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

出版时间:2007-10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作者:罗素  页数:17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经典通读:西方哲学史》作为西方哲学史的教科书,按照我们约定俗成的划分方式,讲述的是从公元前6世纪以后到公元20世纪之前的2500多年间,西方哲学产生、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至于20世纪的西方哲学,我们将留给“现代西方哲学”去讨论。通常与现代西方哲学相区别,这一历史过程中的西方哲学也被称为“古典哲学”。

作者简介

作者:(英)罗素 编译:张作成罗素(1872-1970),20世纪英国声誉卓著的思想家、哲学家、数学家。 罗素一生所涉及的研究领域极其广泛,著述颇丰,其首要建树在数学和逻辑学领域,同时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他的研究还涉及道德、政治、教育、和平等方面。罗素的主要著作有:《西方哲学史》、《意义与真理的探究》、《数学原埋》、《物的分析》、《心的分析》等。

书籍目录

编者的话思想者的宏阔视野活动家的现实关怀——《西方哲学史》导读美国版序言英国版序言绪论卷一 古代哲学第一篇 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第一章 希腊文明的兴起第二章 米利都学派第三章 毕达哥拉斯第四章 赫拉克利特第五章 巴门尼德第六章 恩培多克勒第七章 雅典与文化的关系第八章 阿那克萨哥拉第九章 原子论者第十章 普罗泰戈拉第二篇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第十一章 苏格拉底第十二章 斯巴达的影响第十三章 柏拉图见解的来源第十四章 柏拉图的乌托邦第十五章 柏拉图的理念论第十六章 柏拉图的不朽论第十七章 柏拉图的宇宙生成论第十八章 柏拉图哲学中的知识与知觉第十九章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第二十章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第二十一章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第二十二章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第二十三章 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第二十四章 希腊早期的数学与天文学第三篇 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古代哲学第二十五章 希腊化世界第二十六章 犬儒学派与怀疑派第二十七章 伊壁鸠鲁派第二十八章 斯多葛主义第二十九章 罗马帝国与文化的关系第三十章 普罗提诺卷二 天主教哲学导言第一篇 教父第一章 犹太人的宗教发展第二章 基督教最初的四个世纪第三章 教会的三位博士第四章 圣奥古斯丁的哲学与神学第五章 公元5世纪和6世纪第六章 圣边奈狄克特与大格雷高里第二篇 经院哲学家第七章 黑暗时期中的罗马教皇制第八章 约翰·司各特第九章 11世纪的教会改革第十章 回教文化及其哲学第十一章 12世纪第十二章 13世纪第十三章 圣托马斯·阿奎那第十四章 弗兰西斯教团的经院哲学家第十五章 教皇制的衰落卷三 近代哲学第一篇 从文艺复兴到休谟第一章 总说第二章 意大利文艺复兴第三章 马基雅维利第四章 埃拉斯摩和莫尔第五章 宗教改革运动和反宗教改革运动第六章 科学的兴盛第七章 弗兰西斯·培根第八章 霍布士的利维坦第九章 笛卡儿第十章 斯宾诺莎第十一章 莱布尼兹第十二章 哲学上的自由主义第十三章 洛克的认识论第十四章 洛克的政治哲学第十五章 洛克的影响第十六章 贝克莱第十七章 休谟第二篇 从卢梭到现代第十八章 浪漫主义运动第十九章 卢梭第二十章 康德第二十一章 19世纪思潮第二十二章 黑格尔第二十三章 拜伦第二十四章 叔本华第二十五章 尼采第二十六章 功利主义者第二十七章 卡尔·马克思第二十八章 柏格森第二十九章 威廉·詹姆士第三十章 约翰·杜威第三十一章 逻辑分析哲学

编辑推荐

《经典通读》是将经典学术巨著进行全新通俗化编译的丛书,旨在引领读者轻松快速阅读学术经典,从而普及对人类影响深远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名家名著。 《经典通读:西方哲学史》该丛书之一,是畅销世界的西方哲学教科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西方哲学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9条)

 
 

  •   省略的成份较多,翻译还存在一些错误,别字也有不少。那些所谓的编辑们还是少拿大师的经典混饭吃。
  •   这本书我是借图书馆的看的。作者在序论中已经说明了《经典通读》系列全是简写本,是为了消除大部头的畏惧心理。正在看,不过看的不过瘾,简写的太严重了,每一章才一两页,很多东西介绍的不全。没看过原版,不知道原版的风格怎么样,反正感觉这本书语言有些呆板。
  •   我好后悔买了这么个缩略版
  •   概念太多,就如啃骨头肉很少,没味。
  •   压缩的太厉害了,罗素写了不知道多少,被编辑成这么薄的一册,当初想着恐怕能看个提纲吧,结果内容散得不行,好多东西只有个概念,根本没解释.不懂哲学的根本看不懂,我们这种外行根本看不懂.
  •   貌似不是原著,当时看便宜啊,以前看的是电子书,还是纸质的感觉好些,但不是原著,建议大家买原著看,呵呵
  •   用了不到一个小时,稳压电源烫手,担心质量有问题。
  •   刚开始挺喜欢的 但是后来觉得稍微有点乱的感觉 可能是罗素的原著就是如此吧
  •   这个版本,真的只是还行!
  •   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不好,文字有点难
  •   就是一本简介.很大概的说明.
  •   很好,质量不错!对我们粗略的了解西方哲学还是有帮助的!既然是通读本,肯定是不会太详细的!如果想系统看西方哲学,可以去看 西方哲学史 。 别吹毛求疵!
  •   像小说,读起来挺不错的 不过,有的思想不懂!哈
  •   对初学者的我而言,简直看得云里雾里,丝毫没建立起对西方哲学体系的认识概况
  •     
      罗素在其《西方哲学史》中写到:“哲学在其全部历史中一直是由两个不调和地混杂在一起的部分构成的:一方面是关于世界本性的理论,另一方面是关于最佳生活方式的伦理学说或政治学说。”
      
      所谓世界本性的理论就是我们熟悉的世界观,亦即对于世界是什么组成的?世界运行的规律是什么?人类是怎么认识世界的?人类是否可以完全认识世界?而最佳生活方式的伦理学说就是我们熟悉的人生观。如果说人类社会的组织原则叫做伦理学的话,那么政治学说只不过是关于人类社会高级组织原则的学说。
      
      我们首先想探讨为什么要有哲学?数学、科学、历史、文学几乎每一种学科都有实用价值,而哲学到底有什么价值呢?人类为什么一定要在科学、数学和历史的基础上还要更进一步思考更本源的、更深层的东西?这是什么力量驱动的?也许要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考察整个哲学史才能有所感悟。
      
      西方哲学史上溯至公元前1000多年,在罗素的哲学史中,从公元前1000年一直至苏格拉底出现统称为前苏格拉底时代。在这个时代,人类一直未停止对于世界本性的思考,比如泰勒斯认为世界是有水组成的,这样可以解释何以世界上存在液态、固态和气态的物质,而米利都学派则说世界的基质是气,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火,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的基质是原子(当然不是现代物理意义上的原子)。
      
      从方法论来说,不能不说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以数学上的演绎法建立起哲学上的理论体系。因为数学的逻辑推演是那么完美,又加上欧几里得的几何学,这种完美的推演过程不能不使古希腊哲学家陶醉,很容易使人觉得宇宙间最完美的事情就是这种永恒的、静态的、演绎的美,所以在哲学领域形而上学的影响一直持续到近代。
      
      如果非要说古代哲学家们的哲学理论仍有现实意义则未免有点矫情,他们的观点在现代看来已显得粗浅,但是重要的是,他们思考的哲学问题其实一直也在困扰着我们,我们仍然不能给出终局的答案。
      
      在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时代,希腊哲学终于出现了完备的体系。苏格拉底以辩论见长,苏格拉底的哲学都是以柏拉图著述为后人所知,总体来看,苏格拉底还没有建立系统的哲学理论,他给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其主张不断的求知,在方法论上,则是辩证法,尽管罗素给出的评价是有点诡辩,但在当时的雅典,很多人以博学多识而自命不凡,而苏格拉底的辩论却能很容易的使其陷入逻辑困境。
      
      柏拉图的哲学已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体系,显著的特点是其“理念论”和“国家论”。所谓理念,就是一种形而上或者逻辑推演的知识体系,理念论一直影响着近代的哲学家,诸如康德、黑格尔。而其国家论则推崇威权政治,主要是希腊的民主政治导致军事实力式微,一直受到斯巴达城邦的威胁,而斯巴达的统治则是威权政治、军事化管理,这是柏拉图国家观念的主要来源。
      
      亚里士多德则是古代哲学的集大成者,他不仅仅建立了形而上学的哲学体系,而且系统论述了物理、生物、伦理学等学科。形而上学不是亚里士多德的发明,在古希腊数学发展的影响下(如毕达哥拉斯和欧几里得),古希腊的哲学家们普遍推崇永恒的、静态的、演绎的哲学,这是形而上学的来源。在当时囿于研究手段的落后,物质世界对于古代哲学家仍显得神秘而缺乏规律,只有纯粹逻辑上的推演才能显出人类理性的力量,所以,形而上学的发展并非偶然。
      
      如果说哲学是贵族和智者的游戏的话,那么宗教就是普罗大众的精神盛宴。随着奴隶制的解体,普罗大众越来越有精神皈依的需求,宗教逐渐占据了人类文明舞台的中心位置。因为著述西方哲学史,所以,书中主要讲了基督教的兴起。在基督教的历史上,有三件事情非常重要,一是圣保罗的革新,不要求教众遵守割礼和摩西的律法,导致教众大增;二是趁世俗权力的衰退,如加洛林王朝的衰退和查理曼帝国的分裂,教皇尼古拉一世将教皇的权力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超越了世俗的权力。三是十字军东征,教会的权力进一步超越了世俗的权力。
      
      整个中世纪,哲学成了教会的豢养,这个时期的哲学称为经院哲学,所谓经院哲学,就是注疏经典而已,而经典则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教会之所以选择柏拉图,是因为柏拉图提倡理念学说,理念学说为上帝留足了位置。因为理念的世界是人格化的世界,而人格化的世界才有人格化的上帝的生存空间。
      
      这一时期,如果有一位哲学家需要说一下的话,那就是托马斯*阿奎那,他的主要工作是修改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使之适应基督教教义。他的主要观点是人类认识上帝由两条途径:一是通过启示,二是通过理性,这样就调和了古希腊的理性和中世纪的启示,使其目的一致,都是为了认识上帝。
      
      宗教的威权终于遇到了科学的挑战,文艺复兴揭开了序幕。在文艺复兴时期,总的来讲,哲学家们分为两个派别:一是以笛卡尔和斯宾诺莎为代表的“决定论”,或者说演绎法的哲学理论,这一派别还未完全摆脱形而上学的影响。另一派别则是以洛克、贝克莱和休谟的经验哲学,或者说归纳法为代表,他们认为理论是建立在大量的观测(亦即人类的经验)上。尽管洛克、贝克莱和休谟提倡经验主义,重视观测世界得出结论,但吊诡的是,他们都是唯心主义者,他们认为物质只有被观察到才证明存在。
      
      文艺复兴时期,不论哪一派别都是提倡理性,不再盲从上帝的启示。提倡理性到极致的是斯宾诺莎,他认为一切炽情都是痛苦的根源,而理性平和则可避免。而到了卢梭,则不仅关注理性,而且关注感性,这就是浪漫主义的肇始。
      
      关于近代哲学家,我觉得应该重点关注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和尼采,以及马克思。康德和黑格尔的哲学仍然是形而上学的,康德认为大部分知识来自经验,但有一部分是先验的,而道德也是先验的。黑格尔则提出了绝对理念,所谓绝对理念本质上也是先验的,黑格尔的不同主要是其方法论部分,他运用了辩证法。
      
      叔本华则认为世界是意识和表象的世界,意志第一,提倡知命忍从主义。通俗一点说,就是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关键是我们怎么看,我们的意志(亦即对于世界的看法)高于我们的知识(亦即对于世界的认识),所以,对于世界上发生的事情,我们要知命忍从。所以,我们看到,叔本华在形而上学上是意志第一,而在伦理学上则遵从东方式的知命忍从。
      
      叔本华是尼采哲学的来源,但罗素对于尼采哲学的评价要高于叔本华,认为尼采的哲学从系统性、一贯性方面都超越了叔本华。尼采哲学里,意志不仅在形而上学居第一位,而且在伦理学上也居第一位。如果在伦理学上主张唯意志论,则确定性的会造出“超人”,不需要宗教,不需要传统的道德怜悯,信奉力量、威权、贵族主义等。
      
      最后我们说一下马克思,罗素将其归为“工具主义”无疑是合适的,所谓工具主义,即是,对于实用主义的追求大于对于真理的追求,比如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位的问题历来是哲学家们争论的主要问题,而马克思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而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这样的观点其实已经放弃了真理的追求,倾向于实用主义的解释。马克思其他的观点亦贯彻其辩证法,没有真理性的追求,注重解决他那个时代的问题,难免陷入短视,比如他把资本家剥削工人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理解为资本主义的本质属性。
      
      最后我们抄录一段原文的结尾:“在混乱纷纭的各种对立的狂热见解当中,少数起协调统一作用的力量中有一个就是科学的实事求是;我(作者罗素)所说的科学的实事求是,是指把我们的信念建立在人所可能做到的不带个人色彩、免除地域性及气质性偏见的观察和推论之上的习惯。我隶属的哲学派别一向坚持把这种美德引入哲学,创始了一种能使哲学富于成果的有力方法,这些乃是此派的主要功绩。在实践这种哲学方法当中所养成的细心求实的习惯,可以推广到人的全部活动范围,结果在凡是有这种习惯存在的地方都使狂热减弱,而同情与相互了解的能力则随之增强。哲学放弃了一部分武断的浮夸奢求,却仍继续提示启发一种生活方式。”
      
      我们开头提出了一个问题,人类为什么一定要在科学、数学和历史的基础上还要更进一步思考更本源的、更深层的东西?这是什么力量驱动的?这也许就是问题的答案,即哲学是提示一种生活方式,更通俗的说,是使我们生活得更有目的,更幸福。
      
  •     这本书的前部分我有认真的阅读,确实不错!买了本盗版的书籍,影响了阅读的心情,后期的阅读是通过天涯读书完成的。作者见解独到而深刻,同时不可避免的烙上了罗素的烙印。就结构而言,主要以那一时期的重要人物为线索,脉络不是很清晰,阅读的过程需要极强的注意力才能够很好的吸收。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也明白了没有真正的真理,真理是相对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而言的。读完之后对战争也有了全新的看法——大乱方可大治。对于五千年文化史的中国,在古代未曾经历真正的外邦的征战是幸也是不幸。下面给大家摘录几段我认为精彩的地方:
      1、当我们问到一件事“为什么”的时候,我们指的可以是下列两种事情中的一种,我们可以指:“这一事件是为着什么目的而服务的?”或者我们也可以指:“是怎样的事前情况造成了这一事件的?”对前一个问题的答案就是目的论的解释,或者说是用最终因来解释的;对于后一问题的答案就是一种机械论的解释。
      2、有两件事必须牢记:即,一个人的见解与理论只要是值得研究的,那末就可以假定这个人具有某些智慧;但是同时,大概也并没有人在任何一个题目上达到过完全的最后的真理。当一个有智慧的人表现出来一种在我们看来显然是荒谬的观点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努力去证明这种观点多少总是真的,而是应该努力去理解它何以竟会看起来似乎是真的。这种运用历史的与心理的想象力的方法,可以立刻开扩我们的思想领域;而同时又能帮助我们认识到,我们自己所为之而欢欣鼓舞的许多偏见,对于心灵品质不同的另一个时代,将会显得是何等之愚蠢。
      3、浪漫主义观点所以打动人心的理由,隐伏在人性和人类环境的极深处。出于自利,人类变成了群居性的,但是在本能上一直依然非常孤独;因此,需要有宗教和道德来补充自利的力量。但是为将来的利益而割弃现在的满足,这个习惯让人烦腻,所以炽情一激发起来,社会行为上的种种谨慎约束便难于忍受了。在这种时刻,推开那些约束的人由于内心的冲突息止而获得新的元气和权能感;虽然他们到末了也许会遭遇大不幸,当时却享受到一种登仙般的飞扬感,这种感受伟大的神秘主义者是知道的,然而仅仅有平凡德性的人却永远不能体验。于是他们天性中的孤独部分再度自现,但是如果理智尚存在,这自现必定披上神话外衣。神秘主义者与神合为一体,在冥想造物主时感觉自己免除了对同俦的义务。
  •     罗素的哲学史更像是写给自己的读后感。观点十分可观,同时并不掩饰自己的喜好厌恶,例如对斯宾诺莎的推崇和对尼采(尼采的章节十分精彩诙谐,强力推荐)的蔑视。阅读本书最大的收获在于接受了对他人思想观点的一种客观评判的阅读方法。
  •      这本书可以帮助你快速了解西方很多哲学家的思想,然后你可以找到你感兴趣的哲学家,详细研究。
       前段时间我读完君主论 感触很深很深,一直想写一篇书评,但我看了罗素的 马基雅弗利的 那篇,我说的我还写个屁啊,他那篇的相当的到位了!
  •     一向认为,生命中那些有价值的事情,那些注定属于你的东西,最终都会在失去之后回来找你。
      
      阅读和写作,对于我来说大概就是这样子的事情。
      
      我热衷于阅读,同时又觉得只有吸收而没有产出的行为是缺少意义的,于是经年之后,我总是在培养和失去掉大量有益无益的兴趣之后,转回阅读,并且总是在其中获得非常大的快乐。
      
      而写作就没有那么幸运。我个人的一个问题(或者说是特点),就是缺乏对自我的认同。虽然每每阅读之后都有或强或弱的写作冲动,但是最后付诸实践的非常少。虽然也有一个单纯作为储存之用的博客,里面大概也多多少少有若干万字的内容,但是绝大多数很难觉得有什么价值。换言之,虽然是自己写出来的东西,但是自己觉得喜欢的并不多。与此同时,我又固执的相信如果自己觉得没有多少价值,那么阅读的人也不会热衷。
      
      奇怪的是,这虽然更多的是一种单纯上的感情上的执拗,但是我从来没有从理性的角度出发去考虑过这个问题。
      
      当然,推而广之的说,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我都只是在片面的做着总结式的结论,但是很少从单纯的理性角度出发去思考过这些问题。
      
      直到有了这本书。
      
      我向任何一个乐于从人的角度思考生活的人推荐这本书:从这本书里你会看到人类是如何更新自己的认识的;人类的认识和哲学是如何影响人类;而而人类的发现和经历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人类的认识的。你会意识到这个世界上其实并没有那么多天经地义的东西,每种约定俗成的观点其实都有漫长的发展过程,而罗素作为这漫长历程的解说员,交出了一份惊世骇俗的答卷。
      
      我向任何一个从神的角度思考生活的人推荐这本书:从这本书里你会了解为什么人类相信有神;人类对神的认识是什么样子的;你会从信者和不信者的生活经历里看出神在他们生活中的作用;你可以从一个世俗理性的角度出发,去看看他们是如何认识宗教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的;你也可以看到在漫长的历史中,那些和宗教有关的人错综复杂的生活轨迹和思想观念:他们有些和宗教的目的一样纯粹而高尚,而另外一些则和你生活中最不堪的人并无不同。总而言之,虽然这本书并不是卫道者的宣言,但是它提供了一个尽可能理性的,在信仰鸿沟另外一侧的视角,让你看到对面的人是如何在理性之下思考那些你认为应该是神来解答的问题的。
      
      从这本书里,我开始了解,一切思想都有一个朴素的开始,现代社会中所采纳的那些观点,很多都是比想象的近很多的年代才发生的事情;而很多你以为错误的,其实在不久之前都还在广泛的指导社会生活。
      
      从这本书里,我开始了解,其实现在世界的很多问题,并非是一国一时一地所有的,而实质上都是过去存在过的问题。而某些现在看来带来严重倒退的思想,都曾经一度被看做理智的光辉。
      
      最终,从这本书里,我开始了解,人对这个世界的思考,永远不是瞬间到达彼岸的思想之光,而是漫长跋涉之后充满伤痕,疲劳,自我否定的行路人。几乎从没有什么真理是人立刻就足以认识的,对任何真理的追求和探索,其意义并不亚于真理本身。
      
      从这个角度出发,只在自我满意的情况下才乐于开始的写作,和人类数千年无数次的自以为认识到真理一样,本身并么有多大意义。而真正的意义本身,则存在于对真理的追求和探索之中。无数次的辗转,思考,否定,毁灭,痛苦的新生,伤痕之后,才是真正的价值。
      
      像罗素最后说的那样,人类或许最终也无法理解神。或许人类追求的,永远是一种理性的,非权威的,向真理靠近的方法。至于能否认识和掌握真理本身,那是一个在人类离真理足够近之后才能解答的问题。
      
      
      ---------------------------两句后话------------------------------------
      开始的时候是计划拟一个非常有攻击性的题目的,大致和对宗教的嘲讽有关。
      但是开始写的时候很快就偏离了这个方向。或许对任何事物的攻击都和我的天性向左。
      科学描述的,是人类能认识的事情。而人类能认识的事情或许是不多的。而宗教更多的是一种权威,它号称能提供终极的解答。而在这中间的,是哲学。哲学所关心的是,是不甘于接受宗教的解答,同时又不大能被科学所解决的问题。像之前读过的一样,理性的人类或许在漫长岁月中努力的试图攀登真理的高峰,而结局的可能之一就是他们发现神学家在哪里已经等了一样长的时间。
      于是我的潜意识或许最终决定:还是单纯而理性的描述你在这本书种学到的东西,少质疑其他人的终极答案吧。
  •     题目有点大啊。哈哈 不过我很看重一个人在哲学上的建树。从野蛮时代到文明时代的跨度,再到近代社会。人类的进步开化思考无不建立在宗教 信仰 学派 的思想之上,不论是对是错,都是百花齐放百家争艳。
      一代代哲学家,虽然不是一流的,但是对于那个时代却是重要的。
  •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写的是很有文采,读来引人入胜,但是我却总是发现,他的许多观点与主流观点相悖,比如他对柏拉图的批判,以及亚里士多德实际上并没有对哲学做出太大贡献之类的观点令我感到疑惑。对于混乱的中世纪,他的描述则未令我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只是被无数的人命弄得头晕目眩,感觉那一段则更像是面对一个哲学史研究者而非普通的哲学爱好者。如果对哲学史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而又没有足够的耐性便很容易丧失兴趣。
  •     我承认了,有些书是不能用听的。一遍一遍还是错过很多信息。如果脑中原来有一团浆糊,听完以后。。。更稠了。
      
      读者声调没有高低,内容大多是叙述和介绍。于是,无论何时何处,打开一听,不出二十分钟,要么睡着,要么元神出窍,百试不爽。
  •     要了解西方,就得从哲学,神学,和科学区了解,很明显 罗素这本书能很好的将我们引入西方哲学世界,推荐阅读英文原版
  •      第一次接触哲学的千万不要读这本书!!
       这版是上下册的删减版,把原书中的许多论据都删掉,直接罗列出罗素的观点。我在阅读时,由于这是我读的第一本关于哲学的书,每读一章我都要查好多概念,理解起来很吃力。
       同时,这一版把罗素的许多论据都删掉了,读起来干瘪瘪的,罗素原本流畅的语言也被破坏掉了。
       建议去看完整版的,虽然长些,却并不枯燥,也很好理解。
      
  •     要想学哲学,必读罗素的书
      要想学历史,必读罗素的书
      要学哲学史,读《西方哲学史》吧,没有比他更能领你走进这个大门的了
  •      算是高二开始看的那本西方哲学史吧~现在回想起来,多半算是受了语文老师的影响,一串串生硬在字符瞬时进入脑海里面,又没有仙人指路,如此残存的便只有一个个生硬的名字了
       记得最清楚的还是近代的哲学家了,康德的二律背反(至今还是搞不懂什么东西。。)斯宾诺莎,斯宾塞,达尔文等等~~
  •     1.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2.在其他国家,见到的是富人们狼狈为奸,假借国家的名义获得自己的利益。
      3.判断一个事物的真伪,并不在于他们相信的事物本身,而在于他抱什么态度相信它,根据什么理由相信它。
      4.人是孤独不群的动物,只要社会生活还存在,自我实现就不能说是伦理的最高原则。
      5.理性的唯一正当行使就是用于道德目的。
      6.凡是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是现实的。但凡经验主义者所认为的现实,都是不合理的。只有把事实作为“全体实在”来看,它才是合理的。
      7.饥饿的人不需要哲学来刺激不满或者给不满找解释。在他们看来,这类东西只是富人的娱乐。贵族叛逆者既然有吃有穿,必定有其他不满原因。一般来说,不外乎两种:一、权利欲。这在他们对现实政治的非难和无边无际的自我主张中可以看出来;二、撒旦主义的形式。
      8.知识每增加一点,苦难也随之加深。意志并没有一个“假如我达到了就会满足”的固定目的。人类永远在追求“无益的目的”。
      9.不管在任何方面,他都不想把所有人当做平等的人看待。
      10.理智是生命向外观望。
      11.从原则上讲,记忆是一种绝对不依赖于物质的能力。如果精神是一种实在,那么,在记忆现象中,我们可以从实验上接触它。
      12.莎士比亚说生命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雪莱说生命像是一个多彩玻璃的圆屋顶,柏格森说生命是一个炮弹,它炸裂后的各部分又是一些炮弹。假如你比较喜欢柏格森的比喻,那也完全可以。
      13.哲学在其全部历史中,一直由两个不调和的、混杂在一起的部分构成:一个部分是关于世界本性的理论,另一方面是关于人类追求的最佳生活方式的伦理学说、政治学说。人类对这两部分的认识从来就不清晰,这是造成大量思想混乱的一个根源。
      
  •     这本书还差几十页没看完。前面有个地方先是把汪达尔译成凡达尔,隔了几行又翻译成汪达尔。然后讲回教徒的时候,把基本上约定俗成的逊尼派和什叶派译作桑尼派和释阿派
  •   我觉得罗素对马克思的评价还是挺高的,只是没想到整章篇幅如此短,感觉罗素拿个“经济学这里不好说”一类的借口敷衍过去了。
  •   是不是哦?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读了好多遍了,我读的是商务出版社的那版,上下两本,很流畅,翻译很好。
  •   上下两本的是很好
    我说的是一本的
    北京出版社的那版编得非常糟糕
  •   糟糕,我同学今天送了我这本。
  •   还是改读商务印书的吧,这本太概括了,特别对初接触哲学的人而言。
  •   这本的翻译是在太糟糕,而且把很多例子都砍掉了,看起来很吃力
  •   太简短了 阉割版的 看上去难理解
  •   还通俗版呢,简直就是猜谜了~
  •   这样的书一定要读 纸质的= =!
  •   看的是商务版的
  •   您评论错地方了吧==
  •   他是评论错地方了
  •   悲催,我就是读的这个版本,难怪那么费劲。
  •   LZ。。。。。这版是商务印书馆的,很好
    你说的应该不是这个版本
  •   哪里有完整的呢?
  •   同 看的简略版 北京出版社 第一次看西方哲学 一头雾水 哭
  •   通俗读物不通俗,啃压缩饼干的感觉。
  •   我也有如你的想法 放摘抄
  •   罗素实在是一个聪明的人。
  •   最后一句话告诉我们,人的愚昧和宇宙一样,都是永恒的,仅仅那么几个先知领悟罢了
  •   哲学书评,还是摘抄的好
    抽象词汇太多,每个人理解的都不同
    容易混淆
    所以,支持楼主的摘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