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者

出版时间:2005-9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美] 彼得.德鲁克  页数:332  译者:廖月娟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旁观者:管理大师德鲁克回忆录》的写作的目的就是在于刻画一些特别的人,以及他们的特立独行。《旁观者:管理大师德鲁克回忆录》可以说是一本短篇故事集,每一章都可个别独立。我希望借此呈现社会的图像,捕捉并传达这一代的人难以想像的那种神髓、韵味和感觉,比如两次大战间的欧洲、罗斯福的新政时期,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的美国。事实上,早在餐尼迪执政时,写作此书的念头已开始萌芽。那些年代对我的孩子、我的学生以及许多年轻朋友而言,虽还不算是“历史”,却已如吉亚述王国的尼尼微和阿苏尔般遥不可及。  《旁观者》不仅是一本好书,而且是德鲁克著作中最为重要的一本,是德鲁克迷们最不该错过的一本,是了解德鲁克的必读,我愿意郑重推荐给所有的管理者——我知道大家用来读一本书名中既不包含“管理”也没有“领导”的书的时间很有限,但是如果可能,请翻开这本书,开始读。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德鲁克 (Druker,P.F.) 译者:廖月娟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现代管理大师,对世人贡献卓越,影响深远,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现代管理之父”。2002年6月20日,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宣布彼得·德鲁克成为当年的“总统自由勋章”的获得者,这是美国公民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 彼得·德鲁克于1909年生于奥匈帝国的维也纳,祖籍为荷兰人。今年96岁,仍健在。其家族在十七世纪时从事书籍出版工作(Drucker原意为“印刷者”)。德鲁克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文章已超过30篇,著作多达50余本,传播及130多个国家,甚至在前苏联、波兰、南斯拉夫、捷克等国也极为畅销。其中最受推崇的是他的原则概念及发明,包括:“将管理学开创成为一门学科、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是管理哲学、组织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和满足顾客、企业的基本功能是行销与创新、高层管理者在企业策略中的角色、成效比效率更重要、分权化、民营化、知识工作者的兴起、以知识和资讯为基础的社会。”

书籍目录

推荐序 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新版序旁观者的诞生第一部分 来自特兰提斯的报告老奶奶与20世纪赫姆和吉妮亚怀恩师真假弗洛伊德伯爵与女伶第二部分 旧世界里的年轻人波拉尼这一家基辛格的再造恩人怪兽与绵羊英国最后一个异议分子弗里德伯格的世界银和地家的女人第三部 无私天真的夕阳岁月美国报阀鲁斯荒野上的先知斯隆的专业风采无私天真的夕阳岁月

章节摘录

1955年我回维也纳讲学时,已阔别家乡20载。上一次回维也纳做短暂停留,是在1937年从英国到美国的途中,在这之前,则很少回来。我在1927年念完大学预科,就离开维也纳了,那时的我还未满18岁,此后返乡,都是为了同父母过圣诞,而且每每不到一个星期就走了。因为讲学的缘故,我1955年得以在维也纳小住。我到维也纳的第二天清晨,在下榻的饭店外散步,途经一家食品店,记得这家店在我小时候已是远近驰名。来维也纳之前,我答应妻子帮她带瓶奥地利酒,于是就走进去。过去我并非这家店的老主顾,所以已记不得是否来过。一进门,看到高高坐在收银机旁的,不是年轻的伙计,而是个鸡皮鹤发的老太太——过去,这是家常便饭,今天则是难得的景象了。她一眼就认出我来,随即大声地叫我的名字。“彼得先生,您能大驾光临,真是太好了!我们从报上得知您来讲学,还不知是否能见您一面呢。很遗憾,令堂在去年过世了,您那位安娜阿姨也作古多年。但是,听说令尊还挺健朗的。我们明年是不是真可以在维也纳庆祝他老人家的80高寿?您的汉斯姨父几年前在这儿得到荣誉博士学位时,那葛瑞塔阿姨也回来了。几十年来,我们一直为贵府服务,凭着这点交情,送篮水果和一张卡片到您下榻的饭店,该不为过吧?我们刚收到您那葛瑞塔阿姨的回信呢。这些女士真是通情达礼。现在的年轻人啊,”她朝店里销售人员的方向点了点头,“已分不清轻重厚薄了。哎呀,彼得先生,您听我说,现在没有人可以比得上您的祖母大人。她实在是好得没话说,再也没有第二个像她那样的人了。而且呢,”她微笑着说,“她这个人实在是太风趣了。您还记得她给侄女拍的结婚贺电吗?”她咯咯大笑,我也笑了。虽然这件事是在我出生之前发生的,我还是了如指掌。当时,奶奶因为无法参加侄女的婚礼,于是就拍了一封电报过去,上面写道:就打电报而言,务求精简,这是最适当而且最好的表达方式,故在此庄严隆重的一天,祝汝等:幸福快乐!这件事因此在我们家族中代代相传。听说奶奶一直抱怨,她只不过写了四个字,电报费却高得离谱。奶奶年轻的时候十分纤巧,娇小玲珑而且容貌出众。但是,我所看到的奶奶已是迟暮之年,看不出一点青春美丽的痕迹,不过她还留着一头亮丽的红棕色卷发,这点让她引以为豪。她不到40岁就做了寡妇,而且百疾缠身。由于得了一种严重的风湿热,造成心脏永久的损伤,因此好像老是喘不过气来的样子。关节炎使 她成了跛子,所有的骨头,特别是手指,都又肿又痛,加上年事已高,耳朵也不灵了。但是,这一切却未能阻挡她到处溜达的雅兴。她风雨无阻地走遍维也纳的大街小巷,有时搭电车,不过多半步行。她的随身“武器”就是一把可做拐杖的大黑伞,还拖着一只几乎和自己一样重的黑色购物袋,里面装满了一大堆包装得好好的神秘小包裹:有准备送给一个生病老太太的一些茶叶,为一个小男生准备的邮票,从旧衣拆下半打“高级”金属钮扣打算给裁缝……奶奶家中有六姊妹,每个至少生了四个女儿,所以侄女就多得数不清了。这些侄女小时候或多或少都被奶奶带过,因此跟奶奶特别亲,甚至和自己的妈妈都没这么亲近。在她拜访之列的,还有从前的老仆人、贫困的老太太、以前跟她一起学音乐的同学、年迈的店主和工匠等,甚至连去世多年的朋友家的仆人,她都不忘问候。有一回奶奶想去看住在郊外的“小葆拉”。这个老寡妇是奶奶已过世的表哥的侄女。她说:“如果我不去看这个老女人,还有谁会去呢?”家族中的老老少少,包括奶奶自己的女儿还有那一大堆侄女,都一律喊她“奶奶”。不管和谁说话,奶奶的声音都愉快而亲切,并且带着老式的礼数。即使多年不见,她仍然记得人家心中牵挂的事。有一次,奶奶有好几个月没见到隔壁的女管家奥尔加小姐,再次看到她时,就问她:“你那侄儿近来怎么样?通过工程师考试了吗?这孩子可真了不起,不是吗?”她偶尔也会到老木匠的家里走动,并问他:“科尔比尔先生,市政府不是跟你们多课了些房屋税吗?后来解决了没有?我们上回见面的时候,你不是还为这件事心烦吗?”奶奶的妆奁就是这位老木匠的父亲做的。奶奶公寓旁的街角常有个妓女在那儿拉客。奶奶和这个妓女说话一样是客客气气的。其他人对这妓女视若无睹,只有奶奶会走向前去跟她寒暄:“莉莉小姐,你好。今晚可真冷,找条厚一点的围巾,把身子包紧一点吧。”有一天晚上,她发现莉莉小姐喉咙沙哑,于是拖着一身老骨头爬上楼,翻箱倒柜地找咳嗽药,之后再爬下去交给那个妓女。在战后的维也纳几乎没有一部电梯可以使用,所以奶奶只好这样爬上爬下。奶奶有个侄女就很不高兴,告诫她说:“奶奶,跟那种女人说话,有失您的身份。”“谁说的?”奶奶答道,“对人礼貌有失什么‘身份’。我又不是男人,她跟我这么个笨老太婆会有什么搞头?”“但是,奶奶您居然还给她送咳嗽药去!”“你啊,总是把性病当做洪水猛兽。对此,我虽无能为力,但是我至少可以使她的感冒赶快好起来,不至于让那些男人被她传染,得了重感冒。”奶奶有个侄女咪咪,也许是曾侄女吧,是个小演员,演过几部电影和音乐剧。在一些比较耸人听闻的星期天报纸上,常可看到她的绯闻。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也成了德鲁克迷,到处搜集他的著作。读他的书是一种享受,因为常常使人有茅塞顿开之感。这本《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我更是爱不释手,不知读了多少遍,常读常新。尤其是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和全球化竞争的困惑时,总能从书中得到新的启示。——海尔集团 张瑞敏全世界的管理者们,都应该感谢这个人,因为他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来理清我们社会中人的角色和组织机构的角色,我认为彼得.德鲁克比任何其他人都更有效地做到了这一点。——通用电气前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在所有的管理学书籍中,德鲁克的著作对我影响最深。——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德鲁克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他的著作和思想非常清晰,在那些对时髦思想狂热的人群中独树一帜。——英特尔主席安迪·格鲁夫如果说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是管理的话,那么彼得·德鲁克无疑是最伟大的发明家。——美国管理协会德鲁克先生的渊博知识、深刻思想不仅影响了学术界,也影响了企业界。可以说,没有一个著名学者和成功的商界领袖不从那里汲取养分。——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 赵曙明这位高瞻远瞩的思想家具有招牌式的敏锐洞察力,他能够洞悉不同力量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当代最经久不衰的管理思想家。——《商业周刊》充满强烈的求知欲,明亮的双眼闪着矍铄的光芒。你常常会觉得他的思想走在了你的前头。——宝洁公司总裁 A.G.拉弗雷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旁观者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5条)

 
 

  •   德鲁克的书中我最喜欢这一本!别的书对于我来说过于专业和深奥,唯独这本我很喜欢,书中的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感觉非常亲切,祖母、恩师、通用先生斯隆、个性鲜明的银行家,等等。这本书值得一读再读,反复回味!
  •   这本书是我接触管理工作以来,第一本接触大师的书。语言精简,读后非常受用。建议大家多读几次,会有不同的收获。
  •   我看的版本是1998年海南出版社出版的 翻译是廖月娟 书名叫旁观者 管理大师杜拉克回忆录 全书的翻译非常精彩 不知道这个版本的译者是谁?
  •   这是德鲁克的书里写得最随意、最好的一本
  •   说实话,纸质有点问题啊。
  •   大师!没的说 超喜欢第一篇
  •   纸很厚,字清晰,质量好
  •   很满意,包装和书的本身都很好
  •   定价38元的书,卖家包快递以120元的价格卖给我,也不是绝版或金装的版本,以如此高的价格卖出真是匪夷所思,态度恶劣,还不能退。大家在此买书要慎重了!
  •   还不错,卖家挺好,发货也快,当时需要发票,20多块都给开了,真心觉得不错。
  •   整体的来说,这本书没有推荐的那么好,部分原因可能是翻译过来的问题,另一部分原因是有些地方写得有点无趣。
  •   很喜欢,连夜在看,发现成就一个伟大的人物,除了一个时代和他本身,还需要遇见很多了不起的人,然后这些不平凡的经历造就了一个不可复制的人物,像德鲁克.
  •   写的很有趣,引人入胜,干货很足。
  •   原本以为是些管理的,不过,他在书里写了很多不同个性的人,很喜欢这样的书
  •   看大师之作总是有不同心得,很好
  •   虽然这本书到现在也是没看完,但是确认难得的人生小品。能够观察到细节的人才会成功。
  •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这本书告诉了我们许多的管理学知识,看一看吧!一定会从中学到一些
  •     
        一、苏菲小姐的教学艺术
        发掘每个学生的长处,再针对每个学生的弱点下对策,使他们在发挥自己长处时,不至于受到弱处的牵制,使学生从自己的表现中得到相当的回馈,进而培养自律、自我引导的能力。
        主体鼓励学生,而不是一味批评,但对他们不能滥用赞美的言辞,否则将失去鼓励的效果。
      
        二、弗里德伯格的睿智
        1、对于主管人员承诺的判断
        任何一个主管若是保证在某一段时间内,可同时提高销售量和获利率,不是偷鸡摸狗,就是愚蠢,而且通常这两者皆是。(真是经典啊!)
        2、对一个计划要周详考虑
        我们在做每一件事的时候,都得考虑到“傻瓜”,因为事情到最后总是要经由一些“傻瓜"来完成。这意味着,整个计划都要确保执行者的最低层能够完全明白。
        3、对人有不凡的见解
        当一个人为自己的每个问题都准备好了标准答案,而且回答得太巧妙,这便是谎言明显的破绽。因为诚实的人不是这样子的,也不必要这么做。
      
        三、“亨利伯伯”的管理之道
        1、零售竞争的两个原则
        (1)用最低的折扣,换回竞争对手的顾客 (2)上架物品时,用顾客的眼光看待街上的商店和货品。
        2、对监守自盗的解决方法
        用利益激励,使员工相互监督。具体是:定出合理的可以“短缺的”(即“丢失的”)货品数量,实施定期盘点,并明确盘点时,货品在设定的“短缺”范围内,则予以分红奖励,否则施以处罚。结果是员工互相管理得很好,货品都在“短缺”的限定之内。
      
        四、斯隆的专业风采
        1、任命合适的人最重要
        对于一个除总裁之外还有三十多位副总裁的庞大公司,身为总舵的斯隆,能将众人意见调和一致并且能发挥其最大效力,是一般人所不能企及的。其中一个原因便是合理独到的人事任命。他舍得花几个小时的时间来讨论一个技工师傅的职位任命,以确保其能发挥最大功用。用他本人的话来说:“如果不花几个小时的时间好好安排一个职位,找最合适的人来担任,那就得花几百个小时来收拾因此而造成的烂摊子。”
      
        2、尊重和包容持反对意见的人
        对于提出反对意见的人,虽然他“很痛恨”,但是却从不“因言废人”,而是为其创造适合的环境;对于其所著书籍“我在通用的日子”,为了使他书中所批评的人免受伤害,居然苦苦等了10年,直到相关人先他而去才作发行。
        只有能够尊重和包容持反对意见的人,才能真正受到众人的拥护。
      
        3、独到且行之有效的决策方式
        斯隆的决策,很少以清点人数或投票的方式,而是看大家是否都了解情况。对于大家都同意的决策,有时也会将其拖延至一月以上,而结果则往往证明该决策确实不行,或弃之或要求大肆修改。很多时候,再等一下、再看一下会更加有效。
      
        4、专业的人就该做专业的事,不要越权
        “专人专职”是斯隆所走的路线,他希望他手下的专业经理人有相当多的权威,也要他们负起相当的责任。另一方面,斯隆要求权威的范围限定在专业的领域里,而拒绝负起其他非专业部分的责任。他极度反对“公共职责”,对斯隆而言,这简直比“不够专业”还糟,不但不负责任,而且是权力的僭越。
        管理,应该是“有权有责”,而不能“有权无责”或“有责无权”。
      
        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成功者,但其成功背后却有相同的准则。这个准则就是自己一定要对所从事领域专注、深入理解,一定要持有深深的热爱,一定要经过千锤百炼的考验。无论好的商人、杰出的艺术家、科学家或管理者,要成功都必须遵从这一条。
        在本书的开篇中,德鲁克写到“我一直在寻找真正的老师”。老师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做一个清醒的旁观者,能让我们学到更多。
      
        好的知识需要传播。请大家将今天的好书评价分享给更多朋友吧,让更多人都能轻轻松松读点好书。
        本文撰稿:忘记的记忆 编辑:波波羊
      
  •      “ 《旁观者》是一代管理大师的亲笔自传,这一代的人难以想像的那种神髓、韵味与感觉。《旁观者》的写作的目的就是在于刻画一些特别的人,以及他们的特立独行。可以说是一本短篇故事集,每一章都可个别独立。我希望借此呈现社会的图像,捕捉并传达这一代的人难以想像的那种神髓、韵味和感觉,比如两次大战间的欧洲、罗斯福的新政时期,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的美国。事实上,早在餐尼迪执政时,写作此书的念头已开始萌芽。那些年代对我的孩子、我的学生以及许多年轻朋友而言,虽还不算是“历史”,却已如吉亚述王国的尼尼微和阿苏尔般遥不可及。
      
       我希望借此呈现社会的图像,捕捉并传达这一代的人难以想像的那种神髓、韵味与感觉。在我的著作中,没有一本反刍的时间像这本这么长——20年来,这些人物一直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行、住、坐、卧,无所不在;也没有一本书这么快就问世了——从我坐在打字机前写下第一个字,到完成全书,不到一年的光景。这本书虽不是我最重要的著作,却是我个人最喜爱的一本。”
      
       “《旁观者》并不是德鲁克本人的自传,而是德鲁克对在自己一生中出现过的,且对自己影响深远的一些人物的回忆录。这其中,有他的“只是个笨老太婆”的奶奶;有“拒绝去奥地利最好的公职”的“愚不可及”的赫姆;有没有教会德鲁克“该学的东西”的小学老师;有每次都把交易清单“折叠4次,撕成16片碎纸后,扔进字纸篓”,从而使得会计无法记账的怪老头弗里德伯格……这些人,在德鲁克的笔下,是饶有趣味的。但要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就未必会觉得有趣。
        
        比如,德鲁克的奶奶在我们大多数人看来就不是那么讨人喜欢。当这个老太太居然把自己不需要的那些连破铜烂铁都不如的杂物拿到银行去,而且要像存钱一样,存到她那只有几毛钱的账户上去的时候,恐怕没有几个人不怀疑这个老太太是不是脑子有毛病。在纳粹横行的年代,当这个老太太在电车上公然用伞尖戳着一个年轻人胸前的肋骨,叫人家取下西服翻领上偌大的纳粹标志时,恐怕大部分身临其境的人都要倒吸一口凉气,紧张得窒息。至于她整理碗柜,其成果无非就是把“没有把手的杯子”和“没有杯子的把手”分开了,分别放在两层,并贴上了标签而已。这种看起来滑稽好笑的举动,我们实在想不出有什么值得深思的地方。但德鲁克偏偏从他这个笨奶奶这里领悟到了很多深刻的道理。他奶奶对待纳粹标志的态度,使德鲁克感到其中蕴含着智慧:“如果不尊重个人,无视他人的信仰、决心以及情感,就是步向毒气室的第一步”。他还从自己奶奶看似愚笨的所作所为中进一步感悟到:“所谓的社区并非收入、工作阶级和医疗资源的分配,而应以关心别人作为出发点”。至于“没有把手的杯子”和“没有杯子的把手”,德鲁克觉得那简直是第一个电脑程序,把厨房碗柜里的东西“不需要的”和“不能用的”都区分出来,实在是一种“完全信息系统”。
        
        德鲁克之所以能够从我们看起来特没意思的人身上,感悟到很多深刻的东西,是因为他“从未认为哪个人特别无趣”。在别人看来了无趣味的人,德鲁克也能够通过细致的观察,发现他们兴趣所在,并用心去体会,使这些人愿意与他分享自己的想法,乐意与之交流,增加相互之间的了解。德鲁克因此也就成为这些“了无趣味”的人的知心朋友。德鲁克的这种“从未认为哪个人特别无趣”的理念,实际上是在提醒我们,没有人是真的无趣,只不过是我们没有用心去发现他有趣的地方罢了。德鲁克还强调说,他一向对具体的“人”相当感兴趣,不喜欢人的“抽象概念”。对人对事的练达洞察,使德鲁克具备了成为一个管理大师最重要的基础特质。
        
        在我看来,德鲁克之所以对“人”的观察能够如此敏锐细致,其实是源于他始终对任何人都怀有好奇心和关爱之心,愿意走进别人的内心,去发现别人有趣的地方。这种对人的观察方式,给所有的管理者提供了一个样板。如果我们能够对自己周遭的同事、部属以及合作伙伴,都能够有如此敏锐细致的洞察,管理也就会变成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 ”
  •     
      
      中国的博物馆在摆放展品的同时也把每一件展品的历史意义做好了标准答案,久而久之,我们习惯了标准答案的观点,并把他们当做事实的一部分。
      
       -----------题记
      
      彼得德鲁克的伟大之处,对于管理研究、管理实践、管理咨询的从业者来说,似乎任何的注释都是多余的,‘大师中的大师’‘现代管理学之父’的名号已经传播至130多个国家,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38篇的文章无人企及的记录,7次获得麦肯锡奖,2002年获得美国总统亲自颁发的‘总统自由勋章’----美国公民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
      
      在德鲁克一生笔耕不辍的努力下,几十本著作以30多种文字出版,《管理的实践》奠定了他作为管理学科开创者的地位,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更是成为全球管理者的必读经典。偏偏近期阅读的《旁观者:管理大师德鲁克回忆录读后感》(ADVENTURES OF A BYSTANDER)给我另一种震撼,德鲁克坦言:‘这本是是为我自己而作,这是一本有关‘人’的书,不是以我自己为主题.本书的主旨就在于‘记录其他人物以及我所经历的时代(other lives and my times)。这些人物的行踪坐卧,一举一言在作者脑海中反刍20年,所以作者坐在打字机前,敲下第一个字符的时候,行云流水,不到一年光景,完成全书。而它在德鲁克心中的地位“这本书不是我最重要的著作,却是我个人最喜爱的一本”,难怪会有资深读者对德鲁克先生说:“您的作品我几乎都读过了,对我工作的帮助非常大,但是在您的作品里,《旁观者》给我的乐趣最多,我之所以这么喜欢,是因为其中的人物真是特别。”
      
      作者的书中全面描述了各路人等,各种职业,各种背景,各种命运,各种性格,只有这些“社会图像”中的人物才能反映出社会的面貌,而社会终究是由许许多多的个人和他们的故事组合而成的。马克思认为在其现实意义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我们不能按照类来研究一个个鲜活的人,更不能削足适履的强以归类。德鲁克先生笃信的:人的多变,多元以及独特之处,对抗极权当道、讲求统一与一致的时代。只有独立和多元的特质,才能护卫人类社会的价值,并培养领导力和公民精神。鉴于此,真应该让更多的中国人读到此书。
      
      书中鲜活的人物描写刻画立体,入目三分,有趣的老奶奶反映了她的时代以及她自己的出身,她博爱,大智若愚,我相信这必然深深影响着德鲁克以及他的父亲。赫姆和安妮特像是一对神雕侠侣,不走寻常路,却享受着自己高雅的生活,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埃尔沙和苏菲小姐以各自的禀赋成为优秀的教师,她们善于挖掘学生的长处,给他们鼓励,这样的老师必然影响所教学生的一生。弗洛伊德同志的轶闻,更让我们知道牛人的真实,而这些真实恰恰才是牛人的魅力所在。而伯爵和女伶的故事则像是武林中的一段传说,没人会想到沉默而身残的伯爵以前竟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带头人,他们像是归隐的高手,那些传奇已成为传说。波拉尼一家更是带有传奇色彩,老波拉尼把他的理念传给他的子女,他的子女们为了寻找完美的社会而投身于不同的领域,纵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显示出他们对理念的信仰和坚守。而那个长相如同伊布拉希莫维奇的德国小子克雷默坚守自己信仰的普鲁士军人精神,发掘和培养了基辛格,成了他的再造恩师。而怪兽和绵羊,则反映了在强权面前,人要么变成吃人的怪兽,要么就成了不能自已,任人宰割的绵羊,哪怕他有一腔热情,有真知灼见。布雷斯福德先生居然和社会主义革命有着深远的渊源,纵然他在沉静与孤独中逝去,但是他坚持了他的良知,并以此奋斗一生。而最让我痴迷的则是弗里德伯格的世界。在那里,合伙人罗伯特痴恋于一个年长而丑陋的女人,而另一个合伙人则对她避之不及。亨利伯伯坚持他古典的经营理念,他活到104岁。荷兰人帕尔布只让他的每任妻子给他生三个子女,然后再娶另一个,他是并购的天才,但是却讲求在追求利润的时候为社会做贡献。美国报阀鲁斯运用东方的御人之道管理他的团队,他自己充满才华,也敢于用人,但是德鲁克先生对他的管理之道却不以为然。在这里,富勒和麦克卢汉像是荒野上的先知,他们将科技理解成人与神的和谐相处之道或者人自身的延伸,他们不讲求物质利益,只醉心于科学思考及对未来的发现。他们纵然穷困,但是却指引着人类的发展。在通用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不同风格的管理者,他们性情各异,却都富有远见,善于发掘人的长处及时代的机会。这些有意思的人和有意思的故事构成了德鲁克先生生活的一部分,他必然也是个有意思的人,充满了有意思的故事。
      
      大时代下的人物渺小孱弱,挥舞着整齐步伐的队伍也终究只是幌子。透过他们的平庸与才华、坚持与放弃,折射或反射出来的就是社会的图像。
      
       在卓越、当当等地方可以找到很多关于本书的评价,而旁观者给我最大的触及点就是:旁观者必定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刻画立体的人。哲学上,常常讲人是一个毫无意义的客观存在,甚至只是一株会思考的苇草。但是这个客观存在具有社会意义。他的美丑善恶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不要把观点当做事实
      
      喜欢历史的人经常会说,在中国研究当代史的人是最悲哀的,因为结论是既定的,他们要做的就是找出论据证明论点。中国的博物馆在摆放展品的同时也把每一件展品的历史意义做好了标准答案,久而久之,我们习惯了标准答案的观点,并把他们当做事实的一部分。十四亿中国人发出同一个声音让我们可以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自豪中失去了多姿多彩。我们热爱自己的国家,3岁的孩子看到电视中日本人被杀死的场面都会高兴,“因为他们是坏人,他们杀了我们的人。”3岁的孩子显然还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是成人的世界给他们这样的灌输。国家是有3个层面的含义的,land+culture+government,我们不能因为热爱就不去正视他的不足,就如同,我们不能因为熊彼特是伟大的经济学家就忘记了他狎妓的夜夜笙歌,因为古龙的武侠经典就忘记了他的一生风流饮酒过度。
      
      人是立体的就在于不要把人绝对化,没有只有优点的伟人,也没有只有缺点的贱民。我们需要对自己,以及周围的人的行为、态度乃至价值观有敏锐且练达的洞察。洞察是判断的前提。
      
      追求与对多样性的包容
      
      美国精神一直把多样性作为自己的主要价值观之一,是成就美国梦的重要力量源泉。只有多样才能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才能通过耳朵、尾巴、腿拼凑出完整的大象形象。统一的、唯一的答案并不能保证它所提供的答案就是真理并普世。人与人的教育背景、生长环境不同,使多样性成为了必然。而对多样性的包容成为检验民族素质、言论自由开放的重要指标之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意志在中国还远远没有普及,对科学精神的理解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包容并不是说你做错了,我原谅你。而是你很好我也很好,只是我们不一样罢了。
      
      管理者要像木匠
      
      很多人纠结于《旁观者》归类于传记类还是管理类,不管怎样,只是这是一本有趣的书,至于是通过本书看出德鲁克的成长之路成为大家的必然还是管理者如果观察周围的人就是见仁见智了。杰克韦尔奇所说的4E+P的领导素质前提是要有敏锐的洞察了。
      
      管理者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要像木匠一样,不能只知道把大块的木头截断为我所用,也要知道每一个短短的木头甚至下脚料的用处。客观认识员工的长处短处,发挥长处,规避/提高短处才是真正的尊重员工作为人的存在的做法。从这个意义上,也就不难理解德鲁克把管理形容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之外的一门手艺了。
      
      最后,如果还是用一句话来点评《旁观者》,我可能会引用这本书的英文名称--Adventure of a bystander。翻译成中文,一个旁观者的奇妙历险。《旁观者》是德鲁克先生自己的奇妙历险,也是他给我们展现的美妙人生。
  •     《旁观者》让我想到了想要成为历史学家,却不得不征战沙场的杨威利。
      
       杨威利只是想做个历史的旁观者,却被推着走向了历史的前台。
      
      世事总是有得有失,如果杨威利只是普通的历史学家,他或许早已在动荡的大时代中丧命。
      
      当然,也有可能是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里,安静的做个旁观者。
      
      如果他只是一个人,他可以放弃所有,去做他喜欢做的事,可是他的身上却背负了太多的责任。
      
      这责任,不仅来自外界,也来自他内心,来自他想要守护某些人决心。
      
      这能说是无奈吗?如果不是,那又是什么呢?
      
      简单说下这本书吧,这是我接触的彼得·德鲁克的第一本书,书中有个观念我十分赞同:
      
      无论如何,人始终是整个社会的核心。无论在哪个领域,都不应该放弃对人的关注。
  •     一、关于“无趣”的人
      初读《旁观者》时,我并未能完全领悟这本书的真谛。
      
      《旁观者》初看上去很像是徳鲁克的自传或回忆录,但是翻过几页后我便发现,书中写的全是徳鲁克生命中所认识的人物的故事,几乎没有他自己的身影。诸多人物里有他的奶奶,他的小学老师,有弗洛伊德,也有通用公司的总裁斯隆。这绝不是一部传记应该拥有的内容。
      
      于是乎,我自信地开始认为这位管理大师是要用一个又一个充满寓意的事例来阐述他的观点。我开始拼命地联系每个故事和人物,以寻求共同点,找到那所谓的“主旨”。但遗憾的是,我又失败了。每一个人物的经历是那样的独特,又那样的普通,以至于当徳鲁克用他那平淡的语气将一个个故事缓缓道来的时候,我仿佛亲自在一旁观察着他们的一举一动,但却又不明白这样做的用意。这种雾里看花的状态一度让我将《旁观者》这本书弃置了好久——直到前几天,我终于恍然大悟。
      
      德鲁克所写的,正是那些对他有过重大影响的、形色各异的人。而也正是这些人,让德鲁克成为了之后的管理大师。这些人的身上并不特殊,特殊的是德鲁克对他们行为的解释与看法。我之前一直纠缠在我自己对这些人物的看法,却在不经意间忽略了作者本身隐含在其中的所有判断。
      
      就以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德鲁克的奶奶为例来说,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其实她并不像德鲁克所说的那样有趣。恰恰相反,德鲁克的奶奶所做过的事情也许会让普通家庭的每一个人为之抓狂:为妓女送食物送药品;将一堆废品拿去银行,要存到她那只有几毛钱的账户上;在纳粹横行的时代,在电车上公然教训一个年轻人,让他取下西服翻领上的纳粹标志;整理碗柜时,将“没有把手的杯子”和“没有杯子的把手”分层放置,并贴上标签……这一切看起来绝不是那样的有趣,即使有那么一点,也只是滑稽而已,我完全不能看出这些行为有何深意。但是德鲁克却从中观察到了很多细节,也领悟了很多道理,这不得不说是大师异于常人之处。他从奶奶对待纳粹标志的态度中领悟到,“如果不尊重个人,无视他人的信仰、决心以及情感,就是步向毒气室的第一步” 。他从她看似不可理喻的去帮助妓女的行为,感受到“所谓的社区并非收入、工作阶级和医疗资源的分配,而应以关心别人作为出发点” 。而至于整理碗柜的那个典故,则直接被德鲁克奉为世界上第一个电脑程序,一种“完全信息系统”,因为它连碗柜里“不需要的”和“不能用的”东西都能够区分开。
      
      这是怎样奇妙的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啊!究其一生,德鲁克“从未认为哪个人特别无趣”,即使是看上去再无趣的人,他也能够通过细致的观察,用心的体会,去走进每一个人的内心,理解到这些人做事情的用意,并从中看出其内在的哲理,比如他看似愚笨的奶奶,和他的小学老师埃尔莎小姐和苏菲小姐。他从不拒绝与人进行交流,因而,再“无趣”的人也乐意同德鲁克做朋友,因为他们能在德鲁克的身上感受到理解和关注。这种素质实是每个管理者所不可或缺的。
      
      说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了本周一课上所放的关于盖茨堡战役的电影片段。电影中,张伯伦正是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巧妙的交流,让所有逃兵重新拿起了武器,跟他奔赴战场。这固然与他的沟通技巧和策略有关(诸如理性劝服、施压、激发情感、博取欢心等等),但更重要的,是他通过交流,通过运用同理心而对逃兵们的行为产生的深刻理解。一个管理者,只有当他通过细致观察,明白了被管理者的思想行为过程,他才能够通过言语激发出被管理者内在动机,才能够真正的“领导”而不是“强迫”一群人为他做事。可以说没有这些,张伯伦绝无可能让逃兵们心甘情愿地奔赴战场。
      
      相比而言,在如今数字化浪潮盛行的今天,越来越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开始犯一个同样的错误,那就是将“人”这个概念不断地抽象化。抽象化,意味着“人”不再是一个个形色各异的、生活着的人,而是变成了某个抽象的数字,变成了一种需求,一种供给,一项成本……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极其荒谬的政策不但能被制定出来,而且还能被审核通过的原因。我们天天都在学习德鲁克的管理思想,无论是政府、军队、公司还是其他机构。我们学会了如何分权与授权,学会了如何用成效和目标来进行管理,但是我们更不应该忽略的是,管理政策的制订永远是面向一个个“具体的人”,而不只是某个抽象的概念。为了管理而管理,终会忽视管理的本质——因为每个人都是“有趣的人”。
      
      二、关于时代
      
      我认为《旁观者》一书的主线,远不止几个看似毫无联系的人物典故可以概括。而当“人”本身的因素说完后,深埋在这本书之下的另一条主线就会浮出水面。
      
      这本书的英文名叫做Adventures of a Bystander,直译过来,我们也可以称其为“一个旁观者的奇妙经历”。正如本书的前言所述,德鲁克笔下记叙的,是在其青年时期对他影响至深的人,而这些都是拜“大变革时代”所赐。变革时期诞生伟大的领导者,因为人们总是被迫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域。德鲁克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的知识分子,不愿意悲剧式地进入历史,成为一个历史的创造者,于是他选择了一个旁观者的角色来记录这一切,这变革中发生的所有事件,对他来说不过是一场冒险。相较而言,如今的中国何尝又不是处在一个大变革时期中呢?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与金融体制改革,司法体系改革,医疗与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更不要提西方自由民主的文化思潮正在如何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我们的社会。中国社会同样在变革中充满了机遇。而现在,抉择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我们可以选择进入历史,创造历史,不管结果是否会是悲剧,也可以选择站在舞台之外,像德鲁克一样,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旁观者。
      
      说到旁观者这个词,总会让人产生一种懦弱和没有社会责任感的感觉,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果你具有异于常人的能力,却不用之去为社会、为人类文明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这难道不算是一种无担当么?但是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意识到,这里的旁观者,更像是福柯所谓的不与强权者进行权力游戏的人,是一个不放弃独立思考的人,是一个不媚俗的人,是一个尊重人性价值的人。而思及此处,我也渐渐开始理解了古人所谓的隐士是一种怎样的情怀——远离政治,却以一种若即若离的姿态冷眼旁观着整个历史。所谓大隐隐于市也不过如此吧。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通读全书,我发现很有意思的一点:德鲁克总是被无数伟人所围绕。他在奥地利财政部长赫斯的关怀下成长,和佛洛依德作邻居,和基辛格的老师做同学,与希特勒的纳粹党卫军的队长作同事,与最著名的左翼记者成为忘年之交,与科技先知富勒和麦克卢汉为友……这种经历与际遇,我想绝不是随便一个普通人能够拥有的。
      
      我并无意强调德鲁克的出身。历史从来只是少数人的历史,而也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像德鲁克一样站在创造历史者的身边,做一名历史的旁观者。我在思考的是,在当今变革中的中国社会,如果我们出身卑微,无法像德鲁克一样有众多伟人环绕,那么我们还能否运用自己的洞察力来不时地跳出历史长河的表面,瞥一眼这条大河的流向呢?这个问题或许永远无法解答。但是我想说,即使我们永远无法做到像管理大师那样的伟大,即使我们永远无法看清历史的走向,我们依旧拥有自己的人生。我们仍然能够从旁观者的一个角度去观察我们身边的一切,去发现每个人“有趣”的地方,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从而让我们的生命流淌的更加丰富、多彩。
      
      最后,引用《旁观者》全书伊始的一段话来作为结尾。“旁观者没有个人历史可言。他们虽也在舞台上,却毫无戏份,甚至于连观众都不是。一出戏和期中的演员命运究竟如何,就要看观众了,然而旁观者的反应只能留给自己,对他人完全没有作用。但站在舞台侧面观看的旁观者,有如在剧院中坐镇的消防队员,能见人所不能见者,注意到演员或观众看不到的地方。毕竟,他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并反复思考——他的思索,不像是镜子般的反射,而是一种三棱镜似的折射。”
      
      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做一个自己的旁观者。
      
  •     读书是为了应对作业- -,不过书写的还是不错的,纵观德鲁克的漫漫一生,似乎他一直接触到的都是大人物,多个将军,还有中枢大臣等。旁观者仅仅只是一本自传体书籍,并没有像序言中所说的会给我带来很大的价值,顺着人来叙述事件,并没有过多的笔墨来阐述管理方面的理念。若非要将本书归为管理学书籍,我也只能微微无奈了。新版的序言中的故事略显晦涩,至少对我这个年纪而言有些难以理解,书中将“笨老太婆”奶奶与弗洛伊德这样的人物并列,尽管两者对世界的贡献完全不能并提,但单单对于德鲁克个人而言,他们是同等重要的,甚至天平更倾向于奶奶——奶奶与他相伴时间很长,而弗洛伊德只是接触过一次。总而言之,我们可能应该撇去德鲁克的管理学大师的身份来看待这本书——仅仅是一个历经世事的年长者对生命中的人们进行的一次追忆。
  •     了解德鲁克,是从个人的管理开始,目前已经陆陆续续读了十余本,几乎每本都透露着真知灼见,于是乎在孜孜不倦学习的同时,也在思索,"是什么样的因素使他能够有这样的见地"。
      本书正是一个很好的注解,在细致入微观察其他人的同时,也展示了德鲁克所生活的社会环境,社交圈以及思考方式,那些形形色色的,有血缘的,共事过的,或者只是尊长教师,甚至包括纳粹,如何选择他们的人生,如何坚持他们的理念,当然包括德鲁克本人如何从他们身上汲取有益的经验。
      最重要的是,和中国一样,一个成功的人是需要一个成功者的圈子,这样才能不断成长。
  •     相对于小说,看德鲁克的文章还是比较过瘾的,小说甚至还不如生活,作者的个人意向与自己的观点交织,就如同性格分裂。而德鲁克的书就像一个老师滔滔不绝的抛给你他的各种看法,你从中一窥别人是如何看待生活中的种种现象,这种事情现实生活中,往往少得出奇,一方面很少人能达到德鲁克的思想高度,一方面很少人能用语言描述完整清晰,更不要说从大师的眼中去窥探大师,人生快意莫过如此。
      
      整个小说看起来像德鲁克的传记,但是实际上所去甚远,一方面德鲁克细心的选择了各种行业中,他对人的理解,同时因为是按照他自己成长的顺序,德鲁克看到的东西就越来越深刻,故事越来越有趣,因为德鲁克对其所描述的对象了解的越来越细致,可供说明的材料越来越充分。但是我始终觉得,这有小说的成分,他用了太多的对话,我没办法想象一个人记性好到这种程度,连大段的对话也能还原出来。总之,应该大概意思不错
      
      德鲁克是非常善于聆听和观察的,对很多人的讲话,其他人会表示不耐烦,你可以看到德鲁克是十分注意并且想找到他们说话的重点和含义,能听10分钟的故事来得到一个概念,是非常不容易的。德鲁克能够同时具备学者的抽象精炼和深刻同时也能做到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何况他对任何人都充满了好奇宽容和欣赏,所以他可能跟任何人的沟通都没有障碍。同时德鲁是非常有启发性的,他观察人的方法,他理解人的思路,包括对事情的记忆程度是非常值得学习的,如何去寻找自己的案例,也整理成这样一套故事集,我想对每个人都有所裨益的
      
      对于老师,我更喜欢那种教方法,教你学习的老师。一般有激情的老师,上过课,你跟着他激情一阵也就完了,实际上这类老师自己掌握知识很多,而你得到的是皮毛。用他的方法往往碰壁,谁知到他肚子里的货色还有多少没有兜出来。绝对的理想主义会让人到处碰壁,就像死亡书社里的基丁老师。(当然他也有教方法)。方法是绝对的,我现在对我读书时代有印象的老师,都是他说了某句让我非常震惊的话,彻底拧转了的价值观和方式的老师,绝对不是那种,上课滔滔江水的老师,事实上我最多记得他们的身形,而彻底不知其所云。实质上,我反对过多的讲课,唯有自我的实践才能达到自我的成长,而上课考试,很多时候是对彻底冥灭了学生的个人特色。
      
      德鲁克对弗洛伊德的评价近乎完美,这就像张无忌用峨眉剑派的招式破了峨眉道姑一样,首先,德鲁克的客观来自于,他家庭的宽容。尤其是他母亲,尽管对弗洛伊德的理论多方质疑,但是依然肯定他是全欧洲最伟大的人。 其次,来自于对弗洛伊德本身生活环境的了解,和第一手的资料。今天看的锵锵三人行中也正好提到,虽然文学评论总是把作家看做是已故的来评价他的作品,但是作家创作一个作品当时的情境和心情,对作品的解读才是最关键。而我们在网络上对某些明星的评价,过滤掉他生活中的实际面目,进行自我臆断的话,也多半是自作多情,很多都无法体现当事者的真实情况。而德鲁克从弗洛伊德的经济情况,学术情况,以及当时奥地利的整体背景和平均基数的人做了比较之后,得出弗洛伊德实际上也在为自己的学术很难定义进行心理挣扎,尤其是对“金钱官能症”的描述和时代背景的结合,真是让人拍案叫绝。德鲁克是真正懂得人心以及人性的人
      
      伯爵和女伶的故事,根本不是爱情故事,虽然伯爵的命运非常戏剧性,但是伯爵的故事更加反应了历史的真相,德鲁克是个非常能思索的人,他把伯爵给他讲的东西能和自己后来的境遇,以及国家的境遇联系起来,更世界历史的走向联系起来,可以说是管中窥豹。他对历史,以及学术的了解都信手拈来,但是非常让人信服,他真正揭示了历史书上没有展示的,实际的个人的一面。让人心有戚戚。
      
      弗里德伯格的故事,实际上包含了三个人的事情,弗里德,亨利爷爷,以及帕尔布的事情,其实这三个人都属于金融圈。德鲁克把他们三个人一起叙述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尤其是通过亨利爷爷的故事,你可以知道,德鲁克为什么会写这本书。抽象和实践的关系,德鲁克绝对不会像毛主席一样写得那么直白,那么具有煽动力,但是你得到的还是抽象的概念。德鲁克学到了亨利爷爷的精髓,他就是那种磨磨唧唧可以给你讲7个小时的家伙,你会被他绕晕了,但是在最后总结阶段,你才能体会到他的精髓所在。而且凭着德鲁克渊博的知识,你还了解了人们思维的形成过程和历史的发展。德鲁克明确的告诉你,他研究的是人,所以他跟帕尔布一样,能把他研究的对象的底子像新闻狗仔队一样都给你挖出来,但是他还能把具有同样品质的人放在一起,跟你分析,他们成功的大致方向,这三个人都是非常爱国,非常有原则,善于总结,更在乎自己为客户所做的贡献,(这对德鲁克影响深远,以至于在卓越的管理者中,他非常强调这一点)察言观色,但是只相信自己的经验。同时三个人都有别人难以捉摸的思路,不服从社会传统和规范,当然这些思路都来自他们成功的经验。
      
      斯通的故事,再次证明我老爸的错误,他是被蒙骗的一代,我是被洗脑的一代。像通用这种公司,尤其是大公司,对外需要宣传员工是从基层做起的,而对于通用真正重要岗位上的员工,却是大学里的博士或是研究生,但是这些大公司不愿意公开这些人的工作经历,而进行隐瞒,从而导致操纵价值观的作用。所以那些老一辈的人都是强调从基层开始干,是错误的,而是你是做什么用的,就应该干什么活。你看看人家诸葛亮,上马打过仗吗?从小兵做起的吗?连张飞,关羽都干过捕快一类的活,但是诸葛亮就是没有,他一下山就是卧龙,就是要刘备这种角色也要三请的。而他下山也不过27岁而已。周瑜更是13拜将。所以什么从基层干起,除非你是当兵的。但是管理人员毕竟是少数,所有人都做高层,低层就没有人做,所以强调从低层做起是符合普世价值观的。就像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封建社会还是××社会,对普通老百姓的道德规范教育史非常重视的,而统治阶级却能不断的僭越底线,这是没有办法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