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农政系论(共3册)

出版时间:2009-9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作者:李文学  页数:全3册  字数:1245000  

前言

关注“三农”问题,与我的成长经历相伴;研究“三农”问题,与我的知识积累和工作历程同行。(一)我最早接触经济学原理,始于毛泽东同志的“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这句至理名言在社会上的传颂。当时,我并不十分明白社会运行中的产业分工问题,只是崇拜毛泽东的朴素感情,让我意识到农业是个了不起的产业。后来,系统地读了书,才得知在18世纪下半叶,马克思就说过:“超越于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如果说初步理解毛泽东的话,使我懵懵懂懂地认识到农业与工业之间存在着一种重要关系,那么,当我读完《资本论》时,才深刻地认识到:农业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物质财富增生的原始产业;工业以及后发展的建筑、运输、金融等行业,都脱胎于农业,都是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一般性掌握,又引起了我对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渊源的追问。一些经济学说史书,又告诉我,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形成之前的封建社会早期,就已经形成了以“家庭生产与土地关系”为“蓝本”的经济学说。从法国查理大帝的“关于领地的敕令”,到基辅罗斯王公的“斯美而得”土地村社分类,都是围绕农地、农耕、农奴问题而展开讨论的。从封建社会再上溯到原始社会,从古罗马到古希腊,从基督教的产生到斯巴达克起义,整个社会变革的导火索都是所有制与经济利益的抗争,期间的经济学说或政治经济学的萌芽,都是以家庭生产、庄园经济、奴隶主占有奴隶的劳动为基本因由而孕育和发展的。古罗马时代的考鲁迈拉,曾著有12卷的《论农业》,其经典名句:“城市如果没有演员或律师,则过去和将来都是幸福的;而人们如果离开农夫,不用说,便不能生存、不能吃饭。”沿着这样的史迹上溯,可以在公元前4世纪发现最古老的农业经济学善本。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斯诺芬对其思想的记述,由此而产生的人类第一部经济学著作——《家庭经济学》,被后人称为组织和管理奴隶主经济的指南。所有这些成形的或不成形的、古典的或现代的、单一的或系统的农经思想,占领着我的头脑,左右着我的研究,统治着我的思维方式,成就了我对现代“三农”问题的判断、比较和选择。

内容概要

本书分为时鲜思考篇、系列时评篇、理论升华篇、乡村调查篇和专题研究篇五篇,主要收录了《中国农村五十年》、《善待我们的衣食父母》、《发展是健康的基石》、《农业对“和谐”有作为》、《农村能源之忧》、《扬起跨世纪的风帆》、《马克思主义农业基础论的演进》、《关于粮食债长的问题》、《建设美丽富饶的浑江》、《中国“三农”问题论纲》、《农业现代化》等文章,供读者朋友们参考。

书籍目录

前言
时鲜思考篇
中国农村五十年
迎接十六大
历史又跨过一座里程碑
矫正对农民的剥夺
消除GDP增长拜物教
修正“经济循环链”
增长与发展的博弈
城乡发展的“统”与“筹”
均衡发展与“两个趋向”
农业科技悖论三驳
支农政策的“代数学”
“管”与“不管”有辩证法
善待我们的衣食父母
从温饱到小康历史性的跨越
建设富裕民主文明的新农村
百姓的期盼
京城三月拂新风
大好时光都忙些啥
发展是健康的基石
但愿情长久
七月“流火”别“流水”
对“粮补”的商榷
迎接“三农”的春天
漫话粮食安全
农业对“和谐”有作为
疫情稍息话养殖
精确农业经济核算
农村能源之忧
解读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会诊“民工荒”
读公报话农桑
给土地“配餐”
创造农业与农民的和谐
农村建设新思维
“以工补农”战略与策略
节约与相关经济学原理联想
漫话疫情与舆情
创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农业
建设新农村的哲学思考
永葆先进的楷模
“急”中生“智”
领袖风范与百姓福祉
喝牛奶强健民族
强化农业管理
守护国人生存“警戒线”
从改革中获取建设的动力
正确处理影响社会和谐的十大关系
构建和谐的新农村
改写粮食生产周期率
别“误读”粮价
透过数字议发展
喜中话忧识农情
“龙门阵”的听后感
中国农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为“普惠制”而欢呼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是灾后重建的难点
农村宅基地之“困”
同张五常教授商榷
攻克农民增收难关
慎言“爱国消费”
“新流感”感言
丰收喜思录
喜看广东农业“不容易”
德州发展品质农业的启示
夜宿“栗花沟”
围绕奔小康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应用辩证法来研究和指导农村改革
有关深化农村改革的几个问题
要完整准确地把握深化农村改革的重点
在治理整顿中深化农村改革和发展经济
公有制与多种分配形式
构造公平竞争的产业政策
珍惜和发展经济运行的良好走势
思想教育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推进农业技术进步
依靠科技兴农
经济形势与经济体制改革
……
系列时评篇
理论升华篇
乡村调查篇
专题研究篇

章节摘录

这是中国实现了靠自己的力量解决12亿人口吃饭穿衣闯题的关键所在。——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不断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农村的改革,从一开始就是以市场为取向,面向市场调整政策和产业结构,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体制和生产组织形式。市场是农村改革的切入点。试想,如果不是以市场为取向,就不可能突破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就不可能有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也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形势。因此我们说,“市场”是农村改革的功臣。——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调动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的积极性。毛泽东曾经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只有尊重绝大多数农民的意见,保障他们的民主权利,让他们去自我判断和选择,才能把农村的事情办好。尊重农民的意见,就可以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强大合力,有利于克服困难,攻克难点,解决好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两手抓。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农村是个社会区域的概念。这个区域包罗万象,既有经济,又有政治和文化。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如果只注重抓物质文明建设而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农村就可能走向反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不会取得成功。这些年,农村在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强了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了广大农民的思想觉悟,改善了农村社会环境,更新了人们的观念,为农村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赢得了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正像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所指出的:“两个文明都搞好,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农村。”

编辑推荐

《当代中国农政系论(全3卷)》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当代中国农政系论(共3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