。内容不错,值得买。
  •   书真心不错。就是有点苦逼买重了…
  •   才看了几页。马家辉的文字很美。文章多为散文,不着重于写景叙事,着墨于当下的感动。
  •   看得出作者是一位很敏感的作家,把很小的事情都写出来,体会生活中的感受.
  •   我觉得这也是能让人静下来的,不同于一般的游记
  •   一本游记 写的很文艺 一些段落很让人感触
  •   看完这本书更喜欢马家辉了
  •   每次从当当买书,心情总是愉快。包装和质量都是我喜欢的。
  •   旅行也是一种埋葬
  •   有真正旅行的意义
  •   朋友推荐的内容还不错,书的质量也挺好
  •   一种情怀,非常不错的书,值得推荐。喜欢家辉的文字和思路,值得推荐!
  •   书不错,已经看完了,乐在其中;
  •   他的文字很细腻,很柔情。处处散发着和小女孩的点点滴滴,是难得的好父亲,总是与女儿交流,、相处融洽,心向往之
  •   被这本书的书名给吸引了~买下来后发现是游记 仔细一看发现本书跟其他书不一样之处~待品味
  •   马博士的游记给我一个多维的视觉,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可以如此饱满丰富,教我一种自娱自乐的自处方式,化解了许多生活琐碎之不可避免的庸俗,原来可以这么有趣和得体,大赞
  •   之前看锵锵三人行就觉得这个人有意思,看过书以后觉得文字比较细腻。
  •   作者人帅,散文好
  •   师奶杀手。。。。。在旅游的时候能写什么呢?其实他很细腻、、、、、感受很强烈、、、、、再加上他的学问研究。。。。融入真是生活里。。。
  •   书中慢慢溢出的父爱,很让人羡慕
  •   看过一段电子版的,这么好的书还是读纸质的爽快。。。
  •   喜欢作者的文字风格 朴实质感却不失幽默 他通过琐碎的事件道出很多感受 思维转换虽快 但感觉愉快至极 喜欢散文的推荐给你们
  •   同学推荐~看了还不错
  •   买的几本书挺好的,手绘、散文和小说都是我喜欢的,当当的价格很实惠~以后还来~包装不错啊~但是到的时间有些长~用了一个多礼拜呢~
  •   说来也看了不少游记,但这本依旧喜欢,挺喜欢这样的风格的,自己走不出去,看别人满世界走也是好的
  •   心血来潮,听了马先生的讲座于是萌生买书冲动.看了两篇,个中细腻尚在品位中.
  •   马sir的书期待很久了,他不是在作故事,而是在写故事。写自己,写别人,写任何事。
  •   很喜欢,看锵锵三人行认识的马教授,第一次读他的书
  •   是不能草草读罢的书
  •   还没开始读,拿到手随手翻了下,不算精致的小插图却处处飘着旅途的味道,只字片语间笔者细腻的心情展现无余
  •   在wg,死在哪里也一样
  •   在书店邂逅的一本书,回头查了一下作者,发现很喜欢,于是就买了下来认真读读。
  •   很有旅行者的范范,封面设计的再有味一些就好了
  •   因为一些事情耽搁了 但是书很好~
  •   很久以前看过这本书 如今捧着自己入手的新书 观书之感仍如当时
  •   书很好 但是没有包装
  •   我下周要看的书
  •   终于买到这书了,我要细细细细看哈哈
  •   送书快,很好的书。
  •   喜欢的人自然会喜欢
  •   喜欢他与小女孩的故事。父亲称女儿为小女孩,有种前世情人的味道。
  •   做摘抄都得满分的说。
  •   比电视更有情感,文字还是挺丰富的
  •   那么多值得回忆的地方,感人的记忆来自对此时此地的感受,值得一读。
  •   这本书没有塑料包装哎,有一点点脏,不过不影响阅读啦,我很喜欢内容,就不计较封面了。。。
  •   。。。。还没看,发货很快
  •   质量好,物流一般!
  •   喜欢在网上买东西,省事省心,省油,不用浪费时间去书店买了
  •   晋唐小楷六种,印刷质量太一般了
  •   很喜欢这种调调
  •   送货很及时,本本装帧都非常满意
  •   之前就在网上看到了相关评论 确实是好书
  •   还没看但是马博士顶一个
  •   走到哪里算哪里
  •   还没有看,哈哈,书皮很好
  •   goooooooooooooood book
  •   可惜图片是黑白的还很小
  •   这是看的他的第一本书,还好
  •   书面完好,没有损伤。
    很新的
  •   精彩,推荐给友人们看•••
  •   里面嘛,可以看看
  •   找找看
  •   这是一本平实质朴的书,作者看似无奇的描摹,处处渗透着他自我的处世态度,个人魅力展现无遗,书中多次出现作者的女儿,他用“小女孩儿”称呼她,宠爱之情溢于言表,他去过那么多地方,在每一个地方寻找自己的感动,对于没有机会去那些地方的我来说,能够真实的感觉到那里带给作者的感受是非常重要的体验,有别于一般游记用大量照片充版面和到了一处就极尽奉承之能事的浮华,这本书表达了真实的情感,我喜欢这样的真实?
  •   每一个叙事的篇幅不长,很适合睡前阅读。我不在乎作者笔下的风景有多少笔墨,而是跟着作者的思绪联想自己身临其境的感受。
  •   玩儿闹之书,洗手间之书.和这些年牛毛般的行记书无甚区别.这次买来,破天荒没扔书封,留着转手出去.
  •   还好是借来的。。。。。。
  •   《死在这里也不错》不是诉说风光景物和风土人情的游记,而是着力于捕捉旅途中突然冒出来的、如果不写下来便即烟消云散的念头和感觉,一件件小事,一幅幅画面。
  •   散文如果不喜爱作者则看不得。看锵锵了解了马家辉,观点新颖,戏谑幽默。现在看,文章也还不错
  •   无疑作者是敏感的,敏感多绪,淡淡的漫在读书的过程中
  •   买来一直都没有看的书籍
  •   还可以,大便书,慢慢翻~
  •   喜欢 香港人写的游记 如果加上欧阳应霖就更妙了
  •   是买给老公看的,他说不经看,书太薄了,内容有点少。
  •   有点粗糙,并不是指内容,而是装帧设计和印刷质量,不够精细,纸质书讲究的就是装帧和印刷,否则,失去了纸质书的美。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