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取天下

出版时间:2011-2  出版社:无疆 外文出版社 (2011-02出版)  作者:无疆  页数:264  
Tag标签:无  

前言

武则天,震烁古今的女皇帝。她,空前绝后,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中,端坐统治集团的最高位置,雄视八方,号令天下,不管是战功赫赫的武将,还是满腹经纶的文臣,都俯首于她的皇冠之下;她,政治生涯历时半个世纪,一肩挑着两个盛世:政启开元和治宏贞观。大唐帝国因为有了她才更加繁荣昌盛,大唐臣民因为有了她而更加自豪,国家富强统一,社会繁荣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生产持续发展。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正月,她出生在四川省广元市。而她的祖籍是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父亲武士彟虽也位列开国功臣,但实际是个暴发户;生母则是隋朝宰相、遂宁公杨达之女。    显赫的权势,豪奢的生活,滋养了她无限量的权欲;而父亲武氏庶族的门第,低微的出身,又使她饱受流俗的轻视。这一特殊的境遇与遭际,强烈地刺激着青年时代的武则天,陶冶了她狂妄地去追逐和攫取最高权力,    武则天自幼聪慧敏俐,胆识超人,十三四岁时,已是博览群书,博闻强记。她还是个美人,孩提时代,相面先生就惊叹于她的龙睛凤颈、方额广颐,初长成人之后,透出一种娇媚典雅、沉稳机智的魅力。    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武则天被唐太宗召入宫中,受封“才人”。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死去,武则天被发送长安感业寺削发为尼。唐高宗李治即位后,因早与武则天暗通款曲,重召其入宫,晋封为“昭仪”,进号宸妃。武则天与王皇后、萧淑妃争宠,互相谗毁。而王皇后的背后,有庞大的旧势力集团的支持。特别是顾命大臣长孙无忌、褚遂良。为了专宠,她先在后宫施尽了手腕,不惜将自己的亲生女儿扼杀,又在外朝拉拢羽翼,最终挤垮王皇后和萧淑妃。永徽六年(655年),武则天的皇后加冕典礼隆重举行,场面赛过皇帝的登基。    武则天登上皇后宝座后,利用皇后的身份,皇上的宠爱,积极参与朝政,“百司奏事,时时令后决之”。从永徽六年(655年)到显庆四年(659年)的五年时间里,她设法清除政敌,贬尚书右仆射诸遂良,使其郁闷而死;黜同中书门下长孙无忌,逼其自缢,巩固和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和权力,扫除了她参政道路上的障碍。    显庆五年(660年),高宗李治因患病,目不能视,下诏委托武后协理政事。自此,“黜陟生杀,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人虽在幕后,却遥控了朝廷实权。后来,高宗后悔,图谋收回大权,并密令中书侍郎上官仪草诏废后。岂知机事不密,功亏一篑。    作为政治家,武则天有谋略,有眼光,有风度,有魄力。她知道每一个时期的战略重点,甚至能够不失时机地提出转变国策,停止战争,发展生产。她打击对手懂得步步为营,外围突入而后斩草除根,以绝后患。她懂得忍辱负重的价值,失利的时候从不气馁,总能寻找机会东山再起。    由于皇后处理政务果断而有章法,甚为群臣敬服。高宗虽厌其独行独断,许多国家大事又不能不倚重她。这样,就使武后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竟与高宗一起接受群臣朝拜。上元元年(674年),高宗号天皇,皇后号天后,天下人谓之“二圣”。    从上元元年,武则天以“天后”之尊开始执政,至天授元年(690年)正式称帝的16年中,她为当皇帝做了大量的长时间的准备,采取了多种有力有效的措施。首先,在王位的继承上,高宗想禅位于长子李弘,但李弘莫名其妙地死了;立次子李贤为太子,武后废李贤为庶人。立三子李显为太子。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高宗驾崩,武后则以皇太后名义临朝称制。一年后便废掉中宗,立四子李旦为帝,是为睿宗。李显、李旦在皇帝位上都是傀儡,处处受制于武后。这期间,她镇压了起兵声讨的徐敬业,处死了专权的宰相裴炎,鼓励天下官民上京告密,重用酷吏。铲除李氏宗室,为自己改朝换代作好了准备。    到天授元年(691年),一道圣旨颁下启即日起唐室废却,新朝名曰周,武后改称圣神皇帝。改朝换代的大业,终于完成。    她心如铁石。启用酷吏,发明了不少刑具与逼供手段,残杀功臣、对手与政敌。到武周政权正式建立以后,斗争趋向缓和,此风才有所收敛。她临大事而不慌,计算精确可靠,稳打稳扎,方寸不乱。残忍与聪明、疯狂与冷静,在她身上得到了惊人的统一。    她深谙用人之道,称帝后,更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为了广揽人才,她发展和完善了隋以来的科举制度,放手招贤,允许自举为官、试官,并设立员外官。此外,她还首创了殿试和武举制度,为更多更广地发现人才,搜罗人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尽管由于权力斗争的需要她用了一些小人、酷吏,但她任用得更多的是杰出的人才,她保护了狄仁杰、魏元忠等正直的大臣,还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培养了姚崇、宋璟、张说等一代良相。    晚年的武则天,在帝国继承人问题上费尽心思。最终她认清大势,还是选择了向李唐回归的政策,把太子的位置给了李显。她认为大事已定,可以放松安逸一下了,没想到蓄谋已久的政敌一朝爆发。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逼武则天退位,迎中宗复位。中宗神龙元年十一月,武则天死于富贵豪华的软禁中,享年82岁。    据说,武则天死前遗命:在陵前只立碑,不刻字。女皇叱咤风云五十年,却在身后留下一块无字碑。一千多年后,毛泽东说:武则天有自知之明,她不让在她的墓碑上刻字。有人分析其本意是功德无量,书不胜书。其实,那是武则天认识到,一个人的功过是非,不应自己说,还是由后人去评论。

内容概要

   武则天,震烁古今的女皇帝。她,空前绝后,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中,端坐统治集团的最高位置,雄视八方,号令天下,不管是战功赫赫的武将,还是满腹经纶的文臣,都俯首于她的皇冠之下;她,政治生涯历时半个世纪,一肩挑着两个盛世:政启开元和治宏贞观。大唐帝国因为有了她才更加繁荣昌盛,大唐臣民因为有了她而更加自豪,国家富强统一,社会繁荣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生产持续发展。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谋事在先未雨绸缪1 预留政治伏笔2 建立信息情报网3 不以小怨小恨树强敌4 最大限度利用有利条件5 防患于未然6 谋分阴阳不可偏废第二章 心要能忍手要辣7 收买心腹培养基干力量8 夺权先夺心9 从手里抢又从指缝里抽10 成大事者不为情所累第三章 大事要自己做主11 换血、掺砂子两手并用12 通过制度控制人事13 权力有分才有专14 坐稳位置才能双拳出击15 权力出手而不脱手第四章  刑赏并用天威难测16 人不敢为我偏为之17 用高压消灭第二种声音18 大造舆论让人跟着走19 以我为主特立独行20 不吝官爵吐故纳新第五章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第六章 搞好权和益的平衡第七章 感情服从利益第八章 不在小地方摔跟头

章节摘录

1.预留政治伏笔    武则天的血管里流着贵族和商人的混合血液,既对权力有强烈的欲望,又有果敢倔强的报复心理和斗争性格,会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在父亲去世,家道衰落的情形下,她毅然投入宫廷,在陪伴君王的过程中留意对权力的攫取。而不能得到唐太宗宠爱、太宗又即将辞世时,她转而把精力投向太子李治,为自己的政治生涯预设了伏笔。    武则天家族南北朝时已经居住到今山西文水一带。武则天的祖上虽历代官宦,但并不显赫,武家命运的改变,还是到了她的父亲武士彟的时候。武士彟因为做木材生意起家,致富之后,颇好交结,在隋末动乱之中,认识了在山西带兵、后来成为唐朝开国皇帝的李渊。虽然武士彟没有参与李渊在太原的密谋起兵之事,但由于与李渊有些老关系,并在起兵后作为军需官随军进入长安,所以在唐朝建立后,被封为十四名“元从功臣”之一。就这样,武氏家族成为长安城里的新贵。    武士彟的前妻相里氏生下了武元庆、武元爽二子,在武士彟四十岁出头时去世。唐高祖李渊出面为他续弦,撮合这位功臣与当时望族联姻,隋朝宰朝杨达的老姑娘成了他的新妻。杨氏就是武则天三姐妹的母亲,后来封为荣国夫人。史学大师陈寅恪认为,武士彟本是一商贩寒人,以投机致富,其非高门是明显的。一生事迹最可注意的一点,即娶杨氏女为继妻一事。    武则天的母亲是隋观王杨雄侄女,杨雄虽非隋皇室直系,但位望甚重。武士彟在隋朝只是一富商,并没有和观王杨雄家联姻的资格。他娶杨氏是在隋亡以后,他以新朝显贵的身份娶旧朝宗室,借此增高其社会地位,这也是当时的风气。陈寅恪认为,史书记载唐太宗听说武则天美丽而召她入宫。武则天的美丽固不待讲,但是从唐太宗重视杨氏家族的心理推断,恐怕和荣国夫人是杨雄的侄女有关系。  武则天成长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从门阀社会走向一般地主官僚社会的时代,门阀观念在社会上还有极大的影响。从武则天的母亲家看,她的身上有着高门大族的高贵血统,但从父系的门第看,却是被人不齿的富商出身,有点暴发户的嫌疑,在传统的门阀观念中,不被列入高门士族之列。在这样复杂的家族里,矛盾和纷争当然是很激烈的。从后来看,杨氏所怀刻骨仇恨的有三人,即夫弟武士让的二子武惟良、武怀运,及武怀亮之妻善氏。这三人后来都被杀。杨氏对武元庆、武元爽也极憎恶,二人结局虽稍胜于武惟良等,但也是在贬斥中死去。这可见武氏家族内部矛盾之激烈。    武氏家族之内部矛盾,并非一般的嫡、庶矛盾,而具有另外一种性质。    武士彟与杨结婚之时年四十五,杨氏年四十三。武士彟的目的,显然是为了抬高自己的门户地位。而武士菝前妻相里氏和武士让长子怀亮之妻善氏,均娶于武氏家族发迹之前,其出身大概是晋阳土著之类,根本不能和高门杨氏相比!从这两方面看来,杨氏嫁入武家之后,自然带来了相当的优越感和相当的气焰。在武惟良等看来,这种优越感是无法容忍的。而杨氏的弱点是没有生儿子。这可能是惟良等对杨氏攻击的内容之一。矛盾便因之而起。    武则天的幼年就是在这样一个士、庶矛盾激烈的新士族家庭内度过的,她的血管里流着贵族和商人的混合血液,既对权力有强烈的欲望,又有果敢倔强的报复心理和斗争性格,会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    当然,家族的矛盾,在武士彟活着的时候,双方还能克制。武则天童年的记忆更多的是欢乐。但是,没有多少年武士彟去世了。对并非当朝显要之家来讲,家庭的顶梁柱一倒,家道就有可能衰落。对幼嫩的子女来讲,父亲死了,就失去了庇护的大树。武则天姊妹中,大者尚未出嫁,小者还在童稚,父亲一死,武元庆、武元爽还可以功臣之后的名义托荫授官,但对女儿们来讲,何处是归宿呢?而且,武士彟一死,家族的矛盾激化了。武氏的子侄们对杨氏隐忍多年,终于爆发,他们对这位高门之后并不尊礼。这对于幼小的武则天,不能不带来影响,这是她所受到的第一场生活教育。她以后的生活道路将怎样走呢?对于一般的弱女子,可能在堂兄弟的盛焰下忍气吞声,早晚嫁出武家以逃避这种难捱的日子。那武则天可能就是历史上一粒微小的尘埃,一闪而逝,留不下任何印迹。但她不是,杨氏贵族的血统,北朝以来女子刚强有为、不甘寂寞的时代风气感染着她,她不甘心碌碌无为的一生,她要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样,她就不得不为自己将要走的的道路进行谋划,通向她自己认定的光明大道。这条路的初始也许看起来坎坷艰难,甚至危机重重,但她心中有理想,甘愿为此冒险。她需要的是一个机会,跳出这个是非之家,在更广阔的天地施展。    这个机会在她十四岁的时候来了。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诏令武则天入宫。内侍省得旨,即派使者到武家去宣召。杨氏夫人听了,说不出话来。太监一走,杨氏终于忍不住大哭起来。按当时的惯例,被选人宫中为妃嫔,对官宦之家来讲是件荣耀的事。但实际上,女儿如被选为四妃九嫔,确是件好事,因为父母兄弟有可能晋位封宫,跟着富贵起来。而做低层妃嫔,则家族沾不上多大光。况且宫门一入深似海,要小心侍奉皇上、后妃,反不及当官家小姐、太太那样自在。杨氏做为前朝的皇亲,对宫中的宫女生活情形了解颇深,害怕从此见不到女儿了,因此不喜反忧。看着母亲涕泪横流,武则天却冷冰冰地说道: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乎!入宫伴君,虽然有可能是一种灾难,但她有避祸趋福逢凶化吉的信心和理想。于是,她怀着这种心理,来到了太宗宫中,从此进入一种新的生活中。十四岁对一个女子来说还是小姑娘的豆蔻年华,也许对权力还谈不上强烈的追求和谋画,但复杂的环境和突来的打击使她早早的成熟了,她义无反顾地踏入新生活的门槛。    在武则天以前,长期的民族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风尚。北朝以来,社会上活跃着一批明识远图、雄健勇武的杰出女性。当时美女的标准更重健美而不是纤弱,更重青春热情而不是文静冷漠。武则天是当时公认的美人,她亭亭玉立,身材健硕,脸方,下额秀美,两眉明媚,两鬓微宽。她自信在宫中会争得自己的一席之地。但预想和现实差了太远。    按照唐初后宫的制度,有所谓“四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的编制,也就是说,除了皇后之外,还另有一百二十一位妾侍。“四夫人”是:贵妃、德妃、淑妃、贤妃。“九嫔”是: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    P10-12

编辑推荐

至高无上的皇权学问,博大精深的官场智慧。    武则天,震烁古今的女皇帝。她,空前绝后,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中,端坐统治集团的最高位置,雄视八方,号令天下,不管是战功赫赫的武将,还是满腹经纶的文臣,都俯首于她的皇冠之下;她,政治生涯历时半个世纪,一肩挑着两个盛世:政启开元和治宏贞观。大唐帝国因为有了她才更加繁荣昌盛,大唐臣民因为有了她而更加自豪,国家富强统一,社会繁荣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生产持续发展。    无疆编著的《武则天权智》讲述了武则天生平故事及权谋战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智取天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