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西法效应

出版时间:2010-03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美]菲利普·津巴多  页数:544  译者:孙佩妏,陈雅馨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全球最具传奇的真人实境实验,了解人性最需要看的经典著作。    1971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主持了“斯坦福监狱实验”,引发了全球心理学界重新审视以往对于人性的天真看法。实验中,通过专门测试挑选了征募来的受试者,即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这些人被随机分为狱卒和犯人两组,接着被置身于模拟的监狱环境。实验一开始,受试者便强烈感受到角色规范的影响,努力去扮演既定的角色。到了第六天,情况演变得过度逼真,原本单纯的大学生已经变成残暴不仁的狱卒和心理崩溃的犯人,一套制服一个身份,就轻易让一个人性情大变,原定两周的实验不得不宣告终止。    2007年,津巴多教授首度撰书详述其事,并结合从该实验到伊拉克监狱虐囚案三十多年来的社会现象,深度剖析复杂的人性,透彻解释“情境力量”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为什么优秀的美国女兵会对伊拉克战俘做出虐囚的性游戏?为什么护士明知医生处方超剂量,却仍遵从指示开药?为什么上司只是暗示和默许,属下却惟命是从和变本加厉?在日常生活中种种社会角色剧本的规范与约束下,我们是否会像上帝最爱的天使路西法一样,不知不觉地对他人做出难以置信之事,从而堕落成魔鬼撒旦。善恶的界限在哪里,人性的脆弱超乎你的想象!

作者简介

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1933-)毕业于耶鲁大学,曾先后执教于耶鲁大学、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现为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荣退教授。他的《害羞》(Shyness)、《心理学与生活》(Psychology and Life,与 Richard Gerrig合著)两书总销量已逾250万本。

书籍目录

第1章  邪恶心理学:情境中的性格转换第2章  星期日:突袭逮捕行动第3章  堕落仪式正式开始第4章  星期一:犯人叛乱第5章  双重麻烦的星期二:访客和闹事者第6章  星期三:逐渐失控第7章  假释的权力第8章  星期四:对峙时刻第9章  星期五:淡出黑暗第10章  斯坦福监狱实验的意涵Ⅰ:性格转换的炼金术第11章  斯坦福监狱实验的意涵Ⅱ:伦理学及拓展研究第12章  社会动力学调查Ⅰ:权威、奉守与顺从第13章  社会动力学调查Ⅱ:去个人化、去人性化以及姑息之恶第14章  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囚事件第15章  让系统接受审判:领导层的共谋第16章  抗拒情境影响力,赞颂英雄人物致谢

章节摘录

  另一种理解:特质、情境、系统  “特质论”之于“渐进论”,正对比于“特质的”之于“情境的”因素会如何影响行为。当面对一些不寻常的举动、一些突发事件或一些反常无理的现象时,传统取向是以某些导致行为的固有特质为了解来源,例如基因、个性、品格、自由意念等倾向,要是论及暴力行为,则研究其凶残的人格特质,要是提及英雄壮举,则搜寻个人利他奉献的基因。  为什么美国小石城城郊社区爆发高中生枪械扫射,造成几十名学生和老师死伤?为什么一对英国学生会在购物中心绑架三岁孩童,最后还冷血杀害?为什么无数巴基斯坦和伊拉克青年男女会成为自杀攻击炸弹客?为什么许多欧洲国家的人民,明明晓得极有可能被纳粹逮捕,危及自身和家人生命安全,仍然选择保护犹太人?为什么许多国家里的“吹哨人”冒着个人损失的风险挺身而出,揭露当局者的不公正和不道德的行为?  对于以上问题,传统的观点(支持者大多拥有个人主义色彩浓厚的文化背景)会试图以病理学及英雄主义来解释。现今精神医学、临床心理学、人格与衡鉴心理学皆倾向特质论,而我们大多的体制也基于法律、医学、宗教的立场,认为疾病、罪责、犯法应指向病者和罪者,因此,面对以上这些问题,将以“谁”的问题为出发点来了解这些事件:“谁”该负起责任?“谁”是罪魁祸首?“谁”应受谴责,而“谁”又应得赞扬?  社会心理学家在试图了解非常态的行为原因时,会尽量避免这类针对特质的论断,社会心理学家以自提的问题开始,寻求是“什么”造成结果,在“什么”状况下会造成特定的反应,“什么”事件会引发行为,“什么”情境下最接近当事者状况。社会心理学家会问,何种程度的个体行动可以追溯外在因素,如情境变项和特定安排下的环境历程。  “特质取向”和“情境取向”就如同“健康医疗模式”和“公共卫生模式”。医疗模式尝试在受影响的个人身上找寻病灶的来源,相对地,公共卫生模式的研究者认为,疾病的触角衍生自环境创造出的致病状态,生病常常只是环境病原体导致的最后结果。举例来说,一个出现学习障碍的孩童,医疗模式会给予许多药物上和行为上的处方来克服这项缺陷。但是从情境取向来看,由许多案例中可以了解,根本问题可能不只如此,尤其是低经济水平这个外在因素。问题可能出自误食家中墙壁剥落的油漆而造成铅中毒,因此,结论就会是因为贫穷而使病情恶化。  从情境取向这种观点来解释问题,并非仅是概念分析上的抽象变化,更提供了解决个人与社会问题极为不同的方式。这样的分析方式有着重要的涵义,并且提供直觉敏锐的心理学家们走人大众的生活,试图理解为什么人们会这样做事、那样做事,理解该怎么做才能让生活变得更好。只是,在个人主义当道的社会中,很少不受特质论所影响的人,每每一发现问题,首要就是观看动机、特征、基因和个人病史。大多数人在理解他人行为时,都倾向高估特质的重要性,而低估情境因素。  在接下来的几章,我将提供一系列真实的证据来对抗特质论,并且扩展焦点显示人们如何沉浸于情境中,因情境释放的力量而改变性格。人和情境常常处于相互影响的状态,纵使认为自己拥有稳定一致的人格,也可能不是真的。独自工作与在团体中的自己可能不同,在浪漫氛围中和在学校环境中不同、和朋友一起与陪伴陌生群众时不同、旅行中或藏身自家小窝中的自己,也都可能不同。  “巫师之锤”和欧洲猎巫行动  《巫师之锤》(也称为“女巫的骨锤”)是首先记载广泛使用“特质论”来理解邪恶的书籍,它后来成为宗教审判的“圣经”,是宗教审判必读的著作。书中内容起于一个亟待解答的谜团:在全善全能的上帝之下,恶魔何以仍旧存在?其中一种解答是,上帝允许它们存在是为了让人们接受考验,屈服于淫威之下的就下地狱,能抵抗邪恶者便得以上天堂。然而,因为亚当和夏娃的堕落,上帝会限制恶魔对人类的直接影响。所以恶魔们以派遣巫师作为中介者为策略,执行恶魔对人类的召唤,导致人们沦丧良知。  于是为了防止邪恶蔓延,处置散布各处的巫师,许多天主教国家以找出并消灭巫师为解决之道。从茫茫人海中找出恶魔的卧底,“识别”是首要工作,然后以各式各样的严厉酷刑逼供,让这些人承认自己的确为“异端”(heresy),接着便歼灭这些“异端”(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猎巫行动)。无法在这样的考验下存活的就如此死去,简单且直接。  就算不提起许多精密规划的恐怖行动、酷刑和数以千计的未知灭族行动所造成的大量死伤数目,光是这种大幅简化复杂议题的概念,就足以教人燃起一把对于宗教审判的无名火。形成“巫师”这样低鄙的类别框架,提供社会快速解决恶魔的方式,只要恶魔使者的身份一被确认,就是实施酷刑、下油锅、上火刑架。  在由男性主导的教会及国家中,我们不难想见为何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被冠上巫师之名。这些“异端”通常会因为几种形式受到威胁:守寡、贫穷、丑陋、畸形,少数几个特别的例子则是太傲慢和太有威权。宗教审判的工具,目前仍现形于世界各处的监狱中,在军事或法律审问中心里更是标准执行程序(等我们拜访阿布格莱布监狱时,会有更多的描述)。  ……

编辑推荐

  1971年,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教授主导“斯坦福监狱实验”;该实验有如一发震撼弹,引爆全球心理学界重新审视以往对人性的天真看法。三十年后,津巴多教授以《路西法效应》首度亲自撰述、并呼应从“斯坦福监狱实验”到“伊拉克监狱虐囚案”三十多年来观察到的社会现象,深度剖析复杂的人性,全盘且深入解释“情境力量”影响个人行为的概念。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路西法效应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48条)

 
 

  •   全球最具传奇的真人实境实验,了解人性最需要看的经典著作。
    1971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主持了“斯坦福监狱实验”,引发了全球心理学界重新审视以往对于人性的天真看法。实验中,通过专门测试挑选了征募来的受试者,即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这些人被随机分为狱卒和犯人两组,接着被置身于模拟的监狱环境。实验一开始,受试者便强烈感受到角色规范的影响,努力去扮演既定的角色。到了第六天,情况演变得过度逼真,原本单纯的大学生已经变成残暴不仁的狱卒和心理崩溃的犯人,一套制服一个身份,就轻易让一个人性情大变,原定两周的实验不得不宣告终止。
    2007年,津巴多教授首度撰书详述其事,并结合从该实验到伊拉克监狱虐囚案三十多年来的社会现象,深度剖析复杂的人性,透彻解释“情境力量”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为什么优秀的美国女兵会对伊拉克战俘做出虐囚的性游戏?为什么护士明知医生处方超剂量,却仍遵从指示开药?为什么上司只是暗示和默许,属下却惟命是从和变本加厉?在日常生活中种种社会角色剧本的规范与约束下,我们是否会像上帝最爱的天使路西法一样,不知不觉地对他人做出难以置信之事,从而堕落成魔鬼撒旦。善恶的界限在哪里,人性的脆弱超乎你的想象!
  •   《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是全球最具传奇的真人实境实验,了解人性最需要看的经典著作。1971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主持了“斯坦福监狱实验”,引发了全球心理学界重新审视以往对于人性的天真看法。实验中,通过专门测试挑选了征募来的受试者,即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这些人被随机分为狱卒和犯人两组,接着被置身于模拟的监狱环境。实验一开始,受试者便强烈感受到角色规范的影响,努力去扮演既定的角色。到了第六天,情况演变得过度逼真,原本单纯的大学生已经变成残暴不仁的狱卒和心理崩溃的犯人,一套制服一个身份,就轻易让一个人性情大变,原定两周的实验不得不宣告终止。
  •     2003年美军入侵伊拉克后,各种虐囚丑闻频频曝光,素以法治著称的合众国政府被推到了伦理和人性的风口浪尖。无独有偶,自去年以来,中国媒体和网民也披露了多起发生在看守所内的非正常死亡事件。囚禁罪犯或嫌疑人,这一似乎是为了保证安全的公共行为,本身就造成了大量可怕的“意外事件”。    症结所在并非无迹可循。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于上世纪70年代做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已经对监狱生态做出不少深刻的揭示。但社会和文化并不因理论的进步而出现立竿见影的改变。时隔三十多年后,这位早已成为学术泰斗的老人家,还得亲自出马再炒一遍冷饭,详尽地分析虐囚丑闻,不厌其烦地提醒我们:人本无所谓善恶,不良制度所决定的权力构架和社会情境,才是真正的恶魔。    津巴多在一个民风甚佳的中产阶级社区里刊登了实验被试招聘广告,从应征者中挑选了一批身体健康、心智正常的年轻人,把他们随机分成“狱卒”和“囚犯”两组,在由地下室改造而成的模拟监狱中,进行预期两周的监狱实验,想看看“情境”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多大影响。“狱卒”和“囚犯”起初还客客气气半推半就,不过很快就进入角色,“狱卒”变得残忍暴虐,虽然实验规定狱卒不得体罚囚犯,他们仍有办法对狱卒进行残酷折磨,连简单的“报数”都能想出众多整人花招。而囚犯在尝试反抗失败后,变得绝望、麻木、丧失自尊。实验设计对被试下的“猛药”连津巴多自己都没有预料到,很快就有人情绪崩溃退出实验,不到一周,津巴多就发现“狱卒”开始强迫“囚犯”做出模拟鸡奸的动作。他立即庆幸自己已经决定提前结束实验。    该实验中一个重要的设计,在于被试的挑选。一旦爆发社会丑闻,各方力量倾向于把原因归结为当事人的某种特殊性。对出现丑闻的机构而言,这样做有利于维护自身形象;在自由主义的美国文化中,人们也习惯于认为个体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在许多国家,这样的现象还有一个津巴多不曾提及的原因:不管发生什么,某些制度和意识形态,总是免责的。为了排除个体特殊性因素,津巴多特意对应征的被试进行过挑选,用各种量表确保他们在人格、情绪和心智方面没有异常,而由于报名的多为学生,这批人的受教育程度还高于平均水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当时的美国,这些学生“正是来自强调造反、个人探索、否定权威和盲从的青年文化”。    在斯坦福监狱实验中,“当狱卒的人知道,只要随机分派的狱卒换个面,现在就可能是他穿着囚衣,被这些原来受他虐待的人所控制。他们也很清楚,对手并不是因为犯下任何罪行而该得到如此低贱的地位”。如此尚且会发展出虐待行为,如果一个社会已经不把罪犯(或嫌疑人)当人看,而是喜欢用“人渣”、“杂碎”来称呼他们,则这种将对方污名化的情境已经在他们进入监狱(或看守所)之前建立起来,可想而知监禁中的暴行会发展到何种程度。    囚犯在几经受挫后,会进入一种习得无望的状态,不仅不去争取自己应得的权利,反而对整个情境失去了客观、清醒的认知。实验前,被试签署的实验同意书中明确指出,被试有权随时退出实验。几天的囚禁中,“囚犯”逐渐无法忍受,想离开这个环境,他们有好几次机会见到“狱卒”以外的人:牧师、心理医生、家人、假释委员会,乃至津巴多本人。如果这时他们声明自己不想再继续实验,然后走出地下室,没人有权阻拦他们。但他们没有,他们甚至讨论过“越狱”计划,却没有想到坚持自己的正当权利——— 实验过于逼真,致使他们在心理上,已经认定自己是个囚犯。这种“自我实现预言”既有卡夫卡小说的桥段,又有福柯哲学的味道:你不必是真正的罪犯,看守你的人也不用是真正的狱卒,只要你被他看守了,时间一久,你就会忘记自由,相信自己是囚犯,从而成为名副其实的囚犯。    不良的制度虽然给每一方都带来伤害,但暂时获得权力的一方却不那么讨厌这个“坏制度”。当津巴多宣布实验提前结束时,“囚犯”们欢呼雀跃,“狱卒”们却不是很高兴,一些人觉得自己完全可以胜任管理囚犯的工作,实验进行到预计的时间毫无问题。    “囚犯”无疑是受害者,但“狱卒”的体验却很纠结:他们原本善恶分明,却忍不住屈服于情境压力;他们明知自己在作恶,却无法抗拒虐待他人、展示自己权力的诱惑;他们一面残忍对待囚犯,一面也“怒其不争”——— 他们不明白人数上远超过自己的囚犯,为什么全都甘愿服从自己下达的屈辱性命令。只有少数狱卒意识到,自己也是系统的囚徒、资源的奴隶。    不仅善和恶之间的界限十分脆弱,稍一经受情境压力就会断裂,“囚犯”和“狱卒”之间的界限,也会被人为地消除。心理学家布鲁诺·贝特尔海姆观察到,纳粹集中营中的某些囚犯的行为更接近狱卒,他们虐待其他囚犯,还穿上纳粹党卫军制服。   美国的监狱暴力向来十分严重,津巴多谦逊地指出,就监狱的邪恶面而言,斯坦福监狱并没有揭示出比前人更多的东西:“监狱是个野蛮的国度,能够激发人类天性中极恶的一面。监狱是暴力及犯罪的温床,在这方面的贡献远胜于它促进的建设性改造……作为社会的犯罪控制工具,监狱是彻底失败的社会实验。”不过面对既成的制度和情境,普通人是不是只能俯首听命呢?当然不是。在津巴多眼中,真正的英雄并不是革命家和社会改革家,而是那些关键时刻不屈从于情境压力、按自己原则行事的普通人。正是他们,唤醒了大众对体制邪恶面的清醒认识,从而促成了革命和改革。在作者对实验的详细描述中,读者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位侃侃而谈、政治观念激进、梦想成为革命家的小伙子,却是第一个情绪崩溃、退出实验的人。而那些低调、不起眼的人,往往会坚持到最后,在其他人都已麻木的情况下仍能发起反抗。    在分析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囚案件时,津巴多向读者介绍了一种新的现代邪恶——— 当权之恶。“在这些虐行中,政治及军事的指挥链正是以当权之恶为基础扮演着串谋者的角色。无论是公共或是私立组织都一样,由于组织是在合法、而非伦理的构架下运作,因此在达成其意识形态、总体规划、损益平衡或是获利底线等目的的过程中,其冰冷的理性运作便可能造成人们受苦甚至死亡。而当这样的情况发生时,它们总是拿目的来正当化其效率至上的手段。”    丑闻曝光时,公众的反应经常是要求“严惩肇事者”,这说明大众的心态更多是停留在幼年期,他们假定人分成好人和坏人,对坏人严惩不贷,就可以保证好人免遭伤害。这是人对现代社会信息过载的反应(很少有人有时间和精力探求善恶的根源,尤其当这种根源最后指向一个庞大、复杂、不透明的系统时),而在一些国家,这也是一种“政治正确”的思维方式。可惜这种逻辑只在童话里有效,现实生活中,每每有人因为这种逻辑而成为不良体制的替罪羊。    斯坦福监狱实验,不仅揭示了情境对行为的重要影响,更重要的是,它将人们的批判目光,从个体转移到了体制和系统本身。“‘特质取向’和‘情境取向’就如同‘健康医疗模式’和‘公共卫生模式’。医疗模式尝试在受影响的个人身上找寻病灶的来源,相对地,公共卫生模式的研究者认为,疾病的触角衍生自环境创造出的致病状态,生病常常只是环境病原体导致的最
  •   这么厚的书,读来却不觉疲惫,真的觉得津巴多教授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很有价值!
  •   借由斯坦福监狱实验研究出人性的阴暗面,任何人心中都有一个魔鬼,在特定的情境和环境处就会显现出来,这本书,我看了一半,前面几个实验都看完了,可是后面理论和延展扩展的内容实在看不下去了,不过不是书的问题是我自己的问题,心理学必看书籍,很好,五星
  •   每年的南京灾难日的时候我都愤愤不平地骂,怎么能如此灭绝人性?所有的种族屠杀事件,我都无法理解人性为什么会如此残忍?这本书为我解开了谜题,并也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丑陋,如果我当时也处于那个环境,我相信我自己也会成为丧失人性的那群人。道理你知道了,丑陋也见识到了。这本书对你最大的好处是,你能看清别人,也让你谨慎地不让自己处于丧失理智的情境下,如果你不幸处在了,至少能让你比别人更快清醒过来,并抽身而出。
    强烈建议阅读,500多页,安排一个月的时间吧,而且斯坦福监狱实验已经翻拍过多部电影,也可以看相关的电影。但是相信我,两者都看过的人,还是觉得书籍更深刻。
  •   偶然看到斯坦福监狱实验的事情,所以买了这本书,我想对于了解人性,解释许多我们常常侧目的事情很有想法,其最高的价值在于是出自实验和真实的故事,并且作者写的很通俗易懂,一本学术性著作如此易懂正是体现了学术的真谛……译者的翻译也翻的不错,许多难以翻译之处都可以看到译者努力解释的心思……非常值得一读……
  •   这本书从斯坦福监狱实验,分析人性在权威情境下的改变,并将相关研究和实验也拿出来一同分析,很不错的一本书。关于实验的部分有点冗长,换个角度也是描述得很详尽。翻译不是很理想。
  •   关于“斯坦福监狱实验”的记录总结,对社会心理学感兴趣的童鞋可以看看。
  •   全球最具传奇的真人实境实验,了解人性最需要看的经典著作。
  •   书还没看,概也是质量好的。都是我感兴趣的内容。虽然实验本质上很残忍,路西法效应这一人性中的阴暗面更是残忍
  •   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所引起的研究,值得一看
  •   路西法效应 让人震撼的心理学实验
  •   津巴多的著作,对人性中的冷漠和黑暗的部分有很深刻的分析。推荐!
  •   斯坦福监狱试验是社会心理学领域一个著名的试验,抱着一颗好奇的心开始了阅读。感觉翻译的比较流畅,读起来没有晦涩的感觉。推荐一下。
  •   路西法效应是越来越被国人所关注的一项社会学的调查研究。Phillip Zimbado教授的调查充满了让人着迷的故事。这个调查故事既让我们感兴趣,也让我们感到惊讶和不解,甚至有人会质疑这个实验的真实性。但是,事实是,路西法效应真实的存在着。无关乎善恶,只是环境造就了人。
  •   作为大众化的心理学读物,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就会思考人性,书本循序渐进向读者分析了何为路西法效应以及利用路西法效应的后果。
  •   此书不错,任何人在那种情境下都会犯非常严重的错误,但是作者的实验让我感觉过于简单,不是很真实,我感觉应该是真实的监狱才更能看出暴力,情色,毒品,等一系列的丑恶,让人不得不变坏!
  •   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津巴多 著)推荐
  •   人之初,性本善,我们当初都是好人,可是社会太复杂,人心不蛊啊,在恶劣的体制环境下,好人也会变成坏人的,社会是个大染缸,不容你不早点学坏!就像伟大的周某人,不是也在体制内屈从于恶人,也变成恶魔了吗?路西法效应,真的是摆脱不了的善变恶的法则吗?
  •   以前看过作者写的《心理学与生活》这本经典教材,没想到这个经典的心理实验也是他做的,说明了,环境和社会对一个人心理的影响。值得人深思,对老一辈那句,会读书去哪里都会读书这句话的一个有力的反驳。
  •   书还没有看完,但是已经有了一些自己的感受。
    书包装很朴素,但是内涵大于外表。
    经典的实验,揭秘人性如何被环境改变。
    也解决了我的一些疑问:
    孟母三迁的合理性;
    为何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总是会坚持不下去,总是说:没气氛。

    知道了原因,才能找到解决办法。
    一句话,能让人思考的书。
  •   通过实验引发写的很详尽,对于人性和环境的关系用另一个角度解读,让人受益匪浅
  •   这本书说的事例很有意思,说明了人性本恶,任何人只要有了那么一点点的权利,都会把它用到极致,让别人感受到他的权威,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这本书用一个很有名的实验验证了这个例子,这本书是梁文道推荐看的,很值得一读。
  •   津巴多对人的情感需求非常敏感,书中对人物的一些语言或者行为上面的表达出来的情感需求都有较深刻的分析。虽然每一章里面都会分成许多小部分,但每个部分非常的紧凑,阅读起来非常的完整、连贯。
    关于翻译的方面会出现一些小问题,偶尔会有比较晦涩难懂的语句,也会出现极少的错字(在我的理解中是属于这一些的)。
  •   很深刻的一本书,讲的在特殊情境下好人是如何变成魔鬼的,深刻分析了人性,对于社会心理研究大有裨益
  •   津巴多不愧是美国心理协会会长,这本书不仅内容丰富,还非常引人思考!很值得啊!
  •   这本书就像一篇试验报告,条理清晰,逻辑贯彻。每个人心中都同时住着天使和恶魔,每个人都是恶魔。真正引发它们的不止个人性格,更多的是人与人,人与环境这些大的影响(间接的影响)。就像有只上帝只手在操纵一切,你看不到他的影响,却总是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行。这是一本开拓了新方向的著作,心理学研究的方向。其实有很多书也涉及到了书中的一些规律,比如秘密,吸引力法则实质上就是告诉我们调成想要成为的频率,最终引起大环境的共鸣...
  •   知道这个实验,看得心都凉了。一个正常的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情境影响实在太关键了
  •   著名的斯坦福实验,触动人心的改编电影死亡游戏,推荐
  •   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看了电影,才想了解这些
  •   这本书所描述的是社会心理学实验中最经典的一个!
  •   著名的斯坦福剑与实验,文字重现
  •   以前就读过津巴多的书,很不错,梁文道介绍过这本书,所以就买了,正在看
  •   津巴多的书还是不错的,物流也不错
  •   津巴多的书,毋庸多说
  •   还没开始看,不过津巴多的书想差都难
  •   聽老師的推薦買了這本書,很有感觸,津巴多的實驗確實對研究personality的人有一個參考,引人深思
  •   通过真实实验对人性变化描述的非常清晰,还没读完,受益匪浅
  •   不错的书籍,在ted上看到了津巴多的演说,特地买了这本书看看。
  •   津巴多出品值得信任
  •   应该说是不错的 个人很喜欢津巴多 这本书也是看到朋友购买 所以才购入的 相信里面会有很多不错的 值得期待
  •   这本书是基于一个真实的心理学实验所写成的,作者就是实验的主持人,他的感受应该是最直接的既有第三者视角又有参与者视角,我觉得心理学的很多东西都必须通过实验来分析总结,所以这本书应该是最好的一手材料。
  •   上大学的时候,老师讲过这个实验,那时候很感兴趣,毕业后回到家,无意间看到有这本专门介绍这个实验详细经过的书,就立即来当当上订购了~到货后,很期待立即阅读,可是却被朋友先拿去看了~书是我最不想借给别人的东西,我总是习惯买书给别人,自己的书从不舍得拿给别人看~算了,算他了,我再买一本好了,谁让这个朋友是个重要的朋友呢~
  •   全面了解人性的好书,好人在特定环境下会变成恶魔,真有三省吾身的感觉,对照着自身,时刻保持着警觉。
  •   作者描述了在情境的力量下纯白如同一匹布的天使是怎样堕落成魔坠入地狱的,对许多现象有了新的看法与认知,邪恶具有平庸性,他可能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生根发芽,而英雄,其实就是那些在罪恶面前依旧保持纯白的平凡人。
    p.s.可惜到货时书被压皱得惨不忍睹
  •   人性的力量在群体中显得那么脆弱,我们似乎失去了对自己的最高统治,群体效应十分强大。推荐看完此书后再看看《乌合之众》。
  •   有助于理解人性。明白这些心理学道理,平时处世待物都会冷静许多,若接受心理学的教育的人再多些 广些,社会才会进步 和谐
  •   真正的经典好书就是这样: 引人深思,发人省醒, 对现实有着时刻的提醒和指导意义。 作者有着普世的悲悯, 独立思考的能力, 对知识的不断探究, 这些普世价值和优秀的方法论都会给治学和看世界的人们起着受益匪浅的借鉴作用。 尤其是作者的论点---如果不对情境有着清醒和深刻的认识, 好人也会变成恶魔。 堪称对以往所有发生在人类历史上的自相残杀有了精确的剖析。 希望更多的人读到它。
  •   真实的实验表明了环境对行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   环境对人的影响力之大,大到超出许多人的想象。人性中善的一面的弱化速度,以及恶的一面的释放之快,又让人在短短两周内就可以全部暴露出来。看这书的时候想起了《浪潮》,一部有类似意义的电影。
  •   这本书刚开始引起我的兴趣是因为其中提到人性善恶的界限,但是看到一半我发现其中已经超越对于人类个体的研究,上升到了对群体、系统运作方式的探寻。非常值得看,但是需要足够的耐心。如果对系统有兴趣,个人推荐阅读《失控》。
  •   是一本环境对人心理影响的好书。通过实验证实这种理论的科学性。
  •   非常有深度,探讨人性的两面,和系统及情景对人的影响,提升世界观和思考深度的好书。
  •   看完后借给朋友看,然后差点拿不回来。用实验报告的形式表达了环境对人的影响,确切来说,是一时的观念对人的影响。
  •   书的内容很引人思考,还没有看完,但是已经被这个实验震撼到了
  •   最早是在“大眼”的博客里读到“路西法效应”,很无知,买来补课。
  •   路西法效应可是期待了好久的额
  •   结合电影“死亡实验”来看,人的多面性,环境造就人,反之亦然。
  •   前半部分,大篇幅的记录很详细,甚至包括具体的语言对话,看的有时会头昏无味。后半部分的分析很值得看看作者的分析。我想如果作者知道中国文化中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一定不会赞成,然后也不会单纯赞成人性恶学说。作者的观点是:人,是社会的产物。社会造就人。这本书值得我买。
  •   讲述人性潜藏的恶如何被具体情境激发出来。值得一看和省思。
  •   大致浏览了下,剖析人性鞭辟入里,值得看。
  •   看着很震撼,看到了人性中阴暗和趋于丑恶的一方面,所以不论历史上、现在还是未来,不论中国还是异邦,都会有很多平时良善的人在特定的条件下去作恶,甚至远远超过那些平时看上去归为匪类的另一些人。
  •   正在看,还没看完,层层深入的人性分析,想想人真的是很容易变坏啊
  •   解释了人性的变化,帮助理解战场上发生的各种残忍的事实
  •   非常值得一看,人性的剖析。
  •   书写的不错,对人性进行了深刻剖析。
  •   好不容易买到了!!里面有对当时实验的记载和描写 看得我上帝视角爽歪歪啥的……
  •   当战争来袭,狂热遮蔽一切,好人也会跟着潮流,淹没人性。
  •   书中要说的就是体系的影响力 如果需要细致的论据 本书再适合不过 实验描述很细致!
  •   绝对好书,惊世骇俗的研究,以人为研究对象,无法测量的结局和科学精细的笔记,人性的善恶竟是那样的荒谬。
  •   应该收纳为人生必读书籍 其他心理书都是关注人的天性 但这本书教你理解人性的变化 好书谁看谁知道
  •   邪恶心理学的分析~天使是如何变成恶魔的~
  •   作者通过真实的实验和案例探讨了环境对人意味着什么,情景对人具有多大的影响力。值得一读
  •   很震撼的角度,让你能够客观的看待人性的丑恶。
  •   质量很好,很重,正版。兼具心理实验的科学性和故事性。
  •   很有意思的一个实验,本书描述了实验的大量细节。我是在凤凰台【开卷八分钟】看到此书的介绍,之后决定买来研读。
  •   一个小实验,人生大突变。
  •   喜欢封面、喜欢里面讲到的实验、喜欢了解这些东西
  •   书的质量很好。内容我正在看。也有根据这个实验改编的电影,也很不错。
  •   读完此书:深深地领会人性的恶产生的复杂性:系统?环境?个人?
  •   刚看了前面几页,用了几个非常经典的例子来解剖人性这个词。觉得非常值得一看。。。
  •   很有意思的实验
  •   ……实验很有趣,总之看了后觉得也有了些思路,很好的素材
  •   正在读,可以与电影《死亡实验》同看。
  •   实验非常棒,丰富自己的知识
  •   实验过程算详尽 不错不错
  •   其实就是实验报告吧。。。学术性很强
  •   很厚一本,把这个实验讲得很透。
  •   是看了电影《死亡实验》才买的,更想看一下理论解析。
  •   非常好的一本书,还原了那个著名实验的原貌,残酷的真实
  •   一本值得看的研究人性和犯罪的书
  •   内容还没有看但听说过书的简介,看了以后会让我们体会到人性的罪恶
  •   一本吸引人的好书,客观理性,直击人性黑暗之处
  •   能通过语言的描述勾勒出人性中隐藏的恶,很发人深省。
  •   读了这本书,对于人性我们会有更多的理解!
  •   一切 都是制度 好的制度扼杀人性的本恶 坏的制度激发人性的本恶
  •   不过也说明了人性里的确有恶的成分,还很多的。
  •   意想不到的好书,人性确实如此.
  •   绝妙好书,让你开始进入自己内心不为人知的一面,了解到做为一个正常的人,妻子眼中的好丈夫,儿子眼中的好父亲,如何在被塑造出来的情境之中,被系统,被权威,被言语一步步带入邪恶的沼泽地,善与恶如此完美藏藏匿于同一具身体之内,安然无事,直到有一天被未知的力量挑逗,纵身而出。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