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

出版时间:2009-12  出版社:人民卫生  作者:汪受传 编  页数:557  

前言

  《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中医儿科学》第一版自1987年出版以来,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肯定,对中医药高等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二十多年来,中医儿科临床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儿科学术不断发展,中医药高等教育的理念转变,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教材及教学参考书也应当随之更新,以适应中医教学、临床、科研的需要。  随着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儿科学》教材已经出版多种新版本。目前,有多个出版社出版的不同版本教材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使用,但与其配套的教学参考书却未出新版。教学参考书在课程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对教材的阐释和补充,更需要引导课程教学为提高学生素质服务。为了适应高等中医药教学改革的需要,卫生部教材办公室组织我们编写了这本《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中医儿科学》第二版。  《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中医儿科学》第二版的编写,参考了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育仁教授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中医儿科学》第一版,参照《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儿科学》第五版、《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第二版和近年来出版的其他《中医儿科学》教材,以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和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大纲要求为基本依据,反映近二十多年来中医儿科临床情况的变化和学科学术发展,力图编写出一本能反映时代风貌、适应新时期中医药高等教育教学需要的中医儿科学教学参考恬。

内容概要

《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中医儿科学》第二版的编写,参考了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育仁教授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中医儿科学》第一版,参照《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儿科学》第五版、《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第二版和近年来出版的其他《中医儿科学》教材,以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和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大纲要求为基本依据.反映近二十多年来中医儿科临床情况的变化和学科学术发展,力图编写出一本能反映时代风貌、适应新时期中医药高等教育教学需要的中医儿科学教学参考书。    中医儿科学课程的教学,要求掌握中医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会儿科临床基本操作技能;学习小儿生长发育、生理病理、保健预防、疾病诊治的系统知识;使学生能运用中医学认识论认识儿童和儿科病的特点,以辨证论治原则处理儿科临床各类常见疾病。因而,本教学参考书包含了正文和附录:正文包括儿科学基础、儿童保健、肺系疾病、脾系疾病、心肝疾病、肾系疾病、传染病、寄生虫病、新生儿病、其他疾病。附录包括小儿推拿疗法、小儿针灸疗法、方剂汇编、中成药汇编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儿科学基础  第一节 中医儿科学术发展简史      一、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南北朝)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隋朝~宋朝)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期(元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四)中医儿科学的新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二、中医儿科学发展现状      (一)中医儿科学基础研究      (二)中医儿科学临床研究      (三)中医儿科学实验研究      (四)中医儿科学发展趋势  第二节 小儿年龄分期    一、胎儿期      (一)定义      (二)生理病理特点      (三)护理保健    二、婴儿期      (一)定义      (二)生理病理特点      (三)护理保健    三、幼儿期      (一)定义      (二)生理病理特点      (三)护理保健    四、学龄前期      (一)定义      (二)生理病理特点      (三)护理保健    五、学龄期      (一)定义      (二)生理病理特点      (三)护理保健    六、青春期      (一)定义      (二)生理病理特点      (三)护理保健  第三节 小儿生长发育    一、体格生长      (一)体重      (二)身高(长)      (三)囟门      (四)头围      (五)胸围      (六)牙齿      (七)呼吸、脉搏      (八)血压    二、智能发育      (一)感知发育      (二)运动发育      (三)语言发育      (四)性格发育    三、变蒸学说      (一)变蒸学说的起源      (二)变蒸学说的主要内容      (三)历代医家对变蒸学说的两种观点      (四)现代医家对变蒸学说的观点  第四节 生理病因病理特点    一、生理特点      (一)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二)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二、病因特点      (一)外感因素      (二)乳食因素      (三)先天因素        (四)情志因素      (五)意外因素      (六)其他因素    三、病理特点      (一)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二)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第五节 儿科诊法概要      ……第二章 儿童保健第三章 肺系疾病第四章 脾系疾病第五章 心肝疾病第六章 肾系疾病第七章 传染病第八章 寄生虫病第九章 新生儿病第十章 其他疾病附录

章节摘录

  二、中医儿科学发展现状  现代中医儿科的学术发展,通过以中医儿科专业人员为主体、相关多学科专业人员积极参与的学术队伍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一)中医儿科学基础研究  现代中医儿科基础理论研究的学术争鸣活跃,在许多问题上认识渐趋一致。就小儿生长发育、生理病理等方面若干理论问题,如“纯阳”、“稚阴稚阳”、“变蒸”、五脏“不足有余”等的学术探讨,促进了认识的趋同。例如,对于始自西晋王叔和的“变蒸”学说,经过对传统记载的发掘和中西医学比较研究,明确了它是一种正确地总结了婴幼儿生长发育规律的学说。  近五十多年来,整理出版了历代儿科学术名著,对著名中医儿科医家的学术思想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取精撷要,发掘了一大批对l临床具有理论指导和实践应用价值的可贵资料。一批中医儿科专家尝试在继承传统理论的基础上,面向现代中医儿科临床,提出有创新意义的学术思想。江育仁教授提出“脾健不在补贵在运”的观点,认为现代小儿脾胃病以脾运失健者居多,应以运脾法为主治疗。王烈教授提出哮喘分发作期、缓解期、稳定期三期证治,根、苗之治并重。张奇文教授提出“肺胃肠相关论”,“宣肺勿忘解表、清肺勿忘清肠、止咳勿忘化痰、化痰勿忘运脾、润肺勿忘养胃、标去勿忘培本”的治则。汪受传教授提出了“胎怯从补肾健脾证治”,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儿科诊法应用,在传统突出望诊的基础上,丰富了山根诊、舌诊、肛门诊等内容.在四诊客观化方面,如色诊定量、舌诊微观化、闻诊声音分析等,都做了不少工作。尝试扩大传统四诊手段,利用血液化学检测、分子生物学试验、超声影像技术等搜集到的儿科疾病体内变化信息,将其纳人中医儿科辨证体系,即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使中医儿科辨证学的认识层次得到深化。治则治法的研究更加活跃,特别是多种疗法,包括小儿推拿疗法、药物外治疗法、儿科中成药研究和开发应用等,都有大量的研究成果涌现。  (二)中医儿科学临床研究  在中医儿科学预防医学方面,以中医学“治未病”思想为指导,积极探索应用中医儿科学防治方法增强儿童体质,降低发病率的有效措施。胎养胎教学说的科学内涵在现代被逐一证实,宣传推广我国传统的养胎护胎经验,对促进优生发挥了积极作用。以“药自母传”为依据。通过孕妇妊娠期服药,作用于胎儿,预防新生儿黄疸、胎怯,证明了其可靠的效果。发挥中医药扶正固本、调整机体的优势,通过对体弱儿童辨证给药,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减少了反复呼吸道感染儿、脾虚儿的发病率,延长了支气管哮喘、肾病综合征等疾病的缓解期。在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流行时,用中药内服、药液喷喉等方法,保护易感儿,预防发病,取得良好效果。中药保健药品、保健食品、保健用品的开发,更加拓宽了中医儿科预防医学的应用领域。  在中医儿科学临证医学方面,借助于现代l临床诊断技术的进步和中医儿科临床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科研成果大量产生。将传统的临床经验用现代科学方法加以总结验证、比较甄别、提高创新,使临床诊疗水平大为提高。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医儿科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3条)

 
 

  •   儿科学的专业知识,有助于临床的书。
  •   用过了,很好,想好好学中医儿科的人,买这本书吧,很详细
  •   虽然病种比较常规,但是对每个病的中医源流与分析写得非常详尽具体,很赞的一本书~~~
  •   医科院的朋友要看,教材来着
  •   这套书不用说肯定是经典,需要有一定的经验来读,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古文,做深层研究的好书,初学者不宜。
  •   认真学习啊,从娃娃小时候的健康抓起!值得购买!
  •   很详细 绝对是正版 一定好好拜读
  •   还没看,不过看目录就知道是好书!
  •   hao haoi
  •   内容分析很详细,通俗易懂!
  •   内容丰富全面,经典较具体,值得
  •   有几页残了 图书管理员也不仔细看看 换货太麻烦 算了 这次买了9本 就这一本有毛病 扫兴
  •   内容过于僵硬,不切实用,尤其是小儿用药,对临床意义不太实用。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