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经济学解释我们的生活

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农卓恩  页数:229  
Tag标签:无  

前言

大干世界,无奇不有。太阳每天都从东边升起,又从西边落下,时而刮风,时而下雨,有时电闪,有时雷鸣;水往低处流,袅袅青烟总是往上升……这些都是自然现象,与人的行为没什么关系。而在人类社会中,也无时无刻不出现许多令人疑惑不解的事情:一些人贫穷,另一些人富裕;农贸市场里,人们讨价还价;城市里,高楼林立,人流涌动,熙熙攘攘,好不热闹……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我写这本书的目的,是解释人类社会中的一些现象——我们身边的那些事情。但我要先从一个著名的自然现象人手:为什么树上熟了的苹果往下掉?相信这个问题会有无数个答案——人人都能解释这个现象。我把这个问题输入到互联网上“百度一下”,列出来的回答数不胜数,一些回答令人捧腹大笑——那是搞笑版,另一些答案却很严肃,很有道理。任何一个回答都是一种解释,但一种解释是否被大多数人接受和采用,可不是依据这个解释是否更有道理来划分的。

内容概要

  科学的威力在于其强大的解释能力,即推测力。本书的目的是展示经济学的这些能力。作者用通俗的语言介绍了经济学中几个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一一理性人假设、需求定理、成本、信息费用、协商费用等,并初步演示如何用这些概念去解释真实世界中的事情。同时用经济学概念和原理去解释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那些真实的事儿,包括交易与竞争、投资与消费、商家的行为、合约和制度、政府行为、改革开放的措施以及各种涉及我们日常生活的真实事件。
  本书力求在阐述理论假说的基础上推出可验证的含义,并把这些含义与事实对照,以验证理论假说的正确性,这是本书最为显著的特点。

作者简介

农卓恩,出生于壮家一个边陲小镇。读小学的第一节语文课是“毛主席万岁”五个大字。读初中时,问物理老师“星星大还是太阳大”,老师回答说“当然是太阳大”。1979年考上大学后,发现初中的物理老师也考上了中专,而高中的化学老师被下放到一所小学教语文。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一个农场教书,为了逃离,不得不考研究生,毕业后被分配到计划委员会(现在发改委的前身)从事经济预测与分析工作,所干的活儿与算命先生差不多。四年后,实在觉得无聊,就跑到大学去教书,讲授西方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课程。2004年到清华大学做访问学者,开始通过网络大量阅读张五常教授的经济解释文章,觉得耳目一新,从此就喜欢上了经济解释这~门学问,并出版了一本名叫《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现象的经济学解释》的书。现任广西财经学院经济系教授,致力于经济解释的普及工作,在博客“解释的乐趣”上发表了大量经济学短文,专门解释各种与人们的行为有关的经济学现象。

书籍目录

第一篇 经济学的逻辑一切从稀缺出发
 第1章 从稀缺出发
  从稀缺出发
  市场竞争
  非市场竞争
  竞争下谁会生存
  理性人假设
  市场需求定理
  个人需求定理不一定成立
  经济学只擅长推测人们的行为而非个人行为
  成本是经济学最核心的概念
  没有选择就没有成本
  没有竞争,我们不知成本为何物
  成本因时而异
  为什么经济学的成本概念与会计学上的成本概念
  不一样
  “非典”袭来,为何街上一片萧条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
第二篇 经济学解释
后记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解释2——物极必反假说:苹果高高在上——在树上待着,过久了,物极必反,就必然走向其反面,掉到低的地方——地上。解释3——万有引力假说: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有引力,物体之间的引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因为它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当地球引力大于树枝对于它的拉力时,苹果就往地球方向移动,即往下掉。解释l即“拉住假说”不堪一击。通常人们用反例法去驳倒一个解释。例如,我把一块木板托在熟了的苹果下,结果虽然没有东西拉住苹果,但苹果没有往下掉——它静静地躺在我的木板上。这样我就把“拉住假说”驳倒了。解释2即“物极必反假说”,倒是难以驳倒。难以驳倒它并不是因为它很有道理,而是因为它模糊不清,你找不到反例来驳倒它。树梢上的一片枯叶,离开了树梢却不往下掉,而是随风飞上天空,在天空中飘荡。但这样的例子驳不倒“物极必反假说”,因为提出这一假说的人可以辩解说:那是因为这片枯叶在树梢上待得不够久。这就是模糊学说的威力了,你永远驳不倒它。至于解释3,即著名的“万有引力假说”,人们如何驳倒它呢?要驳倒它,你也必须举出反例。“引力假说”说,当地球的“引力”大于树枝的“拉力”时,苹果就往地面上掉。树枝的拉力容易观察:苹果熟了,与树枝的连接脱落,拉力就没有了——拉力等于零。但是,“引力”无从观察:你怎么知道引力大于零?另外,假说的后半部分中所说的“质量”,也是一个无从观察的概念。现在学过物理学的人都知道,“引力假说”是牛顿发明的。虽然假说不能直接观察,但牛顿能从这些假说出发,推出了许多可以观察的含义。比如一个著名的含义是在高中物理里学到的“自由落体公式”:在地球上的自由落体下落的距离=4.9 ×下落时间的平方。你可以验证这个公式是否正确:因为物体下落的距离和下落的时间都是可以观测的。人们目前无法在地球上找到能够证明这个公式是错误的反例来。草的增长速度可以算得出来,草长到什么程度最肥、最有利于羊的生长也是可以算得出来的,如果牧场是我的,我会精确算出,或者通过试错方式找到放多少羊进去吃草才能使得产量——羊肉——最大化,从而获取最大的租值。但如果像上面的例子那样,牧场是无主的,大家争相进去放羊,最终把草都踩死,大家租值为零——租值无影无踪,消散了。也就是说,租值消散的原因是牧场没有主人。只要有主人,放多少羊或者让多少人进来放羊,是会朝着租值消散最小的方向去安排的,主人不会让“太多的羊以至于草都被踩死”的糟糕现象出现。第1章讲到的排队也出现租值消散,是因为政府把原本10元的商品强制限价到8元,那2元的差额是无主的价值,对于无主的东西,会有人去争夺,争夺的方式除了“价高者得”之外,总是要有一定程度的消散的。排队会消散,凭“票”购买也会有租值消散:“票”如何分配?至少分配“票”的那个时间没有创造什么稀缺资源出来,是白白浪费掉了,谁也没有得到。但理性人假设说,人们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因此,见到租值无端端地消散,必然想办法去获取它们,亦即尽可能地减少这种消散。但不是你想减少就能减少的,要减少租值消散,必须尽可能地使无主的各种权利变成有主——即使得权利的归属得到清晰的界定。但界定权利是有成本的,这些成本主要是信息费用和协商费用,我将在第3章再详细解释协商费用,下面开始详细解释“信息费用”这一概念,不过,要解释信息费用这一概念,还要从牧场这个例子开始。

后记

一门学科要受人尊敬,推测力是极为重要的。这一观点,我在本书中曾反复强调,而且也身体力行,用了上百个例子来演示经济学的推测力,但绝大多数是马后炮——都是属于事后解释之性质,真正做出事前推测的例子很少。记得在第11章的“为什么要搞统一的高考与招生制度”中,我推测现在的这种统一的行政主导的高考制度必将被一种新的、非行政主导的、非统一的高考制度所取代,这算是做了一个事前推测了。但要验证这一推测是否准确,可能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之后才能知道。到那时,恐怕已经没有人想起我曾在一本小册子里做出过这一推测了。这就是经济学的为难之处。之所以有这种难处,原因是经济学是一门对人类的行为进行推测的科学,而人类行为的影响因素太多,特别是在短期内的影响因素更是多如牛毛,数不胜数。记得在2008年,当美国发生金融危机时,看到我国的外贸出口受到严重影响,我曾经在朋友们面前推测说,中国的房地产价格和股市都将大跌。可是,想不到中国政府出台2009年四万亿投资刺激计划,中国人民银行为配合这一刺激计划,连续降低利息和调低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比率,天上突然掉下来的巨额货币,如滔滔洪水,无处可去,只好涌入股市和房市,使得股价不断上涨,房价更是持续上扬。这是我最近的一个最为失败的推测案例了。据说“宏观经济学”的开山鼻祖凯恩斯也在股市中栽过大跟斗。但是不管多么难,既然投身经济学这一行当,就要为提高经济学的推测能力而努力奋斗,这本小册子,算是我为推动经济学向着有推测力的方向前进而做的一个初步尝试了。

编辑推荐

《用经济学解释我们的生活》:有故事的经济学,更妙趣横生、有道理的经济学,更发人深省、有逻辑的经济学,更一通百通、有敛事的经济学、为什么漂亮的姑娘更爱打扮?为什么百货公司要设立收银台?为什么大医院看病难?有道理的经济学、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经济学的成本与会计学的成本不一样穷人与富人的区别、有逻辑的经济学、为什么有企业?为什么有政府?为什么总有一些人更富有?中国经济30年的高速增长,我们做对了什么?还将继续做什么。这个时代,搞定经济学,才能搞定生活,从不翼而飞的钞票到预售的房地产,从漂亮的姑娘更爱打扮到大学生就业难,从企业到政府,从罢工到工资,从高考制度多到总有一些人更富有,这一切到底为什么?——经济学让我们更懂生活。看不透房价?看不透政府行为?看不透我们身边的那些事?看透才能活透!让你一通百通、活得更好的经济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用经济学解释我们的生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8条)

 
 

  •   建立在理性经济人假设基础上的西方经济学,不但能够为决策层提供一把分析、预测宏观经济现象,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钥匙。而且,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经济学不但能够帮助我们解释生活中无数看似理所当然,但却说不清,道不明的现象,更重要的是,一个有效的经济学解释,还可以以此为据进行做出推测,从而彰显经济学科的科学威力。农卓恩教授的新作《用经济学解释我们的生活》通过分析经济学的理论假设出发,从而得出经济学的内在逻辑,并以此来解释大到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分工以及改革开放成因,小到我们天天面对的柴米油盐的质量和价格。在解释现象的基础上,农教授又通过解释的可推测性进一步验证了解释本身的正确性和威力。

    理性经济人假设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基石,自然也是经济解释的前提。在现实世界中,在人类需求的多样性和无止境面前,一切可交换的物都是稀缺的。需求的无限和供给的稀缺之间的矛盾,必然导致竞争的产生,在竞争中只有胜者能够生存下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优胜劣汰。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决定了只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者,才有可能生存下来,因此,只能假设人们都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也就是“理性经济人”的假设。

    一个人的利益是指他的某种目标与达到这种目标所付出代价之家的差距。但目标往往是不确定的,是将来的一种状态,因此它是难以观测,难以量化的。所以,经济学重点考察代价,经济学专业术语叫成本。成本是因为选择某一种目标而无可避免的代价,或者因选择而放弃的最大利益。成本越大,做这件事情的人越少,这是推测人们行为的基本思路,即需求定理。成本分为信息费用和协商费用。信息费用包括签约费用、度量费用和监督费用,后两者又合称为合约的执行费用。

    遇到一个现象,我们总是通过仔细考察以上各种费用的变化,来推测成本的变化,然后依据需求定力,从逻辑上推测人们行为的变化。如果变化与观察到的现象吻合,就算解释了,但进一步的还要从这种解释出发,去推测,或预测一些现象的出现,然后再用试验去验证,这就算一个比较完整的经济解释了。总之,理论解释的关键在于推测,而不是去讲道理。解释只能用理论,而不能用事实解释事实,这也是我们常犯的错误。

    作者通过理论推演和事实解释,依据“竞争之下成本低者胜”的基本原理,推导出信息费用高而协商费用低的物品,适宜由市场供给;信息费用低而协商费用高的物品,适宜由政府供给;介于两者之间的物品,需要具体考察该物品的信息费用于协商费用的差异。这既是解释的归宿,也是推测的起点。比如,作者通过分析得出,因为改革开放的战略和配套制度,大大降低了经济活动中的信息费用和协商费用,提高了效率,从而取得成功。此外,关于“货币如水”的形象比喻及解释;关于“经济萧条是市场对作出错误决策的商家的一种惩罚,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可以避免。则意味着错误可以不受惩罚,这在逻辑上是行不通的”的论证;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关于垄断租值,关于竞争形成的垄断和非竞争领域的垄断的比较等。这些解释不但具有科学价值,而且因其形象化而更容易理解。

    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作者对“经济学怪才”张五常的推崇备至,虽然,我对张五常所鼓吹的万能的“市场经济”理论的真实用心和实际效果保留意见,但是,和“怪才”不同的是,作者的字里行间没有那种颐指气使,舍我其谁的“学阀”之气。难能可贵的是,农卓恩能够从科学的角度出发,从微观现象入手,将自己的研究范围锁定在存在竞争的有限领域内,遵循理论分析——理论解释——推测验证的逻辑顺序,用经济学解释了不同层面的现象,这样,最大限度的保证了理论解释在有效范围内的科学性。
  •   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处处离不开经济。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社会科学。在生活中,处处可见经济学原理的影子。我们生活这个的世界上的资源,随着人类的发展,也变得更加稀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竞争的胜利者生存了下来,只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者,才更有可能生存下来,所以,对人类而言,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人的一种本性。司马迁早就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在工作中、生活中总要面对着各种决策或选择,怎样才能在取舍之间实现利益最大化,这就是“权衡”的问题了,冷静地权衡事物的利弊得失,才能收获更多的利益,每个人都会自然地作出趋利避害的决策。有取就有舍,舍就是代价,就是成本。成本越大,做这件事的人就越少,由此我们可以推测人们的行为,也可以说,人的各种行为,都受成本所指引。


    成本可以归结为两部分:一是信息费用,二是协商费用。而信息费用又由三部分构成:一是签约费用,二是度量费用,三是监督费用,其中后两种又可归结为合约的执行费用。

    从成本入手,考察上述各种费用的变化,有好多事或者现象就可以得到解释,美国北方反对南方实行奴隶制,并非全是为解放奴隶,实现自由,而是为了减少资本家生产要素的投入成本,不想承担奴隶的生丰权利、生育权利、发展权利等成本。中国经济30年的高速增长,我们做对了以下几点:坚持对外开放,坚持改革,打破框框,县市场拥有经济决策和经济利益,导致信息费用和协商费用逐步减低,从而推动了这30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同时解释了正许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例,好吃的老面馒头哪里去了?儿时的夜空,星光灿烂为什么那么灿烂?为什么要搞统一的高考与招生制度?为什么我们觉得商品房太贵……

    本书第一篇:经济学的逻辑,有许多经济专业术语,让我这个非经济学专业的人看得很吃力,然而看下去,事例越来多,很多事例是我们所关心和感兴趣的,经过作者结合经济学中的原理用深入浅出及简洁的语言叙述后,有一种恍然大悟之感,对前面第一篇的理论理解得更加透彻了。

    正如作者所言,书中的事例,绝大多数是事后诸葛亮,属于事后解释,事前推测的例子很少。作者也坦言曾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作者推测房地产和股市都将大跌,然而事实正好相反,并非经济学解释的局限,而是我们掌握的信息不够,人类行为影响的因素太多,要正确地预测,需要更加高的信息费用了。
  •   我个人没有学过经济学,但是因为受到了朋友以及大环境的一些影响,比较喜欢读经济学类的书籍。然而因为不是科班出身,所以对于经济学的一些概念其实是一知半解的,比如说“成本”,我以前理解的“成本”是指那种“投资”,比如我卖冰棍,八毛钱进的一块钱卖,这八毛就是成本。其实这是会计学的成本,而非经济学的成本,可是我却一直以为成本只有一种,直到我读了《用经济学解释我们的生活》。
    诚如这本书的作者农卓恩教授在后记当中所说,“这本书的另一个目的是普及经济学的常识”,本书确实普及了一些经济学的常识,通过阅读此书,我了解了很多经济学的概念,更重要的是我了解了经济学的思考方式——正统经济学的思考方式,而不是“魔鬼经济学”那种。这种思考方式就是以“成本”为核心,去看待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现象,并且去进行推测——提高经济学的推测能力,是农卓恩教授写作此书的第一个目的。
    作者的第二个目的是实现了——至少在我这个经济学的门外汉这里是实现了的,那么他的第一个目的有没有实现呢?我觉得也是有的。作者有一个贯穿全书的观点,就是对一个现象的解释一定要有推测性并可验证。作者在书的第一章就提纲挈领地阐述了经济学的逻辑——正是在这一部分,我充分学习了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思考方式,知道了经济学所说的成本以及成本所涵盖的租值、信息成本和协商成本,作者在解释了这些概念之后,就开始用这些概念去解释我们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包括商家行为、政府行为、生活当中的常见现象等等,小到漂亮姑娘更爱打扮,大到大学生就业难。所以这些,作者都用成本视角去进行了解释,并且解释得还都可以,有一些地方让人豁然开朗。
    用一种概念或观点去解释一切问题,这是一种本事,而且也可以显现作者的专业。但是这也会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当他用一种概念去解释所有的现象的时候,自然也会走入了单一的视角——当然,作者是经济学家,我们不能要求他去用法律或自然科学的角度去思维,然而仅就经济学思维来说,作者也过于拘泥于成本这一概念,而忽略了产出的概念。在本书的开头,作者就教会了像我这样的读者一些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比如“理性人”(这一点有人提出过质疑,在这里不展开讨论,只认为这个概念是正确的),那么什么是“理性人”呢?理性人说的就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那么什么是自身利益?作者也给出了答案:“自身利益就是自己获得的好处与付出的代价之间的差额”。也就是说,这个自身利益算的是一个差,是x-y的得数。我们知道,假如x是一定的,则y值越小得数越大,农教授的一切推论都是从此而来,他总是在计算什么时候y值最小。但是,有的时候并不一定是y值最小得数就一定最大,因为也要看x的大小。比如农教授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集资房,他给我们详细讲述了建集资房的成本(包括信息成为和协商成本),却没有说到这种房的收益——我们知道,通常集资房的价格是低于商品房的,因此,那些成本最后得到的好处也应该是很大的。
    以上是一个可以用会计学去衡量的“好处”,还有一些无法用会计学去计算的好处则更是成本无法计算的。比如作者自身的职业——教育,这个就很难用成本去衡量它的产出,亦即这个事业给作者带来的自身利益。假如所有的教育从业者都只考虑降低自身的投入而不去考虑如何带来好处,而且很多还是无法用钱衡量的好处,那么其结果就很可怕了。
    总之,这本书是一本经济学入门级的好书,虽然它略显消极了一些。
  •   大凡拥有某一门专业知识,而且造诣不凡者,多半能够轻松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诠释大千世界、万物万象。数学家告诉你万物运行中间饱含数学,物理学家告诉你物理原理无处不在……看在外行眼里,这类解释即古怪有趣而又理直气壮,也许任何事务都是各种原理的聚焦,所以搁啥原理都说得通,但是不见得全面吧。现在我们来见识一下经济学家怎么解释咱们的生活。
    一个振奋人心的说法是,穷光蛋与富翁之间的区别在——信息费用大小不同,穷光蛋信息费用高而富翁信息费用低。那么是不是说如果我们能够降低信息费用的话,也能够成为富翁?理论如此,只不过说说容易做起来难?比如贷款,富翁只要把自己名下财产抵押给银行,就能获得想要的贷款,他的信息费用就是去办理抵押手续所花费的那些时间和金钱。穷光蛋凭什么获取银行的小人儿得到贷款呢?嘻嘻,高兴太早了吧,由信息费用延伸出来的大量困难,不是那么好克服的。
    这本书看上去很像经济学的“十万个为什么”,有些“为什么”咋一看几乎就是个八卦性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有政府……”,这也算个问题吗,有人类社会就有政府。好了,这的确是个问题,历史学家会告诉政府是怎样演变成形的,哲学家会告诉你国家是阶级统治工具,经济学家说政府的出现是为了降低协商费用,之所以产生协商费用是有些大家都需要的共买品,诸如:社会安定、财产受到保护等等,政府的职能就是为大家提供“共买品”。就这个角度而言,政府与公民之间也构成了买卖关系。
    这本书来源于作者的博客“解释的乐趣”,我觉得这一标题比“用经济学解释我们的生活”更恰当,贯穿全书的真是一种 “解释的乐趣”,而且这一乐趣远远没有结束,相信在作者的博客中仍在继续着。这样一本书无疑会带给读者阅读的乐趣和不少的经济学知识。所以,当作经济学的普及读本相当不错。
    在厌倦了那类教授你发财秘诀的经济读物后,我对自己在这本经济著述中总算触摸到了经济学的脉动很满意。当然是否借本书就能够看透,或者在看透后能否“活透”我还是持保留意见的。
  •   文/落潇

    看到书名,让我想起小时候看过的十万个为什么,一个疑问,一个解答,让我们儿时的生活充满乐趣;曾记得随着知识的增长,一本解释我们身边物理现象的书籍,让我们学以致用,对物理从此不觉无理;今天,一本《用经济学解释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用一种新的眼光,用一种新的讲故事的方法,带着我们挖掘真理,诠释世界。用一句时髦的话语,你想,或者不想,经济学就在我们身边,不离不弃,真实、生动、贴身、有趣。

    有时候,老人会用一种古老的思想去解释世界,我觉得有些露骨;有时候,专家团用所谓的调查和真理去解释现象,我觉得非常荒唐;有时候,自己用思想去诠释眼前的事物,这才发现自己的脑海显得那么的苍白和无奈。我们儿时的好奇心被现实世界所泯灭,我们童年的梦想因为没有回应而销声匿迹,当我们对周围事物显得不再敏感,当我们觉得一切都想当然的时候,当我们成为孩子的父母之时,我们作何感想。充电,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而这本书可以成为教导孩子对事物感兴趣的处方,因为有趣所以贴身,因为生动所以接受,当父母和孩子因为问与答成为朋友,2011追求的幸福自然就进入我们的家庭。

    为什么我们小时候最喜欢的老面馒头被用敌敌畏喷洒过的雪白馒头替代?也许你会说,是雪白馒头物美价廉。为什么我们使用信用卡消费时会比现金消费更显得大方和尊贵?也许你会说,数字变更的同感比不上钞票的流逝。为什们我们炒股时喜欢跟风?也许你会说,因为大家要错都错,心理上的伤害会变得轻一些。为什们我们高考的阴影会一次又一次的重复上演?也许你会说,这样才显得公平。
    也许我们认为原因很简单,只需要用事实说话,然而用经济学解释并非如此,而是从现象的深层出发,上升到理论,用理论来解释。其实我们周围存在很多的事物,原因都是相同的,只是我们没有发觉而已。因为信息的廉价,使得我们都有随众的心理;因为信息的昂贵,使得我们最喜爱的捞面馒头面临灭绝的现实。都说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然而因为各省各族不同的情况带来信息费用的昂贵,高考被迫成为改革中的失败者,从而高考的变革变得举步维艰,形同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用经济学解释我们的生活,我们又像活过一次,将生活看透,才能活出自己。因为贴身,所以有趣,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我们将顺风顺水,轻舟已过万重山;选择一本开拓视野的书籍,我们才真正开始认识世界;选择一本有故事的经济学,知识才会从高台走下,进入平常百姓家。
  •   这本书来源于作者的博客“解释的乐趣”,我觉得这一标题比“用经济学解释我们的生活”更恰当,贯穿全书的真是一种 “解释的乐趣”,而且这一乐趣远远没有结束,相信在作者的博客中仍在继续着。这样一本书无疑会带给读者阅读的乐趣和不少的经济学知识。所以,当作经济学的普及读本相当不错。
  •   写作的人的逻辑思维很强大 很是佩服
  •   看似远,其实离我们很近
  •   bvucuo
  •   财经报纸、杂志或者各种谈论闲扯的话题,似乎已经离不开工资、消费、理财等等这些内容。03年非典、09年禽流感的时候,药店的百兰根、口罩因为各种偏方、传闻开始大卖;张无本的绿豆治百病理论也让我们尝试了一下绿豆涨价的威力,这些因为需求的增长,而开始涨价的现象我们似乎“见怪不怪”了。因为见多了,所以我们从来没有去问为什么,而这恰恰是去沾到了“经济学”的范畴,用我们从初中就学过的需求供给理论就能解释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变动的知识就能了解。

    “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但是真正去学的人,去了解的人还是少数的。只有到了大学的时候,才开始了有一门专业“经济学”,一门课“西方经济学”。或许我们之前对大学认识的太少,觉得他门槛太高,从而对于里面的学科也开始“望尘莫及”,而近些年,从史蒂文.列维特和史蒂芬.都伯纳的《魔鬼经济学》的丹艾瑞里的《怪诞行为学》和乔纳森.奥尔德雷德的《开启经济学的黑匣子》等这些浅显易懂的经济学读物开始充斥在我们身边以后,似乎我们又开始摸到了一些门径,看出来了一些门道。放眼一看,这些书的作者都是美国的学者,在各自的一别类的经济学领域有着不凡的成就——内容通俗易懂、理论贴近生活、从我们身边的事物说起这是这一类读物能够吸引我们眼球的重要原因。

    而这本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农卓恩编写的《用经济学解释我们的生活》无疑在这些海外学者的书丛中更贴近我们。除了上述所说的一些这类读物的优点之外,这本书的内容可以说是更符合中国的国情,所举荐的例子、分析的实例都是我们平时可以接触到的。作者从经济学的最基础的一些知识体系说起如“需求理论”“经济人假设”等说起,然后开始分章节、有理序的衍生各种,比如“高考制度”、“大学生就业难”、“泡沫房地产”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社会现象——而这种架构的安排,我想更符合大部分看过了教科书似的人们的阅读习惯。或许我们听过这些现象的各种“专家”的“专业”解释,大家各执一词,说得都十分有道理,让我们也无从去确认究竟他们的道理是对是错。而这本书所解释的,就是将课本内容、理论知识过渡到我们身边,在作者自我诉说的同时,也将本身的理论依据一并给你,从而让读者能够更好的了解作者为何这样说、凭什么这么说。而这种讲述方式,无疑更有说服力——对于不了解“经济学”的读者可以作为一本引路书,对于学过经济学的读者可以当做一本学习书。

    作者在书中总是会强调经济学的“推测力”,而在我们现实或者看书过程中的经济学的表现大多数都是在其的“解释力”上,这也是很多人称经济学为“马后炮”的原因,因为他所研究的是这个现象在经济学中该怎么解释。但是作者在前言说到“科学的威力在于其的推测力”,而究竟经济学怎样的推测——就好像很多炒股的人都很想知道某只股会怎样的路线一样,我也好奇着。但是书中只是在已发生、与有理所依中穿梭——其中现有的逻辑,应是作者所说经济学具有推测力的重要原因。
  •   东方俾斯麦
    1896年3月,李鸿章以“钦差头等出使大臣”身份赴俄国庆贺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事后又去德、法等国访问。到德国后,他拜会了德国前首相俾斯麦。寒暄之际,李鸿章得意地告诉俾斯麦:有人恭维自己是“东方俾斯麦”。俾斯麦听后,沉吟了一会儿,说:“你是‘东方俾斯麦’,我自己却难望得到‘欧洲李鸿章’的称号。”

    之所以引这则小故事,是因为在读这本《用经济学解释我们的生活》时,我不可避免地想起了之前读过的《魔鬼经济学》、《怪诞行为学》、《开启经济学的黑匣子》以及《牛奶可乐经济学1、2》等西方经济学科普读物。这些经济学读物入门读物浅显易懂,总能用身边的小例子来阐述经济学的大道理,浅显易懂,贴近生活。相比枯燥的教科书,委实有趣。此外不得不提到的是美国杰文斯教授的三本作品《夺命的冷漠》《致命的均衡》和《边际谋杀》,讲述的是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来侦破命案的故事,实在是有够别出心裁匠心独运。

    所以,对于面前这本《用经济学解释我们的生活》我更加喜欢和欣悦,这本农卓恩编写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作品,浑身上下充满了亲切的乡土气息。从稀缺出发、市场竞争、非市场竞争、竞争下谁会生存、理性人假设,仅仅看这些小标题,似乎稍显枯燥,然而翻开正文,结合的却都是我们身边耳濡目染,亲身接触的小事例,终于,终于有这样一本本土的经济学入门读物,使得我们在学习经济学基本理论时可以会心一下,而不是去苦苦思索美国人生活中常见,而我们从未接触过的案例。看看书中提及了哪些现象:“高考制度”、“大学生就业难”、“泡沫房地产”、“集资房”,无一不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我们谴责高考的严酷,叹息大学生就业难的无奈,痛恨房地产的泡沫,欣羡集资房的廉价时,试试听听经济学家怎么说,试试去了解种种怪现状背后之逻辑因果,虽然未必能即刻解决问题,却也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和角度。

    长期以来,在西方的经济学科普书籍中浸泡,看到这个本土文化三明治的出现实在是很欣喜。希望以后本土的科普书籍会越来越多,也希望农卓恩先生以后写出更多,更有趣的经济学科普读物。
  •   不错,适合我这种初级阶段的经济学爱好者
  •   前面挺好的,后面没什么意思了
  •   经济学解释直接、有效,但非万能
    评《用经济学解释我们的生活》

    第一次读关于经济学的东西,应该是中学里的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价格确定的理论:当供应增加,价格下降;当需求增加,价格上涨。不记得当时是不是理解这个理论,但是觉得通过这种解释,让我对生活中的很多东西有更深刻的理解,当时对于经济方面的很多东西既陌生又新奇,却无法能更深入学习到。

    上大学的时候慢慢接触了经济学,第一本经济学教材是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从那本书里明白了资源的稀缺、经济学对资源分配的解释,逐步认识了经济运行的规律,并且了解了很多经济学方面的大家,远至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近到凯恩斯、哈耶克。同时也尝试着用经济学对自己解释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就像作者在《用经济学解释我们的生活》一样,我也尝试着运用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分析在学校中占座、排队买菜的同学们的心理,解释超市、商场打折促销的销售行为,有时候和同学们谈论国家时政,也会偶尔引用经济学方面的知识。这本《用经济学解释我们的生活》的阅读,似乎让我回到了大学学习经济学、运用经济学的时光。

    经济学是现代的一个独立学科,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物品和劳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我们日常生活和经济学息息相关,但是经济学又不能包容全部,经济学发展到今天,出现了和正统经济学不同的声音,他们不再认为经济学包容一切,而是他们内部的假设在社会学、伦理学、行为学上都解释不通。比如说,经济学分析消费者行为的前提是“资源的有限”,但是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网络上的资源却呈现无限发展的态势,以至于出现了“长尾理论”;在经济学分析中的假设“人是自私的”,这个假设也无法解释很多道德伦理方面的行为。中国经济发展30多年来,我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很多人确认为我们的幸福感却没有得到相应提高。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经济之外,还有很多有关道德伦理、社会文化方面的角度,而单从经济学来解释,容易落入物质主义和单纯片面的圈套。

    用经济学来解释我们的生活,可以让我们对生活有更多、更直接的理解。然而经济学反映的理性却不能直接、全面解释生活,所以我们说经济学并非万能。
  •   解释的有点道理,但是还是不如《20几岁应该懂得些经济学》
  •   比较适合入门的。
  •   终于找到一本贴近中国人情况的经济学!虽然通俗经济学一大堆,国外经典也不少,但是举例能如此贴近国人的还真不多,书里提到的“高考”、“大学生就业难”、“房地产泡沫”、“集资房”等,可不是泛泛而谈,真的很深入,引发人不少思考!总之,很物有所值的一本好书!
  •   帮同学买的,我翻了一些,内容特别好,讲得挺幽默的,支持这本书!
  •   很实用很易懂的一本书,买的值得。
  •   四星是给内容,图书馆借来的那本质量很好,自己买的拿到手里发现是第3次印刷,纸质非常粗糙,读者体验极差。真是给我上了一门生动的经济学课,出版商和有关人士应当反思。
  •   从未听老农“吹嘘”过那些事情,看这书的介绍有点意外!
  •   这个时代,搞定经济学,才能搞定生活。
  •      本书作者农卓恩多年致力于研究“经济解释学”,尤擅对生活中的经济学答疑解惑。正如作者所说,他是直接受益于张五常教授的,其写作风格也与张的《经济解释》有几分相像,所作的每篇文章尽管篇幅有限,但是他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让读者明白所需要获取的知识。
       生活中的经济学就是要突破教条化的惯性思维,对日常再“熟悉”不过的经验现象重新进行分析、论证、归纳和总结,进而有所提升。“熟知并非真正”的道理就在于此。
       书中开篇即以一种独特的写作风格介绍传统的经济理论,作者对于需求定理的解读则表明了他所持的态度。那就是他对于经济学“推测力”的极力推崇。作者往往将人们的视线从常见的“道理”中脱离出来,避免自己陷入到道德层面的说教中,本书侧重于从信息费用角度入手,寻找到可验证的假说,也就是作者始终强调的具备“推测力”的回答。往往借助一个小故事,描绘出一个真实的情境,经济场景也就立体式的呈现在读者面前,通过阅读,诸如百货公司基于信息不对称的缘故,从而设立收银台这样司空见惯的问题都会茅塞顿开。
       我们掌握到的信息是什么,我们能够做的假设又是什么,然后通过思维论证,我们可以得到的推论是什么?这种论述方式很严密,是一个完整的逻辑论证过程,鲜有独断论的色彩,这正是我们所要追寻的严谨态度。什么可以说,什么值得说,一切就都摆在那里,让你不由不信。比如精明的商家(麦当劳、肯德基等)发放优惠券实质上是一种“价格歧视”,通过这种手段可以将消费群体区分开来,达到顾客群体消费的最优组合。在谈到成本问题时,作者甚至举出了漂亮女人更爱打扮的事例进行分析,亦即对漂亮女人而言,她的外貌成本是最低的,适当的打扮即可在这一项竞争中获得完胜,而姿色一般的女人则要付出更多的时间、金钱成本与其缩小在外貌上的差距。再如将鸭头、鸭脖与鸭肉捆绑销售,并不是因为不好卖,而是因为确定鸭头价格的信息费用较高,一起卖才更“经济”。
       中国人自古就是大谈仁义道德,缺乏科学精神的典范。前者是赤裸裸地教化,后者却是通过逻辑论证让你从根本上信服。前者认为后者缺乏人文素养、人文关怀,后者却指责前者违背科学精神,空有道德层面的无力阐释。这实为科学与人文精神向对立的表现,从价值判断上讲,只有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本书不是基于道德层次、理论层面对“应然”的一种探求,而在于运用已有的理论,试图用较为通俗的语言和例子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经济现象。
       透过经济现象,我更明白了个体在经济生活中的渺小。市场经济是逐利的,只要能满足经济利益最大化,怎样都行。
       至此,我突然联想到7月23日动车追尾灾难,面对公众对知情权的正当捍卫,对伤亡人数报道是否失实的合理质疑,铁道部发言人竟然抛出“至于你信不信,由你,我反正是信了”作为回答,苍白无力、难以服众。这种极端不负责任的回答更难以平民愤。倘若面对问题,都能以一种科学严谨的态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那么政府的公信力怎会因为灾难而降低?此时政府开展的危机公关恰好能提升公信力,如果用经济学观点,此时成本低。但是转念一想,面对同胞们献出的生命,我却在这里思考危机公关的成本问题,始终觉得不妥。看来我又犯“重道德、轻科学”的错误了。
       以上就是读完此书的一些感受。
      
  •      建立在理性经济人假设基础上的西方经济学,不但能够为决策层提供一把分析、预测宏观经济现象,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钥匙。而且,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经济学不但能够帮助我们解释生活中无数看似理所当然,但却说不清,道不明的现象,更重要的是,一个有效的经济学解释,还可以以此为据进行做出推测,从而彰显经济学科的科学威力。农卓恩教授的新作《用经济学解释我们的生活》通过分析经济学的理论假设出发,从而得出经济学的内在逻辑,并以此来解释大到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分工以及改革开放成因,小到我们天天面对的柴米油盐的质量和价格。在解释现象的基础上,农教授又通过解释的可推测性进一步验证了解释本身的正确性和威力。
      
       理性经济人假设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基石,自然也是经济解释的前提。在现实世界中,在人类需求的多样性和无止境面前,一切可交换的物都是稀缺的。需求的无限和供给的稀缺之间的矛盾,必然导致竞争的产生,在竞争中只有胜者能够生存下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优胜劣汰。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决定了只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者,才有可能生存下来,因此,只能假设人们都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也就是“理性经济人”的假设。
      
       一个人的利益是指他的某种目标与达到这种目标所付出代价之家的差距。但目标往往是不确定的,是将来的一种状态,因此它是难以观测,难以量化的。所以,经济学重点考察代价,经济学专业术语叫成本。成本是因为选择某一种目标而无可避免的代价,或者因选择而放弃的最大利益。成本越大,做这件事情的人越少,这是推测人们行为的基本思路,即需求定理。成本分为信息费用和协商费用。信息费用包括签约费用、度量费用和监督费用,后两者又合称为合约的执行费用。
      
       遇到一个现象,我们总是通过仔细考察以上各种费用的变化,来推测成本的变化,然后依据需求定力,从逻辑上推测人们行为的变化。如果变化与观察到的现象吻合,就算解释了,但进一步的还要从这种解释出发,去推测,或预测一些现象的出现,然后再用试验去验证,这就算一个比较完整的经济解释了。总之,理论解释的关键在于推测,而不是去讲道理。解释只能用理论,而不能用事实解释事实,这也是我们常犯的错误。
      
       作者通过理论推演和事实解释,依据“竞争之下成本低者胜”的基本原理,推导出信息费用高而协商费用低的物品,适宜由市场供给;信息费用低而协商费用高的物品,适宜由政府供给;介于两者之间的物品,需要具体考察该物品的信息费用于协商费用的差异。这既是解释的归宿,也是推测的起点。比如,作者通过分析得出,因为改革开放的战略和配套制度,大大降低了经济活动中的信息费用和协商费用,提高了效率,从而取得成功。此外,关于“货币如水”的形象比喻及解释;关于“经济萧条是市场对作出错误决策的商家的一种惩罚,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可以避免。则意味着错误可以不受惩罚,这在逻辑上是行不通的”的论证;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关于垄断租值,关于竞争形成的垄断和非竞争领域的垄断的比较等。这些解释不但具有科学价值,而且因其形象化而更容易理解。
      
       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作者对“经济学怪才”张五常的推崇备至,虽然,我对张五常所鼓吹的万能的“市场经济”理论的真实用心和实际效果保留意见,但是,和“怪才”不同的是,作者的字里行间没有那种颐指气使,舍我其谁的“学阀”之气。难能可贵的是,农卓恩能够从科学的角度出发,从微观现象入手,将自己的研究范围锁定在存在竞争的有限领域内,遵循理论分析——理论解释——推测验证的逻辑顺序,用经济学解释了不同层面的现象,这样,最大限度的保证了理论解释在有效范围内的科学性。
  •     略显消极的经济学入门书——评《用经济学解释我们的生活》      我个人没有学过经济学,但是因为受到了朋友以及大环境的一些影响,比较喜欢读经济学类的书籍。然而因为不是科班出身,所以对于经济学的一些概念其实是一知半解的,比如说“成本”,我以前理解的“成本”是指那种“投资”,比如我卖冰棍,八毛钱进的一块钱卖,这八毛就是成本。其实这是会计学的成本,而非经济学的成本,可是我却一直以为成本只有一种,直到我读了《用经济学解释我们的生活》。   诚如这本书的作者农卓恩教授在后记当中所说,“这本书的另一个目的是普及经济学的常识”,本书确实普及了一些经济学的常识,通过阅读此书,我了解了很多经济学的概念,更重要的是我了解了经济学的思考方式——正统经济学的思考方式,而不是“魔鬼经济学”那种。这种思考方式就是以“成本”为核心,去看待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现象,并且去进行推测——提高经济学的推测能力,是农卓恩教授写作此书的第一个目的。   作者的第二个目的是实现了——至少在我这个经济学的门外汉这里是实现了的,那么他的第一个目的有没有实现呢?我觉得也是有的。作者有一个贯穿全书的观点,就是对一个现象的解释一定要有推测性并可验证。作者在书的第一章就提纲挈领地阐述了经济学的逻辑——正是在这一部分,我充分学习了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思考方式,知道了经济学所说的成本以及成本所涵盖的租值、信息成本和协商成本,作者在解释了这些概念之后,就开始用这些概念去解释我们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包括商家行为、政府行为、生活当中的常见现象等等,小到漂亮姑娘更爱打扮,大到大学生就业难。所以这些,作者都用成本视角去进行了解释,并且解释得还都可以,有一些地方让人豁然开朗。   用一种概念或观点去解释一切问题,这是一种本事,而且也可以显现作者的专业。但是这也会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当他用一种概念去解释所有的现象的时候,自然也会走入了单一的视角——当然,作者是经济学家,我们不能要求他去用法律或自然科学的角度去思维,然而仅就经济学思维来说,作者也过于拘泥于成本这一概念,而忽略了产出的概念。在本书的开头,作者就教会了像我这样的读者一些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比如“理性人”(这一点有人提出过质疑,在这里不展开讨论,只认为这个概念是正确的),那么什么是“理性人”呢?理性人说的就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那么什么是自身利益?作者也给出了答案:“自身利益就是自己获得的好处与付出的代价之间的差额”。也就是说,这个自身利益算的是一个差,是x-y的得数。我们知道,假如x是一定的,则y值越小得数越大,农教授的一切推论都是从此而来,他总是在计算什么时候y值最小。但是,有的时候并不一定是y值最小得数就一定最大,因为也要看x的大小。比如农教授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集资房,他给我们详细讲述了建集资房的成本(包括信息成为和协商成本),却没有说到这种房的收益——我们知道,通常集资房的价格是低于商品房的,因此,那些成本最后得到的好处也应该是很大的。   以上是一个可以用会计学去衡量的“好处”,还有一些无法用会计学去计算的好处则更是成本无法计算的。比如作者自身的职业——教育,这个就很难用成本去衡量它的产出,亦即这个事业给作者带来的自身利益。假如所有的教育从业者都只考虑降低自身的投入而不去考虑如何带来好处,而且很多还是无法用钱衡量的好处,那么其结果就很可怕了。   总之,这本书是一本经济学入门级的好书,虽然它略显消极了一些。
  •     大凡拥有某一门专业知识,而且造诣不凡者,多半能够轻松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诠释大千世界、万物万象。数学家告诉你万物运行中间饱含数学,物理学家告诉你物理原理无处不在……看在外行眼里,这类解释即古怪有趣而又理直气壮,也许任何事务都是各种原理的聚焦,所以搁啥原理都说得通,但是不见得全面吧。现在我们来见识一下经济学家怎么解释咱们的生活。
      
      一个振奋人心的说法是,穷光蛋与富翁之间的区别在——信息费用大小不同,穷光蛋信息费用高而富翁信息费用低。那么是不是说如果我们能够降低信息费用的话,也能够成为富翁?理论如此,只不过说说容易做起来难?比如贷款,富翁只要把自己名下财产抵押给银行,就能获得想要的贷款,他的信息费用就是去办理抵押手续所花费的那些时间和金钱。穷光蛋凭什么获取银行的小人儿得到贷款呢?嘻嘻,高兴太早了吧,由信息费用延伸出来的大量困难,不是那么好克服的。
      这本书看上去很像经济学的“十万个为什么”,有些“为什么”咋一看几乎就是个八卦性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有政府……”,这也算个问题吗,有人类社会就有政府。好了,这的确是个问题,历史学家会告诉政府是怎样演变成形的,哲学家会告诉你国家是阶级统治工具,经济学家说政府的出现是为了降低协商费用,之所以产生协商费用是有些大家都需要的共买品,诸如:社会安定、财产受到保护等等,政府的职能就是为大家提供“共买品”。就这个角度而言,政府与公民之间也构成了买卖关系。
      
      这本书来源于作者的博客“解释的乐趣”,我觉得这一标题比“用经济学解释我们的生活”更恰当,贯穿全书的真是一种 “解释的乐趣”,而且这一乐趣远远没有结束,相信在作者的博客中仍在继续着。这样一本书无疑会带给读者阅读的乐趣和不少的经济学知识。所以,当作经济学的普及读本相当不错。
      
      在厌倦了那类教授你发财秘诀的经济读物后,我对自己在这本经济著述中总算触摸到了经济学的脉动很满意。当然是否借本书就能够看透,或者在看透后能否“活透”我还是持保留意见的。
      
  •     文/落潇
      
       看到书名,让我想起小时候看过的十万个为什么,一个疑问,一个解答,让我们儿时的生活充满乐趣;曾记得随着知识的增长,一本解释我们身边物理现象的书籍,让我们学以致用,对物理从此不觉无理;今天,一本《用经济学解释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用一种新的眼光,用一种新的讲故事的方法,带着我们挖掘真理,诠释世界。用一句时髦的话语,你想,或者不想,经济学就在我们身边,不离不弃,真实、生动、贴身、有趣。
       有时候,老人会用一种古老的思想去解释世界,我觉得有些露骨;有时候,专家团用所谓的调查和真理去解释现象,我觉得非常荒唐;有时候,自己用思想去诠释眼前的事物,这才发现自己的脑海显得那么的苍白和无奈。我们儿时的好奇心被现实世界所泯灭,我们童年的梦想因为没有回应而销声匿迹,当我们对周围事物显得不再敏感,当我们觉得一切都想当然的时候,当我们成为孩子的父母之时,我们作何感想。充电,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而这本书可以成为教导孩子对事物感兴趣的处方,因为有趣所以贴身,因为生动所以接受,当父母和孩子因为问与答成为朋友,2011追求的幸福自然就进入我们的家庭。
       为什么我们小时候最喜欢的老面馒头被用敌敌畏喷洒过的雪白馒头替代?也许你会说,是雪白馒头物美价廉。为什么我们使用信用卡消费时会比现金消费更显得大方和尊贵?也许你会说,数字变更的同感比不上钞票的流逝。为什们我们炒股时喜欢跟风?也许你会说,因为大家要错都错,心理上的伤害会变得轻一些。为什们我们高考的阴影会一次又一次的重复上演?也许你会说,这样才显得公平。
      也许我们认为原因很简单,只需要用事实说话,然而用经济学解释并非如此,而是从现象的深层出发,上升到理论,用理论来解释。其实我们周围存在很多的事物,原因都是相同的,只是我们没有发觉而已。因为信息的廉价,使得我们都有随众的心理;因为信息的昂贵,使得我们最喜爱的捞面馒头面临灭绝的现实。都说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然而因为各省各族不同的情况带来信息费用的昂贵,高考被迫成为改革中的失败者,从而高考的变革变得举步维艰,形同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用经济学解释我们的生活,我们又像活过一次,将生活看透,才能活出自己。因为贴身,所以有趣,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我们将顺风顺水,轻舟已过万重山;选择一本开拓视野的书籍,我们才真正开始认识世界;选择一本有故事的经济学,知识才会从高台走下,进入平常百姓家。
      
      
  •     经济学解释直接、有效,但非万能
      评《用经济学解释我们的生活》
      
      第一次读关于经济学的东西,应该是中学里的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价格确定的理论:当供应增加,价格下降;当需求增加,价格上涨。不记得当时是不是理解这个理论,但是觉得通过这种解释,让我对生活中的很多东西有更深刻的理解,当时对于经济方面的很多东西既陌生又新奇,却无法能更深入学习到。
      
      上大学的时候慢慢接触了经济学,第一本经济学教材是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从那本书里明白了资源的稀缺、经济学对资源分配的解释,逐步认识了经济运行的规律,并且了解了很多经济学方面的大家,远至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近到凯恩斯、哈耶克。同时也尝试着用经济学对自己解释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就像作者在《用经济学解释我们的生活》一样,我也尝试着运用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分析在学校中占座、排队买菜的同学们的心理,解释超市、商场打折促销的销售行为,有时候和同学们谈论国家时政,也会偶尔引用经济学方面的知识。这本《用经济学解释我们的生活》的阅读,似乎让我回到了大学学习经济学、运用经济学的时光。
      
      经济学是现代的一个独立学科,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物品和劳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我们日常生活和经济学息息相关,但是经济学又不能包容全部,经济学发展到今天,出现了和正统经济学不同的声音,他们不再认为经济学包容一切,而是他们内部的假设在社会学、伦理学、行为学上都解释不通。比如说,经济学分析消费者行为的前提是“资源的有限”,但是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网络上的资源却呈现无限发展的态势,以至于出现了“长尾理论”;在经济学分析中的假设“人是自私的”,这个假设也无法解释很多道德伦理方面的行为。中国经济发展30多年来,我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很多人确认为我们的幸福感却没有得到相应提高。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经济之外,还有很多有关道德伦理、社会文化方面的角度,而单从经济学来解释,容易落入物质主义和单纯片面的圈套。
      
      用经济学来解释我们的生活,可以让我们对生活有更多、更直接的理解。然而经济学反映的理性却不能直接、全面解释生活,所以我们说经济学并非万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